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

合集下载

辽宁城市化历程及发展思路

辽宁城市化历程及发展思路

辽宁城市化历程及发展思路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作为全国经济的装备部,无论在工业化时期,还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始终都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

建国近50多年来,辽宁城市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近年来,辽宁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城市化过程也明显趋缓,城市问题日趋增多,成为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辽宁城市化历程辽宁城镇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早期城市主要为军事职能,先秦两汉时期辽宁西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一些城镇,这些古城皆处在战略地位重要的自然、交通条件优越地区。

辽宁城市布局始于两晋,到明清时期形成雏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辽宁从1931年“9·18”事变后,便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因此,辽宁城市化产生之初就具有殖民地城市特征。

殖民地时期工业化引发了城市化。

日本统治者为长期霸占和掠夺资源的需要,从1932-1935年间,制定一系列城建规划,建成了大批工业、交通、港口城镇,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带建设了一批城市。

这一时期辽宁的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从城市分区与公用设施差别方面看,如实地反映了帝国主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

建国之初,辽宁的城市化水平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8.1%,而全国为10.6%,高出全国7.5个百分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辽宁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人口膨胀,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发展缓慢。

计划配置生产要素,人口流动性差,城乡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低效运转,市场不健全,有城无市。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城市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分割状况明显改进,城市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截至2002年,辽宁共有设市城市31个(地级市14个、县级市17个)、19个县、8个自治县、56个市辖区、613个镇、302个乡、78个民族乡和558个街道。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原因:二战后和平的社会环境;经济快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 化;政府重视等
(2)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演进——表现
材料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 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 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 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 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 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 市,如上海、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 着密切的关系。
✓ 1965-1977(停滞期):“文革”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 入停滞
✓ 1978至今(快速发展期): ①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形成; ②工业化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③城市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转 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④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⑤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正确导向。
思考: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1:17世纪初的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持续开展,①大圈量地失运地动农的民推流行 入 材了料城2:市英。国……有居民达250万人的首都,有巨大的工②厂工城业市革,命有的向开全展 世界供给产品而且几乎全部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③工经业济,结有构勤的劳变智动 慧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工业。 ④生活观念的改变
3.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 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 化。
4.历程
(1)世界城市化演进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①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 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国川;刘春涛【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

