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导学案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遵守规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遵守规则》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什么是规则,规则的作用和意义。
2. 掌握基本的生活规则和学校规则。
3.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规则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的生活规则和学校规则。
3. 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规则的意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 规则卡片,包括生活规则和学校规则。
3. 讨论问题的小组活动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违反规则的场景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讨论出错的原因和后果,引出规则的重要性。
2. 探究规则(15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什么是规则,规则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解释,使学生对规则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分类规则(10分钟)教师将规则分为生活规则和学校规则两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思考方式,列举各类规则的例子,并讨论其重要性。
4. 拓展规则(15分钟)引导学生谈论一些未列出的规则,如社交规则、网络规则等,让学生认识到规则无处不在,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5. 规则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反思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出遵守规则的好处和意义,明确不遵守规则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6. 落实规则(2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遵守规则的海报,内容包括生活中的规则和学校中的规则。
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反馈自己是否遵守了规则,讲述遵守规则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1. 规则的定义和分类。
2. 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 我们要做一个守规矩的好孩子。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加深印象,提高学生对规则遵守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2. 掌握基本的生活规则和学校规则;3. 培养良好的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1-1法律特征
初三政治第一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导学案1编号:1 课型:新授备课人:初三政治组审核:使用时间:学习课题: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学习目标: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特殊行为规范。
2.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学习重点难点: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列举你知道的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2.(1)法律是、、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2)我国的立法机关是。
(3)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国家强制力主要指、、、等。
3.法律是阶级意志的体现。
我国法律是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二、展示交流:(交流学习收获展示个性风采)三、合作探究:1.法律和道德同属于行为规范,试比较二者的不同比较项目行为规范形成方式适用对象起作用的手段道德法律2.阅读课本第4页胡长清案例思考:胡长清被判处死刑说明了什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3.阅读课本第6页下面材料分析说明我国法律代表了谁的利益?四、课堂小结: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五、达标拓展:1.下列属于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是()A.道德B.纪律C.规章制度D.法律2.2010年5月21日,原重庆司法局局长文强因涉黑案被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体现出法律()①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②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A.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②③④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规定: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选举权。
这一规定()①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有利于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③说明我国法律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A.①②③B.②③C. ①②D. ①③4.某市法院依法对在旧城改造拆迁工程中无理取闹、赖着不搬的“钉子户”实行强制执行,这主要体现了我国法律的特征。
()A.由国家制定 B.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5.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该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法不可违》的教学反思(合集13篇)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法不可违》的教学反思(合集13篇)篇1:法不可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
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教材,结果是学生是一无所获,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必须采取教师指导的方式,于是我就给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看教材,收获甚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效果。
当我在上第一堂的时候,按着我备课的思路去讲,学生的接受效果不好,特别是相应的违法行为应受到什麽样的`制裁,学生掌握的一塌糊涂,当我上第二课的时候,改变了策略,我从本节课的根源说起,违法应从法律开始,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法律的类型,特别是宪法,教材中仅仅已连接的形式提到一嘴,但是也得让学生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
同学们知道了法律的类型,就很容易的针对相应的案例去判断相应的违法行为,知道了违法的行为就很容易的知道会得到相应的处罚,行政处罚教材中只在案例中体现,但是,学生提出了异议问:“老师,一般违法就不用受惩罚了吗?”这时我才注意到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的惩罚是刑事制裁和民事责任,即受到警告、拘留、罚款等惩罚。
总之,每上一节课,我都能得到一些收获,我们一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成长,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在成长中进步。
篇2:法不可违教学反思课标中“成长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要求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
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首先说明了犯罪行为的含义;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及解析
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及解析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八年级思品课型:新课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刻: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守法观念。
能力目标: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能够判定辨别周围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知识目标:明白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能区分三大违法行为,明白一样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二、导学过程[课前预习]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爱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课内探究]探究一: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处理,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
”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
1.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用答帚打成重伤。
2.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打威逼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
