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掌握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生活过程;3.理解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生活过程。
三、教学难点1.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盖玻片、细胞培养皿、生理盐水等;3.教学实验设计方案。
五、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细胞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让学生思考细胞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2.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约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详细解释每个结构的功能。
3.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生活过程(约20分钟)讲解细胞的生命周期,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
讲解过程中,结合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4.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约20分钟)讲解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对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展示,让学生感受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实验设计与操作(约4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实验设计包括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不同pH值下的细胞活性等。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力,提高了对细胞生活环境的认识。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1图2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3.若将图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和补充:1.血细胞和草履虫;血浆和水环境;2.血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可以;3.吸水涨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的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提示:草履虫通过胞口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胞肛把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之中。
过渡: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从简单的问题出发,《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学生容易答出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在必修一学习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进而展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出体液的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是设置更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会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图1-1,思考问题:①细胞内液多还是细胞外液多?②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哪里?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哪里?提示: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外液。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观点,了解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组成。
2.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其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滴管等,以进行实验操作。
3.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内容,以便于讲解。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课题。
同时,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讲授新课(1)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教师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并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动态平衡。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过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图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强调知识点。
(3)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细胞膜作为半透膜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压的观点。
同时,教师介绍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差别,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教师引导学生从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运输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3. 教室互动,答疑解惑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4.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内环境重要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生命观念)2.以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废物为例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命观念(生命观念)3.通过对血浆成分表分析,对血浆和细胞外液本质有初步了解(科学思维)4.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人体的基本系统结构和功能有了基础性了解,但学习间隔时间长,记忆较为有模糊。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用图片等搭建桥梁帮学生回顾。
其次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教师可以搭建一些供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资料分析】红细胞在体外必须特定溶液中才能保持活性,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什么是渗透压?渗透压大小与什么物质有关?除温度和渗透压外,内环境还有什么理化性质?介绍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正常范围和影响因素【资料分析】展示运动前后,血浆PH变化情况。
分析:正常人血浆的PH范围,PH值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联系生活】解释生活实例:如输液时为什么用生理盐水?营养不良时人容易浮肿?腹泻时要补充淡盐水?【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6思考题教师总结,重点分析:以动画形式展示营养物质、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如何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同时辅助以人体系统结构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完成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式图。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归纳完成物质交换模式图。
初中生物细胞环境教案
初中生物细胞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及功能;2. 了解细胞的环境对其生存和生长的影响;3. 能够理解和解释细胞内外环境维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及功能;2. 细胞的环境对其生存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细胞内外环境的调节机制;2. 掌握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学》教科书;2. PPT课件;3. 实验材料:显微镜、玫瑰花瓣、盐水溶液、葡萄糖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结构图,引入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2. 学习细胞的结构及功能:通过PPT课件,详细介绍纤维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3. 讨论细胞的环境对其生存的影响:通过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玫瑰花瓣生长情况,引导学生探讨细胞与环境的关系。
4. 探究细胞内外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掌握细胞维持内外环境稳定的机制。
5. 总结:总结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以及细胞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业:1. 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复习今天学习的知识点;2. 按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步骤,自行进行实验观察,写出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及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和解释细胞与环境的关系。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
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教学设计]教学导入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
(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过程设计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环境一、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足发展。
本节课设计经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结论,充足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主动性和发明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科学素养提升。
本节课设计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环境》一节包含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成份、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要求“说明稳态生理意义”基础。
本节内容关键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关键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叙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环境”这么宽广视角。
