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学期末论文
金融监管论文

银行业风险管理【摘要】随着银行业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国际化,银行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银行业风险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应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关键词】经济形势,理论风险表现形式,风险管理不足,现存风险,解决办法【宏观经济形势】(1)国际上,横扫欧洲的债务危机使人们普遍对欧元区、以及银行的资本和流动性状况存在担忧,这意味着客户对银行业失去信心,正远离复杂产品和较为动荡的市场。
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升级,欧洲银行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与日俱增。
分析人士指出,欧洲银行业危机已经陷入与主权债务危机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解决难度不断增大。
银行业陷入融资困境,急剧滑坡的市场信心使银行很难在私人市场融资,同业拆借市场的信心也降至冰点。
中国银行业是否能够抵御欧债危机蔓延的风险,包括欧洲银行从亚洲地区撤资的风险,以及其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对中国银行业是一个挑战。
(2)国内,银行高息揽存,信贷额度紧张,民间借贷利率高起,从金融机构到国有部门再到私营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困扰着中国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浙江、广东等地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中小企业正面临日益紧迫的生存困境,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在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环境不明朗的形势下,在连续加息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融资难已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银行考虑到还款能力,只关注大型企业,忽视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3)房价下跌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其中包括缩紧流动性、限购、提高借贷成本、征收房产税、增加保障房等多种手段。
中央政府持续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开始见效:各地高企的房价受到明显遏制,并且一系列迹象释放出可能降价的信号。
开发商加大促销力度、一二手房价格“倒挂”、成交量萎缩,出现了房价下跌的3个征兆。
随着房价的下跌,中国银行系统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正不断上升,但提高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有助于控制相关风险。
金融监管论文

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的完善一.金融监管的定义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
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二.金融监管的目的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
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
4. 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
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5.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
三.金融危机后西方金融监管的新趋势1.监管目标的新趋势——安全优先并兼顾效率。
由于各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不一样,一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状况不一样,金融监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
2O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金融监管的目标更注重效率,主张放松对金融的监管。
2O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金融监管的目标,有些学者认为是“安全和效率并重”,事实上安全和效率一般存在替代性效应,这样的表述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监管的重点。
《强化金融监管的几点思考》论文

强化金融监管的几点思考监管薄弱是酿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如何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要防患于未然,具有前瞻性、预见性。
自身为了追求利润最大的经营目标,在经营过程中内在地存在一种冲动性和对的投机性,尤其在出现了一定的亏损以后,易于产生风险行为。
基于这一客观事实,需要监管当局对其经营全过程进行周密的监管,并应根据其金融改革、发展和创新的进程对其监管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
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提前发现问题,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的出现。
为此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按照审慎制度原则,实实在在地弄清楚的净资产;二是制定一套以审慎会计原则为基础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机构进行预警分析;三是对已经资不抵债,流动性出现问题的银行及早采取救助措施。
二、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是监管部门的主要监管手段从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看,表现为重现场检查、轻非现场检查的倾向。
当然,从过去的看,现场检查具有发现问题直接、解决问题快捷的特点,在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今后随着金融深化及内外资金机构的增加和会计报表真实性、准确性的提高,非现场检查将愈加显示出必要性与重要作用。
由于非现场监管具有覆盖面宽、连续性强的特点,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的非现场监管体系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和对现场检查的重点提出参考意见;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并对金融机构潜在问题提出预测、预警;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报表、财务制度的完善,进而促进金融机构内部;另外,通过非现场检查收集到的数据反馈给地方政府和综合部门,对其经济决策发挥重要作用。
三、建立合规性检查和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风险性p 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进行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形式,并且对行业的成长发生很大的作用。
如香港银行公会、美国的基金联合会、顾问商业同业公会等均属金融行业自律组织。
就我国金融机构而言,目前金融公会组织尚不健全,即使名誉上存在公会组织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金融监管学期末论文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5—2016学年第 1 学期)课号: 013I06AA2 课程名称:金融监管学改卷教师:陈铨亚学号:姓名:田源得分:内幕交易监管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摘要:证券市场内幕交易,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交易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投资者权益,从而成为各国证券监管的重点。
