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升降散升清降浊(降浊,姜黄,僵蚕,蝉蜕,大黄)“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
”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
”“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
”“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
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
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
”“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
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
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
”“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
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值得注意的是,姜黄的性味,古今本草书中俱有不同认识,有谓性温,有谓性寒。
升降散中所用姜黄是以“大寒”使用的。
“姜黄(广产),性味与郁金相似,然较烈。
下气最捷,破血立通,调月信,消瘴肿。
但稍损真气,用宜慎之”。
至于后人有用片姜黄者,性温,与原方广姜黄有别。
关于蜂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
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
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本方中当为生用。
杨栗山对升降散的评语:“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耳。
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
杨栗山-升降散-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6—01—15)
・62・
万方数据
搿
瞄
雪 弱 啊
,热退,余症悉平。赵绍犁5 3用升降散加金银花、连翘、
火郁神昏之证,服药2剂,热退身凉神清而愈。张铭正(4]用 升降散治疗小儿高热抽搐1例,初诊病时患儿两目上视,四
痧痧妒驴移痧驴痧驴驴驴痧驴痧驴驴痧驴驴痧驴驴驴驴痧驴驴抄驴护诊移驴护驴移驴驴驴移驴驴《P移驴驴妒
[17]葛保应.变通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型胃炎66例[J].浙江中医 杂志,1995,30(10):444 [18]朱密全.甘露消毒丹应用举隅[J].陕西中医,1998,11(12):548 [19]段学忠.甘露消毒丹加味治频发室性早搏[J].四川中医,1994, 9(5):19 [20]孟昭良.清热利湿法治面瘫验案[J].新中医,1992,24(3):21 [21]蔡静芬,夏振奇.甘露消毒丹新用[J].新疆中医药,2004,22
热,伴有头痛、关节痛、咽干或咽痛、口干饮水不多、干咳少 痰、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者,选用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治疗;对临床体征与肺部阴影不一致,症见发热无汗、四肢逆 冷、舌红苔黄白、脉沉数的热深厥深之候,投以杨栗山升降散 为基本方的增损大柴胡汤(蝉蜕、僵蚕、姜黄、大黄、黄芩、黄 连、柴胡等)治疗,皆获良效。 蒲永文[15]等使用杨氏的升降散化裁方分型论治非典, 对表邪郁闭而肺热相对较轻者,拟用普济宣肺消毒饮;对疫 毒人里、表郁已微、里热偏重者,采用表里双解法,投以升降 散、并伍以桑菊饮、黄连、生石膏。对脘腹燥实、潮热、谵语狂 乱,或热结旁流,神识昏糊,甚者热极而动风者,拟用蝉蜕、僵 蚕、杏仁、全栝楼配伍承气汤、黄连解毒汤泻热通便、清热解 毒、止咳化痰,并配合大黄水送服安宫牛黄丸治疗,收效甚 好。 以上简略综述了杨栗山的治温名方升降散在临床方面 的应用,该方的实用价值由此可窥一斑。近年来对该方临床 研究的报道较多,但对其作用机理研究的报道尚少,今后应 进一步加强临床及实验两方面的研究,以阐明其作用机制, 光大其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祥福.升降散治疗儿科急症举隅[J].湖南中医杂志,1988(3):
【李士懋:升降散的运用心得】
【李士懋:升降散的运用心得】李老说,“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
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
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
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悉予转录。
赵绍琴老师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
我受老师影响,应用升降散也颇多,疗效确切。
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一)组成、主治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
”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炼蜜丸又名太极丸。
”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合研匀。
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
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主治病证计有:“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
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烧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如四肢厥冷,身凉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如身热如火,烦渴引饮,头面猝肿,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咽者;如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如胸高胁起胀痛,呕如血汁者;如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如血从大便出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涩淋如血滴点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泻无度,腹痛肠鸣如雷者;如便清泻白,足重难移者;如肉瞤筋惕者;如舌卷囊缩,或舌出寸许,绞扰不住,音声不出者;如谵语狂乱,不省人事,如醉如痴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热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无常;如手舞足蹈,见神见鬼,似疯癫狂祟者;如误服发汗之药变为亡阳之证而发狂叫跳,或昏不识人者。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