这么,既能够和《分子和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经有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含本节关键内容和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关键性等。
该关键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了解生命活动本质,了解系统分析思想和方法,提升对生命系统和环境关系认识。
三、学情分析:内环境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包含,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结构和功效做了常识性介绍,但因为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老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结构和功效作了较具体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老师引导学生将已经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络。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碰到最大问题是将抽象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立体结构。
关键采取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试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液体环境为依靠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生活环境。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足利用已经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桥梁。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
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1. 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教学设计][教学导入]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
(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过程设计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首先让学生完成【思考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思考1】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
由此可知,细胞内、外应含有大量水分,也就是说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总结:细胞外的液体叫细胞外液,细胞内的液体叫细胞内液,合称体液。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二、教学目标1. 学习生物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与细胞的关系。
2. 学习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 掌握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物适应。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 环境因素影响细胞生存条件。
3. 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四、教学难点1. 细胞对环境的适应。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细胞之间互动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理解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学习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六、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因素,经常接触到哪些环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介绍生物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生活的基本情况。
(2)讲解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
(3)引入适应性变化的讲解,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不同形态。
3. 讨论互动(1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讲述环境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探讨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4. 案例教学(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内容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对环境影响很大的行为,以此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生物细胞与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光照等对细胞的影响,并研究了生物在环境变化中的不同适应形态。
通过案例教学,还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应该注意科学性、启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教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王健(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教学过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
高中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设计范文
高中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设计范文教案设计:细胞的生活环境引言: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其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细胞的正常运作和发育。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包括细胞膜的特性、渗透与渗透压、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等内容。
一、认识细胞膜1.概念解释:细胞膜是细胞的皮肤,由脂质双层组成。
2.特性:a.选择性通透性:允许一些物质自由通过,限制其他物质的进出。
b.稳定性: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渗透与渗透压1.渗透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
2.渗透压的定义:维持水溶液中渗透平衡所需的外部压力。
3.渗透压的影响因素:a.溶质浓度:溶质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b.温度:温度越高,溶质分子运动越剧烈,渗透压越大。
c.环境压力:环境压力越大,渗透压越大。
三、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1.强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的适应性:能通过鳃排出多余的盐分,保持体内渗透平衡。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扩张射水胞降低细胞内渗透压。
2.弱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的适应性:吸取水分以及通过归还尿液排除过量的水。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打开和关闭气孔调节水分的流失。
四、细胞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适应性1.寒冷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血液中的抗冷蛋白减少冻结的可能性。
b.植物:体液中的低温抗性蛋白保护细胞免受寒冷的伤害。
2.高温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鳃的扩张增加散热面积以及背部含有黑色素表面的温度调节。
b.植物:通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流失,并且通过调节根系温度降低体温。
五、练习与讨论1.谈谈温衡细胞在渗透压方面的适应性。
2.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3.了解细胞对不同温度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你认为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是否有生物存在?六、实验设计推荐1.实验目的:观察植物细胞在强烈渗透环境下的变化。
2.实验步骤:a.准备一片鲜嫩的洋葱表皮。
b.将洋葱表皮放入高浓度食盐溶液中。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对细胞功能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2.知道不同类型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并能够分析其适应性;3.掌握常见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并能够运用于实际操作;4.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生活的环境概述•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差异•细胞对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因素的要求2. 不同类型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分析•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方面的差异适应•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性•高山植物和沙漠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3. 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和方法:贴壁培养、悬浮培养、三维培养等•细胞培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设计细胞生活环境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学习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5. 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分组合作完成细胞生活环境实验设计和操作•分享实验心得,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合作撰写实验报告,展示团队成果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践操作:提供细胞培养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4.教师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疑惑,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四、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结论、数据分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实际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3.组内互评:小组成员对彼此在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贡献进行评价。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总1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探究新知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 2~3,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何为体液 体液的组成是怎样的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2)体液与血液是否是一个概念(3)阅读课本P 3,并且结合左图,在右图中用箭头和文字表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语言表述。