从内幕交易监管的国际比较看,我国证券监管在内幕交易主体、内幕信息、内幕交易行为的界定以及内幕交易监管规制效能等方面,与西方监管体系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成熟市场国家内幕交易监管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法律法规体系,防范内幕交易行为,打击内幕操纵,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权益。
关键字:内幕信息,内幕交易,金融监管一、引言作为证券市场上的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内幕交易不仅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更使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从市场功能来看,内幕交易歪曲了市场价格对实际价值的反映,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从国际竞争能力来看,内幕交易影响了市场环境建设,削弱一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吸引能力;从市场效率来看,内幕交易削弱了市场信心,加大了市场波动,在极端J隋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市场崩溃。
因此,各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内幕交易行为的防范,如美国制定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韩国在1995年秘密建立了一个计算机辅助监视系统;中国证监会2001年在上海、深圳等九大区的证管办成立了稽查局。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内幕交易的影响究竟如何?我们不妨提出以下几点:(1)内幕交易能否影响股票价格和价格波动性;(2)如何判断内幕交易者使用的信息是重大的及如何测量内幕交易者的非法所得;( 3)内幕交易对市场公平性有何影响。
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经验结论。
同时,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支持者认为,内幕交易会使股票价格上升、提高市场效率,并有可能使非内幕信息者获利;而反对者认为,内幕交易有可能增加股票价格的波动性,破坏市场的公平性。
有关金融方面的论文 [金融监督方面相关论文]
![有关金融方面的论文 [金融监督方面相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6761b2105087632301212b5.png)
有关金融方面的论文 [金融监督方面相关论文]金融监督,通常指对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状况的反映、监测、预警和督导。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金融监督方面相关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金融监督方面相关论文篇1试论金融企业监事会如何独立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机遇。
随之而来的是金融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金融企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金融业企业的发展,使金融监事会有效的发挥其监督作用,我国也适时的出台了一些政策。
本文将简要分析,金融监事会在金融企业的发展中如何发挥监督作用,旨在促进金融企业监事会更加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
关键词:金融企业;监事会;监督作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金融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规范金融企业的发展成为当下重要的任务。
为了应对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浪潮,我们必须重视金融监事会所发挥的作用。
金融企业的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企业监事会在金融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控制、监督作用。
一、加强规范金融监事会设置的力度监事会是针对金融企业最高决策与经营结构而设立的一个监督机构。
但目前部分国有改制企业的监事会的设置仍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这些不规范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监事会职能的发挥。
为了进一步强化金融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我们必须重视金融监事会的规范设置,用以确保金融监事会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一)保持监事会的独立性为了保证金融监事会监督工作的客观公正性,我们必须确保金融企业监事会的独立性不受到任何威胁。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监督机构能否很好的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最关键的在于保持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以及监督人本身的独立性。
在经济管理中,只有确保监督机构独立于监督对象,才能保证监督机构在工作中的公正性以及客观性。
因此,应逐步取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尽量将原有的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企业管理人员有机结合起来。
论金融监管理论论文

论金融监管理论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金融监管理论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金融监管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文章摘要】走在国家发展的总趋势下,金融行业水涨船高,与国家经济命脉相系,呼吸相关。
要想进发发达国家行列,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作用,从肯定的角度上来说,金融监管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金融监管;重要性;发展前景;作用0 引言“影子银行产品规模增长,是当前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隐忧。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
加强金融监管离地已经刻不容缓。
虽然我国在金融行业寻求和探索了几十年,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金融行业对于我国来说仍是一个弱项,警钟时刻提醒着,欲发展经济必先强其金融领域。
1 金融监管的定义和范围1.1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金融监管是罗盘金融在无形中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小到关系着每个小老百姓的日常收入,大到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无论在财政充裕的情况下还是遇到金融危机或是经济大萧条,金融监管都有相当高的作用地位。
从一般理解来说,金融监管具有监督性和管理性。
每个国家都从美国07年的金融危机中得到警醒: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一种监管的力量来成长,这种力量依靠于金融机构或其他行政机构,通过监督,发现影响金融行业发展的现象,通过管理,制止现象的发生,并运用执法执政机构的法律手段禁止现象的再次发生。
金融监管有发现理由的火眼金睛,有制止违法行为再次发生的手,通过各种手段和渠径维护金融行业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1.2 金融监管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全面,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平衡金融管理需要专业性知识和实战性经验来支撑。
