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马克思劳动观的确立与发展

马克思劳动观的确立与发展

马克思劳动观的确立与发展马克思劳动观,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东西,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门。

马克思的劳动观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啊,工人阶级可惨了,一天到晚像牛像马似的干活,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

马克思就像一个敏锐的侦探,他看到了这种不公平背后的本质。

劳动,本应该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却被异化了。

啥叫异化呢?就好比一个厨师,本来做菜是他的爱好,他做出来的菜能让大家开心,他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可是在异化的劳动里,厨师就变成了一个只会按照老板要求做菜的机器,他不在乎菜好不好吃,只在乎能不能做完任务拿到工资。

这多悲哀啊!马克思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觉得劳动不应该是这样的,劳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在不断发展的。

他深入研究经济学,看了好多好多书,研究了各种经济现象。

这就像一个探险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新的大陆。

他发现劳动创造价值,就像农民种地,种下种子,浇水施肥,最后收获粮食。

粮食的价值就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了工人劳动创造的大部分价值,工人只得到了一点点。

这就好比一群人一起种了一棵大树,大树结了好多果子,可是大部分果子都被一个人拿走了,其他人只能分到一点点残渣。

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马克思劳动观的发展还体现在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上。

他觉得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就会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那时候的劳动就像大家一起参加一场欢乐的盛宴。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劳动,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大家劳动不是为了赚钱糊口,而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美好,也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就像大家一起盖房子,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人擅长搬砖,有人擅长设计,有人擅长装修,大家齐心协力把房子盖好,然后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住在里面。

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马克思的劳动观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有很大的启示。

你看现在,虽然我们已经不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了,但是劳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解读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解读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解读作者:戴诗琪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0期摘要:从马克思劳动发展史的整体角度来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揭示和谴责是为了呼唤无产阶级起来反抗和推翻这个压迫人、剥削人的颠倒世界,马克思对实践观点剖析以及对物质生产的论述是为了科学的证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劳动的残酷剥削以及找到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从而找到人类社会解放的锁匙,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实践;物质生产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据考证德语中的劳动(Arbeit)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onos”、拉丁语“labor”和“molestia”,这些词都含有艰辛的、劳累的、困苦的意思。

劳动始终和“人”、“艰辛”、“生产”密不可分。

无论是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是基督教中,劳动都是由神赋予人们的惩罚。

劳动是人专有的活动,是必需的、不自由的命运,是艰辛的、受罚的活动,是人类希望摆脱和超越的命运。

马克思最早关于劳动思想的专门论述是《1844 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思想脱胎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随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获得重新理解并扬弃实践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认识到人的本质不在于精神,而在于和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的形成也不是人类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劳动物化的结果,人类历史也不是精神自我劳作的历史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不在于思想而在于物质生产劳动当中,进而把目光转向了现实的劳动生产过程当中。

一、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写作的基础上写成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之上,他很快意识到一个国民政治经济学家没有意识到或者刻意回避的一个前提——私有制,并创造性的把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相结合来对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及国民政治经济学进行初次较为系统的批判。

这次批判使马克思看到“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1]并指出要“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2]通过把私有财产的起源归结为异化劳动的产生,马克思发现了物背后的劳动关系,思辨的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及其演变马克思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从19世纪至今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将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两个方面,分别介绍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改造和创造力。

人是有意识、有创造潜力的生物,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赞扬人类在发展历程中所赢得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为了不断进步的新知识和经历。

二、异化概念马克思在分析今天的社会条件时,注意到工人在生产中失去他们的人性。

其原因在于生产过程被割裂成许多部分,工人只是某种环节的机器,没有机会全面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受到了异化:工人和生产产品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人类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将这种情况称为“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四个阶段:一是对自然异化,二是对自己异化,三是对社会异化,四是对人类的异化。

这四个异化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的异化现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形态的异化是异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为人和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提出发展人类能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重要的,而劳动的异化则是工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解除异化必须从工业生产方式中逐步消灭分工和科学化生产中会出现的机器人化趋势。

三、演变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演变过程。

在青年时期,他主要关注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他的思想影响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逝世前的马克思重视自然科学,并倾向于科技的发展。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在当时被视为冒犯并引起争议。

