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逻辑思想的中庸价值取向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观”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观”及其当代价值顾广芳【摘要】摘要:“中庸”思想作为孔子以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中庸”思想不仅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更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的修身境界。
本文从“中庸”思想一系列的具体表现中去发掘“中庸”思想的最高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当今的我们继续坚守“中庸之道”提供一些重要的思想参考。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2【关键词】孔子;中庸思想;中庸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最核心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仁”;另一方面就是“中庸”。
本文选取的是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就简明扼要的说明了这一点,“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其中还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以下凡引《论语》均只注篇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孔子思想中的“中庸”原则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那段动乱的时期里,孔子针对个人修身﹑思想建设﹑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理念。
认真总结这些思想,我们会发现有一个中心原则和指导思想贯穿于其中,我们称之为“中庸观”。
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儒家“中庸”思想做了具体解释,他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认为“中庸”就是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孔子的中庸思想源于“应道,舍易,反求诸己”的修身智慧,是一种深层次的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更多的是指一种中等偏向于平衡的道德行为准则,它即不像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那样“自强不息”与否,也不仅仅是永远活在传统中,中庸之道给人的感觉主要是一种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严格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性的实用的理念,以此来调节行为,使得行为能够适应社会的潮流,从而达到自身及社会之利益的最佳平衡,这就是孔子所谈到中庸之道的理念及其内在逻辑所在。
孔子认为,任何行为均要在中庸之道中得以实现。
他认为,人们在做出任何决定时,必须根据自己内心的主观看法来做出判断,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公正是根植于主观立场中的。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时代背景下的客观眼光,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如社会各方势力的均衡及其关系的协调,从而确定行为的正确方向,这就是孔子所着重的公平理念,也是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所在。
同时,孔子也认为,每一种行为都有其责任范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它付诸行动,以达到所预期的结果,这就要求行动者有足够的自律,而不是以个人幻想来去实现。
另外,孔子也指出,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进行太多行动,而应当将它们分解,迈出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小步子,以达到最优状态。
总之,孔子中庸之道是一种建立在“以自己的内心主观为基础,并结合外部环境及客观情况,以及社会关系和立场的平衡”的理念之上,在取舍平衡、谋求中道和排除异常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的道德行为守则的普遍主义。
中庸之道也强调谦逊的态度,这便是一种理性的实用主义,它让人们在实现自身价值和合乎社会规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主张]孔子的主要思想【员工思想】一:[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思想的论文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些论文来研究一下孔子的思想吧。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
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孔子生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
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
后在宋国内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
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动乱,避居鲁国。
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
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
孔子幼时家境已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
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吏。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
-290-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张焱兵摘要: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理念,数千年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误读;批判性地继承(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一、孔子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思想基本阐析孔子的中庸思想是理性智慧和思辨哲学的集中体现,在孔子看来,中庸不仅是最高的道德范畴,而且是对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决策的态度和方法。
