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生产工艺流程之欧阳光明创编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氯霉素的生产工艺班级:09级药学姓名:张晓敏学号:180112009053§1 概述一、药物名称及结构式药物名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14-1)化学名称:D-苏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羟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threo-(-)-N-[α-(hydroxymethyl )-β-hydroxy-p-nitrophenethyl]-2,2- dichloroacetamide )分子式:C 11H 12Cl 2N 2O 2 分子量:323.13结构式: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注射液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

熔点149~153℃。

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

比旋度25[D]α+18.5~21.5°(无水乙醇)。

化学性质:在干燥时稳定;耐热,煮沸也不见分解(水溶液煮沸5小时对抗菌活性无影响);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遇碱类易失效,在强碱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三、药理性质1、药用作用: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内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一般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

敏感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②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③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④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⑤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2、不良反应:①骨髓造血机能紊乱: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②灰色综合症(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复);③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④过敏反应较少见。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医疗、养殖和农业行业。

下面是一份氯霉素的工艺流程图:一、原料准备:1. 取得氯霉素的原料,包括醋酸钠、4-氯-3-亚硝基苯甲酸、亚硝基乙酸甲酯、重铬酸钾、氢氧化钠等。

2. 对原料进行筛查和测试,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纯度。

二、反应:1. 将亚硝基乙酸甲酯添加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亚硝基乙酸钠溶液。

2. 在搅拌下将反应釜加热至40-45℃,维持2-4小时。

3. 加热的同时,将4-氯-3-亚硝基苯甲酸逐渐加入反应釜中。

4. 反应釜中的液体继续保持在40-45℃下搅拌2-4小时,直到化合物充分反应。

三、中和:1. 将反应得到的溶液缓慢地加入到冷却器中。

2. 将冷却后的溶液进行中和,将溶液的酸性中和为碱性。

3. 使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

四、沉淀:1. 在中和的过程中,使用重铬酸钾作为指示剂。

2. 当溶液中的重铬酸钾颜色由红变绿时,表示中和完成。

3. 停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析出的沉淀物即为氯霉素。

五、过滤和干燥:1. 用真空过滤将溶液中的沉淀物过滤出来。

2.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洗净并进行再过滤。

3.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进行干燥,得到氯霉素的固体产物。

六、粉碎和包装:1. 对干燥后的氯霉素固体进行粉碎,使其具有合适的颗粒大小。

2. 将粉碎后的氯霉素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测。

3. 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氯霉素产品进行存储和运输。

这是一种常见的氯霉素工艺流程图,具体的细节可能因不同的厂家和工艺条件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重安全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设备和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质量和效率。

氯霉素的合成工艺

氯霉素的合成工艺

氯霉素的合成工艺11.1 概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化学名为D-苏*-(-)-N-((alpha-羟甲基)-beta-羟基-beta-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threo-(-)-N-((alpha-hydroxymethyl)-beta-hydroxy-beta-p- nitrophenethyl)-2,2-dichloroacetamide)。

*注:在Fischer投影式中,两个相邻的手性碳原子上如有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它们不在同一边的称为苏式,在同一边的称为赤式(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上),p173)。

氯霉素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味苦。

熔点149~153℃。

易溶于甲醇、乙醇和丙酮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比旋度[alpha]D25=+18.5~+2l.5度(无水乙醇)。

氯毒素是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的感染,亦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其主要副作用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引起粗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但仍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

11.2 氯霉素的合成路线氯霉素的碳骨架具苯丙基结构,按碳骨架的构建方法,氯霉素主要有两类合成路线,即分别以具有苯甲基结构和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氯霉素分子含两个手性中心,可以考虑用以下方法解决:①使用含指定手性中心的原料;②利用空间效应;③利用立体选择性的反应方法。

11.2.1 以具苯甲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1) 以硝基苯甲醛为原料①与甘氨酸反应,再酯化,拆分和还原。

