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
(完整word版)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敕使之然也:敕通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口,名词作状语,每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杳.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好挺者,糅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郑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郑子之徒/(7)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占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己归去来兮辞【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选修文言文所有通假字汇总培训讲学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选修文言文所有通假字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⑤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鸿门宴》⑧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⑨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⑩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必修二《诗经·氓》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词。
③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诗经·采薇》⑤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通“暮”,年末。
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薾”,花盛开的样子。
华,通“花”⑦岂不日戒,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离骚》⑧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⑨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⑩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孔雀东南飞》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而坚固。
《短歌行》契阔谈讌讌:通“宴”,欢饮。
《兰亭集序》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游褒禅山记》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必修三《蜀道难》①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不是。
《寡人之于国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莩:通“殍”,饿死的人。
语文选修上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选修上文言文知识点1. 通假字。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 古今异义。
-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等;古义:冷水;今义:泛指一切水)3. 词类活用。
-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 特殊句式。
-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回也,贤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省略句,“人不知(之)而不愠”)1. 重要实词、虚词。
- 大学之道(道:宗旨)- 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彰明)- 知止而后有定(止:目标所在)- 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静而后能安(安:性情安和)- 安而后能虑(虑:思虑精详)- 虑而后能得(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本:根本;末:枝节)2. 词类活用。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第一个“明”:使动用法,使……彰明)3. 特殊句式。
- 此之谓自谦(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此之谓谦自”)1. 重要实词、虚词。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斯:于是、就)-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用)- 凡有四端于我者(端:萌芽、发端)2. 词类活用。
-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使动用法,使……安定)3. 特殊句式。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1. 通假字。
- 曰余食赘形(“形”通“行”,形体)2. 古今异义。
- 跨者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 强行者有志(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3. 词类活用。
- 是以圣人欲不欲(第一个“欲”:名词作动词,想要)- 学不学(第一个“学”:名词作动词,学习)4. 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 选修文言文通假字全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文言文通假字全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
(莫,通“暮”)39、彼尔维何。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1、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邹忌修八尺有余(有,)徐公来,孰视之(孰,)故患有所不辟也(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乡,)曾益其所不能(曾,)衡与虑(衡,)法家拂士(拂,)指通豫南(指,)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甚矣,汝之不惠(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一厝朔东(厝,)无陇断焉(陇,)裨补阙漏(阙,)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为天下唱(唱,)固以怪之矣(以,)身被坚执锐(被,)2、古今异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狱,)忠之属也(忠,)可以一战(可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窥镜而自视(窥,)暮寝而思之(寝,)今齐地方千里(地方,)能谤讥市朝者(谤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征于色(征,)发于声(发,)而后喻(喻,)河阳之北(阳,)达于汉阴(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荷担者三夫(荷,)北山愚公长息(息,)虽我之死(虽,)惧其不已也(已,)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由是感激(感激,)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痛恨,)临表涕零(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诚宜开张圣听(开张,)臣本布衣(布衣,)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3、词类活用用法归纳:(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3)名词活用为动词(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技巧提示: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记忆.特别警示:在复习与解答此部分试题是一定不要鼓励地去死记硬背,要学会用练习的观点,将字词以及其他基础知识放到句子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放到具体的篇章中,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与记忆,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具体的轨道.例句: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此皆良实(良实:)优劣得所(优劣:)攘除奸凶(攘除:)亲贤臣,远小人(亲,远,)。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高一至高三都用得上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
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必修1-必修5通假字汇总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 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 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 x iàn 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高考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复习(简单实用)
卡通风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
文
言
实
词
的
考
查
重
点
】
1
.
通
假
字
;
2
.
古
今
异
义
;
3
.
一
词
多Leabharlann 义4.偏
义
复
词
;
5
.
