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家用燃料的变迁:介绍我国家用燃料从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2.不同燃料的特性:分析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理使用家用燃料:探讨如何合理选用家用燃料,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家用燃料在当地的变迁及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家用燃料的变迁,认识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合理使用燃料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调查、分析数据等科学探究能力。

2.知识整合: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了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提高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3.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家用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合理使用燃料和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4.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能源变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待燃料使用问题的客观、严谨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合理使用家用燃料的方法及节能减排的措施。

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其环境影响。

2.设计并实施有效的调查实践活动,分析调查结果。

四、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展示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结合图表和实例讲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加深学生的理解。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家庭中合理使用燃料的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节能减排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料的燃烧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料的燃烧说课稿
1.燃烧的定义: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燃烧需要具备可燃物、氧气和点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三个条件。
3.燃烧的类型:介绍燃烧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类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
4.燃烧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学会书写燃烧反应方程式,掌握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具备的前置知识有:化学基础知识、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能量转化等。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对燃烧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够熟练;对燃烧放出的热量计算方法理解不透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较弱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燃烧现象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燃烧实验所需的酒精灯、火柴、蜡烛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燃烧现象。
2.多媒体资源:展示燃烧过程的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燃烧的原理和过程。
3.投影仪:展示实验步骤、反应方程式等,方便学生观看和记录。
4.互动白板:用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时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课堂参与度。
3.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意见建议。
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训练。
2.结合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标题:居中放置,突出本节课的主题“燃料的燃烧”。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能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章节,通过燃料的燃烧引入,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学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设计思路针对“燃料的燃烧”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思路:首先,通过展示燃烧现象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燃料(如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六、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气灶点火、汽车尾气排放等),引导学生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了解酸的通性,能认识到酸的性质实质就是H+的性质,碱的性质实质就是OH—的性质。

2.回顾酸、碱的化学性质。

3.进一步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酸和碱的通性及应用。

难点:有关酸碱化学性质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步骤:一、整体再现出示单元知识网络图,大视角重现,完成知识建构。

二、课内探究(一)明确目标师生共同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重难点。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保证学生有能力做到。

(二)恰当引导,互动交流考点 1 溶液的酸碱性与pH1.酸、碱溶液与酸碱性溶液的关系:(1)酸溶液与酸性溶液。

(2)碱溶液与碱性溶液。

2.改变溶液pH的方法3.PH试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典例】见课件考点 2 酸、碱的性质及应用1.酸的性质及应用2.碱的性质及应用【典例1】【典例2】见课件(三)真题体验1.(赤峰中考)下列试剂:①pH试纸、②无色酚酞溶液、③紫色石蕊溶液、④碳酸钠溶液,其中能将稀盐酸、氯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鉴别出来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株洲中考)今有①肥皂水②食盐水③杨梅汁④白糖水⑤蒸馏水五种液体,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其中pH<7的是,pH>7的是(填序号)。

3.(广州中考)玻璃仪器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不可行的是( )A.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C.内壁有Fe2O3的试管用NaOH溶液清洗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4.(黄冈中考)张亮在实验室用足量的锌粒与稀硫酸按右图装置制取一定量的氢气,发现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酸液可加,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的下列试剂,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澄清石灰水5.(枣庄中考)甲、乙、丙、丁分别是石蕊溶液、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中的一种,若用四个圆表示四种溶液,两圆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

+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燃烧的燃烧》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可能熟悉常见燃烧的现象,但燃烧的规律未必知晓;在学习了氧气、碳及碳的氧化物等相关知识后,学习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为学习燃料的充分燃烧做好了铺垫,长远来看本节课对高中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更深入的学习,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能够学以致用,学习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能够重点利用的是学生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仍然有强烈的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深入认知燃烧的三个条件;2.通过灭火实验,掌握灭火的原理与常见的方法;3.在“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中理解对比实验中的控制变量原则。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成功实施。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坩埚钳、酒精灯、烧杯、火柴、蜡烛、酒精、手帕、剪刀、水、抹布、课本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忆有关燃烧的化学反应,这一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探究新知】:一、燃烧的条件【播放视频】艾德荒野成功取火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什么是燃烧?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吗?教师介绍燃烧的概念。

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需要可燃物;有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吗?石子不燃烧艾德做了以下准备成功取火:步骤1:收集木头和干草步骤2:快速钻木步骤3:将空气吹向火绒这些步骤与燃烧的条件有什么关系?教师演示“燃烧条件实验”分析燃烧的条件:【思考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思考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思考3】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大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大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燃烧与灭火“燃烧和灭火”是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的内容。

