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的时期,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反思传统观念,并逐渐形成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本文将从洋务运动开始,探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一、洋务运动:西方科技传入的契机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成为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的起点。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危机之中,不堪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凌。
为了强国富民,晚清政府推行了洋务政策,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队组织。
洋务运动带来了机械制造、航海技术、近代军事等方面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二、洋务运动的反思:传统观念的剥落然而,洋务运动也带来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冲击。
中国人开始反思传统观念的滞后和不足,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与反思。
传统礼教、封建制度成为了绊脚石,不再符合现代化的需要。
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提倡革命、变革,呼吁改革封建社会,使中国步入现代化。
三、戊戌维新与百日维新:中国启蒙的探索接着,戊戌维新与百日维新成为了中国思想启蒙的新尝试。
在这两次维新中,中国知识界仍然积极探索,倡导近代化的观念,推动社会转型。
戊戌维新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创了改革的势头;而百日维新则激发了更多人的思想,推动了变革的步伐。
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界开始加强对教育改革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近代启蒙思维。
四、新文化运动:传统与现代的对抗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高潮,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变革的重要阶段。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以思想解放和科学精神为中心的新文化,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的观念,批判旧有文化与传统观念。
在这个时期,鲁迅、胡适等文化名人崛起,他们以锐利的笔触,抨击封建文化、封建习俗,呼吁革命,引领了文化变革的浪潮。
五、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的深远影响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维新变法名词解释

维新变法名词解释维新变法是指中国晚清时期为改革旧制度、推进国家现代化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以下是对一些与维新变法相关的名词解释:1.维新:维新,字面意思是“维护和更新”,在中国晚清时期特指变法运动。
维新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来推动中国社会和国家的现代化改革。
2.自强:自强,指的是中国晚清时期以来的一种思潮,强调国家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自强运动倡导国家兴旺发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和文化,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实力,以期摆脱半殖民地的命运。
3.洋务派:洋务派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一派。
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推动国家现代化。
清朝末年,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兴办洋务,修筑铁路,发展工业等,但由于各种原因,洋务运动的成效有限。
4.捐纳法:捐纳法是维新变法时期一种征税制度。
该制度要求地方政府和富商巨贾捐赠财产或金钱,用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捐纳法虽然为国家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收入,但也引发了民众的抗议,往往被视为对传统财产权的侵犯。
5.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于清朝戊戌年(1898年)。
变法的目的是推行西式政治体制,加强国家实力。
但是由于政治派别的对立和清朝内部的反对势力,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步伐。
6.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指发生在1898年春天至夏天这一百日间的维新运动。
这次变法运动由慈禧太后支持,维新派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推行宪政、设立新式学校和军队、整顿财政等。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大反对和国内外的各种不利因素,百日维新运动最终被废止,变法派被迫离开政府职务。
7.康有为:康有为是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康有为提出了“学力矩阵”,主张要以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和具体行动来推动维新变法。
他还提出了“西学中用”的观点,认为中国可以从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来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现代化。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清朝的改革历程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清朝的改革历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国力衰弱,从而在19世纪末丧失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权利。
为了振兴国家,清朝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化改革,在康熙年间,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并引进一批洋务人才,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清朝的丁巳科考试放榜后,举人仇汝梅书信呈上一个《救国书》给当时的太监李莲英,呼吁开展工业化振兴国家。
李莲英将信呈上皇上慈禧太后,太后下旨开办企业。
起初,洋务运动的成果较为明显,在船舶、机器制造、化学、军事技术等方面促进了国家的进步。
但后来洋务运动逐渐走向了失败,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此外,由于缺少资金和人才,对外开发不顺利,加之管理不善,许多企业最终还是注定要倒闭。
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在民间也被称作“百日维新”,因为这场变法只进行了短短的103天。
戊戌变法始于1898年,它是康有为等人借鉴西方的政治经验,准备推出的一系列变革方案,旨在通过“自强、求富”的方式使中国重新崛起。
戊戌变法主要包括推行新政、改革国民教育、整顿兵制、兴办新军、四川苗变、彻底废除科举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康有为等改革派人士与慈禧太后和其他保守派人士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和历史惯性。
首先,这场变法推翻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导致一些人对新法持观望态度。
其次,变法派面临着许多势力的反对,从慈禧太后、大臣、官僚到各种既得利益者,进行了几乎全方位的阻挠。
最后,变法派在行政执行层面上缺乏完善的思路和方案,导致许多改革措施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
洋务运动与维新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与维新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洋务运动(一)背景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官僚,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二)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三)主要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这些军事工业生产的武器装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3、筹划海防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四)洋务运动的失败1、原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2、标志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二、维新变法(一)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二)代表人物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三)主要主张1、政治方面主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四)戊戌变法的过程1、公车上书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数千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中国与日本的改革文章摘要: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虽然中国与日本乃一苇之隔,在历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两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国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几乎是同时发生在中国和日本土地上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却并未是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关键词: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明治维新政治根本正文: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
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但由于两国的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并对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
这是左宗棠奏设福州船厂时,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展情况的描写。
剥析历史,探究中国维新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社会政治的一败一成的原因:从政治方面、军事方面、教育方面、经济方面、改革内容上等等,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说,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的差异都是巨大的。
至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
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分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
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
戊戌变法(百日维

三、反思与启迪 1、失败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 2、其他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强烈反对 袁世凯的出卖 3、教训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 级改革维新道路走不通。清政府已经彻底腐败, 不推翻清政府就无法救中国
探究一 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戊 戌变法时,清朝的皇帝是_____.他虽然支持变法,但是却 __________。清朝的实际大权掌握在________手里。她对 变法的态度是________。 2.阅读材料 1863-1894 1894-1898 创办企业 119家 74家 资金额 680万元 1432万元
3.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强迫 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阅读上面“2”中的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说明了什么? 2.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哪个阶级力量得 到增强?与戊戌变法运动有什么关系?
