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龙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文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5)制订,是东莞市石龙镇全镇范围内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定指

导性文件,凡在本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

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2条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2000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建设部2002(218)号文: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

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

6、《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建委1996);

7、《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

8、《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9、《东莞市村镇规划管理规定》(2001年);

10、《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及黄洲区规划(1991—2005)》,1992

年;

11、《东莞市石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2000;

12、石龙镇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第3条规划期限

1、近期:2002——2005

2、中期:2006——2010

3、远期:2011——2020

第4条规划区范围注*

本次规划的规划区即石龙镇的行政辖区,包括东区、西区、兴龙3个街道工

作办公室和忠维村、林屋村、新维村、蒲溪村、西湖村、王屋洲村、黄家山

村7个农村管理区,23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总面积为13.08平方公里。

第5条本规划是1992年《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及黄洲区规划(1991—2005)》的修编。凡原规划与本规划有冲突之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第6条对上版规划的评价

石龙镇从八十年代起,已作过两版规划,即86年版《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

规划(1982—2000)》和92年版《东莞市石龙镇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及黄洲区

规划(1991—2005)》。

86年版规划以老城区主体和西湖区一部分为依托,提出了在规划期内经济发

展的方向和城镇建设的总目标,确定了城镇性质、人口及用地规模,对公共

设施布点及道路骨架作出了具体布署,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城镇建设。但是,

该规划引导城镇跨广九铁路向西发展,规划区域纳入了跨行政区界的石碣、

茶山镇,最终因行政区划的矛盾致使规划无法完全实施。

92年版规划纳入了黄洲区用地,总规划用地为10.38平方公里。该版规划除

对总规划用地指标、人口规模有所调整外,对黄洲区用地性质、人口容量、

道路系统及断面、城市形态、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作出布署,较好地指导

了黄洲区的规划建设。但是,规划在实施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有规划本身的

原因,也有管理的原因。首先是规划对人口规模的发展预测估计不足,其次

是规划的深度不够,对总体发展思路、三个区综合协调关系、公共市政设施

总体布局、城镇总体形态都未作考虑,难以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致使城镇建设、投资分散,三是各层次规划衔接不力;同时,近年来石龙经

济发展迅速,客观变化因素太多,该版规划的超前性、科学预见性不够,城

镇建设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的速度。

第7条本次规划的修编重点

1、进一步研究石龙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战略;

2、明确城市性质,调整城市规模;

3、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镇形态由村

镇型向城市型转变。

4、明确三区定位,统筹考虑三区关系,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

5、解决石龙对外交通出入口,梳理内部交通问题,形成层次清晰、等级分明

的道路系统。

6、加强城镇形象建设,找准特色,重振古镇风采。

7、加强中心镇的行政、商业及文化功能,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

8、明确城市发展时序,做好近期建设规划。

第8条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石龙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

升级换代,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建设,

把石龙镇建设成为城市文明和滨水风貌有机结合的现代化经济强镇,塑造名

镇新貌,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地区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第9条规划指导思想

1、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整体素质;

2、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

3、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第10条规划原则

1、整体规划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经营城市的原则

4、弹性的原则

第二章城镇发展策略

第11条经济发展导向

1、经济发展模式:未来经济的增长模式仍主要依靠外向带动的战略。同时,

随着地方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镇经济的内聚扩张能力将大大增强,逐步

形成外向带动和内聚扩张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布局和发展中必须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坚持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聚集力;

2)调整目前分散的工业布局,真正实现“工业进园”;

3)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高新技术聚集区向产业的族群中心发展。

4)坚持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策略。

2、产业发展对策:

1)第一产业:易地安置基本农田,继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农

业的地区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2)第二产业:积极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龙头的制造业,继续优化产

业结构,推进现有“三来一补”工业转型。

3)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成规模、上档次、特色鲜明的商业区,同时加大服务

力度;充分利用本地充足的货运需求和优越交通条件,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

业为重点的服务业;结合城市环境建设、旧城改造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远期

进一步发展信息、咨询、金融等第三产业,重点是信息服务业。

3、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本次规划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商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兼顾物

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第12条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1、“内优、外拓”--发挥区位、交通、产业与环境优势,提高城镇区域竞争

力;

2、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向集约型转变;

3、通过经济集约化发展,带动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4、以人为本,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5、城市化战略:以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基础,增强城市化的后劲;贯彻建设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