然而,现在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在现代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变得越来越高度分工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参考价值,以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解读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解读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解读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他最为关注的一个议题之一。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来自于当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条件,他相信,大多数人都在为少数富有的人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们失去了与自然和自己的联系。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这些现象,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即成为工人意味着失去人性。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不再是自主的个体,而是被迫执行无意义的工作。

这种劳动状态导致工人与产品的分离,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生产的东西的价值,也无法享受任何创造性的体验。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劳动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的可能性,可以赋予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工人无法完成这种期望,也导致了社会中阶级的存在。

马克思相信,只有通过消灭这种阶级差异和剥削,才能实现劳动的真正意义。

马克思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这种制度的出现导致了劳动的贫困和恶劣的工作环境。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机器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力不受到尊重,且被认为是可替代的。

这种情况下,工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种情况下的工作状态被称为异化。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认为,只有当工人控制自己的生产资料时,他们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达到人类劳动的真正目的。

马克思最终提出了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方案,即共产主义。

他认为,共产主义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荒唐,它能够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一些最为关键的问题。

共产主义赋予了大多数人控制生产资料的权力,这意味着全社会的生产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使用。

此外,共产主义也有望消除人类生命的异化,将个人的关注点从狭隘的利益转移到更高层次的目标,如社会进步和自我实现。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一个批判和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

尽管他的思想中有一些问题和不准确的预测,但劳动的核心思想仍然具有启示性。

劳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人类生活赋予价值和目的,并通过这种努力来实现人类幸福和进步。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研究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研究田莉莉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劳动一词,对于人类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人类所有的活动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劳动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谋生”和“辛苦”的活动方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理解也在不断改变。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就摆脱了这种标签,在他看来劳动是一种使物质世界有计划地产生变化的活动。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超越了国民经济学家和黑格尔等的劳动概念,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是逐渐生成且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文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特征以及他的劳动概念中包含的当代价值三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加强人类对劳动的正确理解。

关键词:劳动概念;异化劳动;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B014;B0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5-0420-02一、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发展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以往的各种“劳动”概念相比较,它有其独特的规定性,是真正反映劳动本质的,在他看来劳动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从以往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中可以看出,它所阐述的内涵也不是单一且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批判黑格尔和古典政治经济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经过量变和质变,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并且逐渐丰富起来的。

从这些相关著作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马克思对劳动概念认识的巨大飞跃,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进程。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在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一著作中首次得到确立的,它在其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这一劳动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对国民经济学家以及黑格尔批判扬弃的基础上确立的。

首先在国民经济学方面,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大量采用了这方面代表人物的思想材料,如斯密、李嘉图、斐柯儿等,并以此为基础把劳动概念作为自己的一个前提,但由于马克思刚刚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他的理解有所偏差,并且在《手稿》中批判国民经济学的劳动概念为抽象的、片面的劳动,这显而易见是错误的。

马克思劳动观念的历史逻辑演进

马克思劳动观念的历史逻辑演进

第35卷第5期2018年09月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Vol.35 No.5Sep.2018DOI 编码:10.3969/j. ISSN. 2095 -4662.2018.05.016马克思劳动观念的历史逻辑演进**杨园1赵讳2C1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劳动是人类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人类自产生以来,绝大多数都是从事 各种不同劳动活动的劳动者,没有劳动者的劳动,人类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劳动在历史上初现时,只是单纯地被看作人自身生存的必要,体现人的有限性是不自由的。

后来马克思出现,他把劳动从对人 的自然本质转向自由类本质,使劳动第一次有了完整的内涵。

随后当代西方学者在马克思劳动理论 的影响下,对劳动问题又有了新见解。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历史逻辑演进[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4662(2018)05 - 0084 - 05 The Historical Logic Evolution of Marxs Labor Idea.2YANG Yuan ZHAO Wei(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ebei University,Baoding Hebei 071000;2Institute of Marxism, T 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 aiyuan Shanxi 030024)[Abstract]Labor is the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 to create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society. Since the birth of mankind,the vast majority have been engaged in various labor activities. Without the labor of la­borers, human beings cannot survive and develop.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istory, labor is simply regarded as the necessit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limitation of human being,which is not free. Later, Marx turns the natural essence of labor to the nature of freedom to human beings, which gives the first full connotation of la­bor. Then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chol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xes labor theory, have a new view on labor issues.[Key words]Marx;labor;historical logic evolution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劳动问题的研究主要 有三个研究方向。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201205删删㈣删舢删舢㈣咖IY2149253中文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杰出作品,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代表作。

