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方程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方程》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方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e6c09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2.png)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方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方程的表达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o学生能够理解直线方程中斜率、截距的概念,并能根据给定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o学生能够运用直线方程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如求两直线的交点、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直线方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o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能够熟练进行直线方程的推导和计算。
o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注重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
o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数学奥秘,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o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点:直线的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方程的表达及相互转换;斜率、截距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直线方程的应用,如求两直线的交点、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直线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解。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直线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等,直观展示直线方程的图形和推导过程。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多媒体资源:课件、直线方程推导动画、几何画板软件-实验器材:无需特定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组成员水平均衡,指定小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和记录。
2.维持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不打断他人讲话等,对违规行为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加分、小礼品等。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前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直线与方程复习优秀教案
![直线与方程复习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b0b49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6.png)
直线与方程复习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直线与方程复习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的定义,能够识别直线的特征和性质。
2.掌握直线的各种表示方法,包括点斜式、一般式和截距式。
3.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并且能够在直线和坐标系中相互转换。
4.能够应用直线的性质和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直线的特征和性质。
2.直线的表示方法与转换。
3.直线的方程的写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1.直线方程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笔记本电脑以及投影仪。
2.小白板、粉笔、草稿纸和橡皮擦。
3.直线和坐标系的图形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发学生对直线的思考:请学生回答,直线有什么特征和性质?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直线的方程?2.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直线方程的重要性。
二、直线的特征和性质(10分钟)1.讲解直线的定义:直线是由无数个点连在一起形成的。
指出直线的两边无限延伸、不弯曲以及无端点等特征。
2.引导学生找出直线的性质,包括直线的斜率、方向、长度等。
三、直线的表示方法与转换(20分钟)1.介绍直线的表示方法:点斜式、一般式和截距式。
以示意图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例题的演示,讲解点斜式、一般式和截距式的转换方法。
3.练习:给学生一些小练习,巩固直线表示方法和转换的理解。
四、直线的方程的写法和应用(25分钟)1.讲解直线方程的写法:写出通过给定点的直线方程、写出经过给定两点的直线方程、写出垂直于给定直线的直线方程和写出平行于给定直线的直线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例题,练习直线方程的写法。
3.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错误分析和答疑(10分钟)1.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常见错误,解释正确的做法。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学生对直线和方程的疑惑。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023年直线与方程教案高三【精选4篇】
![2023年直线与方程教案高三【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5ec81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0.png)
2023年直线与方程教案高三【精选4篇】直线与方程教案高三篇一《直线的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特点和使用范围过程与方法:在知道直线上一点和直线斜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点斜式方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点斜式方程教学难点:会使用点斜式方程三、教学用具:直尺,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引入新知我们确定一条直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直线上一点,直线的斜率)那么我们能不能用直线上这一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斜率把整条直线所有点的坐标应该满足的关系表达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直线的方程》。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探究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过点p(0,3),斜率k=2,q(x,y)是直线l上不同于点p的任意一点,如ppt上图例所示。
通过上节课所学,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由于p,q都在这条直线上,我们就可以用这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l的斜率,可以得出公式:y-3x-0=2 那我们就可以的出方程y=2x+3 所以就有l上的任意一点坐标(x,y)都满足方程y=2x=3,满足方程y=2x+3的每一个(x,y)所对应的点都在直线l上。
因此我们可以的出结论:一般的如果一条直线l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都满足一个方程,满足该方程的每一个数对(x,y)所确定的点都在直线l上,我们就把这个方程称为l的直线方程,因此,当我们知道了直线上的一点p(x,y),和它的斜率,我们就可以求出直线方程。
3、知识剖析,深化理解我们刚刚知道了如何来求直线方程,那现在同学来做做这一个例子。
设q(x,y)是直线l上不同于点p的任意一点,由于点p,q都在l,求直线的方程。
设点p(x0,,y0),先表示出这个直线的额斜率是y-y0x-x0=k,然后可以推得公式y-y0=k(x-x0)那如果当x=x0,这个公式就没有意义,还有就是分母不能为零,所以这里要注意(x不能等于x0)1)过点,斜率是k的直线l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p(x0,y0)(x0,y0),斜率为k的直线l上吗?2)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在经过p那么像这种由直线上一个点和一个斜率所求的方程,就称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直线与方程》教案
![《直线与方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1e662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0.png)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直线与方程【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必修〔2〕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2直线的方程.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必修1、3、4、5.这一节一一共分三课时,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消费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根底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学情分析直线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直线的斜率后进展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来求方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数〞与“形〞互相转化的困难.另外高中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才能,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根据上述教材构造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的:3.