3.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探究二:材料一19岁的肖某因在歌舞厅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罚款500元。
材料二中学生刘某发觉照相馆未经自己同意擅自将自己的艺术照放大后,放在橱窗展览,以招揽顾客。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违法行为分别是何种违法行为?有何共同特点?2.面对类似违法行为,我们青青年应如何做?[课后拓展]我国刑法中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儿童犯罪,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 6周岁的人,犯有意杀人罪、有意损害罪等危害性比较严峻的罪行,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是刑法规定的任何犯罪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一年级《法制道德》下册首单元教案准备
一年级《法制道德》下册首单元教案准备教学目标- 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尊重法律和秩序的基本道德观念- 掌握一些常见的法制知识和法律规定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与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即规定人们行为准则的规则体系,以及法律的作用,即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2. 尊重法律和秩序的基本道德观念- 引导学生明确尊重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以及遵守法律的基本道德观念。
- 培养学生积极遵守学校和社区规定的良好惯和行为。
3. 常见的法制知识和法律规定- 介绍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制知识,例如交通规则、消防安全等。
- 让学生了解这些法律规定的目的和意义,并引导他们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方法与过程1. 情境引入- 利用图片、视频或简短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法律的作用。
2. 导入新知- 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定义和作用,并与他们分享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
3. 知识讲解- 使用简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尊重法律和秩序的基本道德观念,并解释这些观念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 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案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以及可能的后果。
5. 活动与讨论- 进行小组活动或班级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的经验,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6. 总结与评价-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法制道德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或简短故事等引入教学情境的资源- 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的资料- 小组活动或班级讨论的教学材料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完成的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评估他们对法制道德的理解程度参考资料- 《小学法制道德教育教案》- 《小学法制道德教育课程标准》以上是一份关于一年级《法制道德》下册首单元教案准备的文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教材和参考资料的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我们的守护者(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2.知道生活与法律的联系。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二次备课)
一、知识展示台
1.法律规范着我们的,保护着我们的,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
2.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权、权、
权等权力,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3.刑法是规定的法律。民法是维护人们的主要法律。
4.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
5.人人依法享有,人人依法履行。在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下,个人和家庭快乐、幸福、社会与国家公正、和谐。
二、判断题
1.法律规范我们的行为,保护我们的利益。()
2.法律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出现事故的时候才会用的到。()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只保障工厂里工人的权益。()
4.刑法规定的了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
(二次备课)
一、预习展示
1.请学生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其他同学听后做补充。
2.采访家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些法律。
二、目标探究
1.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2.学习教材第五页,看看图画,说说生活中的法律。
3.了解《刑法》和《民法》的内容。
三、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八页练习,教师订正答案,同桌检查完成情况,教师巡视批改。
板书设计
学习记录
教学反思/学习收获:
我们的守护者导学案
主备:审核:班级:
课题
课题:生活与法律(第1课时)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
1.了解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的关系;
2.了解法律的作用有什么。
重
难
点
了解《刑法》和《民法》的作用,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对应什么法律;知道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律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律上册导学案全册目录1. 导学案1: 人生观、个人品质与道德修养2. 导学案2: 尊重劳动、合理用脑与保护知识产权3. 导学案3: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导学案4: 法律是什么?法律是如何产生的?5. 导学案5: 研究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 导学案6: 如何遵守法律与规则7. 导学案7: 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和人权保护8. 导学案8: 法律法规和文明礼仪9. 导学案9: 如何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法律职业10. 导学案10: 道德、法律与安全导学案1: 人生观、个人品质与道德修养本节课我们将研究关于人生观、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的相关内容。
通过研究,我们将了解什么是人生观、个人品质和道德,以及它们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有什么影响。
一、人生观1. 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和认识。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把握。
2. 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引导个体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塑造良好的人格,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个人品质1. 个人品质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优良品德和惯。
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2. 优秀的个人品质能够使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帮助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道德修养1. 道德修养是指个体在思想、行为和情感等方面通过研究和实践而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
2. 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引导个人在面对各种选择和决策时,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四、人生观、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1.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能够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增强对自己的自信和自律,规范个人的行为和言论。
2. 在社会发展中,人生观、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着社会公众的道德认同和行为规范。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5.1《法不可违》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根据预习提纲,在书中标注相关问题及层次并填空)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行为的底线法律是的社会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2.认识违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3.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违法行为。
