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摘要]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界定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致使人们对作为商品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误读或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
明确区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是准确把握抽象劳动概念的经济学本质的一种积极理论尝试,并使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二重性与未来产品经济中的产品二重性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解析,这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不无裨益。
[关键词]抽象劳动;生理学意义;经济学意义;商品二重性;产品二重性[中图分类号]170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8-00264)5众所周知,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实现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使之发生革命变革的关键,也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但一直以来,对抽象劳动概念的曲解或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之所以如此,或许与马克思本人对抽象劳动的解释有着直接关系。
比如,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是用“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理耗费来衡量的,这种生理耗费显然与具体劳动很难加以区分。
同时,马克思又认为:“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
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恰恰为曲解或质疑劳动价值论的学者们提供了“口实”。
可见,厘清马克思对抽象劳动概念的相关论述并阐明其经济学本质,既是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要求,也为澄清学术界对价值本质理解上的分歧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一、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文本考察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了斯密、李嘉图等人只是简单地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把价值量归结为劳动量,而没有研究价值“实体”本身或价值的“质”的方面的缺陷,第一次批判地证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揭示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本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从而实现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革命。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名词解释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名词解释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可以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这两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劳动和价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指的是一种无差别的、相同的、一般的劳动形式。
当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通过交换关系彼此转化为等价的商品时,它们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不同于具体劳动的个体差异,而是将各种不同劳动形式抽象为一种普遍等价的劳动形式。
举个例子,假设在市场经济中,一小时的石匠工作和一小时的程序员工作都可以通过交换等价来衡量。
这种等价关系就是通过抽象劳动进行的。
那么什么是具体劳动呢?具体劳动指的是特定的、个体化的劳动形式。
它与抽象劳动相对应,是一种多样化的、针对特定需要的劳动形式。
每个具体劳动都具有其特殊的技能和职业特点。
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工艺中,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相互协作,形成了复杂的劳动分工体系。
例如,农民从事种田、渔民从事捕捞,这些都属于具体劳动的范畴。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区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抽象劳动是成为商品的劳动形式,是价值的来源。
在商品经济中,不同的商品由于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需要通过抽象劳动来进行统一和衡量。
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决定了商品在市场中的交换比例。
而具体劳动则对应着各种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社会需要,是手段和手段,为抽象劳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质料。
然而,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抽象劳动在具体劳动的基础上发生,具体劳动则是抽象劳动的体现和实际开展。
在社会生产中,已经被抽象为一种交换价值的具体劳动,才有可能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
同时,具体劳动也是抽象劳动的基础,因为没有具体劳动的存在和实际开展,抽象劳动也就无从谈起。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的形成方式。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不仅仅是经济生产的基础,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马克思 劳动论述

马克思的劳动论述是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
商品生产和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详细探讨了商品生产和价值理论。
他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这一观点被称为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还区分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实际用途)和交换价值(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
他认为,劳动赋予商品交换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进一步讨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在生产商品时创造的价值中,超过他们工资的部分。
这部分价值归资本家占有,被用于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因为工人的工资不足以覆盖他们为资本家创造的全部价值。
社会分工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关注社会分工和阶级斗争对劳动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分工将工人分为不同的职业和阶层,导致不平等。
阶级斗争是工人争取更好待遇和权益的手段。
共产主义的愿景:
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共产主义的愿景,即一个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社会,劳动和财富是共享的,每个人按需分配。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革命,才能实现这个共产主义理想。
总之,马克思的劳动论述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是他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20世纪的政治和社会运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2篇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第一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定义及区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用以描述劳动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和价值形式。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价值形成的过程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将重点从定义和区别两个方面讨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的定义具体劳动是指非常具体的、有形的劳动活动,它是为了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特定行业或个人所从事的劳动,它具有明确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
