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解读文本,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灯下漫笔(节选)》2.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其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法:选取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演示: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思维。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3. 选取一篇类似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维开阔度。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重复讲解重点难点。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灯下漫笔的定义与特点2. 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3. 优秀灯下漫笔作品欣赏与分析4. 学生实践写作与修改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和学生实践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技巧,创作出有深度、有感情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3. 实践教学法:学生动手实践,写作和修改灯下漫笔。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3.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优秀灯下漫笔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实践写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进行灯下漫笔的创作。
5. 修改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6.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
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写作。
七、教学资源1. 灯下漫笔作品集:教师准备一些优秀的灯下漫笔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2. 写作素材: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3. 参考书籍:教师推荐一些有关写作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第二课时: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2 《灯下漫笔》的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分析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三章:课文朗读和翻译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2 课文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1 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2 语言特色的探讨探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等语言特色。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5.1 文化背景的探讨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5.2 作者观点的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六章:课文重点句子解读6.1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6.2 学生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准备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解读。
第七章: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7.1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漫笔”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漫笔是一种随性而谈的文学形式。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四、课后作业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写出自己的看法。
2.收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准备下一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讨论课文中观点的正确性。
二、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避免陷入文中提到的困境。
三、写作训练1.以“灯下漫笔”为题,让学生尝试写作一篇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创作。
四、课后作业1.完成写作训练,提交短文。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三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二、课堂讨论1.针对学生的写作,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写作提升1.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修改自己的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四、课后作业1.完成修改后的短文,提交作业。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四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修改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2.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四、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内涵和外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灯下漫笔的起源与发展1. 灯下漫笔的起源:介绍灯下漫笔的起源,以及与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关系。
2. 灯下漫笔的发展:介绍灯下漫笔在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灯下漫笔的类型与特点1. 灯下漫笔的类型:介绍灯下漫笔的各类别,如散文、杂文、小品文等。
2. 灯下漫笔的特点:分析灯下漫笔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1. 观察与思考:讲解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形成独特的观点。
2. 语言表达:教授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章:灯下漫笔实例分析1. 经典灯下漫笔作品选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灯下漫笔作品进行品读。
2. 分析与讨论:组织学生对所选作品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其写作技巧和思想内涵。
第五章:创作实践1. 创作指导:为学生提供创作灯下漫笔的指导,包括选题、构思、写作等。
2.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创作。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灯下漫笔作品。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灯下漫笔作品,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如内容是否丰富、观点是否独特、语言是否准确等。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精选灯下漫笔作品集、相关理论著作等。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一.导入谛听鲁迅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
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
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
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
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
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用文字描绘生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灯下漫笔的定义与特点2. 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3. 优秀灯下漫笔作品欣赏与分析4. 学生实践写作与指导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学生实践写作与指导。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写作灯下漫笔。
4. 小组讨论法:学生互相评价、交流,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灯下漫笔,为什么要学习灯下漫笔。
2. 新课讲解: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3. 案例分析: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让学生体会灯下漫笔的魅力。
4. 学生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灯下漫笔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5. 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评价、交流,提高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灯下漫笔作品,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灯下漫笔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内容:a. 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描写细节、结构安排等。
b. 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是否有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c. 表达能力:能否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灯下漫笔相关教材或文章。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是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规划和组织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下面是一份针对教案教学设计的探究,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之前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得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有方向,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习目标调整到适合学生的水平上。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发挥。
其次,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因素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现实,科学的、符合潮流的、有针对性的。
“课堂内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师所选教学方法,再次是教学材料。
教学内容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布置适当的作业同时还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深入发展。
同时,教师需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符,支持和联合学习材料,标准的语言和广泛的语言处理能力,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体验。
再次,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人数等具体因素适时确定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其语言的魅力。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掌握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鲁迅散文的语言特点。
2.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这篇文章。
学生分享对鲁迅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4.深入探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5.拓展延伸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
学生自主选择一篇鲁迅散文进行阅读,分享阅读感悟。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鲁迅作品。
6.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鲁迅散文的艺术风格和批判精神。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学习兴趣浓厚,对鲁迅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教学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增加鲁迅散文的阅读量,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作品。
2.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
重难点补充:一、鲁迅散文的语言特点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灯下漫笔》时,有没有发现鲁迅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老师,我觉得鲁迅的语言很尖锐,有时候也很讽刺。
”教师引导:“很好,鲁迅的语言确实有这样的特点。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并欣赏鲁迅的幽默、讽刺和深刻洞察力。
解读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解释文章的背景,包括鲁迅所处的时代和中国的社会状况。
2.2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分析文章中的幽默、讽刺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关键词汇:列出并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教学方法3.1 引导式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文本。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和活动。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4.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如阅读笔记、文章分析和写作等。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包括课文《灯下漫笔》和相关辅助材料。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背景。
5.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鲁迅的作品集、相关论文和评论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进程6.1 课前准备:在课前,为学生提供课文《灯下漫笔》的复印件或电子版本,以便他们提前阅读和准备。
6.2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鲁迅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2.2 作品背景分析《灯下漫笔》创作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3 作品意义阐述《灯下漫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3.1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3.2 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文章讲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第四章: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分析4.1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描写手法等。
4.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3 写作特色总结总结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讨论5.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进行反思。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展示6.1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6.2 学生展示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6.3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互动和展示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七章:写作练习7.1 写作任务设计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创作。
7.2 写作指导与辅导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7.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研究8.1 拓展阅读材料选择选择与《灯下漫笔》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文本解读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讽刺等手法。
3.写作技巧分析教师以《灯下漫笔》为例,讲解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鲁迅先生作品中类似的写作手法。
4.写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社会现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6.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注意文本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力求创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写作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对象征、讽刺等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写作实践中,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深度。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文章背景解释文章“灯下漫笔”的含义。
简述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整体结构解读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呼应主题。
3.2 段落分析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的各个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指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过渡句。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主要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分析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担忧。
4.2 主题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讨论文章主题在当今社会的相关性和意义。
第五章:写作手法与修辞技巧分析5.1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事实、例子和对比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5.2 修辞技巧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修辞技巧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六章:词汇与语句学习6.1 词汇学习挑选文章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短语,提供解释和例句。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6.2 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和修辞表达。
讲解语句的结构和语法特点。
第七章:阅读理解训练7.1 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信息和主旨。
7.2 细节理解练习题目设计,检测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具体信息和例子。
第八章:批判性思维培养8.1 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在一些论述中的深刻含义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作者和文章的信息。
利用板书,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感悟分享,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灯下漫笔》中的精彩片段;(2)能够分析鲁迅散文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朗读、默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鲁迅散文的特点;3. 文本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2. 鲁迅散文语言的把握;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态度;(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分析鲁迅散文的特点;(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默读和精读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结合现实生活,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鲁迅散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文本中的精彩片段;3. 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灯下漫笔》教学设计
鲁迅的《灯下漫笔》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灯下漫笔》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
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
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
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