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析
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比较
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比较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比较,以探讨其不同之处和相关经验。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定义和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针对规划、工程、政策等环境因素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并在决策过程中引入环境保护因素的一种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发展中的项目和政策在环保方面能够达到可持续性要求,避免因不合理的规划和决策而对环境造成损害。
1. 中环评制度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已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
中环评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评价、具有合法约束力、参与公众意见、注重环境保护等。
2. 外环评制度外环评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其主要特点有:多为政府主导、关注环境风险防控、强调公众参与、着力于项目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
二、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1. 制度体系层面比较就制度体系层面而言,中国和部分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环评制度相对独立,系统性较强,根据环评法相关规定,从环评项目的选择、编制、审查、批准等环节,形成了规范的程序。
而在某些发达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作为其他规划、评估等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2. 参与主体比较中环评制度中,公众参与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根据法律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须向公众公示,受到公众意见和建议的监督。
而在某些国家,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多数决策由政府和专业机构来完成。
3. 环评视角比较中环评制度注重项目环评,主要关注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而一些发达国家的环评制度则注重政策环评,旨在评估规划、政策等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4. 周边环境保护比较在周边环境保护方面,中环评制度强调环境修复和环境管理措施的规定,以保障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综述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综述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自这一制度实施至今,环境影响评价有效了避免我国经济发展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障[1]。
根据我国最新出台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条例中,环境评价对保护环境的影响力依然属于最有优势的措施[2]。
但同时,相较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我国的环评制度起步时间较晚,在一些内容和细节上都存在着不足,亟待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因此本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综述。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存在问题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1979年,当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在立法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做以规定,此后,我国不断修订发行不同的法规条例,直至2003年颁布施行的我国首部《环境影响评价法》,它不仅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程序等细节进行了更为系统、明确的规定,还首次对政府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做出规定。
2018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公众参与机制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推进和规范,这对政府依法、民主地决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至此,我国已初步建成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核心,环境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共同构建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
现阶段,中国的环境评价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一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水平不高。
二是一些环境影响评价术语在建设项目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是环境评估单元存在难以掌握评估水平和深度范围。
四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估的程度不高。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环境保护部门依然是所有部门中比较薄弱的一个。
人力、财力等方面可能都或多或少的远不及其他部门,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实行政策都太过艰难,尤其是有些过于贫穷的地区,没有财力的支持更是寸步难行。
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本文将对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历程、法律法规以及实施情况,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关问题。
二、发展历程2.1 制度初创时期•1965年,中国最早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开始,主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1973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初步建立。
2.2 制度完善时期2.2.1 法律法规的发展•1989年,我国首次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责任和程序要求。
•1996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出台,成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法律基础。
•2003年,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2.2.2 评价范围的扩大•2006年,我国明确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拓展了评价的范围。
•2018年,环境影响评价新法施行,将生态环境评价纳入评价范围,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法律法规体系3.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3.《环境影响评价注册表管理办法》4.《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检查暂行办法》3.2 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四、实施情况4.1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1.项目申报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3.公众参与4.环境影响评价批复5.监测与监督4.2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缺乏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缺少透明度和民主性。
五、展望与建议•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各方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方向探析
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方向探析摘要:现今时代,国家十分重视环保事业的发展,并加大了投资力度,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尤为重要,其是预防因政策、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
1969年,美国出台《国家环境政策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正式建立。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相对较晚,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正式确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逐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方向引言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为控制和降低环境污染,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碳排放是中国现阶段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概念,对环境及生态具有较大影响。
