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一.秦汉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笼罩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神秘的氛围中产生了清醒的理性主义,使中国思想史告别了混沌、混乱。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多元性,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内容各不相同,同一学派也很少陈陈相因的迹象,表现出独特的创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统一的要求,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遂使那种“蜂出而作,隔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联合诸侯”的诸子学,丧失了客观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社会思想呈现出融合交汇的特点:1.有关宇宙、社会、人类的知识,真正地互相综合成一个大体系:在诸子时代,“道术将为天下裂”,各自确认与坚守的立场与视角往往各执一偏,仿佛有一把开启各自房间的钥匙,却没有通用于各个房门的万能钥匙,不足于应付日新月异的历史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2.这时期的社会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秦朝统一后所依据的不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融合了包括人文、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3.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整合和解释中国文化在此时的突破,不是有我有你的改变,不是“取而代之”的否定,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进行整合和解释。

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趋势,早在30年代,姚舜钦认为,秦汉时期的哲学是“混成的”,是“翻陈出新”和“互相融通”的。

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秦汉之际的思想有“折衷主义”趋向。

的确,汉初的黄老学派也好,儒家学说也好,他们分别与刑名法术、养生神仙、兵法阴阳、数术方技,各有互相通融的现象,特别是黄老之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老之学的评语就明确地说明这一问题,“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一、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天文现象-天文学;物理现象-物理学;化学现象-化学;生物现象-生物学;社会现象-社会学(二)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体系中各门科学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

这就是孔德所谓的科学等级体系,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三)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

在孔德看来,“实证的”一词具有这样五个方面的内涵:(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实证概念成了孔德庞大的实证哲学的核心术语。

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这种区分是理论的两个方面间的区分。

(一) 社会静力学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其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的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

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分工和宗教。

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宗教的作用表现在,它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

(二)社会动力学主要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进步,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3、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要保证社会学获得有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就必须使用那些在自然科学中使用的实证方法。

中国社会思想史 复习笔记 精品

中国社会思想史  复习笔记 精品

一、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1.宗法制度:所谓宗法指的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而尤其指合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在刚刚有氏族社会步入国家的商周时期就表现为王位的更替规则。

西周代商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的传承制度。

这样就产生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周王称天子,王位和财产有嫡长子继承,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天下之大宗。

嫡长子的兄弟等被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诸侯在其封国之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如此逐层递推,在全国内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2.敬德保民: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与其“皇天无亲,唯德辅之”的天命观,即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性质密切相关的预设,衍生出天命惟德和天意民情两方面的思想,为其敬德保民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A.敬德:天命惟德,那么保天命就意味着要敬明其德。

德的观念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上与天命相应,从而可得天下之佑;下修保民慎罚之政,则可得人之和。

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德行,尤其指政治上的德政,主要包括慎罚和保民两方面。

B.慎罚:是德政的基本内容之一,又与德政相辅相成。

包括:a行使刑罚的时候要合义合宜,不以个人喜怒之心任意用刑,同时不用非道之谋、非典之法,从而避免滥用刑罚。

b小罪者不知反省,不得不杀,大罪者有思悔改之意,也可予以饶恕。

c目的是使民心悦诚服、勉力和调,不敢造次犯法,d判决过程要慎之又慎,避免乱刑和错判。

C.保民:民情民意是天命、德行的镜子,所以敬德思想具体到政治实施中就要保民,只有保民才能敬德,保持天命。

保民与政权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是国家的根本所在。

保民的思想与慎罚的思想互为表里,要保民就要明德慎罚。

其保民思想一大特色是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老弱孤幼的保护,这点后为儒家仁学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二、先秦儒家思想1.孔子最基本的思想:孔子社会思想最基本的特点是道仁义,明人伦与重教化,这也是它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特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

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

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

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

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

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

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

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

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

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

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

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笔记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笔记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的特性:1、科学性 2、人文性第一章绪论一、关于“社会思想”定义(无确定的):(1)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王处辉)(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思想,而且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郭真)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缘由及意义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建立中国的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的深入调查和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概念和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洋装化,不能拿西方的概念来硬套中国的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的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的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的生活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1)现实的问题——理论前提(2)即有的理论——洋为中用(3)传统的根基——古为今用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和“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的同时,还是要意识到“不变”的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的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的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的时候,原来实证性的、假设—检验模式的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3、“位育”文化的需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概念,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

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学。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坐下来,潜心疏理这些宝贵的遗产,真正在这方面获得突破,那将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跃进。

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运行理论的核心命题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社会子系统、不同社会要素发挥各自的机能,只有各个社会要素、不同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协调互补,才能使社会在动态运行中保持平衡与秩序。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著作:《道德经》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

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

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著作:《国语·齐语》、《管子》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

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

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评价: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社会思想史,涵盖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见解。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介绍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演变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孔子的仁、义、礼、智和忠恕。

他们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出了“中庸之道”。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性善良的观点,主张“养浩然之气”,并强调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的理念。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和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而深刻的寓言形式,表达了个人的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法律与行政管理为核心,强调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统治,提倡法制社会的建立。

