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趣味实验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心理学实验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心理学实验被设计和实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并探讨它们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进行的。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权力和权威下的行为反应。
实验将24名志愿者分为监狱囚犯和监狱警卫两组,他们被安置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
然而,实验很快失控,监狱警卫开始虐待囚犯,囚犯们也表现出抵抗和逆反的行为。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揭示了人类行为易受环境和角色的影响。
2. 道德困境实验道德困境实验是由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进行的。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道德决策中的思考过程和行为。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回答一系列道德困境的问题,例如是否应该偷窃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
科尔伯格发现,人们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从简单的利己主义到高度抽象的道德原则。
3. 隐喻实验隐喻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艾伦·帕斯科(Allen Paivio)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阅读一些句子,其中包含隐喻表达。
例如,“他是一个冰山”表示一个人冷漠无情。
帕斯科发现,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和持久,与直接表达相比,隐喻能够激发更多的情感和想象力。
4. 束缚实验束缚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对一个被称为“学习者”的人进行电击,以测试记忆能力。
然而,实际上,学习者只是一个演员,电击是假的。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斯特鲁普效应实验: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文字来测试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会展示一些单词,这些单词的颜色和实际描述的颜色不同。
例如,单词“蓝色”可能以红色呈现。
参与者需要尽快回答描述单词颜色的词汇,而不是阅读文本本身。
2. 镜像自我意识实验:将一面镜子放在参与者前面,然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形象。
当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外貌时,研究人员可以询问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以及周围环境的感受。
3. 潜意识联想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参与者关注显示的黄牛,并提供与黄牛有关的单词。
然后,测试他们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以查看他们与黄牛相关单词的反应强度。
4. 音调实验:播放一首包含高音和低音的音乐。
研究人员可以询问参与者他们认为音乐表达的情绪,并了解高音和低音在情绪讯息中的作用。
5. 社交认知实验:展示一系列面孔,让参与者记住。
随后,将一些新的面孔混合到其中,让他们判断哪些面孔之前出现过。
这样可以测试他们对面部特征和社交情境的记忆和认知。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立体图形实验:让被试者观察两幅图形,一幅是立体的,一幅是平面的,然后询问被试者哪幅图形更有深度感。
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立体图形,即使两幅图形实际上是相同的。
2. 名字效应实验:让被试者进行一个关于某个主题的闯关游戏,在游戏之前告诉被试者的名字是“聪明的人”或“笨的人”。
结果发现,被告知自己是聪明人的人更容易通过游戏,因为他们的自我期望更高。
3. 语言框架实验:给被试者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描述一个人善良,另一个描述一个人自私。
然后,让被试者回忆被述及的事件。
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容易回忆与善良和正面有关的事件,而忽略那些与自私和负面有关的事件。
4. 颜色意义实验:让被试者查看一个单词表,其中包括红色、绿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说出颜色而不是读出单词本身。
结果发现,当颜色与单词的意义发生冲突时,被试者通常会犯错,这表明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处理文本的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图像特征。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ppt课件
工操作性质,有些明显需要智能运用。繁 简不一,完成每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大体 相等。
• IC比率 • (I对未完成任务的回忆量,C对已完成任
务的回忆量)
• 儿童IC均值≈2.1 成人IC均值≈1.9
• 原因:这种效应由完成任务的需要引起的 紧张状态而造成的
• 应用:
• ①正向使用
• ②逆向使用:“留面子效应”
谢谢大家!