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

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 and cities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s and evolutions under these multiple mechanisms .Taking Shenyang ,the northeast regional center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perspec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reappear the process via the anal‐ysis on city status ,region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the evolvement of city structure into three stages called“single center”period、“multiple blocks”period and “circleradiation”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Shenya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summarized as natural fa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decision factors .We further forecast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fi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Shenyang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572-577)【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作用机制;沈阳【作者】国川;刘春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F129.9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战略规划中对城市发展拓展方向判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合理性和演变方向决定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综合竞争实力[1].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有节点、地图、通道、网络以及环与环等五大构成要素,具有人口流、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和资本流五种流态[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历史演变和形成机制出发,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3-7].今天的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自建制以来,沈阳从一座军事城堡演变成长为国际型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功能的演替交互中形成、发展、演变.1.1 古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单中心”外衍时期(1840年以前)古代沈阳城市建设一直带有军事色彩.由于位于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沈阳在为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战争中确立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周代以前这里隶属营州,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为了修建长城,在今沈阳故宫附近建设军事城堡“斥侯所”,在此基础上,西汉时期沈阳发展为具有城市轮廓的军事重镇,称为“侯城”,外围建设土墙,形成普遍认为的沈阳城市结构最早的雏形——方形城郭.唐代改称“侯城”为“沈州”.金末,沈州毁于金元混战之中,元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从汉“侯城”到元“沈阳路”,城市内部的空间架构演变为由夯土城墙与城内十字大街两大元素构成的“田”字形结构. 明代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其军事、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经济地位却有很大提升.繁荣的农业生产以及马市交易和交通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补给地和物资集散地,形成辽东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城墙由土墙改为砖墙,城市骨架仍旧沿用“田”字结构.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称“盛京”,采用《周礼·考工记》所记述的建城规制,使之具有较完整的都城格局,并形成宫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结构呈现“回”字形,内部道路呈“井”字形结构.清朝迁都北京后,政治地位下降使经济逐步处于主导地位,内方城、外圆郭的形制得以延续(表1,图1).1.2 近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功能板块”拼接时期(1840—1949年) 1840—1898年,城市基于原有的老城发展,基本保持传统的城方郭圆城市格局.至清朝末年,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城区面积达14 km2,外围仅零星散布少量受国外文化影响的建筑.1898年以后,随着南满铁路与附属地的建设(1903年由沙俄转让给日本),原有城郭西侧出现另一个城市空间拓展板块,逐步成为空间上与旧城分离的新城区.城市也因此出现向西发展趋势.新城区是在外部势力作用下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形成的,具备一定的交通和物资流通作用.1905年以后,附属地与南满铁路间建设商埠地,城市空间呈现哑铃状形态,城市职能也因此增加区域商贸中心的属性.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的首府.沈阳民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城市新板块的激增,城市发展出现新的方向.向北形成惠工工业区和东北大学及其附属工厂等板块;向东形成奉海市场和大东新市区等板块;向西形成冯墉大学等板块.但整体上看,城市空间拓展呈现东西线性.1931年后,沈阳在日本《奉天都邑计划》的指导下,以“铁西工业区”为主体,城市的工业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工业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城市的空间形态得以变化:清时期的盛京城、沈阳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等城市功能共同组成板块拼贴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受铁路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沈阳满铁附属地及大东、铁西2个工业区得发展,因此城市增长的带型空间仍在强化.1941年以后,沈阳的城市建设基本停滞(表2).1.3 现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圈层放射”拓展时期(1949—至今)1949年建国以后,沈阳成为我国的重工业中心.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在保留已形成的铁西、大东两个工业区的基础上,在市区北部和东北部新辟陵北和沈海两个工业区,同时南湖和北陵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文教区.在苏联的援助建设下,建设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四零一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电缆厂、沈阳变压器厂,新的产业空间沿铁路线填充式发展.“文革”期间,城市发展无序蔓延,盲目扩张,主要拓展方向为西部.1978—1996年,在短缺经济的背景影响下,国家重新进入轻工业时代,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沈阳衰落下去,但城市建设得到空前重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市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7年重新修订.这一时期内城市持续对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张士、南湖等开发区开始建设.一环的形成,奠定了沈阳单中心圈层结构的雏形,而城市跨河发展的布局调整则由机场、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启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相关规定转让.与此同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城市发展开始强调对中心城区和外围副城(现多称为新城)的建设.1995年建成的三环高速迅速拉大城市建设框架,城市建设进一步呈圈层式蔓延趋势,房地产投资逐步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动力.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市启动铁西工业区更新改造、北部大学城建设、东部汽车城建设,启动并建成四环路,并进一步带动城市跨越浑河发展,沈抚新城、蒲河新城、佟沟新城、胡台新城等城市空间开发迅速.目前,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组团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环型放射状的中心城区空间拓展也已成趋势.2.1 自然因素沈阳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因素、水文因素.地形是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平原城市特点,即城市空间扩张基本不受山体地形等因素的阻隔,在水平方向上容易形成均质蔓延的空间状态,这也使得沈阳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水文因素则表现在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比如浑河由于其交通限制、洪水灾害、风水因素等影响[9],在古代、近代,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一直是城市南部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2.2 经济发展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带来了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促使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进而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改变[10].古代的沈阳作为皇城,经济的发展对其形态的推动作用微弱.近代外国资本主义控制沈阳的经济命脉,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工业初步发展,后期日伪为强化其统治,建立了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由于大工业形成一般需要大面积的用地,无法在老城内狭小的空间得以安排,因此迫使其向外围发展,使城市形态呈现出板块状形态,进而向环形转化[11].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的统一布局下,沈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朗,以沈阳的铁西区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区迅速发展[12],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动力.沈阳市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地域的建设扩展了沈阳市城区面积,新区与原来老城区彻底联结为一个整体,奠定了沈阳市空间形态框架.近现代数据统计显示,GDP的增长情况与建成区增长速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空间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本身是理性的,不是所有的城市空间拓展都能够代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如“文革”期间的城市拓展就是盲目和超速的,带来的却是城镇化水平的降低(表3).2.3 决策者因素2.3.1 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行政区划上的调整有时会促使城市空间呈现大的跨越性发展与变化,有时又会限制和阻碍城市空间的扩张.沈阳城市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影响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伪满时期,沈阳设奉天市,隶属奉天省.但这一时期沈阳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为日本所利用来打破中国东北原有行政界限,实施殖民统治.殖民者以服务于殖民统治和满足殖民城市功能的需要为目的划分管理片区,奠定了城市分区的基本格局[13].建国后,沈阳又经历两次重要行政区划调整,一是建国初期(1952—1954)沈阳被列为中央直辖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为东北工业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沈阳在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受益匪浅,城市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沈阳的机械制造、军工项目、全国性的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等都是在此时确立的[14].城市空间也呈现跨越性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迅速,新建工人村、工业区,城市朝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张;二是改革开放初期,沈阳被列为计划单列市.此次行政区划调整首先在城市辖区上有所放大,以前的市辖县基本上改为市区和县级市,为城市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也为开发区建设留有一定的余地,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都在这一时期成立[15].2.3.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作为政府的空间政策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和引导都是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和对空间结构的优化.尽管不是所有的规划都能付诸实施,但大多数规划的结构意图还是得到体现的[16].从清末至伪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城市规划,均对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在1931 年前沈阳在沙俄和日伪统治下城市规划多以火车站为中心,干道与方格形道路网构建城市格局.1932 年《奉天都邑计划》后,日本对统治下的沈阳城市的规划开始侧重于区域城市功能的组合与协作上,将沈阳建成为工业中心,城市形态随之发生改变:新工业区的建立与原附属地内功能区的调整使城市形态出现了由原来的附属地与老城区分离的板块状向环形的变化.1956年城市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经济与建设的恢复,另外,也对伪满时期城市性质与功能上的缺陷进行了纠正,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建与改造城市,此后一直到“九五”时期,沈阳呈现这种圈层扩展的模式.1978年《城市总体规划总规》确定城市发展采取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工业城镇建设,调整住宅布局,全面改造旧区的方针.1987年对该版规划进行了修编,首次提出城市跨过浑河向南发展,进一步明确城镇网络化布局结构.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了“疏散旧城、建设新区”的理念,通过建立中心城区“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引导核心区内的企业和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外围疏散以及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表4).2.3.2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刺激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成长;而恶劣的区域交通条件也完全可以使城市发展停滞下来,甚至出现“倒退”[17].沈阳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始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贯通,中东铁路的修建为身处内陆的沈阳建立起了更为便利的对外通道,刺激了这些地区资本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外在推动力.审视沈阳市交通方式与城市拓展的发展历史,建国以后,从总体上讲沈阳市的交通方式革新速度相对较慢,交通方式的革新总是由城市规模扩大驱动所致,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没有起到对城市形态的引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二环路的修建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整合,同时带动了二、三环之间的发展,城市的圈层式扩张日益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三环与对外出口路的建设奠定了沈阳环状放射结构的发展趋势,而四环路、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则有效拉动外围新城建设(表5).从历史的演变看,历次沈阳城市职能的升级,都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在空间量变的过程中实现城市职能的质变.在此过程中,决策者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等客观因素仍不能忽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沈阳城市发展目标,要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的基础上,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正如其他区域城市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辐射力与竞争力,沈阳也在不断做大城市规模.做大城市规模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如前文所述,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历经“单中心”“板块拼接”“圈层放射”等发展阶段;按照目前城市的生长惯性,未来沈阳极有可能仍将沿用圈层结构向外蔓延.国家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极有可能是区域发展主要矛盾所在,如东京的交通堵塞问题、伦敦的环境污染问题、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等.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后发优势在于,可在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提前做出预判,并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管制解决即将面临的城市问题.如果说“内核聚拢、组团发展”是近期沈阳城市形态的最佳选择,那么可以认为,“轴向生长、多环多楔”的大都市空间形态将是沈阳在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下的最终形态.其中,“轴向生长”是指由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串联中心城区与外部组团,在枝状有机生长的机制下,形成放射状都市形态.这种形态既能够满足组团发展进一步扩大的需求,又能满足组团与中心城区“流”的需求.“多环多楔”是指利用多层次环路区分城市圈层,促进同圈层内组团间交流;利用发展轴之间的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建立城市绿楔,严格执行空间管制措施,严控城市规模.【相关文献】[1]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9-74.[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20.[3] 吴启焰,任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08-113.[4] 张庭伟.1990 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7):7-14.[5] 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展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5,29(4):56-60.[6] 殷洁.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5(3):59-61.[7]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8] 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报审稿)[R].2011.[9]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5:1-2.[10] 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4-39.[11] 于长英.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110-114.[12] 吕芳.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07-509.[13] 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33-37.[14]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5] 吴晓青,胡远满,贺红士,等.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82-2288.[16]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6-60.[17] 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23-27.。

