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教案】刻舟求剑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参与故事情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等教学工具;2.故事教材,可以是口头传说的简述或分发给学生的故事文本;3.小组活动所需要的道具和材料。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故事情境教师可以用短短的篇幅,简述“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整个故事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智慧。
3.思考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即使船下沉,小孩还要继续刻剑?(2)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来找回剑?(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4.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多名学生组成。
教师在每个小组里安排一名学生扮演小孩的角色,其他同学扮演其他角色或观察员。
教师向每个小组发放道具,如木板、木刀等。
教师布置任务:(1)小孩的任务是刻木板,模拟刻剑的情境;(2)其他同学的任务是给出建议或观察、记录小孩的行为;(3)观察员的任务是观察小组内的合作情况和同学们的表现。
5.小组讨论与总结每个小组对刻舟求剑的活动进行讨论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6.课堂展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名代表或全组同学共同表演他们的活动和讨论结果。
通过学生的展示,促进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反思:通过“刻舟求剑”故事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可以一起思考和分析问题,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同时,在展示环节,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和倾听其他小组的表演,吸取他人的经验和启发,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来源和寓意。
2.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2.学生听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故事,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课堂讨论a.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要刻舟求剑?b.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c.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谁能复述一下故事内容?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探究a.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犯错误?b.主人公的错误思维有哪些特点?c.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刻舟求剑”的错误思维。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刻舟求剑》的案例,那么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呢?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讨论a.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b.如何克服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c.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刻舟求剑》。
(2)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懂得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刻舟求剑》,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难点: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船上刻记号?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故事中的道理。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解析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背诵课文,巩固学习成果。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学生编写类似的寓言故事,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并背诵《刻舟求剑》。
(2)运用本课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与同学交流分享。
(2)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拓展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拓展作业中的表现,如收集寓言故事、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变化等,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习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提炼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2)懂得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变通,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1.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2. 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将成语“刻舟求剑”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成语卡片。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刻舟求剑”的来历。
(2)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5.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与“刻舟求剑”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体会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6.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刻舟求剑”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8. 课后作业:(1)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写一个短文或日记。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刻舟求剑》教案(14篇)
《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教案(14篇)《刻舟求剑》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难点:对寓意的理解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三、媒体平台: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2、多媒体课件撷英:(1)课件资讯(2)素材储备初中语文朗读磁盘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3、查字典,读准下面字遽契其舟坠于水涉江六、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
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
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自度其足至之市其:之:何不度之以足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4、请思考“探究·练习”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
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范文(四篇)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范文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
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
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教师的泛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
他们并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平等、和谐、激励的教学氛围,做到把激励带进课堂,多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范文(二)我所执教的《刻舟求剑》是北师版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设计中,各环节安排很紧凑,有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发言踊跃,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老师一起探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设置关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
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读译文,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
我呢,将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
在品读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刻舟求剑教案(通用6篇)
刻⾈求剑教案(通⽤6篇)刻⾈求剑教案(通⽤6篇) 作为⼀位不辞⾟劳的⼈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下⾯是⼩编整理的刻⾈求剑教案(通⽤6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刻⾈求剑教案1 教学⽬的: 1、初步了解寓⾔这种⽂学形式,了解课⽂中寓⾔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的理解,学习⼀些常⽤⽂⾔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具书读懂课⽂⼤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中寓⾔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具书读懂课⽂⼤意 3、学习⼀些常⽤⽂⾔实词及虚词 教学⽅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1、我国寓⾔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故事,如:掩⽿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是⼀种⽂学体裁,在短⼩的故事⾥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劝喻或讽刺;常⽤⽐喻、象征、夸张、拟⼈等⼿法。