教材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紧密联系,前承接化学变化的物质变化、现象、表征、条件等维度的内容,后联系化学变化的能量、调控以及化学学科与社会发展等维度的内容。

本课题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形成“条件是认识化学变化的一种基本视角”,深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的化学观念。

同时渗透了以实验为主进行证据推理的科学探究实践、对比与变量控制的科学思维和对“化学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认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讲述】你所设计的实验是如何证明燃烧条件的?请用如下模型展示并分享你的实验方案、现象及结论【提问】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模型,即“火三角”,请同学们思考:如何结合“火三角”,将燃烧的定义模型化?引导学生得出燃烧模型:【演示】火折子“吹气生火”任务3.驭火有方——揭秘火折子保存火种的方法【提问】盖上盖子,火折子为什么没熄灭?【演示实验】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定蜡烛燃烧前和熄灭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让你对燃烧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修正“火三角”,绘制蜡烛燃烧时的氧气浓度数轴。

【提问】当氧气浓度介于C1C2之间时,燃烧情况如何?【展示】火折子的竹筒构造,揭秘火折子保存火种的方法。

【提问】如何使火折子燃烧旺盛起来?【提问】使用完后,如何真正熄灭火折子?灭火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形成燃烧、控火、灭火模型:【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1.“情境”“活动”与“任务”三位一体,聚焦素养并落实素养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情境”“活动”与“任务”三位一体教学设计,其“情境”、“活动”与“任务”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任务”与“活动”分别回答了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情境”则提供了学习背景,情境对于激发和推动学生化学学科认识活动和化学学科实践活动,促进素养主动、全面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化学_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部分。

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内容探讨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及日常所用的一些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生活中常见的几幅图画入手,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的说明了燃烧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及日常所用的一些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本课题内容位于本册教材最后,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联系,突出化学在科技、生活、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实验7-1,得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2.结合生活实例和燃烧的条件,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4.通过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难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里的四个二级主题(单元)中的最后一个,要求学生通过对酸碱盐主要性质的探究、思考、讨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类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归纳。一方面在则重社会问题中心的同时,兼顾了化学学科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本章的活动与探究具有浅显、与生活联系紧密、情境性强、易引起学生兴趣、易操作、探究形式多样的特点,也对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两大转变(1)是定义要淡化。(2)是要注意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的整合。
(二)本章结构
本章引言中明确提出了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溶液的酸碱性,怎样表示各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2、酸、碱、盐是什么样的物质,有哪些主要性质。
3、什么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
4、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怎样正确使用酸、碱、盐。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1、在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及物理方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有酸味的食品:食醋、酸奶和某些有酸味的水果等,引出了溶液的酸性,由肥皂、纯碱、石灰水引出溶液的碱性。
2、通过学生的三个活动探究,归纳得出结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表现出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显碱性;不能使石蕊变色的溶液呈中性。象石蕊这样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是课程内容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一个二级主题(单元)-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物质。在本章节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三个二级主题(单元),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金属矿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溶液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已初步认识并知道用观察及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和探究身边化学物质的性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能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已初步认识到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

第七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第七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创设
大情景:燃烧是一类具体的化学反 蕴含
应,以
为例进行具体研

分解
大任务:“火炬探秘”
任务一:燃烧如何 发生(1课时)
任务二:调控/熄灭打火机火 任务三:火炬燃料选
焰控制燃烧(2课时)
择(1课时)
素材来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采用的 是丙烷、丁烷,打火机燃料为丁 烷,两者类似,所以以下的实验 用打火机代替。
一、确立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已知:化学变化的特 征,微观实质,从质 量关系,比例关系定 量认识了化学反应。
认识燃烧
未知:反应大多伴随 能量,反应需要条件。
认识燃烧这类具体的化学反应,从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条件、 元素守恒等方面认识,初步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系统思维意识。
一、确立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点燃
2C4H10+13O2 ====8CO2+10H20
03 你将怎样学? 学的怎么样?
评价方式:课本讨论回答准确率及表格正确率。
评价方式表格(控制变量法) 需自己填写
物质
因素A(氧气) 因素B(T>T0)是否燃烧
铜片白磷