金融监管的实施者主要是执政部门,也包括其他非政府组织或其他从事管理监督的执法机构。
各个政府或部门运用执法权利行使执法手段,维护金融行业的合法秩序。
金融监管的被实施者涉及金融行业的组织者或参与者。
金融监管对象在执法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进行合法有序的金融活动。
金融监管体系论文

金融监管体系论文一、我国金融行业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所进行的所有监管举措都是为了能够让企业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也可借此来获取更多经济收益。
但是,这种看似非常有益的监管体系,实质中却存在很多矛盾。
第一,监管部门过于频繁进行重复监管,可能造成监督矛盾日益激烈的同时还降低了监管工作的实质效用。
与此同时,过度的监管调控还可能致使监管加大冲突频率。
全国的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组织、证券部门以及各保险公司都已实行了监管,所承担的相应职责分别是通过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承担。
此类监管的模式都因金融控股企业的产生受到了巨大冲击。
在各监督机构目的、标准体系,以及操作方法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各个监督管理部门活动存在很大偏差,倘若金融控股企业只受单一机构监管,单一监管机构的监管者自愿接受其它监管者所负责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小。
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的各不相同,也可能致使监管冲突发生。
第二,各监管部门之间因监督目的各不相同,则难以在彼此之间进行协调,调节性能与效率不高。
关于金融监督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都是同一个水平。
假使一家金融组织同时经营各项金融业务,比方说既从事银行业务,同时又开展保险业务或者证券业务,如果项金融业务产生了风险,如何确定由哪家监管机构带头,选择哪家监管机构最终进行决策等实际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中国金融控股企业已经产生同时不断持续的发展,其运营方式可划分以下两种:第一种为经营性的控股公司,比如银行控股公司(即控股企业为商业银行)全资或控制部份股权,包括附属部门或子公司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类型的服务性质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
这样的金融控股企业特点表现在母公司本身,设立了银行经济业务。
所管理与控制的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附属部门或者子公司,各附属部门或独立的子公司自主对外进行与业务相关的活动,同时承担与之相关的民事赔偿责任风险。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论文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论文摘要:继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了WTO,更深入的开放将为我国的金融业引来资金,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但是,同样,我国金融业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金融机构在规模小、创新能力弱、历史包袱沉重的现实状况下与外资金融的进入相竞争无异于“戴着镣铐与狼共舞”。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的前提下,强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成为金融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
关键字:金融风险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启示防范化解一、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监管必不可少。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
金融监督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使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安全可靠和健康的发展。
金融管理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当然,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二、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西方国家在国际金融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国际金融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新趋势将对各国的金融监管产生重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频繁。
这些危机往往都有涉及金额大,波及范围广,造成的损失严重的特点,它们的影响不仅是国内的也是国际的。
大量金融危机使金融监管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并且各国在具体的金融监管实践上更是差异明显。
因此,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实践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监管目标,监管主体,监管依据,监管对象,监管方式。
金融论文:我国金融监管发展研究

金融论文:我国金融监管发展研究摘要:由美国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从危机中可以暴露出金融监管的不足,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就金融监管部门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金融;监管;经济;危机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金融监管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一、金融监管解读1.金融监管的对象。
金融监管的传统对象是国内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但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监管的对象逐步扩大到那些业务性质与银行类似的准金融机构,如集体投资机构、贷款协会、银行附属公司或银行持股公司所开展的准银行业务等,甚至包括对金边债券市场业务有关的出票人、经纪人的监管等等。
目前,一国的整个金融体系都可视为金融监管的对象。
2.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
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
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3.金融兼管原则。
金融监管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所谓分类管理原则就是将银行等金融机构分门别类,突出重点,分别管理。
所谓公平对待原则是指在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不分监管对象,一视同仁适用统一监管标准。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探讨论文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探讨论文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经济学家认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很大部分是因为政府监管失灵。
阐述了金融监管定义、原则和必要性,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响应对策,以其为有关金融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监管;原则;必要性;对策1有关金融监管(1)金融监管定义。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2)金融监管的原则。