第一次有记载的心理学实验
• 法老的设想 • 2600多年前 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创立者 • 萨姆提克一世 • 设想:埃及人是全人类最古老的民族 • 假设: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说话,被
隔离的婴儿出于本能说出的话就是最古老 的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
• 虽然失败,但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 • 问题→假设→方法→结果→结论
身教重于言传
• 勒温(揭示集体约束力,说服) • 20世纪40年代(二战期间) • 课题:说服家庭主妇购买一些不受人欢迎
的动物内脏做菜。 • 方案一:讲解与劝说,烹饪食谱 • 方案二:讲解+现场演示做法+讨论 • 结果:3%、32%
• ①“守门人”
• ②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 则会帮助人们态度的改变。
• 所罗门。 阿什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论: • ①有些性格特征扮演着核心特征的角色。 • ②在个体思维过程中,这些性格特征彼此
相互关联。
• 拓展: • 我们如何去描述一个人? • 这对心理咨询师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社会促进实验
•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 弗劳德·亨利·奥尔波特 • 任务完成效率测试
• 实验结果和结论
• ①并没有产生明确意识,而是其实客观刺 激。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而心理学实验则是研究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揭示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且还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自己。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希望能够为您带来一些启示和乐趣。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在权力和控制下的行为。
在实验中,一些志愿者被分配到角色扮演的监狱守卫和囚犯中。
结果,守卫们开始虐待囚犯,而囚犯们也开始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人类的行为模式。
2. 猴子和黄瓜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猴子的社会行为。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一组猴子提供了一个黄瓜片,但另一组猴子却得到了一个葡萄。
结果,那些得到黄瓜的猴子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和愤怒,这表明了动物之间的不平等感。
3. 玫瑰花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社会认知。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一些小学生看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束玫瑰花和一个男孩。
然后,他们问孩子们这个男孩是否喜欢玫瑰花。
结果,大多数女孩认为男孩喜欢花,而大多数男孩则认为男孩不喜欢花。
这个实验表明了性别角色和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4. 阿斯奇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人类对于权威的顺从程度。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一些志愿者给另一位志愿者电击,但实际上并没有电流通过。
结果,大多数志愿者都服从了指令,并给了最高电压的电击。
这个实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人类对于权威的顺从和服从。
5. 米尔格拉姆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人类对于权威的顺从程度。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一些志愿者给另一位志愿者电击,但实际上并没有电流通过。
结果,大多数志愿者都服从了指令,并给了最高电压的电击。
这个实验表明了人类对于权威的顺从程度。
6. 雪球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人类的社会网络。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
心理学中的十个有趣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通过实验来探索人类心理世界的奥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心理学领域中的十个有趣实验,这些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模式。
1. 杜尚兰实验杜尚兰实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Alfred Binet在19世纪末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重复一个被研究者说出的数字序列。
通过观察被试的错误模式,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记忆任务中的注意力、思维以及决策过程。
2. 皮亚杰实验皮亚杰实验是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在20世纪初设计的。
实验中,研究者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思维过程,研究者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规律。
3.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在模拟监狱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
4. 韦伯冷却实验韦伯冷却实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Ernst Heinrich Weber在19世纪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将手指分别放在冷热水中,然后判断温度的相对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温度的感知并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差异的感知。
这个实验启发了我们对感知和知觉的理解。
5.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给予一名“学习者”电刑作为惩罚,观察他们是否会在实验者的压力下继续执行。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会在实验者的指令下不顾道德约束执行电刑命令,这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6. 被示威者效应实验被示威者效应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ibb Latané和John M. Darley在1969年设计的。
实验中,被试旁观一段被指定的暴力事件,观察他们在不同社交情境中是否会寻求帮助。
有趣心理学小实验
有趣心理学小实验心理学听起来挺神秘的,其实有好多特别有趣的小实验呢。
就说那个米尔格拉姆实验吧。
实验者找了一些普通人,让他们当“老师”,给另外一个房间里的“学生”做问答测试。
要是“学生”答错了,“老师”就得给他们电击惩罚,而且每错一次,电击的电压还得升高。
你猜怎么着?那些“老师”啊,听到“学生”在隔壁惨叫,好多人都想停手,可是呢,在实验人员的催促下,大部分人还是会继续电击,一直到特别危险的电压等级。
这就说明啊,人在权威的影响下,有时候会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判断去做事情呢。
还有个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很有意思。
研究者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当“囚犯”,一组当“狱警”。
本来大家都是普通学生,可没过多久,那些当“狱警”的学生就开始变得特别严厉,甚至有点残忍,而“囚犯”们则开始变得很顺从,很压抑。