要想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则应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控制污染范围和影响的扩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状在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力推广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同时,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予以了高度的关注。
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现状并不理想,预期目标总是难以达成。
在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监测频率不合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既包含以小时为单位的数值,也包含以日为单位的数值和以年为单位的数值。
但是在日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以常规因子为主,很少涉及年均值。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应当按照相关评价标准确定合理的监测频率。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监测人员并没有合理的控制监测频率,监测工作中获取的数值与实际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探析项目环评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
探析项目环评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项目环评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环评审批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探析,为深化项目环评审批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项目环评审批制度的现状项目环评审批制度是指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的制度。
目前,我国的项目环评审批制度已经初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也比较完善。
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审批流程繁琐。
当前的项目环评审批流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批,审批周期较长,导致项目建设周期延长,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也不利于项目的顺利落地。
审批标准不够明确。
有些地方在项目环评审批中存在着审批标准不明确的情况,导致审批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项目的投资意愿,也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监管不到位。
一些地方在项目环评审批后的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存在着环评批后管理空白,导致部分项目在运行时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造成环境污染。
二、项目环评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从现状来看,项目环评审批制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审批流程过长,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2.审批标准不够明确,导致审批结果的不确定性;3.审批后的监管工作不够到位,环评批后管理空白。
三、深化改革的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深化项目环评审批制度的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向上进行:1.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流程。
简化项目环评审批流程,合理设置审批环节,避免重复审批。
2.明确审批标准,提高透明度。
明确项目环评的审批标准,确保审批结果的公正、公平、透明,增加企业的投资信心。
3.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环评批后管理。
加强对项目环评批后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五、总结项目环评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理论探析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理论探析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改善人类生存现状和获得良好环境质量的保障。
本文首先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入手,论述了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尚存在许多不足,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恶性事件经常发生,人们开始关注自身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环境法科技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当代决策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尽管目前学术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有多种阐述,但总的意思是一致的,即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即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虽然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比还有差距。
因此,以下将从理论上对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应建议。
第一,评价的范围狭窄,应进一步扩大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虽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扩大,但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宏观决策没有纳入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使得环保工作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 N SN A冯 丹 展
摘 要 环 境 保 护 必 须谋 求科 学化 、 法制 化 的途 径 , 而环 境 影 响评 价 则 是 环 境保 护 的 重要 手 段 和 措 施 , 立 科 学 的环 建 境影响评价 制度 , 是改善人类 生存现状和获得 良好环境质 量的保障。 因此, 当前世界各 国都着力于环境 影响评价制度 的建 设,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 为环境保护 中一项 重要 的法律制度 , 得到许 多国家的高度 重视。 目前 , 国适应这 一迫切要求 , 我 已 颁布 了完整 的环境影响评 价法, 进一步完善 了我 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关 键 词 环 境 影 响评 价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法 法 律 制 度 随 着 我 国经 济 的不 断 发 展 ,工 业 发 展 与 环 境 保 护 之 间 的 问 广 义 的环 境 影 响 评 价 , 叫宏 观活 动 的环 境 影 响 评 价 , 称 战 略 也 又 题 日益 突 出 。 环境 影 响评 价 制 度 便 是解 决 这 一 冲突 、 护 环 境 的 性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 指 进 行 某 项 重 大 活 动 ( 经 济 发 展 政 策 、 保 是 如 规 重 要 手 段 和 措施 ,是 一 切 对 环 境 有 影 响 的 开 发 建 设 活 动 都 必 须 划 , 大经济开发计划 ) 重 之前 , 先对该 项活动 可能给环境带来 事 履 行 的法 定 制度 。它 可 以有 效 预 防 和 减 少 人 类 活 动 对 环 境 的损 的影 响进 行 评 价 。 害, 而促进可持续 发展 。 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已成为各 国为协 调 2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 有影 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 . 开 发 利 用 环境 与 资 源 活 动 中普 遍 存 在 的 经 济 利 益 与 环境 利益 相 估 , 或者对 拟议 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 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 。 冲突 而 确立 的一 项 重 要 法 律 制度 。 3对 可 能 影 响 环 境 的工 程 建 设 、 发 活 动 和 各 种 规 划 , 先 . 开 预 进行调查 、 预测 和评 价 , 出环 境影 响 及 防治 方 案 的 报 告 , 主 提 经 管 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 , 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制 度概 述 4我 国《 . 环境影 响评价法 》 所称环境影 响评 价是指对规划和 首先 应 当注 意 的 是 ,环 境影 响评 价 与 环境 影 响评 价 制 度 是 预测 和评估 , 提 两个不 同的概念。环境 影响评 价是在 长期进行环保活动 的实践 建设项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 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 中 发展 出来 的一 种科 学 方法 或一 种 技 术手 段 ,通 过 这 种 方 法 或 出预 防 或 者减 轻 不 良环 境 影 响 的对 策 和 措 施 ,进 行 跟 踪 监 测 的 手段 来 预 防 或 减 轻 环境 污染 与生 态 破 坏 。它 随 着 理 论 和 实 践 的 方法与制度。 可 见 , 国 学界 对环 境 影 响评 价 的定 义 大 同小 异 , 是 在 环 我 只 发展 不 断 改 进 和完 善 。 而环 境 影 响评 价 制 度 则 是 通 过 国家 法 定 境 影 响评 价 的范 围上 存 在 不 同而 已 。但 是 随 着 《 境 影 响评 价 环 程序 ,以法律或规 范性文件 的形式确定 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 的颁布 , 国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从建设 … 展到各类规划 我 进 行 规 范 的 制 度 , 环境 影 响评 价 的 主体 、 象 、 对 对 内容 、 序 等 内 法》 程 将在学界达成共识 。 