大多数的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停留在经济学意义上,实际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哲学上的价值意义是值得研究的,而其中的劳动概念就是一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概念做了一般界定,劳动就是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这一概念出发,分析劳动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分析了劳动的简单要素:劳动,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获取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劳动产品的活动。

马克思对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特殊形态做了界定和重点分析。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劳动被资本家占有,人际关系恶化。

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工人就是劳动的人格化。

其次,分析了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出现了“裂缝",自然也发生恶化。

最后,本文将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其早期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比较分析:劳动者失去人的类本质,劳动发生异化。

本文分析《资本论》中劳动者越劳动越贫困的原因,就在于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自然性和劳动的社会性,丧失了人的类本质,导致人与人的异化。

最后,本文从《资本论》中发掘马克思对未来人类真正劳动的展望和期待。

马克思为劳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劳动者真正得到解放,人不再剥削人;克服了人与自然的裂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扬弃异化劳动,扬弃私有制,整个人类社会和谐了。

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重新成为人的类本质,人类社会形成自由人联合体,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关键词:异化劳动,剥削,剩余价值,资本Abstract”Z)as C宣pj芒a』”is the outstanding w ork s of Ma rx’sm atu re perl o d,l s M arx s mo st lm portant珀asterp i e c e.M ost scho lars remai n i n the ec onom ic s e n s e of”勿as[趋pj芒al”.In fact,Marx’s ”三7as['apj于a-”Value in t he philosophieal significance is w。

劳动范型转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阐释

劳动范型转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阐释

劳动范型转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阐释关于劳动价值的思想,历史悠久。

早在古代政治哲学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把劳动划分在人类创制活动领域。

他对劳动的论述主要是服务于城邦体系的构成,劳动是政治生活的附庸,不具有独立的经济学意义。

中世纪路德宗教改革引起的天职观转向,改变了流传已久的轻视劳动的社会倾向,劳动成为人们世俗生活的责任。

到了近代政治哲学时期,“劳工神圣和劳动光荣”的劳动观被世人普遍接受。

通过霍布斯和洛克等人对私有财产合法性的有益探讨,劳动更是作为私有财产的创造力量被提升到公共事务的普遍性高度。

从私人经济领域内解放出来的劳动,被古典经济学家作为价值的创造性因素与价值学说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劳动价值论。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是与社会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该时期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心只停留在劳动创造的物的有用性上,无法理解劳动商品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把历史性纬度注入劳动概念的是黑格尔,他把劳动界定为一个能动过程,个人和社会通过劳动实现发展。

为了解决物质利益的难题,马克思实现了研究重心的转移。

他借助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经验方法,超越了黑格尔思辨哲学中的精神劳动思想。

与此同时,他又把黑格尔劳动概念中强大的历史因素融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实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外表运动和现实运动的自洽。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理论为前提,以商品为切入点,分析商品形式背后隐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最终实现了资本主义“生理学解剖”。

作为劳动价值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转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实现了理论质变——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理论工具变为指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理论武器,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觉担负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虽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正确揭示了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但围绕它科学性的争论从其诞生之初就未曾停止。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迥异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阶段,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效应遭受到普遍质疑。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l O年第5期(总第107期)J o明1al of t he PaI t y Sch ool of C PC zhengzl lou M uI li c ipal Co肼I li tt ee N o.5,2010(S哪,1cr7)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柴秀波(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山东烟台264005)摘要:“劳动”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赋予了“劳动”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

深入剖析马克思“劳动”概念,对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演变;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l(2010)05—0011—04一、“劳动”概念的提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黑格尔哲学中,“劳动”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黑格尔看来,人是通过劳动而诞生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劳动构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否定的中项”,借助于这个“否定的中项”,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在自然物上打上了主体的烙印,同时又在劳动产品上直观到自己,觉察到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真正了解作为历史的起点和基础的现实的劳动活动,他只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动,把劳动活动的主体(具体的人)抽象为纯粹的自我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现实的人改造世界的客观现实的活动。

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不断地改变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论马克思的两个劳动概念与两种历史解释模式_王晓升