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方由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广姜黄(去皮)3分,川大黄(生)4钱。
为末,病轻者分4次服,病重者分3次服,最重者分2次服。
蜂蜜、黄酒调匀冷服。
杨栗山用升降散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此方最早的出处记载在明万历十五年( 公元 1587 年) 刊行的《万病回春》,后来龚廷贤在其所著的《云林神彀》、《鲁府禁方》、《济世全书》诸书中亦均记载了内府仙方。
《万病回春》所载内府仙方的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僵蚕二两、蝉蜕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用量比例为 16 /8 /1 /1,用法为“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
《云林神彀》明确指出此方治疫,《济世全书》也指出此方治“时行”。
此方简便验廉,主治的又是瘟疫大病,加之龚廷贤医名之盛冠绝当时,其著作传播较广,因此此方流入民间后,必然为有识之士所珍视。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具有升清降浊,泻火解毒之功,作为中医治疗温病的一张名方沿用至今,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是治疗传染病的常用方剂,“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诸病源候论·喉咽肿痛候》认为:“喉咽者,脾胃之候也,气所上下。
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当轻清宣泄,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疏散郁火,而非一派苦寒,以防凉遏冰敷,闭门留寇[2]。
风热之邪循口鼻而入肺胃二经,内外合邪,郁结喉核,毒热壅滞,而成是症。
我在跟随全国基层名中医阚士宇老师学习中通过整理老师运用升降散治疗多种疾病的验案,揭示其紧扣“气机失调、升降失常”的病机,并擅于运用升降散治疗扁桃体炎、肺炎、过敏性紫癜、抽动症等的经验,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对于研究升降散的组方奥妙、证治范围及适应证候均有参考价值。
升降散的临床新用
升降散的临床新用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制,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功在升清降浊、表里双解、寒温并调。
其方虽为温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温疫范畴。
既可治外感火郁,又可治内伤病之升降失调,郁热痰阻者。
余以此方治疗内伤或外感之低热、呃逆、便秘等多种病症,均获满意疗效。
1.内伤低热陈某,女,46岁,1999年5月19日初诊。
诉低热2年,体温波动于37~37.3℃之间,自觉阵发性烘热汗出,一日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
伴心情抑郁,胸闷叹气,心烦焦虑,失眠多梦,胸胁及乳房胀痛不适,四肢不温,口干而苦,便意频繁但排出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诊时体温37.1℃。
此乃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治拟疏肝理气,透泄郁热,方用升降散加味:僵蚕、柴胡、枳壳、白芍、当归各10g,蝉衣、姜黄各8g,生大黄、甘草各6g,5剂。
5月26日复诊,服药后烘热感减轻,每天仅1~2次,已无汗出,饮食增加,精神好转,诊时体温36.8℃,切脉弦细。
仍守前方去枳壳,嘱服5剂。
后作随访,诸症消失。
按:患者由情志不遂而致病,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失职,气失条达,故见胸闷叹气,乳房胀痛,大便不调等症;郁久化火,内扰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火郁气滞,阳气不达四末,故四肢不温;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致脾虚不运则纳差乏力;热郁于里,不得外达,则见阵发性烘热或低热。
诸般见症,皆为肝郁化火使然,治当疏肝解郁、宣泄郁火。
升降散方中,僵蚕、蝉蜕可使郁火随气机宣畅而得以外透;大黄、姜黄泻火化瘀,使瘀热得以从大便下泄;加柴胡、当归、白芍,寓逍遥散意,疏肝解郁,柔肝理脾,其中柴胡与枳壳配伍,亦有升降调气之功。
诸药合用,可使郁解气达,热透火泻,邪有出路,使2年之疾收效于10剂。
2.外感郁热例1:孙某,男,53岁,1997年12月23日诊。
患者1周前感冒,经治疗后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虽除,仍觉心烦胸闷,咽干,面部阵发性烘热,偶尔咳嗽,大便稍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营口市中医院张玉芳王鹏115000关键词:升降散皮肤病升降散是清代名医杨栗山所创温病十五方中的基本方剂,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升降散主要由蝉衣、僵蚕、姜黄、生大黄四位药组成,主要以宣泄郁火,升清降浊为主。
其升阳降火,升降并用,使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则三焦火热之邪得以清散。
笔者在皮肤科临床工作多年,常将升降散用在治疗皮肤科疾病当中,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1、风热性荨麻疹王某,女,14岁,2001年6月14日来诊。
主诉每年夏季全身散在红色风团已三年,服用各种中、西药效果不佳,均于立秋前后可自行缓解。
此次已发病两周,自行口服中西药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
全身起红色大片风团,时起时消,伴瘙痒、口干、口渴欲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
予以升降散加减,药用:蝉衣15g、僵蚕10g、姜黄5g、酒军5g、荆芥10g、防风10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知母10g、连翘15g。
进药4付,症状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继服前方4付,全身症状消退。
两年后因其他疾病来诊,述其未再复发。
按:本方系升降散加疏风清热之品组成,具有泄热透疹之效,故适用于内有蕴热、外有风邪之荨麻疹,因此对于风热型荨麻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湿疹赵某、男、38岁,2002年8月7日初诊。
主诉:一周前不明原因面部及上肢灼热瘙痒,抓后皮肤潮红,起小丘疹,自行外用皮炎平霜未见好转,蔓延至肩背及双上肢,皮肤呈潮红灼热肿胀,上覆密集鲜红色丘疹,抓破后有少许黄色液体渗出,伴有口渴、心烦,大便两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西医诊为湿疹,中医认为湿热内蕴,热胜于湿。
方用蝉衣15g、僵蚕10g、姜黄10g、生大黄10g、板蓝根30g、黄芩15g、胆草10g、栀子10g、生地20g、丹皮10g、双花20g。
服用上方六剂后,红肿灼热明显减轻,皮疹色淡,瘙痒减轻,以上方去胆草、黄芩,加白术15g、枳壳10g,继服六剂后,皮疹大部消退,瘙痒明显减轻,心烦除,二便如常,上方减生大黄,加当归10g、竹叶5g,服六剂后,皮疹全部消退。
升降散的使用
升降散的使用升降散的使用杨栗山升降散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诸症,根据诸多老中医、特别是赵绍琴赵老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
