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2)
2023最新-《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5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电颂教案篇一雷电颂【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1.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点屈原及话剧《屈原》的背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热情激昂、激情澎湃指导好学生的朗读。
【学法指导】1.听好录音指导学生朗读。
2.如何分析课文象征的写法,有形到神、由浅入深的写法。
3.读好背景及作者。
【重点、难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伫立(zhù)睥睨(pì nì 咆哮(xiò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ǜe)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能够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雷电颂》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雷电颂》的字面意义;(2)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3)背诵《雷电颂》的名句。
2. 教学难点:(1)理解《雷电颂》的深层含义;(2)欣赏《雷电颂》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雷电颂》的背景、字面意义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雷电颂》的主题思想;4. 欣赏教学法:品味《雷电颂》的语言美、意境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简介及《雷电颂》的背景;2. 讲解字词:解释《雷电颂》中生僻的字词;3. 分析诗意:讲解《雷电颂》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4. 艺术特色分析:让学生自主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分组讨论;5.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分享讨论成果;6. 名句欣赏:引导学生欣赏《雷电颂》的语言美、意境美;7. 背诵练习:组织学生背诵《雷电颂》的名句;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雷电颂》;2.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赏析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背诵、赏析文章的质量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_雷电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在班会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同学进行“预防雷电”安全学问的宣扬。
为同学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避开自然灾难对同学造成损害、使同学进一步把握了相关的救生与自救学问,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同学的安全意识和自护力量,使广阔同学更加熟悉到“安全无小事,事事有安全”。
活动目的:1、利用防雷电学问宣扬活动,不断提高同学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2、重视防雷,防溺水安全学问的学习,增加同学的自我爱护意识,提高同学的自我爱护力量。
活动形式:以争论为主班会过程:一、什么是雷电?什么是闪电?雷电(闪电)的发生频率与特点案例叙述:时间:20xx.5.18晚上地点:贵州省贵阳市这天晚上,天气闷热、乌云密布,贵阳市花溪麦坪乡彭关页岩砖厂承包人樊世成和周小平、何灼青等七人围坐于该厂工棚内吃晚饭。
8时10分左右,突然一声炸雷响过,靠在门方一侧的樊世成应声倒地。
见此情景,民工们一边将他抬到床上,一边打电话向医院求救。
两小时后医护人员赶到,樊世成不治身亡。
事后有关部门的现场调查资料显示:民工工棚高仅3米,无防雷装置,电视机室外天线高出屋面5米。
天线安装饰距离灾难点直线距离为2米。
发生雷击事故时樊世成身穿湿衣站于门侧,电视机天线连线正好位于身后上部。
二、雷电的危害雷电对人体的损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患病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快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消失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裂开等。
三、雷击一般在哪儿?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木等;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殊易遭雷击;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四、怎样防雷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
2024年《雷电颂》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2)培养学生欣赏、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通过《雷电颂》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雷电现象,提高安全意识。
2.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
(2)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
(3)雷电现象的认识。
3.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2)雷电现象的科学解释。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雷电颂》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2)了解雷电现象的科学知识。
(3)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雷电颂》。
(2)了解雷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及其作品《雷电颂》。
(2)引导学生关注雷电现象,提高安全意识。
2. 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雷电颂》。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3)探讨诗歌的主题及深层含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雷电颂》的理解。
2. 强调雷电现象的安全意识,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防范。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雷电颂》,体会诗歌的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雷电现象的认识和防范措施。
3. 收集有关雷电现象的科学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过程4. 雷电现象探讨:(1)教师简要介绍雷电现象的成因、特点。
(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雷电现象资料。
(3)结合诗歌内容,讨论雷电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教师讲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
(2)学生探讨郭沫若创作《雷电颂》的灵感来源。
七、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雷电现象的场景。
2. 学生根据诗歌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以雷电现象为主题的诗歌。
3. 各组分享创作成果,全班共同欣赏、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雷电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雷电现象的科学认识及防范意识。
《雷电颂》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屈原在雷电之夜的内心独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分析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 分析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3.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2. 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背景音乐、屈原生平事迹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屈原生平事迹。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二)朗读课文,感受情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屈原在雷电之夜的内心独白。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品味语言,分析情感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雷电之夜,我看见你——祖国!”等,分析其中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激发爱国情怀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事迹,谈谈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故事,激发爱国情怀。
(五)总结全文,回顾重点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作品的思想情感。
2. 学生回顾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离骚》等相关作品,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
2. 写一篇关于屈原爱国精神的作文。
七、板书设计《雷电颂》1. 朗读课文,感受情感2. 品味语言,分析情感3. 拓展延伸,激发爱国情怀第2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情感及性格特点。
2.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斗争精神。
3. 学习戏剧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动作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雷电颂》课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雷电颂》课文优质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雷电颂》。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雷电颂》的朗读与背诵,词语成语的理解运用,人物形象的把握。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2)简介课文《雷电颂》的作者屈原及其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学习(1)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雷电颂》。
2. 完成课后习题。
3.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
4.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屈原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雷电颂》;(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3)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领悟诗中传递的正能量,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雷电颂》;(2)理解《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3)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郭沫若及其作品《女神》;(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雷电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雷电颂》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雷电颂》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深入剖析诗歌主题,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正能量。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雷电颂》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对生活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雷电颂》;2.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分析其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准备课堂上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优秀7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创意说明】《雷电颂》是一首诗与剧的融合(即将诗篇融入剧情)的优秀的散文诗,剧中屈原借风、雷、电抒发满腔激愤,借助象征、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本设计的意图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像、探讨、交流让学生理解屈原的感情和精神感召力。
