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磨:《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例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
系统完整
层级分明
纵深联防
带状军事防御体系
长城边墙 军事聚落 烽传系统 交通驿站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


农耕
明长城是古代农耕与游牧 民族的分界线,也是农牧两大 文明的汇聚线。
在民族战争背景下,各族 人口相互流动,各自的文化、 技术和生活习惯传入彼此生活 空间中,农、牧民族均接纳了 对方的文化。农耕和游牧文明 在此相互交融碰撞。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代北京宫城“三大殿”(奉天 殿、华盖殿、谨身殿,清代改称为太 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基座平台呈 巨大的“土”字形。这种建置体现了 《周礼》所提出的“中央土”的古代 哲学思想和中国五千年来推崇“土” 的农耕文化思想。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文学戏剧
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及市民阶层的扩 大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小说、戏剧等 文学作品开始出现,题材类型丰富多样,适应了百姓生活文化娱乐的需要。
《皇都积胜图》(局 部),反映明朝中后 期北京城繁胜景况。
二 如何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课例的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
教师课例的设计思路
文化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避免 两个误区。
照本 只要求学生从表面了解教材中相关知识点, 宣科 错误的化“难”为“易”。
过度 将历史课变为科技史、文学史或艺术史课, 挖掘 错误的化“简”为“繁”。
科学理论

停滞不前



皇权至上

禁锢思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注重历史视角,呈现学科特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农政全书》
时期 新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
汉朝 北魏 唐朝 宋朝
发展成果 原始农业产生 铁器、牛耕出现和推广 耧车、代田法出现 农历出现,农业成熟 曲辕犁、筒车、水稻育秧 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注重历史视角,呈现学科特色
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与把握
对科技成就的评价 以发展的视野,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国古代 优秀的科技成就,既不过分拔高,也不过分贬抑。
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与把握
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他们对社会生产和科技 发展做出了许多不朽的贡献。明长城和明北京城证明了劳动 人民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课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
军事防御
文化汇聚
竞争资源 互通物资 明、蒙双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代北京城形象而又典型地 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之都的设计 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 统,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等 级制度,突出了皇宫、皇城的地 位,从而显示帝王之威严权力至 高无上。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精选历史材料,培养实证意识
大同镇满蒙互市市场(部分)
市场 新平堡马市 守口堡马市 得胜堡马市 助马堡马市 云石堡马市 灭胡堡马市
类型 大市 大市 大市 小市 大市 小市
农、牧地区生产技术的 交流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挖掘历史内涵,体现学科育人
《本草纲目》中关于山药用药的介绍 前人的认识
科学 技术
建筑
文学 戏剧
国家统一 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本课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朝文化
科学技术
建筑
《 《《 本 天农 草 工政 纲 开全
目 物书 》 》》
明 长 城
明 北 京 城
文学戏剧
《 三 国 演
义 》
《 水 浒 传

《 西 游 记

《 牡 丹 亭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科学技术
农业生产发展 手工技术进步 商品经济活跃 城市经济繁荣
李时珍的观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挖掘历史内涵,体现学科育人
徐光启小时就经历过江南地 区的大饥荒,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1607至1610年间,他在上海家中 设小型试验园地,进行甘薯等新作 物的引种栽培试验。
总结
实践
创新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挖掘历史内涵,体现学科育人
空心敌台开创了明代边防工事 的先河。空心敌台在平时可以当哨 所,战时还可以储存军事物资,可 以将军事防御设施赋予多种功能。 长城的总体防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 升。
教师课例的设计思路
历史课程要求: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 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如何呈现有“历史味”的科技、建筑、文学 戏剧内容的历史课?
教师课例的设计思路

巩 固 与 发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总结前人成果 实践加以创新
原有基础上 扩建并创新
继承发展原 有文学体系
科学 技术
建筑
文学 戏剧
中《 的天 造工 纸开 流物 程》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科学技术
明朝中后期虽然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几 乎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停滞,这既受封建政治、经济、教 育体制的影响,也有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影响。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科学技术
பைடு நூலகம்科学理论 经验技术
中国传统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用性,许 多科技著作都是对当时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 然现象的直接描述,极少进行理论的探讨。
中国古代的实用精神不利于科学理论的探索, 经验技术难以上升为理论体系。这就影响了技术的 进一步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制约了古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成祖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和重修长城两事并举,北京和长城同 获新生。整体而言,以紫禁城为中心坐标的北京城的美感是庄严整饬、 高贵大气。明长城在古长城的基座上进行全面精致的改建,既有因袭又 独具特色。北京城是最重要的皇城,而长城则是北京皇城的“外城”。 如果说北京城是中国皇城文化的典型格局,长城就是最大的“外城”。
总结性 科技巨著
前人成果积累 关注日用民生 个人实践创新 西方自然科学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科学技术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一些学者的研究 范围越出经学条条框框的限制,开始讨论 各种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学,提出了“百 姓日用”之学,关注与日用民生密切相关 的学问,如农学、医学、手工业生产技术 等,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每闻地方 之产可以救济 人者,往往欲 得而艺之。
此书 与功名进 取毫不相 干也。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科学技术
宋应星专心实学,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天工开物》的主要资料来源于 生产现场。书中谈到景德镇的瓷,广东的蔗糖,嘉兴的养蚕,福建的竹纸, 江西的种稻,淮扬的海盐,北京的琉璃砖瓦等等,大都是作者经过实际亲自 考察著录的,因而对生产过程记述得细致准确。
中医药学的 发展与《本 草纲目》
前人成果 《本草纲目》
药物 1430种 1800种
药方 约2750个 约11000个
宋元明时期 文学戏剧的
发展
小说 戏剧
宋话本——明代长篇章回体小说 元杂剧——明代戏剧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注重历史视角,呈现学科特色
本课主要不是讲授明代三部科技著作的具体内容和小 说、戏剧的艺术水平,更注重历史视角——理解明代科技 成就、文学戏剧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这样的设计很好地呈现了历史学科的独特之处,让文化 史的“历史味”十足。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
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1.6公里的中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 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故宫的建筑群由南向北延伸,随着空间和形 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总体布局来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 殿。
课例研磨:《第16课明 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例评析
2020/9/24
如何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

目录页
一 如何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
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与把握 本课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重点难点的确认与理解
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与把握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 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精选历史材料,培养实证意识
《乃粒》(谷物) 《作咸》(制盐) 《膏液》(食油) 《甘嗜》(食糖)
《彰施》(染色)《陶埏》(陶瓷) 《曲蘖》(酒曲)《珠玉》《五金》 《冶铸》《舟车》《锤煅》(冶炼金属) 《杀青》(造纸)《燔石》(煤石烧制)
江南麦花夜发, 江北麦花昼发。
花机图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色——精选历史材料,培养实证意识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 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史知识,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重 要的科技成就,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增强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要处理好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关系。科学精神 必须以培养包括爱国主义信念在内的高尚情怀为目标,爱国 主义一定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