容 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 具有强制力。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 ( ) 境 影 响 评 价 的特 征 二 环 违反 , 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 我们这里所说的“ 环境影 响评价” 首 先 , 境 影 响 评 价 具 有 预测 性 。 环 环境 影 响 评 价 无论 各 国一 带有“ 制度 ” 的含 义 。 般都指在做 出有关 经济开发 活动如有关 的规划 、 计划 、 政策或拟 ( ) 一 环境 影响 评 价 的 概 念 建项 目之前对可能对环境造成 的影 响进行 预测 和评价 ,是一种 环境 影响评价在不 同的 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 ,但其 内 涵 基 本 相 同 。在 日本 环 境 法 中 称 “ 境 影 响 事 前 评 价 ” 其 定 义 预测性 的工作。 环 , 其 次 , 境 影 响 评 价具 有 客 观 性 。 境 影 响 评 价 的客 观 性 依 环 环 为 :当计 划 开 发 的 时候 ,要 首先 从 开 发行 为 给环 境 方 面 带 来 的 “ 赖 于 评 价 对 象— — 环 境 质 量 现 状 的客 观 性 ,这 就 需 要 环 境 影 响 所 有 的影 响 的角 度 进行 调查 、 测 , 开其 结 果 并 听取 关 系人 的 预 公 避免凭借 主观想象办事 , 进行必要的 意 见 , 此 基础 上 评 价 开 发 计 划 的 当 否 , 定是 否 实 施 开 发 的 过 评价必须从客观实 际出发 , 在 决 环境监测 , 然后做出科 学的预测和评价。 程 和技 术 手 段 。 而在 我 国 台湾地 区 , “ 境 影 响评 估 ” ” 以 环 代称 , 在 另外 , 境 影 响评 价 具 有 综 合性 。 境 影 响评 价 是 一 项 综合 环 环 19 94年台湾 《 环境影 响评估法 》中把环境影响评估界定为 : 指 性 的科 学技术工 作 , 涉及 多种学科 , 括生态学 、 包 环境 科学 、 数 “ 开发行 为” 政府政策” 或“ 对环 境 , 包括 生活环境 、 自然 环境 、 社 学、 物理学 、 化学 、 经济 学和法学 等。因此 , 它需要由各职能单位 会环 境及 经济 、 文化 、 生态等可 能影 响的程度及范 围 , 事先 以科 共同完成评价任务。 学、 客观 、 的调查 、 综合 预测 、 分析及评定 , 出环境管理计划 , 提 并 互相协作 ,
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引言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建设项目、政策、规划等在实施前进行的一种预测和评估,以确定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后,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环保管理工具之一。
二、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预测和评估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前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不良环境影响。
2.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接受公众监督,并提供信息公开途径。
3. 综合协调原则:将环境因素纳入决策过程中,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4. 责任追究原则:明确各方责任,并对违反规定者进行法律追究。
三、法律法规支持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要求,明确了相关责任和处罚措施。
2. 《环境保护法》:强调了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支持和监督。
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详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要求和程序。
四、制度框架1.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a. 确定项目类型:按照国家规定,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类别,并确定适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指南。
b.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展现场调查、数据收集和预测分析,编写详尽的报告书,包括项目概况、环境基线状况、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等内容。
c. 公众参与:组织公众听证会,接受公众意见并进行记录。
2.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a. 提交审批材料:申请人将编制好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给相关部门,并缴纳相应费用。
b. 评估审查: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评估其科学性和合规性。
c. 公示和听证:将审批结果公示,并组织听证会,接受公众意见并进行记录。
d. 审批决策:根据评估结果和公众意见,相关部门作出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决策。
3. 环境管理与监督a. 监测与监察: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监察,确保项目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哪些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预防和减轻项目建设和各类开发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这一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环评制度的执行力度存在不足。
在一些地区,部分项目为了赶进度、节省成本,在未完成环评或环评不达标时就匆忙上马。
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有时不够严格,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相对较弱,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这导致一些企业对环评制度不够重视,心存侥幸,认为即使违规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其次,环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环评过程中,对于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往往依赖于一定的模型和数据,但这些模型和数据可能存在局限性。
例如,某些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完全通过现有模型准确反映,导致环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同时,环评中对于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和累积效应的考虑不够充分,可能只关注了短期的、直接的环境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长期的生态破坏。
再者,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法律规定了公众在环评中有参与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公众获取环评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公众对相关项目的了解不足。
此外,公众意见的反馈和处理机制也不够健全,使得公众的意见难以真正影响到环评的决策过程,公众参与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另外,环评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也面临挑战。
部分环评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受到项目建设方的影响,在环评过程中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
一些环评机构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影响了环评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
环评审批流程繁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环评审批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审批时间过长,不仅增加了项目的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可能影响项目的推进效率。
在一些情况下,繁琐的审批流程还可能导致一些项目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错失发展机遇。
还有,环评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衔接不够紧密。
例如,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等制度之间存在协调不畅的情况,导致制度之间的重复和冲突,影响了整体的环境管理效果。
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
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思考随着我国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于各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也逐渐完善。
为了使环评制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确保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在进行环评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客观性。
环评本质上是一种科学评估活动,其目的是评估某种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决策。
因此,环评必须建立在科学和客观的基础之上,必须遵循科学评估流程、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评的结果真实可信、公正客观。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完善环评制度来加强对环保问题的管理。