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萎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盆腔炎症、斑疹搔痒等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兹简述于下:热郁少阳寒热不已袁XX :男,51岁,农民。
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
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
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
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
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克,蝉衣、片姜黄、薄荷各6克,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克,大黄、甘草各5克。
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
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
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
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
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克,蝉衣、片姜黄各6克,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克,生甘草5克,红枣10枚。
7剂,未再来诊。
按: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
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
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
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热伤阴,肝肾已亏。
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钱XX:男,43岁,农民。
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
诊见咽喉红肿,滤泡壅塞,咯痰白沫,纳少便解不畅,苔白滑腻,脉来细缓。
此湿郁气阻,酿痰成浊。
升降散应用体会
733色荧光。
5.2 某些生药遇水后,所含某种成分的水解产物易被氧化,而使中药材本身颜色发生变化 如:黄芩遇水酶解→黄色变为黄绿色,旱莲草遇水→ 茎叶显黑绿色。
5.3 某些生药中,结晶水的变化引起颜色变化 如:天竺黄遇水→ 原为象牙色,逐渐变为淡绿色或天蓝色,并有蓝泡产生;如:胆矾加热灼烧后遇水→变蓝色。
5.4 旋转观象 熊胆少许投入水杯中,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色线状下沉而不扩散。
麝香入沸水中,急速旋转如飞而渐沸翻溶化。
5.5 膨胀性反应因生药干燥吸水,或因含多糖成分所致。
如:胖大海水浸后膨胀为海绵状; 哈蟆油膨胀度不得低于55。
5.6 黏性反应因药材含粘液物质,遇水膨胀所致。
如:葶苈子、车前子等加水浸泡,则种子变黏滑,且体积膨胀。
6 火试有些生药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咽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手段之一。
如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琥珀燃之易溶,稍冒黑烟,刚熄灭时冒白烟,微有松香气;血竭粉末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即溶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色泽鲜红如血;炉甘石烧热时为黄色,冷后变为白色;芒硝火烧呈黄色火焰;海金沙撒于火焰上可发出爆鸣声及闪光,而松花粉及蒲黄无此现象,可资鉴别。
综上所述,是生药性状(经验)鉴定非常实用的好方法,应加以重视并与现代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鉴定水平,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弘扬传统经验鉴别生药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1] 郑汉臣,蔡少青.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46.[2] 张钦德.中药鉴定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3] 罗集鹏.生药学[M].中国中药科技出版社,1995:37.(收稿日期:2008-03-20)升 降 散 应 用 体 会张长花 北京密云县妇幼保健院 (101500)关键词:升降散;中医药疗法;医案升降散为清初杨栗山所创,治疗温病之方,又名太极丸,治疗杂气无声无臭之病。
关于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
关于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关键词】升降散;皮肤病;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丹毒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粟山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有透达郁热、升清降浊之功效。
本方在内科应用极为广泛,无论表里同病、上下同病、气血同病都可应用。
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一些实证、热证,以及急重证皮肤病常获佳效。
兹举例介绍如下。
1 脂溢性皮炎案例1:患者,男,38岁,业务员,2006年8月5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颜面及胸背部出现数片淡红色斑片,略觉瘙痒。
曾服用息斯敏及龙胆泻肝丸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皮疹逐渐发展融合成大片。
患者平时多食肥甘厚味,嗜酒,3年前曾有过类似病史。
患者现头面胸背部皮疹,胸腹胀满,纳差,口中粘腻,小溲短赤,大便溏薄量少灼肛。
查:颜面、头皮、胸背可见大片湿润性红斑,上覆较多的油腻性鳞屑,有糜烂、流滋。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为脂溢性皮炎。
辨证为脾胃运化不周,中焦枢机不利,湿热邪浊壅滞三焦,外迫肌肤。
治以通畅三焦、运脾除湿、通腑泻热。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9 g,大黄9 g,茵陈30 g,苍白术各12 g,茯苓15 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月12日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部已无糜烂、流滋,皮损色变黯淡,表面仅有少量糠秕样脱屑,略觉瘙痒;其他各项兼症尽除。
舌红,苔薄黄,脉弦。
此为三焦气机已畅,脾胃运化之功渐复,湿热之邪大部已除。
前方去大黄,加苦参10 g、陈皮10 g、枳壳10 g。
连服半个月而愈。
