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长江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教案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等。

培养学生对长江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等基本信息。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长江的美丽景色和生态环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美丽景色和生态环境。

学生分享他们对长江的印象和保护意识。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长江的基本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长江保护意识的表达。

第二章:长江的起源与演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培养学生对长江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长江的形成、发展、变迁等。

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长江的演变过程。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演变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长江的演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长江演变过程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长江历史的理解。

第三章:长江的地理特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特征,包括流域、地形、气候等。

培养学生对长江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流域、地形、气候等地理特征。

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长江的地理特征。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长江地理特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长江地理特征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长江地理环境的兴趣。

第四章:长江的生物多样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鱼类、鸟类、植物等。

培养学生对长江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长江的鱼类、鸟类、植物等生物多样性。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长江的生物多样性。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生物多样性。

学生分享他们对长江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长江之歌》公开课教案设计

《长江之歌》公开课教案设计

《长江之歌》优秀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活动:播放《长江之歌》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江的雄浑壮丽。

1.2 学生活动:听歌后分享对长江的印象和感受。

1.3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长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诗歌的热爱。

第二章:长江的自然地理2.1 教师活动: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知识。

2.2 学生活动:观看长江风光视频,了解长江的自然地理特点。

2.3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的自然地理知识,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三章:长江的历史文化3.1 教师活动:讲解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如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等。

3.2 学生活动:讨论长江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历史文化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四章:长江的生态现状4.1 教师活动:介绍长江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2 学生活动:探讨如何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

4.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欣赏5.1 教师活动:教授诗歌创作技巧,以长江为题材进行现场创作。

5.2 学生活动:创作以长江为主题的诗歌,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5.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长江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1 教师活动: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介绍长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6.2 学生活动:讨论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行动可以为长江做些什么。

6.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七章:长江流域的经济与发展7.1 教师活动:讲解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和发展趋势,介绍长江经济带的概念。

7.2 学生活动: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长江经济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7.3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性,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第八章:长江流域的社会与文化8.1 教师活动:介绍长江流域的社会文化特点,包括民族风俗、地方戏曲等。

小学长江之歌语文教案设计

小学长江之歌语文教案设计

小学《长江之歌》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重难点1.4 教学方法1.5 教学准备第二章:长江概述2.1 长江的地理位置2.2 长江的流经省份2.3 长江的基本概况2.4 探究活动:学生收集长江的相关资料,进行分享第三章:长江的历史与文化3.1 长江文明的起源3.2 长江流域的历史事件3.3 长江流域的民间传说与神话3.4 探究活动: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长江流域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第四章:长江的自然资源4.1 长江鱼类资源4.2 长江植被资源4.3 长江水资源的重要性4.4 探究活动:学生讨论长江资源的保护意义,提出保护建议第五章:长江的生态保护5.1 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5.2 长江保护的政策与措施5.3 公民如何参与长江保护5.4 探究活动:学生设计保护长江的宣传活动,如制作海报、编写标语等教学反思:对本章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第六章:长江诗词欣赏6.1 诗词背景介绍6.2 经典长江诗词选读6.3 诗词意境分析6.4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创作以长江为题材的诗词第七章:长江的故事与传说7.1 成语故事:长江后浪推前浪7.2 历史人物:长江三国人物介绍7.3 民间传说:长江神话故事分享7.4 故事表演:学生分组表演长江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第八章: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8.1 长江上游的地貌特征8.2 长江中游的水系分布8.3 长江下游的平原地貌8.4 地理探究:学生制作长江流域地理特征的手抄报,进行展示第九章:长江与我们的生活9.1 长江水资源的使用9.2 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9.3 长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4 生活讨论:学生分享长江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讨论长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课程总结10.2 学生作品展示10.3 长江保护的实际行动10.4 拓展活动:学生参观长江流域的自然保护区或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教学反思:对本章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年级历史长江全能学案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长江全能学案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长江全能学案答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长江全能学案答案人教版一、前置知识1. 介绍长江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总长度约6300千米,流经中国西南、中南、东南三个地理区,被誉为中国文化和类别的象征。

2. 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指的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是长江三大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3. 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拥有许多重要城市,如上海、武汉、南京、重庆、成都等。

二、学习内容1. 长江的重要价值长江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最大的交通干线和水利枢纽,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2. 长江的历史变迁在过去的几千年间,长江流域经历了许多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如夏、商、周、汉、唐、宋等时期,都对长江流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长江三峡的特点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中游,是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其峡谷险峻、怪石嶙峋、秀丽壮观的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4. 长江流域的城市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拥有许多发展迅速的城市,如上海、武汉、南京、重庆、成都等,这些城市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学习方法1. 观看短视频通过观看短视频,了解长江流域的特点、历史演变和三峡风光,提高学生对长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2. 阅读相关资料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流域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长江三峡体验三峡风光,感受长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感性认识。

