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笔记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1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打印版广东某学院考试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南一、题型二、复习重点1、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理论体系、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连续性、开放性(5个)(这道题百度的,答案不是很肯定)◆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区域管理学派2、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1)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
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要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
(2)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地区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政策(5)区域开发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P35)◆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1)产权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2)组织,即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因为区域经济制度的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4、区域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模式(P50)◆区域经济开发的概念: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求得对区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的最大限度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区域经济学题库
41、供给不可分性:指资本(特别是社会一般资本)的整体性,以及只有在许多经济活动上同时进行投资才能得到各种规模经济利益;
42、需求不可分性:指由市场规模所造成的对经济活动的盈利性以及可行性的限制。
20、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有形区域优势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即“硬件”成分;无形区域优势是区域发展的非物质的“软件”成分,如居民素质、科教水平、信息传递便捷度、对外联系程度等。
21、集中度:衡量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聚集或分散程度尺度,分绝对集中指标和相对集中指标两类指标。
22、极化:指经济活动向某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地点集中,并成为整个地域范围内的发展极核的现象。极化一经形成,就会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即使原先赖以发展的优势已经消失,它仍可以发展。
13、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一线地区指沿海和东北、西北、华北的几个边境省份。二线地区指一线和三线以外的省区。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韶关以北、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等10个省区。
14、经济特区:为执行对外开放政策而划出一定地域范围,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的地区。
15、计划单列城市和地区:国家计划中单独列户的城市和地区,其目的是为了发挥中心城市和某些地区在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作用。
30、地方化经济:指同一序列行业和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聚集在一个地区,通过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功能联系包括垂直联系(纵向联系)和水平联系(横向联系)。
31、城市化经济:指一种工业由于位于某个城市和工业综合体内,通过非功能的空间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这种非功能的空间联系是由于共同利用基础结构和同时被某种要素吸引而形成的。
电大【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作业答案及综合题)
电大【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作业答案及综合题)【区域经济学】电大期末考试最新小抄(作业答案及综合题)《区域经济学》一、判断题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度。
(×)二、单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20世纪5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市场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科林·克拉)首先提出来的。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D资源缺乏型)区域。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建筑)三、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CD)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C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BC)。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AB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 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AB)。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单项选择题1一、单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区域B.区域规划C.区域开发D.区域发展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的学科A.经济增长B.区际关系C.区域资源D.政府管理3.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A.特殊规律B.模式C.一般规律D.历史4.区域经济学是()相结合的产物A.哲学与经济学B.地理学与经济学C.政治学与经济学D.管理学与经济学5.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很强的边缘学科A.基础性B.独立性C.复杂性D.应用性6.经济区域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 同质区域和()A.极化区域B.扩散区域C.行政区域D.自然区域7.区域规划的主体是A.企业B.政府C.企业与政府D.社会组织8.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的总和A.社会活动B.政治活动C.文化活动D.经济关系9.()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 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 A.杜. B.胡. C.韦. D.赫特纳10.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般包括()A.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应用工具B.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政策C.区域经济发展、区经济政策及区域经济关系D.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关系11.()出版了《区域科学导论》一书, 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正式形成。
A.艾萨德B.杜能C.韦伯D.胡佛12.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按照赫特纳的观点, 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的因素A.经济B.人类C.政治D.人类与经济13.农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韦伯B.胡佛C.克里斯塔勒D.杜能14.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胡佛C.克里斯塔勒D.韦伯15.运输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胡佛C.克里斯塔勒D.韦伯1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条件()A.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的地点, 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B.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C.研究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地区D.劳动力供给已知且不能流动, 在工资率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17.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A.杜能B.谢费尔C.克里斯塔勒D.韦伯18.在农业区位论中, 农业圈的第一个圈层主要()A.生产薪材、木料B.生产鲜奶、蔬菜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D.放牧牛羊19.在农业区位论中, 农业圈的最外面的圈层主要()A.生产薪材、木料B.生产鲜奶、蔬菜C.生产谷物、马铃薯、苜蓿D.放牧牛羊20.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分为几个圈层()A.4B.5C.6D.721.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A.运费与劳动费B.运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C.劳动费、集聚与分散带来的利益D.运费、劳动费、集聚与分散效益22.胡佛在运输区位论中提出的运输成本由()构成A.线路运营费用与劳动费用B.站场费用与劳动费用C.线路运营费用与站场费用D.运输费用与损失23.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3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4.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4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5.根据中心地理论, 当k=7时为()原则A.市场最优原则B.交通最优原则C.行政最优原则D.区位最优原则26.埃德加·胡佛在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 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基石是()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D.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27.如果仅用原料指数来判断工厂区位的选择, 当原料指数=1时, 工厂区位布局在()A.消费地B.自由区位C.原料地D.燃料地28.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不同规模市场领地之间的数量关系由高级到低级为()A.1, 2, 6, 18, 54, …。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