铜片红磷

×
×
水下白磷
×

×
通入氧气的



水下白磷
03 你将怎样学? 学的怎么样?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一、基础性作业 构建本单元知识框架图,课本复习与提高1-4.6.7题
二、能力提升作业 两道综合性题目(见下页)
三、实践性作业 1、调查燃料的变迁历史,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能源 消耗,写一份调查报告。 2、模拟酸雨的危害(用醋酸模拟对浸泡绿豆或其他的危害)

7.2.1化石能源的利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7.2.1化石能源的利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其次,我在课堂上的板书设计也有待改进。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板书的内容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在课后对于课堂内容的记忆并不深刻。因此,我需要在板书设计上更加精炼和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把握到课堂的主要内容。
另外,我觉得在课堂上的时间安排上也有些紧张。我在课堂上过多地关注了讲解和实验操作,导致在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上所用的时间较少。这使得学生在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的环节上有些匆忙,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巩固效果并不理想。下次在安排课堂时间时,我需要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落实。
1. 拓展资源
(1) 能源知识普及读物:《能源知识普及读本》、《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
(2) 科学实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进行化石能源相关实验,如煤炭燃烧实验、石油分馏实验等。
(3) 环保实践活动:开展校园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能源主题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能源主题讲座,分享能源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
① 化石能源的定义与分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化石能源的定义,它是指古生物遗体在地下经过长时间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能源。接下来,我们将其分为三大类: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能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 化石能源的特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化石能源的特点,它们包括能量密度高、使用方便和不可再生。能量密度高意味着它们在燃烧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用方便则表示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被人们获取和使用;然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它们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消耗完就无法恢复。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容易忽视环保问题。2. 缺乏对能源问题的深入思考,难以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化学九年级第七单元课标解读

化学九年级第七单元课标解读

化学九年级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材分析及课标解读作者:洪瑜(广州市第二中学)审稿:陈彦玲【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1、本单元安排在学习了氧气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之后,进行学习。

在学习氧气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

本单元从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入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再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然后介绍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

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

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元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燃料、能源、环境等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后,能够理解和知道选择燃料应从资源、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特别要重视资源保护和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3、内容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燃料和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燃烧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要求】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说明:①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2、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3、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2《化石燃料的合理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2《化石燃料的合理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化石燃料的合理利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石能源是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

所以,本课题采用活动与探究的编写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有关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于天然气,则是从认识其主要成分出发,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燃料的燃烧和应用。

在了解化石能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进行估算,以认识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课题结合化石能源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能源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还适当地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设计思路针对《化石燃料的合理利用》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遵循以下思路:首先,通过情境导入和知识回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其次,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利用方式及其环境影响;然后,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最后,通过总结回顾和拓展延伸,巩固学习成果,拓宽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我也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运用多媒体、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作为重要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减少污染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2年秋

最新人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2年秋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2.了解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了解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了解三大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利用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形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注意通过活动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课题1:《燃烧和灭火》,主要让学生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主要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石油炼制出的几种重要产品。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2014年教材辅导: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通过燃烧现象,介绍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后又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入手,介绍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中考考查热点是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与生产、环境有关的问题。

其中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资源、新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将是开放性试题及研究性学习命题的热点,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及简答题。

知识点主要以了解为主,难度不大,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本单元涉及的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1)与可燃物接触(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本知识点重点讲解内容。

主要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必须让学生理解燃烧条件“缺一不可”的原则。

讲解可借助分析实验7—1,带领学生通过对比获得。

也可在课堂带领学生分组操作教材150页实验活动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效果更好。

(为了节约时间可将三个实验分给各组同时操作,试验后交流现象讨论得出燃烧条件。

)2、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只限初中阶段)3、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不可轻易改变。

4、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本知识点仍然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考查。

教学中应尽量多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灭火的例子,从中掌握灭火的基本原理。

(就是破坏燃烧条件)并在实例分析中让学生知道真正灭火时多种方法可以同时使用。

除了破坏燃烧条件以外,利用一些物质的特殊性质也可以灭火。

从而联想到前面学的二氧化碳。

可对常见灭火器及使用方法做简单介绍,让学生知道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针对灭火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消防安全教育和火灾现场必要的自救措施。

5、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第一节 (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第一节 (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优秀教案

《酸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的第二课时。

学生在学习了酸的概念及物理性质的根底上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对后面“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实验探究分类概括、比照分析稀盐酸与稀硫酸的实验,归纳出酸的化学性质,并且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渗透盐、复分解反响的定义以及复分解反响的书写规律,其次从微观角度分析酸具有通性和个性的原因,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从微观角度分析酸具有通性和个性的原因。