此法步骤少,而且产物几乎都为苏式,我国曾采用。

但对硝基苯甲醛用量大,硼氢化钙还存在供应问题。

②与乙醛缩合经对硝基肉桂醇合成氯霉素。

此法使用符合构型要求的反式对硝基肉桂醇为中间体经过溴水加成引入二个官能团,而且产物为苏式。

这条路线的合成步骤不长,而且各步收率不低,是有发展前途的合成方法。

(2) 以苯甲醛为原料硝化时需-20℃低温,限制了此法的应用。

氯霉素的生产原理及其工艺过程56-优秀课件PPT

氯霉素的生产原理及其工艺过程56-优秀课件PPT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1)pH pH过低,反应物会进一步缩合 pH过高,氨基酮和乙酰化物都会发生双分子缩合 (2)加料次序和加乙酸钠的速度 加乙酸酐和乙酸钠的次序不能颠倒 严格控制加醋酸钠的速度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4、注意事项 先加醋酸酐,再加醋酸钠 水解物打浆时,pH必须调至4-5,严格控制加醋酸钠的速度 乙酰化物中和后的酸碱度将影响下步缩合反应碱的用量及pH值,因 此必须保证乙酰化物为中性,且不应混有水解物。 乙酰化物应避光贮存
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酸度和用量的影响 强酸下反应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4、注意事项
(1)盐酸量与反应酸度应严格控制,如遇成盐岗位补加乌托品, 应适量补加盐酸(按1:1补加)
(2)若反应中母液的量少,可采取加盐盐析的办法或增加洗涤 次数
(3)水解物中铵盐、盐酸、缩醛等含量过多会直接影响下步乙 酰化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六、配料比-α-乙酰氨基苯乙酮的制备 1、工艺原理
硝基的存在降低了氨基的反应活性,采用强酰化剂醋酸酐 先将水、醋酸酐与氨基物盐酸盐混悬,在逐渐加入醋酸钠,防 止双分子缩合反应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2、工艺过程 配料比 水解物:醋酸酐:醋酸钠=1:1.08:3.8 步骤 加母液冷至0-3 ℃,加入水解物 搅拌,加入醋酐 在30min内,先慢后快地加入38-40%的醋酸钠溶液 在18-22 ℃反应1h,测反应终点。 冷却至10-13 ℃,析出晶体,过滤,常温水洗 在10 ℃下用1-1.5%碳酸氢钠洗结晶液pH为7 10 ℃以下的清水冲洗至pH=7 甩干称重交缩合岗位。滤液回收醋酸钠 终点测定
感谢聆听
Thanks for lisHale Waihona Puke ening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第九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01

第九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01
的合成路线
9
9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二)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经对硝基肉桂醇的合成 路线
10
10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三)以苯甲醛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11
11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四)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12
12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4
氯霉素最初产自于委内瑞拉链丝菌,1947年首次 发现,是第四个被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 氯霉素的作用靶点为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通 过与50S亚基的可逆结合阻断转肽酰酶的作用, 干扰带有氨基酸的胺基酰-tRNA终端与50S亚基 结合,抑制细菌蛋结白质合成。 氯霉素为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由伤寒杆菌、 5 痢疾杆菌等引发的感染,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 粒细胞及血小板缺乏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6
第二节 合成路线及其选择
7
7
一、氯霉素的逆合成分析
氯霉素的基本骨架为苯基丙烷结构,切断位点可选 在C1—C2间的价键或C2—C3间的价键。从C1— C2间切断,可逆推到4-硝基苯甲醛或苯甲醛以及两 碳结构片段;从C2—C3间切断,则可逆推至乙苯或 苯乙烯以及碳一结构片段。
8
8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五)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
13
13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六)从苯乙烯出发经α -羟基对硝基苯乙胺的合成 路线
14
14
二、苏型外消旋体拆分法工艺路线
(七)从苯乙烯出发制成β-卤代苯乙烯经Prins反应 的合成路线
15

