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合集下载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在《伤寒论》厥阴篇里头,有个厥利呕哕,都差不多,所以这个呕吐哕下利来列到杂病,这个《伤寒论》这不也是治杂病嘛,那怎么能是厥阴病呢,而且论治也很相似,不过这一章他讲的详细。

他说"呕家有痈脓",就是呕吐啊带脓的话,那里头有痈。

"不可治呕",所以这个能吐脓啊,他就是里头有痈啊,在这个生理方面啊,他愿意把这脓能排出,排出这个当然得从关口了,他这在上边总是要由吐而出。

那么这个你要是治呕呢,那脓就搁里头了,依法应该排脓。

"脓尽自愈",脓要是没有了,痈呢都排出来了,这个呕也自然就好了。

那么这个排脓的药啊,咱们常用的那么在这个肠痈那一篇里头有,排脓散啊,排脓汤,以至于咱们用的大黄牡丹皮汤也都是排脓啊,那专门治那个排脓,咱们平时用的桔梗啊,贝母这都是排痰排脓的,生薏仁,咱们讲到痈疮的时候再详细谈。

凡是呕家要见着有痈脓,你就是不可治呕,他这个呕啊正打算要排脓,那你就用帮着这个机体排脓就好了,用药也应该这样了。

脓排尽了,呕自愈。

这个跟《伤寒论》是一样,也有这么一条。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这个呕吐啊,伤人胃液。

先呕,那么呕完了他渴,这是胃液已经伤,胃中干,他就渴。

那么胃中渴呢,可见这个水吐完了,那么这个呕呢也是要欲解。

这是说饮家这种呕啊,那么先有胃有饮,他就呕,那个呕之后,饮去了胃中干,他就渴,渴的时候,呕就要止,所以"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那么开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那水一喝到相当程度,胃里头他积水了,那么他就要呕,这是先渴而后呕者。

这个道理啊,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这个位置了,所以他就要呕,为水停心下,这是水停心下。

那么我们一般治呕啊,常用那个降逆去水的办法,那么也就是能去胃停水,这也是一种了,这呕的原因很多了,后头都有啊。

《金匮要略》卷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卷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卷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卷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概述1)病位:胃肠、脾、肾阳不足,肝胆病变。

2)病因病机相似。

3)方证互补。

2.概念呕吐:哕:胃气上逆,呃逆(寒呃、热呃、气呃、痰呃、郁呃、虚呃)下利:泄——大便溏泄(时作时止);泻——水样便;痢疾——里急后重(脓血便,下利赤白)。

3.病因病机呕:偏重于水饮多,实热少。

吐:虚寒偏多,实热偏少。

肝胃不和,积热所致胃反(特指虚寒和水饮所致):胃气不和,胃气不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溏泄:脾虚。

水泻:多属于湿热、实热为患,未及时治疗,然后转虚(脾胃虚弱),重者耗伤气阴。

利疾:初起多因湿热,久则转为脾胃虚弱(肝血、肺气失调,脾肾功能紊乱)。

原文分析呕吐成因及脉证第二条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原文分析:饮邪致呕——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

虚寒呕吐虚寒胃反:第三条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

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原文分析:虚寒胃反。

客热——假热。

第五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原文分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胃寒脾燥,不磨),脉紧——胃寒(胃阳不足)、涩——津亏而燥。

趺阳脉浮而涩,浮——虚,胃阳不足;涩——伤脾,脾阴亏虚。

治法其病难治。

①初期:温养脾胃,降逆止呕。

——大半夏汤。

②后期:补养胃气,兼以滋脾润燥。

——大半夏汤。

良性(功能性病变):幽门梗阻(神经性呕吐);贲门失弛缓证。

恶性(器质性病变):贲门癌;食道癌。

第十六条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1.大半夏汤(半夏2升、人参3两、白蜜1升)分析:本方补脾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呕吐】呕吐证治虚寒性呕吐寒在上误下而病胃反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胃虚脾伤而病胃反趺阳脉浮而濇,浮则为虚,濇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榖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濇,其病难治。