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

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

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文化名城的脚步——沈阳城市建设发展史【摘要】本文介绍了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的历史阶段。

从距今6000—3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到现如今的城市。

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沈阳的历史沿革;沈阳城市建设;【提纲】一.总述二.沈阳的历史沿革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3.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4.小结三.如今的沈阳城仍在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1.沈阳经济区城镇布局2.城市空间布局3.沈阳空间发展重点【正文】一.总述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三省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全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

沈阳除东部丘陵地带外,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比较温和,适于人类繁衍生息。

二.沈阳的历史沿革1.早期民族变迁与城市功能的确立沈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3年在城区北陵公园西侧发现的新乐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2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

迄今所知,他们是沈阳最早的开拓者。

沈阳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多在辽河和浑河两岸。

从这个地区已发现的8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来看,他们所处年代较新乐文化遗址稍晚,距今约6000——3000年前。

战国末,即公元前3世纪,燕国开拓辽东,设辽东郡。

从此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迅速传入,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发展。

公元前128年,西汉在今沈阳设候城,为辽东郡所属18县之一,是中部都尉治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116年,金兵大败辽军占领沈州。

2.满族文化初步的形成与都城建设1123年,金太宗吴乞买在攻占辽西后,又将山海关内外迁、润、来、隰四州居民迁来沈州。

13世纪初,蒙古兴起,蒙军与金兵反复争战于辽东,沈州城毁于兵燹。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近代沈阳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的复杂过程。

最初,由于战火和破坏,沈阳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几乎荒废。

然而,在清政府和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下,沈阳迎来了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综述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程。

首先,城市规划是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关键。

在清朝末年,沈阳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开辟了南北两市,即南市为旧城区,北市为新城区,形成了沈阳特有的城市格局。

然而,随着后来日本殖民统治的介入,城市规划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殖民政府高度重视沈阳的战略地位,将其定为东北工业重镇,因此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扩建。

他们在南市规划了新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建设了电车线路和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将沈阳打造成了东北第一大城市。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也极大地推动了沈阳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沈阳先后建设了铁路、电力、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沈阳成为东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和电力的铺设带动了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沈阳的工业发展,特别是以辽宁省煤矿、钢铁、机床和纺织业为主的重工业的兴起,进一步加速了城市的发展与壮大。

此外,沈阳的经济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大量人口涌入沈阳,城市化进程迅速进行。

原本的乡村经济和农业活动逐渐减少,城市的服务业和商业迅速崛起,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的现代生活融合。

城市中的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

此外,社会变革在近代沈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民主思潮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深刻影响了沈阳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发展。

新兴的知识分子积极传播理性和进步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和革命思潮的兴起。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沈阳的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取得飞跃发展。

在原有单中心的模式下,如今面临城市转型的挑战。

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化分析以及横向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并分析其特点,结合沈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1 沈阳城市空间发展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最初的居民点演化为现代大都市。