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熟记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②会求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2)过程与方法: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才能;②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注意其特殊情况的意识,培养思维的严谨性;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交流的意识.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的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导出、记忆;直线的斜截式方程.(2)难点: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初步应用.为使学生能到达本节设定的教学目的,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展分析:【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才能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展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法分析本节课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个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k、b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下面我就对详细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由六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的,一一共分为五个环节:下面表达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一)温故知新——启迪思维[教师活动]问题一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假设把y=2x+1看作一个方程,那么方程的解与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有何关系?[学生活动]通过动手画图、观察图象、正反比照,由详细到抽象,由模糊到明晰逐步归纳、概括、抽象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语言进展初步的表述.[教师活动]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展分析、归纳,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展描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旧知识出发提醒规律,试图做到“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数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认识到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另一方面认识到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适宜方程;从而使同学意识到直线可以由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和y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表示.[教师活动]问题二假设直线经过点A(-1,3),斜率为-2,点P在直线l上运动,1、假设点P在直线l上从A点开始运动,横坐标增加1时,点P的坐标是.2、假设点P在直线l上运动那么点P的坐标(x,y)满足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得到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除点A外〕,点P与定点A(-1,3)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恒等于-2,[教师活动]肯定学生转化条件、动手画图,大胆尝试的行为;提出“动中找静〞的思维策略.[设计意图]在问题一的根底上,师生一一共同探究问题二,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要把分式化简?〔假设不化简,就少一点〕;同时表达数学的简单美及对称美.还要指出这样的事实: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P的坐标(x,y)满足方程2x+y-1=0.反过来,以方程2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l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直线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化,进入第二环节.〔二〕深化探究——获得新知[教师活动]问题三①假设直线l经过点P(x1,y1),且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经过P(x1,y1)的所有直线?[学生活动]①学生报答案,教师板书.②指导学生用笔转一转不难发现,当直线l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k不存在,当然不存在点斜式方程.[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才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直线点斜式方程;由②知:当直线斜率k 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这时直线l 与y 轴平行,它上面的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直线l 的方程是:x=x1.[教师活动]问题四假设直线l 斜率为k ,与y 轴的交点是P(0,b),求直线l 的方程.[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使学生意识到截距不是间隔,可以大于零、小于零和等于零.得到直线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两个应用平台,进入第三环节.〔三〕应用举例——稳固进步I .直接应用内化新知[教师活动]问题五1.分别求经过点(2,3)P -且满足以下条件的直线l 的方程⑴斜率2k =;⑵倾斜角45α=︒;⑶与x 轴平行;⑷与x 轴垂直.2、一条直线与y 轴交于点(0,3),直线的斜率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口答.[设计意图]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这两题比较简单,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纯熟掌握方程,为后面探究问题作准备.II .灵敏应用提升才能[教师活动]问题六1.直线l 过(1,0)点,它的斜率与直线13+-=x y 的斜率相等,求直线l 的方程.2.直线l 过(1,0)点,它的倾斜角是直线13+-=x y 的倾斜角的一半,求直线l 的方程.3.直线l 过点(2,-1)和点(3,-3),求直线l 的方程.[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讨论,尝试自主完成.[教师活动]教师深化学生中,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考虑问题的进展过程,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标准书写的格式.[设计意图]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前面两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三的根底,学生会很快求出方程.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公式法、等斜法、待定系数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解题过程进展反思、归纳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到达高潮.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四〕反响训练——形成方法P75练习:1、2、3、4[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的习题,因为这些习题都是专家精心编排的,充分表达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当堂反响,便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指导下节课的安排.〔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1.课堂小结1、点斜式方程:()11x x k y y -=- 2、斜截式方程:b kx y +=3、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法、待定系数法.2.分层作业必做题:习题2。
高中高二数学教案范文:直线的方程
![高中高二数学教案范文:直线的方程](https://img.taocdn.com/s3/m/02821a8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d.png)
高中高二数学教案范文:直线的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的斜率与截距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树立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概念,直线方程的求法。
2.教学难点: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点斜式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
(2)提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表示一条直线?2.探究直线方程的概念(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直线上的点都满足某个方程。
(2)讲解直线方程的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满足的方程,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
(3)举例说明:如直线y=2x+1,直线上的点(1,3)、(2,5)都满足方程y=2x+1。
3.探究直线方程的求法(1)讲解直线方程的斜截式:y=kx+b,其中k是直线的斜率,b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斜率k是直线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比值,即k=(y2-y1)/(x2-x1)。
(3)讲解直线方程的两点式:y-y1=k(x-x1),其中(x1,y1)是直线上的一点,k是直线的斜率。
(4)讲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y-y1=k(x-x1),其中(x1,y1)是直线上的一点,k是直线的斜率。
(5)举例说明:如直线y=2x+1,斜率k=2,截距b=1。
4.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直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法。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5.小结(2)强调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点斜式之间的转化。
6.作业布置(1)教材上的练习题。
