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讲解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优秀教学案例(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优秀教学案例(5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一幅北魏时期的壁画为学生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引发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好奇心。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呈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改革背后的历史背景。
3.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孝文帝的角度,思考改革的动机和目的。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呈现了生动的历史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增强了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记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我设计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案例。首先,我以一幅北魏时期的壁画为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动机,让学生了解改革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然后,我通过讲解孝文帝的具体改革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孝文帝改革的一个方面。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强调改革在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孝文帝改革的动因、过程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历史文献:《北魏史》、《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详细记录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历史资料。
(2)学术论文:近年来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研究论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孝文帝改革与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等,为学生提供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措施,如均田制、汉化政策等,进行详细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impact和意义,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历史纪录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纪录片》,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程,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网络资源:可引导学宽视野。
2.拓展建议:
(1)阅读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难点:
(1)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孝文帝改革涉及多个领域,具体措施繁多,学生难以全面掌握。需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改革措施及其实施过程。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2)教学教案人民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2)教学教案人民版选修1
(2)孝文帝经济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孝文帝经济改革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农田水利改革、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些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3)孝文帝文化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孝文帝文化改革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儒学推崇、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些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孝文帝的改革故事,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孝文帝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4.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对拓展资源的利用情况。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具体评价与反馈:
-对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价值观和道德素养:通过学习孝文帝的改革精神和品质,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挑战,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  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3张PPT)
思考:据材料,概括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使命篇—时局与困惑
1、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必要性
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落后 社会矛盾尖锐
3、改革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
4、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
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前期改革: 创立新制
均田制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本民族文化特点,最终导致北魏政权的瓦解和鲜卑
族的消亡。
胡旋
胡 饼
鲜卑人乐佣:中国古舞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胡 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其维护自身统床治。
社会制度封建化
二、担当篇—鼎新与革故
材料四(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 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 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 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 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 发展和完善了中华文明;要坚持相互尊重、民族平等 的原则。 4、任何改革都具有曲折性。不会一帆风顺。 5、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作业:根据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解读, 课后据此写一篇小论文。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1)据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目的及实质。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产 济 数崇方 发 民汉生服尚式 展 族服活胡,农,封方孝服耕政建式这文化权化汉帝是、的的出族社巩成行一化图会固功条制,典度民范永封族。恒建融牧生化合的马产)的图历方,加式史有 强的利 ,规农耕于 是牛律耕北 一图化胡 琴方 次。 但—是,—孝《文帝马不克加扬思弃恩的全格盘斯汉化选,集忽视》保第持二卷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讲解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材整理 1 智者的选择 ( 改革的背景 )1.客观(1) 统一:北魏崛起,于 439 年统一北方。

阶级矛盾尖锐(2) 矛盾 民族矛盾复杂 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3) 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 深度点拨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教材整理 2 改革的内容1.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

2. 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②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②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北魏政权政治迁都洛阳①原因: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改革;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②概况:493 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①有利于推进改革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文化革除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说汉话,行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课中思考] (1) 阅读教材P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提示】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阅读教材P30“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提示】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43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432人民版PPT课件
落后的少数民族 文化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 主的合作(政治)
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 发达(经济中心)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 朝代之都(经济中心)
军事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制 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地理 偏居塞上
地处中原
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一、变法之原 二、变法之行 三、变法之效
1、性质: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 封建化改革
2、影响: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 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了洛阳的繁盛。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目标要求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理解:(1)均田制的推行是鲜卑族封建化 的关键措施 目标分解
(2)迁都洛阳对改革的深入的重要意 义、评价孝文帝
一、改革之原 二、改革之行 三、改革之效
一、改革之原(小组展示)
1、鲜卑建魏,北方统一 2、文帝即位,太后执政 3、矛盾激化,危机四伏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知识扩充)。
(4)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 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7张PPT)(1)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27张PPT)(1)
作 用: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 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 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整顿吏治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 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 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 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 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东 方魏 汉蜀
南吴

北朝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 的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 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 族大融合时期。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鲜卑人乐俑
恢复汉族的礼乐制 度,加速政权封建化
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为此,孝文帝制定 了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 期制。凡贪污帛满一匹 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官吏按政绩的好坏来决 定升降。
俸禄制

治 吏 治
规定由国家发放 官吏的俸禄,严 惩贪污枉法者。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课件: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共19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课件: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共19张PPT)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新课讲授
北朝(439-581)

东 方
十六国
北魏 386-534
东魏
西魏 齐
北齐 北周 梁

581 隋 朝

南 25-பைடு நூலகம்20 方

蜀 吴
西晋
266-316 东晋

南朝(420-589)
一、智者的选择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 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
⑵意义: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 的发展; ③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 条件。
3.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
原因 平城的弱势(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封建化;经济上,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 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地理上,偏居塞上,经略中原 困难),洛阳的优势(地理上,位置优越,农业经 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上,当时南方国力较
弱,迁都洛阳便于统一全国)。 策略 假借讨伐南朝。[从侧面反映改革的艰难] 作用 仿“原因”。 最主要
迁都洛阳
五、革除旧俗 1.措施: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1

