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思路分析,体会本文表达的深刻思想。
2.通过语句分析,品味作者由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体会语句,分析思想教学难点:由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讲读。
第一课时一:导语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灯下漫笔》。
二:了解背景,齐读课文提示第1段,明确学习目标。
(板书:领会,品味——在黑板左上角)三: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思想感情。
(放幻灯片:词语解释)提问一位学生,如果概括正确(怒,哀)则予表扬,然后导入下一个环节。
如果错误,则趁机导入下一个环节。
四:课文分析1、讨论:《灯下漫笔》一文是从一件什么事起笔的?明确:文中开篇所写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
老百姓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钞票贬值”和“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钞票贬值”是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大家都曾遇到过的小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似乎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
钞票的贬值使人们“忽而变了一个穷人”为“几乎要绝食”而“恐慌”时,又能打“六折”“七折”于是“非常高兴”,“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灯下漫笔鲁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据,多方提炼观点的方法。
1、品味作者含蓄隐曲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先生敢于直面现实,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已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概括及其划分标准。
2、理解人的价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带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认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科学论述。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啊,有人说懂中国历史的只有两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毛泽东和鲁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鲁迅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
二、作者: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解题:灯下漫笔,就是在灯下写随笔。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莽原》杂志,当时中国南方属国民政府,北方是军阀割剧政府,天下战乱不休,百姓生灵涂炭。
四、朗读:1、放录音示范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板书:纂五、分析: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各段意思。
1、为方便起见人们把手中的银元兑成了钞票。
2、袁世凯提称帝天下大乱,钞票兑换银元发生困难。
3、我寻机将钞票折价兑成了银元感到非常高兴。
4、由此得出结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5、暴力将人不当人,人们还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6、翻阅历史,中国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2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节选)》是一本优秀的文学读本,内容丰富多样,适合初中生阅读。
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本教学设计是《灯下漫笔(节选)》的一部分,选取了适合教学的章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2.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内容概述《灯下漫笔(节选)》是一本由多位作家合作编写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多个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本次教学设计选取了其中一篇故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2.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取故事中的有意义的细节和主题。
•运用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3.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运用文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准备教材:《灯下漫笔》教材册子。
•准备教具:黑板、粉笔。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你们喜欢读故事吗?为什么?–你们读过什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情节或人物?•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目标。
3. 阅读故事原文•教师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阅读故事原文,并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4.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例如:–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有哪些?这些情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否与他们的性格相符?•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 分析故事中的细节和主题•教师要求学生提取故事中的有意义的细节,并分析这些细节与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关系。
6. 进行写作训练•教师提供几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写作。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解读文本,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灯下漫笔(节选)》2.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演示: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3. 选取一篇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维开阔度。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重复讲解重点难点。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写于1925年。
本文针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民众的期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讽刺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合理性。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5. 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下漫笔》的文化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可以组织一次关于鲁迅生平及其作品的讲座或者观看相关纪录片。
通过拓展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鲁迅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七、课堂讨论1. 鲁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来揭示社会现象?2. 鲁迅的讽刺手法有哪些特点?3. 学生认为鲁迅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八、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灯下漫笔》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鉴赏,分析鲁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灯下漫笔(节选)》的作者和出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学生进行讨论。
4. 论证结构分析:教师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5.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 内容分析: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3. 论证结构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批判性思维训练: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课本《灯下漫笔(节选)》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石家庄市栾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彭勃栾城县第二中学张伟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把握鲁迅作品语言的时代特点;2、通过拎读,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3、训练学生的质疑、探究思维。
过程与方法:4、诵读法整体感知法质疑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伟大人物--鲁迅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语文,曾流传着这样的校园民谣“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对于鲁迅,一位高三学生曾这样说,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他深刻的思想,半文半白的语言,都和其它的语文课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就中学生的阅历来说,要真正读懂鲁迅,恐怕勉为其难。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有深度、有力量的人。
正因为有他,在那暗无天日、找不到出路的时代,人们才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学了这篇文章,也许我们仍然不太懂他,但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护他,爱戴他,崇敬他。
二、设置情境,整体感知,激发研读兴趣1、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20年代,一起走进鲁迅的世界。
首先,请大家换换身份,请大家每个人都做一回《莽原》编辑部的编辑,作为编辑,收到一篇来稿,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审阅呢?(语言、内容、思想)下面,请大家听录音,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件事情:(1)找出文中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地方。
(2)注意文章是从哪儿入手,开始说理的?(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