金融监管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3)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稳定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金融监管不仅是我国金融体系内部完善的迫切要求,更是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规范、实施必要监管,保护国内金融体系,顺利完成金融改革的前提条件。
2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对策(1)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①根据我国金融调控和金融稳定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界定金融监管职责分工,尽快建立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和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解决监管主体混乱的问题,理顺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金融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②改革现有的监管制度,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由直接干预向间接调控、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加快金融立法,将金融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
通过监管制度创新,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累积,保证金融体系高效稳健运行。
(2)树立维护稳定与提高效率的双重金融监管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业同境外金融机构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而对国外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优势,维护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将不再是监管的单一目标,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扶持金融机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成为新形势下对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论文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论文一、农村金融监管现状一方面,从金融监管的设备来说。
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监管体系所需的设备较落后,不同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出现较多困难。
加上监管设备的落后,使得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最终导致无法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
另一方面,自律性较差。
由于组织结构的分布大多尚未涉及到农村地区,使其相关制度及信息披露性还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的自律性几乎不存在,更别提自我监督机制。
由于自律性较差,又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管工作及信息披露制,使农村金融的外部监管丧失作用。
二、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1.缺乏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主要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行政法规三部分组成。
其中较为重要的两部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监督管理法》及其《中国人民银行法》,基本构成了农村金融监管的法律依据。
然而,由于农村金融的持续性仅仅依靠这两部法律无法很好地监管农村金融,监管工作无法正常运转,较难准确把握监管尺度,操作性较弱,监管工作工作无法真正做到公平及公正,制约了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2.没有完善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政府主导作用及各个部门间的协调,使得监管环境无法深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仅仅停留在村、户的建设上。
由于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未充分认识金融环境的重要性,缺乏统一监管的认识。
导致大部分执行部门仅仅做一些日常业务,而忽视了金融监管。
另外,农村企业及居民的信息意识普遍不高,缺乏自律监管意识。
3.民间金融监管缺失。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中民间金融监管尤其重要,然而,在实际监管工作中,民间金融监管缺失,农村民间金融无人监管。
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制。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没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得较多人群通过不透明的方式进入到民间金融领域中,进而增加了民间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难度。
4.未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就当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如形同虚设,并未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论文

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论文一、对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机构的金融监管问题开放3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业)越来越多,而且与国内的金融业的行业结构非常相似。
在1998年,我们国家营业性的外资金融机构有178家,各类金融机构的代表处有678家.到如今对外金融机构海外机构的设立已经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国家的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以及挑战越来越多。
随着开放的历史车轮不断前进,我国的跨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还有我们不断提高的中资银行的实力,不断加快的中资银行的步伐,以中国银行为首的多方国内银行的海外机构已经遍布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中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初步估计,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以及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经济的开放程度还有我们国家银行实力的不断增强,跨国经营的中资银行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的监管力度还有相关条例以及规定安排要跟上中外合资机构的步伐。
假如我们的力度没有把握好,监管不到位,这势必会给我国的经济还有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回溯历史,即使我们国家在海外机构外汇管理局、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东道国监管局的压力下和挑战下,在此压力下却还是有许多违规、违法乱纪的案例发生。
然而这些案例相对于总体来说还是会低于国内分支的机构。
所以,只要我们国家的监管部门加大力度,逐步完善体制,未来的前景将会是十分可观。
目前为止,为了适应开放的经济条件,中国的金融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早就在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与此同时其他的一些相关法律例如《证券法》、《信托法》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法》也在制定和完善中。
