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合集下载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弥留”形象面面观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弥留”形象面面观

摘要: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以“我的弥留之际”为题,展示出艾迪·本德伦所处的弥留之际,以及在其生前身后本德伦一家以送葬为主线索的各种遭遇。

但综观整部小说,处于弥留之际的“我”远非艾迪一人,甚至艾迪还算不上一位真正的弥留者,那么,真正的弥留者会是谁呢?作为丈夫的安斯,虽生犹死,属于“活死人”,而艾迪的儿女们,也殊途同归地成为“弥留”的陪葬者,但从福克纳作品的一贯的主题表现来看,衰退没落、自身文明枯竭的南方才是真正的弥留者。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福克纳南方作为美国南方文学标志性人物的威廉·福克纳,终其一生致力于反映并试图解决与“南方困境”相关的诸多问题。

小说《当我弥留之际》通过意识流等手法,展示了众多人物的内心独白,描述主要人物本德伦一家送葬路途中的种种经历,刻画了又一章南方文明衰亡史。

小说以“我的弥留之际”为主题,展示出艾迪·本德伦所处的弥留之际,以及生前身后本德伦一家的各种遭遇,但读完小说,不难发现,处于弥留之际的“我”远非艾迪一人,甚至艾迪还算不上一位真正的弥留者,那么,真正的弥留者会是谁呢?一绝望的女人:艾迪·本德伦福克纳小说的一大特色,在于其在小说中对典型南方环境下的女性的深切关注和深入探讨。

福克纳小说中的南方世界是被压迫与极端压抑的世界,而南方女性则处于被压迫的最底层,她们“被迫地”面对一个被各种压在她们头上的因素搞砸、搞乱的南方,因此,她们的生存状况最能清晰地反映南方众多的社会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是属于失去话语权的一个群体,在整部小说五十九节中,艾迪独白仅占一节,足以说明问题。

然而,失去话语权的南方女性在福克纳小说中并非无足轻重。

从一定意义上说,艾迪·本德伦也应该是《我弥留之际》的真正的主人公,这也是福克纳较有代表性的真正主人公不出场或极少出场的模式。

艾迪的濒死、入殓、送葬以及最后的安葬,在整个过程中,艾迪似乎只是一个道具般的濒死者和死者,有时候只是一具慢慢发臭的尸体。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共5篇)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共5篇)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共5篇)第一篇: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摘要:《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也是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杰作。

在写作过程中,福克纳利用象征手法赋予了该作品更为深刻地内涵与意义,因此,准确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本文拟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剖析,首先对福克纳及其作品以及象征意义做简要介绍,其次从地点、人与物多个角度详尽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最后在依据以上分析,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

《我弥留之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象征意义的丰富运用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深刻反映出了福克纳对生命和人生真谛的思考。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象征意义;分析探讨一、引言威廉·福克纳,1897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市,他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由于福克纳为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194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故事都以约克帕纳塔法县为背景,由此,他的小说也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我弥留之际》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著名作品,被福克纳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透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旅程,福克纳不仅写出了人类的勇敢、自我牺牲与理性的一面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虽然渺小,却有着无坚不摧的勇气,通过自身坚苦卓绝的努力,一定会战胜所有苦难。

2二、地点的象征(一)约克纳帕塔法:落后本德伦一家人生活着的约克纳帕塔法,地处乡村,又脏又穷,而且每一户人都离得很远,相互隔离,正如达尔说道:“我们的生命啊,怎么就飘散成无形的风、无形的声,疲惫的姿态又疲惫地重复着,化为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弦上拨出古老回响,我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分落定为狂态,木偶般死板的姿势。

