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认识和建议讲解44页PPT

合集下载

《ICD适应证》课件

《ICD适应证》课件
总结词
ICD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停搏中的适应证
详细描述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停搏患者,尤其是经药物治 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情况,ICD植入是一种紧急的治疗手 段。
总结词
ICD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停搏中的局限性
详细描述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发作不频繁的室性停搏患者,药物治 疗可能更为合适。此外,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停 搏,除了ICD治疗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治疗方案。
新一代ICD设备将具备更小的体积、更长的寿命和更低的并 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ICD治疗方案,包括电极放置位置、刺激参数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 作用。
开展多学科协作,包括心内科、心外科、电生理科等,共同参与ICD适应证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为患者提 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总结词
ICD在持久性的室上性停搏中的局限性
详细描述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发作不频繁的持久性的室上性停搏患 者,药物治疗可能更为合适。此外,ICD植入手术也存在 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同时,对于持久性的室上性停搏, 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治疗方案。
03
ICD适应症的评估
患者评估
患者基本信息
病史、身 高、BMI等。
既往病史、家族病史、 用药史等。
胸痛、呼吸困难、心悸 等。
吸烟、饮酒、运动等。
风险评估
疾病风险
患者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 、病程、并发症等。
手术风险
患者年龄、心肺功能、肝 肾功能等手术耐受性评估 。
器械风险
ICD的植入过程、术后并 发症、器械寿命等。
预期效果评估
治疗效果评估
总结词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课件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课件


ICD的功能
起搏 起搏
心电图的 识别与储存功能源自转复与除颤ICD的植入方法

所有起搏器手术均遵循以下顺序:
1、制作囊袋 2、建立静脉入路 3、电极导线的植入和测试 4、连接电极导线和脉冲发生器 5、系统测试 6、将电极导线、脉冲发生器放入囊袋并缝合
ICD的并发症
手术相关
感染 出血 栓塞 电极脱位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 术及护理配合


概述 ICD适应症 ICD禁忌症 ICD的功能 ICD的植入方法 ICD的并发症 术前准备 术中护理 术后护理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出院宣教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概述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低 能电转复、高能电除颤、储存信息等功能,可植入人体, 能够自动识别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在数秒内可给予准 确自动放电除颤,是目前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最有 效方法。ICD,方法简便、损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 发症少。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4、旅游指导 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保健卡片,进出机场时,可正常通过机 场检测器,必要时应向工作人员作出适当的解释,以备 ICD故障或急救时应用 。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5、生活方式指导 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出院后合理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酒,生活规律,情绪开朗 乐观。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3、电磁环境指导 一般家用电器可以正常使用,如微波炉、电视、电脑等, 手机也可使用,但须放在对侧接听,远离ICD10cm以上就 是安全的,避免接触一些大的磁铁,远离强磁场区域,如 工业转换器、雷达、热疗、带有射线装置的玩具、反盗窃 装置和磁安全棒等。在使用一些医疗技术如外科电刀、体 外碎石、体外除颤和离子放疗时,应关闭ICD,结束该操 作后应检查ICD功能,禁止核磁共振检查。

内科学课件-心脏复律除颤器

内科学课件-心脏复律除颤器

电容器为ICD必需部件,因电池不能释放出足以达到除颤的高电 压。电容器能将3~6 V的电压转换成为750 V的高电压,这一过 程在现代ICD中需3~10秒。目前很多ICD都使用锂锰电池,其使 用寿命明显延长,已达8年左右,寿命已与普通心脏起搏器相当。
(Hale Waihona Puke )电极导线其功能是传输脉冲电流进行心脏除颤和起搏,并持续感知心脏自 身电活动。目前临床上均采用经心内膜电极导线。以往都是使用 的双除颤线圈电极导线,即一个除颤线圈(右室线圈)位于电极 导线的头端(植入到右心室),而另一个除颤线圈(上腔静脉线 圈)置于锁骨下静脉和右心房间的任何部位。
上腔静脉电极和壳电极共同组成阳极,而右心室电极作为阴极的 组合能使最适当的电流密度穿过心肌(电流自阳极流向阴极), 从而获得最低的除颤阈值。根据临床需要,除颤回路可以程控。 目前单线圈除颤电极导线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即只有一个右室除 颤线圈,研究发现单线圈除颤导线的除颤阈值与双线圈导线无明 显差别,但当今后需要移除导线时相对容易。图12-6-12显示了 单及双线圈除颤导线术后X线胸部正位片。
图12-6-13 ATP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图例
A.ATP成功终止室 速;B.连续2阵ATP 均不能终止室速,且 第2阵ATP使室速频 率加速,最后经4.8J 低能量电击转复成功。 ATP:抗心动过速起 搏;VT:室性心动 过速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植入的适应证】
自Mirowski于1980年首次为一位心搏骤停幸存者植入ICD治疗 取得成功后,ICD治疗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改变,其依据是大规模 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及众多的回顾性分析。1980年至今,先后出 台多个ICD指南[由ACC/AHA、FDA、NASPE(HRS)、ESC 等 ]。 最早的ICD植入指征(1980 年)为至少有两次心脏性猝 死(SCD)发作病史。

