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教案
【K12学习】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开国大典教材分析:“开国大典”包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欢庆祖国的生日”两个主题活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史实,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教科书呈现了开国大典上,中央领导检阅人民解放军,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燎亮的国歌声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以及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安排这些资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宏大历史场面,体会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我的理解”在于让学生体验当时全国人民激动的心情及思考人们这样激动的原因。
让学生谈谈个人的理解,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的认识。
教科书还介绍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的情况,以及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
“我的认识”活动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她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教学目标:1.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举国上下欢庆的气氛,体会全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2、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及新中国成立的社会性质。
3、了解有关国旗、国歌、国徽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史实,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师生准备:多媒体、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一、激情导入新课教师简介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资料: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的生活。
鲁人版(五四学制)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第三框 学习讲方法(精品教案)
学习讲方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转变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力:初步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本课内容采用分析讨论法、阅读法、自主探讨学习法以及讲授法等。
三、教学活动过程:(一)情景预设(1)导入:“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这是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雅克·德洛尔的一段话。
他还指出:“学会学习,转变学习方式是作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板书框题:学会学习(二)讲授新课1、转变学习方式(1)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活动一:(见教材P18页)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议一议:“我们”为什么会赢得胜利想一想: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 流中撞击出成功的火花。
(2)转变成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怎样转变(学生先阅读教材,在进行活动)所谓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在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做出反应时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情上和生理上所产生的种种反应的总和。
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
(如前例材料)活动二:交流——说一说: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采用了哪些 学习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相关链接:几中常用的学习方式(见教材P59页) 2(1活动三 教师讲述:想一想:◇ 这两位同学的问题出在哪儿?◇ 请帮助两位同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他人的方法)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活动五: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阅读情景材料,按要求讨论回答)要求: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分学科进行总结,并征求一下同学和老师的意见。
教师讲述:地搞好自己的学习呢? (3)再好的方法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 读一读:(教材P62页材料)想一想:这份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教师讲述:教材提供了哈尔滨男孩董志成如何学习的案例,这里面包含了好的学习态度、方式、方法和习惯等诸多方面。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
本册教材以山东人民的生活为例,展示了我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媒体,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社会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山东人民的生活特点,认识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提高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社会现象,提高他们的社会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山东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访问等,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东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
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 料。
“头等全权大臣”赴
2.学生观看签订
日议和。今天让我们 《马关条约》的视频
一起重新回顾那段耻 资料。
辱的历史吧。
3.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马关
4.教师小结。
条约》的内容
活动二:《马关
1.教师提问:为什 条约》的内容
么这样说《马关条约》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
是继《南京条约》签 到的《马关条约》的
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无能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与危害
教学目标
3.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激发
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培养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4.通过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
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
军港出口,躲在港内 么?
的北冰洋舰队腹背受
4.学生交流
敌。在极其小利的处
5.教师小结
境下,北洋洋舰队的 第二课时
爱 国 兵 虽 然 奋 勇 抵 活动一:《马关条约》
抗.但已无力扭转战 的签订
局,日军占领了威海
1.学生小组
卫军港。北冰洋航队 交流收集到的《马关
全军覆没。1895年, 条约》签汀方面的资
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 同学去过刘公岛,你 下的滔天罪行,引导学
的民族,同时又曾是 都看到了什么.了解 生深层次地思考中国
个灾难深得的民族。 了什么呢?
