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_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学习会感到比较困难。

教学时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所了解,近年来媒体的宣传,也使得艾滋病的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学生应该会对艾滋病问题的讨论比较感兴趣。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针对艾滋病这一社会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学习。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以社会话题作为探究的背景,问题引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采用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自学”到“互学”再到“活学”,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分清免疫细胞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意在体现生物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的体现,体现生物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体现生物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

能力目标强调免疫调节对于维持稳态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上来思考生命系统的整体性。

情感目标1.认识到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爱关爱艾滋病人,体现生物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

高中生物_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

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

情感基础: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免疫知识的渴望。

能力基础:高中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地处市中心,属市级重点中学,教学设施完善,可以高效实施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内容较多,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一味的教师讲解,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强调“问题质疑”贯穿始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2.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

(2)学习用网络图的方式,归纳总结体液免疫的过程。

(3)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_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免疫调节》学情分析1、(1) 初中知识基础: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例如下图:(2) 高中知识基础:必修1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实例4”:艾滋病病因。

必修1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6章第2节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如下图:2、能力:具有相应的分析资料、处理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但是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但意识不强。

3、学习要求学习中应该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学习:1.建免疫系统的组成知识结构图、理解各种免疫物质的作用2.构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模型,理解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的联系,加深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理解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

《免疫调节》效果分析这节课主要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整节课以结核病做为课堂的引线,学生从小就接种过各种疫苗,所以对免疫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学生却很难理解。

因此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理归纳;对于复杂的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免疫调节的过程,了解免疫调节的作用过程和特点,在辅助教师的适当启发和点拨来解决教学难点。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往在课堂上总是自己说的多,害怕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时,一些同学不积极参与,而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遗漏掉,致使同学们自己思考的时间减少。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适时引导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活跃。

1、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发现课堂的不足之处。

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讲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等,建立起本节学习的新基础后,通过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学具模型完成对免疫调节过程的模拟,并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最后引导学生用图示的形式归纳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高中生物_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概述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协同作用。

4.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能力目标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资料分析和动画演示,发展归纳比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构建概念图的方法来概括总结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中,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认同普遍联系的观点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3.关注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流程示意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简单回顾第1课时内容,完成探究问题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以过敏性哮喘为例,认识过敏反应原理、特点及预防→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认识自身免疫病→分析与讨论和艾滋病有关知识,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以疫苗的使用为例,引入免疫学的应用→分析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总结免疫学的应用→迁移应用,知识内化,自主构建第二章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交流,完成探究问题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3)完成表格项目的填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学生根据素材思考,进行分析和推测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讨论,比较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1.图片展示:春天的美丽风光和引发学生对身边常见事例:过敏反应的思考与讨论,课件展示:过敏性哮喘发生的机理:引出过敏反应的概念、过敏原的概念和种类、过敏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明确过敏反应是一种“变态”的体液免疫2.课件展示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症状,引导学生区分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区别。

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入手,让学生了解认识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及其和免疫调节的关系,更好地指导生活。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及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及反思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将免疫调节的概念引入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并强调了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构成了机体的调节网络。

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一方面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如:神经、体液与免疫调节都具有化学语言(信息分子),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调节网络的概念是教师进行教学时应特别注意体现的重要概念,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免疫与计划免疫,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了解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疾病的原理、免疫学原理的应用方面还了解太少,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普遍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知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4)知道免疫学的应用。

2.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介绍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史实,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2)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3)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4)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能力方面(1)通过介绍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_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免疫与计划免疫,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作用、免疫学原理的应用方面还了解太少,因此对本部分知识点的认识可能会有些模糊。

本节课在回顾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微观世界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和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构建模式图的能力等。

同时又注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也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渗透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构建体液免疫的过程模式图,结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抽象的过程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了体液免疫的基础知识,起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再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总结沉淀知识,效果比较好。

通过课后对学生评测练习的批阅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尤其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比较到位。

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内容。

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学习免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还可以为今后学习选修《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将免疫调节的概念放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内容中强调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构成了机体的调节网络,新课标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突出了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也反映了免疫学的发展。

这一方面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整体性,有助于学生建立局部与整体观的生命观念;另一方面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

免疫调节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教学反思免疫调节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免疫调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疫调节教学反思篇1一、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我感到本节课的板书可以有逻辑有顺序的呈现教学内容,使复习内容能依次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一步一步的呈现可以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充分的认识。

对这堂课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学习并熟悉了大纲和考纲对这一内容的要求,认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关高考题,由于章节内容较多,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几个高考题用于课堂上的巩固练习。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考纲对这节内容的要求告诉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复习目标更明确。

