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研究增刊第九期:国家级新区体制沿革与现状
国家级新区主要指标比较及其发展对策
D O I : 1 0 . 1 3 4 8 3 / j . c n k i . k f y j . 2 0 1 7 . 0 1 . 0 1 6
国家级新区是 2 0世纪 9 0 年代初期设立的一种新开发开 功能定位 日益完善,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 在引领 区域经济发
放与改革的大城市区。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以 展、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对各 区域稳增长、 调结构、 促改革做 相关行政区、 特殊功能区为基础, 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情况
自2 0 世纪 9 0年代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 目 新区加快经济转型,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 3 0 %。贵安新区地 前已批复设立 1 8 个国家级新区。其 中, 在“ 八五” 至“ 十一五’ ’ 区生产总值增长 2 0 %, 高于贵州省 1 0 个百分点。 期间国家设立上海浦东、 天津滨海、 重庆两江3 个国家级新区,
方 法, 选取 了总量指标 、 经济指标和产 业指标 3个重要参 考指 标对 国家级新 区进行横 向 比较 和分析 总结。在 此基础 上 , 结合 当 下新 区发展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以及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提 出新 区要 适应经济新常 态实现 转型发展 、 继 续扩大有 效投 资 、 加 大招 商
8 9
开发 研究
2 0 1 7 年第 1 期
为进一步认识和总结新 区发展 中的共性认识和问题, 采
西赣江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兰州
新区、 西咸新区、 天府新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第 取比较分析法, 选取了总量指标 、 经济指标和产业指标对国家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1. 引言1.1 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其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承担着连接西部与中部地区、推动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
作为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一环,西咸新区核心区的经济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国家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进程。
西咸新区核心区的经济建设,对于推动陕西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西咸新区核心区的经济建设还将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建设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一系列举措,西咸新区核心区将成为引领全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西咸新区核心区的经济建设,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1.2 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背景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背景:西咸新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国家级新区,包括西安市、咸阳市。
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重要的开放平台,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西咸新区核心区地处中国西部中心地带,是连接关中平原与秦岭山脉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明显。
西咸新区核心区在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具备良好的条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陕西省推动“走出去”战略的深入,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正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西咸新区核心区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核心区的独特优势,解决存在的劣势和挑战,将是关键的任务和决定性因素。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优势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西咸新区核心区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紧邻西安市,距离省会西安市区仅约30公里,交通便利。
国务院批准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
龙源期刊网
国务院批准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
作者:
来源:《现代企业》2014年第01期
本刊讯
日前,国务院批准陕西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成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这是国家赋予陕西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布局,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
建设西咸新区,对于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引领和带动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向西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
西咸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
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
国务院强调,要把建设西咸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发挥积极作用。
国务院要求,西咸新区要紧紧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走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着力统筹科技资源,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西咸新区是指中国陕西省西咸新区,地处陕西省西北部,由西安市、咸阳市以及渭南市共同合作打造的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也是陕西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近年来,西咸新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和治理路径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1. 土地资源紧缺西咸新区地处中国西北部内陆地区,整体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西咸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土地供给不足不仅会影响到城市建设,也会影响到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
2. 城乡发展不平衡西咸新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与此农村地区的发展还不够平衡。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一些地方甚至还存在贫困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3. 交通建设滞后西咸新区地处内陆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建设一直是制约西咸新区发展的一个主要困难。
目前,西咸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交通枢纽建设滞后,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4. 环境污染严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污染成为了困扰西咸新区的一个严重问题。
工业排放、农村污染以及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二、西咸一体化的治理路径1. 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西咸一体化需要通过土地整合来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城乡土地的合理利用,从而为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西咸一体化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