(一)、人与人--和而不同在处理人与人群体关系方面,中庸要求和而不同。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言论,主要表现在无过无不及及和而不同两个方面。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用否定的”不争、不党、不猛"规定作为人们行为的极限或度,以保持社会统一体的稳定发展,其中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贫而乐、富而好礼、温而厉、恭而安,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差异相互融合、渗透,各以对方作为自己的补充,双方互相地加以限定或修正,这样使社会统一体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标准状态,其中包含着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李泽厚认为,君子和而不同与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意思相同,即保持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才有社会和人际的和谐。
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来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谐与发展。
在孔子看来,与人相处时,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保持独立思想和不同的见解。
和而不同不是取消不同,归于同一,而是在于尊重不同意见的人,与其相互切磋、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完善,更不是表面迎合附和,背后搞阴谋分裂的同而不和。
孔子逻辑思想的中庸价值取向
者。这应当可以 算是二千多年后今日传统形式逻辑界所持
“ 形式逻辑是一 门以思维形 式及其 规律 为主要研 究对象 , 同 时也涉及 到一些 简单 的逻辑 方法 的科 学” 的 逻辑 “ 维 思 说” 认 为逻 辑研究 思维 ) ( 的萌芽 。用 当代 经典逻 辑 的 目光
加 以审视 , 已然具有相 当的开创意义 了。
有” ‘罕的“ 子 ’ 未思 ” 又不 同意 季文子 “ , 三思 ”其 实讲 的是 ,
孔子所极力推崇 的“ 叩其 两端 而竭之 ” 子 ’ 早 的至大至 微的 “ 中庸主义” 法论原 则 , 方 一种极 高明 的人 生体验 与逻 辑艺
术。
社会早期与中期的夏、 已经产生了较为发达的社会科学 商,
与 自然科学 ( 夏礼 的 甲骨 文考证 与 司母戊 鼎 的 出土便 为力
证) 。但是, 直到商朝灭亡, 周朝出现, 人们始终未把思维本
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 这从 “ 甲骨 文和青 铜器铭 文 中未 发现 商 ‘ ’ 思 或与‘ ’ 思 相近义 的字可 以得到佐证 ” 。
“ 学而不思则 罔, 思而不 学则殆。攻乎异端 , 害也 斯
此外 ,论语》 《 里直接提 到“ ” 思 的地 方有 很多 处 , 譬如 :
究生作者简介: ( 8一)男, 究方向 研 张四 3 , 河南商水人, 9 逻辑学硕士 研究生, 究方向: 逻辑史; 研 中国 葛宇宁( 8一)男, 1 0 。 河南柘城人, 9 逻辑学硕士研
基本性格与思想主题, 以求教于学界贤达。
一
、
“ 的逻辑发轫具有 中庸 价值 基础 思”
从文化人类学 的层 面讲 , 人们首先接触 到的是 自己所生 活 的大 自然 , 因此人们 的第一认识对象应 当是 自然界。在原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摘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之道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体系的根本所在。
而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有着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物欲日益膨胀的今天,对人们自身修养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协调人际关系的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它是人处世的明塔,让人生处于合理的轨道之上,以达万物的和谐。
关键字:中庸修身处世正文:一、何为中庸?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有一见,即《雍也》篇所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中庸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认为大家已经长久的缺乏中庸这种道德了。
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做不到“中庸”呢?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的衡量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它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均衡状态,不能有稍微的一点偏差。
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这是中庸的本意。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中庸理解为“折中”。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折中带有懦弱的贬义色彩,模糊了黑与白的界限。
而孔子所说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公平地对待人与事,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并非采取各自退让一步的作法,模糊道德的界限。
孔子强调的中庸,其实是包含了变通之意的,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
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
而在变通的过程中,中庸又有着不偏不倚的稳定功能,是变通与稳定的高度统一,在变通的基础上追求事物发展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僵死的、静止的,而是一种运动变化中的平衡,是和谐,时中,是相对稳定,这点正是孔子所强调的,也是中庸的本质所在。
二、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1.中庸思想与人格的塑造“人类心血最大的成品,乃是他自己的人格。
”人格的塑造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好的人格,总是可以令人受益一生。
一个人,倘若太上进,未必是件好事。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推崇“中庸”思想。
中庸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追求和谐的中道。
在逻辑上,中庸思想强调避免过分的偏激和极端情绪,寻求问题的平衡解决方法。
孔子认为,事物往往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而真理往往在这两个方面的中间。
他认为,人的思维应当超越极端,寻求事物的中和平衡,这种思维方法对于正确作出判断和推理是至关重要的。
孔子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孔子的思想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他认为,学问应该服务于社会和现实生活。
孔子强调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的参与和实际的验证,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这句名言表明了孔子对于知识和学问的态度。
他认为,学问既要有理论基础,也要有实践验证,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孔子注重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中国古代逻辑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强调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事物往往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两个方面的辩证思考,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全面把握。