3.虽然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但是从图 表数字看它的总体力量如何?
1.梁启超说:“我支那(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唤 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 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 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探究三:变法准备
• 阅读“警世洪钟《天演论》。39页“读一读”。 40页插图。 问题 1严复的身份。有什么贡献? 2严复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与维新变法运动是 什么关系?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进行了怎样的 准备工作?
比较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的异同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比较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的异同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相同点:1、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目的: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3、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阶级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影响: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
不同点:洋务运动:未触及封建体制本身。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百日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是要求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但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案辛亥革命: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诱导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教训:社会性质未变,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失败的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顽固派实力强大。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
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回顾百日维新的一百零三天里光绪帝主要犯了三大错误。
其一,犯了慢病急疹、重病下猛药、病急乱投医的错误。
清朝弊政沿袭了几百年,到了晚清其流毒之广泛,腐败之盛行,落后之深远已是病入膏肓。
慢性晚期病人是急诊不得,用不得猛药的;而光绪帝在百日内下了一百八十余条召令,不能说不急;其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的维新改革,不能说不猛。
他不管第一条召令落实与否,就下第二条召令,第三条召令,甚至一日三条,完全置皇权威信于不顾,领导集团成了只说不干的顾问团。
过早地暴露了自己今后十余年的执政方略,在一百零三日内唤醒了自己今后十余年所要面对的所有敌人;而自己新政势力几乎全是一些书生,既没有时间形成新的官僚体系,也没有机会掌握部分军队,还没有精力组织支持新政的人民群众。
八上(一)近代化探索历程四件事

近代化探索历程四件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4课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端)近代化-------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的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背景﹕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3.领导阶级﹕封建地主阶级※4.洋务运动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5.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6.洋务运动代表:①中央:奕䜣。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7.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8.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二、洋务运动的内容/措施:※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记忆口诀:福、安、江南求自强)19世纪60年代起前期口号:“自强”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2.开办近代民用企业(记忆口诀:湖、汉、开、船为求富)19世纪70年代起后期口号:“求富”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3.兴办新式学校(1)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2)设立翻译錧,翻译外国科技书籍;(3)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如﹕詹天佑)※4.建立新式海陆军。
(1)陆军-----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年,左宗棠(钦差大臣)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2)海军-----19世纪80年代,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初步建成,(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同年在台湾建立行省)※三、洋务运动的影响/评价1 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辛亥革命前夕的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前夕的百日维新晚清时期的中国,距离世界上其他国家越来越远,无法与时俱进,内外交困,生存环境非常危险。
19世纪末,东亚的现代化运动开始进入中国,形成了一股流行的思想,反对清王朝、推动近代化改革的浪潮形成。
于此时,太平天国失败,中国人民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此后,洋务运动的兴起为近代化开创了先河。
然而,由于执政者们的封闭和自负,这一运动未能成功。
百日维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化的呼声。
百日维新是指中国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11日至9月21日(96日)的一次改革运动。
这个运动是当时在封建党派中一小部分人的意愿和努力形成的,并在清王朝短暂的同情和开明领袖的鼓励下得以开始。
同时,它也是表达了广大社会群众对于废除科举、建立宪政、推进近代化等重大政治、文化改革的渴望。
在百日维新中,康有为、梁启超等有志改革派的精英运用他们学术界的威望和社会地位,积极参与改革,其宣传和实践深远而历史性。
这些人主张“废除一切异端邪说,颁发宪法,推行教育、经济、法律、文化等各方面改革”,虽然改革的范畴非常广泛,但却聚焦于废科振王,成大纲。
这一组合遵循了实践的纲领。
百日维新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教育、全國實業、恢复保育文化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
当时,太学、翰林学士、进士、乡试、会试等一系列封建科举制度,给中国的教育、政治和社会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这种状态下,科技和文化都相当落后,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使百日维新显得理所当然。
对于当时的政府来说,百日维新是一场危机。
尽管它仅存在96天,但它的影响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记住。
当时,清政府深居简出,对于群众生活和国家发展极不关心,这导致了不少有识之士对其的不信任。
而百日维新则是它们抵制清政府的追求自由和政治改革的积极举动,对中国历史意义重大。
百日维新的失败,符合实践的规律。
虽然百日维新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但是它饱含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渴望改革的迫切呼声。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5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洋务运动 时间
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
洋务运动的两个阶段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口号 内容 “自 强”
19世纪70—90年代
“求 富” 后期以“求富”为口 ★1、前期以“自 号,兴办一批为军事 强”为口号,创 工业服务的民用企业。 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新式学堂(京师 同文馆),选送留学 生,培养新式人才。 筹建了北洋、南洋、 福建三支海军。
目的
19世纪60—90年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历时103天
1、直接目的:为了 1、直接目的:为了救 解除内忧外患,实现 亡图存。2、根本目的: 富国强兵;2、根本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訢、李鸿章、曾国
藩、左宗棠、张之洞 资产阶级维新派
领导者 代表人物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异同
不 同 点
戊戌变法运动 性质 主张 手段 背景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君主立宪制 改 良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共和制 武装革命
中国面临瓜分,清政府统治腐败,民族危机
相 同 点