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从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西咸一体化需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对道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通交通瓶颈,提升区域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推动西咸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之都五年奋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五周年综述
创新之都 五年奋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五周年综述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以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为目标,打造陕西经济发展新引擎、丝路经济带产业发展新高地。
201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咸新区为第7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赋予西咸新区打造“西部大开发新引擎、向西开放重要枢纽、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范例”的重大使命。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西咸新区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进一步指明了西咸新区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
文 / 本刊记者 张永军五年来,西咸新区依靠招商引资和创新创业两轮驱动,加快打造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航空服务、科技研发、文化旅游和总部经济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现五年来,西咸新区以花木为媒、水系为韵,不断扩大“绿色版图”,形成了新区四季的绿意盎然和荡漾碧水微澜、水波婉转的水系风光,一幅“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湖美”的田园画卷徐徐铺展。
从杂草丛生、荒凉偏僻的城乡接合部到绿荫匝地、湖泊荡漾的现代田园城市;从落后的农业村镇到集聚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和绿色新兴产业等的现代产业高地;从封闭自守的偏远村镇到正在成长为“一带一路”创新中心……代化产业体系雏形初现。
据统计,2017年,西咸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3%,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44.7%和113.3%。
2018年1月至11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增速高出全省4个百分点,各项经济指标无论是增速还是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正在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新增长极。
五年来,西咸新区围绕创新发展方式,走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全力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构建向西开放发展的新高地,一座绿色生态、宜居宜业、集约高效、产城一体的现代新城强势崛起。
西咸新区发展现状
西咸新区发展现状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省的重点发展区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以下是西咸新区发展现状的简要描述。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西咸新区是西安市与咸阳市的结合部,交通便利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
现有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等,方便了人员及物资的流动。
此外,新区还积极推进第三机场的建设,将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其次,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新区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的入驻,形成了合理结构、高附加值的产业格局。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
目前,新区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重心之一。
再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新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和城市景观改造。
各类公园和绿地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同时,新区还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文化艺术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新区重视培养和保护民族文化,不断举办文艺展示和传统节庆活动,加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新区还鼓励创新创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为新区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最后,社会治安稳定。
新区高度重视社会治安问题,加强公安力量的建设和治安防控。
大力整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了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同时,新区注重社会文明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西咸新区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规模扩大、人居环境改善、文化教育繁荣和社会治安稳定。
这些成就凝聚了各方的共同努力,为新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区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咸新区将成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社会文化中心。
原创你不知道的西咸新区的前世今生
原创你不知道的西咸新区的前世今生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函〔2014〕2号文件,正式批复陕西设立西咸新区。
至此,西咸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是中国的第七个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风风火火的拿到了国务院的文件,但有谁知道”她“从规划到出生前前后后西安,咸阳,陕西省两级政府,三地领导博弈了12年之久,这其中我们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或许也会错过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来梳理一下西咸新区的前世今生!要说西咸新区,首先要从西咸一体化说起西咸一体化是西安、咸阳两大城市经济一体化的简称,这是两座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的千年古都。
一座是八水相绕的灵秀之地——西安,一座是山水俱阳的中国第一帝都——咸阳。
2002年12月28日在西安签订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被专家认为是陕西经济发展史上观念突破、体制创新的里程碑式重大事件。
西咸一体化率先破题于2006年9月15日,这一天,西咸之间多年的电话走完“长途”,两市通过电话并网展开一体化进程。
按道理说,通过国务院,发改委,省政府两大机构和一级政府在2002年和2006年的两次协调,一次解决了西、咸两市一直存在的电话长途问题,一次提出并促成西、咸两市共同发展的框架性协议,应该已经水到渠成的事,被西、咸两市的领导在后来的十几年实践中几乎全部给荒废了,西、咸两市依旧我行我素,各顾各的,各管各的,西咸一体化成了一句空谈。
于是在2009年12月西安市成立了”西咸新区“,也就是最早的沣渭新区,西安沣渭新区是西(安)咸(阳)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打造全国内陆型经济开放开发战略高地的重要承载区,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城市功能新区。
按照《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新区位于渭河以南,老西宝公路(G310)以北,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规划中的西咸绕城新线位,规划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西安125平方公里,咸阳70平方公里),涉及西安、咸阳两市三区一县11个乡镇街道约146个行政村,辖区人口25.9万余人。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
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西咸新区是指中国陕西省西咸新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实施“西咸新区”的国家战略,是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