四、学习评价1. 实施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测试学生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巩固学习成果。

2. 实施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长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实施作品展示通过作品展示,展示学生对长江流域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

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

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长江,是中国大陆最长的河流,全长6380千米,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水文地理资源。

它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其中一段历史演变之路。

本文从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为主题,探究长江流域的发展历程与变迁。

一、自然环境与早期人类居住长江流域地处东亚腹地,呈南北走向,戈壁、戈壁高原、荒漠、丘陵等地形地貌为主。

长江重要支流分布广泛,包括湘江、汉江、嘉陵江、乌江等。

这片区域的气候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性气候,水热条件优越,物种繁多,资源丰富。

早期,这里便是各种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早期人类居住在长江流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七万年左右,当时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相对温暖湿润。

二、文化的嬗变:从良渚到楚汉之间在长江流域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孕育了一系列的文化,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传说。

从良渚文化的发现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从中原文化的东迁到江南地区的崛起,直到楚文化的繁华和汉地一统,都是长江文化演变的历程。

(1)良渚文化治里村遗址考古(公元前2300~1800年)良渚文化,是我国实现城邦化的早期阶段,或者说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伟大、最繁荣的文化之一。

在长江流域的治里村遗址、新沙遗址等地,在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及甲骨文等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

根据这些种种的遗址和文物,证明良渚文化是一个拥有繁荣和文明的国家级社会。

良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公元前770~221年)楚文化,是中国天南第一大文化,其发源于中原文明东迁后的长江流域南部地区。

鄂渚、武陵、巴渝、湘蜀和江淮、江南都属于楚的版图。

由于楚国的繁荣,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楚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饶的王国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楚辞》、《道德经》等。

(3)汉代时期(公元前206~220年)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太康管理郡正是由汉武帝设立的。

汉朝统一中国,治理长江流域地区实行"郡县制",设25个郡,这使得华中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三章(海岸线)(1)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三章(海岸线)(1)

长江三角洲政区图
杭州湾北部 沙质海岸的变迁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珠江三角洲的范围有广义的珠江三 角洲和狭义的珠江三角洲两种解释。广பைடு நூலகம்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西江肇庆羚羊峡以 下,北江芦苞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流 溪河江村以下,潭江开平以下的冲积平 原以及部分的丘陵、台地,面积约10000 平方公里。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由东、 西、北三江冲积而成的复式三角洲,面 积约600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政区图
广州古称 “楚亭”,这个 楚亭在今珠江漏 斗村。广州又别 称“羊城”、 “穗城”。 广州见于准 确记载的历史于 秦代,为南海郡 治番禺。今广州 已由一个海港城 市演变成一个内 河城市。
南北风土之差异

江南饶薪,取火于木,江北饶煤,取 火于土。西北山高,陆行而无舟楫,东南 泽广,舟行而鲜车马。海南人食鱼虾,北 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恶其膻 , 河北人食胡葱、蒜、薤,江南畏其辛辣。 而身自不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
• 贝壳堤
• 滦河三角洲及渤海湾
• 黄河三角洲的成长
渤海湾黄河河口卫星图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变迁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长江流域内植被条件好,水量 十分丰富,含沙量较黄河小。加上 支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有 分泄洪水和泥沙的作用。而且宽阔 的江面,风疾浪急,可以减缓泥沙 沉积的速度。因此,长江泥沙的堆 积及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与黄河不尽 相同,主要表现为速度较黄河缓慢 得多。
中国历史地理学
历史自然地理篇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的变迁
二OO八年四月
第三章
历史时期海岸的变迁
一些基本概念:
1、海侵(又称“海进”,是陆地缓慢下降,海水侵入陆地 现 象,与间冰期相关)、海塘(杭州湾抗潮人工堤岸); 2、泥质或沙质海岸(称低海岸)与基岩海岸(高海岸); 3、三角洲(在河流入湖或入海的河口处,因动力条件改 变,由所挟带的泥沙堆在河口而形成); 4、沉积相(指一定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的组 合。如:陆相;湖相;海相)。

长江之歌教案(多篇)

长江之歌教案(多篇)

长江之歌教案(精选多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文化,增强对祖国母亲河的认识和热爱。

2.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学会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第一章:长江概述1. 地理位置:长江位于我国南方,东流入海。

2. 全长与流域面积:长江全长约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

3. 长江的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水、赣江、资水、湘江、长江上游的水系等。

第二章:长江的自然特点1. 地形地貌:长江流经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2. 气候特点:长江流域气候多样,上游地区高寒,下游地区亚热带湿润气候。