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
在近代史的耻辱柱
2.学生交流自已 原因,激发学生对卖国
上,铭刻着多少炎黄 的观察或课前查阅的 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社会素养。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我们爱你,中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单元共包含5课,分别是《美丽的祖国》、《可爱的家乡》、《我们尊敬的人》、《我们喜欢的节日》和《弘扬民族精神》。
内容涵盖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家乡的特色、尊敬的人物、传统节日以及民族精神等,旨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祖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精神,将热爱祖国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祖国的美好。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搜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
山东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山东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东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主要围绕“我们爱家乡”的主题展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课时,分别是《美丽的家乡》、《家乡的人们》和《家乡的故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了解。
此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全面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美好。
2.调查法:学生进行家乡调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
3.访问法:邀请家乡的知名人士、老师等来课堂分享家乡的故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家乡的地图、资料等,用于学生的调查和了解。
3.邀请家乡的知名人士、老师等,进行访问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家乡的美。
2.呈现(10分钟)分发家乡的地图、资料等,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
同时,邀请家乡的知名人士、老师等来课堂分享家乡的故事,让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
山东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品社教案(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学期六年级社会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小学品社教材从第本册开始,侧重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和了解。
本册指导学生开始认识和学习祖国的百年屈辱和抗争的有关内容,认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艰难历程,了解和认识我国在建设赋予强大的民主国家的历程中进行的探索和发展,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和感受我国在走向富强国家的步伐和历史任务。
本册的第一单元是“屈辱与抗争”,共三课。
着重介绍百年屈辱和先辈对救国之路的艰难探求。
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祖国近代史的初步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
第二单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在了解百年耻辱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探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的历程。
第三单元是”建设民主富强国家”。
共2课分别是人民当家作主人\祖国走向富强.教学目标1、研究学习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继续学习和探究中国人民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艰难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优秀领导,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3、感受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步伐。
教学重、难点在世界历史环境中,理解中国近代衰败的史实,深入探讨和理解造成中国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的原因。
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感受带领人民球解放和求富裕强大的历史功绩。
学会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基本权利和义务,感受民主国家的管理方式和祖国走向富强的前进步伐。
学会胸怀历史,感受和增强初步的历史责任感。
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单元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帮助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激发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激发学生对投降卖国行为的憎恨和对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仇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3、培养学生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表格式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主的社会性课程。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地方——山东省,包括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家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东省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课件等途径,了解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知识,互相补充,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有关家乡的案例,如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情感体验: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实践活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年级第一学期品德教育教案
德育教案是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是六年级第一学期品德教育教案的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品德教育,学生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什么是品德。
2.掌握基本的品德观念,如诚实、守信、勤奋、自律等。
3.理解做人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品德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教学内容】一、品德基础知识1.什么是品德?品德指的是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
它与人类的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人们总是把“好人”与“坏人”区分开来,而这种区分来源于品德的不同。
2.品德观念品德观念是指人们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诚实:不说谎,不欺骗。
(2)守信:遵守承诺,守信用。
(3)勤奋:认真刻苦,不怕困难。
(4)自律:自我约束,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
(5)友爱:关心他人,彼此帮助。
(6)尊重: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7)团结:和他人携手合作,形成团队。
二、养成良好品德习惯1.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全人类最基本的品德。
学生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的诚实守信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要说实话、讲信用,不说谎、不欺骗。
同时,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分工,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2.勤奋自律勤奋自律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关键。
学生应该从小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善于自我约束,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3.友爱尊重友爱和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和谐相处方式。
学生应该保持微笑、礼貌的态度,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积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意见、习惯、信仰,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三、课堂反思每节课都要设置课堂反思环节,使学生能够主动总结、归纳和反思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扬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鲁人版(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上1.2《我爱学习》教学设计
鲁人版(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上1.2《我爱学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六上 1.2《我爱学习》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学习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4.激励法: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六上1.2《我爱学习》2.课件:教学PPT3.案例材料:相关典型案例4.奖励物品:小红花、星星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名人成功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提问:他们都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那么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借鉴。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山东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
4、建设和谐村居(社区)的建议
发动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情况,对建设和谐村居(社区)提出自己的建议,经过大家讨论后,提交当地村委会(居委会),履行自己主人翁的职责。
活动延伸:
模拟班干部选举:结合村委会(居委会)选举,根据班级近期的活动,举行班干部模拟选举活动,初步体验民主平等的选举制度的优越性。
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要求,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最低限度的、也是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人大代表的权利:课本55页
采访人大代表:学生讨论研究设计采访人大代表访问记录,制定访问提纲,重点了解人大代表是如何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
4、汇报交流,形成完整地认识。将采访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从而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较完整地认识。
5、举行“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主题班会,同学们积极发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政意识和爱国情操。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平等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了解社会组织机构的作用等。
教学重难点:
在生活中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态度,热爱集体、公平公正、有责任心的品质。
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委会的组成、任期和职权。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山东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山东版第一章:我们的地球家园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形状、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地球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等。