按: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或“白屑风”,分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
湿性脂溢性皮炎由脾胃不运、枢机不利而致湿热邪浊内生,壅滞肌肤,而见皮损红斑湿润,大量油腻鳞屑,甚则糜烂、流滋。
升降散中虽无清热除湿之品,但可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恢复脾胃运化之功能,脾胃得运,中焦枢机通利,则湿热自除。
升降散临证心得
升降散临证心得李莉;朱庆文【摘要】升降散原为温病所设的名方,久传于世,可应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因其组成精妙,疗效显著而应用广泛,受历代医家推崇.笔者从气机升降的理论角度探讨分析升降散,谈谈临证心得体会.升降散病机关键为三焦火热内郁、气机失畅,其辨证应用的重点在于气机升降失常,其愈病的机理在于“升降”二字,是以气机升降失调为治疗出发点,故疏通气机、调节气机升降为治疗关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06【总页数】3页(P54-56)【关键词】升降散;气机升降;临证【作者】李莉;朱庆文【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名方升降散传之于世,启迪世人,其方虽为温病而设,但可应用外感及多种内伤杂病,由于其疗效相当,组成精良,受到历代医家推崇。
笔者将从气机升降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分析升降散。
升降散是中医治疗温病的名方,对于它的出处世人颇具争议,多数人认为此方是出自于杨栗山所著的《伤寒瘟疫条辨》或出自于明代医家张鹤腾编著的《伤暑全书》,而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经考证,根据邵雷等[1]文献研究目前认为升降散是源自并首载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中的“内府仙方”。
龚廷贤,字子材,号云林,其父为明代太医院的御医,故龚氏父子深受太医院的影响,他们的著作中除了家传方及前代医家的名方外,还收录了大量太医院的方子,而内府之意即为皇宫,故可推测升降散其实是出自明代太医院之方。
随后由清代陈良佐收录于著作《二分晰义》中,改分量变服法并更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
杨栗山(又名杨璇,字玉衡)发现此方,将赔赈散收录于《伤寒瘟疫条辨》并更名为升降散,该方受到杨栗山的推崇,强调了实用性及重要性,并将升降散推为治疗瘟疫的方子之首。
在杨栗山的强烈推荐下,升降散倍受历代医家的重视。
升降散——精选推荐
升降散——谈⽕郁证的治疗及体会赵绍琴讲述⽕郁之证,⽆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是属临床常见证之⼀。
其证虽属“⽕”邪为患,然因其⽕邪“郁”⽽未发,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参差不⼀,有时反⽽见到寒象。
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重则贻误⼈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现谨谈谈本⼈对⽕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郁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的⽣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升降出⼊⼜是⼈体⽣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正常⽣理状态下,⼈体⽆时⽆刻不在进⾏升降出⼊运动,不断从⾃然界摄⼊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上升,浊⽓下降,吐故纳新,维持⽓⾎循⾏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机蓬勃。
若⼀旦升降出⼊失常,⽓机滞塞,清⽓不升,浊⽓不降,则百病由⽣,甚则危及⽣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论》所云:“成败倚伏⽣乎动,动⽽不已,则变作矣”。
“⾮出⼊,则⽆以⽣、长、壮、⽼、已,⾮升降,则⽆以⽣、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器不有”。
“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孤危”。
⽽⽕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阻滞⽓机,升降出⼊失常所致。
“⽕郁”⼀词,⾸见于《素问·六元正纪⼤论》。
⽕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本质上的区别,因⽽后世医家亦每有称“⽕郁”为“热郁”者。
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内滞⽓、⾎、痰、饮、湿、⾷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阻滞⽓机,引起⼈体⽓⾎循⾏障碍,内郁不宣,邪⽓不得泄越,蕴蓄于⾥,遂成⽕郁之证。
其郁愈甚则⽕愈炽,⽕愈炽则郁愈甚。
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拂郁也,结滞壅塞⽽⽓不通畅。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郁结也。
如⽕炼物,热极相合⽽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不通畅也”。
(《素问⽞机原病式·六⽓为病·热类》)⼆、⽕郁的诊断⽕郁与⽕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者临床表现却⼤相径庭,⽕热证是热炽于⾥⽽张扬于外,通⾝表⾥皆见⼀派热象,如:⾝热恶热,⼼烦躁扰,⾯⽬红⾚,⼝渴饮冷,⾆苔黄厚,脉洪数有⼒……,此种热象,⼀望可知。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系温病名方,主要针对郁热证而设,具有条畅气机、宣郁散火之功。
后世医家将其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多种疾病,每获良效。
该文将笔者临床应用升降散体会进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关健词]升降散;临床经验升降散方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系温病名方,由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组成。
具体用法为细末研匀成散,以黄酒、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杨氏方解如下:本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方乃成。
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
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干,吸风得清阳之真气,所以能祛风而胜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所以能涤热而解毒。
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其驱邪伐恶,行气散郁。
大黄味苦,苦寒无毒,上下通行。
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1]。