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 资产阶级 阶级 结果 失败,原因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广泛
公车上书拉开了 维新变法的序幕
百日维新的知识点总结

百日维新的知识点总结一、百日维新的背景1.1 晚清政治危机:清政府腐败、国力衰退、国际势力入侵等导致国家危机。
1.2 新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受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启发提出新主张,力图改革救国。
1.3 各方面的反对:改革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并不被广大的人民认同,其中一些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百日维新的内容2.1 政治改革:实行立宪制度,设立议院、宪政学堂等,尝试推行君主立宪。
2.2 社会改革:废除科举,实行选官考试,设立补习学堂等教育改革。
2.3 经济改革:推行铁路、矿业等现代工业,设立财政部、商部等,试图进行财政改革。
三、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3.1 保守势力的阻挠:百日维新受到内部保守派势力的反对,这些势力顽固地捍卫封建制度。
3.2 腐败的政府官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虽有新法新制,但基层官员普遍腐败,贪赃枉法,破坏了改革的实施。
3.3 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并不完善,没有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对改革起到阻碍作用。
3.4 缺乏民主意识: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缺乏民主意识,百姓对政治改革并不积极支持。
3.5 外国势力干涉:部分外国势力对维新变法保持着敌视态度,试图利用维新变法来干预中国的内政。
四、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4.1 袁世凯的崛起:百日维新后,康有为等人被软禁,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而袁世凯则成为实际掌握政权的人。
4.2 百日维新带来的启示:百日维新虽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
4.3 尊重历史教训:百日维新的失败使国人深刻认识到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4.4 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百日维新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求知欲,为继续追求国家独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
五、结语从百日维新中可以看到,晚清政府已经处于一个无法挽救的状态,国内国际压力形成了中国政府无能为力的窘境。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本身藏有改革中隐藏的局限性,对改革中一切问题的畸形风潮与矛盾,由于缺乏时间与条件,无法进行有效的应对,最终造成了改革以失败告终。
八上历史笔记第7课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请问:中国人唤醒了什么?甲午战败后寻求什么救国方法?学习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仁人志士,他们不仅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且主张用改良的方式向西方学习民主政治制度,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观点)。
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
本节课的内容也由这四个人物的事迹来贯穿的。
第一主题:开始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一、康有为公车上书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后来就以“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1、背景: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的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经过:时间、地点,发起人:1895.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3、内容,目的:从课本上找出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
4、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材料分析: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洋洋洒洒写了一份万余言的上皇帝书阐明变法的迫切性和变法措施,但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不过文章却辗转传诵,轰动了全国,风行一时,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广泛宣传。
各省举人回到本省后,也多少传播了这些言论,扩大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要求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1、维新派的活动:创办报刊北方的《国闻报》南方的《时务报》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开办学堂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广州)梁启超的时务学堂(长沙)译述西方著作严复的《天演论》作用:制造舆论,为维新变法提供组织、思想、人才基础第二主题:发展警世洪钟《天演论》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1877—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学习海军。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演变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 练兵强天下之势, 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 窃认为今之为治, 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 ……《 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 则变,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 则变,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 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 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 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 ……君民同体 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 …… 谊交孚,中国一家, ……于以恢复 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以恢复 琉球,扫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棱。 琉球,扫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棱。
(策划)
(图片收集)
(演讲)
(文字输入)
(动画) (视频收集)
1912年1月1日,孙中 山由上海到南京,宣 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这是任临时 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月5日孙中 山主持召开 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第一 次内阁会议
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 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增设国务总理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 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增设法院、参 议院。 ③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至此,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至此,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了新的时 、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代风气、 代风气、社会舆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 的作用。 的作用。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 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 义第一章也。 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梁启超
洋务与维新

洋务与维新的关系一直以来,很多人把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对立起来。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来维护清朝统治的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改革运动,百日维新是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虽然这两次运动分别由洋务派和维新派领导,但我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根本性质的区别,而且联系紧密,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所以这篇论文,我想探讨一下两者的关系。