论马克思的两个劳动概念与两种历史解释模式_王晓升

的概念出发, 所有的经济理论就不能完全认识劳动 的全部事实……劳动者的本质并不根植于财物的匮 也不在于世界中可供使用和可供支配的财富 乏上, 无法满足人的需要。 相反, 劳动的本质植根于人的
瑏 瑡 ” 存在对于他自身和世界的每一种可能性的超越。
要。在他看来, 一种强制的社会制度规定了人们的 消费, 而人的需求和物的使用价值也是由强制的社 : “消费与个人的享用无关 会制度所规定的。 他说 ( 尽管妇女穿得漂亮会很高兴 ) , 而是一种强制性的 社会制度, 这种制度决定了人的行为举止, 对此, 社

克思对于人的劳动的这种理解确实吸收了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观念。那么马克思所提出的 这两个劳动概念是不是完全对立的呢 ?
感觉, 使人只考虑到肉体的需要。同样, 由于私有制 的存在, 人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 而在异化劳动的 情况下, 劳动变成了人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马克 : “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 思指出 自由活动贬低为手 段, 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 ” , “人 他还强调, 异化劳动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手段。 。 的类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
王晓升
[ 摘
要]
马克思从劳动概念出发来阐明自己的历史观, 但是在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劳动概念: 自我 实现的劳动和满足需要的劳动 。在这两种劳动概念背后隐藏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历 史观和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历史观 。而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所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视角: 观察者的视角和 参与者的视角。马克思的历史观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把这两种视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在方法论上把 辩证法和实证方法统一起来 。
一、 劳动: 自我实现还是满足需要
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时指 出, 马克思是从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到了打开全部社 要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 首 会史大门的钥匙。因此, 先就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如果不能够准确地 把握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 我们遗憾地发现, 在如何理解劳 思的历史观。然而, 动概念这个核心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出现了 巨大的理论分歧。 这种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 一些 中对劳 人按照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动概念的理解, 强调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 而另一些 人则强调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 是满足 人的需要的活动。对于劳动的这两种不同理解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劳动与生产力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劳动与生产力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劳动与生产力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劳动与生产力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领域。

其中,劳动与生产力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劳动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历史演变中的发展。

一、劳动与生产力的概念劳动是人类通过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创造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活动。

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活动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程度。

生产力包括生产力的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等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总量和质量。

二、劳动与生产力的关系劳动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劳动通过自身的作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

劳动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劳动者通过劳动活动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转化为物质财富的生成力。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劳动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意味着劳动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良以及劳动方式的革新。

生产力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的效率和产出,增加物质财富的创造。

劳动与生产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劳动方式的改进需要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提高也需要依赖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方式的转变。

劳动与生产力的互动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劳动与生产力的历史演变1. 原始社会阶段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简单的采集、捕猎和采摘等方式获取食物,劳动力处于低水平状态,生产力非常有限。

2. 奴隶社会阶段进入奴隶社会,劳动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奴隶社会中,劳动分工程度加深,劳动工具得到改进,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3. 封建社会阶段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通过剥削农民的劳动创造了财富,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 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 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核心内容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地介绍。

一、基本概念1.1 劳动劳动是人类在生产和创造过程中所付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1.2 劳动者劳动者是进行劳动活动的人,无论其身份、职业或社会地位如何,只要参与到生产和创造中,都可以被称为劳动者。

1.3 劳动价值劳动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二、历史渊源2.1 古代社会在古代社会中,劳动往往被视为奴隶制和封建制度下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劳动者常常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2.2 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商品,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

劳动力的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导致劳动者长期陷于剥削与压迫之中。

2.3 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应该是自由的、创造性的,并且与个人自由发展相统一。

通过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核心内容3.1 劳动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2 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是人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有意义、有价值的劳动活动,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3.3 劳动与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们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3.4 劳动与人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强调,真正的劳动是自由的劳动。

只有在摆脱剥削和压迫的条件下,劳动者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四、实践应用4.1 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

马克思劳动概念唯物史观

马克思“劳动”概念解析马克思由“反思哲学”进入“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劳动”内涵之一:物质决定意识——“劳动”是理性活动,但非认知。

马克思还是主体哲学,且其“实践概念”是劳动,即生产范式。

“劳动”内涵之二:劳动具有生产美学内涵,是自我实现——劳动是审美实践。

马克思的确有此意图:劳动是审美的根本,是人的自我实现,这里的劳动不是异化劳动,而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自足劳动,是指人是他的劳动主体,劳动为满足自我需要,此劳动作为其本质力量的肯定。