培养和开展学生“科学探究〞、“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盐酸和硫酸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了解酸的通性,能认识到酸的性质实质就是H+的性质。

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信息。

3、通过学习酸与某些化合物的反响,能从形式上认识复分解反响的特点。

②通过比拟盐酸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复分解反响的判断。

教学难点:酸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归纳结论
五、教学准备: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烧杯、玻璃棒、试管假设干支、蒸馏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课上边讲边写,注意板书的条理性和层次感,同时留出时间让学生抄写和复习。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课堂互动不足等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提前进行实验演示,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生生互动: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互相交流看法,共同完成任务。
-在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2.多媒体课件:包含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互动白板:用于展示实验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进行实时反馈等。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验器材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科学原理,互动白板则能够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方式
1.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搜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燃烧条件和可能的灭火方法。
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4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4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教材分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活动是化学教材中一个经典且重要的实验。

该实验通过直观的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即燃烧必须同时满足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足够的高温(着火点)三个条件。

教材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步骤和清晰的实验现象描述,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并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该实验也强调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活动前,学生已经对燃烧现象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认识。

然而,他们可能尚未深入理解燃烧背后的科学原理,也缺乏系统的实验探究能力。

此外,由于实验涉及火源和易燃物质,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过程感到陌生或紧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验技能水平,通过示范、讲解和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掌握实验技能,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科学规律。

三、设计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认识燃烧的特征,理解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分析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六、教学难点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七、教学过程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活动——燃烧条件的探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深入探索物质燃烧所需满足的条件,并理解这些条件如何影响燃烧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教材分析【本章结构】(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本章是课程内容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一个二级主题(单元)-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物质。

在本章节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三个二级主题(单元),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金属矿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溶液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已初步认识并知道用观察及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和探究身边化学物质的性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能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已初步认识到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

本章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里的四个二级主题(单元)中的最后一个,要求学生通过对酸碱盐主要性质的探究、思考、讨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的类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归纳。

一方面在则重社会问题中心的同时,兼顾了化学学科体系。

另一方面由于本章的活动与探究具有浅显、与生活联系紧密、情境性强、易引起学生兴趣、易操作、探究形式多样的特点,也对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两大转变(1)是定义要淡化。

(2)是要注意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的整合。

(二)本章结构本章引言中明确提出了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溶液的酸碱性,怎样表示各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2、酸、碱、盐是什么样的物质,有哪些主要性质。

3、什么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4、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怎样正确使用酸、碱、盐。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1、在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及物理方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有酸味的食品:食醋、酸奶和某些有酸味的水果等,引出了溶液的酸性,由肥皂、纯碱、石灰水引出溶液的碱性。

2、通过学生的三个活动探究,归纳得出结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表现出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显碱性;不能使石蕊变色的溶液呈中性。

象石蕊这样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3、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用酸度和碱度表示。

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大小,PH 试纸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4、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引言用两句话直接引出:溶液显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特殊物质——酸。

溶液显碱性是由于其中含有碱。

本节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和醋酸是几种重要的酸。

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探究,归纳出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和稀硫酸,稀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并通过活泼金属和稀酸的反应提出了盐是一种金属化合物。

通过活动与探究,归纳出常见的碱——烧碱、消石灰、氨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过硫酸铜和消石灰的反应引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通过探究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时,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情况和温度变化情况及反应后的生成物是盐。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又一次提出了盐并通过讨论几个具体的中和反应以及酸碱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对中和反应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本章重点和难点第一节内容标准: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重点:溶液的酸碱性、酸碱度的测定与判断。

难点: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内容标准: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现象。

重点:常见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学习归纳方法。

难点:对“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和“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的理解(或解释)。

第三节内容标准:初步认识中和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中和反应的判断和书写,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难点: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用多种实验方案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盐的分类。

第四节、内容标准;了解食盐、强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名称和作用;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重点: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及其溶液的正确使用。

难点: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

[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能2课时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3课时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3课时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2课时整理与归纳1课时测试1课时2、教学设想与建议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本节内容可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已有知识引入,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推陈出新”归纳出测定溶液酸碱性的不同方法。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现象是否明显,操作是否简便进行评述和比较。

