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线

七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线

七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思维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2. 相交线的判定方法3. 相交线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 难点: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相交线的特征。

3.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机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

2. 新课导入:介绍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3. 判定方法:讲解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应用拓展:分析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

2. 新课导入:介绍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

3. 判定方法讲解:讲解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包括垂直判定和斜交判定,并通过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进行展示。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绘制相交线,并判断给定的线段是否为相交线。

5. 应用拓展:分析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相交线段的交点坐标,解决几何问题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优秀教案【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能识别和画出相交线。

2.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相交线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三、教学难点相交线的性质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五、教学准备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练习题、黑板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展示相交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回顾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交线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相交线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2. 通过示例,展示相交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进行相交线的绘制和操作。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组相交线,并标注出相交点的坐标。

2. 利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

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

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几何《相交线》教学设计篇1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

对顶角是几何求解、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是平行线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相对简单,但又非常重要。

《相交线》,学生平生第一次遇到几何推理,而且要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出逻辑推理的过程,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我采用“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这一周的攻坚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畏难情绪正在渐渐消失,他们从迷茫中慢慢理顺着思路,我看到课堂上一双双眼睛渐渐明亮起来,学生们从几何学习的“悟”中品味到了一点点数学的简洁美。

逻辑推理成功的愉悦感;经历了从认识到害怕、到再认识、到小的成功的过程,学生对几何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作业质量日渐提高。

这一良性变化证明了教学中几点收获:1、适时多给学生唱赞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得轻松一些。

2、在几何入门教学中,可递进式的逐步提高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缓冲地带,不可一步到位。

3、精心备好几何入门课的同时,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优化;使之最贴近学生;练习题作业题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体现从单一到运用再到综合的循环上升。

4、多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辨析,多对学情分析反馈;5、强化困难学生个别辅导,让他们一题一得,落到实处;分层作业,共同提升;我想突破求新,希望引入设计能比较自然的引出概念并揭示内涵。

一开始有个问题纠缠着我,那就是对顶角的大小关系是由位置关系决定的,但是我刚上课就让大家画大小相同的角,合不合乎逻辑。

经过反复揣摩,我终于下定决心仍然如此设计。

相交线—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的概念。

2.掌握相交线之间的关系。

3.能够应用相交线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相交线的概念。

2.相交线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相交线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科书、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通过示意图引入相交线的概念。

指出两条直线、两条射线、一条线段和一条射线之间相交的情况。

2.让学生讨论并总结相交线的特点和性质。

Step 2 相交线的分类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分类,并让学生根据相交线的分类进行讨论和总结。

2.教师板书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围绕相交线的分类进行讲解。

-直线与直线相交形成角,称为交角。

-射线与射线相交形成角,称为交角。

-直线与射线相交形成的角和射线的交点称为交点。

Step 3 相交线之间的关系1.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相交线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总结。

2.教师板书学生总结的结果,围绕相交线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交角,其中相邻的交角互补,对顶的交角相等。

-两条相交的射线形成四个交角,其中相邻的交角互补,对顶的交角相等。

-直线与射线相交形成的角和射线上的两个角互补。

Step 4 案例讲解1.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应用相交线的概念和关系进行解答。

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并选择几组进行展示。

Step 5 小结与评价1.教师对相交线的概念和关系进行小结,并帮助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

2.教师布置练习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应用相交线的概念和关系解决问题。

拓展活动:1.让学生用素描或折纸的方法展示不同类型的相交线,并解释每种相交线的特点和关系。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度测量实验,利用相交线理论验证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

评价与反思:评价教学成果主要看学生对相交线的概念和关系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设计相交线

教学设计相交线

教学设计相交线相交线是指在平面上的两条直线交叉形成的线段,相交线通常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规律。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授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对学生的几何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相交线进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相交线的分类和特征;(3) 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概念和分类:- 相交线的定义;- 交叉角和对应角的概念;- 内角、外角和补角的概念。

(2) 相交线的性质和特征:- 垂直线之间的性质;- 平行线之间的性质;- 共线角和对顶角;- 同位角和内错角。

(3) 相交线的应用:- 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3. 教学方法(1) 模仿法:通过观察直线交叉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的特征和性质。

(2) 探究法:选取一些具体的几何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实地考察或使用几何工具来寻找规律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归纳法:汇总学生的发现和结论,以形成相交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 演绎法:通过给定一些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规律来推理和解决问题。

(5) 实践活动:设计一些练习和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评价方法(1) 随堂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相交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课堂演示和讲解: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对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进行点评。