这实验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超级大,一个特定的环境能让好人也做出不好的行为呢。
再讲讲罗森塔尔效应的实验吧。
老师被告知某些学生是天才儿童,虽然这些学生是随机选的,但后来发现,那些被老师认为是天才的学生啊,成绩真的就越来越好。
这是为啥呢?就是因为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变高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学生感受到了这种信任,就真的更努力进步了。
这就告诉我们,积极的期待和鼓励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呢。
这些心理学小实验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
它们也像是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在笑过或者惊过之后,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这些实验里学到好多东西,在生活里也能更明白自己为啥会做某些事,别人为啥会有那些反应。
心理学小实验真的是又有趣又有用。
趣味心理学实验
趣味心理学实验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
而趣味心理学实验则是结合了趣味性和科学性,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方式来探索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趣味心理学实验,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人类的心理世界吧!二、杯子实验杯子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它通过观察人们对杯子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揭示了人类的心理倾向和偏见。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需要观察两个杯子,一个杯子上有一个笑脸,另一个杯子上没有。
然后,被试被要求回答一系列问题,以评估他们对笑脸杯子的认知和评价。
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会将笑脸杯子视为更友好、更有吸引力和更有趣。
三、颜色实验颜色实验是另一种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它探讨了颜色对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观察不同颜色的图片,并记录他们对每种颜色的情绪和感觉。
研究表明,红色通常会使人感到兴奋和紧张,蓝色则是平静和放松的象征,黄色则能够带来快乐和活力。
四、选择实验选择实验是一种旨在了解决策行为的心理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需要面对一系列选择,并基于各种信息和情境,做出决策。
这些选择可能涉及到食物、休闲活动或购物等方面。
通过分析被试的选择模式和决策过程,研究人员可以揭示人类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倾向和偏见。
五、幽默实验幽默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它旨在研究人类对幽默和笑声的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阅读一系列幽默的笑话或观看滑稽的视频,并记录他们的笑声和情绪反应。
研究发现,幽默和笑声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动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和促进人际关系。
六、趣味心理学实验是一种有趣而又科学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通过杯子实验、颜色实验、选择实验和幽默实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希望本文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娱乐,同时也促使大家更加关注和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案例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
实验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招募了24名正常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其中有一半扮演狱警,另一半扮演囚犯。
实验原计划为两周,但由于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而提前结束,仅持续了6天。
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狱警表现出了虐待和残忍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抑郁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2. 达顿实验达顿实验由心理学家温斯顿·达顿(Winston Dutton)于1884年进行。
实验通过让参与者走过一座高悬在悬崖边的吊桥,然后由一名年轻女性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参与者在高度恐惧和情绪激动的状态下的心理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高度恐惧的情况下,对于女性调查员有更高的吸引力评价,并表现出更愿意与其建立联系的倾向。
3. 斯普里格曼的无助感实验斯普里格曼的无助感实验由心理学家马丁·斯普里格曼(Martin Seligman)于1967年进行。
实验中,研究者给狗固定在一个可以逃脱电击的区域,但电击的开关被设计成无法由狗操作。
随后,狗被放置在一个可以逃脱电击的区域,但狗不知道如何逃脱。
实验结果显示,经历了无法逃脱电击的狗表现出了无助感,后续实验还发现,这种无助感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狗的学习和行为。
4. 空椅子实验空椅子实验由心理学家伊莱斯·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于1966年进行。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在智力测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选择的,与其他学生没有任何区别。
结果显示,被教师认为有进步的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学习成绩,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5. 麦克法登实验麦克法登实验由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麦克法登(Elliot Aronson)于1973年进行。
有趣心理学小实验
研究个人在集体中对紧急情况的反应
烟雾发生器、问卷
1. 邀请被测试者独自在一个房间里回答问卷,然后放烟雾。2. 观察并记录被测试者的反应。
独自在房间时,大部分被测试者都注意到了烟雾并进行了报告;但当被安排在两名演员中间时,只有少数人主动报告了烟雾的存在。
当我们在人群之中,对于紧急情况的反应可能会变得很慢,甚至会没有反应。
辨认图形时,先将倾斜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再进行辨认,造成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研究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
两个字母(AA或Aa)
1. 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可以同时呈现或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2. 要求被试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记下反应时。
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小于Aa对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呈现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Aa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蓝色眼睛/棕色眼睛实验