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
区域经济学期末试卷
一、名称解释(每小题5分,总分10分)
1.规模经济
2.范围经济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总分30分)
1.请简答区域经济学的基础
2.请简答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一种资源下的企业区位如何确定
3.请简述在只考虑交通成本确定企业最佳区位之后,企业区位如何受劳动力成本、电
力成本、税收等的影响产生移动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总分60分)
1.论述聚集经济的三种类型
2.试论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本内容以及钻石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3.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谈谈政府和市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2023年大学_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3年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023年区域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ABCD2、BC3、 A4、 A5、 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 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 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 A 8、 AB 9、ABCD 10、 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科
区域经济学一、填空题1、需求理论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变动,这个规律的根源在于。
2、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它表明商品价格与供给量是成同方向变动的。
3、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4、价格上限是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价格。
5、.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弹性的商品。
6、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卖者适当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7、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则税收就主要落在身上。
8、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
9、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
10、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而在其他市场上,一般是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11、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差别,厂商数量。
12、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竞争。
13、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价。
14、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称为。
15、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
16、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的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的变动。
17、需求弹性是指的变动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18、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方向变动。
19、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5%,而需求量减少8%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弹性。
当某商品的价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2%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弹性。
20、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关系。
21、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
22、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表示。
2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24、消费者均衡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简答题(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的概念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⑥高科技指向(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区域经济学_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区域经济学_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在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时,优势和劣势可以从区位、资源禀赋、生产要素和()等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产品或产业结构2.评价区域宏观政策效应,除了评价政策实施效果、政策的负面影响之外,还应该评价()参考答案:政策的协调性3.迁移政策,属于微观区域政策工具中的()参考答案:重新配置劳动力政策4.有必要制定区域政策的机制原因是()。
参考答案:市场机制存在缺陷5.( )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重点。
参考答案:先导产业6.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流程中,应进行模拟预测。
主要包括:人口预测,资源负荷预测,产业预测和()参考答案:环境污染排放预测7.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主要来自于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效益。
参考答案:范围经济8.区域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参考答案:二者有机配合9.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有:一是消费的低碳化,二是生产的低碳化,三是()。
参考答案:提高碳投入效率10.城市化过程,实质是经济的空间集聚过程,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因包括:农业剩余的驱动机制,共享中间投入品的驱动机制,共享劳动力储备的驱动机制、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驱动机制,以及()。
参考答案: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11.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可以将国土空间规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参考答案:禁止开发区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范文
一、名词解释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区域内部的贸易壁垒B. 促进区域内部的贸易自由化C. 减少区域内部的投资D. 增加区域内部的移民限制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A. 自由贸易区B. 经济联盟C. 货币联盟D. 贸易保护主义答案:D3.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A. 促进经济增长B. 导致经济衰退C. 没有影响D. 导致经济停滞答案:A4.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哪个因素是推动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的关键?A. 政治因素B. 文化因素C. 经济因素D. 军事因素答案:C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建立自由贸易区B. 建立经济联盟C. 建立货币联盟D. 建立政治联盟答案:D...(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主要阶段。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包括自由贸易区(FTA),经济联盟(EU),以及货币联盟(EMU)。
自由贸易区是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的初级阶段;经济联盟是成员国之间不仅取消贸易壁垒,还协调经济政策的中级阶段;货币联盟则是成员国之间使用统一货币的高级阶段。
2. 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量。
同时,它还可能对非成员国形成贸易壁垒,导致贸易转移效应,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3. 描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成员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贸易自由化,成员国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实现产业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一体化还促进了技术交流和创新,有助于成员国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答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深远影响。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期末复习题
(启示 ) 。
. 运用新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因地、因时制宜地赋予较大的自主权。
美国开发西部过程中, 除了联邦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政策外,
州、 县等地方政府具有
相当大的灵活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企业的进入,巩固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在财
政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进出口等方面占全国的比重较低, 不可能指望西部近期内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
、以增长中心带动区域开发。
