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主要死因之一。

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方式幸存,以及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CHF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CHF的临床治疗措施不断发展,利尿剂、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伊伐布雷定等药物以及心脏再同步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HF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1]。

但CHF的死亡率及住院率仍旧很高,且患者活动耐量低、生活质量差,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重。

心脏康复是指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并维持最佳的身心及社会健康水平,而通过协同多学科以药物、运动、咨询等手段,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的一项综合措施。

直到二十世纪初,卧床休息都被认为是疾病康复的主要手段,急性冠心病患者会被要求卧床休息6周[2]。

1979年,Lee等在一项对18名合并冠心病的心衰患者的研究中第一次证明了适度运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随后,关于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疾病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试验逐渐开展;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用于改善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做出I类证据A级的推荐[4]。

至此,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BCR)被正式推荐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

尽管EBCR有诸多益处,但其参与率依旧很低。

本篇综述旨在总结CHF患者EBCR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临床试验在探索EBCR对CHF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HF-ACTION,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试验纳入了82个医疗中心2331名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训练,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全因死亡率、全因住院率以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和心衰相关住院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这种差异仅在校正基线的射血分数、房颤病史等因素后存在[5]。

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研究

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研究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复杂、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其5年的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相当。

对于心衰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患者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让其平稳地回归家庭和社会,所以,要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的心脏康复,包括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监测、一般药物治疗、患者教育、定期门诊复诊以及运动康复等。

其中,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目标。

一、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心力衰竭病人有明显的疲倦、呼吸困难等表现,所以他们所能承担的运动负荷通常较小,即便接受了强化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善,生活品质有明显的下降。

而运动康复能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改善病人的运动耐力,可以缓解或消除呼吸困难和疲倦,运动耐力的增强能够改善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压力,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耐力锻炼可以提高心脏病人的有氧代谢能力15~30%,而锻炼是改善病人身体状况的最好方法。

Belardinelli等在一个以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为对象的随机控制试验中,发现经过2个月的锻炼,病人的心脏缺血和舒张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Hambrecht和他的同事们的调查表明,运动训练使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峰值心排血量也增加,但是,更多的是由于周围的血液循环后的压力而导致的。

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持续的运动中,左心房重塑可以被扭转,并且在心脏收缩及舒张的后期体积会有明显的降低,同时增加左室射血分数。

通过对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运动恢复,能有效地改善通气量与CO2排放的不正常联系,改善整体的通气效果,缓解病人的呼吸障碍等。

二、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成人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建议,对于心力衰竭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选择进行运动康复,主要适应症为:稳定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心力衰竭治疗稳定后3~4周,以及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等。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并伴有缺血、心肌肥大和病理性重构的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耐量下降和心功能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运动康复护理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对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进行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规范的运动训练和心理支持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信、改善身体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运动康复护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心功能进行改善:(1)心肌适应性:运动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心肌适应性,降低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从而提高心脏的整体功能。

(2)氧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伴有严重的运动耐量下降,运动康复护理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氧耗能力,从而改善心肌供氧情况,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肌功能。

(3)心血管系统改善:运动康复护理能够通过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供血情况,降低血压和心脏负荷,减轻患者的心力负担,从而改善心功能。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积极影响。

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2周的运动康复护理训练后,心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包括运动耐量、心率和心肌收缩功能。

另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则表明,运动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不仅可以改善心功能,还可以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3. 运动康复护理的实施与评估在开展运动康复护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和时长。

运动康复护理的实施需要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患者在进行运动训练时不会出现意外。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在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

对照组进行一般日常活动,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干预12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6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康复组6MWD较干预前提高,且康复组6MWD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康复组MLHFQ评分、GAD-7评分和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应用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改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冠心病;心力衰竭引言冠心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0.77%,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且容易导致各类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

当前临床工作中,针对该病的治疗仍然以常规用药为主,旨在帮助控制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不过对于一些本身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而言,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在其基础上配合实施其他方法干预已成为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必要手段。

临床资料显示,运动康复干预在改善机体多脏器及多系统方面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尤其将长期运动干预应用到心血管疾病中可发挥较强的作用。

