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与史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观与史学方法资料补充
史观阐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史学观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4、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等区别。
5、偶然性与必然性。
6、在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规律。但是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平坦的,建设社会主义模式也不是单一的。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7、现象是事物表面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内在的引起事物发展的东西。
8、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描述的是现代社会发生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其内容包括学术科学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生活社会化,思想领域理性化等。现代化没有“普遍模式”,各国家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点也就不同,因此各自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尽相同;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继承又批判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现代化追求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政治自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自己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就是从全球视角和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认为世界历史是由孤立、分散地发展逐渐联结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再仅仅从某一地域或种族、国家等视角为中心构建世界历史,这就冲破了“西欧中心论”的史观,肯定了文明的多元性,深刻反映了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往。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是历史研究的理论模式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是文明演进的历程。凡是对人类的文明创造起积极作用的都应予以肯定。它不再拘泥于某一个单独的视角,而是从更宽广的视野审视整个人类的发展。新课程对文明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制度文明和文明的传承、传播、交流等方面。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目前仍是史学界坚持的主流观点,也是教材的主流观点,也是高考试题的主流。
社会史观: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社会史观内涵——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等。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史观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史观的提出,意义重大: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在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这几个史观侧重点不同。由其体现在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者论述一个历史事件产生的根源的时候。比如说评价工业革命。文明史观会强调它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现代化史观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全球史观会强调工业革命对别国对世界的影响,比如殖民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愈演愈烈,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发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遭到日益残酷而深重的灾难,从而引发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全球和其内部利益分配不均,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等等。社会史观则会强调工业革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传统价值观也遭到冲击,从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
其他非主流史观:
1、计量史学:计量方法或称统计法在史学领域广泛运用也是一大趋势。中学历史教材中也大量出现了统计数据和表格;近年高考历史试题也不乏计量数据的引入。
2、心态史学: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查历史上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它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新的认识方式,主要从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历史人物和某一阶层的精神风貌。新课程考试中有人称为“心态类试题”。
3、环境史学:环境史学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史学界关注的新领域。环境史学以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当代环境主义理念为指导,利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历史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主旨是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观给人类生活环境带来的诸多问题。近几年文综试题中也多有涉及。
4、影视史学:影视史学是指以影视方式传达历史及认识主体的历史见解。它以历史上的影像视觉符号为研究对象。虽然近几年此类高考题目不多,但毕竟会成为一种趋势。
历史认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历史研究者存在着阶级阶层、国家民族等的差异,对于其得出的历史认识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