从历时性分析来看,以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为依据,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奠基时期,创立时期,探索修正时期和提升转型时期。

1.2 奠基时期(1937年以前)早在7200年多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肃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从西汉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

经过唐,金,元,明,清初的发展,沈阳始终是以军事为主要职能的边陲小镇。

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沈阳的发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都不及辽阳,在相当的时间里,沈阳的人口、经济没有太多发展[1]。

1.2 创立时期(1938——1953年)帝国主义的入侵,致使沈阳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先后有俄国,日本,英美等帝国主义在沈阳建立自己的据点,其中俄国和日本对沈阳的发展影响最大。

俄国在沈阳建立了南满附属地,日本在接过管理南满的权利后继续加以扩建,英美等帝国主义便在南满附属地和方城之间建立商埠附属地,并通过大道与个据点相接,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也极力进行城市扩建和修建铁路。

但是,沈阳发展的整体格局还是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四面展开,呈各据点分裂发展的趋势,都沿交通线路发展。

到30年代末沈阳城市各板块基本形成,城市初具规模,各据点呈融合拼贴趋势。

这为沈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发展奠定了基本骨架。

1.3探索——修正时期(1954——1995年)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当时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到1956年完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时间洗礼所保留下来的居住建筑及传统街巷,往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历史价值,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加以解析,指出当前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1沈阳方城街巷空间认知1.1方城区位及发展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由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近似方形的内部空间。

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经历了城垣初建、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浸润,浓缩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1.2街巷界面建筑现状分析沈阳方城由于其曾经作为宫城的特殊历史原因,其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包括宫城、商业、居住、公共建筑等。

从现状看来,街巷界面的主要建筑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其中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街路上,住宅建筑分布在方城的南侧居多,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其他性质的建筑。

1.3街巷布局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平面形态丰富,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包含了67条历史街巷,街巷的整体布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之一。

街巷的平面形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期积累下,基于地形和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社会与人类活动的需求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的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整体格局组织合理、道路结构完善、街巷等级分明,虽然街巷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布局延续着历史的空间结构格局,依然保留着方形框架。

街巷横纵交错形成井字格局,虽然方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虽然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被不同程度的拓宽,但空间特征和布局模式尚存,仍然可以发现盛京皇城时期的缩影。

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响应机制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响应机制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响应机制研究王亚丰【摘要】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近百年来,辽宁沿海地区逐渐完成带状空间格局演变,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地区内部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通过实际考察分析,从城市化响应视角探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复兴和区域发展,提出中心城市化辐射带动、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构建4种适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化发展的响应机制.【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响应;空间布局【作者】王亚丰【作者单位】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辽宁,丹东,1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其城市地域空间扩展、撤县(市)设区、产业园区和开发区扩建等使带内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与区域互动发展、互为响应过程一般首先体现在城市对区域的适应上,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摊大饼”模式;二是各级各类规划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阶段不吻合,在落后地区直接建设生产力水平高的制造业企业的“嵌入”模式。

这种投资大、周期长、积累慢、扩散效应小的做法会导致产业演进出现断层,不仅没有带动地方经济建设,反而破坏县域等地方自然资源。

在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格局演变适应国家沿海经济总体布局的基础上,从城市化响应视角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而探索了其合理的响应机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响应作为崭新的概念活跃在理论界。

根据期刊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以城市化响应为题的论文35篇,研究领域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演变)、区域复兴[1]、生态环境、水环境、气温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等;研究区域包括美国五大湖工业区[2]、东北地区[3-4]、江西省、吉林省[5]、上海市沿海地区、大连市、重庆市、焦作市、平原河网地区[6]、哈大交通经济带[7]等;城市化响应侧重在理论、机制、模式、因素、过程、趋势、历史路径等方面的探讨。

沈阳城市建设史简述

沈阳城市建设史简述

沈阳地区的建设发展历程及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部分沈阳地区的城市建设历史过程 (2)
一、古代至明末时期沈阳地区的发展 (2)
1.1 古代时期 (2)
1.2 周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
1.3唐代至明末时期 (2)
二、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沈阳地区 (3)
三、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沈阳地区发展概况 (3)
3.1 鸦片战争后至清朝灭亡期间 (3)
3.2 辛亥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期间 (4)
3.3 九一八事变之后至新中国成立时 (4)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沈阳地区的发展 (5)
第二部分沈阳地区城市建设发展各阶段背后的原因简析 (5)
一、古代至明末时期 (5)
二、清初至鸦片战争时期 (6)
三、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时期 (6)
四、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6)
参考文献 (6)
北部为羁縻卫所,
年创建的南关天主教堂,其建筑于1900年义和年),沙俄修建南满铁路,同时,在今沈。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路径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路径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路径研究摘要:都市圈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是区域城市一体化演进的方向。

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对于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沈阳及周边城市整体区域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色,对发展沈阳都市圈的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都市圈有美国的纽约都市圈、英国的伦敦都市圈、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等。

中国也已形成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发展比较成熟的都市圈。

都市圈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共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动力。

1.沈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沈阳都市圈由中心城市沈阳与周边城市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地区组成,沈阳都市圈的建立对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心城沈阳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愈加深入,为进一步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奠定了基础。

沈阳都市圈目前处于成长阶段,相比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及北京等成熟都市圈还存在较大差距。