研究权威和分组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无特定材料,需分组实验
1. 将孩子分为“蓝色眼睛”和“棕色眼睛”两组。2. 分别赋予两组不同的待遇,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
好孩子组对坏孩子组产生敌对性和攻击行为,语言上也由平时的称呼改为了带有歧视性的语言。分组对调后,现象依然,且坏孩子组的孩子更有报复性。
当一个人的权威足够强大时,能够左右人的思想。
地铁站小提琴演奏实验
研究公众在忙碌时对美的感知和反应
斯特拉迪瓦里奥斯小提琴
1. 在地铁站上,由著名小提琴家Joshua Bell举办一场小型的个人演奏会。2. 观察并记录公众的反应和打赏情况。
演奏会结束后,小提琴家的箱子里只收到了少量的打赏。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一、把狗教成神经症: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
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
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
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
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二、吊胆的羊: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继续随意运动。
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心理学实验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工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被设计出来,以揭示人类心理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并探讨它们对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理解所带来的启示。
实验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兹曼于1971年设计的。
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将参与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实验在短短几天内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权力游戏,狱警们虐待囚犯,而囚犯们则变得顺从和恐惧。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会受到强大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的影响。
它引起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权力面前要保持谦逊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
实验二:斯兰特博士的幸福实验斯兰特博士的幸福实验是一项关于感恩和幸福感的研究。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每天写下三个他们感激的事情,并解释为什么。
研究发现,这个简单的练习可以显著提高参与者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感恩的态度和意识可以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看法。
通过积极地关注我们所拥有的,而不是专注于我们所没有的,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积极和满足的心态。
实验三: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被试者被告知他们参与了一项学习记忆的实验,但实际上他们是在测试对权威的顺从程度。
被试者被要求给予错误回答的“学习者”电击,而这些“学习者”实际上只是一个演员。
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被试者在被告知他们必须继续给予电击时,会无条件地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对权威的顺从和道德责任的争议,引发了对个人责任和道德选择的深入思考。
实验四:多尔曼的社会认同实验多尔曼的社会认同实验是一项关于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的研究。
实验中,参与者被分配到两个群体中,然后被要求在一个游戏中选择加入哪个群体。
结果显示,参与者往往更愿意选择与自己群体相同的群体,即使他们知道这个选择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笑声传染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群体中笑声的传染性,了解笑声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实验方法:招募30名年龄相近的参与者,将他们分成10组,每组3人。
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需要先填写一份问卷,确认他们没有任何心理疾病或者抑郁症状。
在实验室中,每个小组被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让他们观看一段10分钟的喜剧片段。
片段会在每组中播放三次。
在第一次播放之前,研究人员会告诉参与者,在观看期间,他们的情绪和态度都会被记录下来。
在第一次播放过程中,研究人员并没有取悦于每组的笑声。
在第二次播放中,研究人员给出一些笑声提示,希望参与者们能够跟着笑。
在第三次播放中,新的参与者被引入进来,他们不会给笑声提示,只能被动地观看。
在实验后,参与者被要求填写一份问卷,来确定他们在实验中
感受到的情绪变化。
实验结果:在第一次播放时,部分小组出现了个别的笑声。
但是,在第二次播放中,所有小组都发出了大声的笑声,并且这种
笑声会随着电影的进展而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大声。
在第三次播放时,加入了新的参与者,他们仍然能够轻易地加入到原来的笑声中。
在问卷中,参与者表示,在观看完喜剧片段并且跟着笑声后,他们感到了更愉快、更自信、更积极。
实验结论:在群体中,笑声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带来愉悦
的情绪改变。
在社交环境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找笑声,并且适
时地帮助他人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的笑声。
趣味心理学实验
• 结果是:绝大部分被试选择了“非常愤怒,无奈地走开”。 • 问题之二,你估计那个红衣人会如何反应? • 可选择的选项是:(1)非常愤怒,以牙还牙。(2)非常
愤怒,无奈地走开;(3)不愤怒,走开。
• 结果是:绝大部分被试选择了“非常愤怒,以牙还牙”。
12.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还是想自 己曾经获得的辉煌?哪个办法更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5.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
•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1961)曾在密执
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 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 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在被试进入宿舍 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 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 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 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 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 ,喜欢谁不喜欢谁。
•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
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 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 入绝望。
2.美国人真的没有种族歧视了吗?