第九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三节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第九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三节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2)L-苏型-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的利用 ➢ 进行酰化、氧化、水解处理后,再进行消旋化而进 行回收套用于制备DL-苏型-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
44
十、反应过程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与废水处理 2. “三废”处理
1)废水可经生物氧化法处理后,结合物理化学法, 采用新型吸附材料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排 放标准。 2)部分反应溶剂可回收套用,如溴化工序及后续制 备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中使用的氯苯经回收处 理后纯度可达98%以上。
40
九、氯霉素的制备
4. 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1)水分对反应的影响 本反应须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否则二氯乙酸甲酯
易水解,所生成的二氯甲酸可与D-苏型-1-对硝基苯基 -2-氨基-1,3-丙二醇(9-18)成盐,影响反应进行。 2)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二氯乙酸甲酯的用量应略高于理论量,以保证反 应的完全。
41
16
三、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 3. 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1)本反应要严格控制溶剂中的水分,否则会使“诱 导期”延长,甚至反应不进行。 2)本反应应避免与金属(如铁)接触,否则可能引 起芳环发生溴化反应。 3)虽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可作为催化剂,当反应结 束后,应尽量排走反应体系中残留的溴化氢,否则会 严重影响下一步反应。
酰胺化反应
38
九、氯霉素的制备 2. 工艺流程框图
39
九、氯霉素的制备
3. 工艺过程
将甲醇加入干燥的反应罐内,搅拌下分别加入二 氯乙酸甲酯和D-苏型-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 于65 ℃左右反应1小时后,加入活性炭脱色。过滤除 去活性炭,搅拌下向滤液中加入蒸馏水使氯霉素析出。 将所得混合物冷至15 ℃后过滤,所得氯霉素经洗涤、 干燥后即为成品。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它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如肺炎、腹膜炎、中耳炎等。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发酵:氯霉素的生产通常使用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e)进行发酵。

首先,通过培养基的筛选和优化,选出适合生产氯霉素的菌株。

然后,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发酵。

这包括调节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因素,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产生氯霉素。

2. 分离和提纯: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菌体和代谢产物。

为了提取氯霉素,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分离和提纯。

首先,将发酵液进行离心,将细菌和悬浮物分离出来。

然后,采用过滤、浓缩和洗涤等方法,将氯霉素从菌体和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

最后,通过结晶、溶解、沉淀等步骤,对氯霉素进行进一步提纯。

3. 结晶和干燥:得到的氯霉素溶液需要进行结晶和干燥的处理。

首先,将氯霉素溶液进行加热和冷却,促使其结晶形成晶体。

然后,通过离心和过滤,将晶体分离出来。

最后,将分离得到的氯霉素晶体进行干燥,去除余留的溶剂,得到固体的氯霉素产品。

4. 包装和质量控制:最后一步是将氯霉素产品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控制。

氯霉素通常以固体或粉末的形式存在,可以进行包装和密封,以防止湿气和其他污染物对产品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检测氯霉素的纯度、含量和微生物限度等指标,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体来说,氯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发酵、分离和提纯、结晶和干燥、包装和质量控制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氯霉素产品,供临床应用或药物制剂使用。

氯霉素合成工艺

氯霉素合成工艺

氯霉素合成工艺
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讲讲氯霉素的合成工艺呀。

首先呢,得把原料准备好。

原料的选择可不能马虎哦,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重要呢。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但是我得提醒大家,千万别随便凑合,不然后面可能就麻烦大了。

我一般都会仔细核对好几遍原料,确保没有问题才进行下一步。

然后就是进行初步的反应啦。

这个反应过程中呢,温度的控制有点讲究。

不是说非得精确到某个数字不可,不过你得大概在那个范围里头。

我通常会在这个环节多花点时间,时刻盯着温度的变化,因为一旦温度偏差太大,可能就得不到咱们想要的结果了。

你是不是觉得有点麻烦呀?但没办法,这一步确实很关键呢!
接下来呢,中间产物会生成。

这时候啊,要对中间产物进行处理。

这一环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设备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

比如说,如果你的设备比较先进呢,可能操作起来就会更方便快捷些。

要是设备稍微差点,也没关系,只要按照基本的原理来做就行。

不过要注意哦,不管用啥设备,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呀!
再之后呢,就是进一步的合成反应啦。