复习中能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通过图形展示、图解归纳,再配合高考题的分析,练习强化,基本上突出并突破了重难点知识。

通过练题及时反馈知识。

复习中对前后知识有一定联系,如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练习,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生物膜等知识联系起来。

整堂课课堂气氛较活跃,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由于上课时前后联系拓展,增大了信息量,使教学时间不足,部分知识点未讲完。

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由于学生对免疫相关的知识在当初学习时掌握的不是很好且免疫调节是历来学习的难点,本堂课内容可不必设计过多,像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用本课时专门系统复习和比较,并结合提问和学生回答,再配以实例练习题使复习一次性达到效果,而对于免疫失调疾病、免疫的应用等知识点可以留给下堂课简单介绍,以使特异性免疫的内容得到充分的掌握。

在上课过程中,要更多的关注学生,严格的控制语速,而不能使语速随进度的紧张而加快,否则学生回忆、思考的时间不足,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肯定不足。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

在整个复习中,由于时间把握不准,练习多采用了集体回答的形式来检查反馈知识,使学生的过手练习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免疫调节》学情分析1、(1) 初中知识基础: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例如下图:(2) 高中知识基础:必修1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实例4”:艾滋病病因。

必修1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6章第2节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如下图:2、能力:具有相应的分析资料、处理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但是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但意识不强。

3、学习要求学习中应该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学习:1.建免疫系统的组成知识结构图、理解各种免疫物质的作用2.构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模型,理解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的联系,加深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理解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

《免疫调节》效果分析这节课主要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整节课以结核病做为课堂的引线,学生从小就接种过各种疫苗,所以对免疫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于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学生却很难理解。

因此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理归纳;对于复杂的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免疫调节的过程,了解免疫调节的作用过程和特点,在辅助教师的适当启发和点拨来解决教学难点。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往在课堂上总是自己说的多,害怕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时,一些同学不积极参与,而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遗漏掉,致使同学们自己思考的时间减少。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适时引导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活跃。

1、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发现课堂的不足之处。

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讲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等,建立起本节学习的新基础后,通过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学具模型完成对免疫调节过程的模拟,并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最后引导学生用图示的形式归纳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2、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后,教师的课前预设还不够。

通过模型构建,让免疫调节的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

但在本课中,因为活动较多,所以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所以在课堂上,我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知识模型,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次我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而我在这堂课中更多的发挥过渡作用,通过过渡性的语言和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科学探究的每一步。

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对于模型的分析“有模有样”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还是不错的,积极参与问题回答,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免疫调节过程中的T细胞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说明。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预设要全面,充分把握教材和学情,增加自己的备课深度,另外就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学生足以发挥的更加精彩。

《免疫调节》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神经-体液调节,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的编排意图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在具体内容标准中,把“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安排在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不仅是因为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并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重要作用,更是想从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还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充分落实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即提高生物学素养。

与此同时,免疫学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丰富,对于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落实了新课程的另一条基本理念,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免疫调节》评测练习特别提醒●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

✧课堂训练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说法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只能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只要接触一次某种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住该抗原的特征C.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D.狗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第二道防线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浆细胞B.吞噬细胞C.T细胞D.靶细胞3.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A.红细胞B.吞噬细胞C.血小板D.淋巴细胞4.新生儿在出生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A.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B.新生儿的皮肤,粘膜有极强的杀菌力C.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D.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5.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方面不可能表现为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C.进入细胞内的细菌不能被裂解D.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6.(2008·海南卷,13)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7.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淋巴细胞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8.(10海南卷)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B.血糖浓度的变化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08·广东理基,51)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2.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B.①②③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C.图中b、c、d、e依次为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吞噬细胞D.Y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4.如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5.正常血清蛋白用电泳的方法,可以看到四个主要部分:血清白蛋白和α、β、γ球蛋白(如下图)。

抗体主要属于A.血清白蛋白B.α球蛋白C.β球蛋白D.γ球蛋白6.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后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7.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A.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B.高尔基体活动增强C.记忆B细胞迅速分化D.最终被效应T细胞清除8.(2008·天津理综,3)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9.(09浙江卷)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10.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的是A.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B.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C.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D.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11.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不正确的是A.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C.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12.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13.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A.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C.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D.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14.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A.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B.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C.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D.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二、填空题15.下图是高致病型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E为有关的物质或结构。

请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①是指病毒经过____________细胞的处理和传递,特有抗原刺激T细胞,经过②过程形成B:___________细胞。

(2)T细胞成熟于___________,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_________抗原,产生_______及增殖分化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