孔子说:“君子亦有恶乎哉?恶!恶而不斯为也,恶斯而不绝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事物对立性的认识。
孔子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注重推理和论证。
孔子认为,正确的推理和论证是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他重视用语言进行思维,能够用合理的论证和推理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孔子说:“吾从周。
”这句话表明,孔子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推理和论证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他的言辞和思考方式都具有逻辑的合理性,这对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崇中庸思想、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强调辩证思维以及重视推理和论证等方面。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摘要】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庸思想的起源和重要性,随后详细分析了中庸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内涵。
通过对中庸思想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探讨,揭示了其对现代社会和个人修养的影响。
结合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探究的价值,强调了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以及其对当代社会和个人修养的重要影响,从而更好地应用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思想遗产。
【关键词】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重要性、起源、核心理念、内涵、应用价值、实践意义、现代意义、启示、探究、个人修养、影响。
1. 引言1.1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的重要性孔子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逻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庸思想强调“中庸”、“和谐”、“平衡”,是一种追求既不偏激过分,又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正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借鉴的。
通过深入剖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的智慧,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举止。
通过理解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我们还能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引导我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担当的人。
在当代社会中,认真研究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找准生活的定位,维持内心的平衡,塑造高尚的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的起源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起源于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孔子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中,意识到人性的善良和天赋,但也认识到人性的腐败和自私。
他认为,人类在追求道德和行为上应该遵循的规律和原则,需要在中庸之间寻求平衡。
中庸思想的起源还在于孔子对社会秩序的反思,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正义、仁爱与礼义之上,从而保持稳定和和谐。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中庸”这个词汇在汉字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中庸之道,斯人不倦。
”孔子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实际性,通过这种道路引导人们生活和行为中的正义与真实。
中庸思想在《论语》中形成,是孔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本文旨在探讨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以期对这一思想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中庸”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中庸思想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孔子认为,人们在生活和行为中的正义和真实都可以通过“中庸之道”来达成。
所谓“中庸”,就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和行为中应该保持和谐、稳定和温和的状态,而不是走向极端。
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坚持中庸的均衡、平稳的态度,这种态度代表着最符合真理和正义的生活方式。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对人生中极端、偏执和偏见的反对。
他主张在完美的中间地带保持均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极端。
如果我们过于追求某一方面,就可能会导致我们走向极端,陷入困惑和痛苦之中。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一种明智、实际、自信的方式,可以引导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就在于,它希望人们不被一些极端的思想、情感或行为所控制,而是走向均衡、和谐和平稳。
中庸思想与个人品德中庸思想不仅涉及个人的生活方式,还涉及到个人的品德。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反映了一种完美的个人性格,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在行为和思考中的正义、公正和谷德。
所以,如果我们坚持中庸之道,就能在生活和行为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孔子强调人的正义和善良是由心情直觉所带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和之道,就能带给自己和周围的人一种高尚的品质。
这种品质是品德精华,是人格的体现,值得我们不断追求和发扬。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就在于,中庸之道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人品质的显现。
“中庸”与国家治理中庸思想不仅带给了个人生活和品德的提高,还涉及到国家治理。