沈阳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软硬件条件兼备,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而圈内其他城市却发展动力不足,且人才流失严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仍然有限。

建设沈阳都市圈是构建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实现的关键步骤。

2.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所具备的区域条件2.1沈阳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沈阳都市圈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矿产资源丰富,辽河水系贯穿其中,地处东北亚交通几何中心,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等城市距离相当。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自此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本文将以沈阳为例,详细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

一、沈阳城的建设与发展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当时的皇帝是明朝后期的明思宗朱权。

由于明朝当时经济、政治继承困难和对辽东地区的特殊战略需求,沈阳成为了国家防御的前哨。

1623年朝廷在这里开始了筑城工程,耗费巨资建成了长城、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禁城等城池,同时修建了一系列的官署、寺庙、府第等设施。

沈阳城的建设历时15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之一。

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多次改变和补充。

从沈阳城最初的城池布局可以看出,沈阳城遵循“八卦”城池布局。

城池以长城为整体,由东南、西南、南、西北、东北、北、东、西等八个方向的城门和城墙组成。

这种城市空间布局直接反映了古代中国重视“天人合一”,将宇宙的方位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

沈阳城的建设也受到当时的军事策略的影响。

其城池系统紧密结合驻防的军事需求,城墙高大厚实,城门笃固有力。

明清两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沈阳城也迎来了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建筑样式更趋多样化,如明代的遗址、清代的古建筑、近现代的军事设施等。

二、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是指一座城市在长时间底层历史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及其发展演变方式。

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空间布局模式体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文化、时代特点。

1. 大马路住宅区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中,大马路住宅区是一个非常独立和具有特色的空间。

它由一条长约1600米、宽约20米、铺着青石板的宽广街道组成,建设时期在清朝康熙年间。

在这条大马路上,许多富家大户、名人雅士的府第围绕而建,形成了成排的砖木结构、青灰瓦面的高大大院落,这里成为了清代沈阳城最具特色的住宅区之一。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作者 XXX单位 xxxx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介绍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演变引言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热点,它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时城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1]。

1 沈阳市概况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为164平方公里。

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

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

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

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摘要:随着城市社会结构转变,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变化,产生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

反之,城市布局又反映出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是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

本文纵观沈阳城市建设历史,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1.1古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1.1.1古代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古代沈阳城市大致经历了诞生期、发育期、成熟期和蜕变期,从原始居民点衍生,经历军事哨所(燕斥候所)、军事要塞(汉代侯城)、军事私城(辽沈州),发展到交通枢纽(金沈州)、东北重镇(元沈阳路、明中卫城),至一国之都(清盛京),清政权迁都北京后作为“龙兴之地”蜕变为清陪都。

总结古代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城市形制经历“口”字形土城——“田”字形方城——“九宫格”棋盘式——内方城、外圆郭,双重城邑体系;城市交通网络经历了“十”字形街——“井”字形街——蛛网形道路网。

1.1.2古代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在此阶段,沈阳的社会空间与居住空间出现了一定的等级分化。

皇宫居于内城正中,下设的六部两院等官府衙署布局于皇宫前的街坊,沿街而建。

皇宫后面为繁华的街市。

王公贵族居住于内城的东西及北侧,环绕皇宫,呈现簇拥拱卫之势。

宫殿群左右间隔一段距离建太庙和社稷坛,但后被拆除。

城市建设基本体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建城理念。

内城与外城之间所住则多为从事农耕的平民百姓。

但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治时期,沈阳的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并没有出现隔离。

主要原因是此时对外矛盾远大于内部矛盾,统治者的关注点与主要力量集中于对外防御,城市建设侧面反映了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甚至呈现出城市空间与宫殿空间叠合的独特建设形制:努尔哈赤建东路殿宇群时甚至未设围墙(现有红墙为后期加建),且“宫殿分离”,所住王宫建于城中北门附近,登殿朝政需穿越城市。

此时皇宫与城市可谓完全交融。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空间布局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沈阳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拥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实力。

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状况及特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结合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实际情况,对其空间布局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优化布局的建议,为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特征,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为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具体目的如下:1. 探究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现状,了解工业用地分布情况、规模大小和产业结构特点;2. 分析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特征,包括布局紧凑度、规划合理性、交通便捷性等方面的特点;4. 探讨影响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因素,包括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因素;1.3 研究意义沈阳中心城区是辽宁省省会沈阳市的核心区域,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意义。

研究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规律,为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分析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改进建议,促进城市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探讨影响沈阳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因素,可以为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特色空间为引导的旧城街道更新改造研究——以沈阳枫杨路街道更新规划为例

以特色空间为引导的旧城街道更新改造研究——以沈阳枫杨路街道更新规划为例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前言旧城改造是当代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旧城改造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城市旧区经常是各种城市问题与冲突的交汇点,牵涉到城市社会稳定与社会平等问题,旧城的更新既包括对实体的改造,如建筑物、道路、市政设施、绿化等;也包含了对城市软环境的改造和延续,如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城市活力、社区邻里氛围等。

可以说,城市更新的目标是解决城市旧街区发展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从而推动城市整体的变革与发展。

当今的城市旧街区更新的方式基本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综合整治及功能改变三种方式。

“推倒重建”的方式,不仅开发成本极高,而且这种方式仅是改善地区的物质环境,对街道机理、历史、文化精神的考虑远远不足,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枫杨路街道更新改造规划中不仅要考虑盘活城市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循环再利用,满足各项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还要注重延续街区文脉、恢复城市活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面貌。

