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与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丰富、完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出探究目标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把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通过提出有一定困难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不断试探、发掘原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连接点,随着探究的逐步深入、发现的目光越来越接近知识间的连接纽带,学生的探究越发显得兴致盎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多枝塑料小棒,让他们分别摆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很容易摆成了。然后我从中抽出了一些塑料小棒,只留给他们三组小棒,分别是两根长度合起来和第三根一样长的,两根长度合起来比第三根长的,两根长度合起来比第三根短的。让学生试着摆一摆,看哪一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一组不行。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行呢?带着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在继续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

到三角形能否拼成似乎和三条边的长短有关系。在合作讨论中,小组开始分工合作,探讨三条边的关系。最终由学生总结出规律: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会有疑问:第三组这两条边和起来也比第三条边长啊,为什么它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的生成顺利的再次强调了“任意”。最后,我发给每个学生一根长10厘米的塑料小棒,让他们把这支小棒剪成三段,并且拼成一个三角形。不断互动生成的探究性活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也出乎意料地好。

二、释放学生独立探究的空间和时间

有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处的位置。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习与探索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在用多种手段求出圆形的周长后,再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时,会求出五花八门的答案,误差大的会得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多一些甚至是五倍多一些”。出现这种状况是很正常的。因为测量不精确,出现较大的误差,所以导致结果过大或过小。但让人意外的是,竟然有学生直接得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出现如此精确的结果,是因为他能用单位是厘米的直尺测量出直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是6.28厘米。这种几乎没有误差的结果是让人放心还是不放心?很明显,这位学生已经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对这样的学生而言,刚才的活动只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这其实也是一种探究:对课本内容规律的验证探究。而刚才误差较大的同学就该批评么?也不尽然。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协助探究或让测量精确的学生帮忙解决一下误差太大的问题。

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就是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很多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去做,比步步紧跟、满堂应答要多些曲折,但也正是这样曲折,会有知识的意外生成,教学目标在知识逐渐生成、完善的过程中也渐渐达成。

三、实践加创新,突出探究的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成为一名发现者?要有一

双创造性看待问题的眼睛。探究性学习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得到的将不仅是数种解题方法,而是满园关不住的春色。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两位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甲老师采用问答法,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4/5与3/4的大小。除了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了化成小数再比较外,班级里是一片沉默。没有办法的甲老师只得把化成同分母比较的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而乙老师则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交流4/5与3/4的大小比较,结果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比较方法让老师也赞叹不已:有的学生是化成小数来比较;有的学生在相同的长方形上分别表示出两个分数再重叠起来比较大小;有的学生化成同分子的来比较;还有的学生是化成同分子的来比较;还有的学生把两个分数与1比较,求出它们的差,再比较它们的差……反观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乙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避免出现甲老师的那种接受式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被激发出来,效果明显。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不论是实践活动课还是发展性阅读课,不同程度的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也有层次地分布在学生不同认知阶段。要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性学习像树那样成长,从容地扎根,从容地延伸,从容地

汲取外来的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