本文拟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且临床症状稳定,支架植入术后1个月均为稳定期。

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按发展过程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在我国,34~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住院患者病死率为5.3%。

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病死率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运动康复是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处方、运动指导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机体运动来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康复手段。

西方国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开展运动康复多年,临床效果已得到公认;但在我国开展较少,认识度不够。

为巩固临床医师心脏运动康复理念,现将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分别从神经、体液、组织、整体4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病理生理机制引言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共同结局,给个人、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运动康复通过多种途径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该文主要介绍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1运动康复对神经的调节自主神经之间的不平衡,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运动训练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时全身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促进心交感神经功能恢复。

其通过上调心脏交感神经元去甲肾上腺转运蛋白(NET)表达,促进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恢复交感神经末梢NE释放量;或通过上调β1-受体(β1-AR)和酪氨酸羟化酶(TH)、下调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基因表达,促使β1-AR恢复功能性偶联(复敏),增强心脏交感活性、抑制全身交感活性。

运动训练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时心副交感神经功能。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心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与疑核、迷走神经背核的节前神经元乙酰胆碱转移酶(ChAFir)兴奋性受体减少有关,运动训练阻止这两个核团内节前神经元ChAFir-兴奋性受体的丢失,使节前迷走神经元功能正常化。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日常运动锻炼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日常运动锻炼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日常运动锻炼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限制和挑战。

然而,适当的日常运动锻炼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病情的特殊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运动锻炼时需要特别谨慎,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心力衰竭患者在开始运动锻炼之前,务必咨询医生的意见。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心功能的级别、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等,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运动以及适合何种类型和强度的运动。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切不可自行盲目开始运动。

对于病情相对稳定、医生允许进行运动锻炼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开始。

比如,散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患者可以先从每天散步 10-15 分钟开始,速度适中,以自己不感到明显疲劳和呼吸困难为宜。

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散步的时间和速度。

另外,太极拳也是适合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之一。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够帮助患者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柔韧性。

在练习太极拳时,患者应注意动作的规范和呼吸的配合,避免过度用力和疲劳。

心力衰竭患者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控制运动的强度。

可以通过监测心率来掌握运动强度。

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不宜超过最大心率(220 年龄)的 50%-60%。

例如,一位 60 岁的心力衰竭患者,其运动时的心率最好不要超过(220 60)× 50% = 80 次/分钟。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感觉来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心慌、胸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运动的时间和频率也需要合理安排。

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每周进行 3-5 次运动,每次运动 20-30 分钟。

运动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或傍晚,避免在清晨或寒冷、炎热的时段运动,以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过大的负担。

除了散步和太极拳,心力衰竭患者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和呼吸训练。

伸展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课题申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计划

【课题申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计划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计划课题名称: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计划1. 课题背景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逐渐下降,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明显受限。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心脏康复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增加其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国内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计划研究较少,急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案。

2. 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设计和实施一套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计划,通过系统的康复措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指标。

3. 研究内容与方法3.1 研究内容(1)收集和分析大量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心功能评估等。

(2)综合国内外心脏康复相关研究和指南,构建一套完整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计划。

(3)筛选符合条件的心力衰竭患者,开展心脏康复实验研究。

(4)对心脏康复计划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和患者的反应,不断优化康复方案。

3.2 研究方法(1)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回顾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现有的心脏康复状况和效果。

(2)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心脏康复计划和常规治疗,并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和生活质量评估。

(3)定量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心脏康复计划的效果和差异。

4. 研究预期成果(1)设计和实施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计划,包括运动康复、药物治疗、心理支持等方面。

(2)获得大量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脏康复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3)评估心脏康复计划的效果,包括心功能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指标,并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分析。

(4)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和结果,不断优化和改进心脏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5. 研究前期准备(1)搜集国内外心脏康复相关的文献和指南,系统研究现有的康复计划和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等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仍受呼吸困难、疲乏活动耐量下降等症状的困扰,生活质量差。

既往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体力活动和运动,但近年来提出运动康复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级推荐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进展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禁忌症和适应症目前很多学者,包括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心功能二级和三级患者,射血分数在40%以下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进行运动康复治疗。