ICD植入术后护理 ppt课件

ICD植入术后护理 ppt课件

2021/3/26
ICD植入术后护理 ppt课件
30
ICD植入后护理
护士应详细讲解术后恢复过程,介绍术后在 生活上的注意点,消除患者顾虑,以积极的 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2021/3/26
ICD植入术后护理 ppt课件
31
出院指导
随身携带起搏器植入卡 应远离磁场,如变压器、MRI等均可干扰起
搏器功能,应避免接触,放射线治疗有可能 损坏起搏器,如必须应用时应进行防护
28
ICD植入后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半小时测一次 血压×6,以后每2小时一次至24小时,4小 时测一次体温、脉搏、呼吸,并及时记录在 护理记录单上,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3-7天
2021/3/26
ICD植入术后护理 ppt课件
29
ICD植入后护理
术后平卧24小时,避免术侧卧位,避免在 术侧肢体进行任何操作,卧床休息3天,以 免电极导管脱落。3天后视病情可起床活动, 嘱患者术侧上肢勿过度外展、上举、用力, 以免电极脱位,术后一周内不做剧烈运动, 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富含纤维 素食物,以促进切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
13
选择ICD病人时,需要特别注意两点
1、室速或室颤是否由于可复性或一过性原因 所致,是否可以经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所根 治
2、慢性心肌缺血特别是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发生室速/室颤,PCI不能代替ICD治疗,因为 其病理基础依然存在
2021/3/26
ICD植入术后护理 ppt课件
14
ICD安置术要点
6
脉冲发生器
环氧树脂 不锈钢
钛金属
2021/3/26
ICD植入术后护理 ppt课件
7
一根导线的组成部分

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该类患者得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是20~50%
2021
42
心肌梗死后患者
◆ 75%的心脏性猝死患者确认为心肌梗死后患 者
◆心肌梗死后可提高其他单个危险因素的一年 危险性5%
◆心梗后、非持续性、可诱发、不可抑制VT 左室射血分数≤40%的病人的五年危险性为 32%
2021
43
冠心病患者
◆尸检显示90%心脏猝死者存在冠心病 ◆在突然死亡事件前,>50%的心脏性猝死患
翼状倒钩电极、又称锚状电极 -激素缓释电极:可维持5-7年
2021
9
(四)起搏器类型和代码
• 附表 NBG起搏器代码(1987年)
• ———————————————————————
位置





• 功能 起搏 感知 感知后 程控功能 抗心动

心腔 心腔 反应方式
过速功能
• ————————————————————————
•代
O
O
O
O
O
•码
A
A
I
P
P
•字
V
V
T
M
S
•母
D
D
D
C
D

S
S
R
2021
10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类:
1)单腔起搏器(如VVI,AAI); 2)双腔起搏器(如VDD,DDD); 3)频率反应性起搏器(如VVIR,AAIR,
DDDR); 4)抗心动过速起搏器; 5)三腔起搏器。
2021
11
-原因: • 对适应症认识不足 • 经济条件限制 • 对生理性起搏认识不足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认识和建议 ppt课件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认识和建议  ppt课件

ppt课件
16
试验结果 共900例患者进入临床试验,ICD组446例,对照 组 454 例。在平均随访 32±16 个月中, ICD 治疗 组共有 101 例患者死亡( 71 例由于心脏原因), 对照组共有 95 例死亡( 72 例由于心脏原因)。 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95% 可信限范围 0.811.42。 其结果说明 ICD 并不能提高冠状动脉搭桥伴 SAECG异常的患者生存率。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目前认识和建议
ppt课件
1
概述
1969年Mirowski 狗实验成功。 1972年研究生产成功(与Medrad公司合作), 1980年2月4日,第一例用于临床 (Johns Hopkins) 命 名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automatic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AICD)。 1986年经静脉—皮下途径成功。 1988年第二代ICD,具有程控功能 。 1989年第三代ICD,分层次治疗(tiered therapy) 1995年双腔ICD问世,带DDD或DDDR起搏
ppt课件
12
试验结果:共有346例心脏骤停存活者进入研究。其中接 受ICD治疗者99例,胺碘酮(300mg/日)治疗者92例,心 律平治疗(600mg/日)者58例美多心安治疗(100mg/日) 者97例。心律平治疗组于1992年终止试验,因为该组死亡 率高于ICD治疗组(29%与12%,P=0.012),因此,试验 组织者决定提前终止心律平组试验。 最终结果于2000年底发表。在平均随访57个月中,ICD治 疗组总死亡率低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ICD组与抗心 律失常药物组相比,从第1-第9年分别降低总死亡率 41.9%, 39.3%,28.4%,27.7%,22.8%,11.4%,9.1%,10.6%,和 24.7%。平均降低23%(未达到统计学差异)。ICD治疗组 患者在头5年受益更加明显。美多心安组与胺碘酮组之间 死亡率无明显差别。