三、编辑工作之一--究词句2、接下来,我们针对第一项工作进行研讨--究词句。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将不规范的词句,试着进行修改,使之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多媒体出示:表达不规范的词句:“沉垫垫”应改为“沉甸甸”,“累坠”应改为“累赘”“直捷了当”应改为“直截了当”“烦重”应改为“繁重”“绕湾子”应改为“绕弯子”“我更非常高兴”重复了,改为“我更高兴”。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灯下漫笔(节选)【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力量培育目标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育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比的联想力量。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剧烈的激愤之情;3.体会、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悟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悟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尝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方法】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比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会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同学活动】预习,诵读。
思索,争论。
【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索: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二、导入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
今日,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索。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非常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期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头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头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敞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第一篇:灯下漫笔(节选)高中二年级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二、解题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四)明确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
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一、教学背景《灯下漫笔》是一本以散文形式呈现的散文集,由中国当代散文家贾平凹创作。
该书以平凡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教授《灯下漫笔》这一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灯下漫笔》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他们对于文字表达的技巧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1. 散文赏析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并引导他们分析文中的主题、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
通过师生互动,共同理解和感悟文本中的意义。
2. 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让他们就该段的主题、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进行研究和讨论。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3. 写作训练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话题和思考题,让他们运用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写出自己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等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写作训练:通过给予写作任务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训练。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灯下漫笔》的背景和作者贾平凹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散文赏析:教师指导学生读一篇《灯下漫笔》中的散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对于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3.文本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散文的一段。
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讨论,提取段落中的重点内容、文学要素和修辞手法。
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4.讨论和互动: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和分享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其语言的魅力。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掌握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鲁迅散文的语言特点。
2.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这篇文章。
学生分享对鲁迅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4.深入探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5.拓展延伸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
学生自主选择一篇鲁迅散文进行阅读,分享阅读感悟。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鲁迅作品。
6.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鲁迅散文的艺术风格和批判精神。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学习兴趣浓厚,对鲁迅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增加鲁迅散文的阅读量,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作品。
2.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
重难点补充:一、鲁迅散文的语言特点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灯下漫笔》时,有没有发现鲁迅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老师,我觉得鲁迅的语言很尖锐,有时候也很讽刺。
”教师引导:“很好,鲁迅的语言确实有这样的特点。
人教版第三册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宣威市第五中学吕荣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味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情感。
2、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概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理解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
2、理解“人〞的价格。
3、理解“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教学方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理解鲁迅先生所提倡的“第三样时代〞的内涵,并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教学过程]一、导入没有伟大民族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怀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
就在安葬鲁迅的第三天,郁达夫带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
读了《灯下漫笔》一文,我们就更明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二、解题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既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还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
鲁迅说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像断线的风筝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指写作时想象思维发散。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阅读次数:2411]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 &nbs...•《灯下漫笔》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阅读次数:1209]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体味、鉴赏文?..•《灯下漫笔》漫想三则(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阅读次数:575]一、当了主人就是好2010年1月1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就传来一个让人沉重的消息,巴基斯坦一个乡村排球馆发生汽车炸弹爆炸,已造成98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爆炸的原因,据说是因为这个村庄曾是塔利班武装分子的一个据点,但最近在军方展开的行动中,该村居民与政府的安全部队合作,将武装分子赶出了...•[阅读次数:1167]灯下漫笔  ...•[阅读次数:2249]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石家庄市栾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彭勃栾城县第二中学张伟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鲁迅作品语言的时代特点;2、通过拎读,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 3、训练学生的质疑、探究思维。
过程...•[阅读次数:6501]颜改河 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灯下漫笔〉节选》教案[阅读次数:8162]《〈灯下漫笔〉节选》教案9jiao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 ...•[阅读次数:4296]田上梁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节选)一、课程背景本堂课是一堂语文课,旨在通过学习文言文《灯下漫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灯下漫笔》这篇古代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3.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灯下漫笔》的方式,培养学生用简洁、准确的句子表达思想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课文解读(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灯下漫笔》,并对课文进行解读,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3. 阅读理解(25分钟)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阅读理解问题。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并解答相关问题。