3. 水文特征:长江水量丰富,上游河流湍急,下游河流平缓,具有很高的航运价值。

第三章:长江的历史文化1. 古代文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古代文明遗址。

2. 水利工程: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如都江堰、郑国渠等。

3. 诗词文赋:长江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热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第四章: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1. 植物资源:长江流域植被丰富,有银杏、水杉等珍稀植物。

2. 动物资源:长江流域有白鳍豚、中华鲟等珍稀动物。

3. 生态环境保护:了解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倡保护母亲河。

第五章:长江与我国经济发展1. 农业: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2. 工业:长江流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电子等众多产业。

3. 交通航运:长江航运价值高,是我国内河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背诵长江相关的诗词文赋。

2. 学生能描述长江的地理位置、自然特点、历史文化等方面。

3. 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经济发展状况,认识到保护长江的重要性。

第六章: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1. 讲解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遗址,如三星堆、金沙遗址等。

《第三章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2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知识点回顾:学生需回顾本课时所学的长江流域基本情况、协作开发的历史背景与现状,以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通过笔记整理或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长江流域开发与保护的关键点。

2. 案例分析:选取长江流域内某一城市或地区的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案例,要求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开发模式、环境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等。

学生需撰写分析报告,并准备口头汇报。

3. 小组讨论:学生将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在长江流域实施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策略。

小组需提出至少三个具体的实施建议,并准备小组汇报。

4. 实地考察报告: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环保部门或实地观察河流治理情况等。

实地考察后需撰写简短的考察报告,记录所见所闻及个人感想。

5. 环境保护主题创作:学生可自行选择创作形式(如绘画、摄影、手工艺品等),以“保护长江,绿色发展”为主题,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期望。

三、作业要求1. 知识点回顾:笔记或思维导图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 案例分析:分析报告需包含详细的数据支撑和逻辑推理,口头汇报时能清晰表达观点。

3. 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机会,汇报时能展现出合作成果。

4. 实地考察报告:报告需真实记录观察所得,并附上相应的照片或草图以辅助说明。

5. 主题创作:作品需紧扣主题,体现创意和环保理念。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质量及创新性进行综合评定。

教师将给出详细的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意等方面。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详细的批注和评分。

地理第三章第三节长江、黄河

地理第三章第三节长江、黄河

地理第三章第三节长江、黄河鸿桥中学“⽴⼈课堂”模式学案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年级:⼋年级科⽬:地理章节第⼆章第三节课时 2主备:主讲:课题:中国的河流2(长江)教研组长签字:教学副校长签字:⼀、学习⽬标:1、了解长江基本概况。

2、能够运⽤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各河段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3、了解长江丰富的⽔能资源和巨⼤的航运价值及其开发利⽤情况。

⼆、学习重点与难点:1、2、3三、⾃主学习过程:【读图】图⽂结合,图⽂融合(时间7分钟)1、仔细阅读课本P50--53的内容,并结合内容认真读图2--46、2--50。

2、注意对本节重点内容进⾏勾画圈点和标注。

【析图】突破重点,稀释难点(时间10分钟10分)1、读图2—46,完成以下有关长江基本情况:(1)(1)形状:V+W;全长:6300千⽶(2)发源地:,⼊海处。

(3)流经省区:、、、、、、、、、、。

(4)流经地形区:、、、、(5)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上、中游的分界点:湖北;中、下游的分界点:江西(6)主要⽀流:北边:、、、南边:、、总结:是我国长度最长、⽔量最⼤、流域⾯积最⼴的河流,是我国第⼀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了解长江上、中、下游的范围及基本情况,总结其特征:(1)上游:①范围:从源头到湖北。

②特征是:(2)中游:①范围:从湖北到江西。

②长江荆江河段特别弯曲,素有“”之称。

③特征是:(3)下游:①范围:从到。

②特征是:3、读P52结合多媒体了解长江各河段的名称4、读P52、53 了解长江⽔能资源的开发和利⽤(1)长江流域⽔能资源丰富,有“”之称。

(2)⽔能资源的分布与开发:构成中国最⼤的⽔电能源基地(⼆、三级阶梯)是世界上最⼤的⽔利枢纽(作⽤)长江⼲流⽔能资源甚为丰富的河段乌东德⽩鹤滩总发电能⼒约为三峡⽔利枢(⼀、⼆级阶梯)的两倍5、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动脉,⾃古以来就享有“”的盛誉。

【练图】综合训练,能⼒提升⼀、单选题:1、“你从雪⼭⾛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概。

《第三章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2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长江流域的基本认识,加强其对流域内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展开,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预备调研: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长江流域进行线上或线下调研,搜集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流走向等基本资料,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现状,重点研究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 实地分析:各小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重点探讨协作开发对于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通过合理开发加以改善。