所谓增长中心是指能促进相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增长的经济中心地区,大都表现为由规模不同的大小
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在美国长达
多年的西部开发过程中,兴起了一大批层次不同的增长中心。增长中
心对美国西部开发的影响,既表现在通过商品流、移民流、文化流、信息流的扩散对经济施加影响的扩散 效应上,也表现在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使经济活动趋向增长中心的聚集效应上。
铁路运输网,对西部开发和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经济学家称
世纪的美国历史基本是一部铁
路成功史。交通运输业的优先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地区专业化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了,也为西部其
他部门、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重视科技的推动作用。
在美国西部的开发中 ,科学技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西部地区土地价格低廉、资源丰富、气候温和、
. 重视发挥高科技产业对我国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大发战争财, 发展了一批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规模实力的军工企业,
这些军工
企业大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布在美国的西部地区。进入冷战时期以后,美国大量的军工企业转为民用,利用原有的军事高
科技基础,再加上西部地区车富的资源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西部地区以宇航、原子能、电子、生物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 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它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 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有机组成, 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都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任何部分, 产生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经济区域: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读并且补课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点辐射: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
4.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得带状源, 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5.面辐射: 点辐射和线辐射大大加快了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化进程。
其结果, 就会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即为面辐射。
6.古典区位论: 也叫成本决定论, 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 认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于生产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
7、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 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 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 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 进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 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8、经济特区: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地区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9、比较优势论: 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同类外国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 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 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 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 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10、欧盟: (European Union)最早由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建立的, 于1958年成立, 最早成为欧洲共同体, 其基本目标是避免欧洲的冲突、流血事件和破坏事件的发生, 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实现对全体人民有利的经济一体化, 向政治联盟迈进。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解释“区域经济”。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什么?3. 请解释“产业集聚”。
4. “人口迁移”是什么概念?5. 请解释“城乡差距”。
答案:1.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经济总体。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3.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类或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分布的现象。
4.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长期或短期的流动和转移。
5.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2.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是()。
3.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效应。
4. 人口迁移可以导致()。
5.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的政策支持。
答案:1. 投资、技术和市场2.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3. 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4. 人口结构的变化5. 统一和均衡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策不当- B. 资源配置不合理- C. 技术进步不足-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B. 资源配置不合理2. 产业集聚的主要效应包括()。
- A. 规模经济效应- B. 技术创新效应- C. 人才聚集效应-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3.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包括()。
- A. 市场规模的扩大- B.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 C.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4.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
- A. 城市的加快发展- B. 农村的产业升级- C. 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之单选题1.(A)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统一原则2.(A)的存在,是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的前提。
A区域贸易3.(A)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A.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4.(B)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B.利益驱动5.(C)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工业赶超6.(C)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C.要素密集度7.(D)不属于新产业区。
D.经济特区8.(D)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D.顺序-规模分布型9.(D)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D.熊彼特10.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柏出版的《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A)A国际相互依赖理论11.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A)A规模经济1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A)的约束。
A布局目标13.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B)B利益驱动机制14.成熟的城市社会中,城镇人口比重(C)C大于65%1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A)AS形1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A)A关联性17.传统工业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B)B运输因素18.从(B)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B.空间角度19.地区差异贸易的理论基础是(A)A绝对成本论20.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A),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A信息化改造21.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D)。
D市场因素22.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且多布局在科研单位附近区域的属于(B)产业布局指向。
B高科技23.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A)A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24.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增长极增长极是地理空间中的一个实体(城市或城镇),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者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2、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产业链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