西咸新区包括西安、咸阳两市和延安、宝鸡、渭南三市,规划面积约10,239平方公里,辖12个区县,总人口约1370万。
西咸新区是全国唯一含有两个副省级城市的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的建设旨在加快推进陕西省“走出去、引进来、引导发展、优化布局、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探索新型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现代新城,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
在西咸新区建设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发展困境,需要通过科学的治理路径来解决。
一、发展困境1. 地区协调发展不平衡在西咸新区,西安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实力较强,而其他四个城市相对较弱,尤其是延安、渭南两市,发展落后,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导致地区协调发展不平衡。
2. 城市规划建设不协调由于西咸新区涉及的城市多、规模大,各城市之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缺乏整体协调性,导致城市布局紊乱,交通、环保、基础设施等问题突出。
3. 产业布局不均衡西咸新区的产业结构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开发领域,而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发展滞后,导致产业布局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够优化。
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西咸新区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二、治理路径1.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协调通过多部门合作,建立城市规划建设协调机制,明确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加强城市间交通联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城市布局。
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进入西咸新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布局均衡发展。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西咸新区的重要意义
西咸新区的重要意义
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之间,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新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新区的设立,旨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创新区域发展模式。
一、西咸新区的定义与背景
西咸新区成立于2014年,总面积约498平方公里,覆盖西安市和咸阳市的部分区域。
新区的设立,是在国家层面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西咸新区的重要意义
1.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西咸新区的设立,有利于整合西安、咸阳两市的资源优势,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区聚焦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西咸新区作为西安、咸阳两市的发展新区,有助于缓解城市空间压力,实现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品质。
4.创新区域发展模式:西咸新区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等新模式,为全国其他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西咸新区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自成立以来,西咸新区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加速集聚。
四、我国对西咸新区的政策支持
国家对西咸新区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等,为新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西咸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展望未来,西咸新区将继续发挥国家战略引擎作用,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现代新城。
西咸新区发展现状
西咸新区发展现状
西咸新区是陕西省西安市的重要发展区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西咸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咸新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城区。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得到了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公共交通便捷,生活便利。
同时,西咸新区注重绿色生态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
经济方面,西咸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通过引进外资和培育本土企业,西咸新区形成了一批领先的产业集群,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
一些知名企业在西咸新区设立了总部或研发中心,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教育和科技方面,西咸新区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机构和大学,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同时,新区还加强了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吸引了大量的高端科研项目和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
社会事业方面,西咸新区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新区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医疗机构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了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体系,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新区还注重培育文化和体育产业,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
居民的文化生活。
总体而言,西咸新区在经济、城市规划、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重要发展区域。
未来,随着更多的项目和政策的推进实施,西咸新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西咸一体化建设现状和特点探析
西咸一体化建设现状和特点探析(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西安702146)西咸一体化是西安、咸阳两大城市一体化规划的简称,是中国距离最近的两大城市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开始。
西咸一体化从提出至今已经历了近九年的时间。
九年的时间里,西咸一体化建设从经济、环境、交通、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展。
而从西咸一体化建设的背景出发,对西咸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标签:西咸一体化;现状;特点1 西咸一体化建设现状和特点分析1.1 西咸一体化建设背景分析陕西两大古都西安和咸阳,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
西安和咸阳两市市长于2002年12月28日签订了经济一体化协议。
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根据《规划》,2020年,西安大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
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2008年底,几经修编的《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亮相,提出力争经过5年至10年的开发建设,使西咸新区成为现代制造和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
1.2 西咸一体化建设现状分析根据《西咸规划》的安排,陕西方面将发挥省政府西咸一体化领导小组在两座城市一体化建设中的协调和指导作用。
而在具体的建设步骤中,《西咸规划》先以板块启动,从重点区域入手,循序渐进推进规划实施。
在近期,沣渭新区、泾渭工业园、渭河西咸段生态景观带以及空港产业园这四个在两市交界处的规划区域,将成为首批重点建设区。