(2)补充练习题:已知直线上的两点A(1,2)和B(3,4),求直线的方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了直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法。
直线与方程教案
![直线与方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06e3064a7302768e9939f9.png)
公开课教案高考第一轮复习——§9.1直线与方程林秋林 2012.12.14一.考纲要求(教学目标):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2、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教学难点:化归与转化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内容:(一)近几年福建高考数学解析几何题回顾:(09理题13)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F 作倾斜角为45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若线段AB 的长为8,则p =________________ 。
(09理题19)已知A,B 分别为曲线C : 22x a+2y =1(y ≥0,a>0)与x 轴的左、右两个交点,直线l 过点B,且与x 轴垂直,S 为l 上 异于点B 的一点,连结AS 交曲线C 于点T.(1)若曲线C 为半圆,点T 为圆弧AB 的三等分点,试求出点S 的坐标;(II )如图,点M 是以SB 为直径的圆与线段TB 的交点,试问:是否存在a ,使得O,M,S 三点共线?若存在,求出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0理题2)以抛物线24y x =的焦点为圆心,且过坐标原点的圆的方程为( )A.22x +y +2x=0 B. 22x +y +x=0 C. 22x +y -x=0 D. 22x +y -2x=0(10理题7)若点O 和点(2,0)F -分别是双曲线2221(a>0)ax y -=的中心和左焦点,点P 为双曲线右支上的任意一点,则OP FP ⋅的取值范围为 ( )A. [3-23,)+∞B. [323,)++∞C. 7[-,)4+∞D. 7[,)4+∞(10理题8)设不等式组x 1x-2y+30y x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1Ω,平面区域是2Ω与1Ω关于直线3490x y --=对称,对于1Ω中的任意一点A 与2Ω中的任意一点B, ||AB 的最小值等于( ) A.285B.4C. 125D.2(10理题17)已知中心在坐标原点O 的椭圆C 经过点A (2,3),且点F (2,0)为其右焦点。
《直线与方程》教案例题精析
![《直线与方程》教案例题精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c0d6b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c.png)
《直线与方程》教案例题精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的斜截式、点斜式、一般式等方程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解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 = kx + b(k为斜率,b为截距)2.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y y1 = k(x x1)(k为斜率,(x1, y1)为直线上的一点)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 + By + C = 0(A、B、C为常数,且A、B不为0)4.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k = tanθ(θ为直线的倾斜角)5. 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x轴交点为(-b/k, 0),y轴交点为(0, b)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直线方程的图象,增强学生对直线方程的理解。
3.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直线方程的图象、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2.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直线方程的掌握。
3. 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直线方程的重要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引导学生过渡到直线方程的学习。
2. 讲解直线方程的基本概念:斜截式、点斜式、一般式,以及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3. 演示直线方程的图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方程表示的直线在坐标平面上的位置。
4. 解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直线与直线的交点等。
5. 练习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直线方程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直线方程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直线方程的应用能力。
教案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教案直线与直线的方程](https://img.taocdn.com/s3/m/5e65bda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9.png)
且这个顶点分EF成5:1时,草坪面积最大.
返回目录
名师伴你行
用解析法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在实际问题中建立直 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从而把问题转 化为代数问题,利用代数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返回目录
*对应演练*
名师伴你行
过点P(2,1)作直线l分别与x,y轴正半轴交于A,B两点. (1)当△AOB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的方程; (2)当|OA|+|OB|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的方程; (3)当|PA|·|PB|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的方程.
返回目录
名师伴你行
(1)解法一:设直线l的方程为
xy +
ab
=1
(a>0,b>0),则|OA|=a,|OB|=b,
∴S△AOB =
1ab, 2
2
又点P在直线l上,∴ a +
1 b =1.
∵a>0,b>0,∴ 2+ 1≥2
2,
ab
ab
即2 2 ≤1,∴ab≥8.
ab 即S△AOB最小值为4,当且仅当
名师伴你行
返回目录
在求直线方程时,应先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的形式, 并注意各种形式的适用条件,用斜截式及点斜式时,直线 的斜率必须存在,而两点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垂直的直 线,截距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垂直或经过原点的直线,故 在解题时,若采用截距式,应注意分类讨论,判断截距是否 为零;若采用点斜式,应先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k
由已知3-
2 =2-3k,解得k=-1或k=
k
2 3
,
∴直线l的方程为:
2
y-2=-(x-3)或y-2= 3 (x-3),
即x+y-5=0或2x-3y=0.
直线的方程教案人教版
![直线的方程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1913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f.png)
直线的方程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方程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线方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直线方程的求解方法3. 直线方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直线方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直线方程的求解方法3. 直线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方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求解方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直线现象,引发学生对直线方程的思考。
2. 讲解直线方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直线方程的表示方法。
3. 案例分析: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直线方程进行求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直线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直线方程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
2. 课件:直线方程的演示课件。
3. 案例题库:提供一定数量的直线方程应用案例。
4. 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彩色笔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教案编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详细教案编写。
2. 教学实践:根据教案进行教学实践,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方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2. 引导学生探索直线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如曲线方程、多维空间中的直线方程等。
十、教学反思1. 对整个直线方程教案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直线与方程》教案例题精析
![《直线与方程》教案例题精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f57ed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10.png)
《直线与方程》教案例题精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直线方程的基本形式和斜截式、两点式等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直线方程的基本形式:Ax + By + C = 02. 斜截式方程:y = kx + b3. 两点式方程:y y1 = (y2 y1) / (x2 x1) (x x1)4. 直线方程的解法:代入法、消元法、图解法5. 直线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直线方程的求法及应用。
2. 难点:直线方程在不同情况下的求解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方程的求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直线方程的图解过程。
