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之城市改革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考试高分必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考试高分必备!

小编特别整理了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为大家选用参考,相信这些专题知识点帮助大家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家长和老师们也可以打印出来给班级的孩子们使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一、筹备新中国成立的是什么会议?作出了哪些决定(内容)?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1.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内容:(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意义/作用: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意义是什么?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因为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三、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文件、意义是什么?1、文件:1951年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抗美援朝(1950.10~1953.7)一、抗美援朝的原因、目的和意义是什么?1.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性质:反侵略战争3.过程:(1)军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时间;1950.10 ;司令员:彭德怀(2)主要战果: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附近。

(3)结束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24年第08期2024年7月15-18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下,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因而此次全会被赋予了极大的期待。

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七个方面,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被誉为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些国家驻华外交官认为全会向世界释放了中国必将稳步向前的强烈信号,并表达了与中国在诸多方面加强合作的愿望。

他们认为,中国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为实现各国共同繁荣注入新动力。

为全面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刊特邀专家学者撰文从制度创新、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深刻阐释,相信读者在本期“学‘习’进行时”栏目刊发的《构建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中有所收获。

同时,“今日视点”栏目推出大型专题《中国式现代化:砥砺奋进改革永不停步》从经济、科技、生态、民生等重点领域讲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序幕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些无不令人确信,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前不久,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同比增长5.0%。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讲课稿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讲课稿

结果
到1987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 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 控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 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
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 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 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 被动开放。
目的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 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 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对内改革 三、对外开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1.阅读全会内容,归纳全会的方针政策? 2.哪一政策是全会的核心内容?会议召开的意义? 3.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位于广东省境内的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6.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开始于:
A设立经济特区 C开辟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开放上海浦东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

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两个民间会议

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两个民间会议

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两个民间会议---- 当年的战友如何成为对手一、莫干山会议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它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

现在当年能够上山开会已经在中国政坛和学术圈成为一种荣耀。

莫干山会议是由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张钢这四人策划的。

1984年的背景是农村改革已经大有起色,城市改革举步维艰。

保守势力很强大,思想意识形态依然僵化。

1984年5月温元凯在合肥搞了一个“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和中国改革研讨会”,邀请了改革的先锋人物凤阳县县委书记翁永曦、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鞍山无缝钢管厂厂长王泽普等等,自称“全国改革者大会”,结果遭到了中央领导的批评:“凭什么叫改革者大会,难道说参加是改革者,不参加就不是改革者?”。

温元凯被处理。

改革者大会后,全国草木皆兵。

所以他们在当时属于“顶风作案”。

1984年,朱嘉明33岁,是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身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经济师;黄江南34岁,是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助理研究员(他们两个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第一届硕士),张钢35岁,是《经济学周报》负责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联络人;刘佑成34岁,浙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他们当时认为,农村改革已经五年了,不进行城市改革配套不行。

应该利用年轻人的力量团结起来,推动一下。

于是策划了在莫干山召开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会议。

会议由《经济学周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世界经济导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经济效益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召开。

经济日报》总编安岗、副总编辑丁望,《经济学周报》总编辑王瑞荪,《中国青年》杂志副总编辑崔维德,《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社长白若冰等等也参与组成会议筹备组。

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24人,是由会议筹备组根据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300余篇应征论文挑选出来的。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试题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试题

必修二中国经济史专题一.选择题1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3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4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6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7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

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8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 A A.使用新式“纱绸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9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央视二套《大市·中国》解说词全集

央视二套《大市·中国》解说词全集

看到,资本市场在怎样改变着中国,改变着每一个人。

公元1602年,明朝万历三十年,当中国的君臣依旧在紫禁城里三跪九叩之时,几万公里以外,欧亚大陆的最西端,荷兰人已经在忙于第一只股票的交易了。

正是这种叫做股票的东西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也成就了荷兰的帝国梦想,并最终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当这种脱胎于资本主义经济之下的东西最终进入中国时,那已经是两百多年以后的事了。

第一集从头开始【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全文播发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今天的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似乎都应该以那次会议作为起点,那一年,是公元1978年。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的确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那一年,《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国人沉重的精神枷锁开始被打破。

那一年,安徽小岗村18户贫困的农民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签下了包产到户的契约,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迅速蔓延。