3.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和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仿写练习(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灯下漫笔》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常用表达结构。
2.学生个人或分组进行仿写练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用文言文的方式进行表达。
3.学生互相交流和评审,并进行修改和改进。
5. 总结和回顾(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和难点,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
三、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2.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现,包括对课文细节和主旨的理解;4.学生的写作能力表现,包括仿写的质量和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言文的作品,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学生还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短文,用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节选)》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灯下漫笔(节选)》的文学价值;2.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灯下漫笔(节选)》《灯下漫笔(节选)》是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的作品,通过文笔婉约而充满情感的叙述,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温馨画面。
学生们将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它以散发性、抒情性、多样性为特点。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情感表达、意象的运用以及节奏感的把控等。
同时,通过对《灯下漫笔(节选)》的分析,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散文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灯下漫笔(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唤起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节选)》,理解其中的情感描写、人物刻画以及意象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和特点。
教师可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Step 3:分析散文特点(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灯下漫笔(节选)》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逐步认识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的情感表达、自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的特点。
Step 4:撰写读后感(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份读后感。
教师指导学生在读后感中结合《灯下漫笔(节选)》的情感描写、人物刻画以及意象运用等方面,展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思考。
Step 5:分享与讨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进行分享,并进行互相讨论和交流。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灯下漫笔〉节选》这篇文章,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风格。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景物和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文学特色。
2.运用文学常识,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现文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方法。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活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导入 (10 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音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的兴趣。
Step 2 阅读理解 (30 分钟)1.让学生阅读《〈灯下漫笔〉节选》。
2.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文章中有哪些典故和比喻?它们有什么隐含的意义?-文章有哪些描述性的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和意象?它们有什么作用?Step 3 文学鉴赏 (20 分钟)1.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
2.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性。
Step 4 创作活动 (30 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活动。
每个组选择一个段落或一个片段,仿照《〈灯下漫笔〉节选》的风格,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其中的景物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选取的段落或片段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主要思想?-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增强描写的效果?-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Step 5 展示和交流 (10 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2.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Step 6 结束总结 (10 分钟)1.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回顾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接触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3)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2.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2. 分析文中使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灯下漫笔》;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知识介绍;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灯下漫笔》,提问学生对“漫笔”的理解;(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3)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和疑难问题;(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内容理解:(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2)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写作实践:(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3)学生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2)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栾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彭勃栾城县第二中学张伟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鲁迅作品语言的时代特点;
2、通过拎读,快速把握作者的观点,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
3、训练学生的质疑、探究思维。
过程与方法:
4、诵读法整体感知法质疑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伟大人物——鲁迅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语文,曾流传着这样的校园民谣“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
对于鲁迅,一位高三学生曾这样说,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他深刻的思想,半文半白的语言,都和其它的语文课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就中学生的阅历来说,要真正读懂鲁迅,恐怕勉为其难。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有深度、有力量的人。
正因为有他,在那暗无天日、找不到出路的时代,人们才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灯下漫笔》,学了这篇文章,也许我们仍然不太懂他,但我希望,我们能够拥护他,爱戴他,崇敬他。
二、设置情境,整体感知,激发研读兴趣
1、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20年代,一起走进鲁迅的世界。
首先,请大家换换身份,请大家每个人都做一回《莽原》编辑部的编辑,作为编辑,收到一篇来稿,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审阅呢?(语言、内容、思想)
下面,请大家听录音,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件事情:
(1)找出文中语言表达不规范的地方。
(2)注意文章是从哪儿入手,开始说理的?
(3)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
三、编辑工作之一——究词句
2、接下来,我们针对第一项工作进行研讨——究词句。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将不规范的词句,试着进行修改,使之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多媒体出示:
表达不规范的词句:
“沉垫垫”应改为“沉甸甸”,
“累坠”应改为“累赘”
“直捷了当”应改为“直截了当”
“烦重”应改为“繁重”
“绕湾子”应改为“绕弯子”
“我更非常高兴”重复了,改为“我更高兴”。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改为“但当我将一包现银塞在怀中……”
师引导理解:
3、现在,我们发现,《灯下漫笔》这篇文章确实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
以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有些是不规范的。
但在当时是什么状况呢?人们如何看待呢?
生各抒己见(那时刚刚开始用白话文作为书面语,所以还带有比较明显的文言文的痕迹,而且当时的语言还不规范。
)(人们读来已经很流畅了。
)
出示:时代特点:文白交替
4、作为当时的编辑,在满目的文言文中,看到这样一篇白话文,你会做何评价?