李斯和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强力的国家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他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观点,他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佛教教导人们超越苦难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论宗、涅槃宗、华严宗等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宗派。

六、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中国梦等概念,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第一站: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务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的大趋势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商人的五个终极人生目标:(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三:人生最不幸的事有六短: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四: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人们做事于人于己都要过的去,无愧于心。

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恶是对其善德或恶德报应,报应也就是“得”。

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

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

商代“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整个社会秩序。

五:实行孝道的社会作用1.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可以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2.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醇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3.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福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六: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特点。

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七: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的密切内在联系: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

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周代宗法思想和礼制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马原教材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马原教材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马原教材笔记
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体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
第一,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第二,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5.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6.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正确的词:来源/基础/动力/标准/目的/能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低级阶段,直接/具体,通过实践获得
2.理性认识:高级阶段,间接/抽象,通过思维加工
3.区别: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4.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5.两次飞跃:
第1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2次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

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

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

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

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

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

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复旦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重点-郭晓东-

复旦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重点-郭晓东-

一、商代概况1.政治:已有比较完整的国家形式。

分层治事的管理组织,监察官吏的监察人员,专门的军事组织;2.文明:商代文明已经相当发达——青铜时代;3.经济:农业已有轮耕制度;4.文化:已出现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形态的文字——甲骨文。

二、商人的信仰与崇拜1.注重:注重信仰与崇拜,是殷商的文化特质之一;2.“帝”:殷人信仰的至高神,具有绝对的权威;3.祖先崇拜:人间与上帝并不能直接沟通,必须通过其祖先先王先公“宾”于帝所,祖先崇拜在殷商的信仰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4.自然神祇:还存在对日月山川土地等自然神祇的崇拜与信仰,其目的多与祈求风雨年成有关。

三、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1.“余一人”的王权意识任何人都必须听从王命,违者酷刑;商王对国家负有责任,但十分有限并且形式化。

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产生重民思想的萌芽。

影响:为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核心是宗主的继替规则。

西周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二、宗法文化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尊尊”:尊其所尊,即尊宗敬祖,小宗尊大宗,大宗尊天子;3.“孝”道:两大宗法原则在人的行为规范上集中表现在“孝”道上,孝道不仅意味着子女要对父母孝养,更多体现了宗族共同体的凝聚需要,具有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三、宗法制度与宗法文化作用1.对西周早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秩序的安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宗法意识浸透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上由此成立。

第三节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一、周公天命观1.与商人信仰的联系与区别:继承殷人信仰观念,都是对至高神的崇拜,但创造性提出“惟命不惟常”,认为上天意志可变,承天受命的依据在于人间行为的道德性质,天命惟德,天情民意;2.意义:论证西周政权合法性;孔孟天命观及后来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为其敬德保民的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人物复习.(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人物复习.(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1 复礼与正名1)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礼的功能,社会各阶层依名分与地位而享权力尽义务。

2)正名: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

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

2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根本的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1)仁与礼的关系:把“仁”这一新精神贯注在“礼”的旧形式之中,纠偏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

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2)仁的社会学内涵:“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

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

“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

3 “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1)养民与教民:养民惠民的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教化的手段:以身作则,以道诲人2)德与行: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为政以德”思想: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二、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1.古典思想:古典思想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的道家、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和后世称之为“易经思想”的深厚思想积淀。

从生活服务上来说,四书五经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纳入一体,完美地展示了当时的整体文化及哲学思想理念,是当时辩证立法的理论基础。

2. 秦汉思想:秦汉思想是从秦朝到汉代的思想流派,表现出了秦汉时期社会思想变革的特征,是西汉学者为了适应新生秩序思考和创立的思想主流,对演变中国历史上宗教和政治思想有重大影响。

3. 南北朝思想:公元420年—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文化非常辉煌的时期。

南北朝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道教思想、释教思想、佛教思想等。

在东汉结束后,以宋朝、唐朝、晋朝、南朝等味占江南的新朝代实现了从秦汉以来独立的政治秩序的演变。

此时期的思想流派也因此而极为发展,而且影响甚久。

二、中国中古思想史1. 隋唐思想:隋唐思想是指公元581— 907年道家、儒家、佛宗、思想等传入或出现或演变的思想流派,是一种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及萌生和发展的其它思想统称的总称。

在隋唐时期,以实用主旨为着眼点的思想活动,逐渐形成了一般性的社会思想。

思想家如韩愈、柳宗元,建立了以列子经、史籍为探讨依据的政令思想。

2. 宋元思想:宋元思想是指宋朝和元朝时期思想观念的总称,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它包括宋朝和元朝思想、文学、国学、宗教思想等多种学科。

思想家比如苗发、苏轼、王安石、张溥、郑光祖等,他们的思想为后世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和学术借鉴。

3. 清代思想:清代面临着重大的文化变迁,思想变化十分瞩目。

从经世近用到提倡知行合一,追求和谐与伦理,推崇自然界中无私的道德原则,构建起一套整体的社会宗教思想体系。

思想家如姚纲、郑和、僧宽、黄宗羲等,他们以和谐智慧去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在理论上有深刻的影响力。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第一章一:什么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史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社会观念,构思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

