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入声韵”声情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入声韵”的声情效果

摘要入声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将入声与押韵结合,分析名篇名作中入声韵的具体声情效果,以探讨在汉民族共同语中已消失的入声韵的情感表达效果,以便更深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关键词:入声韵情感孤寂压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入声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由于语言的变迁,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入声字在古诗词中大量运用,为古诗词增色添彩。而语言声韵传达的感受,不是默诵中的体会,而是在吟诵时的体验。这些入声字用普通话读起来,有很多不押韵和节奏不和谐的地方,少了很多韵味儿。那么,这种独特的入声究竟有着怎样的审美特色呢?这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入声的语音本质

汉字读音按其韵尾的不同可分为阴声、阳声和入声三类韵。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阳声韵以鼻音收尾。阴声阳声的共同特点是发音可以延长,在延长的过程中还可以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给人以柔美漫长、豪迈高亢之感。入声韵则以塞音[p]、[k]、[t]收尾。这些辅音韵尾只作发音的口腔姿势而不完整地将音发出来,这是造成入声短促、不能延长的根本原因,也是入声的本质。短暂的停顿,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所以,阴声和阳声又叫舒声,入声又叫促声。

入声调是同平、上、去三种声调概念一起从南北朝之际出现的,

不管是“平上去入”、还是“天子圣哲”,都是从声调的调值上形成区别的。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中,又分平声、仄声,其中,上、去、入声归为仄声。平声平直高昂,声调变化不大,仄声短促低沉,声调高低变化较大。古诗词讲究平仄,就是利用声调的高低起伏,形成抑扬顿挫之美。《康熙字典》前面载一首名为《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有不同于其他三个声调的特色。入声调和入声韵是一回事,从韵母看,有塞音韵尾,特点是气流突然被截断堵死,形成一种戛然而止、压迫急促的感觉。从声调上看,也有不同于平、上、去三声的特性,特点是短促、低沉。

二古诗词押韵的本质

押韵,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押韵不仅能使诗歌产生铿锵悦耳的音乐效果,还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具有声情作用。不同的韵具有不同的音响,会引起人听觉上不同的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的词语,开口度大,响度大,声音比较洪亮;有的词语,开口度小,响度小,声音比较细微,这本来是词语的自然属性,但却可以给人听觉上以不同的感受。清人周济说:“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有声响,莫草草乱用。”就把不同音响的韵对于接受者所起的不同心理效果揭示了出来,说明不同的韵是与人们的不同感

情相联系着的。袁枚《随园诗话》说:“欲作好诗,先选好韵。”所谓“好韵”,即选择与诗情相切的音韵,也就是根据诗词作品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韵脚,做到情声相谐、以声传情。

古入声字有塞音韵尾,带噪音成分,念起来短促急收,声调调值、调型直且短,念起来急促低沉,用来押韵,反复回环,单调沉闷,令人不快。因此入声韵适于表现孤寂、抑郁、激愤、悲壮的思想感情。尽管这些情感不只是入声才能表达,但使用入声韵突显了类似情感。

三诗歌中入声韵的情感表达效果

1与其他韵脚互换押韵,突显情感变化

入声韵与其他韵转换使用是为了适应思想内容的表达和层次结

构转换的需要,使用入声的几行与其他韵脚形成对比,以达到情移韵转、声情相切的艺术效果。如《诗经·关雎》第三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前两节赞美淑女,渴求淑女,心情愉悦,押轻微柔和的阴声韵;第三节写求之不得,坐卧不宁,难以入眠,痛苦烦躁时,改押“得、服、侧”急切短促的入声韵。用韵不同,哀乐有别。中间换成入声韵,突显了歌者感情的变化。

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更能突显出入声韵与阴阳韵截然不同的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全诗可分五个层次,随着内容和情绪的变化,每一层都换用不同的韵脚。

第一层为前五句,诗人有意选用“号、茅、郊、梢、坳”比较适合于表现狂风怒号、茅草漫天飞卷的情状。

第二层共七句,前五句写老天虽无情,可也并非专门有意欺负作者。此时南村顽童公然当着他的面抱走他用来遮风避雨的茅草,他才真正觉得自己老迈无力,尤其对于一个无助的外乡人来说,更觉得伤感和凄惨。“力、贼、得、息、色、黑”这些短促的入声字作韵脚,加强了孤独无助的伤痛感。

第三层共六句写屋破受风,又下起连夜雨。屋里连个立脚的干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好挤在一起,在凄凉的秋风苦雨中等待天明。这是何等凄苦的情状,入声“铁、裂、绝、彻”,加强了凄苦悲惨的感觉。

第四层共三句,写诗人由一己的屋破推及天下寒士的苦状,他突

发奇想,想使天下寒士能安居,有宽敞明亮的大房,过上喜笑颜开的日子。阳声字“间、颜、山”作韵脚,声音宏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加强了盼望、喜悦的效果。

第五层为最后三句,写他愿为天下寒士献身,但眼前的现实依然是凄苦、悲惨,所谓广厦千万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入声字“足、屋”作韵脚,恰当地表现作者心境的沉痛、悲凉。

2全押入声韵,渲染沉郁悲凉的气氛,表现悲愤压抑的情感

杜甫诗歌中的入声韵脚诗主要出现在安史之乱期间,反映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描写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现实,表达诗人忧国忧民而又报国无门的伤痛和悲愤。《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最后写到: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诗人的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当他怀着喜悦之情“荣归故里”的时候,一路所见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他的心情立刻变得沉重不堪。一回到家,见小儿已经活活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