①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俸禄,靠贪 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 他们任意杀戮。 ②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 次之多。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 俗、生活方式的悬殊,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间时常发生 矛盾。
二、改革的内容
项目
原因 (1)将各族人民迁到 京师附近分土定居 ,实行计口授田, 劝课农桑 “___________” (2)由于战争和人口 均田 迁移,使北魏统治 制 者掌握大量无主土 地 (3)保证政府的财政 收入,缓和阶级矛 盾
思考: (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 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 改革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说说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由此 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 (3)依据材料三,孝文帝的改革涉及了什么内容?产 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奠定了基础。 (2)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危机 严重。 根本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北魏统治。 (3)内容:实行均田制。影响: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 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限制了土地兼并;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 (1)农民:领 露田 和桑 _______ 田。义务: 农民要承担 一定徭役杂 税 (2)官吏和地 主:官吏可 分到公田, 地主原有土 地不变
影响 (1)限制了 土地兼并 ,利 __________ 于调动农民生产 积极性,吸引更 多流民定居 (2)使农民成为政 府直接控制的编 户,保证财政收 入和劳役需要, 促进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材料二
445 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
族, 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 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 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参考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参考课件
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巩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 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 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2)过程: 抵制保守势力的反对,以伐南齐 为借口强迁洛阳。
从侧面反映了改革的艰辛
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 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 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 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 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 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 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 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 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 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本课结构:
(一)智者的选择; 背景;
(二)均田制;
(三)整顿吏治; (四)迁都洛阳; (五)革除旧俗; 内容;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 流域; (386年、439年)
早期鲜卑族拓跋部的游牧生活
嘎仙洞遗址
汉魏以 来,鲜卑拓 拔部逐渐南 迁,过着游 牧生活。公 元315年鲜 卑拓拔部建 立代国,后 为前秦苻坚 所灭。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 1)阶级矛盾尖税; 官吏贪污,兵役繁重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 改革的必然性 鲜卑族地主间矛盾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5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57张PPT)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 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 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 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 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4、革除旧俗,接受汉文化
①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穿汉服、讲汉话、 改汉姓、通汉婚…
②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尊儒崇文,兴办学校 **兴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北魏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4、孝文帝进行改革 (冯太后的影响)
“千古第一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为 什么对她评价这么高?北魏 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 发挥了什么作用?
听政20年间,主持前期改 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 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 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 和彻底汉化奠定基础。
易服装
南 北 朝 武 士 复 原 图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汉族姓氏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 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 门第最高外,以穆、陆、 贺、刘、楼、于、嵇、尉 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 大族四姓(崔、卢、李、 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 般世族。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 汉
十六国
南 方
东晋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齐梁陈


一、改革背景 1、北方战乱,严重破坏经济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洞为
天然石洞,在西侧洞壁上,共刻有201个字,汉字, 魏书。它证实了《魏书礼制》所载鲜卑先祖旧墟石 室。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共2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共21张PPT)

一、智者的选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平城 (1)386 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 _____ ,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大兴安岭 (2)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在 ____________ 一带,过着游牧
生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传统的统治方式,引 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 为什么长城两岸人民的穿着、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巨大
的改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北魏孝文帝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
矛盾激化。
3.社会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 机,使改革迫在眉睫。
要点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
1 .这一政策具体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
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 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特别提醒:均田制是一种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土地国有
制相结合的土地制度,其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手中控制着大
量的无主荒地,不触犯地主土地私有制。随着土地兼并的 发展,均田制至唐中期以后被废除。
三、整顿吏治 1.原因:北方统一后,百官贪污成风,既影响了北魏政 权的经济收入,也加深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
要点三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整顿吏治,使改革有一个良好
的环境。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4张PPT)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三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共34张PPT)

三、改革的举措: 整顿吏治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 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 ,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思考:北魏为什么一度盗贼猖獗呢?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 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
思考:据此,北魏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呢?
服饰汉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姓 氏 汉 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语言汉化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孝文帝还主张同 汉族通婚。他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 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 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这种姻亲关系,把汉族地主 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社会生活封建化 (汉化)
孝文帝改革内容
经济方面:均田制
政治方面: 1、三长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社会风俗 1、易服饰 2、姓氏汉化 3、语言汉化 4、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5、生产方式农耕化 6、社会生活封建化(汉化)
四、孝文帝改革的实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政权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
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三、改革的内容:社会风俗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 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 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鲜卑人乐俑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 得出什么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材整理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 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

(2)矛盾⎩⎪⎨⎪⎧ 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复杂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教材整理2 改革的内容[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提示】 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教材P 30“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提示】 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阅读教材P 31“学习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并摆脱旧势力的阻碍。

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探究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史料一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国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解读根据史料一中“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经济剥削”“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来分析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及表现。

史料二(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根据史料二中“《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马上口授……不改一字”等信息可知,孝文帝对汉族文化有高深造诣。

【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提示】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2)根据史料二,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养的关系。

【提示】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史论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矛盾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氏文明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探究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史料史料一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解读根据“受露田”“诸宰民之官……给公田”等信息可知,史料一反映的是均田制的主要内容。

史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根据“宜改姓元氏”“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史料反映的是革除旧俗的措施。

【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提示】措施:均田制。

积极作用: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史料二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史料二中找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提示】改革:采用汉制,改汉姓。

依据: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史论拓展】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重点(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①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②主要内容:俸禄制、均田制。

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

(2)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①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贵族接受汉族文化。

②主要内容:迁都洛阳和包括仿汉制、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做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二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规范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主要从经验借鉴、习俗束缚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主要从制度创新、变法功效上归纳。

第(2)问的第一小问主要从移风易俗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社会习俗改革需求、对汉文化的仰慕等方面归纳。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归纳;第二小问主要从改革者、外来文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十分尖锐。

【答案】 D2.“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并兼之风日少。

”根据材料判断“事”是( )A.均田制B.迁都洛阳C.重订官制礼仪D.实行汉化【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可知,“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选A项。

【答案】 A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 )A.推行均田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答案】 C4.把鲜卑族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A.讲汉话B.改汉姓C.通婚姻D.改籍贯【解析】抓住题干中的限定语“紧密连在一起”,A、B、D三项虽然也加强了两族的联系,但是最为紧密的应是C项。

【答案】 C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均要求紧扣材料。

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理解上的民族隔阂。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