升降散是杨氏治疗外感温热病的基本方,杨氏将其作为治疗瘟疫十五方之首。
后世医家对升降散评价甚高,认为该方用药精当、配伍严谨,主要针对郁热证而设,具有条畅气机、宣郁散火之功,并将其灵活化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多种疾病,每获良效[2-5]。
本文将笔者临床应用升降散体会进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1 郁证邹某,女,23岁,未婚,2013年4月21日初诊。
病人自述因近期压力大,出现轻度抑郁、失眠,伴心烦急躁、脱发、斑秃、夜间磨牙、张口困难、口干而苦、大便干燥,体质肥胖,舌尖红、舌苔黄厚腻,脉沉而躁数。
诊断:郁证(痰火郁结证)。
治法以宣郁散火,化痰散结为主。
处方:僵蚕10 g、蝉蜕6 g、片姜黄10 g、制大黄6 g、半夏10 g、夏枯草15 g、淡豆豉10 g、栀子6 g;10剂,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13年5月2日,患者自述服药7剂后,大便次数增多,睡眠好转,心烦急躁消失,口能张开,夜间磨牙消失。
升降散治皮肤病的经验
升降散治皮肤病的经验简介:皮肤病困扰着许多人,但是正确的护理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
本文分享一些不同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有皮肤问题的人们。
1. 规律护理定期洗澡和保持皮肤清洁是皮肤健康的关键。
选择温和、不含刺激成分的洗护产品,并用温水洗澡,避免使用热水。
每天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并确保彻底去除湿气。
2. 注意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提高皮肤健康。
尽量减少摄入油炸、辛辣食物和甜食,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健康的蛋白质和整粮食品。
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皮肤保持湿润。
3. 避免过度清洁尽管清洁很重要,但过度清洁也可能破坏皮肤的保护层。
不要频繁使用烈性护肤品和肥皂,避免过度搓洗皮肤。
保持适度的清洁,避免磨损和刺激皮肤。
4. 保持适度湿润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疼痛和瘙痒。
选择适合自己的保湿产品,并在洗澡后立即使用。
对于局部瘙痒,可以使用温和的抗过敏药物或草本制剂,但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5. 避免诱发因素有些皮肤病可能与特定因素相关,如过敏原、某些食物、紫外线、寒冷或压力。
了解自己的个人诱发因素,并尽量避免接触或触发它们,有助于控制皮肤病的发作。
6. 加强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强弱与皮肤病有关。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有助于改善皮肤病症状。
7.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您的皮肤病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请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医生可以根据症状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并提供更准确的建议。
总结:治疗皮肤病需要综合的护理和正确的方法,以上经验可以帮助改善和控制皮肤病症状。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请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及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士的意见。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摘要搜集跟师学习期间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验案,结合医学文献探讨升降散治疗皮肤病有效机制。
阐述杨京慧主任医师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经验,拓宽升降散临床应用范围。
结果显示升降散对证治疗湿疹皮炎等多种皮肤病有显著疗效,是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有效良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升降散;湿疹;特应性皮炎;中药治疗湿疹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中医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病名,“浸淫疮”、“四弯风”、“胎敛疮”等属于该病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气血瘀阻,郁而化热生风,日久伤阴耗血,顽固难愈。
杨师认为苦寒药物或可解一时之热,但易伤脾胃阳气,祛风之剂应用中把握不准又易耗伤阴血,导致瘙痒无度。
其临症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慢性湿疹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浅述如下,以飨读者。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1 患者,男,41岁。
全身红斑、渗液、瘙痒3周。
自述3周前因食鱼虾腥发之物,全身出现红斑瘙痒,继而渗出,在外院诊断为急性湿疹,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维生素C,外用尤卓尔等药物,瘙痒减轻,但皮疹不见改善故来诊。
刻诊:颜面潮红,躯干四肢红斑渗出,瘙痒不休,遇热尤甚,大便干,小便黄,食欲欠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中医诊断:浸淫疮。
证属湿热内郁,毒蕴肌肤。
治宜清热散郁,祛湿解毒。
处方:僵蚕12 g,蝉蜕9 g,姜黄9 g,生大黄9 g,赤芍9 g,生地12 g,云苓皮10 g,银花9 g,甘草6 g。
水煎服,1剂/d,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
服药3剂,诸症减轻,继服6剂,临床治愈。
1. 2 病例2 患者,男,45岁。
全身泛发红斑、丘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7 d。
自述3年来辗转求治,均诊断为湿疹,遍服扑尔敏、氯雷他定、息斯敏、西替利嗪等药物,外用药物不计其数,疗效不显。
刻诊:全身瘙痒,腰以下为重,下肢皮肤呈轻度苔藓样变,搔痕累累,瘙痒夜间尤甚,伴有身重乏力,大便溏,日二行,舌淡,苔白腻微黄,脉沉缓。
邱健主任运用升降散临证体会