环保问题既是国际问题,也是我国日益严峻的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环保需要优先考虑,同时其管理也需要更加精细化。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完善的环评制度,对环保问题进行全面考虑与规范管理。
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环保体系,监督各项环保政策的全面实施,用法律手段检测环保问题,并对环保问题进行严格处理,这些措施都需要在环评制度的基础上实现。
另外,我们需要注重环评的社会效益。
环评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保护工具,更是一种社会效益体现。
它不仅可以为环保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更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建设规划的制定、生产流程的优化等工作中,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向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化。
我们的目标是要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利益,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最后,我们需要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
环评是政府对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查,其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保证。
因此,政府在环评制度中应起到重要的监管和协调作用。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监管和审核,提高环评机构的审查和评估水平,同时加强环评结果的有效传达和监督控制,防止环评结果失实、失真、失效,保证环评工作的科学客观性和系统性。
综上所述,环评制度的完善,需要注重科学性和客观性;加强对环保问题的管理;注重环评的社会效益;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一个规划、项目、政策或其他决策前景,在环境保护的指导下,明确环境影响,评估各种环境措施,做出的决策程序。
它使环境保护成为决策的重要因素,促进可持续发展,保证环境质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国际上已形成完善的评价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环境实际和发展要求,制定和完善了自己的EIA法律、法规、细则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技术标准。
本文将从EIA制度的概念、必要性、原则、程序、方法及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EIA制度的概念EIA制度是指一套完整的、可操作可检验的法律、法规、标准、程序和方法,它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个别活动、计划、政策、项目、行业等进行评价,审批和监管。
EIA制度的核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评价对象的确定、评价范围的确定、影响评价因素的确定、影响评价过程的确定、结果评价的确定和环境管理的确定等。
二、 EIA制度的必要性1. 保护环境。
EIA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和恶化,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EIA制度的实施,可以合理规划和建设项目,避免不必要的环境损害和浪费,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
3. 保证公众参与。
EIA制度要求对受影响者进行公众参与,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意见,促进流程公正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投诉权等。
4. 符合国际要求。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加强,EIA制度已成为各国履行国际环保协议和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
三、 EIA制度的原则1. 可操作性原则。
EIA制度的目标是构建科学、可靠、有效、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它要求评价指标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2. 参与性原则。
EIA制度应该强调对受影响的公众和权益相关者的参与,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评价的公正公开和公众意见的充分反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 本文作者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决策方式的改革,是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管理、防止新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现代环境法的主要内容,对于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虽然评价中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但是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具体论述如下。
1.1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过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作了规定,主要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但对政策、立法等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未涉及。
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也仅仅是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特别是对综合规划中地位最高、作用最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未纳入该法的适用范围。
由此看出我国环评立法思想还不够解放,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必要进一步充实,使环境影响评价从点源评价扩大到面源评价,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进行评价。
1.2 环境影响评价缺乏替代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决策者提供关于拟议行动及其各种合理的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的信息,使其能够在决策时掌握充分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中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缺乏替代方案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充分的、全面的科学信息,阻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无法实现。
如对国家经济建设有益的项目,一旦不能通过评估将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这样做虽然方便了评价机构和开发建设单位,但却不利于实现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真正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引言环境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各国纷纷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本文将重点探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定义、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工程、建设项目或政策法规制定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的制度。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1. 保护自然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可以提前预测和评估工程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负面影响,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生态系统破坏。
2.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发现并规避潜在的环境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
评估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使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加强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要求项目实施者提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环境管理。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推动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经营。
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1. 项目背景与目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包括项目的背景、目标,明确项目的规模、位置等基本信息。
2. 环境基线调查对项目建设区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获取环境基线数据。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4. 环境保护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生态、节约能源资源等方面的举措。
5.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评估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