但是马克思这里有概念矛盾:一方面,自我实现是在个体劳动的情形之下,而非类的生产劳动;另一方面,研究整个社会时,又讲的是类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本人也在这两者间摇摆不清,所以使劳动本身既是目的性行为的劳动,也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行为。

马克思的“劳动”内涵之三:劳动包含伦理价值——劳动是道德实践因素。

马克思用“道德价值因素”的遣词,以指劳动者与社会的关系、与管理者、资本家的关系。

劳动是被强迫的、异化的,来自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异化是指劳动者和劳动关系被外在力量制约,分离出去。

马克思区分出两类实践——自我实现和异化劳动。

类的劳动作为整体社会的部分,人和劳动分裂,人被变成手段,本质力量异化,这就隐含一种对人和人之间平等关系的要求:劳动者出于自愿劳动,此即道德性。

哈贝马斯梳理马克思的困境时指出:类的集体自我实现,无法说清个体实现内在目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劳动概念涵盖劳动目的领域、道德领域和审美领域。

道德是主体间性的,劳动是主客体之间的,这中间存在矛盾。

我曾在《实践哲学遮蔽了什么》(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8期))一文来说明其中一个方面:“劳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上升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上升为人类”;“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上升为群体和个体或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劳动生产的目的合理性上升为为一切奠基并最终支持一切价值合理性的生产力的解放”。

如此,“劳动”从具体劳动上升为社会劳动或“类”的劳动总体——“生产”膨胀。

关于马克思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关系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关系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关系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自19世纪中叶以来,马克思就认为它们之
间存在着历史发展的联系。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简单劳动的时代逐步演变到复杂劳动
的时代的一个成长的过程。

而他许多关于发展的理论也从社会的总体水平来衡量,复杂劳
动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复杂的”劳动和“发展的”劳动。

“简单的”劳动是指“直接”或“连续性”的劳动,即容易理解、单一、同样的动作,如农耕作物、收集草药、裁制衣料等。

这类劳动在实现社会推进目标时,劳动时间较短,
效率不高,但容易理解而经济有效率。

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这种简单劳动是一个低劳动时间、低生产力的劳动,而最终可以同上进的社会领域,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壮大。

马克思的“复杂的”劳动是指“直接”或“连续性”的劳动,即各种职业工作以及技
术性的劳动,如机械制造业、冶金业等,这种劳动需要相对大的规模,高精确度的机械仪器,以及一定的知识技能,因此,复杂劳动的完成所需要的劳动成本更高,但却能够生产
出比简单劳动更加丰富而有利可图的产品。

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会同社会的进步有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效果,它可以带动着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自马克思以来,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历史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19世纪初,简单劳动是普遍存在的,当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化后,使得复杂劳动在人民心中更
加受推崇,它已经成为发达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历史进程实践推进关系明显。


以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关系,几乎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免不了的因素。

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研究

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研究

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研究2023-11-30目录•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概述•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历史演变•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理论内涵•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研究的未来展望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概述劳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活动,是指人类运用体力和智力,通过生产工具对自然物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劳动的定义劳动具有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创造性和社会性。

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需要发挥人的智力、体力、社会协作等作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特性劳动的定义与特性马克思劳动范畴的背景与意义背景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分析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意义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指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主要内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分类自由劳动异化劳动马克思的劳动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被剥夺了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一种强制性、单一性的体力劳动。

指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社会协作等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类共同发展的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特殊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而复杂劳动是指需要高级技能和知识的劳动。

私人劳动是指为个人或特定群体服务的劳动,而社会劳动是指为社会整体服务的劳动。

根据不同的标准,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根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农业劳动、工业劳动、服务业劳动等;根据劳动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

马克思劳动范畴的主要内容与分类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历史演变1 2 3古代社会的劳动最初起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劳动,人类开始学会制造工具、狩猎、农耕等。

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NO.1,2014·450·对于劳动的规定,马克思是始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的,由于最初受到黑格尔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最初的理解可以定位为人本主义的最初解读和建构。

一、人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从文本看,体现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手稿》中。