(3) 作业订正:评价学生对相交线的应用能力,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互动讨论加深对相交线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高他们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相交线》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相交线》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相交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相交线的基本概念,理解相交线的性质,能够应用这些
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探究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
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和情境创设,引入相交线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
特点。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包括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等,结合实
例进行解释。

3.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相交线的性质,并进行
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4.应用实践: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计算角度、判断线段
的位置关系等。

5.总结与提升:总结相交线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通过综合性题目,
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PPT演示、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相交线的性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
教学策略。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3.测试与反馈:组织阶段性测试,检测学生对相交线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
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5.1.1相交线教案,5.1相交线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第一篇:相交线教案1 周三《相交线》教案---CLH 相交线》教案2010、2、24 、教学目标: 、知道对顶角、邻补角的意义,能找出图形中一个角的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目标1、知道对顶角、邻补角的意义,能找出图形中一个角的对顶角和邻补角2、能说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会用它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能说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会用它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教学重点:能找出图形中一个角的对顶角和邻补角、能说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重点:1、能找出图形中一个角的对顶角和邻补角. 2、能说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会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知识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的知识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教学难点:会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知识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集体定集体定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你能在平面上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并说一说几种关系你能在平面上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并说一说几种关系小组议教小组议教新课自学: 新课自学1、两条相交直线的角:在图(2)中的两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条相交直线的角:在图()中的两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置关系将它们分类。

用量角器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关系将它们分类。

用量角器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各对角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量关系? 2 3 4 2、观察∠1 和∠2 观察∠观察邻补角定义: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并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并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邻补角定义: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并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邻补角的特征:邻补角的特征:的特征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位置关系相邻数量关系互补 C 自学检测1:3 自学检测(1)图中∠AOC 和∠BOC是什么关系的角?图中∠是什么关系的角?图中是什么关系的角 1 A (2)图中∠的邻补角有几个?哪几个?的邻补角有几个(2)图中∠1的邻补角有几个?哪几个?是什图中么关系的角?指出图中所有的邻补角;么关系的角?指出图中所有的邻补角;·O 2 3 4 1 B 3、观察∠1和∠3 、观察∠和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的特征:对顶角的特征: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位置关系两条相交直线中相对的角 A 数量关系相等请说明对顶角∠和相等的理由请说明对顶角∠1和∠3相等的理由互补,互补(∵∠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与互补与互补邻补角定义)(同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1= ∠3 同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集体定集体定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学检测2 自学检测2: 1、判断下列几组角是否对顶角:小组议教小组议教 1 2 3 4 5 6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优秀教案【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2. 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交线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2. 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2.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能力。

难点:1. 相交线性质的证明。

2. 运用相交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直尺、圆规、橡皮擦等教学用具。

学生准备:1. 笔记本、文具盒。

2. 已经学习过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

2. 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特点?环节二:自主探究1. 让学生自主尝试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观察相交线的性质。

2. 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之间的角度关系,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环节三:讲解与示范1. 讲解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2. 示范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展示作图的步骤和技巧。

环节四:实践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相交线作图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2. 强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设计一个几何图形,并说明其特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相交线的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

理解相交线在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利用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知识点。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例子,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引起学生对相交线的兴趣。

1.4.2 讲解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如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交点、相互垂直的直线等。

通过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绘制和识别相交线。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解决问题。

1.4.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交线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能够运用性质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性质,如交点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等。

相交线的定理,如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同位角和内错角的性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通过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知识点。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产生兴趣。

2.4.2 讲解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如交点的性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等。

通过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性质和定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4.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交线性质和定理的重要性。

第三章: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些概念时,起初有些混淆。我通过反复举例和直观演示,帮助他们逐步理清了这些角的区别和联系。这也提醒我,对于这类几何基础概念的教学,直观性和重复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解决实际问题,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通过合作探究,他们不仅加深了对相交线性质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1.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及其分类。
2.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和判条直线是否垂直。
4.探索并掌握垂直的性质及其应用,如:垂直线段最短、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
4.强化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将相交线的性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几何作图和计算,巩固基本的几何变换和代数运算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的识别及其分类,特别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和特点。
-垂直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理解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
-掌握垂直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垂线段最短原理。
-通过几何作图和计算,运用相交线和垂直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举例解释:
-在讲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重点强调它们在两条相交直线上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直观图示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理解。

相交教学设计(共7篇)

相交教学设计(共7篇)

相交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相交线教学设计相交线教学设计吴秀华一、教学目的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和推理才能;2、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

难点:学生推理才能和表达才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学生:三角尺、量角器。

老师:多媒体课件、剪刀。

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多媒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内容:5.1.1相交线〔板书〕。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直观形象地给出了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1〕老师动手操作:用剪刀剪开布片。