词
类
活
用
。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 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 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 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 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造成古今异义的原因
06
名称说法发生 改变
05
词义强化或弱
化
04
感情色彩变化
03
( 三) 词 义
转移
02
( 二) 词 义
缩小
01
( 一) 词 义
扩大
( 一) 词 义 扩 大
01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 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01
音同形似
音近形似
04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
03
0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音同形异。
01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一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借用为另一个字。
例如,“说”通“悦”,表示高兴;“要”通“邀”,表示邀请;“蚤”通“早”,表示早上。
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可能有多个含义,这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例如,“行”可以表示走、运行、行列等;“兵”可以表示兵器、士兵、战争等。
古今异义:有些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
例如,“妻子”在文言文中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只指妻子;“亲戚”在文言文中指父母兄弟等亲属,而在现代汉语中指血缘关系较远的亲属。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就是词类活用。
例如,“雨”本是名词,但在“雨泽下注”中用作动词,表示下雨。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这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需要特别注意。
文化常识: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其中涉及很多古代的文化常识,如礼仪、制度、风俗等。
了解这些文化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以上是高一语文文言文的主要知识点,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实践。
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文言文篇目进行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重点篇目基础知识点归纳班级:姓名:《劝学》知识点归纳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七、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掌握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实词1.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如“兵”,本义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等义;“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为得力的助手。
- 实词的不同用法:如“使”,可作动词,意为派遣、让;也可作名词,使者。
3. 通假字- 音近通假:如“蚤”通“早”。
-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人、败北的人。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二、虚词1. 而- 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修饰、承接等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示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示递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表示转折;“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表示修饰;“拔剑切而啖之”中的“而”表示承接。
2. 之- 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 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总结1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4、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酒)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同座;座位。
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通“非”,不是)9、五万兵难卒合。
(卒:通猝,仓猝。
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同“暮”,年末)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肮脏,水不清。
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15、忳郁邑余挓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16、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通“服”,保持)17、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19、椎床便大怒。
(椎,通“捶”,捶打)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第一个椎:通锤,兵器。
名词。
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20、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柔软结实)21、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22、虽与府吏要。
(要,通“邀”,约)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24、合葬华山傍。
(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
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 饮宴、玩乐)燕:通宴;安逸,安闲。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语文选修上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选修上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
- 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知者不惑(“知”通“智”,智慧)-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通“一”)- 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 起于累土(“累”通“蔂”,盛土的工具)二、古今异义。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大学之道(古义: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民之从事(古义:做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三、一词多义。
1. 于。
- 敏于事而慎于言(对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2. 道。
- 朝闻道,夕死可矣(道理)- 任重而道远(道路)- 大学之道(宗旨)-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规律)四、词类活用。
-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朝闻道,夕死可矣(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是以圣人欲不欲(第一个“欲”:名词作动词,想要)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表判断)-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标志判断句)-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无标志判断句)2. 状语后置句。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为之于未有(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3. 宾语前置句。
- 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是以圣人欲不欲(正常语序为“以是圣人欲不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1、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
徐公来,孰视之(孰,)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曾益其所不能(曾,)
衡与虑(衡,)
法家拂士(拂,)
指通豫南(指,)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
甚矣,汝之不惠(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一厝朔东(厝,)
无陇断焉(陇,)
裨补阙漏(阙,)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
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为天下唱(唱,)
固以怪之矣(以,)
身被坚执锐(被,)
2、古今异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狱,)
忠之属也(忠,)
可以一战(可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窥镜而自视(窥,)
暮寝而思之(寝,)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能谤讥市朝者(谤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征于色(征,)
发于声(发,)
而后喻(喻,)
河阳之北(阳,)
达于汉阴(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
荷担者三夫(荷,)
北山愚公长息(息,)
虽我之死(虽,)
惧其不已也(已,)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由是感激(感激,)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临表涕零(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臣本布衣(布衣,)
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
3、词类活用
用法归纳:
(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
技巧提示: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记忆。
特别警示:在复习与解答此部分试题是一定不要鼓励地去死记硬背,要学会用练习的观点,将字词以及其他基础知识放到句子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放到具体的篇章中,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与记忆,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具体的轨道。
例句: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此皆良实(良实:)
优劣得所(优劣:)
攘除奸凶(攘除:)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对我有帮助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