3、⽂⾔⽂的特点:语⾔简洁、凝练 ⼆、作家、作品 1、韩⾮: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物,出⾝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起受学于荀⼦。
因见韩国⽇益削弱,上书韩王,⼒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著书⼗万余⾔。
书传⾄秦国,秦王⼤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秦,⼊秦后,因李斯等⼈陷害,韩⾮被拘⼊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买履》出⾃《韩⾮⼦外储说左上》。
《韩⾮⼦》是战国韩国贵族韩⾮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集⼤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意 1、字⾳、字形 履(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发挥想象,讨论故事中的问题。
3. 学习成语“刻舟求剑”,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刻舟求剑》:战国时期,一个人在船上刻下一个记号,把剑扔进河里,船停下来后,他跳进河里找剑,认为剑就在记号处。
2.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比喻办事刻板,没有变通。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刻舟求剑》。
2. 画纸、彩笔、剪刀等手工材料。
3. 成语卡片“刻舟求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或图书,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幼儿观看并简单讲述故事情节。
2. 讲述故事:完整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人物、情节、结果等。
3. 讨论故事: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个人找不到剑?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剑?4. 学习成语: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引导幼儿理解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 手工活动:让幼儿剪下故事中的人物、船、剑等元素,并用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情节重新编排,创作出自己的故事。
6. 结束活动: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故事《刻舟求剑》的内容,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 家长协助幼儿,运用成语“刻舟求剑”编写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并家庭成员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故事聆听过程中的反应,是否专注、兴趣浓厚。
2. 评价幼儿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是否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评估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4. 检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幼儿对成语“刻舟求剑”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故事情节,提高表达、合作能力。
2. 开展成语接龙游戏,以“刻舟求剑”为起点,引导幼儿学会成语的正确运用和词汇积累。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寓意。
(2)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改进、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内容。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注和思考。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对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讲解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2. 运用课文中的道理,举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未达成的目标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精品4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剑、舷、号、催、准”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
学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
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
,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明白求剑人的想法错在哪里,从而体会课文中要说明的道理:讽刺那些死心眼,不懂得变通的人。
教学准备:录音文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讲完后师述:每个成语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二)新授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的字面意思。
(出示课件)刻舟求剑:指的是在小船上刻个记号,再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宝剑。
师述:那么这个成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认真听故事。
2)听课文录音(课件出示要求)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故事中人的语气,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刚刚大家听故事听得怎么样。
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出这些词语。
师纠音。
再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生字中易错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导书写。
大家已经标出了课文中的生字,请大家再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写法。
注意把字写规范。
6)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三)活动(探究课文,感悟文义)1)请一名学生回答上面问题。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第一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具准备: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利用课文插图解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理解课题的意思。
过渡语:看看图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一)看图讲故事。
1 师指导生仔细观察插图。
2 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语:看着图中人物的穿着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那我们今天又怎样知道这个故事的呢?简介《吕氏春秋》:在古时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达官贵族,他们所追求的时尚是:拥有门客。
据记载当时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拥有门客三千人,他召集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书成之日,挂于国门,声称,能改一字者赏千金,成语“一字千金”就从此而来。
今天,我们学习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篇》。
在《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原文是怎样描写的呢?(二)读原文。
1老师范读课文一遍。
2 师领读。
3 生自读。
过渡语:古文的每个字,每句话都什么意思呢?想知道吗?(三)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
学习要求:(1)对照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2)注意积累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涉江:者(1)其遽契吾之(1)者(2)之(2)若此惑乎检查自学情况。
(1)生质疑自学中的不懂之处。
(2)师答疑。
(3)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四)演一演。
创设情境,深化主题,用手中的文具演一演故事。
(五)理解寓意。
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三拓展。
说说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
3. 学习成语“刻舟求剑”,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幼儿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学习成语“刻舟求剑”,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刻舟求剑”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刻舟求剑》2. 成语卡片:“刻舟求剑”3.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刻舟求剑》的故事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并倾听故事。
2. 讲述故事: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道理。
3.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讨论,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成语学习:教师出示成语卡片“刻舟求剑”,讲解成语的含义,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成语。