立身、处世、治世: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关于“ 中庸 ” 这一 范畴 , 在《 论语》 中的经典解
释是 : “ 中庸 之 为德也 , 其 至矣 乎 ! 民鲜 久矣 ! ” ( 《 论
下不忧人” ( 《 礼记 ・ 中庸》 ) 、 “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 《 论语 ・ 颜渊》 ) 、 “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 论语 ・ 八 佾》 ) , 所 以要“ 畏天命” ( 《 论语 ・ 季 氏》 ) 。 孔子十分敬 天畏命 , 认为上天、 天命无 比崇高 , 它规定 了人间的
习近 平 总书 记 在 “ 七・ 一” 讲 话 中 明确提 出 “ 文 化 自信 ” 的 范畴 , 要积极发掘“ 在5 0 0 0多 年 文 明发
的人 们 往往 根 据 个人 所 处 的 时代 背 景 、特 定 的 阶 级立 场对 “ 中庸 ” 做 出适 合 自身需 求 的阐述 。
展中孕育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其中, “ 中庸” 思 想是儒家学说和 中华文化 的内核 ,是 中华 民族的 灵魂。“ 中华 民族最讲持 中之道—— 中国儒家学说
释 一番 ” 『 3 】 。历史 经验 和社 会 现实再 次 证 明 : 在 当代 中国, 孔子“ 中庸 ” 思 想不 仅 没 有过 时或 终 结 , 而 且 具 有 生 长 的新 的土 壤 。我们 不 应 把 其扔 进 历 史 的
何晏 、 程颐 、 朱熹等儒家学者对“ 中庸 ” 做出有影响 的解释 , 他们常把 “ 中庸” 与“ 中和” 联系起来 进行 阐释。大致可分为以下二类 : 就“ 中” 而言 , 郑、 何解 释为“ 中和 ” , 而程 、 朱则是 “ 不偏 ( 不倚 ) ” ; 就“ 庸”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在逻辑思维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提倡了辩论和对话,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
他建立了逻辑思维的基础,提倡以“中庸”为原则,注重修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孔子在逻辑领域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他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这些贡献使孔子成为中国古代逻辑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影响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中国古代逻辑,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对话,辩论,中庸,修养,思辨能力,重要地位,启示1. 引言1.1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古代逻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在思维方式上提供了启示,而且在建立逻辑思维的基础、强调对话和辩论的重要性、提倡以“中庸”为原则以及注重修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主张“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至之者”,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这种注重实践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推理论证。
孔子提倡对话和辩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对话交流来求同存异。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促进思想碰撞和思维交流,推动逻辑思维的发展。
孔子还提倡以“中庸”为原则,主张在思维和行为中保持适度和平衡。
这一原则有助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走向极端和偏颇,从而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
孔子注重修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倡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冷静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2. 正文2.1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可以从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来进行探究。
孔子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才能得出真理。
他主张人们要谨慎思考问题,不要轻信一切,要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孔子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论文]
浅析孔子思想及其核心价值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
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思想礼中庸仁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文献和当时现实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中庸的价值取向与现代社会发展
中庸的价值取向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理念。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庸的定义、核心思想、价值取向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庸的定义与核心思想中庸,是《论语》中的一篇篇名,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它强调人的行为应当符合道德的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的极端行为,追求适度和平衡。
中庸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中”、“诚”和“和”。
“中”是指避免过度和不足的极端,追求适度和平衡。
在行为上,人应当避免过分放纵和过分拘束,而应当追求适度的行为方式。
在思想上,人应当避免过分偏激和过分保守,而应当追求平衡的思维方式。
“诚”是指真实、坦诚和正直。
人应当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坦诚待人,保持正直的品德。
只有真实的面对自己和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和”是指和谐、协调和统一。
人应当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协调的社会秩序,以及统一的思想境界。
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才能构建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道德修养方面,中庸强调人应当追求道德的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的极端行为。