心脏除颤仪的使用幻灯片PPT

心脏除颤仪的使用幻灯片PPT
精品文档
心脏停搏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10秒钟 30秒钟 60秒钟 3分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阿斯综合症〞发作
自主呼吸逐渐停顿
开场出现脑水肿
6分钟
开场出现脑细胞死亡
8分钟
“脑死亡〞 精品文档
除颤的最正确时机
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决定因素, 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电除颤开始时间
1分钟内 3分钟内 5分钟后 7分钟后 9~11分钟 超过12分钟
精品文档
单方向 释放电流
双相波除颤仪
先后向心脏释放两个方向相反的电 脉冲。 与除颤电流有关的某些参数可以随 着人体经胸阻抗的变化自动调节。 除颤的能量与电流峰值相对较低。 除颤成功率高,心肌损害轻微。
精品文档
释放的电流在一 个特定时限是正 向的,而在剩余 的数毫秒内其电 流方向改变为负 向。
发展
• 1774年,心脏电复律技术产生 • 1775年,Abelard实验研究发现鸟可以电击而死亡,再电击
又可飞走 • 1889年,provost证实狗室颤能被电击而复跳 • 1947年德国鲍克于开胸手术中应用胸内复律而使病人恢复
心跳。为此,世界上第一台除颤器诞生 • 1956年到60年代德国医生朱尔〔ZOLL〕证明电击还可以用
史。
伴高度或完全房室传 导阻滞的心房颤抖或
扑动。
伴病态窦房结综 合征的异位性快 速心律失常。
心搏停顿〔心电 图示为一条直线〕 或心电机械别离。
有洋地黄中毒史、 低钾血症时。
精品文档
并发症
皮肤2 损伤
心律失常
3
心肌损伤4
血栓栓7 塞
电除颤
低血压

除颤仪的使用课堂PPT(1).ppt

除颤仪的使用课堂PPT(1).ppt
心电图情况以及有无室颤波。 用物准备:除颤仪(包括监护导联线、电源
线)处于功能位、电极贴片、藕合剂或生 理盐水纱布垫2块、纱布3块、弯盘、抢救 车,必要时备电插座
12
操作过程 安全与舒适
1)保持病人平卧、头侧位,有假牙 取下。
2)保持气道畅通。
13
操作中
1)迅速携用物至床旁。 2)打开除颤仪电源开关。 3)立即将病人去枕平卧头侧位,检
再次除颤,不超过3次。 皮肤准备时,需用酒精将电击部位脱脂。
9
四、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1、定义:不启用同步触发装置,在任何时间均 可放电,用于转复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的复律方 式。
2、适应症:心室颤动
10
室扑
室颤
11
3、操作要求
仪表:仪表端庄,着装符合要求 评估:了解患者病情状况,评估患者意识、
3
2、适应症: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应用药物
或其他方法治疗无效,伴有血液动 力学不稳定的 预激综合征并发异位快速心律失常
4
5
6
3、能量选择
心房颤动 选择能量为100-150J 心房扑动 选择能量为50-100J 室上性心动过速 选择能量为100-
150J 室性心动过速 选择能量为100-
8
4.同步除颤要点:
同步除颤适用于房颤、房扑、室上性、室性心动 过速。
同步除颤前向病人家属说明病情及除颤事宜,征 得家属同意签字。
除颤前安定缓慢静推至睫毛反射消失,确定进入 嗜睡状态,再予除颤。
选择sync同步键,使电脉冲在R波降支发放。 起始电能为100J,一次不成功,可加大电量到150J,
查并除去导电物质,松解衣扣,暴 露胸部。 4)取胸骨右缘第2、3肋间及锁骨中 线剑突水平为电击部位。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一、月肵亏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发病突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 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是SCD最有效的治疗措施[1-2]。

目前,经静脉ICD(transvenous ICD, TV-ICD)应用千临床已有40余年,有效地预防了SCD。

然而,TV-ICD需要通过静脉将除颤导线送入右心系统,存在静脉通路狭窄/闭塞导致植入困难,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导线断裂、感染、三尖瓣反流等导线相关并发症和问题[1-2]。