这一步要特别小心哦!我有时候也会在这一步犯错呢,哎真是不应该。

这里面有些小细节需要注意,比如说反应的时间,大概在一个范围内就行,但是也别差太多。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通常会再检查一次,真的,确认无误是关键。

最后呢,经过一系列的后处理,氯霉素就合成出来啦。

后处理这个过程也不能掉以轻心它就像是给咱们的成品做最后的梳妆打扮一样。

如果这一步没做好,前面的努力可就白费了一部分呢。

氯霉素的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

氯霉素的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

氯霉素的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
氯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通过对硝基苯乙酮的还原反应得到。

下面将详细介绍氯霉素的对硝基苯乙酮合成方法。

硝基苯乙酮是合成氯霉素的重要中间体,它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通过苯乙酮和硝酸反应得到。

具体步骤如下:
1. 将苯乙酮和浓硝酸混合,加入硫酸作为催化剂。

2. 在低温下搅拌反应,直到反应结束。

3. 将反应液加入冰水中,过滤得到硝基苯乙酮。

接下来是氯霉素的合成步骤:
1. 将硝基苯乙酮和氨水混合,加入氢氧化钠作为催化剂。

2. 在低温下搅拌反应,直到反应结束。

3. 将反应液加入冰水中,过滤得到氨基苯乙酮。

4. 将氨基苯乙酮和氯乙酸混合,加入氯化亚铁作为催化剂。

5. 在低温下搅拌反应,直到反应结束。

6. 将反应液加入冰水中,过滤得到氯霉素。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氯霉素。

需要注意的是,在合成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要控制反应条件,以保证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纯度。

氯霉素的对硝基苯乙酮合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合成路线,它为氯霉素的制备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率,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氯霉素合成工艺的工艺流程

氯霉素合成工艺的工艺流程

氯霉素合成工艺的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1. 起始物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起始物料,如苯甲醛、氯乙酰氯、甲醇等。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1. 概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

其生产工艺包括发酵生产和化学合成两种方式。

本文将以发酵生产为主要讨论对象。

2. 发酵生产2.1 草履虫菌培养基的制备草履虫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e)是氯霉素的产生菌株,其培养基是氯霉素生产的基础。

草履虫菌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矿物盐和其他添加剂。

常用的碳源包括葡萄糖、麦芽糖等;氮源则可选用酵母浸膏、麦麸浸膏等;矿物盐主要包括硝酸盐、磷酸盐等。

另外,为了提高草履虫菌的生长和产生氯霉素的能力,还可添加适量的生长因子和调节剂。

2.2 发酵过程氯霉素的发酵生产分为两个阶段:菌体生长和氯霉素合成。

具体步骤如下:2.2.1 菌体生长阶段首先,将草履虫菌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孵育和培养,使其得到充分营养和生长环境。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调节温度、pH值、通气量等因素,以促进菌体的生长和繁殖。

2.2.2 氯霉素合成阶段当菌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入氯霉素合成阶段。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氯霉素合成酶的产生和代谢途径的激活。

通过适当调节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等,可以提高氯霉素产量。

2.3 氯霉素的提取和纯化发酵液中的氯霉素只占一小部分,需要进行提取和纯化。

常用的方法包括酸沉淀、有机溶剂提取、膜分离等。

提取后的氯霉素还需要经过过滤、结晶、干燥等工艺步骤,以得到纯度较高的氯霉素产品。

3. 化学合成生产除了发酵生产外,氯霉素还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进行生产。

化学合成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基础原料的合成氯霉素的合成需要一系列的化学原料,包括苯乙酮、邻氨基苯甲酸等。

这些原料通常通过有机合成的方法进行制备。

3.2 化学反应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包括酰基化、环酯化、胺化等反应,最终得到氯霉素的结构。

3.3 纯化和制备化学合成的产物需要经过纯化和制备,以提高氯霉素的纯度和产量。

第5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5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五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5.1 概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的化学名称为D -苏式-(-)-N -[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 -threo-(-)-N -[α-(hydroxymethyl)-β-hydroxy-p-nitrophenethyl] -2,2-dichloroacetamide 。