邱健主任运用升降散临证体会陈启斌【摘要】邱健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4年,对升降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有自身的独特见解,认为温病杂气由口鼻而入,或七情内伤等均可引起气机阻滞,导致邪气内郁而不得泄散,蕴结于里而成火郁之证.其核心病机在于火热内郁,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郁火纠结,气机失于调畅而滞,阳气不升,浊阴不降,而致憎寒壮热,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丹毒发斑,谵语狂乱,大便秘结,小便淋涩等诸多见症,虽病证复杂,但病机一致,均为杂气怫郁,郁而化火所致.通过以升降散为主加减化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常用基础方,使之方证相符,在临床上效果显著.【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11【总页数】3页(P1552-1554)【关键词】邱健;升降散;辨证;中医药疗法【作者】陈启斌【作者单位】福鼎市中医院富民一病区福建福鼎355200【正文语种】中文邱健主任医师是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专家,基层中医特色重点脾胃病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34年,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精研医术,善用经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诊学习,受益良多,现将邱健主任运用名方升降散的临床治病经验浅析如下。
1 升降散的源流及方解升降散是临床医家推崇的名方,其首载于明代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之二·瘟疫》[1]“内府仙方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成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
”后清代叶霖《增订伤暑全书·卷下增补方类》中也有收录。
清代杨栗山医家擅用此方,反复应用于临床,按其组方特性,更改其名,命名为升降散,并在其《伤寒温疫条辨》书中尊之为“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即温热弥漫内外之证[2]。
现代医家学者,如赵绍琴医家用升降散,发挥其对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升压与降压,醒神与安眠等,疗效确切;国医大师李士懋取前人之经验,擅用自拟新方“新加升降散”,即升降散合栀子豉汤,增其宣泄郁热之力,疗效显著。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分析
1
升降散能够改善肿瘤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疼 痛、改善精神状态等。
2
延长生存期:通过综合治疗,包括升降散的应 用,可以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
3
促进康复:升降散可以促进肿瘤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07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升降散治疗感冒
升降散治疗感冒的作用机制
升降散通过调和营卫、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流涕、咳嗽等 症状。
白癜风患者多存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升降散可调节免疫平 衡,对白癜风的治疗有一定帮助。
其他常见皮肤疾病
升降散加减可用于治疗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药物性 皮炎等常见皮肤疾病。
升降散中的中药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等作用, 对多种皮肤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05
升降散在疼痛性疾病中的应用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升降散治疗 胰腺炎
升降散能够抑制胰腺的分 泌,缓解胰腺炎引起的疼 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促进病情的好转。
04
升降散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
荨麻疹与湿疹
升降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有很好的疗效。 升降散中的僵蚕、蝉蜕等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可改善荨麻疹和湿疹的症状。
银屑病与白癜风
升降散中的白附子、僵蚕、蝉蜕等成分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 用,可辅助治疗银屑病等免疫性皮肤疾病。
抑制肿瘤生长:升降散能够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 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减轻放化疗副作用
升降散可以减轻放化疗引起的 骨髓抑制和免疫抑制等副作用 。
减轻消化道反应:升降散能够 缓解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 、腹泻等消化道反应。
保护心肝肾:升降散能够保护 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免受放化疗 的损伤。
【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的机理】
【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的机理】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体会升降散源于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后经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阐发,成为治温名方。
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 [1 ],功在升清降浊,宣散郁火。
其配伍药少而精、结构严谨,有寒温同用、升降兼施、透泄并举等相反相成的特点。
《素问·六微旨大论》载: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 因而“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
杨栗山谓: “一升一降,内外通和……名曰升降散,亦双解之别名也。
” [1 ]故升降散愈病的机理就在于“升降” 。
盖“升降” 系指气化功能而言,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 ,故中医有“气乱则病” “气治则安” 之说。
因此,火郁所致的肌肤疾病,予升降散疏动气机、调节升降,极为重要。
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其病自愈。
1 火郁肌肤皮肤病的病因和发病火郁肌肤皮肤病的病因有三。
一是外邪入侵: 人体肌肤有暴露于外,直接与天气相通的特殊性,六淫中风、暑、燥、火等阳邪趋表,因而首先侵犯在表的肌肤。
二是情志因素: 情志抑郁化火,从而导致内脏火郁,外达肌表而致肌肤疾病。
三是体质: 阴虚体质者易于阳亢,易发火郁肌肤皮肤病; 肥胖者多痰湿,痰湿日久也会化热,透达于外,蕴蒸肌肤亦会出现肌肤疾病; 过敏体质者进食某些药物或食物也会导致肌肤疾病的发生。
火郁肌肤皮肤病的发病因素大体有四。
一是外邪入侵: 如感冒可导致过敏性皮炎的发作。
二是过于保暖: 如一银屑病患者,自认为体质虚弱,披盖过厚而致复发。
三是进食过敏药物或食物: 如一皮肤瘙痒症患者,因进食海鲜而复发。
四是季节气候的变化: 如季节性皮炎每逢夏季复发; 又如一患者离开祖居之地,到气候干燥的北方,致皮肤瘙痒症复发。