那一年,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40万莘莘学子走进了大学校园。

也是在那一年,邓小平出访日本,参观了大型的现代化企业。

还是在那一年,中国开始引进外资,最大的合资项目,上海宝钢在长江口打下了第一根基石。

就在那一年的年末,新中国第一次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派出了50名访问学者。

1978年,属于中国的时代开始了。

2010年,已经80岁的厉以宁,每天的生活依然显得有些忙碌。

30年前,就是这位被称为“厉股份”的老人,率先提出了要搞“股份制”,耐人寻味的是,其初衷却是为了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近两千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开始陆续返城,一时间,解决这些人的就业成了当时很多城市的燃眉之急。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哪有那么多工作好分配呢?所以当时我就想,能不能让群众自己想办法,用集资的形式去办股份制企业,这样的话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就业。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 专题04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 专题04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中考历史压轴题全揭秘之预测题专题04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A.1953—1957年B.1957—1965年C.1966—1976年D.1978—2000年【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取得了重大成就,建成“一桥”“二铁”“三藏”“四厂”。

“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指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藏”指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四厂”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

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择A。

2.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运动的开展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一五”计划的开展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材料,我们可看出从1953年——1956年,我国的农业总产量逐年上升,这是因为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3.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发展遇到困难C.工业发展速度太慢D.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此,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外交和经济体制改革(解析版)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外交和经济体制改革(解析版)

专题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外交和经济体制改革1【母题来源】2022年广东卷【母题题文】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

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这说明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答案】B【试题解析】根据材料“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所以中国需要借助支持印度、缅甸等新兴民主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来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一边倒”政策主要针对的中苏关系,而印度、缅甸属于新兴民族国家,排除A项;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毛泽东的讲话考察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理解。

【命题方向】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得分要点】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3)参加日内瓦会议①参加: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②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专题(改革开放)

专题(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资料】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对内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87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同时期流行着不同的话语。

请将下列政治词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先后顺序排列()①“多快好省”②“改革开放”③“打倒一切”④“两个凡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④②2.200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国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3.1979年6月初,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向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汇报工作时,引用了当地农民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这首歌谣赞扬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国有企业承包责任制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右面的纪念馆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航程,揭开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要参观这一纪念馆应该去()A.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B.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C.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D.广东省深圳市5.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打破“铁饭碗”和职工“下岗”等现象,已经不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这主要于我国的哪一重大变革有关A.加强民主建设B.农村经济改革C.建立经济特区D.国有企业改革6.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深圳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改革开放政策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实行“一国两制”政策7.下列哪一个城市,既是清政府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城市()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8.这是在1984年举行国庆游行时的一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的敬仰之情。

13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

13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

专题十三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年~21世纪初)【考点导图】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1.民主与法制建设(1)“依法治国”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

③相继出台了《选举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④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2)恢复与完善民主: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2.“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1)理论: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3)实践①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岸交流不断增强。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1)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中美建交: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①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②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③展开反恐外交。

(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②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3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3

专题三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952年、1956年”,这时中国正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表格中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在上升,说明B、C两项正确;钢、煤、原油的产量比粮食、棉花的产量上升比例明显要大得多,说明A项错误,D项正确。

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2.中共“八大”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这个主要矛盾突出反映了我国()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B.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尖锐C.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D.经济体制非常陈旧【答案】 C【解析】三大改造结束后,主要矛盾的实质就是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A【解析】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支配地位;剥削阶级不复存在,被改造成了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对此中共八大有明确的叙述。

4.流行语常常代表社会发展的潮流,下列流行语体现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特征的是()A.超英赶美B.效率就是生命C.摸着石头过河D.造反有理【答案】 A【解析】“超英赶美”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流行语,“效率就是生命”“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流行语,“造反有理”是“文革”时期的流行语。

故本题选A。

5.下图为“大跃进”时期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浮夸风B.高指标C.瞎指挥D.不尊重客观规律【答案】 D[解析]“大跃进”是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情况下,轰轰烈烈开展的,这也是其主要失误之处,故选D。

专题8: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课件)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预测

专题8: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课件)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预测

