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版200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导学案一、导入引言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是人体内的一项重要生理过程,它通过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共同完成。

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对于我们理解人体内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深入探讨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加深对人体内循环系统的认识。

二、探究问题1. 人体内的循环系统包括哪些组成部分?2. 血液在人体内是如何循环的?3. 心脏在血液循环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4. 血管在血液循环中有何作用?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标:通过观察动脉和静脉的解剖结构,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路径。

2. 实验材料:动物解剖实验器械、显微镜、动物组织切片。

3. 实验步骤:a. 取得动物解剖实验器械,将动物组织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b. 观察动脉和静脉的解剖结构,分析其差别和功能。

c. 通过实验数据,总结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路径。

四、知识拓展1. 人体内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其中心血管系统主要卖力输送氧气和养分,淋巴系统主要起到排泄废物和免疫功能。

2.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体循环卖力输送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肺循环卖力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并获取新鲜氧气。

3. 心脏是血液循环过程中的关键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动作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确保血液循环的顺畅。

4. 血管是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承担输送血液、回收血液和交换物质的功能。

五、综合应用1. 请描述一下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路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2. 为什么心脏是血液循环过程中的关键器官?请简要说明。

3. 动脉和静脉的结构有何不同?它们在血液循环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4. 请列举一些影响血液循环的因素,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六、教室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我们对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体内的循环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其中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协同工作,确保人体各个部位得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同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血液循环教学目的: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以及出血的初步护理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1.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2.血压。

教具准备:人体血液循环挂图(或人体血液循环电动模型),血压计,使用血压计方法的录像片和放像设备。

教学方法:讲述、演示、欢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一起学习血液循环流动的途径和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变化的知识。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木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我们首先学习体循环的内容。

体循环从左心室开始,左心室中含有动脉血。

“什么是动脉血呢?”哪位同学来回答。

(回答: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动脉血。

)讲述:对。

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流经全身(肺部除外)各级动脉,最后到达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在这里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红细胞运来的氧以及各种营养物质供给细胞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则由血液运走。

在这里,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请同学思考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网和组织细胞之间?”,另一个是“什么是静脉血,动脉血是怎样变成静脉血的?”(回答:因为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管腔最小,血流速度最慢,毛细血管又呈网状遍布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所以有利于物质的交换。

)(回答:静脉血是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

动脉血在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发生气体交换后就变成了静脉血。

)讲述:答的很好。

正是毛细血管具有很多利于物质交换的特点,所以当动脉血流经这里时,才发生物质交换。

同时使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少的静脉血。

静脉血经各级静脉最后汇总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了体循环。

生理学教学设计血液循环系统

生理学教学设计血液循环系统

06
临床相关疾病介绍与案例分析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心脏输出量增加、血管阻力升高或血容量增多等因素导致 。具体可能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原因。
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如利尿剂、ACE抑 制剂等,非药物治疗则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减轻精神 压力等。
心脏节律性调控因素
• 心脏节律性调控概述:心脏的节律性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自主神经 系统、体液因素和心脏自身调节等。这些调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心脏的 正常节律和适应性变化。
•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控: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 进行双向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 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乙酰胆碱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这种 调节有助于心脏适应不同的生理需求。
传递免疫信息
白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具有传递免疫信息的功能,能够将抗 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并激活免疫反 应。
04
心脏生理与调控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要点一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概述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 性等基本电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共同 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
要点二
心肌细胞膜电位与离 子通道
生理学教学设计血液循环系统
汇报人:XX
2024-01-17
• 引言 • 血液循环系统基本概念 • 血液成分与功能 • 心脏生理与调控 • 血管生理与调控 • 临床相关疾病介绍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和器官,同时清除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因此,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医学 、生物学、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三、教学内容分析 (5)1. 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 (7)2. 假说演绎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7)3. “血液循环的途径”内容解析 (8)四、基于假说演绎法的教学设计 (9)1. 提出假说 (10)(1)关于血液循环途径的初步假设 (11)(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猜想 (12)2. 收集证据与资料分析 (12)(1)实验观察与证据收集 (14)(2)资料分析与解释 (14)(3)对比分析不同假说 (16)3. 演绎推理与验证假说 (17)(1)科学推理过程介绍 (18)(2)实验验证假说可行性 (19)(3)讨论与总结实验结果 (19)五、教学步骤与实施过程设计 (21)一、内容描述假设的提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生理现象或实验结果,提出关于血液循环途径的假设。

假设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之间循环流动的。

演绎推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逻辑推理,结合生理学知识,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可能的血液循环途径。

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演绎推理的正确性,学生将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血压、观察血管搏动等。

通过实验数据,学生能够初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结论归纳: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并指出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讨论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途径和主要过程,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在循环中的作用,掌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基本概念。

通过假说演绎法,培养学生提出科学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能力。

9.2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通过学习血液循环中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学生将建立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同时,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பைடு நூலகம்: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本节课将结合课本内容,通过讲解、示图、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特点及其意义。首先,回顾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理解血液循环提供背景知识。然后,详细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接着,分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特点及其意义,使学生明白血液循环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血液循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血液循环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血液循环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血液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 血液循环16-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二、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本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围绕着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以下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学生在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原理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联系之前学过的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合作分析和推理构建血液循环途径。

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展示视频动态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理解本课时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小鱼尾鳍血液流动》能根据血流方向、血流情况区分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中不同的血管。

(2)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体会人体血液循环发生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二者必须通过心脏联系才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循环路径,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四、学情分析《血液循环》是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