劳动究竟以何种面目出现?首先要考察当时马克思思想主导逻辑线索,即主体价值批判逻辑的生成历史。

从文艺复兴的“人性”到启蒙运动的“理性”,都是在强调人类整体的某种抽象共通性的优先地位。

到黑格尔,启蒙理性已经超越于人本身,而被拔高为自行建构世界历史的主体,而这一个绝对精神所由从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倒成为绝对精神的现实具体体现,那么人的精神何以上升到绝对精神本身呢?黑格尔给出的答案是“劳动在观念的异化中首先是人的精神本质(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次主人)实现出来的通道,劳动就是异化。

”即自身的异化或对象化要靠物质性的活动也即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精神本质外化为劳动产品,从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这种异化及异化的复归的逻辑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整体框架。

费尔巴哈直接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把世界的基础性重新置换到人本身,并以类本质的异化逻辑进行了宗教批判。

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思想遭到现实的窘境,开始接受人本主义线索,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异化批判,并认识到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异化,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当中。

穆勒笔记从货币异化上升到总体经济异化批判(人的先验本质的设定和异化与复归的过程),但尚未对类本质做出具体的规定,只笼统地说“社会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应该不是哲学变革之后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作为类存在的共通性和相互关系)。

因而马克思这个时候的人本异化观从哲学逻辑上说还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

并且,此时马克思的研究是基于以法国革命为主线的历史学资料。

此时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劳动概念的探索应该是伴随着历史学文本的探究的无意识的“副本”而诞生的,因为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仍然是政治与法,对于经济学的最初涉入应该是一个偶然的框架性建构。

马克思劳动观念的历史逻辑演进

马克思劳动观念的历史逻辑演进

马克思劳动观念的历史逻辑演进
杨园;赵玮
【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5)005
【摘要】劳动是人类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人类自产生以来,绝大多数都是从事各种不同劳动活动的劳动者,没有劳动者的劳动,人类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劳动在历史上初现时,只是单纯地被看作人自身生存的必要,体现人的有限性是不自由的.后来马克思出现,他把劳动从对人的自然本质转向自由类本质,使劳动第一次有了完整的内涵.随后当代西方学者在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影响下,对劳动问题又有了新见解.
【总页数】5页(P84-88)
【作者】杨园;赵玮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劳动批判的三重视界及其逻辑演进 [J], 田书为
2.马克思的劳动力(资本)到人力资本范畴的逻辑演进 [J], 刘云;孙丽欣
3.劳动时间观念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 [J], 胡绪明
4.马克思劳动观念的历史逻辑演进 [J], 杨园;赵玮;;
5.从劳动到实践——论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逻辑演进 [J], 毛自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论劳动2007-12-09 19:37(一)劳动的起源劳动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逐步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又决定着这一过程中的转变。

从猿到人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地方,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其转变的时间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但无不都是采取同样一种方式,即受生活方式的影响。

猿摆脱了用手帮忙行走的习惯,越来越以直立的姿势行走;解放出来的手变的越来越自由,并不断获得新的技能;新的变化又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和语言的产生;知道自然界中又增添了新的元素--社会,真正的人才算完全形成。

然而,从动物到人的转变并不是一个纯粹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存在着另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即从动物的本能活动到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转变,而且后者决定前者。

很明显,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却正好相反,动物只是消极的适应自然界,自然界提供什么,动物就消费什么;而人却懂得通过劳动使自然界适应自己,人需要什么,自然界都会在人的劳动的改造下为人类提供什么,动物的活动只能使自己趋近于物,而人的活动却可以使物趋近于自己。

恩格斯曾经就指出:"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的,而且对于这些动物本身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事情。

而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让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动物在消灭某一地带的植物时,并不太明白它们是在干什么。

人消灭植物,是为了腾出土地播种五谷,或者种植树木和葡萄,他们知道这样可以得到多倍的收获。

"[14]由此可见,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适应自然的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因此,劳动作为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从动物的本能活动分化出来的,是自然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创意劳动概念解析资料

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创意劳动概念解析资料

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创意劳动概念解析自20 世纪90 年代末创意产业和创经济作为正式术语被提出以来,创意、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就成为经济领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虽然,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创意、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研究很多,但从劳动的基本理论视角提出并研究创意劳动的内涵仍是空白,尤其是从研究劳动理论的权威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出发,对创意劳动进行界定并且论证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的研究更是稀缺。

因此,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理论基点出发,对创意劳动的概念、创意劳动的内涵、创意劳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创意劳动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进行深层剖析,揭开创意劳动之谜。

关键词:创意劳动;劳动;创意、现实经济对创意劳动提出的理论诉求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发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劳动和生产模式正在转向以自动化和信息化为主的劳动。