4、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区域。
7、经济区域一国范围之内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8、回波效应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区域:一国范围之内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科技进步、区域社会福利、以及文教条件的改善等。
经济增长: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产出在增长,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区域经济增长中,其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三、简答题1、简述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及构成要素。
答:基本内涵: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是由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是由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是一个在国家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构成要素:(1)经济中心(城市)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的功能。
经济中心的定义: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是经济区域的核心要素。
经济中心的特征: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城市选择性、经济中心性、功能的综合性。
(2)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定义: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
经济腹地的特征:经济运动的多元性(多种生产要素、多种生产部门、多种经济形势)、多元运动的相关性、多层次性。
(3)经济网络/渠道2、简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答:(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投资或消费拉动。
(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通过不断投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率,形成规模经济;(3)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它包括既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要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3、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答:(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长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
(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
(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
(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
(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4、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有哪些?答:(1)基于各种要素、性质特征作用差异视角的分类A、区域性要素(区域特有的)和“一般性要素”(国家和区域共有的增长要素,如劳动力、资金)B、供给面因素、需求面因素(作用于供给和需求的共同因素)C、六大因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恒常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条件要素、结构变化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就业、企业组织结构)、制度要素。
(2)基于各种要素的区域来源视角内部要素、外部要素(3)基于各种因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视角的分类直接影响因素(劳动力资本)、间接影响因素(人口、自然条件等)5、简述增长极理论的内涵答:“增长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上。
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化作用,即经济空间中会有在一些中心(或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就类似于磁铁的磁极。
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用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场”的中心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来带动,应将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和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投资、重点发展,其他地区通过增长极的辐射作用逐步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的发展。
5、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的标准有哪些?答:(1)已经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有效发货区域要素优势。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否承担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任。
(3)区域内各产业之间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先进性(主导产业),新旧产业更替速度要快。
(6)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高结构性效益。
7、简述产业链的内涵。
答:(1)杨公仆:产业链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蒋国俊: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聚集区的由在某个企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3)郁义鸿: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生产链条。
(4)相同点:产业链中包含有不同的相关产业;产业链中包含有多个相关企业;产业链中的企业是上下游的关系;产业链是围绕用户需要的某一最终产品进行的生产交易活动;产业链是一条增值链。
(5)不同点:视角不同、出发点不同、因素不同。
8、简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答:(1)供给条件技术可分性差异与潜力集群产品的低运输成本技术创新的网络性(2)需求条件市场需求面临周期性变化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及上瘾性营销信息的口传性挑剔顾客的存在。
(3)社会历史条件9、简述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
答: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很多,一切影响生产要素和部门生产条件的因素,最终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结构及其转换。
一般而言,影响产业结构演进和转换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供给能力、需求能力、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1)技术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由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导致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别。
(2)供给能力。
供给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物品的相对成本和市场需要的物品种类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3)需求能力。
需求主要指消费需求,即区域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转换起重要的作用。
(4)产业结构现状。
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来看,任何一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和转换都是在前一阶段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因此,产业结构现状本身也是影响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
(5)对外贸易的发展。
有效利用出,进口贸易弥补相关产业的不足对于产业结构转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充分地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提高。
10、简述威廉姆逊的倒U型假说。
T0T1T2(2)结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即倾向于不均衡增长(发散),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逐渐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收敛)。
(3)对演变轨迹的阐释T 0-t 1:区际劳动力迁移存在巨大障碍;规模经济或聚集经济;发展目标,国家初期经济发展目标追求全国经济高速增长;连锁反应。
(4)发展:双“S ”曲线四、 论述题1、 论述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
答:(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2)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A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①某些生产要素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某些生产要素流动性很强。
②某些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其流动也受到限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
(制度方面的限制、区域之间利益关系的限制、人文环境因素的限制) 或一、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以差异性为基本特征的区域经济。
二、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性自然地理位置对以费用最少、成本最低、效益最大为经营信条的经济活动的存在与发展所带动的资金流动以及资金的主动进入,虽不是充分条件,但也不失为必要条件。
三、自然条件的差异性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自然界中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自然要素。
由于长期的地质、地壳变迁和气候的变化,自然条件在各地区呈现出非均衡性的特点。
四、自然资源的差异性 发展目标时间M由于地质、气候长时期的变化整合和许多自然资源的不可位移性,使以上各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