试论福克纳小说中南方没落情怀——以《我弥留之际》为例

试论福克纳小说中南方没落情怀——以《我弥留之际》为例

我 的遗体 运 回到杰 弗生 去安 葬 ”。[ 2 1 P I 4 9 。现世 中还活 着 的 安 斯在她 心里 “ 就 像 一个意 味深 长的 形象 , 了无 生意 ,就 像 一个 空空 的 门框 ”【 2 ] P 1 4 9 。为 了摆脱孤 独 的 困境 ,艾 迪与 惠特 菲尔 德牧 师私 通 , “ 当我在 树林 里等他 ,我 总是 把他 想 象成是 穿着 罪恶 的衣服 的人 ”【 2 1 P 。其 实 ,惠特菲 尔德 也 是~个 极端 自私 冷酷 的人 ,他 至始 至终都 未 能坦然 正视 自 己的罪 行 , 口 口声 声说 他是有 罪 的却从 未付诸 实 际行动 。 后 来艾 迪为 了减 轻 自己的罪 恶感 ,就 给 了安斯 杜威 ・ 德 尔 来 抵消 朱厄 尔 ,接着 又给他 瓦达 曼来 补偿 “ 从他 那 里夺 走 的那 个孩 子 ”。[ 2 ] 这 样 自 己也 可 以准 备 死 了 ,她 失去 了现世 心灵 的依 靠,家 庭 的温暖 ,再 也找不 到可 以扎 根 的 土壤, “ 孤独 变成 了她 一生 的生 活状 态 ,她 给家 庭带 来 的 气 氛也 妨碍 了家庭 成 员的 正常生 活 ,孩 子们 也 因母爱 的 匮 乏而变成 精神 的孤 儿 。”[ 3 ] P 7 9 三 、 人性 的衰 败 人 性 的衰败 也是 南方 没落情 怀 的一个 突 出表 现 ,集 中 体 现在 家庭 关系 的疏 远 、认 知 能力 的缺失 。安 斯与 艾迪 虽 贵 为夫 妻 ,却没有 夫妻 间 的伉俪 情深 。丈 夫甚至 在妻 子病 重 之 际也不愿 花钱 请 医生 ,只为 省下 钱好 安一双 假牙 。艾 迪 也与 人私 通背 叛 了 自己的丈夫 。彼 此无 爱 的婚 姻对 双 方 都 是莫 大 的折磨 。孩 子们 也因父 爱母 爱 的缺失变 得 自私 自 利 。名 为母 亲送 葬 ,实则各 怀鬼 胎 。送葬 途 中起 内讧 ,相 互之 间手足情 谊 荡然无 存 。 卡 什在洪 水 中被摔 断 了一条腿 , 达 尔 由于纵 火烧 仓被 送进 了孤 儿院 。杜威 德尔 因害 怕 自己 的秘 密被暴 露 ,竟然 为达 尔的被 捕欢 呼雀 跃 。瓦达 曼一 直 想 得 到城里橱 窗 内展 列的玩 具小 货车 ,他 年龄 最小是 个 白 痴 ,神 志不 清 ,总是 说他 的妈妈 是一 条鱼 。朱 厄尔认 为 他 的母 亲是一 匹马 ,这 是认 知能力 缺失 的突 出表 现 。他 们 都 没 有 为母亲 的离 世而 伤悲 ,相反 ,都 有各 自私 人 的 目的, 人 性 的衰败 竟然 至此 。 四 、结 语 时代 变迁 ,社会 转型 都是 以传 统家庭 观 、伦理 观 、宗 教观 的土崩 瓦解 为代 价 的。本篇 论文 ,笔 者从 以上 三个 方 面 探 索 了福 克纳 小说 中 的南方没 落情 怀 ,进而 反映 了福 克 纳 对 现代社 会 中人 的生存 状态和 生存 困境 的 思考 ,还 有 对 南方传 统价 值观 念衰 落的哀 婉痛 惜 。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

的人 文关 怀 , 有 现代 与传 统 相结 合 的艺 术特 质 。 具 文 学是 一 种 想 象 的艺 术 , 要 读 者借 助 文 字媒 介 , 需 通 过想 象 进 入 艺术 世 界 , 感 受 艺术 之 美 。 因此 , 者 对 一 来 读
部 文 学 作 品 的 阅 读 感 受 和 审 美 体 验 是 影 响 其 艺 术 价 值 的 重要 因素 。小 说 《 弥 留之 际 》 破 了亚 里 士 多德 以来 传 我 突 统 的 文 学 整 体 观 . 用 多 重 视 角 构 建 故 事 , 有 非 线 性 的 采 具 表层 叙 事结 构 . 乱 了传 统 的 阅读 顺 序 , 加 了读 者 的理 打 增
美感 。 同时 . 克 纳善 于在 文 中结合 意识 流 手 法 、 长复 福 冗
尔 和 杜威 ・ 尔猜 测 朱 厄 尔每 天 晚 上 是 和女 人约 会 去 了 , 德
且 两 人 有 板 有 眼 地 讨 论 那 极 可 能 是 一 个 少 妇 ,因 为 只 有 少 妇 才会 有 这样 的魅 力 。 者 也 会 被 这样 的 猜测 所 引 导 , 读 认 为 朱厄 尔 一 定 是被 某 个 女人 迷 住 了 。但 故 事 发 展 到后 来 。结 果 却 大 大 地 出人 意 料 。 在 一 个 找 不 到 朱 厄 尔 的 早 晨 . 突 然 骑着 一 匹 高 头 大马 出现 在 了全 家 人 的 面 前 , 他 很 是 让读 者 吃 了一惊 。 时 谜底 才 揭 开 , 来 朱 厄 尔 被女 人 这 原 迷 住 是 子 虚 乌 有 的 事 情 。 他 每 天 深 夜 出 门 去 ,早 晨 才 回 家 , 在 辛 勤 地 开 垦 荒 地 . 换 取 他 身 下 的 这 匹 他 喜 欢 的 是 以 马 。 时 , 者 才恍 然 大 悟 。 样跌 宕 起 伏 、 果倒 置 的故 这 读 这 因 事 情 节 在 小 说 中 随 处 可 见 , 往 往 出 乎 读 者 的 常 规 阅 读 思

《我弥留之际》读书心得

《我弥留之际》读书心得

《我弥留之际》读书心得《我弥留之际》作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最重要小说之一,被誉为“20世纪美国长篇小说最出色的开篇”。

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南部本德伦家庭的故事,女主人艾迪去世后,她的丈夫安斯为了帮妻子实现遗愿,带领家人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娘家埋葬,与此同时,路途中发生了一系列痛苦和不幸的遭遇。

从字面看,题目”《我弥留之际》(AS11ayDying)”似乎是等死之际发生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小说的跨度时间较长,当第一天晚上艾迪去世后,真正的故事才开始在不同的叙述下展开。

因此,这并不是艾迪弥留之际的情景,而是她对生前的回顾,那么这个时间也会相应地拉长很多。

艾迪弥留之际,本德伦整个家庭一直处于一种被绝望,麻木笼罩的氛围。

塔尔形容安斯的眼珠像是两粒烧尽的灰渣嵌在面膛上,毫无神采地望着远方的田野。

卡什整天锯木头,杜薇•德尔没完没了地扇扇子。

这种对生命和苦难的厌倦和疲怠,是全世界所有农村的写照,福克纳将之形容为“苦煞”。

这一家人的旅程也是一种寓言化的苦煞,为了实现艾迪的遗愿,本德伦一家将她的尸体运回娘家埋葬。

到杰弗逊的路程并不遥远,可是河水摧毁了桥梁,淹死了两头骡子,棺材被冲走,卡什的腿遭遇重创,珠儿失去了自己的马,杜威德尔被药店伙计强奸,瓦德曼自始至终也没得到自己心爱的火车。