1.2.1 经济方面《西咸规划》为西咸产业一体化划定的发展战略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把一体化发展区建设成为在国内领先的研发创新基地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先进文化产业基地。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
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优势及劣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也纷纷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备受关注。
陕西省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省政府确定的国家级新区,承载着西部大开发的使命,其核心区的经济建设备受重视。
本文将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来分析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经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优势分析1. 地理位置优越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位于西咸新区的中心地带,毗邻西安市,地理位置优越。
该地区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是连接关中平原和陇东高原的重要纽带,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区域内京昆高速、宝成铁路、成渝铁路等国家干线交汇,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2. 资源丰富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土地肥沃。
该地区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铝土矿等,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政策支持作为国家级新区,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国家对新区的发展给予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扶持、产业规划等多层面的支持政策,为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 产业优势明显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其中以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核心区的光伏产业、风能产业等新能源产业逐渐壮大,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
5. 城市化水平较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人口迁入较多。
这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
1. 交通压力较大虽然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的地理位置优越,但随之而来的是交通压力较大。
由于交通网络发达,交通拥堵的问题也相对突出,成为经济建设的一大瓶颈。
2. 生态环境脆弱陕西省西咸新区核心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修复和环保工作迫在眉睫。
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构成要素
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监督机构等,以 及各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和职能分工。
规划管理机制的运行与保障
规划管理机制
是指规划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的运行方式、工作程序和相互关系,以及为确保规划管理有效实施而建立的制度、规则和措施等 。
运行过程
包括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操作规则和程序要求。
保障措施
包括法律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等,为规划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规划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与挑战
问题
如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 规划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挑战
如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导致规划方 案不合理或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规 划管理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和腐败问题;缺乏资金和 人才支持,导致规划管理水平不高和难以推进等。
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
01
推动绿色发展
02
促进创新驱动
在国家级新区的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 中,积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国 家级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国家 级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国家级新 区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03
实现共享发展
加强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合 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 发展,推动国家级新区的共享发展和 社会进步。
研究范围与内容
研究范围
本研究将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级新区。
研究内容
研究国家级新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包括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等环节。
规划编制
建立规划编制标准
制定统一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标准,明 确规划编制的内容、程序和要求。
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体制机制
创新实践二:某国家级新区的城市设计导则
2. 加强城市风貌管控,确保新 区建设符合城市设计导则和相关
规范。
3. 推进城市更新,改善老旧城 区和棚户区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
施。
4. 加强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的 设计和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宜
居性。
创新实践三:某国家级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
01
总结词:市场调节、政策引导
规划审批
国家级新区的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由省级 政府审批。审批过程中应注重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
规划实施与监督机制
规划实施
国家级新区应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建设,不得随意更改规划内容和规模。确需调整的,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监督检查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应对国家级新区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并依法处理。同时,社会 各界也可以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02
详细描述:该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注重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相结合,通过优 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式,实现土地的 合理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措施包括
03
1.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明确新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和规模。
创新实践三:某国家级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
2. 加强土地审批和管理,确保 新区的土地利用符合规划和相 关法律法规。
优化产业政策
调整土地利用政策
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建立健全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新区 的规划管理和监督,确保新区的科学有序 发展。
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在新区 进行产业布局和升级,促进新区的经济发 展。
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监管,合理配置土 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西咸新区案例分析报告