• 研究人员让被试对着画有各种图像的靶子
射击。
• 结果,当被试射击除狗之外的动物的画像
时,毫无犹豫,当被试射击黑人的画像时, 稍有犹豫,当被试射击白人的画像时,犹 豫的时间最长。
13.从众实验
•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 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 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 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 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 判断。
心理学趣味实验
心理学趣味实验1. 我是个心理学老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些超有趣的心理学小实验。
这些实验简单又好玩,在家就能做,保证让你大开眼界!2. 来看看"橡皮手实验",这个可有意思了。
找个假手套,和自己的手放在桌子上,让朋友同时轻拍两只手。
小明试过后惊呼:"天呐!我真觉得那个假手是我的手诶!"这就是大脑的错觉呢。
3. "镜子画画实验"也特别好玩。
对着镜子画画,但只能看镜子里的画面。
小红试了试说:"哇,我怎么连直线都画不好了,手完全不听使唤。
"这说明我们的大脑和眼睛配合也需要练习呢。
4. "糖果实验"特别适合测试自制力。
把一颗糖放在小朋友面前,说:"如果十分钟不吃,就再给一颗。
"有个小朋友可逗了:"我要捂住眼睛,这样就看不见糖果了!"5. "热水冷水实验"很神奇。
准备三盆水:热水、常温水、冷水。
先把左手放热水,右手放冷水,然后同时放入常温水。
小李说:"太神奇了,同一盆水我左手觉得冷,右手觉得热!"6. "倒立文字实验"考验大脑适应能力。
戴上能把视野倒过来的眼镜,试着生活。
老张戴了三天后说:"我的天,现在看什么都正常了,摘下来反而不适应!"7. "记忆链条实验"很有意思。
说一串毫无关系的词,让人复述。
小王玩得可起劲了:"我把这些词编成故事,就记住啦!"这就是记忆术的妙用。
8. "色彩情绪实验"也很神奇。
给人看不同颜色的卡片,记录心情变化。
小美说:"看到红色就觉得激动,蓝色就特别平静。
"原来颜色真能影响心情呢。
9. "声音联想实验"特别有趣。
播放一些声音,让人猜是什么。
有人听到沙沙声说:"下雨了!"其实是纸张摩擦声,这就是大脑自动脑补的结果。
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鸟笼逻辑
惯性思维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 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 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 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 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 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 毫不觉羞愧。
破窗效应
80年代的纽约
游动效应
●
游动效应
双眼保持静止不动的盯着前面屏幕上的 一个固定光点,不一会儿你会发现注视点 漂动起来。这种固定光点的似动现象叫做 “游动效应”,也叫“自主运动现象”。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普希金 和
“莫斯科第一美人”
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 就是在人际交往中, 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 方面的特征,掩盖了 其他特征,从而造成 人际认知的障碍。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 白鸽志愿者
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 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 地方,过不了几天, 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 两个选择之一:把鸟 笼扔掉,或者买一只 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逻辑
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 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 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 “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 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 人员流动
鲇鱼效应
• 个人
• 群体
鲇鱼效应
对于个人来讲,人员流动有助于激发人的干 劲和潜力。一个人老是局限在一个单位,难免闭 目塞听,思想僵化,盲目自满,长期停留在一个 水平上,甚至会产生“磨”“疲”“油”。流动 则会逼人开创新局面,做出新的成绩。许多人都 是带着开拓精神流动到另一个单位去的,到了新 单位以后往往会大显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36个心理学经典实验小游戏
36个心理学经典实验小游戏一、比一比(适用:活跃团队气氛)简述:藉着组员的动作,来猜题目是什么人数:不限场地:不限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游戏方法:1. 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最好五人以上。
2. 轮留每组派出一个人出来,主持人给他看题目。
他只能以动作来告知组员题目。
3. 视题目的难度来计时。
看那组的得分高低来算输赢。
二、胡思乱想(适用:活跃团队气氛)简述:藉着暗示,找出答案来人数:十人差不多场地:不限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游戏方法:1. 分组,每组人数不限,最好五人以上。
2. 主持人先把题目想好,轮留在每组前给暗示,让他们能藉着暗示来猜答案。
3. 当主持人说开始后,那组开始根据暗示来提问题,让主持人已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回答。
4. 每组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说出答案。
(时间大约为六十秒)5. 算总分看那一组得分较少则输。
题目例子:题目:西瓜;辣椒暗示:夏天;湖南人三、比长短(适用:活跃团队气氛)简述:每队派出一人比不同的单位人数:不限,需要一位主持人场地:不限适合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游戏方法:1. 分组,不限人数,至少要二组。
每组五人以上。
2. 主持人宣布要比的单位,然后每组派出一位他们认为会赢此单位的人。
3. 等被派出的人都出来后,主持再说比什么。
4. 计算每次比完的输赢即可。
题目例子:这个游戏的题目就是要想越不会被大家猜中的越有趣~比长:比手臂;比上衣;比头发…比短:比手指头;比裤子或裙子…比高:比声调;比手抬起来的高度…比大:比眼睛;比手掌…比多:比身上饰物;比穿的衣服;比身上的扣子…题目必须在看到被派出的人之前想好~四、超级大头贴(适用:熟悉团队成员)简述:用不同的是非问题猜出头顶上的答案人数:最少十人,需要一名主持人即帮手场地:室内适合熟悉团体中人物的朋友们游戏方法:1. 分组,每组人数不限2. 每组派出一人面对面坐在中央(中间可放一张椅子)3. 主持人在宣布题目后,分别把二张答案放在出来的两人头上。
