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唐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 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
(二)柳宗元的散文
1.杂文 有两个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
被贬被弃的一腔忧愤。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 和现实。《三戒》等寓言文结构短小且极富哲理,其 传记文和抒情文也有不少佳作。 2.山水游记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主要是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风以奇崛险怪为主。 一、韩孟诗派的形成 二、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1.“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2.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孟诗派
中唐时期的诗歌流派,兴起形成于贞元、 元和年间,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贾岛、卢 仝(tóng)、马异等。作为一个诗派,它有明确 的理论主张,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和诗歌 的抒情功能,即“不平则鸣”。认为诗歌既要 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即“笔补造化”。此外,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 之美,大胆创新,以文入诗,诗文合一。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 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 诗》)。该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 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 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是是诗歌风气的变革者。不满大历以来平 庸诗风,力求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崛险怪风格。
一是“以文为诗”,即诗歌的散文化。 他运用古文式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以及直 叙的方法为诗,使诗体散文化。如《谢自然诗》、 《荐士》等。有时还用赋体写诗,极尽铺张雕绘, 诗写得光怪陆离,雄奇恣肆。如《南山》则铺列春 夏秋冬四时景色,山中大小禽兽灵奇等,笔势奔腾, 气象瑰丽。 二是用奇字,造怪句。有时诗歌用僻字拗句, 甚至难以卒读。如《陆浑火山》。 三是有意违背常规用险韵重韵。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 白居 易称之为“诗豪” 。刘禹锡的诗歌 雄浑爽朗,语言简洁明快,但却具有 很大的张力,节奏响亮,尤其以律诗 和绝句见长。另外他的咏史诗,意象 新颖,主体意识与文坛主流意识融合, 在中唐诗坛独具一格,被白居易称之 为“诗豪”。代表诗作《乌衣巷》、 《竹枝词》、《西塞山怀古》、《陋 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等。著有《刘宾客集》。
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一、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一)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安史之乱后,世风日下,藩镇割据,吏治腐败,
民贫政乱,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 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参政议政,思欲变革,以 期王朝中兴。 (二)儒学思潮及其所触发的文体文风改革
伴随着强烈的中兴愿望,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的思潮推向高潮。由此而 触发了文体文风改革。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P256-258)
1.韩孟诗派强调文字“不平则鸣”。主要指人内心的不 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实质上就是提倡审美上 的情绪宣泄。
2.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既要有 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十分重视心智、胆 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造端命意、遣词造句则要力避流俗。
柳宗元的诗歌
柳诗今存一百六十余首,在中唐诗坛上, 不入流派而风致独异。其诗大多写于贬官永州、 柳州时期,内容多抒发其个人离乡去国的悲愤 抑郁,他将悲愤抑郁愤懑寄意于山水,创造出 峻洁、澄澈的境界。苏轼称其诗“温丽清深”、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 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书黄子思诗集后》)。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唐 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 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 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 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 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 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 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有 《柳河东集》。 代表作《江雪》 、 《小石城山记》、 《捕蛇者说》、 《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 鼠》《临江之麋》)、 《小石潭 记》等。
杜甫——即事名篇,既用新题,又写 时事,如《兵车行》 。
元结、顾况、戴叔伦——写实手法, 表现民生疾苦。
张籍、王建——乐府诗,讽喻之作。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清代的杜诏、杜庭珠编的《中晚唐诗叩弹集》 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 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 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 极写忠诚慷慨。”
第七章 白居易和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 代表的诗歌流派。与韩孟奇崛险怪不同,元 白以新题乐府的形式,重写实、尚通俗。二 者取向不同但实质都是创新,殊途同归。
赵翼《瓯北诗话》卷四:“中唐诗以韩、 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 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 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 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 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发生于中唐的一场由骈体到 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古文”作 为文体的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他把奇句 单行、上继先秦两汉的散文称作古文,并使 之和“俗下文字”(即骈体文)相对立。韩 愈和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领袖人物。
3.韩孟诗派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韩诗多 古体,以“象外逐幽好”和“横空盘硬语”为诗歌创作的审美 追求,力戒平易油滑,着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孟 诗则尚奇峭,诗境幽僻,风格冷硬。
韩愈
(768~824)字退之, 河阳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 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 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 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 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推他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 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李贺诗歌的特色
李贺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 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 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 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虚幻荒诞、 幽峭冷艳的艺术境界。
明·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云: “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
泣字、死字、血字。”
雁门太守行
3.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倡导复古而能 变古,反对因袭而旨在创新,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 关键。
4.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才能充 实、光大。
古文运动的贡献
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 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 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 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 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 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 上继续发展的。
李贺
(790—816),字长吉,世 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河 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李贺是 李唐王室的后裔(他的高祖从父是 郑王李亮),但家道中落。少工词 章,以乐府与前辈李益齐名。一生 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 奉礼郎,因体弱多病、仕途失志而 于27岁早逝。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 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 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一、韦应物