2 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的机理李浩然[2 ]指出: “人的生理是升降平衡,其病理则是升降失衡,治病用药补偏救弊,以期于平。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分析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分析升降散是一种配方中含有多种草药的中药,主要由升麻、生姜、橘红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祛瘀、散寒温经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从升降散的组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升降散的组成主要包括升麻、生姜、橘红、川芎等几种草药。
其中,升麻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舒缓痉挛、解表散寒;生姜则具有温中散寒、温经驱寒的功效,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橘红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能够帮助消化和改善气血循环;川芎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止痛祛风,常用于痛经、产后瘀血等疾病。
升降散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活血祛瘀、散寒温经。
其主要成分升麻和川芎具有活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和代谢,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生姜和橘红则具有散寒的作用,可以温暖体内,改善气血运行。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使用,能够协同作用,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的效果。
升降散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常用于痛经的治疗。
痛经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时引起的,而升降散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痛经的症状。
其次,升降散还常用于其他妇科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等。
这些疾病多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积聚有关,而升降散能够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瘀血的代谢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升降散还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风后瘀血和气滞是常见的病理变化,而升降散能够活血祛瘀、散寒温经,有助于恢复中风后的功能。
总之,升降散是一种中药配方,具有活血祛瘀、散寒温经的药理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它常用于痛经、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等妇科疾病的治疗,同时也能用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
然而,在使用升降散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疗程,并且应严格按照专业医生的指导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运用“柴胡升降散”治疗痤疮一例
运用“柴胡升降散”治疗痤疮一例“柴胡升降散”实为“小柴胡汤”与“升降散”合方,“小柴胡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此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疏利少阳气机,宣通内外,运行气血之功,后人将此方誉为杂病之首方;“升降散”原载清代医家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其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
”笔者发现此二方合用(简称“柴胡升降散”)加减治疗面部痤疮疗效显著,现通过病案一则简述其临床运用体会;患者胡某,女性,22岁,在校大学生初诊:2019.01.29主诉:面部反复丘疹2年现病史:2年来,患者面部丘疹反复出现,时有瘙痒,患者多方求医未果,丘疹此起彼伏,缠绵难愈。
刻下:患者面部散在丘疹,以前额为甚,时有瘙痒,面部油脂较多,可见部分粉刺;诉心烦,口干苦(夜间起饮),寐不宁,大便干结,小便微黄。
舌象:舌红,以舌尖红甚,苔黄腻;脉象:双手脉弦而滑数,其双关部弦甚而发紧;诊断:痤疮--肺胃郁热、少阳枢机不利处方:柴胡升降散加减;北柴胡15g 黄芩12g 法半夏10g 党参15g姜黄12g 僵蚕12g 蝉蜕12g 大黄6g桑白皮15g 淡豆豉15g 白芷15g 浙贝母10g蒲公英30g 鱼腥草30g5剂,水煎服;另嘱患者清淡饮食。
复诊:2019.02.03病史:患者前额部丘疹显减,可见面部丘疹渐退,偶瘙痒,诉夜寐稍好转,但仍口干而苦,诉服药后大便顺畅;舌象:舌红,苔薄黄;脉象:左脉滑数稍细有虚气,右脉弦滑细数;诊断:痤疮--肺胃郁热、少阳枢机不利处方:柴胡升降散加减柴胡10g 黄芩12g 法半夏10g 党参30g姜黄12g 僵蚕12g 蝉蜕12g 大黄3g白芷15g 玄参10g 淡豆豉15g 桑白皮15g蒲公英30g 鱼腥草30g12剂,水煎服;3月后随访患者面部丘疹基本痊愈,无再复发。
按:痤疮系一种常见的青春期皮肤病,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颜面多发,病情易复,多数患者迁延不愈,甚者影响容貌。
升降散临床应用及体会
升降散临床应用及体会
霍湛锋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2003(18)5
【总页数】3页(P18-20)
【关键词】升降散;临床应用;中药;外感热病;内伤杂病
【作者】霍湛锋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市直机关门诊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升降散临床应用体会 [J], 叶人;徐韧
2.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 [J], 段行武
3.升降散临床应用体会 [J], 梁永;董杨颖;张妍燕
4.升降散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体会 [J], 向开维
5.升降散源流及临床应用体会 [J], 李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关键词】升降散;皮肤病;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丹毒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粟山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有透达郁热、升清降浊之功效。
本方在内科应用极为广泛,无论表里同病、上下同病、气血同病都可应用。
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一些实证、热证,以及急重证皮肤病常获佳效。