“机器+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依附于机器大工业的产业工人正在被更加智能化的全自动生产线所替代;传统的劳动形式被取代的速度正在加快;旧的劳动岗位正在消失而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型劳动形态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在这场变革中,以创意劳动和创意产业的出现最具有代表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估计,截至2006 年底,全球范围内从事创意劳动的人数在1.5-2 亿之间。

美国在全球创意阶层人才库中占去了20%-30%的份额。

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之后发表的研报告显示,创意阶层(从事创意劳动的劳动者阶层)在爱尔兰、爱沙尼亚、英国、加拿大、芬兰和冰岛这六个国家中占全国总劳动力人数的四分之一。

在过去的十年间,从事创意劳动的人数在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的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

而从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创意产业的出口额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和美国。

2002年,我国创意产品出口额是52 亿美元,而两年后的2004年达到了106亿美元,占当年GDP勺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NO.1,2014·450·对于劳动的规定,马克思是始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的,由于最初受到黑格尔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最初的理解可以定位为人本主义的最初解读和建构。

一、人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从文本看,体现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手稿》中。

劳动究竟以何种面目出现?首先要考察当时马克思思想主导逻辑线索,即主体价值批判逻辑的生成历史。

从文艺复兴的“人性”到启蒙运动的“理性”,都是在强调人类整体的某种抽象共通性的优先地位。

到黑格尔,启蒙理性已经超越于人本身,而被拔高为自行建构世界历史的主体,而这一个绝对精神所由从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倒成为绝对精神的现实具体体现,那么人的精神何以上升到绝对精神本身呢?黑格尔给出的答案是“劳动在观念的异化中首先是人的精神本质(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次主人)实现出来的通道,劳动就是异化。

”即自身的异化或对象化要靠物质性的活动也即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精神本质外化为劳动产品,从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这种异化及异化的复归的逻辑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整体框架。

费尔巴哈直接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把世界的基础性重新置换到人本身,并以类本质的异化逻辑进行了宗教批判。

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思想遭到现实的窘境,开始接受人本主义线索,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异化批判,并认识到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异化,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当中。

穆勒笔记从货币异化上升到总体经济异化批判(人的先验本质的设定和异化与复归的过程),但尚未对类本质做出具体的规定,只笼统地说“社会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应该不是哲学变革之后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作为类存在的共通性和相互关系)。

因而马克思这个时候的人本异化观从哲学逻辑上说还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

并且,此时马克思的研究是基于以法国革命为主线的历史学资料。

此时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劳动概念的探索应该是伴随着历史学文本的探究的无意识的“副本”而诞生的,因为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仍然是政治与法,对于经济学的最初涉入应该是一个偶然的框架性建构。

马克思借以真正超越费尔巴哈和赫斯的是“劳动”,那么劳动何以成为主体本质呢?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之前就指出:“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

”可见异化也正是主体创化世界的过程,而这种创化活动最终就落实于每个人的劳动。

其次,是受古典经济学对劳动这一概念的强调和赫斯等对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批判的影响。

“人性在国民经济学之外,非人性在国民经济学之中”说到这里,劳动概念在《巴黎笔记》和《44手稿》中的内涵和作用就比较清楚了。

总体来说,劳动概念在这里呈现出二元性,也即人类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类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劳动的对立。

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本来应该是自由自觉活动的真实体现,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现实却使劳动异化为反对乃至支配人本身的独立力量。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以自由自觉的劳动代替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

《神圣家族》曾被视为唯物史观的前夜,但总体来看,它仍停留于人本学批判的水平上。

“蒲鲁东既把劳动时间,即人类活动的直接定在,当作工资和规定产品价值的量度,因而就使人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而在旧政治经济学中决定性的因素则是资本和地产的物质力量,这就是说,蒲鲁东恢复了人的权利……”马克思这里还是从人的定在、人的权利这类人本学话语来理解蒲鲁东所接受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何以会提出这非历史性的主体价值批判理论呢?从肯定性角度来说,马克思深受德国思辨理性哲学传统和当时德国思想界几种主要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劳动辩证法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从异化到异化的复归这样的辩证法逻辑正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最基本构架,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之转向费尔巴哈式的自然唯物主义后其实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逻辑;而当时英法社会主义者,也影响了马克思手稿当中对私有财产私有制的批判;从否定性角度来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经济学水平的研究比较薄弱,导致他无法从客观历史中现实的劳动本身发现批判理论的动力,为了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理论根据,他只能靠外在的价值设定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