在这个过程中握紧把手时,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假如把剪刀的构造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2〕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像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一个相交线模型。

如图1所示。

在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已经知道∠1与∠2的和等于180°,所以∠1与∠2互补,再仔细观察,这时的∠1与∠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不仅互补,而且互为邻补角。

设计意图说明: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

这样安排既可以复习七年级上册中互补的知识,又为学习本堂课的新知识做了铺垫。

3、议论交流〔1〕让学生讨论教科书中第4页的“讨论”。

讨论时所给的表格可以逐步呈现,先结合两条直线相交的图形,找出其中所成的角,寻找各对角的位置关系。

〔2〕讨论不同的角的位置关系,得出对顶角的定义,并提醒学生注意:①是两条直线相交而得;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没有公共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初中相交线的教案

初中相交线的教案

初中相交线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2. 相交线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现象,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

2. 提问:这些现象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相交线的特点是有交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两条直线称为相交线。

2. 讲解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有四个角,对角相等,相邻角互补。

3. 举例说明相交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动手画图验证。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电线电缆的布局等。

3.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 强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物、讲解、练习、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相交线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例子和拓展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交线知识。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相交线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

1.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定义: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在某个点处相互交叉。

相交线的特征:相交线形成四个角,对角相等,相邻角互补。

1.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交叉的道路、网格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图片中的相交线吗?”2.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些相交线,并测量形成的角的度数,验证对角相等和相邻角互补的性质。

1.4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或场景,找出相交线并拍照或画图,明天分享给大家。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2.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将平面分成四个区域,且每个区域由两条相交线和两条平行线围成。

2.3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2. 引入新课: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并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4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章:相交线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道路交叉、网格设计等。

3.3 教学步骤1. 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相交线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引入新课:讲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示一些图片和案例。

3.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道路交叉的设计、网格图形的制作等。

3.4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四章:相交线的绘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和方法绘制相交线。

4.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绘制方法: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以及一些绘图技巧。

4.3 教学步骤1. 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相交线的定义、特征、性质和应用。

相交线的教学设计方案

相交线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相交线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以及相交线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的概念、相交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相交线的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图片,如交叉路口、建筑物的线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线条有什么特点。

(2)提出问题: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2. 新授(1)相交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2)相交线的性质:①相交线所成的四个角中,对顶角相等;②相交线所成的四个角中,邻补角互补;③相交线所成的四个角中,对角相等。

(3)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相交线的性质。

3. 应用新知(1)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巩固相交线的性质。

(2)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相交线图案、计算相交线所成的角度等。

4.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5.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思考:如何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对相交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4.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交线中班数学教案

相交线中班数学教案

相交线中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概念、特点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的概念、特点和性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直尺、铅笔、几何图形模型。

2. 教材准备:教科书《初中数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几何图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中相交线的存在,并自由发表自己对相交线的认知。

2.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相交线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总结相交线的特点。

3. 特点总结(15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出示多个几何图形模型,要求学生观察图形中相交线的特点,然后讨论并总结相交线的性质。

4. 性质归纳(2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总结汇总,引导学生进行性质归纳,通过学生的思考,总结出相交线的常见性质。

5. 练习巩固(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引导和评价。

6. 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问题。

7.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相交线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相交线的概念、特点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观察、探究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注重提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解答等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相交线的特点和性质不够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相交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5.1《相交线》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在理解上较为容易,因此在本教案的内容安排上,尝试利用“发现法”教学,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特征猜想结论,然后推理论证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几何的时间太短,理论性的证明,往往使他们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物的特性,尝试数学家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会使学生充满极大的乐趣去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的效果将会很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表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性质,并能利用它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操作,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对顶角、邻补角。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图形变化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关键是掌握对顶角的特征,以及对顶角与邻补角的区别与联系。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方法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变式练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三角板、自制复合胶片、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观察图5.1-1,注意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让学生自己带一把剪刀,通过实践、观察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intersection lines)所成的角的问题。

说明:图中的剪刀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就是两条相交直线。

相交线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它就是我们本节要研究的课题:【教法说明】以剪刀为实例引出本章内容,目的是①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相交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②通过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③通过画面,启发学生广泛地联想,让学生知道,相交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④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下数学相交线教案(3篇)

七下数学相交线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性质。

2.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推理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 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布片、木条等。

2.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汕头大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桥的两端斜拉的平行线和侧面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

2.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有什么特征?3. 引出课题:相交线。

二、探究新知1. 教师动手操作:用剪刀剪开布片。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之间的角和剪刀刃之间的角的变化,从而引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 学生动手操作: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形成一条直线。