例如,农民耕地、工人制作机器等都属于具体劳动。
二、抽象劳动的定义抽象劳动是指在生产中所付出的有效劳动时间,不论具体形式如何,都是由于劳动力的消耗和劳动对象之间发生的劳动。
在这种意义上,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活动的共同属性。
抽象劳动不以劳动对象的具体形式和性质为转移,而只关注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1. 劳动对象的差异:具体劳动是为了生产特定的使用价值,因此它与特定的劳动对象相关。
而抽象劳动不关注劳动对象的具体形式和性质,只关注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2. 有形性与无形性:具体劳动是有形的劳动活动,可以直接观察到。
而抽象劳动是无形的,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
3.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通过生产特定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而抽象劳动则是通过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具化,转化为商品的价值。
4. 价值形式的不同:具体劳动体现为使用价值,即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属性。
而抽象劳动体现为价值,即商品的一种社会关系,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四、总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用以描述劳动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和价值形式。
具体劳动是为了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劳动,与劳动对象相关;而抽象劳动不关注劳动对象的具体形式和性质,只关注所付出的有效劳动时间。
具体劳动体现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体现为价值。
通过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价值形成的过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在人类的生产、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学说。
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构成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马克思在分析劳动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这就是人有目的地作用于自然界,利用劳动改变自然物的形态与性质,使各种原料成为人类生活需要的财富,借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劳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的决定意义。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一条基本论断。
劳动使人手专门化,从而导致工具的出现,使人由动物界分化出来,正是制造工具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类劳动同动物本能式的劳动区别开来,人类劳动成为运用自己制造工具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它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
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语言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了出来,人脑、感官、意识以及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发生作用,促成了“完全的人”的形成。
并且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也是通过劳动而产生、实现并得到证明的,即在劳动过程中,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辩证运动中才能确定,才得以产生、实现和得到证明,而这种相互关系和辩证运动,是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所以,劳动是人的社会本性和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彼此相互联系、共同生活的第一个基本的实践形式。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核心作用,是“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劳动是劳动力的表现和作用。
抽象劳动指的是什么

抽象劳动指的是什么抽象劳动是从一般构造转向特殊构造的经济规定,即特殊形态的社会劳动规定,那么你对抽象劳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抽象劳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抽象劳动的释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价值中不包括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需要注意的是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此处的“财富”实际上是指使用价值,泛指所有的自然物)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或两次劳动。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它表明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形成性质相同的价值,它表明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以科学劳动概念为逻辑基础,以抽象劳动的历史假说为理论支撑。
通过考察劳动力与劳动的概念关系,可以说明由劳动过程的本身给出劳动概念是根本科学的,也是对劳动力规定的总揽。
进而说明:就实质而言,一定形态的劳动意识不过是一定形态的劳动主体(劳动力)的目的论设定的结果,是被意识到了的目的论设定的劳动存在。
因此,劳动力的劳动概念是对"劳动过程的劳动概念"内涵规定的进一步确认。
通过理论史考察,可以发掘“ 抽象劳动假说体系”(历史抽象法或者说历史的科学抽象法)的深度内涵: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规定)的相互放入。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是有目的性的活动。
人在劳动开始前先确定了劳动的目标和对劳动的成果的预想,并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劳动资料等作用到劳动对象上,消耗一部分物质并生成一部分新物质。
这些新物质既是供人们来消费,也会成为新的劳动对象或资料。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就其价值而论,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当然,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也具有这二重性,劳动就他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他作为实用价值和创造价值所具有的那些特征。
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不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生存条件,而且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应该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劳动都可以看做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从抽象的人类劳动来看,一切劳动,尤其是有一定目的的耗费,有用劳动都可以形成商品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l O年第5期(总第107期)J o明1al of t he PaI t y Sch ool of C PC zhengzl lou M uI li c ipal Co肼I li tt ee N o.5,2010(S哪,1cr7)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解析柴秀波(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山东烟台264005)摘要:“劳动”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一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赋予了“劳动”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