5.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创作活动,如绘画、彩泥等,让幼儿将成语“刻舟求剑”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幼儿向家人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并尝试运用成语“刻舟求剑”。
2. 家长协助幼儿记录下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刻舟求剑”的场景,下次上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 评估幼儿对《刻舟求剑》故事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3. 检查幼儿对成语“刻舟求剑”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解其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是否给予每个幼儿足够的发言机会。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运用成语“刻舟求剑”。
3. 考虑如何将故事《刻舟求剑》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增强故事体验感。
刻舟求剑教学教师反思(四篇)
刻舟求剑教学教师反思刻舟求剑是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用简单的情节向人们传递了深刻的哲理。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船上用剑刻船底,以便在行船时能够找到剑。
然而,剑在水中不断移动,而人却继续在船底刻剑,结果低效且无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再存在,却仍然固执地坚持原有的方式。
作为刻舟求剑教学教师,我们需要对这个故事进行反思,从中找到可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过程。
教学的目标应该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符合,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我们不能固执地坚持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我们应该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程度不深,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方式。
我们不能一味地固执己见,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差异。
教师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再次,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教学的反思和改进。
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我们不能一味地刻舟求剑,固执地坚持原有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的改进和提高。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和研讨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从中获取新的教学思路和经验。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流程和提高教学效果。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讲述这个故事,并在生活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如“舟”“坠”“求”等。
2、难点(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
例如:展示一张一个人在船上刻记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们猜猜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字词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舟”(船)、“坠”(掉落)、“求”(寻找)等。
(2)结合字词,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4、理解课文(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分组讨论:这个人为什么找不到剑?引导学生从剑的位置已经改变,而这个人却还按照原来的记号去找剑这一角度进行思考。
5、揭示道理(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凭主观想法去做事情。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的人或事。
6、拓展延伸(1)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人没有按照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剑?(2)介绍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课后阅读。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字词、故事内容和道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观察。
8、布置作业(1)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刻舟求剑教学教师反思(2篇)
刻舟求剑教学教师反思上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
在实施教学中,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
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
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
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在教学中,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
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
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
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
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
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
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刻舟求剑教学教师反思(2)刻舟求剑是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用简单的情节向人们传递了深刻的哲理。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故事中人物的错误行为。
4. 培养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讲述战国时期,一个人在船上刻下一个记号,将剑扔进河里,船继续行驶,当他想起来去找剑时,却认为剑还在那个记号处,而不是剑的实际位置。
2. 故事寓意:教给学生遇事要实事求是,不能死守教条,要懂得变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梗概和寓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故事中人物的错误行为,并从中汲取教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梗概和寓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中人物的错误行为和应汲取的教训。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详细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梗概。
3. 分析寓意:讲解故事背后的寓意,引导学生认识到遇事要实事求是,不能死守教条。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人物的错误行为和应汲取的教训。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刻舟求剑”故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故事中人物的错误行为。
3. 评价学生是否能从故事中汲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刻舟求剑》原文及其翻译。
2. 多媒体课件:包含故事梗概、人物形象、讨论问题等。
3. 参考资料:有关“刻舟求剑”的背景资料和类似案例。
八、教学准备1. 准备故事文本和翻译,确保学生能顺利阅读和理解。
2.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使用。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领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懂得变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道理。
3. 案例分析法: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刻舟求剑》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讨论话题:关于故事中道理的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刻舟求剑》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1.2 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刻舟求剑》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3. 课堂讲解3.1 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4. 分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道理的理解。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5. 案例分析5.1 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5.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文阅读的兴趣。
7. 课后作业7.1 学生抄写《刻舟求剑》原文,加强记忆。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刻舟求剑》与其他寓言故事,分析它们的异同。
6.2 推荐阅读其他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孟子》、《庄子》等。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思想。
(2)能够领悟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资源,发挥潜能。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与把握。