在国际合作监管这一方面,银监会在遵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框架下:提高信息披露标准,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市场利益相关者在促使银行拥有充足资本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与30多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我们和双方的合作从此建立了双边监管合作的机制。
金融监管问题分析论文

金融监管问题分析论文第一篇:金融监管问题分析论文摘要: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主要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应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应有直接人事处理权;健全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增强金融监管和经营透明度,有效抑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金融监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央行金融监管到位程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央行威信和权威的树立,关系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建立以风险监管内容为核心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其中大量和主要的是日常经营的规范性和风险性监管。
但我国目前央行的监管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及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机构审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以后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则注意得不够,金融检查或稽核也主要是一种合规性检查,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监管。
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要求,借鉴国际监管办法,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当前我国中央银行金融业风险监管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对上述“三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特点,制订量化监管指标进行具体操作。
第二,建立大额贷款的报告制度。
严格防止风险集中在少数单个贷款大户,限制贷款过于集中,监管单个贷款比率,并形成风险报告制和备案制。
第三,加强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有日益增大的趋势,把其纳入金融监管的视野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要尽快制定专门的表外业务监控办法。
第四,制定出能客观反映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各类资产风险权重和核算系数,定出贷款集中风险、贷款沉淀风险等风险权重。
金融监管论文(2)

金融监管论文(2)金融论文篇1试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出现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营造较好的改革环境,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效率,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问题(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种类少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衍生较少,创新工作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问题,不仅降低了银行的竞争能力,还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2010年,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对自身进行结构的重组,使得经济收入有所提升,平均业务收入也有所提升。
如果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根据此类变化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商业银行将会得到有效发展[1]。
(二)金融产品创新以模仿为主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一直在以模仿的方式执行工作,学习其他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方式,例如: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激发人们储蓄欲望,引用其他银行的有奖储蓄机制,不能更好的创新金融产品,虽然有效的提升了储蓄数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更好的提升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效率。
银行市场的竞争趋势对商业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银行只能通过模仿其他银行,才能更好的提升办事效率,例如:向中小型企业提出融资要求、工商银行推行网络带宽业务,交通银行就推行一站通业务,中信银行就推出网咯财富工作等。
通过各类配置的优化以及产品服务流程的模仿,进行一段又一段的创新[2]。
(三)受到政府制度制约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加入WTO组织,但是,还是会受到政府的管理,一旦政府发现金融产品存在风险,就会对其进行限制或是禁止销售。
以此形式来看,尽管商业银行对自身产品进行创新,也不会得到政府的认可,不能有效的参与到销售中,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
同时,部分监管局阶段性的对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安排,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根据自身需求执行创新人物[3]。
金融监管的正当性论文:论金融监管的正当性

金融监管论文金融自由化论文:美联储金融监管制度发展史研究摘要本文从考察美联储金融监管体系确立与演进的历程中看到, 金融监管并非以政府管制金融资源为目的, 而是以提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为目的, 即如何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之间找到均衡。
国家如何从管制、松绑及再管制中, 找出符合国家利益及经济发展的均衡, 是保证金融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金融监管政府管制金融自由化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确立与其他制度的产生一样,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是一个演进发展的过程。
过去许多文献对于美国金融体制的历史发展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本文则以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为划分标准。
一、早期自由银行体制1781—1863 年是美国银行业快速发展并引起人们广泛争论的时期。
1791 年美国联邦政府批准设立美国银行,它不但接收存款、发行货币, 同时也担任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1836 年杰克逊结束了国家银行制度,之后美国金融体系进入自由银行制度时期。
根据这种制度,任何人只要符合条件规定,就可以成立银行。
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美国州银行的膨胀更为迅速,加上各银行滥发货币,使得伪币成灾、银行风险剧增。
二、二重性银行体制1863 年美国国会通过《国民银行法》,正式建立了联邦注册银行,并成立货币监理局对联邦注册银行加以审批和管理。