学生应就流域内资源分配、经济结构、环保政策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创作提案:结合本组分析结果,各小组提出关于如何更好协调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建议。

每组成员可依据提议准备一个简要PPT,旨在明确说明自己的看法与计划。

4. 报告演示:小组成员以汇报的形式将PPT进行课堂演示,用图表或实物展现合作与环境保护的实施效果及具体做法。

三、作业要求1. 调研阶段:调研内容需真实可靠,数据来源需注明出处,小组内部分工明确,确保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

2. 分析阶段:分析需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来阐述观点,不仅要看到问题也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

3. 创作提案阶段:每份提案都需注重创新性与实用性,提倡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应综合考虑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投入、管理方式与利益相关方的协作机制等关键要素。

4. 报告演示阶段:PPT制作应简洁明了,逻辑清晰,演示过程中应能清晰表达本组观点和计划实施步骤。

同时注意时间控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汇报。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依据以下标准进行:1. 调研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创新性;2. 分析的深度与广度;3. 提案的可行性与创新性;4. 报告演示的逻辑性、条理性及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每组提交的报告给予批改和评价。

第三章、长江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长江的历史变迁

F、到了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下 荆江只有一个虎渡口未被淤塞,而大江两岸人 工围垸又大规模地发展,连江中的沙洲也并岸 围入垸中。河曲带长度剧增,随着河弯的增长, 弯曲半径越来越小,终于形成了葫芦性的河环。 在江水较大的汛期,漫滩水流长期作用下,狭 颈滩面逐渐形成串钩,遇上大洪水,串钩便被 冲开形成新河,造成自然裁弯。据不完全统计, 一百年来自然裁弯曾发生过十余次。自然裁弯 的结果,大大减少了下荆江河曲长度。然而,
荆江大堤
荆 江 分 洪 工 程
长江在下荆江以下河段,即城陵矶至江阴河口段长约一千 一百六十余公里的河流,流动于间有山丘阶地的广阔的堆 积平原上,汊道纵横,河弯发育,是属于低度分汊河道。 这一河段,两岸常见基岩矗立江边,悬崖峭壁,如列屏障, 人们称之为“矶”。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个矶。再加上 蒲圻的赤壁,嘉鱼的鱼岳山,武昌的蛇山,鄂城的观音石, 湖口的石钟山,南京的狮子山等山丘。这些山丘、石矶束 缚了长江完全自由摆动的可能性。在机头突出处往往河床 较窄,过了矶头,河床变宽,形成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根 据历史记载,这些山丘、石矶很早就濒临大江,江岸一直 比较稳定,这就决定了长江在历史时期的总趋势。在矶的 附近,河床狭窄,水流湍急,由束水攻沙的作用;出矶处, 河床开阔,水速骤减,常导致江心洲的淤积,引起河道分 汊。目前,长江自下荆江以下至河口段的江中,记分布有 大小江心洲一百二十多个,汊道总长达六百五十公里,占 全长的百分之五十六。
长江从湖北宜昌起,至江西湖口止,长938公里, 水位落差31.5米。其中,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 矶一段河道,因流经古荆州地区而称荆江;江西 九江上下一段河道,因该地区古时称浔阳而叫浔 阳江。 湖北 湖北 宜昌 枝城 藕池口 湖南城陵矶 江阴河口
蜿蜒型河道

《第三章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2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使学生:1. 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开发背景与协作发展的重要性。

2. 掌握长江流域环境现状及保护策略的基本知识。

3. 培养综合分析、实地调查与小组合作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以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为主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长江流域地理信息整理:(1)查阅并整理长江流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包括水系特征、地理分区等)。

(2)收集长江流域内各省市的协作发展案例,分析其合作模式与成效。

2. 长江流域环境问题调研:(1)通过新闻报道、学术文献等途径,了解当前长江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设计调查问卷,对周边社区居民进行实地访谈,了解他们对长江环境保护的看法和意见。

3)分组讨论:分组讨论长江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三、作业要求1. 地理信息整理:(1)学生需自行收集资料,并整理成表格或报告形式。

(2)要求内容准确、条理清晰,并附有相关数据或图片支持。

2. 环境问题调研:(1)调研前需设计好问卷内容,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2)实地访谈时需做好记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分析时需结合文献资料和访谈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分组讨论:(1)分组需均衡考虑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每组至少3-5人。

(2)讨论后需形成书面报告,包括问题成因分析、环境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等。

(3)鼓励各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相互学习与借鉴。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作业的完整性、准确性、创新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 反馈形式:通过书面评价、口头反馈以及课堂讨论等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

五、作业反馈1. 收集学生对作业完成的困难和建议,以便改进后续教学设计。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小学语文《长江之歌》知识点范例

