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士懋新加升降散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李士懋新加升降散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纪念李士懋先生逝世2周年系列优秀学术论文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不仅为温病之总方,更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运用此方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历代医家临床运用升降散颇多,其命名、主治、剂型、用法、用量等方面都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新加升降散”是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经多年临床实践的再创新。本文将具体阐明火郁证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取效征象等。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上运用升降散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本文就升降散的发展沿革,新加升降散的创立、方义和如何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进行阐述。

1升降散的发展沿革

升降散在中医学史上以不同的方名存在,其主治、剂型、用量、服法等方面有着多种演变。升降散的雏形是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载的“内府仙方”。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

瘟病”[1],为丸剂,有白僵蚕、全蝉蜕、广姜黄、川大黄四味药物,剂量比为2∶ 0.25∶ 0.25∶ 4。1623 年,明代医家张鹤腾在《伤暑全书》中,首次将其命名为“升降散”。清代的陈良佐所编《二分晰义》名曰“赔赈散”,用治瘟病。与陈良佐同时期的医家杨栗山鉴于其治疫病效佳,遂取而用之,易名“升降散”,并在《伤寒温疫条辨》书中尊之为“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即温热弥漫内外之证。蒲辅周先生曾云: “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2]瞿文楼先生则准确把握病机,常以升降散少佐通阳之品以解郁开闭,疗效甚佳。师承瞿老的赵绍琴先生,擅用升降散,发挥其对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升压与降压,止泻与通便,醒神与安眠等,疗效确切。

2新加升降散的创立

李士懋老师承前启后,擅用自拟新方“新加升降散”,并充分阐明了火郁证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取效征象等,使升降散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

“新加升降散”是李老师在前人所纳效方升降散基础上的灵活创新。升降散加栀子豉汤为老方新用,栀子豉汤源自《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临床上既用治热扰胸膈证,又用治阳明郁热证。入栀子、淡豆豉,辛开苦降,增其宣泄郁热之力。方中所重用之连翘,性味苦凉,入心经,以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又可散结消肿,更助以调畅气机,透热外达,正如近代医家张锡纯言: “升浮宣散,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3]“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有甚绵长。”[4]薄荷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方中少入,取其辛凉宣散,解郁清热之功。

李老师用升降散,恒加淡豆豉10 g、栀子7 g、连翘15 g、薄荷4 g,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 新加升降散。[5]加栀子、淡豆豉,乃受叶天士治风温诸案之启发。《临证指南医案·风温》共10 案[6],

用栀子豉汤者居其半。何也? 缘上焦心肺所居,包括卫气营血各个传变阶段。上焦气机畅达,则郁伏之热可透达于外而解; 若气机窒塞,则逼热入营,出现逆传心包。所以,解决好气分郁热至为关键。栀子豉汤辛开苦降,为宣泄胸膈郁热之主方。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已露热淫心营之端倪; 胸中窒,乃气机窒塞不通。此时若不以辛开郁,宣畅气机,必逼热入营,出现神昏谵语或狂躁。所以升降散加栀子豉汤,增其宣泄郁热之力。用连翘者,乃受张锡纯之启发。张氏曾治一初患风温的少年,仅单用连翘一两煎汤,服之彻夜微汗,翌晨病若失。取其清热解毒,入心经且散热结,升浮宣散,透热外达。少加薄荷者,取其辛凉宣散,辛以解郁,疏风热而外达。

3火郁的形成机理

李士懋先生充分考虑到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气血痰湿,正气虚馁等因素均可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而致郁,正如清代医家何梦瑶《医碥》所言: “六淫,七情皆足以致郁。”然为何不用越鞠丸? 不用五积散? 此郁与其他的郁有什么不同? 越鞠丸源于《丹溪心法》,主治为六郁证,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合而致病,更强调的是“郁”,尚未至里火炽盛的程度,仅法以开郁舒气,六郁便可随之而解。五积散源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其病机是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阳不运,以致寒、湿、气、血、痰积结于体内,亦未见火热内盛之证。相较之下,不难看出,升降散更强调的是郁而入里化火,治当解郁清热。

3. 1 六淫致火郁

风: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且风为百病之长,常携他邪合而伤人,表里阴阳不调,日久而生火郁。寒: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致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又性收引,侵人可使机体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挛急。气血、筋脉、腠理郁久而不行,里寒至极而生内火。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而升散,易伤津耗气。且暑多挟湿,盛夏气候炎热而雨旺,暑湿之邪常相伴而致病。暑热内耗,湿困气机,郁久化火。湿: 湿为阴邪,

易伤阳气,阻滞气机。又性黏滞,可致病程缠绵不爽。气机黏腻不通,气血壅塞不畅,郁火丛生。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燥津亏,阳盛阴竭,上焦通路闭塞,气机阻滞,成郁化火。火: 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里邪肆虐,生风动血,正气大伤,日渐成郁。

3. 2 七情致火郁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密切联系于脏腑、气血之中。七情损伤,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怒则气上而伤肝,喜则气缓而伤心,悲则气消而伤肺,思则气结而伤脾,恐则气下而伤肾,惊则气乱而伤神。任一情志未得以宣泄皆会蓄积,七情致郁,或为气不周流而郁滞,或为升降失常而逆乱。七情不舒,气机郁结,气滞而血瘀,气郁而聚湿生痰,化火伤阴。

3. 3 其他致火郁因素

饮食致火郁: 食滞不消,气机郁阻不通而致食郁。病久火热内生。气血痰湿致火郁: 机体气血不畅,痰湿阻滞,气机闭塞,泄越无门乃致火郁。正气虚馁致火郁: 如气虚,李东垣曰: “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7]7 - 8此即“湿气郁阻生热”“阴火上冲”; 又曰:“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7]6 - 7此即“气不足而反下行”“气虚下陷”。气虚是阴火的原始病理,阴火实际是发生在气虚下陷基础上的湿阻生热或气郁生热。如血虚,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周身不荣,继而表里三焦气机运行不畅,郁久化火。如阴虚,阴分亏虚,无以制阳,精亏血少,阴液大伤,脏腑组织失于濡养,“阴虚则生内热”。虚热病久而化实火,郁里不通。如阳虚,阳气虚弱,可致诸多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水饮等。此病理产物郁而化热可产生发热、口渴、烦躁、疮疡等实热之象。

4火郁论的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和取效征象

4. 1 诊断标准

典型的火郁脉是沉而躁数,加上一两个火郁的症状,可以诊断为火郁证。不典型的火郁证则需灵活思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