(737~792) 长安人, 他的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昂扬慷慨,后期以山 水诗著名,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 意,意境恬淡、悠远。部分作 品对安史之乱后,社会乱离、 民生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著 有《韦苏州集 》,诗作代表 《滁州西涧》。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较多,也最能代表他的艺 术风格。韦应物以冲和淡泊、宁静幽远的意境,锤 炼精工的语言,首创大历诗风。他的人品诗品都与 后来的柳宗元有相似之处,后人多以韦柳并称。
指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 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因大 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 瞩目。他们诗歌的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细事、自 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 表现超自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诗歌技巧上趋于 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总表现出一种 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
二、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韩愈、柳宗元的理论: 1. “文以明道” 、“文以载道”。(古
文运动理论的核心) 2.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3. “不平则鸣”。 4.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
(一)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 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 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韩愈、柳宗元对古文运动提出的理论主张(P303-304)
1.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念。韩愈提出“文以明道”, 改变了以往古文家把“道”只看作发扬儒家经典的局限,从而 确定了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
2.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 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这种重道亦重文的态度,已 与他们之前的古文家有了明显的区别
三、大历十才子 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
年间(766—779)活跃于诗坛的一群诗人及 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
记载最早的姚合《极玄集》云:“李端, 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 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 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后人多以 此为准。
大历十才子(P249)
第五章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
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 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通过描写自然 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 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创作由雄浑的 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 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 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教材P246)
1.论说文 ,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 性》、《原毁》;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 文章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 《马说》。
2.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 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杂说》等。
3.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 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孟东野序》等。
清·叶燮《原诗》内篇:
“唐诗为八代以来之一大变。韩 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 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 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 可谓极盛。”
孟郊 (751~814),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 潦倒,诗多啼饥号寒,倾诉 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并对 百姓的贫苦生活注重练字练 句,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又与贾岛齐名,称“郊寒岛 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二、刘长卿
(709~ 780),字文房, 河北省人。闻一多先生评价他是 “开大历十才子之端” 作品内 容:主要是对中唐时期士人孤独 冷漠心态的描摹。他的创作活动 主要集中在中唐前期。他诗歌的 内容比较丰富,各种文体都有, 尤其擅于五言律诗,权德舆 说 他自诩为“五言长城”。著有 《刘随州集 》,代表作《逢雪 宿芙蓉山主人》。
(二)柳宗元的散文
1.杂文 有两个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
被贬被弃的一腔忧愤。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 和现实。《三戒》等寓言文结构短小且极富哲理,其 传记文和抒情文也有不少佳作。 2.山水游记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主要是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风以奇崛险怪为主。 一、韩孟诗派的形成 二、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1.“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2.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孟诗派
中唐时期的诗歌流派,兴起形成于贞元、 元和年间,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贾岛、卢 仝(tóng)、马异等。作为一个诗派,它有明确 的理论主张,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和诗歌 的抒情功能,即“不平则鸣”。认为诗歌既要 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即“笔补造化”。此外,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 之美,大胆创新,以文入诗,诗文合一。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 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 诗》)。该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 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 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是是诗歌风气的变革者。不满大历以来平 庸诗风,力求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崛险怪风格。
一是“以文为诗”,即诗歌的散文化。 他运用古文式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以及直 叙的方法为诗,使诗体散文化。如《谢自然诗》、 《荐士》等。有时还用赋体写诗,极尽铺张雕绘, 诗写得光怪陆离,雄奇恣肆。如《南山》则铺列春 夏秋冬四时景色,山中大小禽兽灵奇等,笔势奔腾, 气象瑰丽。 二是用奇字,造怪句。有时诗歌用僻字拗句, 甚至难以卒读。如《陆浑火山》。 三是有意违背常规用险韵重韵。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 白居 易称之为“诗豪” 。刘禹锡的诗歌 雄浑爽朗,语言简洁明快,但却具有 很大的张力,节奏响亮,尤其以律诗 和绝句见长。另外他的咏史诗,意象 新颖,主体意识与文坛主流意识融合, 在中唐诗坛独具一格,被白居易称之 为“诗豪”。代表诗作《乌衣巷》、 《竹枝词》、《西塞山怀古》、《陋 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等。著有《刘宾客集》。
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一、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一)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安史之乱后,世风日下,藩镇割据,吏治腐败,
民贫政乱,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 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参政议政,思欲变革,以 期王朝中兴。 (二)儒学思潮及其所触发的文体文风改革
伴随着强烈的中兴愿望,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的思潮推向高潮。由此而 触发了文体文风改革。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P256-258)
1.韩孟诗派强调文字“不平则鸣”。主要指人内心的不 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实质上就是提倡审美上 的情绪宣泄。
2.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既要有 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十分重视心智、胆 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造端命意、遣词造句则要力避流俗。
柳宗元的诗歌
柳诗今存一百六十余首,在中唐诗坛上, 不入流派而风致独异。其诗大多写于贬官永州、 柳州时期,内容多抒发其个人离乡去国的悲愤 抑郁,他将悲愤抑郁愤懑寄意于山水,创造出 峻洁、澄澈的境界。苏轼称其诗“温丽清深”、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 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书黄子思诗集后》)。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唐 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 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 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 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 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 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 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有 《柳河东集》。 代表作《江雪》 、 《小石城山记》、 《捕蛇者说》、 《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 鼠》《临江之麋》)、 《小石潭 记》等。