6. 环境管理与监测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管理责任,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
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问题与挑战1. 技术标准不一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标准有所差异,制定统一的标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摘要: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突破、创新和不足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同时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综合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规划和建设等项目, 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 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 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建设的法律制度。
我国于2002 年10 月28 日颁布, 2003 年9 月1 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法》)。
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有效的抑制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势头,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 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显著提高。
但是它在现实实施中的遇到困惑与不足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文在肯定它的立法创新之外, 分析其不足之处。
指出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突破与创新1.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立法目的我国1994年提出《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在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跨世纪的国家战略明确地提了出来,在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具体体现。
《环境影响评价法》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立法目的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首次规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预防因政府规划的实施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一大突破。
该法规定在规划草案上报审批之前,要对规划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达到预防或者减轻规划实施后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目的。
相对于以往仅仅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创新之处,必将促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和与国际社会接轨。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逐项评价,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并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保障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1. 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建设项目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如产生噪声、钢结构工程风险、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则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制定建设项目前,对各种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制定建设项目前,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避免了盲目建设,降低了项目的风险,保证了项目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3. 法律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单位必须依法依规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经批准后方可开展项目建设。
凡是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
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保障环境的同时,也很好地保障了法律的尊严。
1、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进行的,必须具体分析每个影响因素对环境进行影响的潜力。
环境影响预测的核心是确定当建设计划实施后可能对本地区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评价是根据预测结果,以及环评标准评价体系,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2、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科学的保护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3、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包括建设项目的介绍、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等详细内容。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内容、范围进行编写,报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本文将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定义、发展背景、意义和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探讨该制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的是在建设项目实施前,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预测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其目的是全面了解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弥补环境影响,确保项目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背景1.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迫切需求。
2. 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3. 国际合作的推动:国际间环境保护合作的加强,推动了各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进程。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1. 预防性原则的体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对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从而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潜在的环境风险。
2.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充分考虑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参与,实现公众民主监督。
3.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结合,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应用1. 建设项目的评价:对各类建设项目,如工业园区、公路建设、城市开发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适用于具体项目,也应应用于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过程,确保各项政策的环境可行性。
3. 生态保护区与自然遗产地的评估: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挑战与发展方向1. 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完成后,对影响评价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再次评估和监督的制度。
该制度在环境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背景和意义、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内容和流程、制度的优点和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各类工业、建设项目的兴起,大量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破坏,保护环境变得尤为重要。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旨在预测和评估特定发展项目或政策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它通过搜集和分析数据,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项目或政策对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从而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然而,由于评价期限和成本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环境影响评价很难达到绝对准确。