(对定义的理解)2,“社会生活”: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旨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共同生活,这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系,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等。

3,“社会问题”人们在具体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多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4,“社会模式”只具体社会生活的结构模式。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思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针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之历史发展的估价,可以从1949年划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祖国大陆的研究,二是,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

后者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支。

其一为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其二为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专题研究。

社会思想史的上限:有记载之日起;下限: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分为两个层次:指导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指导性:运用马克思注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具体有:要历史地看问题;要阶级的看问题;要逻辑的看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要进行质料的搜集归纳,分析和研究,尚需一套技术性的方案。

技术性的方法有:国别法,阶段法:学派法;人物法;著作法。

三,学习,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之一,只有具备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科学而深入的研究。

要研究现实的中国社会,就需要研究和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思想,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和思想材料,为现实服务。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想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著作:《道德经》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

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评价:老子被称为道教的创始人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

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著作:《国语·齐语》、《管子》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

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

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468 ——前376)名翟(dí),鲁阳人著作:《墨子》主要思想:1、节用,主张“去无用之费”。

反对浪费。

主张节葬,反对厚葬。

反对繁琐礼制,主张非乐。

2、反对天命,主张非命、顺变,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取实予名”。

3、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有等级的爱,倡导博爱,反对不义战争4、提出义的思想,尚贤、尚同,举荐贤者治理国,家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5、宣扬天志鬼神评价: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

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著作:《孟子》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是其思想核心,主张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2、提倡选贤任能,制民之产,不夺农时。

3、民本以民,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舍生取义。

4、强调社会分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5、“性善说”主张修身养性,清心寡欲。

主张舍生取义。

5、指出学习要有怀疑精神,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要树立远大志向。

好为人师。

评价: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

著作:《庄子》主要思想:1、道本体论,认为道自本自根,是无形的,永恒的。

2、天人合一,人是道的产物,人道同体同在,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3、游世思想,认为人应当离弃社会,回归自然,与道同在,天人合一。

4、清静无为,主张按自然本性生活,恪守自然本性,循道无为。

5、齐物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分化。

评价: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535-前470年),齐国乐安人。

著作:《孙子兵法》谋攻篇:(全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著作:《荀子》主要思想:1、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指出天行有常,要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指出人性本恶,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和欲,提出“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通过后天教化可使人变善。

3、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礼乐教化是必然之道。

治理国家要礼法并重,隆礼重法,赏贤使能。

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

4、提出“君舟民水”,要养民爱民,以政裕民,民富则国强。

主张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强本节用,开源节流。

重视工商业。

5、提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和“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评价: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并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

著作:《韩非子》55篇主要思想:1、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3、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评价:是古代著名的哲学、思想、政论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但却想通过灭亡自己的国家来证明自己的才能,为人所不齿。

秦朝骤亡的教训,主张黄老学派的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渊源)代表作品:《黄帝四经》、《淮南子》、《吕氏春秋》、《管子》、《新语》代表人物:张良、陈平、曹参、陆贾主要思想:1、道法结合,指出法因道而生,因道而全,随道而变,指出立法的三根据是:天道、物性和人情。

指出不论君臣贵贱,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

提出贵齐(平等)、贵均(仇富)2、法治政策: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

提出文武并用,德刑相守。

坚持“约法省禁”,提出“刑不厌轻”,“罚不患薄”3、在政论上提出“为治之本,务在安民”。

要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4、主张人性本恶。

继承了法家和道家思想5、养生上主张内外兼修,重视内在修炼。

评价:它为由秦王朝的法家法律思想的统治转变为西汉中期及以后儒家法律思想的统治,发挥了过渡性的桥梁作用,为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创造了前提。

对于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哲学、政治、教育家。

汉广川郡人。

著作:《公羊春秋》、《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主要思想:1、提出以义范我,以仁安人。

指出以义养心,以利养身,养心之义贵于养体之利。

要爱民,安民,利民。

2、指出教本狱末,实行教化,重视礼乐。

守制度,并提出维系社会制度的三纲五常。

3、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要求实行仁政、德政,反对苛政、暴政,以民为本,抑制贫富分化,轻徭薄赋。

4、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教育思想。

兴太学,重选举,重视教育,提出要善为人师。

等级教育。

评价: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和主导地位,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主要著作:《金刚经》、《般bo若re波罗蜜多心经》、《南华经》、《法华经》佛:佛陀。

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学佛的目的:转米开悟,离苦得乐。

学佛之法:信(相信)、解(领悟)、行(躬行)、证(结果)佛教的根本教义:1、四谛;苦、集、灭、道2、八正道;:①正见(正确的见解);②正思维(正确的思维);③正语(正确的语言);④正业(正确的行为);⑤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⑥正精进(正确的努力修练消灭一切烦恼,达到无忧寂静);⑦正念(正确的思想,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⑧正定(正确的修习禅定)。

3、缘起论;因缘生万法。

结善业、得善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4、三法印系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

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之自然法则,此方是‘真常’。

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

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

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

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

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

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诸法无我: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

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

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对立,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

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涅盘寂静: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修行:大成、小成。

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三宝:佛、法、僧要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