深入剖析马克思“劳动”概念,对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演变;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l(2010)05—0011—04一、“劳动”概念的提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黑格尔哲学中,“劳动”概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黑格尔看来,人是通过劳动而诞生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劳动构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否定的中项”,借助于这个“否定的中项”,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在自然物上打上了主体的烙印,同时又在劳动产品上直观到自己,觉察到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真正了解作为历史的起点和基础的现实的劳动活动,他只把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动,把劳动活动的主体(具体的人)抽象为纯粹的自我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现实的人改造世界的客观现实的活动。
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不断地改变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NO.1,2014·450·对于劳动的规定,马克思是始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的,由于最初受到黑格尔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最初的理解可以定位为人本主义的最初解读和建构。
一、人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从文本看,体现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手稿》中。
劳动究竟以何种面目出现?首先要考察当时马克思思想主导逻辑线索,即主体价值批判逻辑的生成历史。
从文艺复兴的“人性”到启蒙运动的“理性”,都是在强调人类整体的某种抽象共通性的优先地位。
到黑格尔,启蒙理性已经超越于人本身,而被拔高为自行建构世界历史的主体,而这一个绝对精神所由从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倒成为绝对精神的现实具体体现,那么人的精神何以上升到绝对精神本身呢?黑格尔给出的答案是“劳动在观念的异化中首先是人的精神本质(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次主人)实现出来的通道,劳动就是异化。
”即自身的异化或对象化要靠物质性的活动也即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精神本质外化为劳动产品,从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这种异化及异化的复归的逻辑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整体框架。
费尔巴哈直接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把世界的基础性重新置换到人本身,并以类本质的异化逻辑进行了宗教批判。
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思想遭到现实的窘境,开始接受人本主义线索,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异化批判,并认识到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异化,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当中。
穆勒笔记从货币异化上升到总体经济异化批判(人的先验本质的设定和异化与复归的过程),但尚未对类本质做出具体的规定,只笼统地说“社会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应该不是哲学变革之后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作为类存在的共通性和相互关系)。
因而马克思这个时候的人本异化观从哲学逻辑上说还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
并且,此时马克思的研究是基于以法国革命为主线的历史学资料。
此时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劳动概念的探索应该是伴随着历史学文本的探究的无意识的“副本”而诞生的,因为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仍然是政治与法,对于经济学的最初涉入应该是一个偶然的框架性建构。
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

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曹伟东5131309016 序号34 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它揭示了资本运作的基本建制工人的活劳动与自身相剥离的过程就是具体劳动的抽象化过程,或者说它正是抽象劳动的实质人类劳动的大部分被归结为抽象劳动是资本社会特有的现象。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劳动是自然界与人之间本质性的统一过程这个统一不是概念的综合,而是实践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这是一种感性交往和感性联系因此,劳动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以一定的社会结构为前提,同时也生成着这个前提,这就是劳动的历史性;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社会历史性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一种无个性的均质化的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或劳动一般是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的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里,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个判断对工人意味着什么意义,会造成一种怎样的损害。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却用抽象力刺破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幻相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应该有其经济学因素之外的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如此这般,马克思追溯到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由于这一关键的区分,原来看似自然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被还原到它的对立性矛盾性之中资本剥削这个秘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但常识的僵化又掩盖了源头的批判性本质与重要的理论展望比如,要想理解当代人的现时性的生存困境,可能还要重新探究马克思抽象劳动学说的真实涵义。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来源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论述了形成价值的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别的劳动。
他指出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挖掘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作为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劳动思想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首先概述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的理论等。
我们将分析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我们将总结马克思劳动思想在当代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其精神实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把握其精神内涵和实践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二、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根植于他的哲学体系之中,特别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更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核心哲学基础。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而劳动则是物质生产的基础。
他强调,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社会。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反过来影响劳动的发展。
