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这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主谓倒装如:(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如果不交换顺序译为:“非常,你不聪明”,不符合现在阅读习惯。
此处倒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部分“甚矣”但为了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只能损失这种强调意味了。
标准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作用与分析同上。
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宾语前置有四种常见情况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疑问代词,作与的宾语。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何,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
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余,第一人称代词,作欺的宾语。
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
B.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我,第一人称代词,作顾的宾语。
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三、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正常语序为:有何功哉?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正常语序为:求,无乃是尔过与?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B.是以见效。
(《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定语后置如:(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修饰“江湖”,即“远江湖”。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
(《石钟山记》)“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如:(1)天下可运于掌。
2020年中考语文倒装句的用法、文言文虚词用法
2020年中考语文倒装句的用法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63 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63 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说它“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
初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
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所有的倒装句。
七年级(上)《童趣》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状语后置,应为“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2.徐喷以烟(状语后置,应为“徐以烟喷”)《<论语>十二章》3.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仁为己任”)《山市》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状语“(于)楼上”后置]《<世说新语>两则》5.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句宾语“何”前置)《河中石兽》6.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7.果得于数里外(状语后置,应为“果于数里外得”)七年级(下)《伤仲永》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木兰诗》9.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孙权劝学》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1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口技》12.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应为“会大宴宾客”)《狼》13.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之)”]八年级(上)《桃花源记》14.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陋室铭》15.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之”)《核舟记》16.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1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记承天寺夜游》18.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1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观潮》20.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于鲸波万仞中”后置)2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于水面”后置)《湖心亭看雪》22.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23.大雪三日(定语后置,“三日”修饰“雪”)八年级(下)《五柳先生传》2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贫贱”“于富贵”为介词结构后置)《马说》26.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马”的后置定语)2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送东阳马生序》2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2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小石潭记》30.全石以为底(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岳阳楼记》3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32.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应为“多于此会”)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醉翁亭记》3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应为“于途歌”“于树休”)36.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省略句,省略宾语;倒装句,状语“以文”后置)《满井游记》37.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状语后置,“出于匣”即“于匣出”)38.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状语后置,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者”)3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应为“未知之也”)九年级(上)《陈涉世家》40.祭以尉首(状语后置,应为“以尉首祭”)《隆中对》41.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应为“莫许之”)42.曹操比于袁绍(状语后置,应为“曹操于袁绍比”)43.信义著于四海(状语后置,应为“信义于四海著”)4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状语后置,应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于秦川出”)《出师表》4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状语后置,应为“于桓、灵未尝不叹息痛恨也”)46.咨臣以当世之事(状语后置,应为“以当世之事咨臣”)4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状语后置,应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九年级(下)《公输》48.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罪”)49.胡不见我于王(状语后置,应为“胡不于王见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0.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51.管夷吾举于士(状语后置,应为“管夷吾于士举”)52.征于色(状语后置,应为“于色征”)53.生于忧患(状语后置,应为“于忧患生”)《鱼我所欲也》54.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应为“所恶有于死者甚”)55.