3. 实例分析,让学生体验直线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直线方程的求法及应用。
2. 练习题:涵盖各种类型的直线方程题目。
3. 实物模型:直线图形的模型,如直尺、三角板等。
教案目录:第一章:直线方程的基本形式1.1 斜率与截距1.2 直线方程的斜截式1.3 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第二章:斜截式方程2.1 斜截式方程的定义2.2 斜截式方程的求法2.3 斜截式方程的应用第三章:两点式方程3.1 两点式方程的定义3.2 两点式方程的求法3.3 两点式方程的应用第四章:直线方程的解法4.1 代入法求直线方程4.2 消元法求直线方程4.3 图解法求直线方程第五章:直线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直线方程与几何问题5.2 直线方程与物理问题5.3 直线方程与生活问题六、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6.1 两条直线的交点6.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6.3 直线方程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七、直线方程的变换7.1 直线的平移7.2 直线的旋转7.3 直线的缩放八、直线方程的优化问题8.1 直线方程的最值问题8.2 直线方程的线性规划问题8.3 直线方程的优化方法与应用九、线性方程组与直线方程9.1 线性方程组的定义9.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9.3 线性方程组与直线方程的关系十、直线方程与其他数学学科的联系10.1 直线方程与函数的关系10.2 直线方程与三角函数的联系10.3 直线方程与其他数学学科的融合应用十一、直线方程的拓展与应用11.1 空间直线方程11.2 参数方程与直线方程11.3 直线方程在现代数学中的应用十二、直线方程与坐标系12.1 直角坐标系中的直线方程12.2 极坐标系中的直线方程12.3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中的直线方程十三、直线方程与日常生活13.1 地图上的直线方程13.2 导航与直线方程13.3 直线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十四、直线方程与科技发展14.1 计算机图形学与直线方程14.2 机器学习与直线方程14.3 直线方程在其他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十五、综合练习与案例分析15.1 综合练习题集15.2 案例分析:直线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3 学生展示与讨论:个人或小组项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直线与方程》的教案,涵盖了直线方程的基本形式、斜截式、两点式、解法、实际应用、综合应用、变换、优化问题、线性方程组、学科联系、拓展应用、坐标系、日常生活、科技发展以及综合练习与案例分析等十五个章节。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教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8714ba0b4e767f5bcfce72.png)
教学课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一、知识框架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 倾斜角与斜率(1)倾斜角(2)斜率定义 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规定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0 记法 α图示范围0°≤α<180° 作用(1)用倾斜角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2)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是:直线上的一个定点以及它的倾斜角,二者缺一不可。
定义α≠90°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α=90° 斜率不存在③当直线l 1∥直线l 2时,可能它们的斜率都存在且相等,也可能斜率都不存在.④对于不重合的直线l 1,l 2,其倾斜角分别为α,β,有l 1∥l 2⇔α=β.(2)垂直如果两条直线都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那么它们互相垂直.有12121-=⋅⇔⊥k k l l①当直线l 1⊥直线l 2时,可能它们的斜率都存在且乘积为定值-1,也可能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而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②较大的倾斜角总是等于较小倾斜角与直角的和.3.2 直线的方程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①定义:如下图所示,直线l 过定点P (x 0,y 0),斜率为k ,则把方程)(00x x k y y -=-叫做直线l 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特别地,当倾斜角为︒0时,有0=k ,此时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方程为00=-y y 或者0y y =。
②说明:如下图所示,过定点P (x 0,y 0),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点斜式,其方程为x -x 0=0,或0x x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①定义:如下图所示,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与y 轴的交点为(0,b ),则方程b kx y +=叫做直线l 的斜截式方程,简称斜截式.②说明:左端y 的系数恒为1,一条直线与y 轴的交点(0,b )的纵坐标b 叫做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截式方程.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①定义:如图所示,直线l 经过点P 1(x 1,y 1),P 2(x 2,y 2)(其中x 1≠x 2,y 1≠y 2),则方程y -y 1y 2-y 1=121x x x x --叫做直线l 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②说明:与坐标轴垂直的直线没有两点式方程,当x 1=x 2时,直线方程为x =x 1;当y 1=y 2时,直线方程为y =y 1.(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①定义:如图所示,直线l 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分别是P 1(a,0),P 2(0,b )(其中a ≠0,b ≠0),则方程为1=+by a x 叫做直线l 的截距式方程,简称截距式.2. 利用三种直线方程求直线方程时,要注意这三种直线方程都有适用范围,利用它们都不能求出垂直于x 轴的直线方程。
直线及其方程概念教案
![直线及其方程概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b570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b.png)
直线及其方程概念教案教案标题:直线及其方程概念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直线的定义,并能够区分直线与曲线的不同。
2. 学生能够掌握直线的方程表示方法,包括点斜式、斜截式和一般式。
3. 学生能够应用直线方程解决与直线相关的问题。
教学资源:1. 教材:包含直线及其方程概念的相关章节。
2. 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白板笔。
3. 学生练习册、作业本。
教学步骤:引入:1. 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例如:在一个城市规划中,学生需要设计一条直线道路连接两个重要地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条直线。
探究:2.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桌子的边缘、图书馆的书架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直线的特征。
3. 引导学生探究直线的定义,即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路径,其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连线都在这个路径上。
概念讲解:4. 使用白板或黑板,绘制一条直线,并解释直线的定义。
5. 介绍直线方程的表示方法:a. 点斜式:y - y₁ = m(x - x₁),解释斜率m和已知点(x₁, y₁)的含义。
b. 斜截式:y = mx + c,解释截距c和斜率m的含义。
c. 一般式:Ax + By + C = 0,解释系数A、B和C的含义。
示例演练:6. 提供一些直线方程的示例,并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方程绘制直线。
7. 给学生一些直线的图形,要求他们根据已知的直线图形写出方程。
练习与应用:8.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包括求解直线方程、绘制直线等。
9. 引导学生将直线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求解两条直线的交点、判断点是否在直线上等。
总结:10. 复习直线的定义和方程表示方法,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要点。
11. 解答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多关于直线及其方程的问题。
拓展:1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教材或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直线及其方程的应用领域,如几何、物理等。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作业本。
直线方程教案模板doc(共6篇)
![直线方程教案模板doc(共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8d749f1ed9ad51f11df2b0.png)