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4.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1)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2)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具有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5.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或者没有依法履行,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远离一般违法行为(1)我们要认识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活动,积极防范行为和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小组长检查预习完成情况(核对答案,评等级,帮扶讲解)三、师生合作探究1.(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2.(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四、课堂小结,学生巩固,检查提问,查缺补漏)五、课堂检测1.“雄赳赳,气昂昂,冲到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老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停止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网络上的一曲《过马路战歌》生动刻画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中国式过马路”。
九年级思品 复习导学案(法律部分2)
八年级思想品德法律部分复习导学案主备人:高洁清审核人:崔志杰一、复习目标1.通过自主复习,进一步理解掌握八年级法律部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2.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提高发散思维能力4.通过例题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宪法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复习重点难点复习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复习难点:合作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宪法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课时安排:6课时四、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要求:知识体系应该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一些知识点可以问题的形式写出来。
(二)考点梳理基础巩固八(上)第4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第七课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八上82-94页)1、法律有三个主要特征,哪三个?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2、我国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3、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了解87页)4、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88页)(一致的:密不可分、某些相互结合、相互促进)5、怎样正确行使权利?(89—90页)6、公民怎样自觉履行义务?(91页)7、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92页上最后一段)8、法律在公民生活中有哪两个作用?(92页和93页两个标题,或93页正文最后一句和94页最后一句)9、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怎样做?(90页和94页)第八课伴我们一生的权利(人身权)1、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重要性)(97页)2、如何保护生命健康权(99-100页)3、人格尊严包括哪五项权利?第九课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1、公民享有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哪四项权利?国家运用哪两种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法律手段是哪种?最严厉、最有效的方法是哪种?(107页)2、继承方式有哪两种?法定继承的顺序3、智力成果权又叫_________,它包括哪些权利?4、消费者拥有哪九项权利?(116页)5、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19页)6、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方法有哪些?八(下)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第十六课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为什么说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3、我国宪法的构成?我国宪法规定的根本任务、国家性质、根本制度?4、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表现?5、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的原因?6、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的表现7、青少年如何树立宪法观念?第十七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的核心、要求2、依法治国的重要性3、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地位4、法律监督的内容5、公民进行监督权的形式?意义?7、如何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8、我们应如何为建设法制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P101 P104)(三)合作探究,培养能力要求:认真思考下列问题并讨论,各小组长最后整理答案并交流看法探究一了解法律明确权利和义务(一)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1、我国法律的本质: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七年级政治上册 5.1.3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导学案 湘教版
学习方法: 1.注意收集与法律普遍约束力相关的资料;5.1.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导学案课堂目标导航1.知道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对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约束力。
2.知道任何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养成依法自律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方案○想一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达了什么含义?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对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约束力,这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话语所表达的含义,也是法律特殊性的体现。
○填一填:在我国,任何公民,不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等有何差异,法律对他们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我国现行法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要求,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任何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查一查: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重大案例说明了法律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北京市委原书记陈希同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案、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案、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程维高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等高官腐败受到法律严惩的案例。
课堂导学方案【与法有约】 生:学习活动 阅读与思考: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
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2011年1月30日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六年。
说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师:教学建议1.可以利用社会生活中广泛关注的“官二代”特权主义的案件,也可以利用反腐的大案要案来引导学生感受法律的普遍约束力。
《遵守规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遵守规则》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2.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规则类型;3.掌握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好处;4.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遵守规则。
导学内容:一、规则的概念及意义规则是一种行为准则,是对行为或活动所做出的规定或要求。
遵守规则可以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共同发展。
没有规则的社会将会混乱不堪,无法正常运转。