在家可以做的心理学实验
在家可以做的心理学实验
以下是一些在家可以做的心理学实验。
1.颜色和情绪实验:将不同颜色的纸剪成小块,然后在屋子里随机地
撒下。
请找到一份情感调查表,向参与者展示感觉表情,让他们在撒下的
颜色中选择与该情感最一致的颜色。
2.由颜色引发的说明性文字实验:准备不同的颜色纸张,让每位受试
者在其中选择一张。
请他们写下最能够让他们感到与所选择颜色相关的词
或短语。
然后请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他们选择了这些词或短语。
3.表情和身体感知实验:在屋子里准备一个空间来放置数个气球,请
让每个参与者尝试将气球尽可能多地吹起来。
让他们吹得快乐而轻松。
接
下来,让参与者拿一张白纸,画出自己正在体验的感觉。
即便是随意的痕迹,那也是可以的。
4.个人观念认知实验:请参与者从附近的每一个房间中挑选一个物件。
然后请让他们描述这些物件的外观和功能,并且众人听到这些物件时都要
注意。
5.心理测试问答实验:从书籍中寻找一些有趣的心理测试题目,然后
请让参与者回答这些问题,最好是那些关于自我性格和情感方面的。
注意,所有这些实验都需要严格讲解和指导来保证参与者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也需要保证他们在心理上的舒适和隐私。
五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五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转载自:王光武转载于:2010-12-03 19:24 | 分类:个人日记阅读:(4) 评论:(0)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表示,人们通常认为,掌握的相关信息越多,做出的决策就越好。
而新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研究人员要求参试者对电脑程序提供的250道题进行回答,并计算其累积得分。
一部分人提前知道题目的数量和选项,一部分人不知道任何信息。
结果发现,那些知道信息越多的人,得分越低。
这说明,选择时,信息太多反而可能影响人们的决定。
1 路见不幸,为什么不愿出手相助?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去帮他们一把。
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
难道是因为城市里的人比较害羞吗?确实有这个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当微小。
有另外一个心理原因,使我们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
”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让众人拉网的实验。
结果,每当拉网的人数增加,每个人出的力就会减小一点。
原本,我们认为人数的增加会发挥相乘效应,即每个人出的力会增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当人数越多时,人就越会感觉“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网的时候就不那么卖力了。
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也会有别人求救的。
”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起作用的结果。
2 女人为什么爱挽男人的手呢?女人喜欢用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亲密,男人和男人之间直来直去,坦荡无私,他们很少用动作来表示亲近感。
小孩子都喜欢依偎在大人身边撒娇,这是动物属性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理性上逐渐成熟,动物的原始习性就逐渐退化,隐蔽到理性后面。
当女人羞于或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她就习惯用身体接触这种最原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作为传达自己感情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心理学实验1、从众实验 (2)2、服从实验 (3)3、竞争实验 (5)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6)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 (7)6、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 (8)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9)8、“迟延满足”实验 (10)9、“感觉剥夺”实验 (11)10、情绪实验 (12)11、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13)12、为什么女孩子爱笑? (15)13、印刻实验 (16)14、视崖实验 (17)15、霍桑实验 (18)16、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20)17、蔡格尼克效应 (22)18、责任分散效应 (23)19、习得性无助实验 (24)20、证人的记忆 (25)21、如何表扬孩子? (26)22、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哪一个更客观? (27)23、用绿墨水写红字 (28)2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9)25、“见钱眼开” (30)26、汽车相撞之后地上是否有碎玻璃? (31)27、美国人真的没有种族歧视了吗? (32)28、第一印象重要还是第二印象重要? (33)29、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还是想自己曾经获得的辉煌?哪个办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34)30、中国人有两种不同的假设: (35)1、从众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
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
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
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2、服从实验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gram,1963)所做的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实验的被试是通过广告招聘来的40名职业不同的男性,每次实验付酬4.5美元。
实验主试告诉被试,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实验时,两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老师,师生角色由抽签决定。