因此,劳动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既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则为马克思理解劳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一方面,劳动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劳动也带来了剥削和压迫,造成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性,是劳动内在的、本质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辩证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异化现象,即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分离,以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被动和受剥削的地位。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是

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是
在马克思哲学中,劳动概念具有两重维度:一是作为哲学存在论的隐性维度,指向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显性维度,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创造价值的雇佣劳动。
劳动的这两重维度是马克思思想史展开的一方棱镜,透过它所直观到的正是人类的历史命运和当代困境,即劳动的内在对抗和斗争,在现代表现为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支配和统治。
马克思的辩证法揭示了劳动通过其内在矛盾的现实展开,即必要劳动和剩余价值同时趋近于它们的极限,从而将资本主义推向自身的对立面,这意味着新的社会形态的真正诞生。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好似黑格尔哲学就是抽象的、僵化的,由此,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概念式的认识,而以往的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的理解,真正的概念是运动的、开展的,不是空的、死的、僵化的,它表达的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原那么,是完全具体的东西。
而黑格尔的劳动不仅表达了这种概念的辩证运动,而且在其特有的概念世界再现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抽象劳动的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的依赖性为根底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状态。
一、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世界的对象化活动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有关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而哲学之所以能承载这样的使命,那么在于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
黑格尔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他的哲学就是一个概念的世界,而人们对于他哲学的最大误解也正是在于这个概念。
一提到概念就会把它与抽象连在一起,如果人们所理解的具体是就感觉中的具体事物或一般直接的可感知的东西来说,那么概念也可以说是抽象的。
在人们心中,概念是一种离开整个世界和全部生活的空洞的名称,是抽象的僵化。
相比较而言,感性的杂多表象更给人以具体性和实在性,但黑格尔却指出:感性确定性的这种具体内容使得它立刻显得好似是最丰富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知识又好似是最真实的知识;因为它对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
但是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
它对于它所知道的仅仅说出了这么多:它存在着。
它存在着对于感性知识来说,就是个本质的东西,除此之外说不出任何东西,在黑格尔看来那就是抽象的。
黑格尔不仅认为感性确定性是抽象的,而且他认为对概念作知性的把握也就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概念仍然也是抽象的。
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研究

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研究2023-11-30目录•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概述•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历史演变•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理论内涵•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研究的未来展望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概述劳动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活动,是指人类运用体力和智力,通过生产工具对自然物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劳动的定义劳动具有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创造性和社会性。
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需要发挥人的智力、体力、社会协作等作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特性劳动的定义与特性马克思劳动范畴的背景与意义背景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分析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意义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指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主要内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分类自由劳动异化劳动马克思的劳动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被剥夺了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一种强制性、单一性的体力劳动。
指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社会协作等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类共同发展的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特殊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而复杂劳动是指需要高级技能和知识的劳动。
私人劳动是指为个人或特定群体服务的劳动,而社会劳动是指为社会整体服务的劳动。
根据不同的标准,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根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农业劳动、工业劳动、服务业劳动等;根据劳动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
马克思劳动范畴的主要内容与分类马克思的劳动范畴的历史演变1 2 3古代社会的劳动最初起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劳动,人类开始学会制造工具、狩猎、农耕等。
理解抽象劳动的三种路径——兼论马克思的“抽象”

理解抽象劳动的三种路径———兼论马克思的“抽象”奚颖瑞 单 巍【摘要】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抽象劳动”概念的合法性与内涵仍有待澄清。
本文简略梳理了学界理解这一概念的三种路径:思维抽象路径把抽象劳动理解为具体劳动的共性的思维概括,却带来难以区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缺乏社会和历史维度等问题;交换抽象路径把抽象定位于市场交换,突显了抽象劳动的历史与社会维度,却有把价值的源泉放在交换领域中的嫌疑;劳资抽象路径进一步从劳资关系来理解抽象劳动,抽象被定位于资本对劳动的抽取或提炼,却带来重新界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等挑战。
最后本文提示了一项有待开展的预先工作,即细致梳理“抽象”一词的含义与用法:抽象的基本含义是分离,而不是无差别化。
【关键词】马克思;抽象劳动;抽象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3-0029-07作者简介:奚颖瑞,浙江天台人,哲学博士,(杭州311121)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单 巍,浙江杭州人,哲学博士,(杭州311121)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抽象劳动”的合法性、内涵界定及现实意义曾引发广泛:反对者认为,这一概念缺乏合法性,马克思在这里采取了一种人为的、错误的抽象,是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劳动价值论上的残余表现:支持者则认为这是真实的、科学的抽象,但在概念内涵的具体界定上陷入严重分歧①。
虽然他们都认可抽象劳动的基本内涵是劳动的无差别化或同质化,但是如何理解这种无差别化?它通过什么途径产生?《资本论》仿佛给出两种异质而无法兼容的理解方式:“在抽象劳动概念中,交叠着相互难以统一的含义:一种是‘社会性’理解(抽象劳动作为不同质的劳动的社会强制的均等化的结果),另一种是‘自然主义’理解(抽象劳动作为生理学规定的概括)。
”②“自然主义”的理解着重强调生理学定义,劳动的无差别化意味着所有劳动都包含着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理学耗费。
请列出5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相关概念.