(4)何为内环境[合作探究1]分组合作,对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和探究。
(1)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 ;体液可以分为 和 两部分,其中 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 ,它主要包括 、 和 三部分。
其中 和 可以相互渗透; 和 是单向渗透, 和 单向汇流。
?(2)总结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自主学习2]认真分析课本P 4的血浆的化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液的成分。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4)HC O 3-、HP O 42-可能起什么作用(5)任选其中的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合作探究2]分组合作,对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和探究。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教案
回归课本原文,掌握基本概念。
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绘制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联系的模式图。
2. 尝试绘制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联系的模式图。
1.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认识细胞外液之间的联系。
2. 通过绘制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联系的模式图,构建细胞外液之间的联系网络,深刻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1.展示血液分层图,提问每一层都是什么。
2.提问血细胞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1.说出血液分层后每一层含有的物质名称。
2.说出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而不是血液。
区分血液和血浆,理解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和淋巴液
1.描述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定义。
2.引导学生分析组织液和淋巴液分别是哪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区分不同细胞生活在不同内环境中。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课本问题探讨,分析草履虫和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提问:血细胞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分析比较草履虫和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异同。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阐明体液、细胞外液的组成,区分细胞内液和内环境;
2.建构思维导图阐释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进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此外,我还将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1.细胞的外部环境:细胞外基质、体液
2.细胞的内部环境: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1.复习教材第二章“细胞与细胞生命”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准备下一节课的小组讨论内容。
学生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细胞的内部环境
(1)展示图片: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细胞内部环境。这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图像。
(2)提问:细胞内部这些结构有什么功能?它们如何保证细胞正常生活?(学生思考并回答)
(3)讲解:细胞膜负责维持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细胞质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细胞核则负责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内部环境,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学会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分析细胞内外环境对细胞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2.生命观念:形成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念,理解细胞内外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3.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细胞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巩固
身体里的胞外液的化学组成
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回答问题:1如何将表中的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的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阅读
思考
试回答问题
明确血浆的化学组成
简单介绍内环境的成分,三种细胞外液成分的区别
联系已有知识
掌握新知识
并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明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产生,大小,以及印象因素
1给出细胞外液第二个理化性质:酸碱度
2以血浆为例,说明其大小,以及与其维持调节有关的离子:HCO3—、HPO42—,适当补充缓冲液的概念。
联系化学知识
同化新知识
让学生知道血浆酸碱度大小以及调节元素
给出第三个性质:温度,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也就是人体的体温。
CO2CO2CO2CO2
O2、养料 O2、养料
所以:外界环境内环境细胞
CO2、代谢废物 CO2、代谢废物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体温总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呢?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呢?3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我们体内的环境总能保持相对稳定,为什么呢?4我们体内细胞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中呢?
回顾
总结
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细胞内液
一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
淋巴
三者关系:
组织液血浆
淋巴
水
1、血浆的成分 无机盐
蛋白质
二内环境的化学组成运输的其他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不同的是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3、本质:盐溶液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a.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2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概括:
O2、养料O2、养料
外界环境内环境细胞
CO2、代谢废物CO2、代谢废物
4请学生试着说出其他一些物质通过内环境进入细胞的例子
思考
总结
举例
让学生明确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总结本课: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的理化性质适合细胞生活,而且这个环境能够为细胞提供物质,也能够带走细胞产生代谢废物。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身体里的一个细胞,体会所处的细胞外液有哪些?(因为不同细胞所处的外液不一样,所以教师适当提示)请学生回答,得出答案: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黑板上画出这几种细胞外液,并简单介绍。
体会
联系先前知识
思考
回答问题
让学生明确细胞外液的种类以及其中的相应细胞种类
练习:1尿液、汗液、消化液是否属于体液?
2引出: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讨论
联系生活
回答
用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把细胞生活的环境与人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引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联系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因,引出渗透压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决定大小的因素。并让学生判断水分运输方向。
2简单介绍:血浆渗透压产生的主要原因:蛋白质和无机盐;大小770kPa。并且联系生理盐水的浓度为什么是质量分数0.9%的NaCl溶液?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毛细血管壁所处细胞外液是哪些?
思考
回答
对细胞外液范围的理解
1提出问题:三种细胞外液之间是否有联系,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呢?
2请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画出三着之间的关系,明确三者可以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阅读
思考
试说出三者关系
明确三者的关系,三者构成内环境
练习:讲学稿,思维拓展1
让学生知道细胞外液的温度
1提出问题:细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都适合细胞生活,但光这样细胞还不能生活,还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细胞要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从哪里来,代谢废物怎么运出体外?
思考
引出细胞的物质交换
1以细胞的气体交换为例:
O2O2O2O2
外界肺泡血浆组织液细胞
CO2CO2CO2CO2
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
讨论
引出本章章题
引出本节节题
1由草履虫引出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就是外界环境,请学生思考多细胞生物呢?从而引出人体体液的概念以及包含的两种体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联系初中所学知识
思考讨论
让学生知道人体中所含液体的种类
1请同学思考:作为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应该是细胞外液还是细胞内液?得出答案:细胞外液
无机盐:Na+、Cl—
主要因素
b.血浆渗透压蛋白质
大小:约770kPa
PH值:7.35——7.45
2、酸碱度:血浆
调节: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37℃左右。
四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例如:气体(O2和CO2)的交换
O2O2O2O2
外界 肺泡 血浆 组织液 细胞
让学生知道细胞外液中包含细胞生活必需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
说明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可以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感受体会
让学生联系生命的起源
练习:白细胞、呼吸酶是否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
思考
回答
巩固细胞外液化学组成的知识
1提出问题:细胞处于这样一种盐溶液中,它生活得舒服吗?我们人觉得舒服的环境应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