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笔下的祁瑞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笔下的祁瑞宣
摘要:作品中祁瑞宣属于老派市民形象,这个形象跟巴金《家》中间的觉新的形象比较类似,他们虽然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已经和老派的人不同了,但他们由于家庭的角色和身份的不同,(长房长孙),承担的家庭的重任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中包容了较多的传统成分,因此往往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尖锐的矛盾,表现出了现代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困扰。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能够意识到为国尽力的责任,但又不得不忍辱偷生,他鼓励和支持弟弟出走,去投入抗日斗争,但自己却不能同行,他得留下来“尽孝”。“他好象是新旧文化中的钟摆,他必须左右摆匀,才能使时刻进行得平稳准确”。祁瑞宣的矛盾和痛苦是在“尽忠”和“尽孝”二者不能兼得,而本质是他内心深处的文化冲突,因而只能在徘徊矛盾中苟且偷生。对于“老派市民”形象,作者主要通过揭示人物的精神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也写了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老舍;祁瑞宣;老牌市民
一、老舍进行文化思考的载体
在《四世同堂》中,透过北京沦陷区的一个小胡同来影照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沉浮。小说中普通百姓懦弱苟安、逆来顺受的生活常态和汉奸们出卖灵魂的拙劣行径仅是老舍先生构筑的故事叙述的表层世界,其真正用意是要用文化的眼光剖析小羊圈胡同多文化层次的人群,以浓郁的文化意识向现代意识和社会历史意识靠拢,对国民性弱点予以揭露和批判,对民族文化进行反省,并引申出对之实施改造的深沉思考。
中国传统的家庭成员关系都是以家长管理为中心而维系的。“四世同堂”四个字本身就包含着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意识,寄予着老舍丰富而传统的感情色彩。在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价值体系中,封建大家庭就如同缩小的帝国,家长自然充当着一国之君的角色,老舍笔下的祁老人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长者,他思想守旧,胆小怕事,顽固地想照陈旧的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活,是这个大家族精神凝聚的靠山和向心力的焦点。
自古以来,忠孝之道是子孙必须遵守的.尤其对大家族的长子长孙而言,对上,他们听命于长辈;对下,长子长孙是肩负起家族生活的重担。在《四世同堂》中,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
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接受过教育的祁瑞宣,期盼自己能够保卫国家,但作为祁家的长孙,他又无法推卸掉尽孝的责任,因此将自己所有的期盼都寄托在三弟身上,给予瑞全帮助和鼓励,对瑞全说“你去尽忠,我来尽孝”时,心里既是挣扎痛苦又有些许解脱。他内心善良,对于当了汉奸科长的二弟,在严厉斥责的同时不断劝其改邪归正。他热心帮助奔赴前线的爱国志士家属,利用教书的职业进行抗战宣传工作,而自己宁可替兄弟受难,留守家里想方设法赡老养幼,艰难支撑家计。同时他的矛盾心理时刻在进行着交战和调整,时时以自责与自励来平衡置身于抗日烽火之外的内疚和不安。最终小说安排他在瑞全返回北平后协助其从事抗日地下工作,使瑞宣在民族使命与文化积淀的纠葛中部分地实现了忠孝两全,国与家兼顾。由于祁瑞宣综合着新旧思想与家庭制度的沉厚传统,从而在这一形象身上融注着作家丰富的情感态度。
二、旧派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给人印象最深、写得最成功的是“旧派市民”形象。这一类人物有一个特点:
表面是城里人,但身上有着无法抹灭的农民特征。封建宗法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比如说在作品《离婚》中的张大哥,《二马》中的老马,《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形象中的典型,在他身上显示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这些旧派市民只求安分守己的辛勤操劳,保住自己的衣食家业。面对敌人的暴行,他们虽然感到了冤屈和耻辱,却面上不见任何反抗的动作。而瑞宣也是《四世同堂》里一个也具有旧派市民形象特征的人物,他是比较年轻的一代,接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 可他毕竟又是北京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大家族的长孙,在他身上体现着逐渐衰落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四世同堂》正是通过对祁老太爷和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三、被体现的国民性弱点
批判国民劣根性,倡导重建民族精神,是老舍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他创作生涯的早期,批判国民精神弱点是他小说创作的着力点。无论是《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还是《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无不如此。《四世同堂》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北平人长期生活在封建王朝的首都,逐渐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生活方式、文化。他们讲究体面、排场,热情,乐于助人,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温厚,但又懒散、苟安、懦弱。中国老百姓是很能苟且偷安的,只要不妨碍他们过日子,他们就想不起憎恶日本人。他们把生活目标降到最低标准:只要能活着。哪怕是领良民证,领粮证,挨饿,受冻……明知道北平已经被占领,可该逛北海照样逛北海,过年该吃饺子便努力地吃饺子,该过节过节,该过生日过生日。虽然节与生日过得都不痛快,但只要能延续生命,就想不起反抗。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重要人物,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四世同堂就是孝悌的锁链这一残酷事实。我们看到了大家庭制度给新一代国民造成的顾了家就顾不了国的悲哀。日寇攻陷北平,瑞宣恨不能立即奔赴战场参加战斗,但家庭的拖累将他置于忠孝不能兼顾的两难境地。既已决定了背起四世同堂这块巨石,承认了自己的无奈,又不踏实,不甘心。他时时事事谴责自己,嘲笑自己的软弱和顾忌太多。在亡城生活期间他心中广漠浩大的痛苦难以言表。日寇在国土上一天,他的心灵就一天不得安宁。瑞宣在亡城中的痛苦是双重的。第一,牺牲了报国之情,心中痛苦。第二,他守护的家并不让他满意,不符合他的理想,心中也很痛苦。因为瑞宣的头脑中有一些传统观念,但又接受了许多新而又思想。传统观念促使他尽孝,为了家庭而违背心愿留在北平,新思想又让他看不惯旧有的一切。他却不得不迁就旧有的一切:在一个文化层次复杂得象“千层糕”一样的四世同堂中生活,他常常要违心地说话做事,心口不能相应,意愿和行动相悖。由瑞宣的痛苦中我们看到了大家庭制度的弊端。在这样的大家庭文化熏染下的人们,家庭意识浓重,养老抚幼的责任心极强,在他们心中已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国与家同等重要。为国是尽忠,为家是尽孝。而忠与孝又是旧文化的核心,尽忠尽孝都应该受到表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瑞宣的身上被寄托着老舍丰富的情感,瑞宣既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态度:在自欺欺人的同时,安分守己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只要不影响根本,即使是有损尊严,挨饿受冻也无所谓,同时在他身上还体现出新时代下青年报效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在瑞宣身上既可以得到老牌市民的认可,又可以找到正派市民的形象,既可以找到爱国的热血,也可以看出其懦弱,敷衍等国民性弱点。《四世同堂》透过战争硝烟全面地检验了中国文化,歌颂了那些克服文化缺陷,为中国文化做正面证据的精英,以形象生动的载体来完成文化批判以及对人文生态的反思,督促我们在他的反思中感受文化改造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