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央官制:
1、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管政务、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三公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4、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中期,中央设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利上升。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利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二、地方官制
1、分封制:西周实行,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最早在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制,汉代沿用,略有变化,汉初地方既有郡县制,又有封国制,东汉郡下设县,乡、里为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只有今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对全国实行管辖。
4、三司分权:明朝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5、清朝把全国划分18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在各省。
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理。
【重点分析】
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各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点:(1)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朝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与中同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2.对古代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的认识(1)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
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和发展既适应了各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在设官分职上既有继承,又有变革;在新旧交替中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演变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需要。
对于调节内部机制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但它毕竟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2)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认识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理论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
督和考核;中央对方的管理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明显地加强和提高。
(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考向预测】
1、注意从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利分割的角度关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专制集权的相关政治举措。
2、注意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中的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三省六部制是通过中央相关机构职权的制衡与牵制达到集权于皇帝(君主)的目的,是专制制度成熟度体现,而近代的三权分立制度是防止专制集权,是民主政治体制成熟的表现。
【高考例题】
1、(2006年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2、(2006年天津卷)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3、(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
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4、(2007宁夏文综)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5、(2007全国文综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6、(2006年四川卷)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7、(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8、(2007全国文综二)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司9、(2006年四川卷)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2006年重庆卷)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建立的官
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11、(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
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
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12、(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
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13、(08年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
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4、(08天津卷,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
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15、(08重庆卷,18)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
A.西汉刺史 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 D.明朝承宣布政司
参考答案:1—5 BACAD 6—10 BBBBA 11—14BCBAD
【巩固练习】
1、秦朝政治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的有()
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
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
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下
列有关任嚣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但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3、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4、“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5、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演变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有
①秦朝设立丞相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
7、《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
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行政管理B.访贫问苦C.监察官吏D.缉捕侦查8、中国古代多有专门的机构或官员掌管军事,下列并非仅专职军事的是 A.秦朝的太蔚 B. 唐朝的兵部
C.宋元的枢密院 D.清的军机处
9、下列关于地方行政区域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B.汉武帝时增加州作为地方行政区
C.宋时将唐朝的“路”改为“道”,在州县之上
D.宋朝以后,所有地方官皆为文臣
10、元朝在中央设立的宣政院职能不包括:①统领宗教事务②管辖西藏地区③行使宰相职权④掌管全国少数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历代王朝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A.御使大夫、刺史 B.丞相、参知政事
C.太尉、军机处 D.郡县、行省
12、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参考答案:1---6BBBCDD 7—12CDABCC
一、古代地方三大制度为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比较:①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②不同点:盛行的时间不同,分封制为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于元,行至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中的诸侯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郡县、行省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由皇帝或中央直接任免;影响不同,分封制曾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其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2)认识: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说明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影响深远。
行省制是以郡县制为基础,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也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与内阁六部制的比较
(1)相同:①本质:以中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②动机:巩固统治;
③结果:保障统治秩序。
(2)不同:①从应用时代上看,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内阁六部制创立于明中期,清初沿用。
②从内部结构上看,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中央行政体制,行政、军事、监察权力融为一体,帝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清初的内阁六部制是分权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中央行政体制。
③从丞相职权上看,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内阁六部制中内阁在康熙帝时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及南书房互相制约,中枢权一分为三。
④从作用地位上看,三公九卿制使专制集权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使专制集权趋向完善;内阁六部制促使专制集权逐步走向顶峰。
三、中央官制的变化
(1)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秦三公九卿,汉中朝、唐三省六部、宋二府三司、元中书省、明内阁、清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2)权力中枢机构变化趋势:唐的三省六部制代替秦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从处理宫廷和朝廷的事务发展为只处理朝廷事务;三省六部制行政权、财权、军权并没有完全分开,到宋代二府三司三权完全分开,互相制衡,说明了相权的分割;从宋代宰相权力的削弱到明代废丞相,这是皇帝集权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
③隋唐完善: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创立和完善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④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收主要将领兵权于
中央,又从地方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财权由中央掌控。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⑤元朝发展:中央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深远。
⑥明清顶峰: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
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三司分权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强化君权。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达到顶峰。
(2)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强化的经济基础。
②理论基础:战国末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3)两对基本矛盾及趋势: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4)历史作用: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
(1)从政体内容来看,中国从秦朝以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古希腊很早就形成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
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是由选举产生的,他们的权力受到元老院之类的机构的制约;中国商周时期,大臣是由国君任命的,贵族是由天子分封的,赏罚的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手中。
(2)从历史作用来看,两种政体的历史作用有其相似之处。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和罗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它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
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农业,还是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都十分发达,在文化艺术方面也非常繁荣,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3)从评价来看,两种政体也各有其利弊。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就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以雅典民主政体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有了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但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
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