小学语文《长江之歌》知识点范例

小学语文《长江之歌》知识点范例《长江之歌》是一首儿童诗歌,主要描绘了长江的壮丽景色以及长江发展的历史变迁。

这首诗歌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以下是《长江之歌》的知识点范例:1.长江的地理位置:介绍长江的起源、流经区域和终点。

例如,长江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九个省区、注入东海。

2.长江的壮丽景色:描述长江两岸的山峦、峡谷、急流和瀑布。

例如,长江两岸危崖陡峭、山峦叠翠,大大小小的瀑布如白练般飞流直下。

3.长江的动植物资源:介绍长江流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例如,长江河水水草丰美,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白鹭在水边翩翩起舞。

4.长江的历史变迁:讲述长江流域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变迁。

例如,古代的长江见证了众多的战争和历史事件,现在的长江充满了和平和繁荣的景象。

5.长江的发展建设:介绍长江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例如,长江上的大桥、大坝和船舶,都是为了推动长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便利。

6.长江的文化影响:谈论长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例如,历史上的长江文化众多,包括诗歌、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7.爱护长江的意义:强调保护长江的重要性。

例如,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我们应该保护好它,让它永远流淌。

8.诗歌的歌唱方式:介绍诗歌的字音韵律和唱词的方式。

例如,诗歌的节奏优美流畅,可以用朗朗的嗓音唱出来。

这些知识点范例可以通过解读和分析《长江之歌》,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并且扩展他们对长江和中国文化的知识。

同时,通过这些知识点范例,孩子们也能够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了解和珍惜身边的自然资源。

我的家乡美丽的长江流域

我的家乡美丽的长江流域

我的家乡美丽的长江流域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就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于世。

作为我家乡的一部分,长江流域承载了无数个家庭的梦想和希望。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度过了幸福快乐的童年,亲眼目睹了长江流域的美景和繁荣。

第一章:长江之美长江的美丽是无法言喻的。

她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龙在大地上穿行,给予这片土地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川起伏,湖泊众多,绿树成荫,美景如画。

每年春天,桃花、樱花和杜鹃花在岸边争奇斗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除了自然风光,长江还孕育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

秦始皇兵马俑、三峡、武陵源等地都是我家乡长江流域的宝藏,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

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见证了长江流域悠久的历史,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领略。

第二章:长江之繁荣长江流域不仅美丽,也繁荣发展。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流域最大的河流,承载着着重要的经济命脉。

她滋养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

无论是上海、武汉还是南京,都因长江的存在而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长江上的航运也十分发达,促进了贸易往来和区域间的联系。

无数的港口和码头沿江而建,成为了重要的物流中转站。

第三章:长江之挑战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水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堤坝建设等问题正在逐渐威胁长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的居民也面临着洪涝、干旱等天灾的威胁。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并引导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同时,加强洪水防治、水资源保护等工作,为长江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长江流域是我家乡的骄傲,她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我们也要面对一些挑战,如水污染和自然灾害等。

只有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让长江流域的美丽与繁荣得以延续。

川流不息的故事

川流不息的故事

川流不息的故事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汇聚了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

它蜿蜒流淌,见证了无数故事的发生与终结。

从其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冰川,一路奔腾而下,肆意冲刷着大地,为人们带来了生命和希望。

第一章源头的哺育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发源于青海省一个被群山环绕的湖泊。

这片湖泊被称为“玛旁雍错”,意为“神的湖泊”,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这里终年积雪覆盖,供给着长江水源的不竭力量。

在高山之间,长江迎来了它的第一个伙伴——乌江。

乌江是长江的第一支支流,承载着大量的冰雪融水和岩石碎屑,注入长江的怀抱。

乌江的水温凉爽,清澈见底,在这里,蓝天、白云、绿水与山川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二章奔腾的洪流长江从高原上奔腾而下,穿越了数千公里的山脉,冲破重重障碍。

它沿途拥有许多独特的景观,如“石门”、“瞿塘峡”等,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三峡。

这些景点都让人为之惊叹,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长江的水流湍急,汹涌澎湃。

它挟带着源源不断的水量和滚滚的石块,冲击着两岸的河床。

听着江水的声音,仿佛能听到它诉说着冒险与坚韧的故事。

第三章光阴的变迁长江注入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梦想。

它在沿途经过的城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痕迹。

上海、重庆、武汉等城市都依托长江的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出独特的魅力。

在长江的两岸,人们建造了许多历史建筑和纪念碑,以此纪念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和伟大的人物。

长江成为了一个见证历史变迁的长廊,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着属于这个民族的传奇。