有的学者提出心功能四级患者也可行运动康复,但是并没有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2、评估运动耐量在进行运动锻炼前,药物治疗效果需要达到最佳状态,同时需要进行短时间内最大运动量、最大耗氧量、基础运动应激措施,基础心电图等多项运动训练前测试。

临床实践研究证明6分钟步行试验可以客观的评估患者的最大耗氧量,是一种科学、简便的运动训练前测试手段。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形式和方法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是:耐力运动、阻抗运动和柔韧性运动。

耐力运动是指通过慢跑、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血管的舒缩能力、心率储备、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和自我效能感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传统健身功法——太极拳,多项研究均提示太极运动能够改善射血分数减低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变异性。

阻抗运动是指用拉力或重量较轻的训练器械刺激骨骼肌肉,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轻中度阻力,改善心衰患者骨骼肌的力量和新陈代谢,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柔韧性锻炼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练习。

总之,运动康复主要是通过耐力运动提高有氧活动和肌肉舒张,再用阻抗运动刺激骨骼肌肉的新陈代谢,改善身体质量,最后辅以柔韧性运动提高患者的身体灵活度,让心衰患者的整体康复时间大大缩短。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康复与心肌保护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康复与心肌保护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康复与心肌保护心脏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以及心肌保护措施,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脏健康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

一、运动康复在心脏病患者中的重要性无论是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还是心力衰竭,都需要注意到合理的运动康复。

适当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心脏肌肉力量与耐力,改善血流供应并减轻症状。

1. 促进心脏功能恢复:运动康复通过改善体内循环系统功能,促进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新陈代谢水平提高,有助于恢复和加强患者的整体心血管功能。

2. 降低再次发作风险:恰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控制患者因为缺血引起的不稳定性胸痛,并减少再次发作风险。

逐渐增加靶区血流和运动耐力,降低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3. 提高生活质量:心脏病患者往往因为活动受限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通过适当的运动康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能够显著改善,提高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心肌保护措施对心脏病患者的重要性心肌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轻心肌缺血、损伤及进展。

在心脏病患者中,有效的心肌保护可以减少不良后果并改善预后。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心肌保护手段之一。

比如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缓解冠脉缺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II合成及其引起的毛细血管收缩等。

2. 控制风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是重要的心肌保护措施。

包括戒烟、降低血脂、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等,这些因素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3.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心肌保护起到关键作用。

减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预防过度的体力劳动,保持规律性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睡眠,以及避免过度活动或过度紧张等都有助于心肌保护。

4. 氧化应激损伤改善:氧化应激是导致心脏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摄取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以及多酚类物质可以帮助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改善心肌情况。

结语通过运动康复和心肌保护措施,心脏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自身状态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疗法与指导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疗法与指导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疗法与指导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进行系统而综合的康复疗法,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和延长生存期。

康复治疗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至关重要,它包括日常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运动训练、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疗法与指导。

一、日常生活方式改变1. 饮食调整:心力衰竭患者应该遵循低盐饮食,控制钠摄入量。

他们应限制高盐食物,并选择富含钾和镁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

此外,适当控制饮水量也是必要的。

2. 戒烟限酒:吸烟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罹患心脏相关疾病的风险;过量饮酒则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

“戒烟限酒”是心力衰竭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

3. 控制体重:过度肥胖会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负荷,因此保持合理的体重非常重要。

饮食控制和适量锻炼有助于减轻体重,但是务必避免快速减肥。

二、药物治疗1. 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以及耐力运动能力。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脏长期过度负荷情况下也能提高治疗效果。

2. 利尿剂:利尿剂可帮助控制水肿和排除体内多余液体,从而减轻心脏负担。

3. 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尺寸,并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4. 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和减轻心绞痛等不适。

5. 支持治疗:对于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辅助装置或心脏移植来提供支持和治疗。

三、运动训练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是有益的。

通过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耐力和功能。

一般情况下,针对心力衰竭的训练应包括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游泳等),并结合适量抗阻力训练(如负重举重)来增强肌肉力量。