O 2O ClCl氯霉素本品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熔点149℃~153℃。

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比旋度[α]25D +18.5~+21.5°(无水乙醇)。

氯霉素是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染有效,亦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本品有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长期应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新生儿、早产儿用量过大可发生灰色综合症。

用药期间必须注意检查血象,如发现轻度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应立即停药。

氯霉素发现于1947年,原系由委内瑞拉链丝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s )产生,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含硝基的天然药物。

1948年用于治疗斑疹伤寒及伤寒。

由于氯霉素的疗效显著,结构较简单,所以发现后就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确定了结构,并根据结构进行了人工合成及大规模工业生产。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中有两个相连的手性中心,因而存在4个光学异构体。

这4个光学异构体为两对对映异构体,其中一对的构型为D -苏型(1R ,2R 型)和L -苏型(1S ,2S 型);另一对为D -赤型(1R ,2S 型)和L -赤型(1S ,2R 型)。

未经拆分的苏型消旋体即为合霉素(Syntomycin ),抗菌活性为氯霉素的一半,现已不用。

药典收载的本品为D -苏型,其它三种立体异构体均无疗效。

CH 2OH H HONHCOCHCl 2H 2CH 2OHOH H HCl 2HCOCHN 2CH 2OHOHH NHCOCHCl 2H 2CH 2OHHHO HCl 2HCOCHN 2D-苏型(1R,2R 型)L-苏型(1S,2S 型)D-赤型(1R,2S 型)L-赤型(1S,2R 型)目前医用的氯霉素大多用化学合成法制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SOP-MF-301-01欧阳光明(2021.03.07)XXXX药业有限公司现行文件氯霉素生产工艺流程起草人:起草日期:年月日审阅人:审阅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分发部门:生产技术部: 2 份设备部 : 2 份质量保证 : 2 份目录1.产品概述 (4)1.1. 产品名称 (4)1.2产品化学结构 (4)1.3执行标准 (4)1.4理化性质 (4)1.5药理作用 (4)1.6包装规格……………………………………………………………42.物料的规格和质量标准 (5)3.化学反应和工艺流程图 (8)3.1化学反应式 (8)3.2工艺流程简图 (9)4.工艺过程 (12)4.1配料比 (12)4.2 工艺操作过程 (12)4.3重点工艺控制点 (13)4.4异常现象的处理和有关注意事项 (13)5.中间体和半成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13)6.技术安全说明书 (14)6.1安全防护制度 (14)6.2危险品防护救治 (16)7.综合利用与“三废”治理 (20)8.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 (20)9.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 (20)10.设备一览表及设备生产能力 (20)11.原辅料、动力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 (21)12.物料平衡 (21)生产工艺规程1.产品概述1.1产品名称中文名称:氯霉素拼音名:Lümeisu英文名称1:chloroamphenicol 化学名称2:chloromycetin1.2产品化学结构:结构式:分子式:C11H12Cl2N2O5分子量:323.131.3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第776页1.4理化性质本品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熔点本品的熔点(附录ⅥC)为149 ~153 ℃。

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成每1ml中含50mg的溶液,依法测定(附录ⅥE),比旋度为+18.5°至+21.5°。

1.5药理作用主要抗菌谱包括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布氏杆菌、败血出血巴斯德杆菌、白喉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些厌氧菌。

其中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较易发生耐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部分敏感。

肠杆菌科的一些菌,如沙门菌、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大部分菌株对本品敏感。

但耐药菌日见增。

沙雷杆菌、普鲁威登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的多菌株对本品耐药1.6包装规格包装规格:20㎏/桶包装材料:纸板桶储藏:遮光,密闭,在阴凉(不超过20度)干燥处。