在现代社会,道德沦丧、道德困惑等问题时有发生,而中庸的价值取向可以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人们应当追求适度和平衡的道德行为,既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也不压抑自己的本性,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际关系方面,中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调和统一。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紧张、冲突等问题比比皆是,而中庸的价值取向可以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人们应当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网络,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秩序方面,中庸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协调和统一。
在现代社会,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公等问题屡见不鲜,而中庸的价值取向可以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杨庆中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杨庆中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
【相关文献】
1.论孔子的中庸思想 [J], 王建琴;
2.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J], 王平
3.孔子中庸思想之解析 [J], 赵子贤
4.孔子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政治定位 [J], 王亚萍
5.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比较研究 [J], 董莹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中庸思想
孔子中庸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一、尚中:中庸的逻辑起点孔子的“中庸”思想,其逻辑起点,是传统的“尚中”观念。
从《论语》及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又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即中道之人。
孔子认为,得不到合乎中道之人和他交往,不得已而求其次,也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或狷介的人。
因为激进的人一意向前,狷介的人也不肯做坏事。
可见,孔子选才或交友的理想标准也是“中”,不得已才求其次。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因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中”为标准,孔子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如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事实上,孔子本人也正是以“中”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其曰:“吾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说明,对于传统文化持“因、损、益”态度的理性主义大师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是持完全赞成的态度的。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作者:李萍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6期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和而不同”的尚和原则、“执中知权”的权变原则等特征。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道路,已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因此,作为儒家文化核心之一的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代社会建设中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当代价值考古学家苏秉琦说:“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的渗透,强烈的冲击着这个古老的民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切合时代精神的民族优秀价值观缺失和主流文化引导的乏力使人们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包容达到了无原则的地步,只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不管是低俗的还是高尚的文化都有其生存的土壤,文化正在成为一种大众产品被人们疯狂的消费着,当人们在享受文化这种繁荣的时候,我们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精神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被贬低,甚至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都认为,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腐朽、落后的代名词。
事实证明,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和背叛意味着文化发展的断裂,意味着文化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同时也预示着两者的对话。
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正如杜维明先生曾说过的:“儒家传统是人类精神文明之一,像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一样,也许能为解决当前人类的困境提供一些精神资源。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便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
孔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为伟大的一位,他的思想贡献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与逻辑学有关的,主要体现在他的言语风格和思维方式上。
孔子的“道”思想
孔子的“道”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孔子认为,道是让人类追求的目标,是修养的根本,人类应该尽力做到道德上的完美。
与逻辑学有关的是,孔子的思想表明,人类能够通过道德上的完美,实现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思考方式。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思想的理想之一。
中庸含义为中间和平的状态,即超越两个极端,寻求折中的方法。
在思维方式上,中庸也反映出了孔子的逻辑思考方式,即取消黑白二元对立思维,寻求更加科学的思考方式。
孔子语录的逻辑思维方式
孔子语录的逻辑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孔子通常在他的语录中采用“问答对话”的方式,这种对话格式表达了他的逻辑思考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思想更加明晰、确切。