在开始锻炼之前,必须与医生商议并得到指导。

他们会根据您的健康状态制定一份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并确保您在锻炼过程中不会过度用力导致恶化。

【课题申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

【课题申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一、背景与目的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身体各个部位,导致疲乏、呼吸困难和体力下降等症状。

虽然药物治疗在心力衰竭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心脏康复与运动的潜力在逐渐被认识和重视。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并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脏康复与运动中的适应性、安全性及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心脏康复与运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心脏康复与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体力功能、血流动力学和负荷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脏康复与运动中常用的评估工具和指标;- 心脏康复与运动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心脏康复与运动的最佳实践指导原则。

2. 研究方法(1)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评估: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等信息,使用标准评估工具如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等进行病情评估。

(2)心脏康复与运动方案设计: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力量锻炼和休息训练等。

运动方案应经过专业心脏康复团队的评估和指导,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3)心脏康复与运动效果评估:采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如运动耐力、肌力、心功率产品等,评估心脏康复与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和体力功能的影响。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心脏康复与运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心力衰竭患者参与心脏康复与运动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评估心脏康复与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体力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为临床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推动心脏康复与运动在心力衰竭管理中的应用,并促进临床实践的发展。

心衰的康复指导

心衰的康复指导
1~2次/天,逐渐增长时间。 3)帮助下床吃饭、洗脸。
心功能分级运动内容能量级 (METS)
Ⅱ级Ⅲ级 1)床边站立,室内缓慢步行。 2)室内步行100米/次,2次/天,自行更衣,
坐位大便,温水澡。
心功能分级运动内容能量级 (METS)
Ⅲ级Ⅳ级 1)走廊边步行500米/次,2次/天,上一层楼
心功能分级
NYHA1928:简便易行,仅凭主观陈说 AHA1994:并行两种分级方案
第一种即上述方案 第二种根据客观检验评估严重程度(无详细要求)
6分钟步行试验
6分钟步行运动试验,它是一 种安全、简朴、最常用旳固 定时间旳运动试验,能够独 立提醒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旳 发病率和死亡率。
六分钟步行测试
关闭不全
试验室检验
X线检验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检验 心肺吸氧运动试验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验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纠正心衰,以到达目旳。提升运动 耐力、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心肌损害进一步加 重,降低死亡率。
强心+利尿+扩血管
护理措施
抬高肢体,端坐卧位,身心休 息
1、休息 2、饮食护理 3、药物护理 4、皮肤护理 5、病情观察 6、氧疗护理 7、心脏康复指导
1 )运动强度旳掌握用心率作根据。一般要 求活动后心率不超出110~115次/分,或增高 不超出静息时心率10~20次/分为宜。对左心 功能不全者,要求运动后不出现明显呼吸短促, 同步应使增快旳心率和呼吸在运动后10~30分 内恢复至平静状态,尤其在第二天清晨时,如 心率还未恢复者,虽然体征并无加重,仍表白 运动强度过大,宜减量。
全身血流量增长(甲亢、慢性贫血)
诱因
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 过分劳累或情绪激动:妊娠与分娩 血容量↑: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多过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计划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计划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计划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乏力、胸闷等症状。

为了帮助心力衰竭患者恢复心脏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制定了心脏康复计划。

本文将介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计划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评估和监测1. 心脏功能评估:通过测量心率、血压、心电图以及运动试验等方式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

2. 生活质量评估:通过医学问卷、生活方式调查等方式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日常活动能力和心理状态。

3. 监测指标: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液体摄入和排出量,以及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尿素氮和肌酸激酶等。

二、药物治疗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凝剂等。

患者需按时按量服药,并定期复查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2. 定期会诊:心脏康复计划中的一部分是定期会诊,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就诊,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以及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检验。

三、运动训练1. 有氧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有氧运动方案,如散步、骑自行车等。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脏的耐力和代谢能力。

2. 抗阻力训练:适度的抗阻力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体力活动能力。

训练内容包括举重、拉伸等。

3. 监测运动强度:患者在进行运动训练时需要注意适度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分劳累导致心脏负担过重。