讽刺的是,这并不是具有英雄主义的历险,而是使得艾迪的报复应验的一场悲剧,是一群有着各种精神创伤的普通人的“奥德赛”。

这里可能暗含着福克纳的一种想法一一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勇敢地去经历,虽然这种经历几乎必然是伴随着悲剧性的损失。

这是一个美国南方传统农民家庭的故事,但福克纳试图阐述的是人类原生的苦难,人类为自身生存弹精竭虑的悲哀。

当然,《我弥留之际》的创新不拘于主题上对人的探索,在技术方面也遥遥领先。

首先,福克纳有意识地给作品加入史诗特征,它同时利用了史诗的两个重要的惯例:一个是可以听到逝去的死者在讲话,也就是艾迪的自白。

此外,人类和非人类之间不确定的边界也被援引。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威廉福克纳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创作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还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在他的人生最后阶段,福克纳创作了许多备受称赞的作品,其中一些甚至被认为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些作品充满着深刻的思考和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考,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突破传统的写作风格,使人身临其境,深深地感受到福克纳对生命和艺术的敬畏。

在福克纳临终之际,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弥留之感,这种感觉使他产生了对生命和艺术的追问与醒悟。

在他的《灿烂的黄叶》中,诠释了他对人性的探寻和拯救,以及生命不息,艺术长存的真谛。

《灿烂的黄叶》是福克纳最后的一部小说,也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得到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

这部作品描绘了南方小镇上的一个婴儿诞生,以及家族之间的斗争和矛盾,表达出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福克纳通过描写主人公世代相传的血脉和情感,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他不仅在小说中揭示了个人的欲望和野心,还探讨了家族、社会和种族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和命运。

全书的生动人物塑造和复杂情节的设置,使得小说对读者令人难忘,令人心驰神往。

此外,福克纳的语言艺术也是小说的核心。

他采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包括回忆录式叙事、自由间接引语和多视角叙事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诗意和美学,以至于他被认为是“南方文学的莎士比亚”。

福克纳的《灿烂的黄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的体现。

福克纳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小说中,展现了他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认识。

他所揭示的人性复杂、生命却仍然值得探索和追求的真理,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品带给了读者深深的共鸣,引起了人们对生命和人性意义的思考。

这种思考超越了小说自身,可以看做是福克纳本人的心灵写照,也是他在作品中交付给读者的宝贵遗产。

总之,福克纳的《灿烂的黄叶》是一部充满生命力和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福克纳的艺术追求得到了最好的呈现。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

浅论《我弥留之际》异化主题论文关键词:异化上帝自然社会论文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艾迪-本德伦葬礼的描述,小说展现出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反映出福克纳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和人与社会。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

小说讲述了本德伦一家将其主妇艾迪・本德伦的遗体从居住地老法国人湾运到40英里外的杰弗生镇安葬的经历,从而刻画了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呈现给我们一个充斥着通奸、兄弟反目、弑父和背叛的“荒原”社会。

福克纳本人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称它是“神品妙构”,有一个时期对其评价甚至超过其代表作之一《喧哗与骚动》。

那么.福克纳创作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何在?这部小说看似简简单单,可越深究就越发令人迷惑不解。

尽管福克纳曾经多次说过这部小说是他作品中最简单易读的一本。

但评论家对其主题的解释向来众说纷纭:或认为是关于美国南方贫苦白人农民的现实主义社会调查;或认为是描写生活中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诸如家庭的忠诚与背叛,荣誉,还有英雄行为的实质等;或干脆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多面、复杂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是福克纳“最复杂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小说之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表现出了不同的阅读感受。

正如文学批评理论中所说,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一个侧面。

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意蕴。

其实,这也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的一种展现。

本文将进一步解析小说中三种关系的异化: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从而分析造成异化的社会原因,并尝试找出现代人走出异化状态的途径。

一、关于异化异化(alienation),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它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使用的一个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概念,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出他的对立面的客体,而客体后来反成为支配主体的力量。

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懵,这一家子都是些啥人啊?每个人的想法都奇奇怪怪的。

安斯,这个一家之主,感觉有点自私又有点懦弱。

他老婆都弥留之际了,他心里想的那些事儿啊,真让人捉摸不透。

他口口声声说要完成妻子的遗愿,把她葬到娘家去,可这一路上状况百出,感觉他好像也不是那么纯粹地为了这个目的。

再说说他们家的几个孩子,那简直是各有各的“戏”。

大儿子卡什,一门心思扑在他做的棺材上,那股子认真劲儿啊,就好像这个棺材比他妈妈还重要似的。

不过从他做棺材的过程中,又能看出他是个很实在、很执着的人。

二儿子达尔就比较复杂了,他好像能看穿很多事情,心里怀着很多秘密,他对这次送葬之旅有着不一样的看法,甚至最后做出了一些疯狂的举动。

小儿子瓦尔达曼就更有趣了,他还小,不太懂死亡是怎么回事儿,把妈妈的死和他钓到的鱼联系在一起,那种孩子式的懵懂和天真在这个压抑的送葬故事里显得特别突兀又特别真实。

还有他们家的女人们,艾迪在弥留之际的那些回忆和想法,让我看到了她这一辈子的无奈和挣扎。

她和安斯的婚姻好像并不是充满爱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奈组合。

而杜威·德尔呢,她有自己的小心思,女孩子家的那些隐秘的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路的旅程啊,简直就是一个大杂烩,有洪水、有大火,各种意外不断。