二、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内容和流程1.数据收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进行再次收集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模拟和预测:利用现有数据和科学方法,对影响评价的结果进行模拟和预测,以验证评估的准确性。
3.独立审查:组织专家进行独立审查,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和验证。
4.公众参与:重视公众参与,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增加透明度和民众对项目的满意度。
5.监督和执行:建立监督和执行机制,确保项目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各项措施和要求。
环境影响后评价流程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提交、独立审查和公众参与等环节。
在评价报告提交之后,评价机构将组织专家进行独立审查,审查结果将作为后续决策的依据。
同时,公众将有机会参与,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
最后,监督和执行机制将确保项目按照评价报告要求的措施进行实施。
三、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优点和问题1.提高评价准确性:通过对评价报告的再次审查和数据的再次收集,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增加公众参与: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重视公众的参与,可以增加公众的满意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简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文章标题:探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法律制度,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简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入手,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基本概念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审批、环境管理和其他决策活动之前,对各种发展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的过程,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项管理工具。
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为了弥补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它在保护生态环境、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主要内容2.1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包括项目范围的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和决策的结束等程序。
其中,社会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
2.2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和责任环境影响评价主体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建设单位。
其中,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和决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负责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设单位需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并承担相关后果。
2.3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包括环境基础调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估等;而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环境容量和环境安全标准等。
2.4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和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监督和管理包括监督检查、违法处罚、修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公众监督等方面,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三、实践应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
各级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管力度,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引言1.1 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重大建设项目或政策实施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定量的评估和预测,以便及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该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向来进行编写:文章结构部分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概括和介绍。
首先,可以简要描述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即探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情况。
接着,可以提及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展示文章的逻辑思路和章节安排。
示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对整篇文章结构的概览。
本文旨在论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为了达到该目的,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在1.1中概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并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的2.1将详细讨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其重要性和意义。
在2.2节中,将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法规和实施情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的3.1中,将总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3.2节中,将提出一些建议,以推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和章节内容,将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情况,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展开思路,有助于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探讨,深入研究该制度的背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旨在全面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运行情况,并探索其优势与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HUANJINGYUFAZHAN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析李朝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该制度的实行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阐述环境影评价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环评制度的现状,重点研究分析了我国环评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对我国的环评制度进行了合理展望。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法律责任;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2-0008-03DOI:10.16647/15-1369/X.2019.02.004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Li Zhaoyang(College of political and law,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in China,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asic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in China,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finally makes a reasonable outlook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in China.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Legal liabi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涵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它首先在美国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被确立,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立法纷纷效仿。
对环境影响评价内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表达,在国际上,“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一种行动的环境后果预测、评价、解释和表达,这种行动可以是建设项目,立法提案、政策、计划或操作程序等,最终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的一种活动”。