请列出5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相关概念.今天咱们来唠唠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里的几个概念。
这可不是什么枯燥的学术讨论哦,就像我之前在一个小工厂里的经历,那可老有意思了。
首先呢,“价值”这个概念。
我在那个小工厂里,看到那些工人叔叔阿姨们,他们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活着。
比如说那个做小零件的张师傅,他做的零件可精细了。
他花费了好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这零件就有价值。
为啥呢?因为这个零件凝结了张师傅的劳动呀。
他得挑选合适的材料,用那些工具一点点打磨,还得检查有没有瑕疵。
他的这些劳动,就像魔法一样,让这个零件从一堆普通的材料变成了一个能用到机器上的关键部分。
这个零件的价值,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那是张师傅的劳动成果,就像马克思说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然后就是“抽象劳动”啦。
在工厂里啊,有各种各样的工种。
有像张师傅那样做零件的,还有负责把零件组装起来的李大姐。
虽然他们干的活不一样,张师傅是在那儿精细地打磨,李大姐是熟练地把各个零件组合在一起。
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他们都在进行抽象劳动。
啥叫抽象劳动呢?就是抛开他们具体工作内容的差别,他们都在付出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都是为了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
有一次,我就听见张师傅和李大姐聊天。
张师傅说:“李姐啊,我这天天磨零件,手都酸了。
”李大姐就笑着回他:“张师傅,你那算啥,我这眼睛都快瞅花了,要把这些小零件组装好也不容易呢。
”你看,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都是劳动,都在创造价值。
再说说“具体劳动”吧。
还是在这个小工厂里,具体劳动就特别明显了。
张师傅做零件的活,那就是具体劳动。
他要根据不同的机器要求,做出不同形状、不同规格的零件。
这就是具体劳动的独特之处,每一个工人的具体劳动成果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都是针对特定的需求。
就像有一次,工厂接了一个新订单,要做一种特殊的小零件。
张师傅就拿着图纸研究了好久,然后才开始动手做。
他说:“这个零件可和以前的不一样,得特别小心。
马克思劳动概念

马克思劳动概念我想跟你聊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特别重要的东西呢!你看啊,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劳动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早上起床,妈妈做早餐,那是劳动;爸爸开车去上班,那也是劳动;街边的环卫工清扫大街,还是劳动。
马克思说的劳动啊,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做事,它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石,支撑起了整个人类社会。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是个程序员。
每天坐在电脑前敲代码,累得眼睛都快瞎了。
有一次我就问他:“你这一天天的敲代码,到底图个啥呀?”他回答我:“我这是在创造价值呢!”嘿,你瞧,他虽然没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在践行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小李编写的程序能够让公司的业务运转得更高效,给公司带来收益,这就是他劳动创造的价值。
就像农民种出粮食,工人生产出产品一样,每一种劳动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产出。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动物呢,它们只是本能地觅食、筑巢,可人类不一样。
人类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就好比蜜蜂建造蜂巢,那是出于本能,它们世世代代都按照同样的模式建造。
而人类建筑师在盖房子之前,脑海里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设计图,想着怎么让房子更坚固、更美观、更适合居住。
这就是人类劳动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去改造世界。
再说说劳动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吧。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社区活动,和一位老工匠聊天。
他做木工活儿已经几十年了,他跟我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大家都以劳动为荣。
那时候的手艺人很受尊重,大家互相交换劳动成果。
木工给铁匠做个漂亮的箱子,铁匠就给木工打造一套趁手的工具。
这其实就是劳动构建起的社会关系啊。
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这种以劳动为纽带的关系更为纯粹。
可现在呢?哎,情况变得有些复杂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有时候变得很“奇怪”。
很多工人像我的另一个朋友小王一样,在工厂里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工作。
小王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流水线上给产品拧螺丝,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
他常常感叹:“我这哪是在劳动啊,我就是被压榨的小螺丝。
“抽象劳动”内涵的逻辑探析

作者: 朴贞子
作者机构: 延边大学政治系 七九级学生
出版物刊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2页
主题词: 抽象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二重性;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实体;具体劳动;社会劳动;使用价值
摘要: <正> 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和使用的抽象劳动这个科学概念,迄今为止在经济学界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概括起来可谓两说:“永恒范畴”说;“历史范畴”说。
即一种主张:“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和具体劳动一样,适用于一切时代,是“永恒的范畴”。
另一种主张:“抽象劳动”就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
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的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
这两种观点无疑都是值得重视的。
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持上述两说的同志只是片面强调各自分析的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摘要]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界定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致使人们对作为商品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误读或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