2. 故事中道理的感悟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2. 故事背景的了解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故事文本、图片、动画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刻舟求剑》动画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概述故事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难题。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故事中剑掉入江中后的求剑方法是否正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得出结论。
4. 感悟道理:(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故事,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5. 课堂小结:(2)强调珍惜资源、发挥潜能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点。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道理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以“珍惜资源,发挥潜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范本(2篇)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范本上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
在实施教学中,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
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
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
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在教学中,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
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
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
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
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
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
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反思范本(2)一、引言曾经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个人习惯性地将刀扔进河中,然后在船上耐心等待刀浮出水面。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反思
• 学情分析:聋生因为自身的特点,对诵读课文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 • 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 • 我使用查字典、观察图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 教学目标: • 1.掌握“刻舟求剑、掏出、船舷。捞上来、准能”等词语。 • 2.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体会寓意。 •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自己复述故事 • 教学重点:懂得寓意。
•
•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则寓言故事,板书《刻舟求剑》。学生读题。 • 2.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 •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这则审言吧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师范读,生注意听看,特别是朗读的停顿。 • 2.用自己喜欢人方式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 • 生字、新词。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反思源自• 反思: • •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读讲之前,老师让
• 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
• 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
• 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
• 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
• 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
• 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思想教育得到自然渗透。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反思
• 3.默读课文,要求:把文中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提出来。 •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 1.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3.那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 • 四.同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能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3、能用故事性的语言正确翻译本文。
4、挖掘本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用故事性的语言正确翻译本文。
2、挖掘这则语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一些特殊字词的解释与方法,及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自主预习。
2、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思路: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指导、点拔、补充为辅。
2、以读带讲,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逐层加深理解,以至熟读能背。
3、指导翻译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4、动静结合,有思有想,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
1、什么是寓言?——指名回答。
师:归纳寓言特点。
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生齐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另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用文言文是怎样讲述的,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出示课件)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政治家。
原为大商人,后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
秦王
赢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此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所以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原文带注音课件)
过程:
1、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
2、强化字音,一个齐读两遍。
3、自由大声朗读一遍。
4、齐读一遍。
四、再度课文,疏通文意。
(出示课件)
学法指导:
注意:
1、翻译时,凡是有实实在在意思的字词都要落实翻译。
2、如有需要,适当的调整语序,使译出的语句通畅顺达,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
过程:
——结合注释及老师所指导过的方法,自主逐字逐句的动笔翻译课文,遇到难解的字词作出圈记。
(5分钟)
——交流解决问题(生提出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师补充提问个别难解的字词。
)
——请三位同学各译一句,师评价,讲解,纠正错误,强化文言文翻译方法。
(出示翻译及对应词解课件)
——师生合作,整体完整的翻译全文。
——自己快速的翻译一遍全文。
五、三读课文,读懂寓意。
自读课文,思考:
1、失剑人为什么找不到他的佩剑?(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
明确: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语句,并思考这个议论句包含着作者对这个渡江的楚国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议论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情感态度:
讽刺了这个楚国人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也就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明确: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六、四读课文,读出韵味。
注意读出楚国人剑掉入江中不急不忙,及结尾议论句讽刺的语气。
过程:
1、学生自读练习。
2、师生分较色朗读(出示原文用红蓝体字区分的课件)
3、生齐读。
七、背诵课文,用文言文讲故事。
要求:有感情的,像讲故事一样的背诵课文。
齐背一遍。
八:作业布置:
1、抄写原文,并对应译出全文。
抄一句,翻译一句。
2、完成同步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这节汇报课的教学设计看似只是提前一天准备的,但已酝酿良久,加之师傅的提点,给予我一定的启发,使之更加完善。
为了克服带动学生读书不充分的缺点,我下足了功夫,想尽了办法,怎样换着花样带着学生读,逐层深入的读,直至能熟读能背,实现读的高效。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了学法指导的环节,用学生能够浅而易懂的语言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实践。
做到知行合一,动静结合,带着方法学习,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共同交流探讨学习。
加之精神饱满,语言准确到位,便是这节课的优点所在。
至于不足之处,时间驾驭的还不够准。
若关键字词能加以强化,如“所”字结构,若能板书,加以讲解,并做到知识的迁移,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
总体看来,本次汇报课还是有很大的进步,但需要克服的问题还要在常规教学中不断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来加以完善,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