直线方程教案模板d oc〔共6篇〕教学目标〔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2〕重点、难点分析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习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1 / 5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2.教法建议〔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局部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根底.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平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求直线方程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要依不同的几何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方程.根据两个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方程思想求直线方程.〔5〕注意正确理解截距的概念,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直线〔也是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相应坐标,它是有向线段的数量,因而是一个实数;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正实数〔或非负实数〕.〔6〕本节中有不少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是函数、不等式、三角与直线的重要知识交汇点之一,教学中要适中选择一些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 / 5〔7〕直线方程的理论在其他学科和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大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和dc,FKMCKVN其它学科,教师要注意引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8〕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而不是仅停留在观念上.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互化.〔2〕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其证明〔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类讨论能力、逆向思维的习惯和形成特殊与一般辩证统一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及其证明.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下面给出教学实施过程设计的简要思路:教学设计思路:〔一〕引入的设计前边学习了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方程的方法,看下面问题:问:说出过点〔2,1〕,斜率为2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答:直线方程是,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肯定学生答复,并纠正学生中不标准的表述.再看一个问题:问:求出过点,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答:直线方程是〔或其它形式〕,也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3 / 5肯定学生答复后强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启发: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谈谈?各小组可以讨论讨论.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边评价边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如下问题:【问题1】“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二〕本节主体内容教学的设计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组研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或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教师组织开展集体讨论.首先让学生陈述解决思路或解决方案:思路一:…思路二:………教师组织评价,确定最优方案〔其它待课下研究〕如下: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线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即斜率存在或不存在.当存在时,直线的截距也一定存在,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当不存在时,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吗?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与其它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没有任何区别,根据直线方程的概念,方程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综合两种情况,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至此,我们的问题1就解决了.简单点说就是:直线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这个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准确地说应该是“要么形如这样,要么形如这样的方程〞.同学们注意:这样表达起来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表达?学生们不难得出:二者可以概括为统一的形式.4 / 5这样上边的结论可以表述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启发:任何一条直线都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觉得还有什么与之相关的问题呢?【问题2】任何形〔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不难看出上边的结论只是直线与方程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是它的另一方面.这是显然的吗?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刚刚一样认真地研究,得到明确的结论.那么如何研究呢?师生共同讨论,评价不同思路,达成共识:回忆上边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系数-A/B是否为0恰好对应斜率K是否存在,即〔1〕当B不为0时,方程可化为y=-A/B X –C/B这是表示斜率为k、在x轴上的截距为b的直线.〔2〕当B=0时,由于A,B不同时为0,必有A不为0,方程可化为X=-C/A 这表示一条与X 轴垂直的直线.哦干吗r,因此,得到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形如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为方便,我们把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称作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的.5 / 5第2篇:直线方程教案Ⅰ.课题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之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高中数学直线及其方程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及其方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4df98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d.png)
高中数学直线及其方程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直线的基本定义及性质;
2. 掌握直线的方程表示方法;
3. 熟练运用直线的方程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1. 直线的基本性质;
2. 直线的方程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1. 利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教案复印件;
3. 钢笔、白板、擦拭布。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基本概念;
2. 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直线的方程?
二、提出问题(10分钟)
1. 介绍直线的一般方程:Ax + By + C = 0;
2. 说明直线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3. 讲解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及解题方法。
三、示范演练(15分钟)
1. 解答直线方程表示问题;
2. 演示如何根据直线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四、练习与拓展(15分钟)
1. 学生互相讨论并解答相关问题;
2. 综合应用直线方程解决复杂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总结直线的方程表示方法及应用;
2. 提醒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勤加练习。
教学反馈:
1. 课后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
2. 下节课继续巩固直线方程的应用。
教学延伸:
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拓展直线方程的应用范围。
直线与方程教案
![直线与方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6cc19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3.png)
直线与方程教案教案标题: 直线与方程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的基本概念,并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直线上的点来确定直线的特征。
2. 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形式和斜截式方程形式,并能够在给定条件下转化两种方程形式。
3. 学会通过已知直线上的一个点和直线的斜率来确定直线的方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确定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课本、练习册和教学投影。
b. 熟悉直线的基本概念、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知识。
c. 准备针对直线与方程的示例问题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a. 学生需要准备课本、练习册和写字工具。
b.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理解直线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方程、斜截式方程的知识。
教学过程:引入:1. 出示图像:展示一幅包含直线的图像,激发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和观察。
2. 提问学生问题:你对直线有什么认识?直线有哪些特点?探究:1.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直线的特征。
2. 定义直线:给出直线的定义,并解释什么是斜率。
3. 一般方程:介绍一般方程的形式Ax + By = C,并给出一些例子。
4. 斜截式方程:介绍斜截式方程的形式 y = mx + b,并给出一些例子。
5. 示例问题:通过几个示例问题,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的转化和使用。
实践:1. 练习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给学生分发练习题,包括求直线方程转化和求直线方程的具体题目。
