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导言

人类对光波、声波接受的特殊机制的研究成果:

(一)视觉暂留原理: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的时间。

(二)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连续运动的现象。

(三)心理补偿机制: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面之间的断裂作出

心理补偿,从而最终实现对电影、电视的欣赏。.

影像的特点:

(一)记录性:强调影像是通过摄影机等机械记录光波和声波的运动,来捕捉客观生活中的真实事物。

(二)幻觉性:电影银幕上运动着的影像不完全是在银幕上完成的,而是在观众主动的心理参与下,在观众的脑海中完成的。

视听思维:是由视觉、听觉元素在时空中的运动构成,人们在瞬间就能感受到图像、色彩、声音和运动的具体信息,更为直观。

第一章:影像

基本概念:

(一)镜头:

1.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

2.拍摄时谈到的“镜头”:指一次开始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

3.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二)摄影对于形成影响的重要意义:(P16)

1. 摄影机取景框的存在,决定了影像的构图。

2. 摄影机距离被摄物的远近决定了影像的景别。

3. 摄影机的位置、角度,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4. 摄影机的光圈、物距、焦距的变化,决定了影像的景深。

5. 摄影机的运动路线与轨迹,决定了影像的各种丰富运动。

画框与构图(P17):

(一)画框的概念:也叫景框,原始美术创作中使用的一个名词。简单来说,它是指用木条或者线条包围的一个封闭的四边框,用来把绘画的空间与绘画作品以外的空间分隔开,并且相互区别。影视作品的影像也是在这样一个四边框中呈现,它大致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二)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21)画内空间是我们在画框以内能够直观看到的,而画外空间则是留给我们去想象的。

(三)画外空间的构成方法:

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

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

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

6对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7摄像机的运动。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9.画外音。

(四)构图:

1.概念:就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结构。

2.构图的重要原则:

A.平衡原则:根据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正常视觉经验,在画框内的构图,基本需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

各元素的重心,基本位于画框中央,或接近中央;各元素的对比,在视觉上能够让人感到协调而不

反常。

B.变化原则:人眼对不平衡的、富于变化和动态的构图更为敏感。我们利用变化原则,可以表达特定

的内涵。

C.动态构图原则:动态构图中,构图的元素和形式,在不停的发生变化,画面的表现对象和主题也在

不断变化。动态构图更强调画面在时间线上的分布与变化,强调前一个画面与后一个画面的组合的

连贯性。

(一)概念: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二)分类及特点:

1.远景:广阔的场面

远景用于表现环境、空间、景观、气势、场景等的宏大,属于超常规视点的景别,能拓展影像的表现力,展示开阔的空间,显示场景的全貌。有抒发情感,渲染气势的效果,常用于影片或某个独立的叙事段落的开篇和结尾。

2.全景:人物的全身

全景通常是展现环境全貌、人物全体的景别,表现相对于局部的整体景观与场面,大到可以等同于远景,小到仅仅囊括某一个人。全景具有叙事、描写的功能,侧重交代说明。它与表现局部的景别组合使用,可以表现人物全局、空间整体。

3.中景:膝盖以上部分

中景是一种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景别。它技能看到人物的部分面部表情,又能看到部分身体动作与姿态。中景用于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动作、姿态。

4.近景:胸部以上部分

近景指表现人物胸部或物体局部的景别,主要用于通过面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在近景中,人物周围的环境变得次要,演员的面部表情则相当重要。

5.特写:颈脖以上部位或被摄物体的细部

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有时候,特写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它也是一种超常规视点,与远景同称为“两极镜头”,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特殊的视点。

角度:

(一)概念:摄影机与被拍摄对象的水平夹角与垂直夹角的综合。

(二)分类:

1.水平夹角:

A.正面的拍摄角度:介绍人或物的全貌,是表现面部表情最有效的角度,也称“表情角度”。会给受众

呈现一种近距离、无障碍沟通的幻觉,也是导演通过镜头把观众的视点缝合进叙事情境中的一种常用

的手段。

B.侧面的拍摄角度:适合表现运动、动作、人与人的交谈,也成“运动\动作角度”。侧面的拍摄角度

可以用于表现人物的轮廓,如果配合逆光,就会清晰地看到人物侧面的剪影。从审美效果而言,侧

面的拍摄角度,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动势。

a)正侧面:标准的90°夹角

b)斜侧面:前侧面和后侧面

C.背面的拍摄角度:适合表现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含蓄地引发观众想象,是一种用来制造悬念的角度。

背面所呈现的是人的后脑勺,演员表演所呈现的信息,几乎为零。在纪录片、新闻采访中,画框中采访

者的背面镜头,则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引导感。

2.垂直视角:

A.平视的拍摄角度:典型的新闻摄影的角度,表达平等、平静、客观、公正的态度。

B.仰视的拍摄角度:被摄物体显得高大,有从上往下倾轧的态势,用于表达威严、景仰、崇敬的态度。

相对于平视的角度,仰视是一种更为主观、反常规的视角,可以用于抒发情感、烘托氛围、刻画特

定的人物形象。

C.俯视的拍摄角度:被拍摄物体显得低矮、渺小、猥琐、受压迫,表达蔑视、贬义的态度。

(三)拍摄角度的作用:

1.最基本的作用,是叙事的作用。

2.特定的拍摄角度,用以抒发某种情感、表达特定的视角与内涵。

3.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导演,往往倾向于选择某一类型的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