1枫杨路街道的特色挖掘1.1枫杨路概况枫杨路位于沈阳市南部,苏家屯区老城区中部,东连牡丹街,西接沈大高速公路,全长2.95公里。

对于苏家屯区,枫杨路是苏家屯火车站接送旅客经过的主要的道路,是苏家屯城区主要的景观展示大道,也是苏家屯城区重要的生活性、商业性道路,在苏家屯区具有重要地位,是展示苏家屯形象的核心平台。

枫杨路街道改造的研究范围西至沈大高速公路,东至牡丹街,南北考虑距红线约70米的用地范围。

其中包括绿化带、沿街建筑、公园及开敞空间。

纵向穿越枫杨路的道路主要有丁香街、桂花街、迎春街、丽花街、海棠街、雪柳街、玫瑰街和牡丹街。

1.2街道现状空间解读枫杨路沿线两侧的建筑功能多样,迎春街以西路段多以行政办公、居住建筑极少量公共建筑为主,住宅底层为商网,道路西侧伴有少量工业建筑。

现状建设零散,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不尽完善。

快速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论文

快速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论文

快速转型时期中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摘要:本文从中小城镇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分析了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演变的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对策并指出动态得看待规划是规划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与研究能力,也是规划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转型时期;中小城镇;产业结构;空间形态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前言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经济开始起飞,国家经济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都促进城市中心在职能和规模方面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对城市中心原有的结构造成很大的冲击。

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着在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其城市中心如何发展的问题。

一、实例分析1.1整体分析浙江省小城镇近20多年的发展,多是以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建设和工业区的不断扩展为先导的,因此工业用地的发展规模和布局定位对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

一方面是城镇工业用地所占比重甚大。

这是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工业用地在城镇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城镇工业用地布局区位偏散,且用地不集约,对城镇结构影响较大。

浙江省乡镇工业发展的一个普遍特征是轻型化、小型化和加工化,以个私和集体经济为主,工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形式和工业生产特点在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不同的分布特征。

同时,在城镇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指导思想下,城镇生活居住区的开辟,交通网络的配置,以及城镇组团的布点,大多深受工业用地布局影,从而使城镇工业区的布局区位,往往成为影响城镇总体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先导性因素。

因而,研究工业用地布局形态演变的历史轨迹与作用机制,不仅可以科学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并有效地加以引导,同时对优化城镇总体形态结构起到关键作用。

1.2个体分析浦江县在80年代走的是传统的小城镇发展路线,磨珠产业成为浦江的主要产业,家家户户都开设家庭手工作坊,在自己家里进行磨珠的生产。

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发展进程研究

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发展进程研究

近代沈阳满铁附属地发展进程研究摘要:沈阳满铁附属地发展对于沈阳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沈阳满铁附属地采用了当时先进的西方城市规划建设及理念,导致沈阳满铁附属地有区别于沈阳老城区传统的规划设计,也对于沈阳城市规划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对沈阳满铁附属地的发展及周边建筑发展做一个梳理,首先沿着历史脉络探索,然后顺着城市化进程,最后到现如今满铁附属地发展现况,研究沈阳满铁附属地发展进程及对现在沈阳市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沈阳、满铁附属地、规划建设理念、现代城市化进程1.1研究目的及意义沈阳满铁附属地从大东北区位上来看明显区别于其他省会城市,其规划发展受沙俄、日本殖民思想的影响。

历史发展进程的转变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思想的碰撞。

沈阳是日俄殖民时期东北的重要省会,殖民文化也逼迫着沈阳城市建设迅猛发展。

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的建设对于城市建设有直接作用,南满铁路带来了新的功能、新的城市分区、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许多城市由铁路而生,很多城市发展也是由满铁附属地的发展而完善了城市网络格局。

因此,研究沈阳满铁附属地发展过程、规划思想对于沈阳近代城市发展及城市现代化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1.2相关文献及研究与沈阳城市发展相关的研究有一类是从近代社会发展角度进行的研究,这类研究最为代表性的是曲晓范教授编写的《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以东北城市发展演化为线索,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东北城市变化。

另一类研究视角是从城市的空间构成及结构上对附属地相关的研究。

这研究的主要学者有刘泉、梁江著作的《近代东北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要素》。

近年来关于沈阳城市发展的研究如茂生的《从盛京到沈阳一一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既从宏观历史角度,按照历史上城市发展阶段介绍了沈阳城市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又选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微观元素,以微观角度对城市演进进行了解读,这本书对于该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1满铁附属地形成的历史背景1896年6月3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莫斯科与沙俄签订条约《中俄密约》, 1896年9月6日,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章程》。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_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_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第34卷第4期007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 nal of Sichuan No rmal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V ol.34,No.4July,2007何一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610064)摘要:城市衰落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的结束,是城市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近代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衰落,是近代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反映。

近代中国城市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外国侵略、空间地理、交通运输、城市自身发展、战争、农村经济破产、思想观念、自然灾害等等,既与外力的冲击关系密切,也与内力的变化有关系。

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既有利于全面揭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又对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城市;衰落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4012208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史研究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成绩斐然,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江沿海的开埠通商城市和新兴城市。

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将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也未将之作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加以研究。

我认为,在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时候,强调一批新兴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特征,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