第四章生命的丰盈长江不仅承载了大江大河的生命,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

水中的鱼儿、虾蟹、龙虎和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生态画卷。

沿岸的居民依靠长江的水源为生,捕鱼、种植水稻、养殖水产品,他们的生活与长江紧密相连。

而这些人们也在长江的滋润下变得勤劳、智慧,为了维护长江的生态平衡,他们努力向前。

第五章传承的责任长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应当保护它、爱护它,让它永远流淌下去。

要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长江》教案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长江》教案

八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长江》优秀教案第一章:长江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全长等。

2. 培养学生对长江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长江的地理位置及流经省份。

2. 长江的全长、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长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长江的基本情况,展示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江的流经省份。

3. 提问学生关于长江全长、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地图,找出长江流经的省份,并简要介绍每个省份的特点。

2. 调查长江全长、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的数据来源,了解数据的意义。

第二章:长江的自然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2. 培养学生对长江自然环境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然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长江的地形特征:上游的高山峡谷、中游的平原丘陵、下游的三角洲。

2. 长江的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气候。

3. 长江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长江自然特征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长江的地形特征,展示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江的地形变化。

3. 讲解长江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气候对长江的影响。

4. 讲解长江的水文特征,分析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数据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图片,描述长江地形的变化,并简要介绍各地形区的特点。

2. 调查长江气候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了解长江气候特征的实际意义。

第三章: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鱼类、鸟类、植物等。

2. 培养学生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生态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长江的鱼类资源:特有鱼类、经济鱼类等。

2. 长江的鸟类资源:候鸟、留鸟等。

3. 长江的植物资源: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等。

长江知识点大全

长江知识点大全

长江知识点大全长江是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它从青藏高原发源,流经中国11个省市,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基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一些长江相关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长江的地理特征:长江全长约6,300千米,流经中国境内约6,000千米。

它的上游是从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山融水形成,河道陡峭。

中游是最长的一段,流经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地势平坦,河道宽阔。

下游是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产区。

2.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长江流域有很多重要的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在长江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长江的流域面积:长江流域的总面积约为一百八十多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个广阔的流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农业条件。

4.长江的水资源: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流域内有许多湖泊和水库。

长江上有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具有发电、航运和防洪的重要功能。

5.长江的生态环境: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水污染、水土流失、河道改道等问题威胁着长江的健康。

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

6.长江的文化影响:长江流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长江两岸有许多历史名城和文化遗址,如南京、武汉等。

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古建筑、艺术品和传统习俗等。

7.长江的交通运输:长江是中国重要的内河水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

长江上有大量的港口和航道,方便了商品的运输和贸易的发展。

8.长江的经济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长江流域的经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发展迅速。

9.长江的历史变迁:长江流域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演变。

从古代的文明发源地到现代的经济中心,长江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长江之歌》教案设计

《长江之歌》教案设计

《长江之歌》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长江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长度、流域面积等。

让学生认识到长江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了解其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长江的长度和流域面积。

长江在中国的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地位。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长江的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长江的长度和流域面积,以及长江在中国的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地位。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长江基本情况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长江在中国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地位的认识。

第二章:长江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识长江的历史变迁。

让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理解其对长江发展的影响。

长江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长江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识长江的历史变迁。

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理解其对长江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长江起源和发展过程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和对长江发展的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长江的自然资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让学生认识到长江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3.2 教学内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

长江流域的土地资源。

长江流域的生物资源。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长江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长江流域自然资源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长江自然资源重要性和保护必要性的认识。

第四章:长江的经济开发与利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江的经济开发与利用情况,包括水利工程、交通航运、渔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古代荆江河槽,淹没于江汉平原古云梦泽所在的湖沼之中,河床 形态还不甚显著,荆江仍处漫流阶段。
B、 秦汉时期,云梦泽于长江泥沙的长期沉积,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 三角洲向东南发展,处于高度湖沼阶段的下荆江,开始出现一些分流水 道。
C、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石首境内的下荆江河床已开始形成,江中多 沙洲而呈汊流发育,至唐宋时,随着监利县境云梦泽的消失,荆江统一 河床最后塑造完成,当时两岸有二十多个穴口,加上江北有扬水、夏水、 鹤水分流,对下荆江流量起着调节作用。史称:“宋以前,诸穴畅通, 故江患差少”。显
生中 生 代
宙 古