孔子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逻辑思维方式,也启示了现代人们如何实现逻辑思考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在接受历史智慧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将其整合为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思想。
孔子中庸思想的现代管理学价值
孔子中庸思想的现代管理学价值----fca8d20c-715a-11ec-86a4-7cb59b590d7d孔子"中庸"思想的现代管理学价值孔子中庸思想的现代管理价值孔子“中庸”思想的现代管理学价值“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孔子践行的“至德”。
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人心目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庸”有其独特的管理内涵。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现代管理价值。
关键词:中庸;现代管理;价值中图分类号:C93文件识别码:a一、《论语》的管理价值《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以孔子言行为中心的理论,是孔子终身管理思想的总结,是孔子入世的集中体现。
孔子在这里充分体现了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方法、管理空间、管理时间和管理情境。
孔子注重自身的修养,但孔子不主张远离尘世,闭门苦修,“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孔门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以孔子生平为例,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欲行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但数番受挫,终于不达,未能成其兼济天下的雄心,最后退归田园,独善其身。
但孔子的独善其身也与当时的隐逸之人不同,他并没有藏到深山大川之中,避世避人,而是一边修订儒家典籍,使得“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同时笔削春秋,以正世道人心;一边讲学杏坛之下,使得知识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人可以知道。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是入世的一生。
孔子的言论主要保存在《论语》中,是孔子学习的载体。
像老子、庄子、孟子和荀子一样,孔子没有对他的理论进行冗长而系统的表达。
他教导他的门徒“文学、行为、忠诚和信仰”。
他“没有谈论奇怪的力量和神”。
他只是教导人们注意言行,实践“中庸”,捍卫自己的道德和道德。
在《论语》中,没有神秘的东西诞生。
这只是对中国加入WTO的一个实事求是的了解。
孔子本人就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人;它的研究也是对中国加入WTO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3-31 作者简介:张四化(1983—),男,河南商水人,逻辑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逻辑史;葛宇宁(1980—),男,河南柘城人,逻辑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逻辑。
①文章引文若无特别注明出处,均引自《论语》。
下文略去书名,只注篇名。
文中《论语》的版本点校以东方桥先生《论语现代读》为准。
第21卷第4期2006年12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 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 .21No .4Dec .2006孔子逻辑思想的中庸价值取向张四化,葛宇宁(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孔子的逻辑思想有其内在的中庸主义价值取向:“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
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关键词:孔子;中庸;逻辑思想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20(2006)04-0114-03 孔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也是中国古典逻辑的启蒙者和开创者之一。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对儒家正名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他的许多观点“包含着一些具有开创意义的逻辑思想”[1]。
“也可算作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启蒙家之一。
”[2]但是,并未对孔子的逻辑思想进行严密的理性刻划,从而予以科学定性。
我们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推理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底蕴进行进一步的理性确认,从而把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的基本性格与思想主题,以求教于学界贤达。
一、“思”的逻辑发轫具有中庸价值基础从文化人类学的层面讲,人们首先接触到的是自己所生活的大自然,因此人们的第一认识对象应当是自然界。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比较简单,同一群落、同一氏族的人共同劳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比较强,自然界便成为人们主要认识对象。
我国的奴隶社会早期与中期的夏、商,已经产生了较为发达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夏礼的甲骨文考证与司母戊鼎的出土便为力证)。
但是,直到商朝灭亡,周朝出现,人们始终未把思维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这从“商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未发现‘思’或与‘思’相近义的字可以得到佐证”[3]。
“思”字大约始于周初。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经・郑风》)“肆予冲人,永思艰”(《尚书・大诰》)均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对“思”的萌芽意识。
中国历史上,严格地说,孔子应当是第一个把思维本身当作认识对象加以考察的学者。
这应当可以算是二千多年后今日传统形式逻辑界所持“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4]的逻辑“思维说”(认为逻辑研究思维)的萌芽。
用当代经典逻辑的目光加以审视,已然具有相当的开创意义了。
孔子对“思”的言论记载,主要集中反映在《论语》里,如: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5]《论语・公治长》①孔子这里讲的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季文子对于一件事情,想了又想,然后又再想,所以季文子有“三思而后行”的铭言。
以至于现在的人们因其出自《论语》便以讹传讹将其引为孔子的格言,其实根本就是由于《论语》用句过于简约,很多地方将主体语言的上下文省去或把谈话背景略掉,结果就成了断章。
后人就据此断章取义,实在是对孔子的一个误解。