明确区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是准确把握抽象劳动概念的经济学本质的一种积极理论尝试,并使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二重性与未来产品经济中的产品二重性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解析,这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不无裨益。
[关键词]抽象劳动;生理学意义;经济学意义;商品二重性;产品二重性[中图分类号]170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8-00264)5众所周知,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实现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使之发生革命变革的关键,也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但一直以来,对抽象劳动概念的曲解或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之所以如此,或许与马克思本人对抽象劳动的解释有着直接关系。
比如,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是用“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理耗费来衡量的,这种生理耗费显然与具体劳动很难加以区分。
同时,马克思又认为:“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
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恰恰为曲解或质疑劳动价值论的学者们提供了“口实”。
可见,厘清马克思对抽象劳动概念的相关论述并阐明其经济学本质,既是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要求,也为澄清学术界对价值本质理解上的分歧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一、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文本考察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了斯密、李嘉图等人只是简单地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把价值量归结为劳动量,而没有研究价值“实体”本身或价值的“质”的方面的缺陷,第一次批判地证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揭示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本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从而实现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革命。
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是“我的书最好的地方”。
因此,抽象劳动概念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典表述,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在生产商品过程中的耗费。
商品的价值就是抽象劳动的单纯凝结或物化,“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同时,马克思又总结道:“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客观地讲,马克思的这种表述本身是容易使人误读的,他在这里的初衷是要说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但商品生产本身具有历史暂时性,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即劳动二重性也必然具有历史暂时性。
然而,使用价值作为产品或商品的自然存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社会经济形态,而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存在,却仅仅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
马克思在这里将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概念在同一经济形态中和同一语境下直接对应表述,容易使人误以为价值概念始终与使用价值概念相伴随,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各种社会经济形态。
这样,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也就成了适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永恒概念,似乎只要是人类的劳动就属于抽象劳动的范畴。
事实上,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最初从研究商品及其“二重存在”出发而探讨和表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时候,对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就没有明确地界定。
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日益发达,各种具体劳动日益发展而形成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总体劳动,从而形成经济条件日趋成熟时,“‘劳动’、‘劳动一般’、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真实的东西。
所以,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真实的东西”。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将“劳动一般”即抽象劳动指认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并没有将它从作为价值实体的意义上明确界定在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范围内。
如果再向前追溯,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已经从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劳动分工关系下劳动性质的考察中获得了关于抽象劳动概念的理论启示。
黑格尔将资本主义社会,即他所说的市民社会视为一个“需要的体系”,而“劳动是通过各色各样的过程,加工于自然界所直接提供的物资,使合乎这些殊多的目的”。
然而,需要的特异化决定了满足需要的劳动的细致化分工,使劳动变得简单而抽象了。
黑格尔深刻地指出,恰恰是这种抽象的劳动“使人们之间在满足其他需要上的依赖性和相互关系得以完成,并使之成为一种完全的必然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概念时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
事实上,马克思在这里所探讨的个人生活与类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探讨在劳动分工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关系。
或许可以说,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前,就已经在批判分析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最初萌芽,尽管此时的马克思尚未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
可见,无论是马克思所说的作为抽象劳动的“劳动一般”,还是个人与社会、个人生活与类生活,都为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共有。