第四纪
第 新第三纪 三
纪 老第三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世 全新世
更新世
晚、中、早更新世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晚、早白垩世 晚、中、早侏罗世 晚、中、早三叠世 晚、早二叠世 晚、早石炭世 晚、中、早泥盆世 晚、中、早志留世 晚、中、早奥陶世 晚、中、早寒武世
1998年的长江洪水是 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全流域性洪 水 ,高水位持续时间长 ,洪水量大 ,洪水遭遇情况恶劣是这 次长江汛期的突出特点 ,由此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导致 长江中游洪灾的原因是众多的 ,其中气候异常是最直接的 影响因素 ,但过度围湖垦殖与江湖关系失调亦是洪涝灾害
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共 同作用 ,长江中游河湖环境越来越不利于超额洪水的排泄。 江汉湖群、洞庭湖和鄱阳湖面积缩小 ,容积减少 ,对河流水
约在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发生了一次燕山运动 ,四川盆 地上升,洞庭盆地下降, 湖北西部的古长江开始发育 , 积极向四川 盆地溯源伸长 。
大约距今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使全流域的 地面普遍地间歇上升,上游地区上升最烈,多形成高山、高原与峡 谷;中、下游上升的幅度较小,出现丘陵与山地,其间还间歇伴随
荆江大堤
荆 江 分 洪 工 程
长江在下荆江以下河段,即城陵矶至江阴河口段长约一千 一百六十余公里的河流,流动于间有山丘阶地的广阔的堆 积平原上,汊道纵横,河弯发育,是属于低度分汊河道。 这一河段,两岸常见基岩矗立江边,悬崖峭壁,如列屏障, 人们称之为“矶”。大大小小有一百二十多个矶。再加上 蒲圻的赤壁,嘉鱼的鱼岳山,武昌的蛇山,鄂城的观音石, 湖口的石钟山,南京的狮子山等山丘。这些山丘、石矶束 缚了长江完全自由摆动的可能性。在机头突出处往往河床 较窄,过了矶头,河床变宽,形成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根 据历史记载,这些山丘、石矶很早就濒临大江,江岸一直 比较稳定,这就决定了长江在历史时期的总趋势。在矶的 附近,河床狭窄,水流湍急,由束水攻沙的作用;出矶处, 河床开阔,水速骤减,常导致江心洲的淤积,引起河道分 汊。目前,长江自下荆江以下至河口段的江中,记分布有 大小江心洲一百二十多个,汊道总长达六百五十公里,占 全长的百分之五十六。
长江,古名“江”,又称“大江”。在古籍 中最早见于《诗经》:“滔滔江、汉,南国 之纪”
地质年代年表(口诀 )
新生早晚三四纪 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 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 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 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 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裁弯以后的新河床在水流作用下,又开始新的朝着 弯曲方向发展的过程。
G、1967年及1969年对下荆江中州子与 上车弯两弯曲段,进行了人工裁弯取直 工程。加上1972年位于监利县的沙滩子 又发生自然切滩和裁弯,河道弯曲系数 由1949年的3.19降至2.02。总计缩短 河长80公里,增加了泄洪量,对防洪和 航运都发挥了一定的效益。
长江的历史变迁
概况 形成 中下游河床的演变 水患及治理
一、长江概况
长江全长六千三百公里。平均每年入海总径流量 达一万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二十倍。长江干 流横贯东西,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 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 海11 省(区)、直辖市,注入东海,整个流域面积达 180万平方公里。其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支流 众多及流域宽广,均居全国各大河之首。它拥有 七百多条支流,汉水是其中最大的支流,支流流 域伸展甘肃、贵州、陕西、河南、 浙江、广西、 福建、广东8省(区)。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 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Archean
二、长江的形成
距今二亿年以前的三迭纪, 那时我国大陆中部的地形是东高西 低 ,现在属于长江流域的巫峡和西陵峡以西的地区,是汪洋不见 边际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还是一个与印度洋及太平洋相通的广阔 的海湾。
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由于一次强烈的造山运 动 ,形成了横断山脉 ,秦岭升高,古地中海退出今四川、青海、西 藏及贵州、广西的西部,在秦岭、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之间形成了 一个广阔的四川盆地, 当时,它与巫峡、西陵峡以东的洞庭盆地 , 成为自成系统互不沟通的内陆水系。巫山山脉成了四川盆地与洞庭 盆地之间的分水岭 。
距今约年 代(百万)
1
2.5 5 24
65
135
205
251
295
360
410 435 495 540
新元古代 震旦纪
元 古
中元古代