1.3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特征。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球资源的了解。
案例分析,讨论地球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基本特征。
学生能列举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学生能认识到地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章:我们的国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国家基本国情:地理位置、人口状况、自然资源等。
国家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
国家象征:国旗、国歌、国徽等。
2.3 教学活动观看地图,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地理位置。
讲述国家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变化。
讨论国家象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国家的基本国情。
学生能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
学生能认识到国家象征的重要性。
第三章:我们的社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构成,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2 教学内容社会的基本构成: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公共秩序、社会规范等。
社会道德: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公平正义等。
3.3 教学活动讨论社会的基本构成,让学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
角色扮演,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
讲述社会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社会的基本构成。
学生能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规则。
学生能体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第四章:我们的价值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鲁人版(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上4.3《为青春喝彩》教学设计
鲁人版(五四制)道德与法治六上4.3《为青春喝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六上4.3》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的重要性,学会珍惜青春,努力为自己的青春喝彩。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这个阶段充满好奇和期待,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和担忧。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他们在青春期面临着生理、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培养积极的心态,为自己的青春喝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认识到青春期的重要性,学会珍惜青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活动参与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为自己的青春喝彩,为实现梦想努力拼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的重要性,学会珍惜青春。
2.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处理青春期的各种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青春期的困惑和解决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活动参与法: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案例材料:收集与青春期相关的案例,以便进行分析讲解。
2.准备活动器材:为学生提供活动所需的器材,如卡片、画笔等。
3.制作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
4.安排课堂座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青春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青春期是什么?你们对青春期有什么期待和担忧?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山东版.doc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山东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山东版)题、废墟上崛起汽车城活动目标、了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和发展。
2、了解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3、能采用多种形式探究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4、感受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搜集国产汽车的图片的文字资料以及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其他资料。
教师准备搜集关于新中国伟大成就的各种资料,制作相关。
教学教程第一时一、汽车博览会、导入如今,马路上的汽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了,有的同学家里也有了汽车。
今天,咱们就来开一个汽车博览会。
2、学生展示介绍(先在小组内介绍,再推选介绍优秀的在全班介绍)。
3、我最喜欢的汽4、我与汽车的故事。
、国产汽车的品牌大家谈。
6、师展示搜集的汽车图片。
7、观后感大家谈(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体会。
)二、我们来探寻导入看到这些形形色色的汽车在马路上奔驰,大家都感到很振奋。
可是,你知道新中国的汽车工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聪明屋。
比一比,看谁知道多交流搜集的新中国汽车发展史的资料(文字、图片)。
2、我们来探究(1)阅读本资料,合作探究(2)教师适当补充有关材料(3)交流整理,探寻原因3、快乐大比拼。
国产汽车知多少竞赛(了解国产汽车的品牌、生产厂家、厂家所在地等,全面了解我国目前的汽车生产和发展情况。
)三、小记者在行动导入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想通过哪些资料,怎样来了解这些变化、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2、示范引导,提供帮助3、自由组合,制定方案4、交流发现,修改完善四、外作业实践调查,落实方案。
第二时一、调查成果展示会、交流调查的方法、方式。
2、调查成果展示评选最佳小记者团。
通过展示,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学会利用资料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使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祖国面貌的巨大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二、小小故事会导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中,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上册教材总备课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品德及社会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
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四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指导思想1、积极转变观念(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
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
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三、教学理念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一单元走向文明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教材、教学对象分析:《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的第一课。
本单元设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社会需要文明生活---文明生活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愉快的、幸福的---我们应向高质量的生活目标努力。
单元编排从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入手,让学生了解科技成果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知道社会由此逐步走向文明。
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而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也会带来许多危害,应此要讲究科学伦理。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紧紧围绕“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
2、围绕“科技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这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
可以说他们有能力将尚不清晰的有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并且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他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行为规范培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习惯培养与明天的文明素质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想: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活动化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发展合情合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活动一:走进时光隧道(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活动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
)活动三科技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
教师为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 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难点: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走进时光隧道1、引导学生想象刀耕火种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师: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那时侯人们生活在没有电灯、电话、电视、汽车、轮船、飞机的时代,他们用什么照明?用什么做交通工具?怎样传递信息?吃什么东西?(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2、让学生分小组分别模拟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情景(进一步体会在缺少科学技术的时期,人们生活上的种种不便)活动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1、师: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视频资料)。
2、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开展“科技在我家”采访调查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首先,要对小组交流提出要求,如:小组的每个同学应积极发言;小组长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大家进行小结,并引导大家选择好方式在全班汇报。
其次,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可提供一些汇报方式供学生参考。
如:(1)表格展示式科技成果采访对象大家的感受和认识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有了电话有了电视有了洗衣机有了冰箱有了电脑有了空调有了消毒柜(2)图文并茂式。
与教材第2页呈现的方式一样,将科技成果画成简单的图,在图的旁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3)拟人表演式。
将某种科技成果拟人化,配上演讲词,进行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4.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导学生交流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假如没有这些科技,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等。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好处。
5.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科技给我们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