体会诗篇融入剧情增强剧作诗一般的激情。
一、聊屈原,知背景此前布置预习,学生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二、读课文,想情景多媒体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命运》。
学生品味课文意境,想象情景,达到入境这一步,进而调控情绪,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认知能力。
1、听读感受。
2、学生自由的放声的富有激情的朗读。
3、感知内容:一层呼唤风雷电,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二层借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想像情景: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烁烁。
三、说象征,例修辞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要领,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象征体并讨论其象征意义。
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的小岛”:象征一方净土。
土偶土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感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还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诵课文,察屈原重放《命运》学生调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并背诵前6段,在朗读中想像剧中情景,洞察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八年级语文教案《雷电颂》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雷电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3)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雷电颂》的阅读与理解。
(2)作者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生字词,课后查找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话。
2. 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其他作品,对比《雷电颂》的特点。
3. 熟读课文,进行诗歌朗诵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2024年《雷电颂》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作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分析《雷电颂》的诗意、意象、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重点:(1)理解《雷电颂》的背景、作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雷电颂》的诗意、意象、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1)理解《雷电颂》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雷电颂》的内容、背景及作者。
(2)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料,如课文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
(3)准备教学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雷电颂》,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屈原及《雷电颂》的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雷电颂》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雷电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诗意。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资料。
3. 课堂讲解:(1)讲解《雷电颂》的诗意、意象、艺术特色。
(2)分析《雷电颂》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
(2)分享学习屈原精神的感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雷电颂》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雷电颂》,背诵名句。
3. 深入研究屈原的爱国精神,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雷电颂》的内容、背景、作者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雷电颂》的诗意、意象、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理解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4. 学生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雷电颂》的深入理解。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3篇)
雷电颂教学设计(优秀3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雷电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统治最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024年雷电颂教案设计范文
2024年《雷电颂》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电颂》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特点;(3)能够背诵并默写《雷电颂》的重要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体会诗中展现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的民族精神;(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雷电颂》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学生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雷电颂》的文本和注释版本;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雷电颂》的深刻思想和哲理;(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欣赏与鉴赏:(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如雷电、江河等;(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创造性表达:(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创作类似的诗歌;(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创造性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2)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7.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雷电颂》的重要段落;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2)通过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雷电颂 (2)
教學內容:雷電頌課時分配:二課時教學時間: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瞭解作品的藝術特點。
3、培養初步閱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重點難點:1.重點: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2.難點: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設想:1.聽一讀一賞一讀:讓學生在回環往復的讀書中,體悟、理解。
課前準備: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瞭解文章的大意。
提供參考書籍及相關網站,讓學生走進戲劇,走進郭沫若,走進屈原。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關資料,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讓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湧的流水岸邊的仰天長問,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介紹歷史劇《屈原》寫作的時代背景。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於1942年1月。
當時是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半壁河山。
1942年1月,時值“皖南事變,,以後,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屈原》,借古諷今,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
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參考資料《屈原》全劇分五幕,雖然只寫屈原一天的生活經歷,卻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
第一幕,屈原清晨漫步橘園,吟誦《橘頌》,抒發愛國憂民、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並把詩贈與學生宋玉,教育他好好做人。
這時秦國丞相張儀與楚懷王的寵姬南後鄭袖內外勾結,一場分裂和出賣楚國的陰謀正在醞釀之中。
第二幕,鄭袖夥同上官大夫靳尚設計,誣陷屈原“調戲”鄭袖,致使楚懷王大怒,將屈原免職。
張儀乘機阿諛鄭袖,討好楚懷王,促使楚與齊斷交,與秦結好。
奸佞陰謀終於得逞,楚國陷入危亡之中。
第三幕,由於靳尚等人的謊言欺騙,群眾不明真相,以為屈原真“瘋了”,宋玉也趨炎附勢而去,只有侍女和弟子嬋娟對屈原的品格篤信不移。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
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强调。
)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睥睨咆哮污秽稽首犀利虐待踌躇鞭挞忏悔罪孽迸射三、伟人掠影2、教师出示大屏幕: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播放《雷电颂》朗读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点评论。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激澎湃,气势雄浑。
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3、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请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五、研读与赏析1、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给大家听,谈谈屈原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六、小结《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024年雷电颂教案设计范文
2024年《雷电颂》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及作者情况。
(2)能够分析并欣赏《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3)能够默写《雷电颂》的重要诗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电颂》。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敬畏。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雷电颂》的背景及作者情况。
2. 《雷电颂》的艺术特色分析。
3. 默写《雷电颂》的重要诗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雷电颂》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2. 深入解读《雷电颂》中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及《雷电颂》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雷电颂》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敬畏。
6.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仿写《雷电颂》,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雷电颂》,巩固学习内容。
2. 默写《雷电颂》的重要诗句。
4.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尝试进行仿写。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默写、学习心得等。
3. 诗歌仿写评估: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关注其对《雷电颂》的理解及艺术运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推荐学生阅读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