古元古代
太古宙
NeoproterozoicⅢ Cryogenian Tonian Stanian Ectasian Calymmian Staitherian Orosirian Rhyacian Siderian
当曲的沼泽
通天河上游
三、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床的演变
长江干流河道,按河道特征及流域地形, 划分为上、中、下游。自宜宾至湖北宜昌 称上游,长约4500km。宜昌至江西湖口称 中游,长950多km,其中枝城至城陵矶河 段,通称荆江,长约340km,其南岸有松 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调弦口已于 1959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与洞庭 湖水系的湘、资、沅、澧汇合后,再在岳 阳城陵矶汇入长江干流。其中又以藕池口 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长江经城陵矶 后折向东北,到达武汉时有汉江汇入,再 向东流至湖口又接纳鄱阳湖的赣、抚、信、 饶、修等水系。湖口至长江口称下游,长 938km。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历史上河 床变化较大的地区。
长江从湖北宜昌起,至江西湖口止,长938公里, 水位落差31.5米。其中,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 矶一段河道,因流经古荆州地区而称荆江;江西 九江上下一段河道,因该地区古时称浔阳而叫浔 阳江。
湖北 湖北
湖南城陵矶
宜昌 枝城
蜿蜒型河道
藕池口
江阴河口
分汊型河道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上荆江由于河床构造运动与流向一致,增强了河流的纵向流速,河岸 沉积物胶结程度也较紧密,因而比较稳定;但自藕池口译下至湖南洞庭 湖出口处城陵矶之间长约二百四十公里被称作“下荆江”的河段,流向 呈垂直相交,横向环流的冲刷作用显著,河岸沉积物也比较松散,易被 流水掏空,因而在历史时期逐渐发育成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 型河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D、南宋时,金人占据了北方,汉族人民大规模南迁,沿江筑堤围垸, 扩大垦殖,两岸穴口汊流,几乎完全杜塞。堤垸制止了河流在汛期时向 河滩漫溢,把水流限制在河床里,由于泥沙的沉积,抬高了河床,洪水 过程显著,堤防溃决殆无需岁。
E、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开小岳、宋、调 弦、赤剥四穴。暂时减轻了洪水的威胁。到了 明代这些穴口又被淤平。隆庆年间(1567— 1572),疏浚了其中的调弦口穴,但整个下荆 江仅靠这一口分泄洪流,不足以减少流量变幅。 水流经过弯道时,由于离心的作用,凹岸在主 流的冲刷下,逐渐崩塌后退,泥沙则在水流较 缓的凸岸淤积,河湾延长。下荆江就这样以增 长河曲的长度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流量。再加上 人们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积的沙滩上筑堤围垸 (yuan),进行垦殖,又进一步巩固了凸岸的 河床。原来单一的顺直型迅速向蜿蜒型方向转 化。
解放以来,通过全面整修加固江防大堤,兴 建荆江、汉江分洪区、大中型水库、机电排 灌站,以及对航道的整治,初步控制了洪水 灾害,并使农田灌溉和航运事业得到一定的 发展,但洪灾并没有彻底被消灭,1949、 1954、1981、1983 、1991、1998年连续发 生了洪灾,特别是1998年的特大洪灾,据统 计,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300亿美元,并 造成3 004人死亡,2.23亿人受灾。
量的调蓄作用大大降低。同时荆江已演变为典型的弯曲河 道 ,成为防洪的重点地段。荆江大堤的修建隔断了江湖联 系 ,改变了中游河湖关系。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中游洪灾 日益加重。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
完善的抗洪减灾防御体系。 《地学前缘》2000年第2期 关于长江中游洪
灾问题的思考
F、到了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下 荆江只有一个虎渡口未被淤塞,而大江两岸人 工围垸又大规模地发展,连江中的沙洲也并岸 围入垸中。河曲带长度剧增,随着河弯的增长, 弯曲半径越来越小,终于形成了葫芦性的河环。 在江水较大的汛期,漫滩水流长期作用下,狭 颈滩面逐渐形成串钩,遇上大洪水,串钩便被 冲开形成新河,造成自然裁弯。据不完全统计, 一百年来自然裁弯曾发生过十余次。自然裁弯 的结果,大大减少了下荆江河曲长度。然而,
湖口的石钟山
长江沙洲
采 石 矶
四、长江的水患及治理
根据历史记载,长江水患主要发生在江汉地区。下荆江蜿蜒型河道, 由于水流宣泄不畅,极易溃堤决口,史称:“长江万里长,险段在 荆江。”
早在东晋永和年间,沿江人民便采取筑堤捍水的措施。 南宋时筑堤防水更有新发展,有名的石首县西的“万石堤”, 即完成于南宋。 明、清两代,经过不断的增广,终于完成了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矶 共长三百余公里,北岸自当阳至茅埠共长三百五十公里的南北荆江 大堤。随着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两岸大堤堤顶一般已高出地面七 至十米,最高处达十六米,成为“悬河”。一遇洪水,到处溃堤决 口,泛滥成灾。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一次决堤最为严重, “荆岳之间,几为巨泽”,“一连巨浸,各堤防荡洗殆尽”。 在解放前的二千年间,由于水利失修,较大的水灾就发生了二 百多次。1931年荆江大堤万城堤溃口,被淹面积达十万一千二百平 方公里,耕地五千六百六十余万亩,受灾人口二千八百九十余万人, 其中死亡十四万五千余人,灾区遍及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 苏六省,整个江汉平原包括武汉三镇成为一片汪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