这反映了美国政治结构中的制衡与分权特征的二重性银行体制得以形成。
后来这种银行结构自然延伸到其他储备性金融机构。
1907 年的银行危机成了重新讨论中央银行问题的重要契机。
危机后,国会中设立了国家货币委员会来研讨中央银行制度安排问题,其专题报告就是国会通过的《1913 年联邦储备法》,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也依此法而确立。
三、金融管制时期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是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演进中的一个里程碑。
该法规定联储的目标就是执行货币政策,担任最后贷款人以及监督管理银行业。
可以说,联邦储备体系的确立使美国进入现代金融管制时期。
为了防止金融灾难再次发生,美国国会和监管当局于1933 年制定并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金融监管促进金融稳定的作用1500字论文

金融监管促进金融稳定的作用摘要:金融监管是指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促进金融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本文以金融监管促进金融稳定的作用为题,对金融监管的概念、金融监管的目的、金融监管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金融监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稳定;金融消费者;金融市场秩序一、引言金融监管是指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促进金融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金融监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促进金融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止金融机构的不当行为对金融消费者造成损害。
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金融监管的目的是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防止金融机构的不当行为对金融市场造成影响。
二、金融监管的概念金融监管是指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监管。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设立、经营、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监管。
金融市场的监管。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包括对金融市场的运行、交易、结算等方面的监管。
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包括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的监管。
三、金融监管的目的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促进金融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金融监管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促进金融稳定,防止金融机构的不当行为对金融市场造成影响。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止金融机构的不当行为对金融消费者造成损害。
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金融监管论文有关金融监管的论文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金融监管论文有关金融监管的论文加快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摘要: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服务为主体、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为补充、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
从行业结构分析入手,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展望,反思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讨论国际、国内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研究未来的监管环境和监管理念,结合这些因素,对如何提升监管能力、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发展;现代金融;监管;服务业一、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必须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区域金融合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了,危机背景下凸显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
德国发展研究院的Peter Wolff指出,OECD国家中影子银行的问题很严重,影子银行没有受到监管,这会对金融体系、银行体系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对公共债务、私有部门债务的质量产生影响。
现在主要责任不是找出谁是罪魁祸首,而是依赖国际合作共同渡过危机。
纵观近十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日渐上升,亚洲金融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下降,债券市场在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比重从1995年的21.1%上升到2008年的32.4%,股票市场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2%。
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降低对银行借贷的过度依赖,分散金融风险;对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投资提供更多渠道,提高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地区合作可以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债券市场发展,同时对监管政策进行协调,亚洲国家通过地区合作可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和危机的传染效应。
亚洲本币债券市场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市场参与者数量很小、外汇管制、税收体系不同、监管框架不同、清算体系不同、缺乏衍生品、评级方法各异以及没有统一的法律框架。
地区合作有助于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储备库的建立或者过渡性监管机制的建立越来越重要,这些计划可能会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体制的一种补充。
《金融监管学》课程小论文范文

南京财经大学2013--2014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金融监管学任课教师:学生姓名:班级:学号:中国保险监管之再保险监管【摘要】再保险监管是保险监管的内容之一,是保险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保险监管的一般性特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内涵,对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市场的稳定运行及被保险人利益的有效保护起着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对再保险人进行有效监管的全球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将为再保险人、直接保险人以及保单持有人创造许多有利条件,便于更大范围地分散风险,更有效地运作资本。
特别是“9.11”事件对全球再保险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得如何加强再保险业的监管成为国际保险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起步较晚的中国再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存在着相关制度缺失、市场不完善、人才匮乏等问题。