可这一家子就这么磕磕绊绊地往前走,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欲望。

这让我觉得,人的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哪怕是在面对死亡这样严肃的事情时,人性中的那些复杂的东西还是会暴露无遗。

福克纳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观察者,把本德伦一家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心理活动都放大给我们看。

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但是读完之后就会觉得特别过瘾,就像是看了一场精彩又怪异的人间闹剧,而且还能从这闹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人性中那些隐藏的、不那么美好的部分。

它让我明白,生活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哪怕是在最神圣的送葬过程中,也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和人性的挣扎。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人物悲剧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人物悲剧

摘要: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采用了实验性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本德伦一家给母亲送葬的过程,文本展现了一个荒诞、情感枯竭的世界。

本文试图从爱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失和疏离的世界来阐释破碎的家庭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和由此导致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爱的缺失;身份;疏离;福克纳的实验性小说《我弥留之际》从多角度的方位来讲述了穷苦的南方白人本德伦一家给母亲艾迪送葬的过程。

在送葬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带着个人的目的,安斯准备到城里去换副新牙,杜德·威尔趁机去打胎,卡什希望能够买个玩具小火车,本德伦们在经历了洪水和烈火的考验后,将母亲送回了杰弗镇,完成了母亲的遗愿,然而本德伦们最后为了自己的名誉或利益却将达尔送入了精神病院,家庭瓦解分裂了。

虽然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是多角度的叙事方式呈现的不仅是送葬的经历,更多的地展现了家庭中因为爱的缺失导致孩子们都不同程度地承受着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孩子们活在一个空洞分裂的世界里,对母爱的争夺最终演变为兄弟之间倾轧的悲剧。

爱的缺失情感上的缺失尤其是家庭中父母爱的匮乏是造成孩子们心理阴影的根源。

本德伦家中的孩子无一不表现出行为的怪诞、精神的失落和心理的孤独。

在《我弥留之际》的所有人物中,安斯遭到评论家们最为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肖明翰289)人性的缺点懒惰、自私、冷漠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被一些评论家称为福克纳笔下最丑陋的人物之一。

首先安斯是一个冷漠麻木、缺乏感情的人。

安斯的冷漠从未让艾迪感受过什么是爱,艾迪终日郁郁寡欢,最后甚至在心里上完全拒绝了安斯,将安斯仅看成一个空洞的瓶子或门,因此夫妻之间的冷漠和隔阂也无形中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安斯也是个懒惰的人,正如达尔在谈到安斯的时候不无讽刺地说:“他衬衫上没有汗渍。

我从未见过他衬衫上有汗渍。

他老跟别人说要是他出汗他准会死的。

我寻思连他自己也相信这样的说法是真的了。

”(福克纳13)安斯以出汗会有生命危险的借口来推辞干活,将责任交给了艾迪和孩子。

威廉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读后感

威廉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读后感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讲述了伯尔森家族葬送妻子和母亲熙陵的旅程。

这本小说以多个角色的独白形式展现了不同人物对于死亡、家庭和信仰的思考。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被福克纳深沉的叙事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所深深触动。

首先,福克纳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小说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交替叙述,以独白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了每个人物对于熙陵死亡的感受和情感。

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思想和动机,也展现了福克纳对于多重真相和主观性的探索。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

福克纳通过对伯尔森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欲望、情感和内心冲突。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目的,他们在面对熙陵去世以及她的葬礼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福克纳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探索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此外,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对生死、家庭和宗教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他通过不同角色的独白,揭示了每个人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接受方式。

家庭在这个过程中演变为一个微妙而复杂的实体,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动机和期盼。

宗教的话题也贯穿全书,福克纳通过人物的宗教信仰和怀疑展现了对于灵魂、救赎和信仰的思考。

最后,对我来说,《我弥留之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

福克纳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对人性的探索,呈现了生死、家庭和信仰等重大主题上的深度思考。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刻画使得这个家族故事充满了深度和内涵。

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家庭和宗教在其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的小说,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人性内心的深入刻画,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福克纳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探索使得这个小说充满了复杂性和真实感。

阅读这本小说让我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福克纳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产生了更深的欣赏。

浅析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创伤隐喻

浅析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创伤隐喻

1引言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南方作家的杰出代表作家,他的许多作品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很多文学批评家研究的焦点。

福克纳的创作大多关注美国南方人民及其传统文化,其作品表现出对家园深厚的眷恋之情。

《我弥留之际》的故事情节简单,但作品背后的主题意义十分发人深思。

近年来许多文学评论家都用了不同的理论角度去探讨与分析这部作品,多涉及小说中的主题意义、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等。

创伤理论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福克纳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所蕴含的创伤隐喻折射出小说中本德伦一家的创伤,通过对这些意象的隐喻内涵进行探讨,进一步去探索各个人物身体以及心理上的创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

2关于创伤理论创伤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是指由外部力量给人的身体造成物理性的损伤。

随着研究的深入,该词的意义逐渐扩大,渗入到精神层面。

弗洛伊德是创伤理论研究的一个奠基者,为后来创伤理论的研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凯西·卡鲁斯在1995年编辑出版了《创伤:记忆探索》(Trauma:Explorations in Memory),卡鲁斯将创伤定义为“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贺江2014)。

人或群体在经历创伤之后,有的创伤会在身体上打上烙印,有的则会造成精神性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行为受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创伤的影响而有所表现。

福克纳在写《我弥留之际》时正经历经济与艺术枯竭的双重危机,而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在美国南方,南方的民众们还尚未从战后的破败中恢复过来,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遭遇了巨大的创伤,从而引发精神危机。