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 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①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 ②可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 ④需要推动东、中、西三大地区同步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平均化,①说法错误。 ②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②③说法正确。 ④:推动东、中、西三大地区协调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研究制定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 》提出,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 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材料说明政府 () ①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②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县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③推动构建统一开放、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④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研究制定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 。材料说明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①正确。 ②:“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构建县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说法错误,应是构建以城市群为 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②排除。 ③:商务部等部门制定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是为了构建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构建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错误。 ④:《计划》提出,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材料说明政府增强发 展协调性、整体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协调发展,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①早在1978年之前,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性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改革循环。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

②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发展,1981年国家基本消除了财政赤字,
1983年初,一些领导人提出“包字进城,一包就灵”的口号,要求在城市工商业中全面推行企业承包制,但是这很快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物价上涨。

与此同时,③这次改革还进行了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通过企业的改组和横向联合,将分散的“大而全,④1983年,为了取得大城市改革的经验,全国共有121个省辖市领导511个县实行了市管县的新体制,以
⑤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下一阶段改革积累了经验,在中国经济中注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①反映了1978年之前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局;②③阐明了1978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尝试;④说明这次改革已经深入到变革城市管理体制的层面;⑤指出了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和农村几乎同时进行,材料主要反映了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凸显了唯物史观
....、.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概括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第1页共1页。

专题01 中外改革(课件)-2023年中考历史易考内容专题归纳课件

专题01  中外改革(课件)-2023年中考历史易考内容专题归纳课件
专题01 中 外考考 改 革
01
02
目录
CONTENTS
03
04
0
01
中国的改革
01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实行了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商__鞅__变___法__ 效果 最为显著。 2、公元前356年, _秦__孝___公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 确立___县__制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 _井__田__制___,允许土地 自由买卖;鼓励 __耕__织_____;统一 _度__量__衡____;奖励 _军___功__。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
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C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A)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5、“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
迎,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材料主要论述
了新经济政策( D)
A.实施的原因 B.实施的措施 C.实施的过程 D.实施的意义
经济特区的设立,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 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 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9、_1__9_9__0__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中国改革开放专题系列共16页文档

中国改革开放专题系列共16页文档

珠三角部分城市GDP对比
排 名
城市
2019年 2019年
1
广州
4115.8 3496.8 18 2860.5 0亿 1亿
3
大佛山
1653.70 亿
1421.9 3亿
4
东莞
1155.3 947.53
0亿
亿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珠三角部分城市GDP对比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论文结构提纲
•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谱写新编。 从80年代党、国家政策为开端,以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为主线,描绘东莞在当时历
史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二部分:历史机遇新机遇,人民跟党走。 以东莞发展历史为牵引,描述东莞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是怎样通过辛勤劳
动,抓住机遇,取得巨大发展
• 第三部分: 魅力东莞 东莞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文生活等方面的成就
2019年全国四大城市进出口贸易对比
单位:美元
全国排名
城市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1
上海
1600.22
735.09
865.13
2
深圳
1473.2
778.6
694.6
3
苏州
1031.9
507.7
524.2
4
东莞
645.18
351.92
293.25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广东省统计局 江苏省统计局
500 0
2004年 广州
深圳
2003年
大佛山
东莞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单位;亿元
1200 1000

改革开放(一)

改革开放(一)
在首要地位?为什么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你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4、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怎样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
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开始的标志: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首先开始于: 农村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 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
5.改革开放前,我国随处可见各种票证,粮票、布票、肉票、
烟票……;改革开放后,这些票证已经成为收藏家的收藏
品。这说明:
( B)
①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相当完善
②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④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A.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歌词
3.我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下列哪次
会议的召开
(D )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一大”
C.中共“十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4.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A )
①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沿海开放城市
A.②④③①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A.中国的外交成就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练习:
• 1、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的征程,中华民 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 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 (1)请写出30年前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重 大事件和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
古今中外的改革 1.建国以后的农村改革,城市改革有哪些?