生回答
师总结:
1918年,作者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他又创作了《孔乙已》、《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等作品。
鲁迅,是当时文学界的领跑者、创新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作为
编辑,在满目的文言文中,看到鲁迅的文章,可以说是耳目一新。
由此看来,这篇文章可不可以发表?
(可以)
四、编辑工作之二——理思路、评观点
5、现在,在文字表达上编辑们已经达成共识了。
那么,内容和思想呢?决定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的最主要的标准还是思想内容。
接下来,我们针对第二项工作进行研讨——理思路、评观点。
请同学们再次交流、讨论,明确:作者在这样一篇“漫笔”里,是从哪里入手进行说理的?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展示。
多媒体出示:
(1)文章从一件钞票兑换的小事入手,想到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继而深入说理。
这是鲁迅先生比较习惯的一种写法。
这叫做——
对,以小见大。
出示:(以小见大)
(2)主要观点:
① 第4段: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 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确是数见不鲜的。
③ 第10段: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④ 最后一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6、将这些观点读一读,然后想一想,中心观点是哪一句?
生阅读、明确。
师出示:
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7、作者的观点如何理解呢?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是什么时代?人们的状况是怎样的?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又是什么时代?人们的状况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探讨交流。
学生探讨交流、展示
结合图片教师明确: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
自然理解:
本来连奴隶都做不成,等做了奴隶,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8、融入问题,引导理解:
这两个时代,人们都没有争取到人的价值,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看乱世,发生战乱都是为了什么?为了权力,也就是皇权。
所以导致民不聊生的根源是皇权,作者批判的矛头应该是——封建专制。
再来看治世,治世状态下,人们“暂时坐稳了奴隶”,做谁的奴隶呢?(百官、皇帝)皇帝做谁的奴隶呢?(皇权)这时,作者批判的矛头仍然是——封建专制。
作者除了批判封建专制,还批判什么呢?
(奴性)
这是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总结和评价,现在我们再设想鲁迅所处的年代,有谁来简单说一下时代背景。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们就幻想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
也就是复古。
历史上也有类似事件,谁知道?
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
10、人们对现状不满,神往太平盛世,而回到太平盛世,仍然是做奴隶,仍然不能实现人的价值。
但是,当时的人们是意识不到的,当时的人们是昏睡的,是迷茫的,是彷徨的,是需要一个伟人来唤醒的。
就在这时,鲁迅先生发出了一声震破天宇的呐喊,号召“现在的青年”去开创——“第三样时代”。
那“第三样时代”又是什么时代呢?
自由、平等、和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暴力的时代,实现人的价值的时代。
11、前面我们已提到,鲁迅的语言在当时是走在前列的,现在,我们又看到,鲁迅的思想同样是——走在前列的。
对,鲁迅先生同样是思想的领跑者、创新者,他希望国人能够觉醒,社会能够进步,民族能够强大。
各位编辑,对于这样一个人的作品,可不可以发表呢?
可以。
五、课堂延伸
12、下面,我们回到现实,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被唤醒了吗?鲁迅先生笔下的“第三样时代”到来了吗?作为21世纪的新中国,我们实现了自由、平等、和谐的目标了吗?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吗?请结合实际加以说明。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已经意识到要争取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民工请律师讨回工资就是明证。
而人们要实现绝对的平等,绝对的自由,那是完美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样的“第三样时代”是很难实现的。
但我们已经达到一个日趋完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依然会有不平等,但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通过正常的社会机制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社会中,平等是体现在机会的平等。
比如说全民的义务教育、改变我们命运的高考等等。
而和谐社会也已在磨难重重的2008年得到验证,遭受雪灾、地震、疫情、洪水的人们,都在党中央的有力部署和全力救援下,在全国人民的捐助和关爱中,开始创建新的生活。
如今的中国,正在已突飞猛进的的速度进行发展,2008北京奥运的完美闭幕,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圆满成
功,2010年,即将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都标志着中国已经步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昔日沉睡的雄狮早已觉醒,也早已开始展示他的雄风。
而雄狮的觉醒,离不开那些唤醒他的伟人。
今天,我们认识的就是这样一位有思想、有智慧而且有胆量发出呐喊,唤醒雄狮的伟人。
六、结束语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想,对于鲁迅,你可能仍然不太懂他,但你一定要尊敬他,爱戴他,承认他绝对是个伟大的人。
七、板书:
喜欢
乱世————牛马(奴隶)
封建制度争人
治世————奴隶
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