可以通过心率监测来调整运动强度。

四、饮食管理1. 健康饮食:制定适合患者的健康饮食方案,包括控制摄入的盐分、脂肪和糖分,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营养的均衡。

2. 液体摄入控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限制液体的摄入量能够减轻心脏负担,避免水肿的发生。

3. 定期进食:建议患者定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五、心理和社会支持1. 心理咨询: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升生活信心。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1. 内容简述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早期运动康复是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总结关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包括运动康复的时机、方式、强度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和分析,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运动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强调个体化康复计划的重要性,确保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早期运动康复,帮助患者改善心肺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再入院风险。

本文还将探讨早期运动康复在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最佳证据的总结将基于最新的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全面、实用的参考信息。

这将有助于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回归正常生活。

1.1 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紧急症状,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不能满足身体各组织器官对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这种病症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各种诱因,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在此基础上,一些生理变化如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等进一步加剧了心脏负担,导致心功能的快速恶化。

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运动康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

由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复杂且多变,如何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康复方案,确保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康复益处,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挑战。

本篇文档旨在系统地总结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现有最佳证据,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

1.2 目的和意义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紧急状况,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器官灌注不足。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前心力衰竭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仍是临床心脏专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运动康复作为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受到各临床指南、共识的推荐。

该文介绍了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为运动康复在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问题。

标签: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治疗;作用机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异常,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求的一种病理过程,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死因。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1],HF仍是住院的主要原因,而症状性HF患者的1年病死率可高达45%[2]。

2013年ACC/AHA 指南将HF运动康复列为ⅠA类推荐[3],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是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可降低HF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4]。

目前各临床指南、共识均推荐运动康复,强调其在HF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既往运动康复被列为HF患者的禁忌证,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开始注意到运动康复可提高HF患者运动耐力[5],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了HF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益处,但我国HF运动康复仍处于早期阶段,很多医生及患者对HF运动康复的认识不足,接受正规系统运动康复治疗的HF患者少之又少,这就需要加大对HF 运动康复治疗的推廣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医生及患者了解与接受,而临床医生对运动康复治疗HF作用机制的了解与掌握则是最基本的。

2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2.1 运动康复与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机制是HF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疾病进展,神经体液调节逐渐失衡,心肌损伤加重,HF进一步发展,此过程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作用最为重要。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锻炼身体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锻炼身体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锻炼身体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挑战。

然而,适当的身体锻炼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由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受损,所以在锻炼时需要特别谨慎,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心力衰竭患者在开始锻炼前,必须咨询医生的意见。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心脏功能的评估、当前的症状、合并的其他疾病等,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锻炼以及适合何种类型和强度的锻炼。

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为不恰当的锻炼可能会加重病情。

对于病情稳定、医生允许锻炼的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是关键。

一般来说,有氧运动是比较适合的,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的强度要适中。

散步是一种非常温和且容易进行的锻炼方式。

患者可以从较短的距离和较慢的速度开始,例如每天散步 15 分钟,速度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宜。

随着身体适应,可以逐渐增加散步的时间和速度。

慢跑则需要患者具备较好的体力和心脏功能。

在开始慢跑之前,一定要确保病情稳定并且已经适应了一定强度的运动。

可以从慢跑几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时间。

骑自行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在户外还是使用室内健身自行车。

同样,开始时要控制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游泳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是一种全身性的锻炼,但要注意游泳环境的安全,避免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游泳。

在锻炼的过程中,控制运动强度至关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监测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一般来说,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目标心率应该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50% 70% 之间。

最大心率可以通过 220 减去年龄来估算。

例如,一位 60 岁的心力衰竭患者,其最大心率约为 160 次/分钟,那么他的运动目标心率应该在 80 112 次/分钟之间。

除了心率,患者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头晕、过度疲劳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上
升趋势,高血压、冠心病成为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心衰患者住院病死
率为4.1%,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我国仍面临着高患病率、高再入院率、高死亡
率的特点[1]。

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但在这场战役中,值
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如何延缓心衰发展进程、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减少再入院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等。