二、不同类型的规则1.法律规则: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规定,违反法律规则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2.学校规则:学校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秩序而制定的规定,如校服规定、宿舍纪律等。
3.家庭规则:家长为了教育子女、维护家庭和谐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如晚归时间、家务分工等。
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好处1.维护社会秩序:规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遵守规则可以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运转平稳。
2.促进个人成长:遵守规则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律能力,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
3.增强团队凝聚力:在团体中,遵守规则可以增加团队协作和凝聚力,使团队更加有序和高效。
四、制定和遵守规则的方法1.明确规则内容:在制定规则时,要明确规则的内容和执行标准,确保规则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2.明确规则执行者和责任:规则的执行者要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规则得到有效执行。
3.及时调整规则:随着情况变化,规则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保持规则的实效性和适用性。
导学活动:1.观看相关视频,了解规则的概念和意义;2.小组讨论不同类型的规则,并分享自己的遵守规则体会;3.分角色演练不同情境下的规则制定和执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制定规则和实施规定,倡导团队协作和规则遵守意识。
导学总结:遵守规则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规范和自律的行为,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团体,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希望通过本次导学,学生能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七年级政治上册 七年级上第1-3课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上册七年级上第1-3课导学案新人教版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一课珍惜新友谊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目标导引】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调整自己的心态,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2、能力目标: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能够在新的集体中建立新的友谊。
3、知识目标:了解自己学习环境的变化,认识友谊的重要性。
【学习探究】一、自主学习1、踏进中学的校门,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让我们珍惜这个新,体验成为一名的快乐吧!2、在新的班级里,我们将结交更多的新,并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的快乐。
3、我们将在这个班级中共同学习和生活,我们都希望相处,共同进步,生活在一个的集体中。
4、在彼此交流后,我们发现这个小小的班级里有这么多亲密的伙伴。
这份成长中的,将使我们宝贵的生活更加精彩。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查一查。
我对新学校的了解校名:__________________校址:_____________________校训:_____________________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风:_____________________始建年份:________________开设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班级:________________校园里的新鲜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做一做。
活动三:找一找——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金钥匙。
与同学相处,应该做到:活动四:说一说。
请将你与新同学相处过程中的有趣经历说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活动五:议一议。
友谊有什么重要作用?【当堂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小丽说:“新学期开始了,我是一名中学生了,我感到既高兴又孤单,因为进入新的学校,我认识的人太少了。
”你建议()A.让家长给她换个老同学多的学校B.尽量换一个熟人多的班级C.主动去认识新同学,结交更多的新朋友2、在新集体里,我们会有许多不认识的新同学。
经济权利复习导学案
课题: 经济权利考点:49.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50.维护经济权利。
复习目标:1.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
2.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预习案:1、人们求生存、谋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手段是。
公民享有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依法对自己财产享有、、和的权利。
2、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运用和等手段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的的方法是法律手段。
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的的方法是法律手段。
3、我国法律只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对于公民通过方式获得的财产,法律不但不保护,还要依法予以和。
4、保护公民的,是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延伸和体现。
公民的的遗产继承分为和。
我国法律规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是。
当未成年人的合法继承权被侵害时,应当依法通过自己的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维护自己的继承权。
5、法律保护我们的无形财产,是指法律保护我们,也叫。
主要包括、、、。
6、智力成果权保护自己智力成果的方式主要有:、、。
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智力成果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活动;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
探究案:2009年陕西中考第23题:近两年以来,校园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维护师生安全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新闻回放]小明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2009年4月1日,国家全面启动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1)为配合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开展了校舍安全排查.这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四种保护中的哪一种?国家启动这项工程,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什么积极作用?(3分) [校园直击]小明在校园中见到了以下场景:(2)场景一、场景二中小亮的什么权利分别被侵犯?(2分)(3)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的上述权利被侵犯,你应该如何依法维护?(4分)[建言献策]小明就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了自己的意见.(4)这表明我国公民享有哪项权利?你认为我们行使这项权利时应注意什么?(3分)训练案:1.2011年4月25日,陕西省中小学加入"绿书签行动"签名活动在西安举行。
《法律为我们护航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法律为我们护航》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法律的基本观点和作用;
2. 掌握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3. 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尊重法律、恪守法律的认识和行为。
二、导学内容
1. 什么是法律?
2.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 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尊重法律、恪守法律的重要性。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
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法律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什么我们要尊重法律、恪守法律?
2. 进修:
a. 什么是法律?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强制性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工具。
b.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 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增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c. 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个人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d. 尊重法律、恪守法律的重要性;
- 尊重法律、恪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3. 活动: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进行展示:
- 你认为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 你有遇到过违法行为吗?你会如何处理?