然后,再取一根木条c,将其钉在a、b之间,形成一条直线。

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所形成的角。

3. 教师讲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4. 学生观察具体图形,分析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得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例题,巩固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对顶角相等的性质?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证明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交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1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25.如图,直线EF∥GH,点B、A分别在直线EF、GH上,连接AB,在AB左侧作三角形ABC,其中∠ACB=90°,且∠DAB=∠BAC,直线BD平分∠FBC交直线GH于D(1)若点C恰在EF上,如图1,则∠DBA=_________(2)将A点向左移动,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3)若将题目条件“∠ACB=90°”,改为:“∠ACB=12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DBA=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等于40°,则∠2等于()A.50°B.60°C.140°D.160°相交线教案2相交线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徐新齐审核人:霍红超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自学指导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三、问题导学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四、典题训练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2.: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小结相交线教案3课时安排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关于相交线的教学教案

关于相交线的教学教案

关于相交线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2. 相交线的特征:相交线形成四个角,对角相等;相交线将平面分成四个部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2. 教学难点:相交线形成四个角的对角相等,相交线将平面分成四个部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2. 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

3. 讲解相交线的特征:通过多媒体演示相交线形成四个角的过程,讲解对角相等和将平面分成四个部分的特征。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模型操作,验证相交线的特征。

5. 巩固知识: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问题。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含有相交线的图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8. 板书设计:相交线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2. 相交线的特征:相交线形成四个角,对角相等;相交线将平面分成四个部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2. 教学难点:相交线形成四个角的对角相等,相交线将平面分成四个部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2. 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交线教学设计报告

相交线教学设计报告

相交线教学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引入相交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推理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的性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相交线的定义- 相交线的分类- 相交线的交点性质- 相交线的判定方法2. 直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平行线的定义- 平行线与直线相交产生的角-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性质三、教学流程1. 导入与引入首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相交线的概念。

比如交通信号灯、铁路交叉点等,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存在相交现象。

2. 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在学生熟悉相交线的概念后,介绍相交线的定义以及不同类型的相交线,并且展示相交线的性质。

3. 相交线的交点性质通过实际操作与数学演绎的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的交点性质,比如交点位于两条相交线上,交点的唯一性等。

4. 相交线的判定方法介绍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包括图形判定法和方程法,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

5. 直线与平行线的关系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定义平行线,并介绍平行线与直线相交产生的角。

通过实际示例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并帮助学生能够判定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在课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发现相交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结论,加深对相交线的理解。

2. 演绎法利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推导出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示例、图形推理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讨论和练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解答疑惑。

同时,提供一些实践与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过程,评价学生对相交线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应的作业,评价学生对相交线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交线”教学设计
河北省深州市第一中学齐永利
Ⅰ、教学设计
课题:相交线
教材:(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学期)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上学期已直观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初步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相交线的有关事实。

首先认识对顶角,然后进一步探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三线八角”图中顶点不同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下一步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判定作好了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大发展的时期,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空间观念尚未形成,而由于本节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变式图形的训练,学生在判断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

三、设计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学到知识,寓教于乐;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图形能准确辨认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这一事实。

(2)能正确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辨认,以及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

(2)学生在探究和讨论活动中,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别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及归纳它们的特征。

2、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
七、教学对象:深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11班学生
八、教学程序
2.探索对顶角的性质
1)实验探究:
(一)活动目的:探索对顶角的性质.
(二)活动步骤:
1、操作: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两根木条,将一根木
A B
附:板书设计:
Ⅱ、教学设计说明
《相交线》选自冀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八章第一节,相交线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图形,是学习研究其它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这部分内容很重要。

本课教学既重视概念教学,又重视学生实践,不仅教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

第一部分,创设一个现实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的夜晚,自然引入新课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第二部分,首先认识对顶角,让学生采用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从已有知识出发,温故知新,逐渐深化,从而得到对顶角的概念;其次,探索对顶角的性质,通过合作学习,经各组充分实验、讨论、交流后,阐述本组观点并并给出讨论结果。

从而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引导着。

再次,研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及其位置特征,关键是同位角位置特征的突破。

因此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个别回答,发现结论不一致,加以讨论并及时纠正;在掌握同位角的基础上,利用类比思想进一步观察图形,归纳内错角图形特征;此时学生已有了研究特殊角的初步经验,可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互相评判,归纳出同旁内角的图形特征。

最后互动游戏的设置,加深巩固三种角的位置特征及图形特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第三部分,学习了相交线的有关事实后进行巩固练习,该组练习的安排,既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又向学生渗透了要养成用数学知识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习惯。

第四部分,从总体上梳理本节知识结构,回顾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进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全面整合。

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思维中分辨,在观察中思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提高观察、概括问题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