此之谓失其本心(宾语前置,应为“此谓之失其本心”)《惠子相梁》56.夫鹓鶵发于南海(状语后置,应为“夫鹓鶵于南海发”)57.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5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邹忌讽齐王纳谏》59.忌不自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60.欲有求于我也(介词结构“于我”后置)《愚公移山》6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62.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应为“苦何而不平”)6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应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小学语文:文言文倒装句5大类型汇总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状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文言文常见倒装句汇总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介词结构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的类型
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的类型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语文文言文中那些有趣的倒装句类型。
你知道吗?有一种叫宾语前置的。
比如说“何陋之有”,正常应该是“有何陋”,这就把宾语“何陋”提到前面去啦。
就好像我们平时说话,故意把重要的东西先亮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还有状语后置也很有意思。
像“于我如浮云”,正常得说“于我如云浮”,把状语“于我”放到后面了。
这感觉就像先把重点说完,然后再补充说明一下情况。
再说说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本来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把谓语“甚矣”提到前面,强调那个“不惠”的程度,是不是很有强调的效果?定语后置也不能少。
“马之千里者”,正常是“千里之马”,把定语“千里”放到后面,突出这马的厉害之处。
这些倒装句啊,就像是文言文里的小魔术,变来变去,让文章更有韵味,也更能表达出作者的心思。
咱们读的时候可得多留意,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挺好玩的?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语文文言文里的倒装句类型哈。
状语后置也很常见哟,比如“战于长勺”,原本应该是“于长勺战”,把作战的地点放到后面,有一种先冲锋,再告诉你战场在哪的感觉。
主谓倒装也蛮有趣的,“贤哉,回也”,正常是“回也贤哉”,把“贤哉”放前面,让颜回的贤能更加突出,就像给这个人打了一束聚光灯。
还有定语后置,像“求人可使报秦者”,正常顺序是“求可使报秦之人”,把定语“可使报秦”放到后面,专门强调这个人的特殊作用。
这些倒装句啊,就像是文言文中的小花招,让文字变得更活泼、更有味道。
咱们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是能发现这些小秘密,那可就像找到了宝藏一样开心。
你说是不是呀?以后再碰到文言文,可别被这些倒装句给弄迷糊啦,要好好欣赏它们的魅力哟!。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中有趣的倒装句哟!你知道啥是宾语前置不?比如说“何陋之有”,正常该是“有何陋”,这里把“何陋”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啦,是不是很神奇?还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应该是“吾与谁归”,“谁”这个宾语跑到前面去咯。
再来说说定语后置。
像“马之千里者”,正常得说“千里之马”,把“千里”这个定语放到后面啦。
还有“求人可使报秦者”,其实是“求可使报秦之人”。
状语后置也很有意思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是“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于蓝”这个状语被放到后面啦。
“具告以事”,原本该是“以事具告”。
主谓倒装也有呢!“甚矣,汝之不惠”,正常是“汝之不惠甚矣”。
怎么样,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不是很有趣呀?多去琢磨琢磨,会发现更多好玩的地方哦!稿子二亲!咱们一起来瞅瞅文言文中那些让人有点晕头转向的倒装句哈!先说说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本来应该是“忌不信自”,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啦。
还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得是“莫肯顾我”才对,“我”跑到前面去啦。
定语后置也来瞧一瞧。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和“强”这两个定语放到后面去咯。
“石之铿然有声者”,实际是“铿然有声之石”。
状语后置也别错过。
“战于长勺”,正常得说“于长勺战”。
“生乎吾前”,得是“乎吾前生”。
主谓倒装也很特别哟!“美哉,我少年中国”,其实是“我少年中国美哉”。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不是像个小迷宫呀?多走走,多探索,就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和秘密啦!你要是碰到不懂的,随时来找我聊聊,咱们一起把它弄明白!。
文言文倒装句 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用法及例句优质解答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 (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三、宾语前置(重点)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动词/形容词:【马上】走;【非常】漂亮;【在家】吃饭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于 文言文倒装句
于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指的是句子成分的正常语序被颠倒,与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相比较有所不同。
文言文倒装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互换。
例如:“何求美人兮,空谷修竹。
”(屈原《离骚》)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美人何求兮,修竹空谷。
”
宾语前置:通常把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马不听指挥,车不任载也。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正常语序为“不听马指挥,不任车载也。
”
定语后置:定语通常放在名词之后。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定语“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放在它们所修饰的名词“死”之后。
状语后置:状语放在动词或者整个句子之后。
例如:“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李白《行路难》)状语“不在水”、“不在山”和“只在人情反覆间”置于句尾,用以补充说明前面的“行路难”。
被动句式: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往往通过特定的词汇来表达,如“为……所……”的结构。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这里的“为天下笑者”就是被动语态的一种表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天下人嘲笑”。
疑问句式:在文言文中,疑问词常常置于句首。
例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疑问词“何时”放在了句首。
了解这些基本的倒装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语义。
在阅读古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是否存在倒装,并据此调整对句子的理解。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一、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教导”和谓语中心语“出现”不搭配。
将“循循善诱的教导”删去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例: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动宾搭配不当,谓语中心语“参观”和宾语中心语“经验”不搭配。
将“参观”改为“学习”即可。
3.主宾搭配不当例: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济南”和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
将“冬天的济南”改为“济南的冬天”即可。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词“心血”不搭配。