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让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时,学生在四个备选中选择其中之一。
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电击强度从15伏到450伏,分30个按钮,电钮下方对应标明“弱电击”、“中等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电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标记。
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是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
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当学生。
另外,这些电击也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真被试深信不疑,实验前,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的真电击,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
结果“教师”感觉虽然45伏电击微弱,但已感到难受。
实验开始,“教师”和“学生”分在两个房间,被墙隔开,相互看不见,可以用电讯传声的方式联系。
然后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罚。
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捆在椅上,向“教师”解释说是为防止他逃走。
在实验开始时,“学生”故意出错,教师给予电击,当学生多次出错,教师电击的电压升到75伏时,有人开始呻吟。
随着“学生”错误不断,“教师”电击的电压值不断升高,而“学生”则叫喊怒骂,哀求讨饶,踢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昏厥,这些声音只是放录音而已,而教师并不清楚。
作为被试的“教师”不忍心继续做下去,问主试怎么办?实验主试严厉督促“教师”坚持做下去,并表示一切后果由实验主试承担,与“教师”无关。
这时,充当“教师”的被试既要执行实验主试的惩罚命令,又要承受被惩罚者“学生”反抗的压力,内心冲突很厉害,出现了出汗、颤抖等现象,但即使如此,仍有65%的被试服从了命令,直到给予答错的“学生”电击高达450伏。
另有35%的被试,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
实验结束后,实验主试公开了真实情况和实验目的,以消除被试“教师”的紧张、焦虑和内疚。
3、竞争实验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Deutsch,1960)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该实验要求两两成对,两人分别充当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的任务都是使自己的车辆以最快的速度从起点到达终点,如果速度越快,则赚钱越多,要求尽可能多赚钱。
每人都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条是个人专用线,另一条是两人共同的近道线,但道近路窄,一次只能通行一辆车,因此使用这条近而窄的道路只有一种办法:双方合作交替使用。
研究的设计明确告诉被试,即使交替使用单行线,也必须要有一点等待时间,但走单行道远比启用个人专线经济、有效。
实验最后以被试起点至终点的运营速度记分,分数越高越好。
实验的结果表明,双方都不愿意合作,狭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实验中也会偶有合作,但大多数都是竞争的结果。
当实验者要求被试阐明宁可投入竞争也不愿选择合作的理由时,大多数被试表示自己希望战胜其他竞争者,他们并不重视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宁可去竞争,胜过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心理上倾向竞争的论断。
研究还表明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
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
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
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
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
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
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
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利翁(Pygemoliou)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来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观念发展的水平。
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
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
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
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
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
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
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6、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1961)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
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
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
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
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吸引力。
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
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
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
8、“迟延满足”实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