本文通过运用创伤理论对这部作品作者简介:田海荣,本科。

葛纪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

收稿日期:2020-2-20浅析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创伤隐喻□田海荣葛纪红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选择的主角不是衰败没落的名门望族,而是美国南方穷苦白人,小说围绕着本德伦·艾迪的死亡和运送棺材的旅程而展开故事,这一家人都带着各自的创伤在旅途中挣扎。

在我弥留之际英语读后感

在我弥留之际英语读后感

在我弥留之际英语读后感人本孤岛孤岛和孤岛之间横亘无数交叉矛盾的桥桥的形态极度扭曲这就是福克纳笔下的世界观。

在我弥留之际中,这种关系被放大到——生者和死者都是遵循着这种操蛋的逻辑被折腾的疲惫不堪,唯一的马死了、母亲变成一条鱼了、进精神病院了、腿断了、肚子打了打不了胎了、被洪水泡过腐烂发臭了。

之前的意识描写,都是集中在个人身上,比如尤利西斯说的都是史蒂芬、布罗姆自己的精神世界。

福克纳是把一个点铺开到一个平面的人。

这群小人物这么活着,残酷而真实,像蚂蚁般错乱虚无,相互啃食。

在自我耕耘中,形成了一个世界的意识,痛苦疲劳的意识。

福克纳是揭露残酷世界的人。

他开拓了新领域。

马尔克斯等大师也在这篇新领域上耕种收获。

On my deathbed after reading EnglishThe world view in Faulkner's work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treme distortion of the form of the bridge between the human island and the island.When I was dying, this relationship was enlarged to the point that both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were fatigued by the tossing and tossing following the logic of the devil. The only horse died, the mother became a fish, entered the mental hospital, the leg was broken, the stomach was beaten, the fetus could not be born, and was soaked by the flood and rotted.Previous descriptions of consciousness focused on individuals. For example, Ulysses talked about Stephen and Brom's own spiritual world.Faulkner is a person who spreads a point to a plane. This group of small people is so alive, cruel and real, like ants, disordered and nihilistic, eating each other. In self cultivation, the consciousness of a world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pain and fatigue are formed.Faulkner was the man who exposed the cruel world. He blazed new trails. Marquez and other masters also cultivated and harvested in this new field.。

【论《我弥留之际》的黑色幽默特色】黑色幽默什么意思

【论《我弥留之际》的黑色幽默特色】黑色幽默什么意思

【论《我弥留之际》的黑色幽默特色】黑色幽默什么意思黑色幽默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福克纳以其意识流小说享誉世界,但他在一九三�年出版的《我弥留之际》,已先期显露了黑色幽默的诸多特色。

黑色幽默指的是人类对丑恶荒谬、残酷可怕的无意义的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响,这种反响引发出人们的笑声,产生一种绝望的幽默。

有些批评家称它是荒诞的幽默、或“病态的幽默”“大难临头时的幽默”,这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

黑色幽默派作品在艺术方面的主要特征是:特殊的人物、古怪的幽默风格、随意的情节、松散的结构、特殊的题材等。

笔者试图以黑色幽默派作品的这四个主要艺术特征对应《我弥留之际》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该小说的黑色幽默特色。

一、特殊的人物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反英雄”式的人物形象。

这一流派作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和道德观念,因此他们多是些胆小疯癫、神经过敏、精神委琐、性格孤僻、行动乖谬,被人捉弄的丑角。