西咸新区案例分析报告目录CONTENTS•引言•西咸新区的发展历程•西咸新区的产业布局•西咸新区的城市建设•西咸新区的社会民生•西咸新区的未来展望•结论01引言目的本报告旨在分析西咸新区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对于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的目的和背景西咸新区简介地理位置01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发展历程02西咸新区于2014年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化新区的转变,目前已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示范区。
产业布局03西咸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注重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02西咸新区的发展历程总结词基础建设、政策支持详细描述起步阶段还注重招商引资,吸引各类企业入驻西咸新区,同时开始规划产业布局,为后续产业集聚做准备。
详细描述西咸新区在起步阶段主要进行基础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设施,同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总结词土地开发、城市化进程总结词招商引资、产业布局详细描述在起步阶段,西咸新区进行了大量的土地开发,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住宅、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起步阶段总结词详细描述总结词详细描述总结词详细描述产业集聚、经济腾飞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和产业集聚效应的显现,西咸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快速发展阶段,西咸新区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立科技园区和高等教育机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
城市品质、生态环境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西咸新区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和绿地,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对西咸新区体制优化的启示
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对西咸新区体制优化的启示朱江涛;景龙辉
【期刊名称】《中国机构编制》
【年(卷),期】2022()4
【摘要】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以相关行政区、特殊功能区为基础,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以下简称新区)。
目前全国共有19个国家级新区,各新区随着开发建设任务调整,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朱江涛;景龙辉
【作者单位】西咸研究院科研处;西咸新区组织人事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国家级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及对江北新区的启示
2.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研究及对河北雄安新区的启示r——基于天津滨海新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
3.国家级新区城市功能布局的思考——谈西咸新区点状布局市镇体系
4.创新之都五年奋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五周年综述
5.《西咸新区启示录:一个国家级新区的营造逻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咸新区破茧而出
64 | 中国报道2013年8月 总第114期西咸新区破茧而出西咸新区五个城市组团之间保留了大量农田,使农田与山川河流、遗址保护带一起成为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和绿色屏障。
本刊记者 王哲 发自陕西区和生态功能区给西咸新区五个组团提供绿色屏障。
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一把钥匙。
在西咸新区建设者的思路里,是要在城镇化过程中总结和反思传统城市化弊端,变“摊大饼”为“大开大合”的城市组团发展模式。
让农民带着劳动力和土地两个资本进城,将城市资本、中高端消费引入农村。
西咸新区正在探索实践“立体城市”、“智慧城市”、“田园城市”建设,以承接产业转移进而推动经济转型为目的,以循序自然人文“冬日访古汉家陵,听松犹有战马声。
秦汉一脉贯天地,当下且看西咸城。
”今年初,陕西省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登上长陵,站在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旁,阵阵松涛犹闻金戈铁马,两千多年前的《大风歌》宛若在耳边回响,触景生情,他写下了这首《长陵听涛》。
去年,长陵栽下了千亩松林;今年,这里将成为五陵塬万亩都市森林的一部分;未来这里将作为大西安的文化遗址历史与现代化城市结合布局为原则,以社会建设为先导,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一种新的样本。
变“摊大饼”为城市组团“我是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西安人,看着西安从最初十几平方公里的城墙内外,发展到二环、三环,现在已经达到400多平方公里。
再继续扩建四环、五环,就走上了‘摊大饼’的城市发展老路。
”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在过去中国城市发展中,土地财政刺激着地方政府在城市周边不断新建园区,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这种发展模式与新型城镇化思路相悖。
“摊大饼”沿城市边缘发展建设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见效也快,但由于缺乏预先规划,自然会产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拥堵、污水垃圾处理因陋就简、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等一系列“城市病”。
“比方说西咸一体化,西安往西发展,咸阳往东发展,不断地往外画圈,饼越摊越大,两个饼摊成一个更大的饼,就会大大失去城市效率,严重降低市民的幸福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咸研究(增刊·第9期)西咸研究院 2015年7月21日本期导读:1、浦东新区体制沿革与现状2、滨海新区体制沿革与现状3、两江新区体制沿革与现状4、兰州新区体制沿革与现状5、贵安新区体制沿革与现状浦东、滨海等新区体制沿革与现状国家级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以其独特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新区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和排头兵。
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继续保持其发展优势,是当下新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对浦东、滨海、两江、兰州、贵安等新区行政体制沿革与现状进行梳理,供参考。
一、浦东新区1、历史沿革。
浦东新区行政体制大致经历“开发办--管委会--新区政府”过程。
一是1990年-1992年,浦东开发开放办公室阶段。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浦东新区。
二是1993年-2000年7月,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阶段。
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党工委和管委会。
三是2000年8月-2009年4月,浦东新区建政阶段。
2000年8月成立浦东新区政府,2005年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四是2009年5月-至今,新浦东规划建设阶段。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2013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现行体制。
浦东新区现行行政体制是一级政府架构,设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四大班子,下辖36个街镇和国际医学园区、临港海洋高新基地、陆家嘴金融城等8个经济功能区。
其中,区委书记为市委常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正职均为正局级。
区委机关内设7个职能部门,均为副局级;区政府内设32个职能部门,均为副局级。
下辖的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正职为副局级,副职为浦东新区副局级,下设机构为正处级;街镇正职为正处级(其中两个大街镇正职为浦东新区副局级)。
附:浦东新区组织结构图二、滨海新区1、历史沿革。
滨海新区行政体制与浦东新区一样,也经历了“开发办--管委会--新区政府”过程。
第一阶段:1994年3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发展滨海新区的决定。
1995年,成立滨海新区领导小组专职办公室。
第二阶段:2000年,成立滨海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