然而,要真实地反映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和水平,只考虑部分城市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衰落城市型城市的衰落有着不同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以及地域的城市,因其发展模式和进程不同,其衰落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即便同是衰落城市,其衰落原因、程度和表现均有不同,因此衰落城市研究也离不开长时段的眼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多方面比较的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

资料一.沈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历与变化我的家乡沈阳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时的繁荣,民国时的混乱和新中国开国时的辉煌都在沈阳的历史都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沈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

(一)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

曾经的铁西区,集中了沈阳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沈阳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被称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和“东方鲁尔”。

冶炼、轧钢、电缆,第一机床等各大国营企业是这一时代的代表和先锋,在当时,在铁西区的工厂里上班并且家住工人村的工人们是让全沈阳市最羡慕的人。

中国第一台机床,中国第一炉钢等等荣誉是所有沈阳人的骄傲;巨大的机器的轰鸣声和高高耸立的烟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无疑,那时的沈阳是东北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时,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

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还不能得到满足,穿衣吃饭都要政府通过各种票据来统一安排,三代同堂的现象还十分普遍。

大多数职工和干部都安家于狭小的平房中。

以厂为家,甘于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对外来的尤其是西方的思想有明显的排斥心理。

(二)三十年改革之路八十年代初期,铁西区的发展势头还相当良好,诸如冶炼,轧钢,电缆这样的大厂职工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承担了东北地区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制造任务。

然而,在铁西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沈阳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期对工业污染问题缺乏重视,使得铁西区的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天空呈现灰暗的黄色,空气中弥漫着颗粒状的烟尘是那是环境的真实写照。

但这时人们的经济条件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多数职工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待遇,看病报销,定期组织旅游,计划分房,这都是建国初期无法比拟的。

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铁西区的辉煌迅速退去,昔日最让铁西骄傲的大型企业却成了铁西背上巨大的包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1898-1945年)1910年的沈阳站1910年即将竣工的沈阳站建成初期的沈阳站1910年代的西四条街(今太原街)当年的悦来客栈(站前中山路路口)1920年代的中山广场1920年代的民主广场【摘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沈阳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被殖民势力所打破,被迫进入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转型期,第一次洞开了国际化与近代化的大门,突变式地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城市空间、经济模式、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潮的全面转折和革新时期。

今日沈阳城市之中心依然继承了近代城市的精华,保留着部分近代城市的空间风貌,延续并强化了近代城市的主要职能。

本文即对1898—1948年沈阳城市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其阶段,总结其特征,探析其影响,以期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做出客观审慎的评价。

【关键词】:沈阳发展转型空间演进Passive transform and active fuse ——Development transforms and urban planning history studies on Shenyang city in modern times (1898-1945) [ABSTRACT]: After the Opium War, traditional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was broken by the colonial forces, and overall steped into the transition age. Shenyang came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from 1898 to 1945, which completed transition from feudal to modern city. Urban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was typical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n which period the city established its central status of political, economic, transport and cultural in the northeast regions. This paper review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Shenyang from 1898 to 1948, combing its stage, and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explore its impact to mak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for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particular history period.[KEY WORDS]: Shenyang;Development transform;Spatial evolution沈阳,因位于沈水之北岸而得名,先后经历军事卫城、都城、陪都、近代工商业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多个历史阶段,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世界遗产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1898年,沙俄在沈阳修建“谋克顿”火车站,成为沈阳进入近代化发展的标志。

由此,沈阳成为日、俄等国在华主要的原材料掘取地和产品倾销地。

随着殖民势力在沈阳从事越来越多的商贸、生产、居住等活动,催化了沈阳城市近代化进程,在传统城市格局基础上强行植入了大片的“西式街区”,同时引发了国人主动革新与模仿借鉴,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

1.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的动因1.1殖民主义的全面入侵1896年和1898年,沙俄先后强迫中国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攫取建筑和经营中东铁路干支两线的特权。

中东铁路支线从沈阳古城“盛京城”西侧经过,从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大连直达旅顺口,与中东铁路干线共同组成东北地区的“T”字形铁路网骨架,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与对外联系通道。

1898年,沙俄在沈阳修建“谋克顿”火车站,强取周围6平方公里的经营权。

到1903年2月,中东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1905年日俄战争后,按照《朴茨茅斯条约》规定,日本接管了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铁路用地,并将“铁路用地”改为“南满铁路附属地”。

日本为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掠夺开发,开始大规模向沈阳地区移民,并设置驻军、设警和税捐、司法等机构,开办工厂、经营商社,由此彻底打开了沈阳这座封建陪都的大门。

1.2晚清政府的被动开放1906年,清政府根据不平等的中日、中美《通商行船续约》,在盛京老城区与“满铁附属地”之间开辟了约10平方公里“奉天省城商埠地”,供外国人在这里租地、建房、经商,并成立奉天省城商埠地管理局,对其进行单独管理建设。

从此“商埠地”便成为中国管辖的中外杂居之地,成为盛京古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的过渡区。

满铁附属地是帝国主义以强行手段入侵,“自开商埠”则体现了近代沈阳主动适应并融合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的趋势。

1.3奉系军阀的割据革新1916年,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借助“奉天人治奉天”的口号,成为督理奉天军务,实际控制了盛京古城及周边的约44平方公里的地区,拥有东北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区的行政与军事管辖权。