2.物料的规格和质量标准3.化学反应式和工艺流程图3.1主反应:辅助反应:副反应:3.2工艺流程简图4.工艺过程4.1配料比(1)乙苯:硝酸:硫酸:水=1 :0.618:1.219:0.108(质量比)(2)对硝酸乙苯:空气:硬脂酸钴:醋酸锰=1:适量:0.000533:0.000533 (质量比)(3)对硝酸乙苯酮:溴:氯苯=1:0.96:9.53 (质量比)(4)溴化物:六亚甲基四胺= 1 :0.86(质量比)(5)成盐物:盐酸:乙醇=1:2.44:3.12(质量比)(6)水解物:乙酸酐:乙酸钠=1:1.08:3.8(质量比)(7)乙酰化物:甲醛:甲醇=1:0.51:1.25(质量比)(8)缩合物:铝片:异丙醇:三氯化铝:盐酸:水:10%NaHo=1:0.23:3.62:0.19:4.76:1.25:适量(质量比)(9)精制D-氨基物:二氯乙酸甲酯:甲醇=1:0.75:1.61(质量比)4.2 工艺操作过程(1).对硝基乙苯制备先加入92%以上的硫酸,在搅拌及冷却下,以细流加入水,控制温度在40℃~45℃之间。

加毕,降温至35℃,继续加入96%的硝酸,温度不超过40℃。

加毕,冷至20℃。

对硝基乙苯先加入乙苯,在28℃滴加混酸,加毕,升温40℃~45℃,继续保温1h ,使反应完全。

然后冷却至20℃,静置分层。

用水洗去残留酸,用碱洗去酚类,最后用水洗去残留碱液。

连续减压分馏压力为 5.3×103Pa以下,在塔顶馏出邻硝基乙苯。

从塔底馏出的高沸物再经一次减压蒸馏得到精制对硝基乙苯,由于间硝基乙苯的沸点与对位体相近故精馏得到的对硝基乙苯尚含有6%左右的间位体(2)对硝基苯乙酮的制备将对硝基乙苯加入氧化塔中,加入硬脂酸钴及乙酸锰催化剂(内含载体碳酸钙90%),逐渐升温至150℃以激发反应,在135℃进行反应。

当反应生成热量逐渐减少,生成水的数量和速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停止反应,稍冷,将物料放出。

根据反应物的含酸量加入碳酸钠溶液,使对硝基苯甲酸转变为钠盐。

冷却、过滤,干燥,便得对硝基苯乙酮。

(3)成盐制备将对硝基苯乙酮及氯苯加到溴代罐中,加入少量的溴(约占全量的2%~3%)。

保持反应温度在26℃~28℃,逐渐将其余的溴加入。

溴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1h,然后升温至35℃~37℃,静置0.5h 后,将澄清的反应液送至下一步成盐反应。

(4).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制备将经脱水的氯苯加入干燥的反应罐内,加入干燥的六次甲基四胺,加入上一步的反应液,33℃~38℃反应1h,然后测定反应终点。

(取反应物少许,过滤,往一份滤液中加入两份六次甲基四胺的氯仿溶液,加热振摇,冷后如不呈混浊表示已到反应终点)。

2)盐酸加入搪玻璃罐内,降温至7℃~9℃加入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六次甲基四胺盐。

当转变为颗粒状后,停止搅拌,静置,分出氯苯。

3)加入乙醇,搅拌升温,在32℃~34℃反应4h。

再加入适量水搅拌冷至-3℃,离心分离,得到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

(5)1 DL-苏型-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的制备将1.21g化合物5溶解于10ml乙醇中,加入5mol/L盐酸溶液4ml ,回流6至8 h,减压蒸除溶剂,溶解于适量乙酸乙酯中,用碳酸钠溶液洗涤有机相至pH8-9,再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干,得浅黄色固体,经无水乙醇重结晶得白色针状结晶体0.74g。

4.3重点工艺控制点项目要求检测频次执行标准压力0.6MPA-1MPA 3 岗位SOP温度60℃--100℃ 3 岗位SOP4.4异常现象的处理和有关注意事项停水时,紧急切断反应进料,应防止反应和各部压力升高,及时撤压。