2002年,天津市人大颁布了我国第一部针对新区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天津滨海新区条例》,对滨海新区管委会和各行政区、功能区的地位、职责、权限、相互关系等方面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
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明确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此时的滨海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等3个行政区和开发区、保税区等9个经济功能区。
第三阶段:2009年10月,启动第一轮改革,统一新区行政架构。
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撤销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撤销塘沽、汉沽、大港行政建制,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
同时,组建了两类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类是成立塘沽、汉沽、大港3个城区工委和管委会,另一类是成立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等9个功能区党组和管委会,建立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
2013年9月,启动第二轮改革,撤销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工委、管委会,推行“新区政府直管街镇”的两级管理模式,将原有27个街镇调整为19个街镇,对街镇充分授权扩权,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减少管理层级;调整功能区布局,将原来的12个功能区整合为7个功能区。
2、现行体制。
滨海新区是一级政府架构,设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四大班子,下辖19个街镇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高新区等7个经济功能区。
其中,区委书记为天津市委常委,区长为天津市副市长;区人大、区政协正职为正局级,区委、区政府副职为正局级。
区委机关内设6个职能部门,区政府机关内设27个职能部门,发改、财政、国土规划、公安、质监等部门正职兼任市对口业务局副职;下辖的经济功能区管委会为正局级,内设职能部门为正处级;街镇一级为正处级。
附:滨海新区组织结构图三、两江新区1、历史沿革。
2009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研究设立“两江新区”问题。
2009年4月,重庆市政府向国务院报告两江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2010年5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两江新区。
2、现行体制。
两江新区现行体制属于管委会体制,采取“1+3”的管理模式,即,两江新区管委会会同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共同开发平行推进。
在重庆市两江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下,由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两江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的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
两江新区管委会代管市政府直属派出机构--北部新区管委会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管委会,直接领导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公司(负责两江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社会管理事务仍然由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管理,接受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指导和协调。
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由市委常委兼任,副职领导是正局级;管委会内设机构为副局级(或正处级);功能区为副局级;所辖行政区政府为正局级;街镇为正处级。
两江新区在行政体制顶层设计上,采取了代管同级或者更高级别特殊经济区、内部产业片区化开发、高级别协调机构协调等办法,为跨行政区开发建设新区,统筹功能区与行政区域发展、建立统一高效的领导决策机制,以及以大部制理念整合优化行政职能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了两江新区快速发展。
两江新区行政体制中一个亮点就是采取“开发公司+地方政府”管理模式。
即,在不动行政体制的情况下,以资本作为纽带,以两江新区管委会控股,各行政区参股,成立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公司。
在开发新的片区的时候,两江集团代表管委会采取与所在行政区合资,成立控股公司进行开发,其中,两江集团控股占55%,行政区控股占45%。
同时,成立相应园区管委会,具体分工上,三个行政区负责管理社会事务如征地、拆迁、安置,两江集团负责建设开发、投融资及招商引资。
附:两江新区组织结构图四、兰州新区1、历史沿革。
2010年8月,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筹委会成立。
2010年12月,甘肃省设立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厅级建制,享有市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内设机构控制在10个以内,机构规格为正处级。
2011年4月,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将机构调整为10个工作部门,16个职能部门和政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等6个事业单位。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
2、现行体制。
兰州新区是在兰州市行政区域内规划建设的新区,实行管委会体制,行政体制相对较为顺畅。
新区党工委书记为兰州市委常委,内设党政办、监察审计局、组织部等20个职能部门和1个下属城投公司,内设处室为正处级。
设立兰州中级人民法院兰州新区综合审判庭、兰州市人民检察院兰州新区检察处。
新区管委会行政托管6个乡镇中的3个乡镇,实行“新区--乡镇”两级管理。
附:兰州新区组织结构图五、贵安新区1、历史沿革。
2012年3月,贵安新区筹建工作启动。
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黔中经济区规划》,提出 “统筹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贵安新区,打造大贵阳经济圈”,并上报《贵安新区总体方案》。
2012年10月,贵州省政府成立贵安新区管委会。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贵安新区。
2、现行体制。
贵安新区实行管委会体制,行政级别为正厅级,行使市级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
省委常委、副省长任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内设办公室、政治部等12个职能部门,土地储备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13个直属事业单位,法院筹备组、检察院联络办、公安局等13个省直派驻机构,电子信息产业园指挥部等6个临时机构(指挥部)。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贵安新区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即在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由贵安新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共享政策、分区运作的“统分结合”管理体制。
贵安新区划分了直管区和非直管区。
直管区为贵安新区的核心起步区,约占1/4总规划面积,由贵安新区管委会负责开发建设,并行政托管4个乡镇,实行“新区--乡镇”两级管理。
非直管区则分别由贵阳市和安顺市按属地管理进行开发建设。
通过贵安新区与贵阳市、安顺市“三轮驱动”,直管与非直管两大区域联动、协调和融合发展,推动贵安新区形成支撑全省、引领黔中的都市核心区。
在运行机制上,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开发运作层三个层级。
决策层:成立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的贵安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决定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解决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
管理层: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统筹协调贵安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工作,统筹政策制定、产业布局、对外宣传推介;组织、领导直管区经济发展、开发建设,全面管理直管区各项社会事务。
开发运作层:贵安新区开发投资公司,承担直管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一级开发、基础产业投资、建设和资本运作等各项工作。
附:贵安新区组织结构图(西咸研究院王陈伟 整理)送:省政府常务副省长。
西咸新区管委会、西咸集团班子成员。
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
发:各新城管委会班子成员及部门,各新城集团班子成员及 部门,西咸管委会各部门、西咸集团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