4.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应该认识到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要尊重法律、恪守法律,做一个守法良好的公民。
四、作业
请同砚们以“法律与我”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作文,谈谈你对法律的理解和感悟。
《遵守规则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遵守规则》导学案
《恪守规则》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恪守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谈谈自己对规则的理解,规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进修内容(25分钟)
1. 规则的定义: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良好生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2. 规则的种类:法律规则、学校规则、家庭规则等。
3. 恪守规则的重要性:规则是社会的基石,恪守规则可以保障个人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4. 规则的作用:规则可以约束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增进人们和谐相处。
三、拓展延伸(20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身边的一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作用和意义。
2. 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违反规则和恪守规则的情景,加深对规则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了解规则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意义。
四、教室小结(10分钟)
1.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恪守规则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更好地恪守规则,发挥规则的作用。
五、作业安置(5分钟)
1. 作业要求:写一篇关于恪守规则的文章,表达你对规则的理解和看法。
2. 自主进修:鼓励学生们自主进修相关内容,提高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恪守规则,做一个守规矩的好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政治第一课第三课时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编号:3 课型:新授备课:初三政治组审核: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记住三种诉讼类型2.知道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做。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一、前置自学
1.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2.公民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样做?)
3.诉讼、违法行为分别有哪些?
二、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
中学生王某为了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在某商场购得语言复读机一部,回家使用时发现其功能与产品说明书不一致,有些功能无法开通使用,便找商场营业员反映该产品的质量问题,却遭到冷嘲热讽。
于是,他要求营业员退货,但店主不同意。
阅读上述材料后请回答:你认为中学生王某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自我小结
五、达标拓展
1.法律的重要内容是规定公民的和。
2.违法行为的类别中,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是,范围最为广泛的法律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权威的法律制裁是,行政制裁分为和。
刑罚分为和。
3.某农民工为要回被拖欠的工资,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公安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了7天,这一事例说明()A.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 B.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
C.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公民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江西省抚州地区三位农民与村委会签订了6.7公顷橘园承包合同,当年获利14200元,有的村干部眼红想毁约。
面对此情况三位农民应该() A.给村干部送礼私了 B.恐吓、殴打村干部,迫使其不敢毁约 C.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忍气吞声任村干部处理
5.200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因为自己的肖像出现在可口可乐饮料包装上,以侵权为由将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一元钱,并公开道歉。
对此事的正确看法是()A.姚明打官司是为了出名 B.为一元钱打官司不值得
C.姚明纯粹是小题大做
D.姚明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公民受到不法侵害时()A.只能到公安机关控告 B.只能到检察机关控告
C.只能到人民法院起诉
D.可以到公检法机关和其他团体寻求法律保护
7.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 )
8.对于公民的权益,我国宪法和法律予以保护。
( )
9.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只可以向公安机关寻求保护。
( )
10.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 )
六、教(学)后记
初三政治第一课第三课时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编号:3 课型:新授备课:初三政治组审核:时间:
学习目标:1.知道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记住三种诉讼类型2.知道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做。
: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一、前置自学
1.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2.公民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样做?)
3.诉讼、违法行为分别有哪些?
二、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
中学生王某为了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在某商场购得语言复读机一部,回家使用时发现其功能与产品说明书不一致,有些功能无法开通使用,便找商场营业员反映该产品的质量问题,却遭到冷嘲热讽。
于是,他要求营业员退货,但店主不同意。
阅读上述材料后请回答:你认为中学生王某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自我小结
五、达标拓展
1.法律的重要内容是规定公民的和。
2.违法行为的类别中,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是,范围最为广泛的法律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权威的法律制裁是,行政制裁分为和。
刑罚分为和。
3.某农民工为要回被拖欠的工资,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公安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了7天,这一事例说明()A.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 B.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
C.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公民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江西省抚州地区三位农民与村委会签订了6.7公顷橘园承包合同,当年获利14200元,有的村干部眼红想毁约。
面对此情况三位农民应该() A.给村干部送礼私了 B.恐吓、殴打村干部,迫使其不敢毁约 C.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忍气吞声任村干部处理
5.200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因为自己的肖像出现在可口可乐饮料包装上,以侵权为由将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一元钱,并公开道歉。
对此事的正确看法是()A.姚明打官司是为了出名 B.为一元钱打官司不值得
C.姚明纯粹是小题大做
D.姚明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公民受到不法侵害时()A.只能到公安机关控告 B.只能到检察机关控告
C.只能到人民法院起诉
D.可以到公检法机关和其他团体寻求法律保护
7.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 )
8.对于公民的权益,我国宪法和法律予以保护。
( )
9.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只可以向公安机关寻求保护。
( )
10.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 )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