停水后,要防止设备超温、超压,应适当关小冷却水出口阀(不要关死),供水恢复后缓慢开大进、回水阀,防止水急速进入,突然涨缩,损坏设备。

停电时对待停电,有许多方法,主要是根据电力负荷的要求进行:1、一级负荷的供电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二、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除由两个电源供电外,尚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将其它负荷接入应急供电系统。

2、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宜由两回线路供电。

在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二级负荷可由一回6KV及以上专用的架空线路或电缆供电。

当采用架空线时,可为一回架空线供电;当采用电缆线路时,应采用两根电缆组成的线路供电,其每根电缆应能承受100%的二级负荷。

对于重要的设备,如分析仪器,还应该配备不间断电源(UPS)。

5中间体和半成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中间体名称标准编号检验方法编号质量指标含量检验杂质限度对硝基乙苯Y-01 化学纯红外-紫外分光光度法<=0.01对硝基苯乙酮Y-02 化学纯红外-紫外分光光度法<=0.01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Y-03 化学纯红外-紫外分光光度法<=0.01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Y-04 化学纯红外-紫外分光光度法<=0.01对硝基-α-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Y-05化学纯红外-紫外分光光度法<=0.01DL-苏型-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Y-06化学纯红外-紫外分光光度法<=0.01D-苏型-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Y-07化学纯红外-紫外分光光度法<=0.016技术安全与防火6.1安全防护制度(1)安全防火防毒制度有毒有害物的防范措施对可能产生泄漏的设备,管道在满足工艺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敞开布置。

为防止布置在厂房内的生产装置产生的有毒有害物积累,厂房内设计可靠的通风系统。

火灾、爆炸防范措施装置内的设备、管道、建构筑物之间保持一定防火间距。

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及选用材料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具有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生产装置设防静电接地系统。

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设备和管道设计安全阀、爆破板、水封、阻火器等防爆阻火设施。

另外在甲醇压缩厂房、精馏泵房和罐区设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报警器。

化学灼伤害措施化学灼伤危害作业区尽量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并安装必要的信号报警、安全联锁和保险装置。

另外在作业区安装洗眼器、淋浴器等安全防护措施,并在装置区设置救护箱。

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人身防护措施各装置根据工作环境特点配备各种必须的防护用具和用品。

包括眼面防护具、工业安全帽、工作帽、防护手套、防护鞋靴、防毒面具、耳塞、耳罩及护肤用品等。

(2)工艺卫生1. 目的对车间工艺卫生进行控制,确保车间工艺卫生的洁净性,并符合产品所规定的要求。

2.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司车间人员、设备、设施、工作服、产品工艺卫生的管理。

3. 职责3.1车间主任负责本部门工艺卫生的管理及实施。

3.2设备科负责设备、设施、模具、夹/治具的工艺卫生的管理及实施3.3质检科负责检查、监督车间及设备、设施的工艺卫生执行及实施。

4. 人员的工艺卫生要求:4.1凡进出生产区域人员必须按《穿戴管理规范》流程进出,;4.2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域必须经管理层批准,并在指定人员陪同下,按《穿戴管理规范》流程进出;4.3工作服应有效遮盖服装, 工作帽应有效遮盖头发及耳根, 工作服不得穿离工作场所,工作服要定期清洗;10万级车间工作服应全部遮盖内衣盒头发。

4.4生产区域工作人员必须保持个人清洁卫生,不留长指甲,勤洗澡勤换衣;生产区域工作人员禁止涂搽易掉粉的化妆品(如口红,脂粉,指甲油等),禁止戴戒指、耳环、手镯等,手表、项链等也必须有效遮盖不得外露;4.5生产区域不得大声交谈,喝水应到指定地点;4.6生产区域工作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患传染疾病者不得进入生产区域工作。

5.物料的工艺卫生和传递:5.1传递窗或缓冲室在传递物料时,两侧门严禁同时打开;5.2进入生产区域的物料,有条件时尽可能去除外包装,或对外包装进行清洁处理,以防止污染生产环境;5.3生产废弃物应及时放入指定的收纳容器内, 收纳容器每日清理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