另外,我国的再保险监管也是保险监管中比较薄弱的一环,仍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对再保险市场的监管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的再保险业监管经验来进行再保险监管建设,成为当今中国保险与再保险界需要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字】再保险再保险监管宽松型监管严格型监管风险分散一、再保险监管概述再保险(reinsurance)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
再保险是保险的一种形式,即保险的保险(The Insurance of Insurance)。
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分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为再保险。
”对再保险的监管称为再保险监管。
再保险监管既包含保险监管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内涵,是保险监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保险市场的稳定运行以及被保险人利益的有效保护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再保险作为市场的“安全闸“和“调控器”,对确保一国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提高保险体系的运转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5—2016学年第 1 学期)课号:013I06AA2 课程名称:金融监管学改卷教师:陈铨亚学号:136210002姓名:田源得分:内幕交易监管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摘要:证券市场内幕交易,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交易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投资者权益,从而成为各国证券监管的重点。
从内幕交易监管的国际比较看,我国证券监管在内幕交易主体、内幕信息、内幕交易行为的界定以及内幕交易监管规制效能等方面,与西方监管体系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成熟市场国家内幕交易监管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法律法规体系,防范内幕交易行为,打击内幕操纵,切实保护公众投资者的权益。
关键字:内幕信息,内幕交易,金融监管一、引言作为证券市场上的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内幕交易不仅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更使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从市场功能来看,内幕交易歪曲了市场价格对实际价值的反映,破坏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从国际竞争能力来看,内幕交易影响了市场环境建设,削弱一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吸引能力;从市场效率来看,内幕交易削弱了市场信心,加大了市场波动,在极端J隋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市场崩溃。
因此,各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内幕交易行为的防范,如美国制定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韩国在1995年秘密建立了一个计算机辅助监视系统;中国证监会2001年在上海、深圳等九大区的证管办成立了稽查局。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内幕交易的影响究竟如何?我们不妨提出以下几点:(1)内幕交易能否影响股票价格和价格波动性;(2)如何判断内幕交易者使用的信息是重大的及如何测量内幕交易者的非法所得;( 3)内幕交易对市场公平性有何影响。
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经验结论。
同时,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支持者认为,内幕交易会使股票价格上升、提高市场效率,并有可能使非内幕信息者获利;而反对者认为,内幕交易有可能增加股票价格的波动性,破坏市场的公平性。
为此,我们将针对中国的证券市场,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进而可以对监管层在有关内幕交易的规则制定方面提供辅助依据。
二、正文(一)内幕交易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信息是驱动资产价格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其背后的市场机制在于,投资者将获得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预期,再根据自己的预期在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采取相应的交易行为最终形成的价格变化则是众多交易者行为的市均衡,反映了市场投资者对资产价格达成的一致意见。
然而在现实中,信息的产生与公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市场中一部分的投资者会先于其他的投资者获得尚未公开的信息,如果他们的交易行为不能使资产价格变化到达应有的价值水平,当信息公开后,价格的进一步变化将使他们从中获得无风险的超额收益。
内幕交易违反了金融市场的公平原则,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产生了诸多不良的经济影响。
内幕交易行为在市场上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打击投资者的信心,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引发逆向选择和其他低效率的公司行为。
内幕交易行为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内幕交易制定了相关的经济与法律政策加以规制。
尽管现实中的内幕交易的具体形式千变万化,仍然可以将内幕交易中的主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的行为以及之间的法律和经济关系做一个概括的梳理。
内幕人可以分为三类。
证券发行公司的内幕人员通过职位获得重大未公开信息,称为直接内幕人,他们对公司承担在重大信息公布之前保密的义务,同时对公司的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即公司的管理层代表全体股东尽全力为公司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工作的义务。
推定内幕人是指从证券发行公司直接获得重大未公开信息并有义务在信息公开之前保密的公司外部人员。
他们有可能是为证券发行公司提供服务的律师、会计师、保险人和咨询顾问等,或者是与发行公司协商并购事宜的对方公司的内幕知情人。
他们对发行公司不承担诚信义务。
由于这两类内幕人都承担保密义务,因此他们未经许可或披露将重大未公开信息传递给第三人—外部间接信息获得者—或者向其推荐交易的行为将违背保密义务。
而如果直接内幕人从未经许可或披露向第三人传递信息或推荐交易的过程中获利还违背了诚信义务对避免利用受托资源为个人牟利的要求。
(二)内幕交易监管:国际经验与比较分析尽管学者们对内幕交易规制的观点各有不同,但在现实中,各国在对内幕交易立法时一般采取比较折中的方法,将内幕交易中违反其应付义务、侵害其他主体权益、不符合市场公平的行为以成文法或判例的方式交易明确,即确定上文所定义的“内幕交易”的范围。
而各国在对内幕交易的认定范围上也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受法律规制的“内幕人”、“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方面的差异.在内幕人的认定的范围上,基本上各国都将直接内幕人和推定内幕人纳入了规制的范围,其中美国以诚信义务为基础进行认定,日本将“前公司相关人”也纳入规制的对象,而欧盟则将获知内幕信息的所有证券持有者认定为内幕人,并要求利用受雇、专业或职务之机会取得内幕信息的内幕人所获得的信息应当与其受雇、专业或职务有因果关系和非偶然性。
对于间接内幕人,欧盟和日本的法律都要求将“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所获得的信息为内幕信息作为认定的要件之一。