2. 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学生辅导和指导。
总结: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强调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2. 学生总结:请学生撰写一个简短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拓展:1. 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如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等。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练习评价:批改、点评学生的练习题,检查他们对直线与方程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中数学必修1直线与方程教案(共5课时)
![高中数学必修1直线与方程教案(共5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d545dcc6137ee06eff91860.png)
高中数学必修1直线与方程教案(共5课时)第一课时 3.1.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要求:会根据直线上的两点坐标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给出一直线上的一点与它的斜率,能够画出它的图象. 教学重点:理解倾斜角, 斜率. 教学难点:倾斜角, 斜率的理解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 讨论:在直角坐标系中,只知道直线上的一点,能不能确定一条直线呢?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这个山坡很陡峭,有时也说坡度,这里的陡峭和坡度说的是山坡与水平面之间的一个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课:1. 教学平面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① 直线倾斜角的概念: 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注意: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讨论: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② 直线斜率的概念:直线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tan k α=讨论:当直线倾斜角为90︒度时它的斜率不存在吗?. 倾斜角的大小与斜率为正或负有何关系?斜率为正或负时,直线过哪些象限呢?α取值范围是[)0,π.③ 直线斜率的计算:两点确定一直线,给定两点111(,)p x y 与222(,)p x y ,则过这两点的直线的斜率2121y y k x x -=- 思考 :(1)直线的倾斜角α确定后, 斜率k 的值与点1p ,2p 的顺序是否有关?(2)当直线平行表于y 轴或与y 轴重合时,上述公式2121y y k x x -=-还适用吗? 2. 教学例题:例1,求经过两点(2,3),(4,7)A B 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并判断这条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 1,2,3--的直线123,,l l l .三. 巩固与提高练习:1. 已知下列直线的直线倾斜角α,求直线的斜率k. ⑴ 030a = ⑵ 045a = ⑶ 0120a = ⑷ 0135 2:已知直线l 过点(1,2)A 、(,3)B m ,求直线l 的斜率和倾斜角 3,已知,,a b c 是现两两不等的实数,求经过下列两点直线的倾斜角. (1) (,),(,)A a b B b c (2) (,),(,)P b b c Q a c a ++ 4.画出经过点(0,3)且斜率分别为3和-2的直线. 四.小结:倾斜角、斜率的概念, 斜率的计算公式. 五:作业,95P 2题.第二课时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教学要求:明白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时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代数的方法,运用斜率来判定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关系. 教学重点:用斜率来判定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教学难点:用斜率来判定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 提问: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如果计算直线的斜率?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斜率分别是-3,3,1的直线的图象.3. 探究:两直线平行(垂直)时它们的倾斜角之间有何关系? 二、讲授新课:1. 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① 由上述探究 →两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倾斜角都相等.即: 12αα= ,提问: 两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相等吗? 1212l l k k ⇔= ② 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斜率都存在. 它们的斜率相等.即: 12αα= , 1212l l k k ⇔=注意: 上述结论的前提是两条直线不重合并且斜率都存在. 2. 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探究两直线12,l l 垂直时,它们的斜率12,k k 的关系. ① 12,l l 的倾斜角0190α=,020α=时, 斜率12,k k 不存在; ② 当斜率12,k k 都存在时.设12,l l 的倾斜角分别为12,αα, 其中1α>2α,则有01290αα=+01122211tan tan(90)tan k k ααα==+=-=-,即:121k k =- 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垂直,则它们的斜率12,k k 的乘积121k k =-。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698dde3186bceb19e8bbb1.png)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重点与难点: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教学过程:(一)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我们知道,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 那么, 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如图, 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 …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1)它们都经过点P. (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的不同?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问: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0°≤α<180°.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如图, 直线a∥b∥c, 那么它们YXcbaO的倾斜角α相等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α不能确定一条直线.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α..(二)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α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例如, α=45°时, k = tan45°= 1;α=135°时, k = tan135°= tan(180°-45°) = - tan45°= - 1.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 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 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 90°, 直线与x轴垂直;(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4) 当 y1=y2时, 斜率k = 0, 直线的倾斜角α=0°,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 (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四)例题: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 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分析: 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x1≠x2, 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 的值;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钝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锐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0°.略解: 直线AB 的斜率k1=1/7>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直线BC 的斜率k2=-0.5<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钝角; 直线CA 的斜率k3=1>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l. 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 只要再找出a 上的另外一点M. 而M 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 的斜率确定; 或者k=tanα=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 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 在x 轴的上方作45°的角, 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 略解: 设直线a 上的另外一点M 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 1=(y -0)/(x -0)所以 x = y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 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 M(1,1), 可作直线a.同理, 可作直线b, c, l.(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五)练习: P91 1. 2. 3. 