(一)早期改良派是维系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桥梁维新派有明显的民族资本倾向,而洋务派带有严重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早期改良派是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也算是洋务派的理论家和思想家。
早期改良派鼓吹学西方,变旧制,求富强,这和洋务派一致。
但是他们系统地总结了洋务运动,明确地提出“变法”的理论,更激进地提出仿效西方进行资本主义改革。
第一个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是冯桂芬(文献上大都这样认为),他写的《校邠庐抗议》,曾国藩“击节叹赏”。
【1】而李鸿章也高度评价他“于学无所不窥,而期于实用,天下大计无日不往来于胸中。
”【2】陈虬撰成《治平通议》,把变科举称为变法的“纲中之纲”。
他认为现行的科举制度“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
”【3】还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何启等早期改良派,在洋务运动时期,逐步掀起了一股维新变法思潮。
正是这些改良派架起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的桥梁,并成为后者的先驱。
(二)洋务运动为维新的新思想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洋务运动是在“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4】的思想指导下,从举办军事工业开始的。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
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中外交流的扩大,加上西学的传播,中国逐步走向了世界,迎合世界潮流,所以说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容闳所言:“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
【5】这也为维新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软件二班刘继雄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封建帝制的统治下,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才华出众的人来领导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变法革命。
根据我对历史文献的查询,我想讨论一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贡献以及它的局限性。
按照时间顺序,先来谈谈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1:背景:十九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十八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好多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世界的科技水平始终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进入了机器生产的轨道,生产水平与革命之前翻了好多倍,但是英国的国土面积有限,大量的商品被生产,但是却卖不出去,这使得机器生产反而成了弊端。
于是英国就盯上了海外,于是开始在海外傾销商品,中国成了英国的目标。
但让英国没想到的是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对于商品的需要及其的少,反而英国需要从中国购入大量物资,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结果。
后来英国人发现向中国出口鸦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于是开始大量的向中国傾销鸦片,大量的白银流向英国。
鸦片使得中国的军队作战能力大幅下降,清政府看到了这种状况,于是命令林则徐到虎门禁烟,激起了英国的不满,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
2:内容: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战败的清政府在很多思想先进的大臣建议下决定进行一次改革,但是统治者提出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
洋务那么这一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当然我们不能从一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它的局限性吧。
①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在当时发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世界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让世界开始向着机器化发展,不管是手工业,农业,工业,还是运输和武器,向着快速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时的中国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所有的用品几乎都是手工制品,费时费力。
洋务运动的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历史事件,希望你喜欢!洋务运动的背景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
[2]国际背景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
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
不仅提高了产量。
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名词解释
1、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
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3、《新青年》杂志:《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
它创办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企图复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
它创办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开展一个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新青年》的宣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思想,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简答题
1、鸦片战争的意义:消极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从此在深受封建压迫的同时,又加上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负担加重,政治压迫更深.
积极影响: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资本主义帝国没有能够瓜分中国的原因:1 中国人民的反抗,如太平天国远动,义和团远动等,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2 帝国主义内部矛盾。
他们都想独霸中国,因此在瓜分中国的问题上矛盾重重,谁都不愿妥协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或拖慢了拖慢对中国的瓜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
又称自强运动,是从1861年至1895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李鸿章府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
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
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 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虽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
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刺激作用。
百日维新:
公元1898年(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希望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
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诏”,宣布变法维新。
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因而被称为百日维新。
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
这一切只是万言书中的一部分,然而实质是光绪皇帝推翻慈禧太后,稳定自己政权的政治手段,万言书中大部分没有执行。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谭嗣同也发表了“为革命流血请从谭嗣同开始”的言论。
除了开设西方学校以外,其他新政都废除,标志着“百日维新”失败。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获得了广泛传播,封建旧学受到沉重打击。
所以,百日维新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改革开放: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
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
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
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
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
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
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
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