奉系军阀为满足地方势力扩张的需求,在注重发展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加快了对沈阳城市的规划建设。

从1918年东北地区成为默认的“自治地区”到1931年全境沦陷的十几年里,以盛京古城为根基的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发展高度活跃,使得几近衰落的老城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也达到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

2.沈阳近代城市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近代沈阳逐步从半殖民地城市沦为殖民城市,城市发展是在外国殖民势力、满清中央政府、地方军阀势力三者之间相互较量、妥协与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的,在外国殖民入侵、中央政府妥协、地方势力兴起、殖民全面占领的政体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沈阳城市发展的多元化管理主体与板块化的发展特征。

2.1 殖民势力强控下的铁路用地发展(1898至1945年)铁路用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俄国势力控制下的初步建设、日本势力控制下的第一次市街计划、日本势力控制下的第二次市街计划三个发展阶段。

1898年,沙俄殖民者在盛京古城区西部修建沈阳最早的火车站,时称“谋克敦”。

同时,火车站周围6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俄的租界区,称为“铁路用地”。

沙俄在这里享有“独占的行政权、警察权和开采、兴办矿业权”等等。

1899年,“谋克敦”火车站建成之后,俄国人开始了对铁路用地的规划建设,铁路用地建成初期为铺设铁路、修建站房、货场和堆放建筑材料之用,伴随铁路用地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商业和居住功能不断增强。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在奉天的铁路及附属地所有权,“铁路用地”被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接管,改称为“南满铁道附属地”(简称附属地)。

1907-1909年,日本对南满铁路沿线15个重要城市进行了附属地市街计划,沈阳满铁附属地新市街规划亦在其中。

“新市街计划”中落实了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由主干道路划分了商业区、居住区、铁路运输区、文教区、公园游憩区。

空间组织上以“网格、端景、放射、节点”为基本元素,移植了典型的巴洛克式城市空间格局,道路网络的空间序列性较强,以火车站为统帅的轴线对称放射式路网骨架极具有强烈的心理感知意向。

1919年,日本殖民势力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关东厅、关东军司令部、满铁株式会社与领事馆共同组成的“四头政治”,加大了在沈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力度。

1920年,日本制定了第二次“市街计划”,将铁路以西划定为工业区、铁路以东划定为商业区和住宅区。

第二次“市街计划”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实施,附属地内道路、有轨电车、上水、下水、煤气、邮电、照明等市政设施齐全,百货商场、旅馆、警署、邮局、电影院、银行、城市公园构成了城市的新中心。

到1931年,铁路以东的西四条街(今太原街)已成为与盛京古城内中街旗鼓相当的商业贸易中心,铁路以西的工业区也出现了满洲制糖株式会社、满蒙毛织株式会社、满蒙纤维工业株式会社等工业企业。

铁路附属地是日本侵略东北城市的前沿阵地,日本殖民势力通过购买、租用、抢占等多种手段,使得铁路附属地规模从6平方公里扩张到12.7平方公里,人口从最初的不足一千人激增到近10万人,形成了与盛京古城并立发展的“双城格局”。

殖民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基础设施、管理手段和科技知识,促使该地区在经济结构和空间风貌上急速向近代化演进。

2.2 晚清政权促进下的商埠地发展(1906至1931年)1906年,代表晚清政权的盛京将军在盛京古城和铁路附属地之间划定了专供外国人贸易的商埠地,分为正界、副界、预备界三片,沈阳由此成为东北内陆最早自行开埠的城市。

商埠地发展初期,主要建设集中在正界,南正界形成了外国领事馆和部领馆林立的地区,集聚了日本、美国、德国、俄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澳大利亚等十多国家领馆。

北正界形成了数家外资银行和中外商贸公司聚集的地区,集聚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中法实业银行、美孚银行等数十家国内外大型金融与商务机构。

1918年后,商埠地成为奉系军阀管辖的中外杂居之地,以北市、南市为中心,兼容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被迫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孕育了东西方交汇融合的城市文化,也成为日本殖民势力与奉系军阀势力的缓冲地带。

到1927年,商埠地以北市、南市为中心,建成区面积达到约7km2,不仅拥有了相对完整的城市功能,还通过市府大路与十一纬路沿线的建设将盛京古城与铁路附属地两个板块有机联系在一起。

整个商埠地的建设可以分成四个区域:西部主要是日本人的住宅区,成为“满铁附属地”的延伸部分。

东部集中了商业、金融、娱乐、居住、办公等功能,成为中外交流的国际化商务区。

北部是服务中国人的商业、娱乐区,俗称“北市场”或“皇寺”,是当时沈阳各种民间活动最为繁盛和集中的地区。

几何中心地区形成了方形套嵌的“八卦街”,俗称“南市场”,是商埠地内经商、游乐的中心街区。

2.3 奉系军阀主导下的盛京城及周边地区发展(1917至1931年)1916年奉系军阀以“奉天人治奉天”为口号,驱除了代表袁世凯帝制政权的统治势力,开始主政东北。

到1920年代实际上已经控制除铁路附属地和铁西工业区以外的所有沈阳城区,其行政管辖范围可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共十个功能区(详见图9)。

这一时期,奉系军阀入关失败,遂决定谋求军事经济的长足发展,盛京城及周边地区成为奉系军阀主导下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活跃的舞台,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老城内部更新与新城区的建设,其中一些规划与建设至今仍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详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