兹举例介绍如下。
1 脂溢性皮炎
案例1:患者,男,38岁,业务员,2006年8月5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颜面及胸背部出现数片淡红色斑片,略觉瘙痒。
曾服用息斯敏及龙胆泻肝丸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皮疹逐渐发展融合成大片。
患者平时多食肥甘厚味,嗜酒,3年前曾有过类似病史。
患者现头面胸背部皮疹,胸腹胀满,纳差,口中粘腻,小溲短赤,大便溏薄量少灼肛。
查:颜面、头皮、胸背可见大片湿润性红斑,上覆较多的油腻性鳞屑,有糜烂、流滋。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为脂溢性皮炎。
辨证为脾胃运化不周,中焦枢机不利,湿热邪浊壅滞三焦,外迫肌肤。
治以通畅三焦、运脾除湿、通腑泻热。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9 g,大黄9 g,茵陈30 g,苍白术各12 g,茯苓15 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月12日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部已无糜烂、流滋,皮损色变黯淡,表面仅有少量糠秕样脱屑,略觉瘙痒;其他各项兼症尽除。
舌红,苔薄黄,脉弦。
此为三焦气机已畅,脾胃运化之功渐复,湿热之邪大部已除。
前方去大黄,加苦参10 g、陈皮10 g、枳壳10 g。
连服半个月而愈。
按: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或“白屑风”,分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
湿性脂溢性皮炎由脾胃不运、枢机不利而致湿热邪浊内生,壅滞肌肤,而见皮损红斑湿润,大量油腻鳞屑,甚则糜烂、流滋。
升降散中虽无清热除湿之品,但可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恢复脾胃运化之功能,脾胃得运,中焦枢机通利,则湿热自除。
2 过敏性紫癜
案例2:患者,15岁,男,学生,2006年8月25日初诊。
4 d 前因咽痛发烧后双小腿出现较多的小出血点,且迅速增大成斑,逐渐增多向上扩散至大腿及臀部。
患者现口干,咽痛,全身烘热,腹痛阵作,溲赤便干。
查:双下肢可见散在粟粒至榆钱大小的紫红色斑片,略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以双侧胫前较为密集。
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
腹软,无压痛点。
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
体温38.7 ℃,血、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
辨证为气血两燔,血溢成斑。
治以散热透邪、通腑泄热、
气血两清。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12 g,大黄9 g,山豆根6 g,紫草根15 g,板蓝根20 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8月28日二诊: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咽已不痛,大便潜血转阴,下肢皮疹颜色变黯,无新疹出现,但仍时有腹痛。
前方去山豆根、板蓝根,大黄减量为6 g,加白芍15 g、木香10 g。
8月31日三诊:服上方3剂后,腹已不痛,双下肢皮疹明显减少,疹色黯淡。
用8月28日方去木香,加鸡血藤20 g,连服10剂而愈。
按:过敏性紫癜中医称为“斑毒”、“葡萄疫”。
总由禀赋不耐,外受风热毒邪,致脏腑蕴热,邪热弥漫三焦,气病及血,气血两燔,络伤血溢,发而为病。
若只选清营凉血之品,则气分之热不能兼顾,并有顾此失彼之嫌;专用凉血之品,又有血止瘀留之虑。
升降散用僵蚕、蝉衣可疏散风热,辛凉开达,透热转气;大黄苦寒降泄导热下行,可澄本清源,消除引起出血的原因,配合行气活血之姜黄,又可活血除瘀。
诸药合用既可降热止血,又防血止瘀留,治疗邪热壅遏、迫血妄行的各种出血证候皆可取得良效。
3 颜面丹毒
案例3:患者,女,41岁,公司职员,2006年5月17日初诊。
患者于2 d前不明原因出现右颧部红肿灼痛,病情发展迅速,现已波及整个右侧面部,并伴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头痛,咽痛,口渴,胃纳欠佳,
溲赤便干。
自述有慢性鼻炎病史和青霉素过敏史。
查:整个右侧颜面部可见大片鲜红色水肿性斑片,表面紧张发亮,有灼热感,触之疼痛。
右侧眼睑及口唇肿胀,目不能开。
咽红,右侧可触及颌下淋巴结肿大。
体温38.9 ℃;白细胞总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84%。
诊断为颜面丹毒。
辨证为风热外袭、化火化毒、壅滞头面肌肤。
治以散风败毒、通腑泄热。
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9 g,僵蚕12 g,姜黄9 g,大黄12 g,金银花12 g,黄芩12 g,板蓝根20 g,牡丹皮15 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同时口服罗红霉素150 mg,每日2次。
5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头部不痛,身已觉爽,颜面肿胀减轻。
白细胞总数9.2×109/L,中性粒细胞76%。
前方去大黄,蝉衣减为6 g,僵蚕减为6 g,加玄参15 g、淡竹叶12 g,罗红霉素继续服用。
又连续治疗1周而愈。
按:颜面丹毒中医称为“抱头火丹”,重者也称为“大头瘟”。
本病多因皮肤破损,风热火毒之邪入侵,熏蒸搏结于肌肤之间而发。
因本病病位在上,故重用蝉衣、僵蚕轻浮升散,透邪外出直达病所;姜黄、大黄降泄,通腑泻热,取釜底抽薪之意;再配以金银花、黄芩、板蓝根、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
4 体会
升降散临床应用广泛,尤为近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所推崇。
方中以僵蚕祛风化痰,蝉衣疏风清热,二味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用此旨在升发三焦清阳之气;姜黄行气活血,生大黄泄火凉血、逐瘀通便,二味相合苦寒降泄,既走气分,又行血分,用此旨在降泄亢盛之阳。
正如杨粟山所云:“僵蚕以清化而升阳;蝉衣以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
姜黄辟邪而清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本方在临床上可广泛地用于丹毒、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皮肤病,湿疹、药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以及痤疮、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皮肤瘙痒症、红皮病等的治疗。
主要用于邪热内郁,热迫血分;或湿热壅盛,升降不畅;或胃肠积热,腑气不通,枢机不利;或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津液输布失常等证。
表现为急性发病或加重,皮损较为广泛,皮疹色红、油腻,或渗出较多,或有瘀点、瘀斑,炎症反应比较明显;常伴有发热、烦躁、脘腹胀满、口干或口中粘腻、溲赤、大便干燥或便溏灼肛等全身症状。
其治疗的基本机理在于宣泄三焦郁热、调畅气机,使邪热有外透下行之路,湿浊、痰、瘀有外达内消之机。
但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的加减,才能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