林毅夫 中国经济专题

林毅夫 中国经济专题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农问题
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真危险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增产不增收←1.农产品收入弹性 低;2.农产品价格弹性低。即:当收入增加时,对农产品 的需求增加不多;但当供给增加时,农产品的价格会下降 很多,即所谓的“谷贱伤农”。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数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转移掉的农民会立即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农产品供给 减少,但是市场需求提高,价格就会跟着上涨,留守农业的农民就能从价格上涨中获得收入增 加的好处。 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土地还留在农村,所以没有转移的农民就可以在农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 单个农场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量,从而进一步增加收入。 在人口总量和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需求会继续增加。 农民工在城市里开拓视野,接触到新的知识与技术,就有可能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与外部资源带 回农村,促进家乡的农业发展。 统一市场和地区差距的解决 针对农产品的特性,唯一能够长期保证农民收入得到改善的途径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就中国现 有情况来看,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如果两个不同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在没有交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和 耗损成本理想的状况下,依靠产品贸易可以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趋向均衡。 为了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必须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消除对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让各地 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当下中国与起飞的日本
中国和日本主要发展指标的比较
China Life Expectancy (years) Infant Mortality Rate (per thousand) Primary Sector as a Share of GDP (%) Engle’s Coefficient in Urban Areas (%)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kwh) Female 72 (1998) 31 (1999) 15.9 (2000) 39.2 (2000) 1071 (2000) Male 68 Female 72.9 (1965) 30.7 (1960) 16.7 (1959) 38.8 (1960) 1236 (1960) Japan Male 67.7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一大转折、三个标志。(一、三) 一大转折、三个标志。( 。(一
①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②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 ③揭开了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④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在前进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在前进 道路上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的开端? 道路上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的开端?
一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起)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起
A
(1)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2、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2、北京) 1、内容: 、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三、一)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②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 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决策: ④伟大决策: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2)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内容、根本目的、目标、实质) 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内容、根本目的、目标、实质)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发展生产力。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992年十四大提出 年十四大提出) 制(1992年十四大提出) 1、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 )、为什么改革从农村开始 为什么改革从农村开始? (1)、为什么改革从农村开始? A (2)、内容 )、内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知识梳理及巩固训练(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知识梳理及巩固训练(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知识梳理及巩固训练(无答案)知识梳理2019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41周年。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思想方面: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方面: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方面: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二、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1)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意义/作用/影响:a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b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4.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5.表现:(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7.作用/影响: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意义/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 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 改革的进程 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3
二、
三、
四、
五、
一、城市工业部门改革
㈠城市工业部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工业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基本可归纳如下三点:
① 结构不平衡
经济短缺:长线的东西永远是长线,短线的东西永远是短线。
② 协调问题
国家通过计划部门来调配资源。
16
㈢明晰产权
20世纪80年代末 ,针对上述“利润留 成”和“承包制”推 广以后国家的利益每 每受损的问题,大家 普遍认为是所有者缺 位,产权界定不清, 没有人关心国有资产 保值的结果。
17
理论界提出两种解决方式
对于小型的国有 企业实行民营化、 私有化
对于大型企业,则引进 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 里成立董事会代表所有 者,成立监事会监督董 事会的决策和厂长经理 的运营。
1978年以前,武钢的钢铁经常被调配到华北,而鞍钢的确被调到华 中——增加了运费,导致低效率。
③ 低激励
“大锅饭、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 “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4
㈡改革前的解决方式
1978年以前,国家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一些解决方式
第一,结构问题一般依靠中央调整。 只有到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时候才会调整-效率不高 第二,改变条块管理,通过权力下放缓解协调问题。 按条管理是指对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由国务院的相应 部门,从上一直向下,涵盖了中间的整个环节,直到最终 的工厂,都是由国家部门来管,形成一个条状的管理系。 按条管理容易出现不好协调的问题。
14
一方面企业谎报经营情况 比如说一个企业效益提高了100%, 正常情况下利润留成=12% 如果谎报效益为50%,利润留成=50%*12%+50%=56%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在账目上作假 例如,将支出计入成本 中央派督导监督,效果不大,因此,实行利润留成后, 在国家和企业的博弈中,国家的收益没得到这项改革所应 有的“企业拿小头,国家拿大头”的保障。
7
㈢改革后的解决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改革工业部门存在的协调问 题、结构失衡和激励机制的问题,但力度非常小。 首先,在结构调整上仍然依靠中央的投资来调整农轻重 的比例。
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在农业上的投资比重由11%提高到18%,
后来不增反降。
其次,在协调方面。下放权力给各个省,变条成块。
15
㈡承包制 1985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承包制。 每个企业由厂长经理来负责承包,同时规定:
第一,企业每年向国家上交固定的承包费;
第二,如果企业收益高于承包费,高出部分由国家按照各 个企业的不同情况依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
弊端:包盈不包亏,承包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1986年至1989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分别为770亿元、848亿元和973 亿元,而上缴的财政分别为484亿元、478亿元和418亿元。
为了消除这些不满情绪,最好 的办法就是放弃资源的计划配 置,由市场根据供给和需求来 决定价格和配置资源。
22
Thank~~
23
计划单轨制 双轨制 市场单轨制
11
二、微观经营机制改革
承上所述,1978 年年末以后的改革经 历了放权让利到明晰 产权的过程。
对于盈利企 业,留增加 利润的12%
㈠ 利润留成制度 把一部分的权 力和一部分的利 润分放给国有企 业。 1978年在四川 4000个企业中试 行。
奖励基金, 给工作积极 的工人多发 奖励
中国经济专题之
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了推行重工业 优先发展战略而形成了微观上剥夺企业自主 权、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宏观上扭曲价格 信号“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 市场化改革主要是针对这种制度安排的 改革,包括企业的微观激励机制改革、资源 配置方式的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这一讲我们着重分析1978年前后围绕城 市工业而展开的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影响 ,进而分析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
13
布 /亿米 纱 /万吨 洗涤剂 /万吨 糖 /万吨 饮料酒 /万吨 洗衣机 /万台 电视机 /万台 1981年 1982年
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企业交给国家的利税却减 少了,这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在1979年到1980年出现了 300亿的财政赤字,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赤字。 (1979年GDP为4062.6亿元) 1978年全国职工发放的奖金总额为10.8亿元,而1984年 则达到了185.8亿元。 原因:企业监督问题
5
按条管理
按块管理 权力由中央
下放
各省
旧体制下,出现“一方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手就死”的情形。
权力下 放
发展经 济
投资重 工业
经济增长
要素供给 短期难以 增加
矿产资源、 原材料、 交通运输 供不应求
抢占资源
权力收回
6
第三,通过政治动员提高激励。
模范工人-存在不能普遍化,作用有限的局限性。
8
放权
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缓慢
整顿混乱
注:1978年-1996年,出现过三轮这样的“一放就活、一活就乱、 一乱就收、一手就死”死循环。
9
最后,在激励机制改革 当中承认物质利益的作 用。
小平同志承认物质利益的 重要性,强调干得好的企业 应该跟干得差企业不一样, 干得好的工人的物质利益、 生活水平、工资水平也要跟 干得差的工人不一样。
18
19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果同样是企业的生产率提 高了,但是。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利益在分配上并 未得到应有的保障。而且,在明晰产权的过程中 还出现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 ㈣总体评估 综上所述,对于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在试点的 时候有效但推广后就无效,虽然改革使激励提高 了,效率提高了,但利润却在下降,国家作为所 有者的收益得不到保障。
20
三、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
㈠ 市场轨的出现与双规 并存 在原来“三位一体”的 体制下企业的自主权放 开,便形成了计划配置 和市场配置以及计划价 格和市场价格并存的双 轨制。
21
㈡ 从计划向市场并轨
当一种商品有计划价 和市场价两种价格,市场 价高于计划价,就会出现 很多“寻租”行为,导致 贪污贿赂现象滋生,引发 社会不满情绪出现,
要经济快速发展,就要承认物质利益对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性---庖丁 解牛,虽然是很小的一刀,却砍中了要害。
10
㈣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人积极性而承认物 质利益,前提就是必须让厂长、经理拥有一部分自 主权,可以支配企业所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或减少 损失的一部分。
承认物质利益意味着在传统的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改革必然会推向资源配置与价格形 成机制。 总的来说,改革就是从微观治理开始,然后推向资源配 置和价格形成机制,从单轨的价格和配置机制转变成双轨 ,最终趋向市场单轨的这样一个进程。
福利基金, 盖宿舍、 医院、幼儿 园
发展基金, 投资,扩大 再生产
对于原来亏损的企业,把减亏的部分留12%给企业
12
这种制度从1979年开始推广至全国,微观上来看,企业的积极性确 实提高了,投入产出的效率也提高了。
1978年至1982年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700 600 500
数量
400 300 200 100 0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年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