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敦煌壁画 教学反思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敦煌壁画》教学反思
这篇阅读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艳丽多姿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体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来安排课文内容。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
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
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一、感受到了文章结构清晰之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所以我通过指导学生自学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加批注,与同桌交流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组内交流文章的结构特点。在充分的交流点拨之后,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结构清晰,思路严谨,尤其是具体介绍敦煌壁画特点时的两层分述,从物到人,将理性的叙述与感性的抒情有机结合,对壁画客观地介绍为主,画师的艰辛创作则从侧面烘托了壁画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一写法是本文与同类文的最大区别。
二、感受到了构段方式规律之美。在研读文章二至五段的教学环节中,我提出“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敦煌壁画的特点”这一问题并给出了解题提示:先抓住相关段落去细细品读,注意文中哪些语句概括出了壁画的特点,哪些语句具体说明了这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在这样的铺垫引导之下,学生轻松感受到了三个层次所具有的总起句开头、用词富于韵律、琅琅上口、内容之间层层递进等特征。
三、感受到了语言文字渲染之美。在课堂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彩。文章用词生动准确,大气磅礴。四字词语铺排在字里行间。在学生充分朗读感知之后,我引导学生对优美词句进行归类积累。例如概括壁画特点的:规模宏大、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巧夺天工、技艺精湛;描写飞天壁画的:轻拨银弦、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赞美壁画的画技与价值:线条有力、色彩浓重、别具一格、长篇巨制、璀璨夺目、叹为观止;还有AABC 构词方式的成语: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
四、感受到了标点符号想象之美。文中省略号出现了四处:第一处略去不
同朝代的不同创作风格;第二处略去壁画内容的种类丰富;第三处略去飞天的不同舞姿。这三处省略属于写作内容省略。第四处出现在张大千的话语中“古人在洞中绘画,由于光线不够,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天花板往往几丈高,要画屋顶,一定要躺着才能够画。”这里的引号省略了张大千介绍古代大师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领学生讨论交流张大千感叹的那些话语,引导学生去想象张大千介绍出的和省略了的环境和情景,从而在自己的脑海里树立起古代画师们生动而感人的形象。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不足之处。感觉最明显的是文章字里行间的都是知识点,都是文化的落脚点,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觉得紧张不够用,对文化背景的讲述与理解涉及很少,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方面有欠缺。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精心设计一份预习导航,把文中涉及到的故事、神话等拓展点让学生去课前搜集了解。并要求学生把搜集的内容精化整理,用简短的语言向全班展示。这样就精简了课堂环节所用时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