为解决上述问题,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CD, S-ICD)应运而生。

S-ICD是不需要在心腔内放置导线而具有感知和除颤功能的新型除颤治疗系统,包括导线和脉冲发生器,无需经静脉路径,均埋千皮下,可避免TV-ICD所面临的导线相关并发症,也降低了系统性感染的风险。

导线具有近远端两个感知电极,与脉冲发生器之间可组合成为3种感知向量。

S-ICD可提供高达80丿的除颤能量,并在除颤后提供30s的经胸起搏。

S-ICD的概念最早始千1991年,千2001年开启临床研究。

第一代S-ICD(脉冲发生器体积69cm3,预期使用寿命5.1年)于2009年获得欧盟(Confor m ite Europeenne, CE)认证、201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 i n istrati on, FD A)认证。

2015年推出了第二代S-ICD I此时脉冲发生器体积缩小至59.5cm3,使用寿命延长至7.3年,并具备远程监测功能。

2016年,第三代S-ICD推出。

第三代S-ICD在INSIGHTTM算法基础上增加了SMART Pass TM算法,用千减少T波过感知,同时,还具备1.5T磁共振兼容、心房颤动(房颤)监测的功能。

【内科巡诊】_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内科巡诊】_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Part 1
病例分析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67/M 胸闷喘憋4年余,再发喘憋4天
4年前急性心梗,冠脉三支病变支架植入(LAD、LCX、RCA)术后, ECHO及心肌核素显像提示广泛心梗,LVEF 38%
4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喘憋,伴胸闷、心悸。后出现活动耐力 下降,仅能爬2层楼,平地步行600米。夜间可平卧,下肢不肿。
疗效有限
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MRI-DE:延迟增强磁共振检查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上出现≥3个心室起源的连续搏动 1.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 3.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非持续性室速(NSVT)
1. 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 2. 连续≥3室性心律,频率>100/min,30s内自行终止 3. 结构性 & 非结构性
既往:2型糖尿病10年,大量烟酒史30年,余无殊 查体:P:92次/分,R:25次/分,BP:131/96mmHg。心界向左扩大,双下肺
呼吸音偏低,可闻及少量湿啰音,无外周水肿等体循环淤血表现
病例特点
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 主要表现为活动后喘憋、活动耐量下降;加重前有上呼吸道感染 心界向左扩大,双下肺呼吸音低,少量湿啰音,无外周水肿等体循环淤血表现 4年前陈旧性心梗,冠脉三支病变支架植入术后 规范药物治疗后仍存在症状性心衰,NYHA III级 长期大量烟酒史
患者后续治疗
ICD植入:将右心室电极定位于右心室近心尖低位间隔部,过程顺利 积极加强冠心病二级t 2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类
1.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 2. 室速 3. 室扑、室颤
室性期前收缩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专家讲座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专家讲座
1959年
Greatbatch和Chardack也相继将起搏器系统(VOO)全部埋入人体内并取得成功,此系统致力于恢复心室节律,以治疗病理及手术所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
第5页
历史
1962年Nathan和Centher报道埋藏式VAT起搏器应用于临床,这是最初型生理起搏器。1965年,Lemberg、Castellanos和Berkovit5将VAT感知功效应用于心室起搏,为心室抑制型按需起搏器(VVI)开始。70年代程序控制器问世。1972年11月世界上第一个用锂碘电池起搏器植入人体取得成功。l979年Sutton和Citron报道了VDD起搏器(心房同时心室按需起搏器)埋藏起搏疗法。80年代双腔起搏器及抗心动过速起搏器研制成功,这种房室次序收缩双腔触发抑制型起搏器(DDD)是当代最先进起搏器,它不但能无创性程控调整,而且实现了房室均可被感知和双腔起搏。90年代以后,性能更高频率自适应起搏器、双心室/双心房同时三腔起搏器,以及含有除颤功效起搏器。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
第11页
起搏器适应症分类
支持当前提议证据可分为 A、B、C 三级:级别 A: 从含有大数量个体屡次随机临床试验得出数据级别 B: 从含有较少许病人有限次试验得出数据或从设计很好非随机研究中分析得出数据或登记观察数据级别 C: 教授意见一致是提议主要起源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
1929年
澳大利亚医生Lidwell和物理学家Booth合作设计出一个起搏装置,当电流经过针刺心室电极时将一死婴救活,这是人工心脏起搏史上临床应用首次成功。
美国胸外科医生Hyman研制成一个重达7.2千克心脏起搏装置,能使停跳心脏复跳,并把这种装置称之谓人工心脏起搏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