《我弥留之际》以本德仑一家七口为中心展开,其中的主要人物和黑色幽默文学中的“反英雄”式的角色如出一辙。

母亲艾迪是主要角色之一。

她像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一样长期生活在孤寂中。

她做过教师,但厌恶教学,甚至常用鞭子抽打学生以宣泄自己的怨尤。

她不爱丈夫,也讨厌膝下。

对别人的行为似乎都看不惯,自己的行为却很不检点,她同做牧师的惠特菲尔德私通,但惠特菲尔德与《红字》中的狄姆斯台尔一样怯懦,中途结束了两人的私情。

就这样,她在一个没有爱、没有快乐,而只有贫困、劳累的家庭中结束了悲哀的一生。

父亲安斯谎称自己一出汗就生病,常常让邻居们帮他干活。

大儿子摔伤了腿,他都讨厌照顾他。

妻子病了,他怕花钱请医生。

为赚到三元钱的外快,他坚持要次子达尔离开奄奄一息的母亲外出干活。

他还从女儿那里夺去了其情人给她打胎用的十块钱,他那张鸭子嘴却时时忘不了为自己解脱。

安斯集自私、懒惰、无赖及耍滑头等恶习于一身,是福克纳笔下最卑鄙无耻的一个人物。

《我弥留之际》的“苦熬”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我弥留之际》的“苦熬”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的孩子 们 , 她就 像一具 行 尸走 肉 , 没有 思想 , 没有感
情, 终 日麻木 不 仁 。 尽 管 如此 , 艾 迪 仍没有 对生 活失 去信心 , 当牧师 出现 后 , 她 甚 至 看 到 了一 丝微 弱 的
曙光。
生是 在 痛 苦 和煎 熬 中度 过 的 。也 许 正 如 塔 尔所
脱。 她 性格 十分 复杂 , 是个 敢爱 敢恨 的人 。 早 年 受父
亲虚 无 主义 的影 响 , 她 被迫 接受 这 样 的理论 : “ 活在 世 上 的理 由仅 仅是 为长 久 的安眠 作准 备 。 ” ④ 虽 然不 能理解 父 亲 的说法 , 艾迪 却深 受其 害 。 父 亲死后 , 艾
言: “ 不 管她 去 的是 什 么地 方 。她 总算 是 摆 脱 了安 斯・ 本德仑 , 这就是 她 的酬谢 了” ①, 死 亡才 是 她 的解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 0 2 — 2 7
艾 迪 因为不 满意 安斯 带 给她 的婚 姻 , 就 和牧师
作者简介 : 张娜娜( 1 9 8 5 一) , 女, 山东 龙 口人 , 英语助教 , 文 学硕 士 。研 究方 向 : 美国文学。
这 部 小说 是 他 在 热 电 厂烧 锅 炉 时利 用 上夜 班 的空 闲时 间 , 伏 在 煤 车 上写 成 的 。他说 “ 只 用 了 6个 星 期, 一字 未 改 ” [ 1 】 。 得 意之情 , 溢 于 言表 。这 种 说法 未 免有 些夸 张 , 但 是能 在这 么短 的 时 间 内完 成 这样 一 部无 论在 结 构上还 是 在语 言上 都 很复 杂 的作 品 , 作 者 的写 作功 底 可 见 一斑 。小 说 没有 从 生 活琐 事 着
关键 词 : 《 我 弥 留之 际》 ; 福 克纳 ; 现 实意 义

福克纳作品中的心理与人性剖析

福克纳作品中的心理与人性剖析

福克纳作品中的心理与人性剖析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心理洞察和对人性的复杂描绘而著称。

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个充满挣扎、欲望和救赎的灵魂世界。

福克纳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往往深受其所处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在《喧哗与骚动》中,南方种植园经济的衰落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班吉作为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他无法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只能依靠本能和直觉去感受。

这种纯真而又脆弱的心理状态,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中人们普遍的无助和迷茫。

而在《我弥留之际》中,我们看到了家庭成员在送葬途中所展现出的各种心理。

安斯·本德仑的自私和冷漠,朱厄尔的冲动和倔强,以及瓦达曼的幼稚和困惑,每个人的心理都被福克纳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这艰难的旅途中,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同时也有一些微弱的闪光点在黑暗中闪烁。

比如朱厄尔对母亲的那份深沉的爱,尽管他的表达方式有些极端,但这种爱却是真挚而强烈的。

福克纳对人性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灵魂的深处。

在《押沙龙,押沙龙!》中,他通过多个叙述者的视角,拼凑出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权力、欲望、嫉妒如何扭曲了人性,导致了家族的悲剧。

托马斯·萨特本为了建立自己的王国,不择手段,牺牲了亲情和爱情。

他的野心和贪婪最终将他自己和整个家族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福克纳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为我们理解人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传统的南方社会中,女性往往受到种种限制和压抑。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爱米丽,她生活在过去的荣耀和传统的束缚中,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

她的爱情被扼杀,心理逐渐扭曲,最终以极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这个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所遭受的痛苦和挣扎。

在福克纳的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和人性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心理状态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选择,而这些行为和选择又反过来塑造了他们的人性。

《我弥留之际》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我弥留之际》黄昱宁工作室解读

《我弥留之际》黄昱宁工作室解读关于作者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写过19部长篇,120多部短篇。

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等小说,都是发生在同一个虚构的地方“约克纳帕塔法”,开创了一种在小说里虚构空间的写法,对莫言、苏童等中国作家影响很大。

关于本书《我弥留之际》讲的是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地方一户姓本德仑的家庭的故事,主要情节非常简单:本德仑家的女主人艾迪去世了。

她的遗愿是希望死后能和娘家人葬在一起。

为了实现她的遗愿,本德仑一家展开了一段充满磨难的送葬之旅。

小说大部分的篇幅就是描写他们旅途中发生的故事。

福克纳在这段故事里写尽写些阴暗的现实、丑陋的人性、绝望的命运。

核心内容1.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我弥留之际》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3.这部小说的寓意是什么?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前言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著《我弥留之际》。

假如我们把20世纪的美国作家像梁山好汉一样排个座次,不管怎么排,福克纳都不会掉出前三名。

福克纳的小说,对他之后的很多作家来说,都是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圈里,福克纳的影响也很大。

诺奖得主莫言在许多场合都表达过,他的作品深受福克纳的启发。

比如说,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虚构了一个地理空间,叫“约克纳帕塔法”。

受他启发,我国很多当代作家都喜欢在自己的小说里虚构这么一个空间,比如莫言的“高密乡”、苏童的“枫杨树”。

这样的虚构空间,在当代流行文化里,叫做“某某宇宙”,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漫威宇宙”了。

漫画和电影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让故事更可信。

小说作家这么做目的就更复杂了。

他们一是为了深度挖掘自己的个体经验,二是为了对某个地方做全景式的呈现。

更重要的是,小说把这两个目的一结合,就能用一个虚构地方刻画出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

这也正是福克纳苦心经营“约克纳帕塔法”的意义所在。

福克纳一生著述颇丰,写过19部长篇,120多部短篇。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当我翻开《我弥留之际》,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描述生死边缘的小说,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它所包含的远不止这些。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家庭、爱与责任的人性百科全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故事围绕着一个家庭在面对亲人弥留之际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展开。

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困境,他们的喜怒哀乐、爱与恨、责任与逃避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人性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故事中的人物所吸引。

他们有的善良、有的自私、有的勇敢、有的懦弱,但正是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多样性。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动机,他们的选择和决策都充满了真实的人性挣扎。

除了人物塑造之外,《我弥留之际》的叙事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采用了多视角、多线索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层次感,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每个人物内心的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中的角色们都在经历着生死的挣扎,他们面对亲人的离去、自己的困境和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展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选择。