或许正是由于马克思对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没有予以明确地界定,才使人们误以为抽象劳动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一般经济范畴。
比如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二重性却是商品二重性的基础,是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是人类劳动的一个基本特点”。
再比如在《(资本论)辞典》中,“抽象劳动”词条的解释是:“抽象劳动就其作为抽象的简单的范畴来说,表现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
因为一切时代的具体劳动都是劳动力的支出,具有共同性,具体劳动越发展,劳动的抽象性质也越发展”。
显然,这些观点都认为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本身的特征,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阶段,从而将抽象劳动概念永恒化了。
如果抽象劳动是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范畴,那么作为抽象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也就伴随着人类社会全过程,从而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也就不再是历史范畴而成为“永恒”范畴。
这样的结论显然不符合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立场,也不符合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际上也就取消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所有革命意义,从而使劳动二重性理论陷入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
因为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的设想,它是以“共同生产”为基础的产品经济社会,“共同生产,作为生产的基础的共同性是前提。
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劳动。
因此,不管他所创造的或协助创造的产品的特殊物质形式如何,他用自己的劳动所购买的不是一定的特殊产品,而是共同生产中的一定份额。
因此,他不需要去交换特殊产品。
他的产品不是交换价值”。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既然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经济条件已经不复存在,那么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也就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它绝不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
二、恩格斯对“价值”概念的理解与两种不同意义的抽象劳动的区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集中表述了自己对抽象劳动概念的理解,他指出:“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
……私人劳动,只有在它是社会必要劳动的时候,才包含着一般人类劳动”。
在恩格斯看来,只有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人类劳动才具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
也就是说,如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它不存在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的问题,私人劳动也就“不包含”一般人类劳动,从而“不包含”价值实体,劳动产品也就不表现为商品。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强调说:“商品生产决不是社会生产的唯一形式”。
“直接的社会生产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因而也排除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至少在公社内部)和随之而来的产品向价值的转化”。
同样,恩格斯认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的有用性质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
这样,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而仅仅凭借“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来。
整个社会生产完全可以按照计划进行,并且人们可以简单而轻易地做到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
因此,既然唯物史观承认商品经济的历史暂时性,那么在人类社会中的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就没有转化为商品,它们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
尽管它也是作为人类的劳动,同样需要脑力与体力等生理学意义上人类劳动的支出,但这些劳动仅仅是作为生产各种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不是价值实体。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暂时性呢?或者说,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抽象劳动概念的历史暂时性并使之在表述上加以清晰化呢?对此,我们在经典作家对抽象劳动概念表述的基础上引人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两个概念。
对于生产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一方面,如果具体来看,它表现为不同的单个劳动者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对他(她)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使用与耗费,这种具体劳动对应单个产品或商品的具体自然存在,并决定着这种产品或商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及其与其他产品或商品之间的相互差异性。
准确来讲,这才是马克思所说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如果抽象来看,它又表现为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过程中所必然消耗的人类的、无差别的体力与脑力,这种纯粹的人类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形成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适用于人类社会各种经济形态,具有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因此,所谓“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就是生产“一般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与生产具体的产品或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相对应,形成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劳动二重性”。
这种含义的“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既适用于商品经济社会,也适用于非商品经济社会。
所谓“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则是指凝结或物化为价值的人类劳动,它作为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