杜甫——即事名篇,既用新题,又写 时事,如《兵车行》 。
元结、顾况、戴叔伦——写实手法, 表现民生疾苦。
张籍、王建——乐府诗,讽喻之作。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清代的杜诏、杜庭珠编的《中晚唐诗叩弹集》 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 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 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 极写忠诚慷慨。”
第七章 白居易和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 代表的诗歌流派。与韩孟奇崛险怪不同,元 白以新题乐府的形式,重写实、尚通俗。二 者取向不同但实质都是创新,殊途同归。
赵翼《瓯北诗话》卷四:“中唐诗以韩、 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 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 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 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 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发生于中唐的一场由骈体到 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古文”作 为文体的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他把奇句 单行、上继先秦两汉的散文称作古文,并使 之和“俗下文字”(即骈体文)相对立。韩 愈和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领袖人物。
3.韩孟诗派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韩诗多 古体,以“象外逐幽好”和“横空盘硬语”为诗歌创作的审美 追求,力戒平易油滑,着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孟 诗则尚奇峭,诗境幽僻,风格冷硬。
韩愈
(768~824)字退之, 河阳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 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 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 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 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推他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 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李贺诗歌的特色
李贺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 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萧梁艳体诗、鲍照、 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 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创造出虚幻荒诞、 幽峭冷艳的艺术境界。
明·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云: “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
泣字、死字、血字。”
雁门太守行
3.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倡导复古而能 变古,反对因袭而旨在创新,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 关键。
4.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才能充 实、光大。
古文运动的贡献
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 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 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 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 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 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 上继续发展的。
李贺
(790—816),字长吉,世 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河 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李贺是 李唐王室的后裔(他的高祖从父是 郑王李亮),但家道中落。少工词 章,以乐府与前辈李益齐名。一生 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 奉礼郎,因体弱多病、仕途失志而 于27岁早逝。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 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 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一、韦应物
(737~792) 长安人, 他的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昂扬慷慨,后期以山 水诗著名,其山水诗景致优美, 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 意,意境恬淡、悠远。部分作 品对安史之乱后,社会乱离、 民生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著 有《韦苏州集 》,诗作代表 《滁州西涧》。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较多,也最能代表他的艺 术风格。韦应物以冲和淡泊、宁静幽远的意境,锤 炼精工的语言,首创大历诗风。他的人品诗品都与 后来的柳宗元有相似之处,后人多以韦柳并称。
指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 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因大 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 瞩目。他们诗歌的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细事、自 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 表现超自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诗歌技巧上趋于 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总表现出一种 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
二、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韩愈、柳宗元的理论: 1. “文以明道” 、“文以载道”。(古
文运动理论的核心) 2.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3. “不平则鸣”。 4.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
(一)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 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 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韩愈、柳宗元对古文运动提出的理论主张(P303-304)
1.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念。韩愈提出“文以明道”, 改变了以往古文家把“道”只看作发扬儒家经典的局限,从而 确定了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
2.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 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这种重道亦重文的态度,已 与他们之前的古文家有了明显的区别
三、大历十才子 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
年间(766—779)活跃于诗坛的一群诗人及 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
记载最早的姚合《极玄集》云:“李端, 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 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 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后人多以 此为准。
大历十才子(P249)
第五章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
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 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通过描写自然 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 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创作由雄浑的 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 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 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教材P246)
1.论说文 ,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 性》、《原毁》;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 文章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 《马说》。
2.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 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杂说》等。
3.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 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孟东野序》等。
清·叶燮《原诗》内篇:
“唐诗为八代以来之一大变。韩 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 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 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 可谓极盛。”
孟郊 (751~814),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 潦倒,诗多啼饥号寒,倾诉 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并对 百姓的贫苦生活注重练字练 句,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又与贾岛齐名,称“郊寒岛 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二、刘长卿
(709~ 780),字文房, 河北省人。闻一多先生评价他是 “开大历十才子之端” 作品内 容:主要是对中唐时期士人孤独 冷漠心态的描摹。他的创作活动 主要集中在中唐前期。他诗歌的 内容比较丰富,各种文体都有, 尤其擅于五言律诗,权德舆 说 他自诩为“五言长城”。著有 《刘随州集 》,代表作《逢雪 宿芙蓉山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