这让我思考到,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活出自己的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个时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此外,《我弥留之际》还让我意识到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家庭成为了每个人物心灵的避风港和归宿。

尽管家庭成员之间有时会有矛盾和纷争,但当面对生死大事时,他们都会团结一心,共同度过难关。

这让我意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应该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用心去经营和维护家庭关系。

最后,我想说,《我弥留之际》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和人性的复杂和美好,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水意象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水意象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水意象
李红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5)006
【摘要】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水”是一个重要的想象性元素.通过意象“水”,威廉·福克纳观照了以本德伦一家为代表的美国南方众生相的不幸命运.结合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新的精神分析理论,文章认为,“水”并非仅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意象出现在文本中,它关涉着小说文本中众多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作家在关于“水”的想象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完美建构.
【总页数】4页(P55-57,120)
【作者】李红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夏洛特女郎之镜”--福克纳史诗性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镜像叙事
2.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叙事艺术
3.浅析《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的荒诞艺术
4.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叙事艺术分析
5.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叙事艺术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分析摘要:《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也是当代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杰作。

在写作过程中,福克纳利用象征手法赋予了该作品更为深刻地内涵与意义,因此,准确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本文拟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剖析,首先对福克纳及其作品以及象征意义做简要介绍,其次从地点、人与物多个角度详尽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最后在依据以上分析,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

《我弥留之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象征意义的丰富运用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深刻反映出了福克纳对生命和人生真谛的思考。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象征意义;分析探讨一、引言威廉·福克纳,1897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市,他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由于福克纳为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194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故事都以约克帕纳塔法县为背景,由此,他的小说也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我弥留之际》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著名作品,被福克纳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主要描写了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透过这样一个荒诞的旅程,福克纳不仅写出了人类的勇敢、自我牺牲与理性的一面也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虽然渺小,却有着无坚不摧的勇气,通过自身坚苦卓绝的努力,一定会战胜所有苦难。

2象征意义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最早被运用于诗歌创作,旨在通过符号来进一步说明人物与主题,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至今仍被作家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借助象征手法,赋予了小说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因此,解释这些象征意义是理解小说的关键。

本论文的目的是对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详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福克纳创作这部小说的深层动机在于其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启示、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1/view/75156.htm2/link?url=3HHVOIkk36va8zxg_-48lgUpmhn780-iNrH9rPBPezrIp6g-eJuR-jkDhUhzdIv1_ mPrY8jivbAKsNXxaUf9iHXIhieoghZfNQ125fsZtVG#1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彻底关注[1]。

二、地点的象征(一)约克纳帕塔法:落后本德伦一家人生活着的约克纳帕塔法,地处乡村,又脏又穷,而且每一户人都离得很远,相互隔离,正如达尔说道:“我们的生命啊,怎么就飘散成无形的风、无形的声,疲惫的姿态又疲惫地重复着,化为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弦上拨出古老回响,我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分落定为狂态,木偶般死板的姿势。

”3约克纳帕塔法是一个偏远的农村,远离城市,交通闭塞。

当本德伦一家去镇上看医生时,不仅医生被他们的贫穷无知深深震撼到了,就连安斯本人也清楚地意识到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生活的落后与无知。

可以说,在小说中,约克纳帕塔法就是无知与落后的典型代表。

(二)杰佛逊:现代化杰佛逊是约克纳帕塔法的首府,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符号形象,是一个充满了现代街道、建筑和设备的地方。

一方面,杰佛逊象征着进步。

本德伦家庭为了寻找医生而来到杰弗逊,就表明它是远离农村的地方。

另一方面,杰佛逊也象征着虚荣。

安斯·本德伦出生和成长于杰佛逊,那里大多数人都有着杰出的家族历史。

在被北方打败后,他们都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反思过去的日子,他们的感情往往与虚荣和孤独、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并存[2]。

当本德伦家庭抵达杰佛逊时,瓦德曼问达尔地点是否是杰佛逊时,达尔这样描述她的神态:脸上洋溢着紧张,梦幻和憔悴。

从描写中就可以发现本德伦家庭初到杰弗逊时的紧张和茫然。

他们不能接受他们突然看到的,而且仍然在质疑是否是杰佛逊,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困惑和迷惘的内心世界。

三、角色的象征(一)艾迪和安斯:扭曲的存在艾迪·本德伦,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拥有很多象征意义。

许多评论家把她定义为这部小说的核心。

虽然她已经死了,但她仍然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

大量的批评家认为艾迪是病态人格,给她的家庭带来诸多灾难。

而另一方面,3(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著,蓝仁哲译.我弥留之际:译林出版社.2015艾迪也是孤独的,她是一个没有身份的无根的女人,是一个孤儿,她试图通过她的生活影响他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作为一个教师,她教育学生就是为了让他们意识到她存在[3]。

艾迪似乎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但事实上她总是被一种幻灭感所笼罩,她看到了婚姻之爱和母性是空洞的概念,存在仅仅是为了填补她的生活的空隙。

她的一生是一个悲剧,这也是她自己刻画的悲剧。

作为一名教师,她不受欢迎学生;作为一个母亲,她本应享有极大的快乐,但她没有,作为一个妻子,她不能从丈夫安斯那里得到爱。

孤独萦绕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渴望与人交流,但最终仍是幻想破灭。

4安斯是自私的,他迫使朱维尔卖掉马,还让他交出晚上努力工作赚来的钱以购买杜威·德尔的堕胎药,同时他也试图证明为自己的懒惰精神辩解,在第一章中,他曾说他不能工作,因为汗水将导致他的死亡。