将“很大”改为“很多”即可。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哥哥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将“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即可。
6.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例: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能否”包含了两方面内容,“成功”只包含了一方面内容。
在“成功”前加上“是否”即可。
二、成分残缺1.缺少主语例: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主语。
将“使”删去即可。
2.缺少谓语例: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谓语。
在句末加上“生机勃勃”即可。
3.缺少宾语例: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宾语。
在句末加上“的美德”即可。
三、成分冗余1.重复多余例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
“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二者重复,应取其一。
例2: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
文言文常用句式及标志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1. 倒装句:- 彼亦何人?(他是谁?)-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并非生来就知道的。
)2. 并列句:-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因此,君子的行为影响天下的道义。
)- 君子有三乐:官事劳乐、交友乐、教学相长乐。
(君子有三种乐趣:忙于公务的乐趣、交友的乐趣、相互教导的乐趣。
)3. 状语从句:- 故曰:无微不至也。
(因此说:没有一点不周到的。
) - 夫学者,固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学者,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名词性从句:- 吾欲知天下事,必学史传。
(我想要了解天下的事情,必须学习史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岂不正是令人欢喜的吗?)5. 表语从句:- 君子之道,岂易知也。
(君子的道德修养,岂是容易了解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考就会变得茫然,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入危险。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标志语,用于引出某种情感、态度或论述的内容:- 故曰:表示引用前人的话或者总结结论。
- 夫:表示引出一个事实或者一个引导性的话题。
- 是故:表示引出推理或者因果关系。
- 然而:表示转折或者引出对比的内容。
- 是以:表示引出原因或者目的。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标志语,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于 在河北作战 于 在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 于 在渑池会见
③得璧;传之美人 于给美人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于给秦王
有时;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 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得复见将军于此 C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定语后置
8 善哉;祁黄羊之论
主谓倒装
9 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10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谢谢大家
再见
状语 ── 中心词
我 在教室 学习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从蓝取 于比蓝青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己参省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用孝悌之义申之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以把事具告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 文 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 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操何 在安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 都是疑问句; 2 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 谁 孰 胡 安 焉等
1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豫C州今欲何至
B 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 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初中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思就是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3)贤哉,回也!《论语》(4)谁欤,哭者?《礼记》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c.“以”字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d.“唯...是....”结构
率师以来,为敌是求《左传》唯利是图(成语)e.“之为”结构唯弈秋之为听《孟子》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4.状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
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谓语在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以加强感叹或疑问的程度。
这种句式我们把它称为主谓倒装句,也叫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主要用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河曲地方的智叟讥笑地阻止他说:“你也太不聪明了。
”
一、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
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
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做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指南录后序》)——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2)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大多要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助词作为形式上的标志。
主要格式如下: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报秦王的人。
例句中“可使报秦”做“人”的定语。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马,吃一顿可能吃尽一石粟。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佩带着闪光的长剑啊,带着高耸的切云帽。
二、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词组,这个词组叫“介词结构”,也称做“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
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时做状语,有时做补语。
常见的格式如下:
(1)[乎……]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做补语。
翻译时,一般要提前做状语,有的依旧做补语。
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强悍的差吏来到我们乡下,在东西南北,呼号咆哮,横冲直撞。
(2)[于……]由“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①表示比较。
例:长于臣。
(《鸿门宴》)——(项伯)比我(张良)大。
②表示处所。
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③表示被动。
(参见被动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溺爱的人所困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