二、过渡阶段《手稿》和《神圣家族》之后,马克思就开始了异化劳动逻辑的结构过程。

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文本是《评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在那里,马克思已经从现实的工业活动中来分析问题,而一切理想的先验设定一旦放置于社会历史当中,立马就会丧失存在的现实前提,因此马克思这里已经抛弃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作为创造私有财产的源泉的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注意,不是异化也不是外化)劳动。

如果要给私有财产以致命的打击,那就不仅必须把它当作物质状态,而且也必须把它当作活动,当作劳动来攻击。

”上面提了很多次“劳动”,那马克思当时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这里的社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陆寓丰(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摘 要: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哲学意义上的规定最早形成于1843年至1845年。

马克思于《德法年鉴》时期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虽受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但真正的逻辑定位应始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

正是从这一起点出发,马克思逐渐走向 “人之本质实现为物质性的活动并直接物质化于劳动产品中”的人本主义色彩的阶段,之后经由费尔巴哈赫斯等影响并逐渐超越前辈形成了自己对劳动及劳动异化独特的框架建构和解读。

关键词:人本主义;劳动;异化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4)01-0450-2作者简介:陆寓丰(1989- )女,汉,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NO.1,2014·451·马克思主义与以往哲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实践性,过去的哲学是思辨的哲学,而马克思强调从社会存在、从生产实践中去理解物质与观念的统一,实现了哲学的实践论转向。

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形态与西方哲学存在很大的区别,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强调实践。

从实践角度比较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实践,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实践思想(一)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中国哲学的思想与生活世界有着密切联系,既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社会生活。

最典型的要属《周易》和“五行”思想,“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组成,阴阳五行生化变易形成变化无穷的宇宙。

“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又被运用到生活各个方面,成为贯通于自然和人的普遍原理,反应了当时人们的朴素的世界观。

先秦百家的许多思想也通常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需求,而其学说取向与代表人物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二)个人修养中的实践意识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人的自我修养,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塑造,虽然各家所指向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是都有自己的一种平行与超越——论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吕建云 吕惠芳(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摘 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是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联接点。

中国哲学中也有许多实践观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进行比较,有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融合性的理解。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平行和超越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哲学;超越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4)01-0451-2作者简介:吕建云(1956.11- ),男,汉族,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吕惠芳(1988.05- ),女,汉族,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会指符合人性即类本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的劳动,是一种最大的误解。

手稿中的‘类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其实这里很明显就是对以往作为主体价值设定即类本质的劳动概念的否定。

“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

这里直接就讲劳动的本质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其实是放弃了手稿中的主体价值与异化力量的二元对立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回归到了现实的劳动本身。

这种表述已经有点接近‘劳动’是“被现实经济关系决定又创造经济关系的活动”这一论断。

马克思所借助的已经不是“异化的扬弃”,不再是人本主义,“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而这种废除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而绝不能把它理解为用一种范畴代替另一范畴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

”这里很明显是向从现实历史出发的客观逻辑靠拢。

三、经济学概念1845年经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提纲》和《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实现了哲学方法论的彻底变革。

在从现实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的唯物史观新视域下,劳动概念自然要彻底脱去人本主义的规定,而被重新指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手段性的雇佣劳动。

《形态》中说:“在大工业和竞争中,各个人的一切生存条件、一切制约性、一切片面性都融合为两种最简单的形式—私有制和劳动。

” “物质生产一般都表现为目的,而这种物质活动的生产即劳动(它现在是自主活动的唯一可能形式,然而也正如我们所看见的,也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则表现为手段。

”,共产主义革命就“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

”可见,在这里“劳动”的人本学哲学规定已经被彻底扬弃,不在禁锢于原有的人本主义,而是从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分析现实的“劳动”本身。

如果说褪去哲学方法论的内涵,劳动是一个只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客观矛盾的经济学概念。

但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本身出发,其实还体现着“物化”的批判视角-劳动力成为商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即现实中的商品生产与交换。

在这里,还必须提一下《哲学的贫困》,由于在《提纲》中已经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上的一系列的解读和认识逐渐深入,直接表现在这部著作中,已接近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