1.心脏康复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
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心脏康复是
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饮食指导、
规律服药、宣传教育、定期监测各项指标等,既包括心脏疾病预防及前期功能锻炼,还包括心脏疾病后期功能恢复,全程全面关注患者,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2]。

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主要为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
处方。

人员构成方面,心脏康复团队一般由心血管科医师、治疗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

2.运动康复是心衰康复的核心内容
在心脏康复中,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A类推荐。

运动康复对心衰患者的确定效果主要有: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何耐力,以及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可能带来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
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等。

虽然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为了顺利执行运
动方案,必须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对患者
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体适能的评估,严格把握运动康复的适应证和
禁忌证,争取最小风险最大获益。

其中心肺运动试验是客观定量评价心脏储备功
能和运动耐力,评定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也是制定患者运动处方的依据[3]。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CPET可用于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帮助
判断预后,评估是否需要心脏移植,运动耐力测试以及运动处方的制定。

对于高危、运动能力较差或不能配合心肺运动试验的患者可以通过六分钟步行试验进行
评估。

3.运动处方的制定需要个体化
运动处方的制定需要个体化,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对运动形式的喜好,才可以更好地坚持。

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
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具有一定危险性,掌握合适运动强度更是制定及执行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处方的关键。

有氧运动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主
要形式。

有氧运动种类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八段锦、太
极拳等。

运动时间为30~60min,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针对体力衰弱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延长热身运动时间,通常为10~15min,真正运动时间可以从10~15min开始,逐渐延长至30min。

运动频率为每周3~5次。

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确定。

目前
推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AT为标准的运动强度。

有氧运动的模式分为持续有氧
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两种。

持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均可增加peakVO2,但
是间歇运动可以提高最大无氧能力。

间歇有氧运动强度分高强度与低强度,根据
患者的运动能力选择。

适宜的间歇有氧运动对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影响较小,可在
运动训练早期采纳。

对于病情稳定的心衰患者,在进行一定阶段的有氧运动后,可增加抗阻
运动作为有氧运动的有效补充。

抗阻训练不加重左心室重构,而可改善肌肉收缩力,可更好地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亚极量运动耐力。

并且,抗阻运动训练可直接
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超声结构的异常和神经-肌肉功能,而并非简单增加肌
肉体积。

有研究证实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结合可增加运动康复效果。

在不具备抗
阻运动训练特殊器械情况下,可采用哑铃、杠铃、弹力带等简单易行的方法代替。

4.传统中医养生康复
八段锦作为中医传统运动项目,以中医整体观念、脏腑理论为依据,具
有悠久的历史,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动作简单易学,且对运动场地和设施要求低,易于实践和推广。

中医认为,传统养生运动的肢体活动可以调理人体阳气,
阳气通则人体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脏腑经络和调。

相较于其他有氧运动形式,
八段锦功法柔和缓慢,松紧结合,动静相兼,在“调身”肢体运动的同时,还注
重“调息”,即呼吸的调节,锻炼过程中吸气深长有力、呼气均匀缓慢,延长了
通气时间,增加了肺泡弥散; 而腹式呼吸的同时还增强了膈肌力量、缓解肋间肌
肉疲劳,使呼吸肌进行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从而增强呼吸肌的收缩耐力,改善
呼吸功能。

“调心”意守丹田,可能有助于平衡自主神经系统;有研究指出,八
段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睡眠、缓解不良情绪。

现代研究发现,八段锦能够改
善老年人心脏射血功能,提高心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改善血管
弹性,降低血压,调节血脂、血糖等。

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八段锦属于低中强度
的有氧运动,适合于心脏康复的患者练习。

我国的心脏康复事业仍在起步阶段,目前大多参照欧美指南,因此需要
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发挥中医药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
心脏康复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冰,张甲臣,李超,白志峰.太极拳联合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心力衰竭患
者心功能、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
志,2020,47(05):1016-1018+1031.
[2]范小清,薛盛龙,金丽清,杨玲玲.基于移动医疗技术指导的家庭心脏康复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20,19(10):54-57.
[3]袁丹丹,岑梅,刘雪莲,金铭,李素艳.心脏康复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34):4270-42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