[1]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政策、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并实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方法与制度”。
[2]而环评制度,是环评活动的制度化和法定化,通过立法确定环评活动的相关规则,以法定方式赋予环评结果的执行效力。
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首先,该制度具有预测性。
环评是对人类的特定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事前的预测,这种预测是风险预防原则的深刻体现,环评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使环境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通过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尽最大可能减少可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和环境破坏。
其次,该制度具有科学技术性。
环境法本身就是法学和科学的结合,环境法的很多目标和规定以对它们所针对的环境问题的科学了解为依据;环境法的很多法律规定都属于技术性法律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调查以及检测活动,这些活动都或多或少的包含了相应的科技手段。
环评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帮助其实现,最终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最后,该制度具有综合性。
环评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以及经济学等众多学科。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制度,它要求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要分析人类活动对每一个环境要素的影响,而且要综合分析研究对整体区域环境的影响。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我国环评制度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立法和实践中日臻成熟,笔者将从立法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环评制度的现状。
2.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现状我国在1973提出环评的概念,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规定了环评制度,环评得以法律化,制度化。
1989年《环境保护法》对环评制度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此制度作出了专门的综合规定,这是我国环评制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由此开始了我国环评制度新的历史,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环评制度走向成熟。
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依据我国环评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对环评制度做了更明确的规定,使其进一步得到完善。
2.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践现状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环评制度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该制度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该制度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些部门和地方对环评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模糊不清,在环评要求的具体内容,比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和审批存在认识不清,未按法律规定的环评程序实际进行操作,导致环评工作进展不均衡。
第二,环评制度的最突出特征是其预防性,理论上属于事前预防性措施,该制度应该在规划和建设项目开始之前实行,但在实际执行该制度时,对于建设项目的环评,存在审批不到位,存在广泛且大量的“未批先建”的情况。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1条的规定,给予未依法进行环评而擅自开工建设的单位“限期补办手续”的便利,这给建设项目开通了“先上车,后买票”的后门,不仅如此,该条对于逾期不补办环评手续设定的违法成本也较低,导致实践中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的情况屡禁不止。
[3]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相比较国外的环评制度和结合我国的实际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我国▲HUANJINGYUFAZHAN9的环评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相比较国外有关环评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通过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评制度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并且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即2014年《环境保护法》对环评制度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关环评制度的立法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性,相比较发达国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环评的适用对象,环评的审批程序,公众参与监督和保障机制,环评法律责任和救济制度等均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
其次,就我国的具体情况,面对人口众多,发展不足等问题,发展仍然是第一任务,在保护优先原则的指导下,有关环评制度的立法应不断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减少人类为促进经济发展进行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形式和程序不完善首先,我国环评的形式标准不一,混乱不清,在实践中,由于针对不同的环评适用对象其环评的形式存在差异,法律法规对不同形式的适用对象规定的标准混乱不清,有的难以界定其联系与区别,实际上是具体现实情况的纷繁复杂导致了在立法中的混乱模糊规定。
所以,一方面,环评的规划单位或者建设项目单位对环评的形式认识不足,出现主观性错误,另一方面,执行环评的审批行政机构也存在认识不清,错误审批的情形。
其次,关于环评的程序即进行环评所应该遵循的步骤和履行的手续。
规划和建设项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需要执行不同的环评程序,这就导致了在不同阶段其环评内容的规定和环评不同阶段的衔接存在漏洞,并且审批的环境行政机构容易借此漏洞跨越审批程序,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
3.3 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责任和救济制度存在缺陷我国环评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法律对于相关责任方违法后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对受害方的救济这两个方面明显存在缺陷和漏洞。
3.3.1 违反环评制度的法律责任的缺陷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不依法进行环评的法律后果。
环评制度的法律责任,以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为主要的责任承担方式。
第一,环境民事责任主要存在承担方式不完善,民事损害补偿救济制度不足等问题。
第二,行政责任中“限期补办制度”给建设项目开通了“先上车,后买票”的后门。
“责令限期补办”是对环评启动时间规定的否定。
[4]环境行政处罚存在罚款数额较低,致使违法成本过低,仅象征性的处罚起不到应有的限制作用,不能发挥法律责任的威慑力。
第三,刑事责任主体范围狭窄,对于违反环评的行为缺乏相应的刑事罪名,环境犯罪所造成的刑事责任对于恢复生态环境作用有限。
3.3.2 环评的救济制度不健全由于传统的行政救济理论、传统诉权理论,和我国现行宪法上正当法律程序条款的缺失、现行法律的一些不足,我国环评公众参与权的公立和私立救济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救济渠道不够广泛、救济具有滞后性以及公众自身的救济能力明显不足等。
尤其是在环评公力救济中,经常受到行政性阻碍,难以使公众的环境权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司法救济困难依旧,缺乏应有的规定和完善的操作程序。
3.4 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首先,鼓励专家、单位和社会公众以适当的方式参与环评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明确规定。
我国制定了在一些环境保护领域有关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这对于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促进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环评制度公众参与存在较多问题 ,例如,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程序不完善;项目环评公众参与范围仍然不够全面,导致范围过窄;公众参与环评方式有限;公众参与缺乏相应的鼓励和激励机制并且缺乏法律责任的保障;公民自身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其次,由于环评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必然导致公众监督的缺乏。
公众的环评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公众对参与环评工作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持有环评信息的政府等相关机构,没有及时依法公开一定范围的环评信息,从而使公众不能获取必要的环评信息,并且环境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存在形式主义且缺乏有效的指导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