根据课标建议,本节课共安排四个课时。

在学习本课时前,已经分别讲述了前两个课时《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这两个课时和本章第一节《血液》的知识,为本节课要学习的《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打下了基础。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 掌握血液在人体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血液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血液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2.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1. 展示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三、介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5分钟)
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 介绍人体的双循环系统。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3. 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实验。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展开讨论: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相关习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血液的运输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血液循环(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宜采用的措施(1)生物学是实验科学,须强调动手实验,如解剖心脏,让学生从中“发现”心脏的结构及其特点。

(2)加强实践活动,如请医务人员指导学生听心音、切脉、量血压。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血液循环”课件演示。

(4)小组讨论,如心率、心输出量、心动周期、血压等,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5)以简驾繁。

本节内容丰富,图象复杂,交叉知识面广,可用格式图与表格简化,便于掌握。

2 教学目标3 教学设计思路3.1 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多媒体课件,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应采用分步观察,先观看体循环,再观看肺循环,为了使观看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时,可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2 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粉笔来表示?。

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脉血管里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不一定流静脉血。

3.3 最后教师用多媒体放映图解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4 教学过程4.1 第一课时血管利用课件,演示血管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心脏和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人体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描绘心脏的结构,并能够描述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意识,鼓励学生爱护心脏和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2.难点:理解心脏内部分区的功能和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人体的胸腔解剖图,引发学生对心脏的认知。

鼓励学生举手说出自己对心脏的认识和所听闻的心脏事实。

2.探究心脏结构(30分钟)a.让学生观察心脏模型,并分析心脏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心脏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区域。

b.鼓励学生用画笔和纸,描绘自己对心脏结构的理解,并在图下方做简要标注。

3.合作探究血液循环(30分钟)a.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血液循环的探究。

其中一个小组成员扮演血液,其余小组成员扮演人体器官,模拟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b.学生们探究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描述血液从心脏流出、到达各个器官供应养分和氧气的过程,并了解血液输送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c.指导学生将血液循环的过程描绘在图纸上,并标注心脏和各个器官。

4.心脏的工作过程(30分钟)a.通过陈述和展示动画,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工作过程,包括心脏的舒张收缩和心脏瓣膜的开闭,使学生明白心脏的工作原理。

b.引导学生思考:心脏是如何保证血液在一段时间内流动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血液循环的过程,并分析心房和心室之间的关系。

五、巩固和拓展(20分钟)a.学生利用自己描绘的图纸,与同桌进行对比和分享。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学习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解剖模型、血液循环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
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分别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用解剖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同时模拟血液在人体内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问题。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血液循环的总结报告。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有深刻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迹清晰。
2.思维导图要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3.课后练习题要独立完成,对于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4.科普小报和短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有说服力。
5.实验报告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撰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设计一份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科普小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能够向他人清晰介绍心脏的工作原理。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5.针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5.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1.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大班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知道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分析、判断及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生命的情感,认识血液对人体的作用,知道定期验血的必要性。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1)课件《人体血液循环》(2)人体血液循环图(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小豆豆旅行记》(故事配套操作材料)2. 经验准备(1)家长协助幼儿了解有关人体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

(2)幼儿对心脏和血液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过程:(一)以课件导入,引导幼儿感知、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1. 观看课件《人体血液循环》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人体里有哪些器官?它们和血液有什么关系?2.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与幼儿交流,并出示人血液循环图。

提问:血液在人体里起什么作用?人体里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二)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1. 启发幼儿回忆自己打预防针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验血、打针、吃药的感受。

提问:你打过预防针吗?打针时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打针?吃药又是怎么回事?吃药是不是把病从血液里赶走?为什么打针吃药能治病?2. 小结:打针吃药是为了把病菌消灭或赶走,使身体重新恢复健康,而血液就是病菌被消灭的“运输队”,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血液。

(三)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血液及人体的其他器官。

提问: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血液和其他器官?小结:我们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偏食、挑食;还要有健康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还要定期做体检,预防疾病;情绪稳定、不生气也是对身体器官的一种保护。

(四)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小豆豆旅行记》,进行操作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人体器官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方案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3)了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3.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心脏和血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新课讲授(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心肌等结构,以及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学生了解心脏的基本知识。

(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以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为引导,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过程和功能。

(3)血管的类型和功能介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了解血管的类型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的血液循环。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撰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2.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3. 课后作业设计多样化,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2.讨论主题:以“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分享与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总结讨论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概括重点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3.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关于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血细胞和血浆功能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血液循环流程图的填空题,让学生动手绘制流程图,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3.问答题:针对血液循环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同学们观看有关血液循环的科普视频,如纪录片、专家讲座等,以拓展知识面,增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7.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讨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在下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4.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健康生活,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两个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气和养料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前言: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四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个知识点既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很难掌握透彻,往往是上课时似乎明了,但是过后又说不出所然,尤其是血液成分的变化的一些生理过程理解不透,因此,本人认为教师需采取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以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为后面的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学习打下基础,进而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a、能够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b、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c、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循环挂图的展示,教师的讲解。

教学学设计思路:
a、课前学生图文结合课本预习,以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和自学能力。

b、1、课上多媒体的录像、挂图演示。

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学生先观看演示,然后老师用假设的一滴血的循环过程,分别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并记住经过了哪些腔和哪些血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循环图解并配合多媒体动画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演示人的血液循环途径:(电子示意图)
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三、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四.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五.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六、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

七、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全身毛细血管与
组织细胞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肺部毛细血管与
肺泡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会合。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气,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