他以此为借口逃避工作。

有人说他是“老狗”,“稻草人”或者“醉酒的身体笨拙的雕刻漫画家”,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该配不上艾迪和孩子们的尊重。

在感情上,安斯不值得被艾迪和孩子们尊重。

此外,安斯也是一个极端的伪君子。

在小说中,得到假牙是他前往杰佛逊的原因。

他利用艾迪的死来完成自己的自私动机,并且在艾迪死后就匆忙寻找了新妻子,这也体现出了安迪对妻子的不敬[4]。

(二)达尔, 杜威·德尔和瓦德曼: 精神退化在《我弥留之际》中,达尔是本德伦家族最为聪明和敏感的儿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达尔是疯狂的,他从一开始就试图结束这场荒唐的旅程,试图将母亲的棺材留在那里的牲口棚,在渡河期间,他为了毁坏母亲的棺材还放火烧了吉莱斯皮的仓库,最终导致家人将他送往精神病院。

杜威·德尔是她母亲的缩影,母亲的命运也暗示着她的命运。

她一直觉得孤独和无助,无法向外人诉说她怀孕的事实,对于她来说,怀孕是“蔓延的痛苦”,她无法向任何人透露他的秘密,只能选择去牲口棚寻找短暂的舒适。

矛盾的思想本质瓦德曼象征。

一方面,瓦德曼有着天真无邪的生死观,另一方面,瓦达曼又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简单和天真,他的话有时是复杂而充满哲学意味的,例如,他凭直觉知道他母亲的罪过。

在整个旅途中,瓦达曼试图找到4郭棲庆,潘志明再析《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J]外国文学研究,2011(08)对生命与死亡、爱与恨、牺牲与奉献,忍耐和痛苦的准确理解,这些东西让他很迷惑。

他还太年轻了,无法应对混沌世界的变化,对他来说,旅程就是学习和寻找生活中的问题。

四、物的象征(一)洪水和火灾:净化和破坏在基督教中,水象征着净化和净化的原始罪过。

净化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存在,也为了整个人类。

在《我弥留之际》中,所有的角色都经过了“洗礼”。

在去往杰佛逊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动机,但通过洪水的洗礼,他们团结起来,抗击洪水,以挽救艾迪的洪水的棺材。

通过水的净化,他们的思想比以前更加纯洁。

5在《我弥留之际》中,洪水也代表着改变,它象征着告别以往,步入新的生活。

对本德伦家庭来说,洪水是一场大灾难,它似乎破坏了一切,艾迪的棺材几乎被洪水冲毁了,卡什也身受重伤。

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洪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无论结果好坏,都必须面对。

火是毁灭和混乱的象征,当达尔为了迫使留下艾迪的棺材二放火烧谷仓时,一家人陷入了混乱。

大火不仅毁了棺材,也几乎毁了整个旅程。

当得知母亲的棺材起火时,朱维尔匆忙去救,并由此负伤。

火也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情感决心或强烈的愿望,这把火也代表了朱维尔对母亲的感情就像这一把火一样炽烈。

(二)艾迪的棺材:功能障碍和不平衡棺材代表家庭的功能障碍。

卡什按照母亲的意见建造棺材,力求棺材的完美,但不平衡呢,就像本德伦家族自身的不平衡。

艾迪自己想要一个足够稳定的棺材,以确保她的身体不受损害。

然而,艾迪希望埋葬在杰佛逊,这是自私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安斯心甘情的带着棺材前往杰佛逊埋葬艾迪,也是出于其偶然的自私欲望。

他最终的目标是获得一组新的假牙。

而在旅途过程中,卡什断了腿,达尔被送进精神病院……本德纳家族所有行动的中心都围绕着艾迪的棺材,灾祸和不幸的产生也都是由于棺材,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家庭的功能障碍和不平衡[5]。

五、总结综上所述,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借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展示小说5黄秀敏.《我弥留之际》———福克纳独树一帜的意识流作品[J].世界文化,2012(05)主题思想,在故事的叙述中,福克纳利用洪水、火灾、棺材等象征符号来激发读者联想的思想并促进他们的理解。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福克纳的重点不是埋葬过程是否具有意义,而是生活本身,以及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困难和灾难。

通过对《我弥留之际》象征意义的系统化的解读,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福克纳认为人是不朽的,因为他相信人类会忍受灾难,并终将获胜。

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一个能具有牺牲、忍耐和同情精神的灵魂。

通过这部小说,福克纳试图教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教导人们无论生活多么残忍,只要坚定信心,不仅能战胜困境,还会获得成长,开启人生的另一篇章。

注释[1]/view/75156.htm[2]/link?url=3HHVOIkk36va8zxg_-48lgUpmhn780-iNrH9rPB PezrIp6g-eJuR-jkDhUhzdIv1_mPrY8jivbAKsNXxaUf9iHXIhieoghZfNQ125fsZtV#1 [3](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著,蓝仁哲译.我弥留之际:译林出版社.2015(07)[4]郭棲庆,潘志明再析《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J]外国文学研究,2011(08)[5]黄秀敏.《我弥留之际》———福克纳独树一帜的意识流作品[J].世界文化,2012(05)参考文献[1]黄秀敏.《我弥留之际》———福克纳独树一帜的意识流作品[J].世界文化,2012(05)[2]许志强.《我弥留之际》的一个评注[J].外国文学评论,2010(02)[3]张晓毓.文本间的指涉与互文性的文本———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互文性策略[J].名作欣赏2011(02)[4]彭毳鑫.试论《在我弥留之际》中的人物形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08)[5]郭棲庆,潘志明再析《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J]外国文学研究,2011(08)[6]李文俊.福克纳的神话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