美国的法律虽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联邦最高法院在“德尔克斯诉证券交易委员会案”中的判决可以看出,被认定为内幕人的间接内幕人应当知道信息的来源,并意识到其前手正在从信息的传递中获得个人利益。
此外,美国和欧盟都对内幕信息流转过程中所有获知该信息的人员进行规制,最典型的案例是2001年美国IBM公司收购LOTUS公司内幕交易的判例,内幕信息从公司直接内幕人开始在不同的间接内幕人之间转移了6次,最终证监会对所有25位获知内幕信息的人员都提起了诉讼。
而日本只规制内幕信息第一次流转。
这将难免给予了间接内幕人进行内幕交易的可乘之机。
在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方面,总结各国所涉及的规制范围,主要包括“交易”、“推荐”和“泄露”三类。
美国的法律以是否构成欺诈来判断具体的行为的合法性。
而欧盟则在2003年《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指令》中明确这三类行为非法的条件,包括进行交易的内幕人须从其行为中获利、不要求内幕人的交易行为与拥有内幕信息具有因果关系、推荐行为须以积极的方式做出以及对行使受雇、专业或职务上之正当理由而泄露内幕信息行为的豁免。
日本只对“交易”这一类行为进行了规制,因此在法律上并未禁止建议他人交易和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
虽然在法理上认为,禁止所有拥有内幕信息的人员的交易行为将使得推荐和泄露的行为失去价值,从而可以阻止推荐和泄露行为的发生。
但日本在内幕人认定上没有实现对所有拥有内幕信息的人员的全面覆盖,从而使得从前手间接内幕人处获得信息的交易者所进行的交易将不受规制。
关于内幕交易的防范措施,美国主要采取了依靠法律强制企业加强对内幕人持有和交易本公司证券的报告和内部控制的方式。
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第16部分规定公司董事、高管和持有10%以上直接或间接权益的所有人应当每月报告其持有本公司股票及其变动情况,对于其6个月内的短线交易收益返还公司,并禁止其进行卖空或“持有卖空”交易。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任何人在成为董事、高管和持有10%以上直接或间接权益的所有人之后10日内以及所有权变化后的2日内提交电子档的内幕报告;要求企业的财务高管披露其道德准则;对于财务报表披露后因发行人不当行为而进行报表重述的,要求CEO和CFO向公司退还该披露后12个月期间获得的基于薪酬的红利或其他激励性报酬;强制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和报告,并接受对内控的外部审计,从而保证了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内幕交易者起到了有效的威慑作用,也为事后法律救济和制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当然,“内幕人登记卡制度”以及证券公司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合作是这一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
此外,日本对于证券公司的内幕人员进行的内幕交易也通过“拥有客户内幕信息之员工的报告制度”和“隔离墙制度”进行防范。
有效的法律制裁和救济也是规制内幕交易的重要环节。
美国、日本和欧盟在法律制裁上都采用了将行政制裁与法律诉讼相结合的方式,但各国在制裁力度上各有不同。
内幕交易受害者的民事救济一直是各国立法和司法上的难题。
美国由于采取了判例法制度,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简化。
美国1988年修订的《证券交易法》第20 (a)条规定,内幕交易者的交易对手有权对内幕交易者提起诉讼,并由法律直接推定“其交易是基于对内幕人的信任”以及“其损失由内幕交易造成”的因果关系成立,授予内幕交易的交易对手“明示诉权”,对原告的举证责任进行了简化。
此外,美国的法院在具体的民事判例中经常采取举证责任简化的方式,例如将举证责任简化为证明被告没有履行其披露重大内幕信息的义务,以及其未披露的信息对投资者具有重大性。
而日本和欧盟对此都没有在立法上进行明确,从而给内幕交易的民事救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结语首先,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内幕交易的认定规则。
将内幕人的认定范围扩展到所有明知而占有内幕信息的人员,不再以“非法手段”或“私下交易”作为间接内幕人的认定要件,而换之以“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获得的信息为内幕信息”这一要件,将有助于防止内幕人利用法律的漏洞规避监管。
其次,在防范措施方面,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内幕交易相关信息的披露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深度与准确性,并加强对企业执行关于内幕交易的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
对内幕交易更加及时有效的披露将减少内幕人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但在制裁制度有效性较弱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仅依靠企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
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需要依靠强大的外部监督。
也可以在从产生内幕信息的重大事件发生到最终披露信息的过程中引入外部独立机构管理知情人登记档案等资料,以保证登记资料不会被企业恶意操纵。
另外我国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内幕交易控制指引,给企业在设计相关内幕制度时以参考,也使得对企业内幕制度的设计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的评价有据可依。
最后,扩大对内幕交易的市场监督,改善我国目前基本完全依靠证监会干预的制裁和救济体系,加大内幕交易被监测并查处的可能性也是完善我国内幕交易规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方面,我国需要继续强化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使得监管部门能够获得准确、真实、完整的内幕人资料并对其交易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测。
另一方面,引入类似美国规则如下的明示诉权,以及将其他国家己有的判例和成文法中关于举证责任简化的实践和规定在我国的法律中加以明确,使得市场参与者有权直接发起对内幕交易的诉讼,发挥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共同监督内幕交易行为。
参考文献:[1]习姜华东.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的经济学分析[J].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2]刁胡光志.内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J].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何青.内部人交易与股票市场回报——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 [4]赵秉志,陈志军.证券内幕交易犯罪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一比较法研究,2011, (3)[5]郑顺炎.证券内幕交易规制的本土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白建军等.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惩戒实证研究[R].中国证券业协会2005年科研课题一等奖,2006.[7]白晓宇.关于上市公司发布预警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第7期43 -49页,2007.[8]范福春.坚决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J].上海证券报,9月6日,2012.[9]傅勇、谭松涛.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机构合谋与内幕交易[J].金融研究,第3期88一l02页,2009.[10]魏明海、程敏英和郑国坚.从股权结构到股东关系[J].会计研究,第1期60一67页,2010.[11]晏艳阳和赵大玮.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第4期101-108页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