4. (六)小结:(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公式. (七)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 (八)板书设计: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二)能力训练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一)先研究特殊情况下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上一节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而且知道,可以用倾斜角和斜率来表示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并推导出了斜率的坐标计算公式. 现在, 我们来研究能否通过两条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讨论: 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它们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设直线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 我们知道, 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是由两条直线的方向决定的, 而两条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或斜率决定的. 所以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 两条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首先研究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L1∥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α1=α2.(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α1, α2的关系)∴tanα1=tanα2.即k1=k2.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即k1=k2,那么tgα1=tgα2.由于0°≤α1<180°,0°≤α<180°,∴α1=α2.又∵两条直线不重合,∴L1∥L2.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下面我们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L1⊥L2,这时α1≠α2,否则两直线平行.设α2<α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α1=90°+α2.因为L1、L2的斜率分别是k1、k2,即α1≠90°,所以α2≠0°.,可以推出: α1=90°+α2.L1⊥L2.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注意: 结论成立的条件. 即如果k1·k2 = -1,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k1, k2的关系, 并使L1(或L2)转动起来, 但仍保持L1⊥L2, 观察k1, k2的关系, 得到猜想, 再加以验证. 转动时, 可使α1为锐角,钝角等).例题例1已知A(2,3), B(-4,0), P(-3,1), Q(-1,2), 试判断直线BA与PQ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BA∥PQ,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解: 直线BA的斜率k1=(3-0)/(2-(-4))=0.5, 直线PQ的斜率k2=(2-1)/(-1-(-3))=0.5, 因为k1=k2=0.5, 所以直线BA∥PQ.例2 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 B(2,-1), C(4,2), D(2,3), 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解同上.例3已知A(-6,0), B(3,6), P(0,3), Q(-2,6), 试判断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解: 直线AB的斜率k1= (6-0)/(3-(-6))=2/3,直线PQ的斜率k2= (6-3)(-2-0)=-3/2, 因为k1·k2 = -1 所以AB⊥PQ.例4已知A(5,-1), B(1,1), C(2,3), 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AB⊥BC,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课堂练习P94 练习 1. 2.课后小结(1)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真实等价条件;(2)应用条件,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 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 判定三点共线.布置作业 P94 习题3.1 5. 8. 板书设计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高中数学直线方程的教案
![高中数学直线方程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519f3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9.png)
高中数学直线方程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的定义及特点;
2. 了解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概念;
3. 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点斜式和斜截式的表示方法;
4. 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
5. 能够解决与直线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直线的方程表示方法;
2. 能够根据给定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直尺、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几个实际问题引入直线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直线的基本特点。
2. 讲解:讲解直线的定义、斜率和截距的概念,介绍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点斜式和斜截式的表示方法。
3. 练习: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给定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并理解直线的方程与直线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4. 巩固: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通过一些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拓展他们对直线方程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相关知识点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直线方程展开,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对直线的性质和表示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3篇
![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3bb4b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9.png)
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3篇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1教案名称:直线的方程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直线;2. 掌握画出直线的方法,及直线的性质;3. 学习如何求直线的方程;4. 能够运用直线的方程进行问题拓展。
教学重点:直线的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资源:白板、彩笔、教材和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怎样画出一条直线?告诉我一下直线的定义。
二、讲解(20分钟)1. 直线的定义:直线是由许多个点无限延伸构成的图形,两个方向相反。
2. 直线的性质:(1) 任意两点在直线上,任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2) 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两条直线称为相交直线。
(3) 相对的两个角互为补角,两个补角相加等于180度。
3. 如何求直线的方程:(1) 一般式方程:Ax+By+C=0(A、B、C 为常量)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就是 Ax+By+C=0,其中 A、B 不全为0,A、B、C均为常数;(2)斜截式方程:y=kx+b其中 b 表示截距,k 表示斜率。
(3)点斜式方程:y-y1=k(x-x1)其中(x1,y1)为直线上的一点,k 为直线的斜率。
(4)两点式方程:y-y1/y2-y1=x-x1/x2-x1(x1,y1)和(x2,y2)两个点在同一直线上,其中 k=(y2-y1)/(x2-x1) 为直线的斜率。
三、练习(25分钟)1. 求直线的方程:(1)过点 A(-1,3) 和 B(1,-1) 的直线;(2)过点(-2,6) 且垂直于直线 y=2x+1 的直线;(3)过(2,-3)且与直线 y=x+1 垂直的直线。
2. 解答题:(1)求如图所示的平面图形 ABC 所示三角形中 AC 的中垂线的方程;(2)如图,$∠B=105°$,BC=2,AB=5×√3,以 BC 为底边的三角形ABC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 $x-2y+1=0$,求 AC 和 AB 的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解析几何初步【课题】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2)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3.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引导、讨论等方法,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掌握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方法。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会实现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教学难点:斜率概念的学习,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教法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模型【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直线和圆都是最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生产实践和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初中几何对直线和圆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初中代数研究了一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高一数学研究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内容以上述知识为基础,直线和圆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要研究的是直线的两个基本概念,即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⑴回顾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形如y=kx+b(k≠0)叫做一次函数;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当k>0时,在R上是增函数,当k<0时,在R上是减函数。