孔子原本是嫌季文子做事过分的小心,认为“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只要思考两次(再)就可以了(三思,思之多也)。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既反对“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5]《子罕》的“未思”,又不同意季文子“三思”,其实讲的是孔子所极力推崇的“叩其两端而竭之”[5]《子罕》的至大至微的“中庸主义”方法论原则,一种极高明的人生体验与逻辑艺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5]《为政》孔子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学,就是向历史学,跟他人学;思,就是学了以后要经过思考,是否适用;异端,即走偏激,不走中道。
意为:要是只学习不懂思考,终于迷惘而无所获;要是只靠凭空思索,不知道学习,那就不切事实,疑惑不定,也是危险的。
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异端”即为“思而不学”或“学而不思”,这些不但不合中道,且标新立异,为害苍生,以至“斯害也已”,所以孔子重申告戒之。
不难看出,孔子这里讲的是“执两端而用中”,“不狂不狷”的中道主义理性品质。
此外,《论语》里直接提到“思”的地方有很多处,譬如:41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5]《子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5]《卫灵公》;“唐棣之华,偏其反尔;岂不尔思?室是远尔”[5]《子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5]《子张》等等。
由以上数例不难看出,孔子已非常自觉地将“思”(即思维)作为人类共同的认识对象,对“思”的重要地位推崇备至,而在这一逻辑思想架构的全过程,是以中庸主义为其逻辑基石的。
二、“正名”逻辑思想的中庸主义底蕴“名”是中国古典逻辑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名学”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
“名实”问题是先秦诸子争论最激烈的逻辑问题。
“名”的意义大体相当于西方传统逻辑的名词、概念。
“正名”思想就是孔子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来的。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的背景是这样的:公元491年,卫灵公死,灵公孙辄即位,是谓出公。
出公任用子贡、子路等孔子的门生,且有请孔子主持国政的意思。
当时正是西周末期,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兴起的历史转折时期,阶级矛盾尖锐,诸侯侵伐兼并,社会“礼乐崩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背礼,越礼的行为大量发生,纲纪失坠,无所适从。
”[6]过了三年,孔子回到卫国。
在去卫国的路上,孔子向子路谈了他的“正名”思想: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已矣。
”[5]《子路》在去卫国的路上,子路与孔子的这段对话集中地阐释了孔子“正名”逻辑思想,而其“正名”逻辑主张是以中庸主义为逻辑基础与认知内涵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分述之:1.“名不正则言不顺”说的是“正名”是“言顺”的必要条件。
“名”是指名词、概念,“言”指命题、判断;“名正”就是名实统一,概念明确,“言顺”就是指判断恰当,合情合理。
“如果‘名’不具确定性,则‘言’同样也不具确定性,‘正名’是顺利进行思维的必要条件。
”[7]从根本上说,孔子的原本意思是,“只有名正了,言顺了,才能兴礼乐,中刑罚,措民之手足。
”[8]亦即,孔子“正名”主要关系到“礼”这一中庸的内在的规范原则问题。
“礼是指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秩序等上层建筑,它的核心是政治,维护政治伦理秩序是礼的主要功能。
”[9]另外,孔子很强调“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5]《子路》“正名”、“正身”实质上都是“兴礼”,“兴礼”是为了“以礼制中”。
所谓“礼乎礼,所以制中也”,(《礼记集解・仲尼燕居》)就是把礼作为“适中”的规范准则。
“好勇而不安分”即是孔子所讲的“勇而无礼”;“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与孔子所谓“直而无礼”相类似,均因其二者不能行中道,必“知”,“绞”。
《礼记》所讲的“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礼记集解・礼器》)也说明“礼”具有制中的意义。
从逻辑指向的意义讲,“礼”的学说必有中庸为其逻辑底蕴才能成立,没有中庸主义的基本性格,“礼”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
2.孔子“正名”的最终逻辑指向是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颜渊》的周礼名分等级制度。
“君君”指的便是“君”之名必须具备何种道德品质及应当享有何种政治待遇,这样确定了“名”的实质内涵,尔后再用“名”所规定的内容去规范现实。
也就是说,孔子的“正名”实际上就是用合乎周礼的“名”去纠正业已改变了的世界,从而“正政”,恢复周礼的名分制度。
其实,“正名”、“正政”其实质都是“以礼制中”,将周礼作为“中”的规范性准则,可以说,孔子讲中,其尺度就是礼;而其讲礼,其目的指向也是为达到“中”。
很明显,“中庸主义”已纵贯孔子“正名”逻辑思想的始终。
3.孔子“正名”思想所适用的范畴因今人对孔子经文的理解不同,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误解,在此予以指出。
在夏商时代,有一种酒器叫“觚”,其状为“上圆下方,腹及四足均棱”。
到了西周末期的孔子时代,“觚”这种酒具,名未变,但“觚”四足的棱没有了,变成了圆形。
对此,孔子讲:“觚不觚,觚哉?觚哉?”[5]《雍也》有的学者理解为“觚不像个觚,这种酒具还是‘觚’吗?既用‘觚’之名,就必恢复‘觚’之实(原来的形状)。
”[10]33并且由此论说孔子的“正名思想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在政治上是保守的”[10]33。
我们认为,其实孔子叹息“觚哉”的真正原因并非如此。
西周时期宗庙祭祀,在精神上要求愈庄严肃穆愈好。
孔子认为在宗庙里应当摆放方形或有棱角的东西,使人产生“规矩”感,而不应摆放圆形或流线形的东西,令人产生“轻松”、不庄重感,破坏肃穆氛围。
而“觚”在当时也是一种礼器,祭祀时“觚”由方变圆,孔子当然触动比较大,这才是他叹息的真意。
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祭祀时“礼”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作用。
例如,他要求“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春秋左传注・哀公十一年》)也即是“就是道而正焉”[5]《学而》。
从这个意义出发,“不觚”,就要求其合乎礼,合乎礼就是“正”,从而达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雍也》,“以礼制中”。
三、推理逻辑思想的中庸价值基点1.“思”的推理作用具有中庸认知基础孔子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实践中,很重视“思”(思维、思考)的推知作用,主张“思”与“学”应该结合。
前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接受外来的知识,并且在思维过程中要运用推理的方法。
孔子在《论语・学而》里还提出了一个关于“推知”的著名诊断,即“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他经常教其弟子一些过去的事,引而不发,要求弟子511张四化,葛宇宁:孔子逻辑思想的中庸价值取向通过思考,推出未知的知识来,这与“温故而知新”[5]《为政》是一以贯之的道理。
孔子所讲的“往”、“故”成为“来”、“新”,“来”、“新”又复为“往”、“故”,以此不断。
所以孔子的真正想表达的是在“往”与“来”、“故”与“新”之间找到一个对立统一的平衡点,这也就是孔子中庸的方法论原则与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