(1)建议在上本节的第一课时前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做一些红色或紫色花辨或紫葡萄皮的浸出液,带到课堂上备用。

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肯定有个大大的问号:“老师让我们做这些干什么”?将会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带着问题和兴趣走进课堂。

而当学生学习了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可以鉴别酸性,碱性,中性的溶液后,用他们自己制得的指示剂检验几种不同酸碱性的溶液并和石蕊试剂比较,学生将对指示剂有更深刻的了解。

然后再让学生单独用自己配制的指示剂鉴别一组未知溶液如:已失去标签的稀盐酸、稀氢氧化钙、稀氯化钠溶液当学生取得成功后,他们的情感体验将是巨大的。

(2)“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主要通过实验,用PH试纸测定所示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并学会使用PH试纸的。

可利用图7-6提供的线索,对不同类物质的酸碱性进行纵向的比较。

也可对同一类物质的酸碱度进行横向比较。

如:水果类:测定苹果、桔子、葡萄等(直接影响到口味)。

洗涤剂类:肥皂、香皂、洗发水等,为后面探究碱对毛发和皮肤的腐蚀,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做铺垫;不同条件下取得的水:化工厂附近河流中的水,生活区内河流中的水,自来水,纯净水等实验为后面中和反应、污水的处理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另外应利用实验室现有的酸度计,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并有一个PH值有小数的认识。

(3)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可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在课上进行交流汇报。

溶液酸碱性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酸雨的危害及测定,都可以以调查或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并做出相应的调查或实验探究报告进行交流。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再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

在交流分析讨论中结合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对“酸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即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决定了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对碱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碱溶于水后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决定了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2.由于学生在前几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酸、碱的反应,可通过小组讨论再交流等形式把学过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写出来,然后再用实验进一步地探究和归纳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

在这里酸和金属的反应是讨论和归纳的重头戏理由有三,(1)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伏笔;(2)使学生又认识一类新的化合物-盐;(3)可让学生对照“活动性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试着归纳“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

碱的化学性质主要还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碱的腐蚀性、在空气中易潮解以及和非金属氧化物CO2的反应、和CuSO4溶液的反应,教师也可根据情况增添一些实验如:喷泉实验、波尔多液的配制等。

3.复分解反应的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让学生跟已学过的化合、分解、置换反应对比找出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2)及时巩固和应用。

把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的诸反应中哪个属于复分解反应进行辨析和确认,从而了解“相互交换成分”这句话的意义并在以后各节中随时加以复习。

4.本章的拓展视野:浓硫酸的特性,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作为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

(1)浓硫酸的特性: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吸水性和脱水性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且和生产生活及后面的实验技能-浓硫酸的稀释联系紧密。

(2)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很有一定的趣味性,头发在碱性溶液中光泽、强度等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从而知道酸碱性是洗发剂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地选择洗发剂。

也可让有肥皂或香皂洗头经历学生谈一下体会与用洗发剂做一比较。

对于酸的腐蚀性也可作一简单介绍或作为一个专题研究让学生去做。

(3)练习与实践中的习题7自制叶脉书签的实践活动非常好,要充分利用。

让学生按教材上介绍的制作步骤课后制作叶脉书签并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开辟橱窗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出。

可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体验。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1.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涉及的基本操作有滴管、温度计的使用,搅拌,蒸发,另外滴定终点的现象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分步指导,而且这一实验也能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

针对一些同学在滴定终点掌握不好过量较多导致进行〔实验2〕滴一滴NaOH溶液不变色的情况,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原因。

2.中和反应的概念要结合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讲解并可对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展开讨论。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当堂进行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赛。

对于中和反应的应用可通过一些材料和题目展开。

如根据表7-1也可开展健康饮食教育如现在医学发现大部分人的血液pH在7.35以下即“酸性体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这都是摄入了过多的“三高”-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引起的。

应适当多食一些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等。

3.在“盐”的教学中首先要结合“活动性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酸+碱→盐+水”让学生明白“盐”不仅仅是食盐而是一类物质。

学生要从三个方面对盐进行分类:金属离子、酸根离子、溶解性。

可由学生自己阅读书上有关内容来找规律。

4.通过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具有较完整的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到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探究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决定学生自主活动和教师指导的程度与范围。

5.教材P190〔活动探究〕〔实验1〕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应大一些,一般盐酸1 M,NaOH 1 M的效果比较明显,如果取20mLNaOH溶液,完全中和后温度可上升5℃~6℃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