⑵画出下列一次函数的图象①y = 2x + 4 ② y = -2x + 2小结:作一次函数图象的方法-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可在直线上任取两点,通常取点(0 , b)与(-b/k , 0)。
研究两点(-2,0)、(0,4)与函数式y = 2x + 4的关系是:这两点就是满足函数式的两对x、y的值。
由作图知满足函数式y = 2x + 4的每一对x、y的值都是函数y = 2x + 4上的点;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式y = 2x + 4。
小结: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是以满足y=kx+b(k≠0)的每一对x、y的值为坐标的点构成的。
由于函数式y=kx+b(k≠0)也可以看成二元一次方程,所以我们说,这个方程的解和直线上的点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
二、讲授新课:⑴直线方程的概念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过来,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直线时,就是利用直线和方程的这种关系,建立直线的方程,并通过方程来研究直线的有关问题,为此,我们先研究直线的倾斜角,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并注和斜率。
正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4-35意它们的变化范围。
(5分钟)⑵直线的倾斜角 ①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那么α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当直线和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0º。
②范围:0º≤α<180ºαo x o x⑶直线的斜率定义:倾斜角不是90º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4)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形式特点 方向向量:1α o x o x 直线上的向量21P P 及与它平行的向量都称为直线的方向向量。
直线P 1P 2的方向向量21P P 的坐标是(x 2-x 1,y 2-y 1),其中P 1(x 1,y 1),P 2(x 2,y 2);当直线P 1P 2与x 轴不垂直时,x 2≠x 1,此时21121P P x x -也是直线P 1P 2的方向向量,且它的坐标是),(1121212y y x x x x ---,即(1,k ),其中k 为直线P 1P 2的斜率。
注:方向向量与x 轴所成的最小正角与直线l 的倾斜角相等。
(5)斜率公式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是: )(211212x x x x y y k ≠--= 推导如下:设直线P 1P 2的倾斜角为α,斜率为k ,向量的方向是向上的21P P (如下图),向量21121221P P OP ),y y ,x x P P = 过原点作向量--=(,则点P (x 2-x 1 , y 2-y 1),而且直线OP 的倾斜角也是α,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有)(tan 121212x x x x y y ≠--=α,即)(121212x x x x y y k ≠--=。
同样,当向量同样的公式。
的方向是向下时,也有21P P 小结:斜率公式的形式特点⑴斜率公式与两点的顺序无关,即两点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同时颠倒。
⑵斜率公式表明,直线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直线上任意两点坐标表示,而不需要求出直线的倾斜角。
⑶斜率公式中,当x 1=x 2时不适用,此时直线和x 轴垂直,直线的倾斜角α=90°。
3、应用举例例1 如图,直线l 1的倾斜角为α1=l 2的斜率。
解:l 1的斜率k 1=tan α1=tan30°=3 ∵l 1⊥l 2∴l 2的倾斜角α2=90°+30∴l2的斜率k2=tan120°=-3α1α2o x例2直线过点A(-2,0), B(-5,3),求直线AB的斜率。
解:k=(3-0)/[(-5)-(-2)]=-1又α∈[0°,180°)∴α=135°因此,这条直线的斜率是-1,倾斜角是135°巩固练习P37练习4、54、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数学方法:图象法、公式法三、内容、方法小结:本节介绍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以及斜率的两种求法,教学中运用图像法和公式法使得内容更易理解。
四、课后作业P89 2 3五、板书设计:1.倾斜角和斜率倾斜角定义:例1斜率定义:两点式求斜率例2作业:六、教学反思:【课题】第二节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斜率存在的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能用解析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关系的充要条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代数化处理几何问题的方法及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体会唯物辩证法在数学中的体现。
3.过程与方法: 在初中平面几何的直线平行或垂直关系的基础上,本节将从新的角度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关系,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并会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垂直2.教学难点:是斜率不存在时两直线垂直情况的讨论(公式适用的前提条件)【教法学法】讲解、练习、演示、探究【教学准备】计算机、投影仪、三角板.【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课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魔术师的地毯一位魔术师拿了一块边长为1.3米的地毯去找地毯匠,要求把这块正方形的地毯改制成宽0.8米,长2.1米的矩形.地毯匠对魔术师说:“难道你连小学算术都没学过吗?边长为1.3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69平方米,而宽0.8米、长2.1米的矩形面积只有1.68平方米。
两者并不相等呀!”而魔术师只给了地毯匠一幅图,让他照着做就是了。
地毯匠照做了,缝好一量,果真可以,魔术师得意洋洋地取走了地毯,可地毯匠却很纳闷,百思不得其解,那0.01平方米的地毯去哪了?你能帮他解开疑团吗?现在大家可能不知道从何下手,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看看能否利用我们下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入课题: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二、讲授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斜率,谁能告诉我斜率是什么?生:斜率是一条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师:那什么是倾斜角?生:倾斜角是一条直线向上的部分与x轴正半轴所夹的角.师: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与这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实验探究这个问题.大家打开几何画板,完成实验报告.给学生10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报告师: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的实验结果学生1:实验1,我实验探究的结果是当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时, 他们的斜率是相等的,当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的时候,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有没有同学补充?若没有,老师提问:当这两条直线都与y轴平行时,这两条直线的斜率也相等吗?让大家再动手操作一下.老师再问,若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这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有没有其它的位置关系?重合.因此,我们实验一的最终结论应该是:两条直线....,...而.且不重合....都.有斜率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学生2:实验2,我实验探究的结果是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他们的斜率的乘积都等于-1,当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等于-1的时候,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有没有同学补充?若没有,老师提问:当这两条直线有一条与y轴平行时,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让大家再动手操作一下.因此,我们实验一的最终结论应该是: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即乘积为-1);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师:上面是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实验探究的结果,还没有经过理论验证.大家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证明这两个结论呢?首先我们先证明结论一.已知L1∥L2(图1-29),它们的斜率分别为k1,k2,求证它们的斜率相等. 证明:因为L1∥L2,所以α1=α2.∴tg α1=tg α2. 即 k1=k2.反过来,已知k1=k2,k1,k2分别为不重合的直线L1,L2的斜率,求证:L1∥L2证明:因为k1=k2,所以tg α1=tg α2由于0°≤α1<180°, 0°≤α<180°, ∴α1=α2. 又∵两条直线不重合, ∴L1∥L2.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下面我们一起来证明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L1⊥L2,这时α1≠α2,否则两直线平行.设α2<α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 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 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 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α1=90°+α2.因为L1、L2的斜率分别是k1、k2,即α1≠90°,所以α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