八年级语文课《雷电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思想观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雷电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通过雷电形象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解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层面对课文进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阅读中,提高阅读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雷电颂》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雷电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鲁迅的批判精神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隐喻、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作者鲁迅批判精神的具体体现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鲁迅及其作品《雷电颂》的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对雷电有什么印象?雷电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雷电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批判精神。
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讨论: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雷电的象征意义。
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解析:4.1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段落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雷电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批判精神。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雷电颂》,巩固所学内容。
3. 选择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雷电颂教案 雷电颂 教学设计(6篇)
雷电颂教案雷电颂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雷电颂教学设计(6篇),仅供参考。
八年级文下册《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较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
是一首浪漫作品。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有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朗读: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2024年《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2024年《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能够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3)能够欣赏并创作现代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模仿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生命和爱国情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雷电颂》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3)欣赏并创作现代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的解读;(2)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雷电颂》的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
2. 学生准备:(1)预习《雷电颂》的内容;(2)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3)准备好写作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雷电;(2)激发学生对《雷电颂》的兴趣;(3)导入新课。
2. 诗歌品读:(1)学生自读《雷电颂》;(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3)讨论诗的主题思想。
3.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雷电颂》的艺术特色;(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3)学生模仿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2)反思自己在创作中的优点和不足;(3)提出改进措施。
2. 同伴评价:(1)互相评价对方的创作;(2)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3. 教师评价:(1)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创作进行评价;(2)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3)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雷电颂》课文教案
《雷电颂》课文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雷电颂》。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雷电”、“颂歌”、“毁灭”等。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雷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雷电颂》。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雷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雷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自然景观的课文,如《山水》、《四季之美》等。
(2)提问:你们对自然景观有什么印象和感受?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雷电颂》。
(2)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者对雷电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背诵课文。
3. 生词与短语:(1)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雷电”、“颂歌”、“毁灭”等。
(2)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4. 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通过描绘雷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讨论:作者为什么选择雷电作为赞美的对象?雷电有哪些特点和象征意义?5. 写作与讨论:(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的短文。
(2)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并给出建议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雷电颂》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 写作与讨论: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Teaching plan design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song
雷电颂教学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及雷霆万军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理解作品的内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4、体会屈原的深切的爱民之情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透过历史的长廊,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
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的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
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雷电颂》。
二、投影仪出示辅助资料
1、戏剧知识简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
一种艺术。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按反映矛盾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
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屈原简介:
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机范读,理解剧情,体会文章气势。
2、投影仪出示有关剧情及结构:
⑴ 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奸臣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端。
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充分暴露了以南后为首的楚朝的奸臣铲除政治异已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
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
第三部分,高潮。
写婵娟之死。
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
冲突。
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死而高兴,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⑵ 舞台说明:
屈原吟咏“雷电颂”的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
未到来的时候,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
在撕裂,在爆炸。
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臣迫害
的形象。
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
(希望通过舞台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领悟)
3、学生配乐朗读,想象剧中的情景,以精炼的语言谈出
自己的感受。
(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体味文章炽烈语言的
同时,感受屈原英勇无畏的精神,并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本着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即可)
四、深入阅读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分小组研讨探究,教师提示)
明确: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两方面。
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烧毁吧!”。
诗人呼唤并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到末尾。
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研讨探究的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迁移
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品味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了解象征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小组表演自己编写的小剧本,教师适当的点评,以表扬为主,并引入正课《雷电颂》。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体会其好处?
(学生分小组研讨,教师适当点评,并给予明确)
风雷电:象征了追求光明、要求变革的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有形的长剑:指屈原入狱前身上的佩剑。
土偶木梗:象征了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深入阅读
结合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小组通过合作研讨来完成,教师归纳总结)
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例“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
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之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也增强了抒情的效果,即表达了爱憎之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
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兼用拟人、呼告、排
比;“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四、拓展迁移
回忆以前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与之相比较,找出两文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点。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