胸虚邪客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寒气盛而逆之甚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胃中寒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寒盛格热于外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热性呕吐火热攻冲吐逆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半表半里吐逆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热逆之呕,挟热而利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寒热错杂呕吐内有热结外有表邪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兼微风脉紧头痛,文蛤汤主之。

下寒上热肠虚胃实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停饮呕吐饮家之呕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支饮之呕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中焦停饮,气结而逆之呕诸呕吐,榖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寒饮内结之呕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病未除而有水饮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胃有停水,呕吐口渴并见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治疗禁忌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哕逆】哕逆证治胃中虚热,胃气上逆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胃气虚寒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水邪上逆,胃肠实热邪气上逆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下利】下利泄泻虚寒性里虚寒兼表证1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2下利清榖,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里有阴寒表有阳热1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榖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有痈脓,就是呕吐啊带脓的话,那里头有痈。

不可治呕,脓要是没有了,痈呢都排出来了,这个呕也自然就好了。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吐啊,伤人胃液。

先呕,那么呕完了,他渴,这是胃液已经伤,胃中干,他就渴。

那么胃中干、渴呢,可见这个水吐完了,那么这个呕也是要欲解。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那么开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那水一喝到相当程度,胃里头他积水了,那么他就要呕,这是先渴而后呕者。

这个道理啊,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这个位置了,所以他就要呕,为水停心下,这是水停心下。

那么这一类的呕啊,都由于胃停水,就都属于饮家,饮家就是指的痰饮了。

呕家本渴,凡是有水饮的这种呕,他要是把水吐完了,胃中干,他就要渴,本来是应该要渴的。

今反不渴者,那么这他呕完了,他不渴,这就是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这个支饮啊是从下往上,随吐随聚。

这个支饮在痰饮中是最重的,不像一般的这个有水饮,吐完了就渴,它开始也渴一点,渴完了他就不渴了。

也说明胃特别虚。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他说病人脉数,数要是热啊,那么这个热呢是消谷消食,能食。

现在这个人也脉数,而反吐者这个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在表证这个阶段啊,发汗太过丧失津液太多,所以这个脉微。

膈气虚,膈气虚就是胃气也虚了。

脉乃数,脉还是有数。

这个数是一个客热,它不是胃热,它不能消谷。

胃由于汗出的太多而虚,虚极生冷,胃虚了,客气就趁机入胃,这指的是饮、水饮,水饮性寒嘛,所以他说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这段接着上边说的。

医生看到病人不能消谷,按着的脉又数,以为是有宿食而用下法,可是呢病人本来脾胃就虚寒了,这个寒就是刚刚说的胃中虚冷,那么又被误下之后,这个脉由数转弦,表示里头胃更虚了,里头停水加重,所以说胃气无余,那么早上吃的东西,胃没办法消化,到了晚上就会吐出来,这种情况叫做胃反。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一、概述呕吐: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谓之呕吐。

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哕:即呃逆,指胃气逆而上,咽喉中频频呃呃作声,谓之哕,其声短促与嗳气不同。

下利:包括痢疾,泄泻。

痢疾指腹泄具有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等证。

泄泻指腹泻大便稀薄,呈水样,次数多。

泄多指溏泄,泻多指水泻。

联系:病皆属胃肠疾病,病机上均为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

二、呕吐病(一)寒证肝胃虚寒证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9)病机: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气上逆;或胃虚饮停,厥阴寒气犯胃。

主症:呕涎沫,脘痞喜温,干呕,巅顶头痛。

治则:温阳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茱萸汤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人参、大枣补中益气。

(二)热证胃肠实热证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7)病机:胃肠积热,失于通降。

主症:食已即吐,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臭、大便干燥不通,小便短黄。

治则:荡胃和胃。

方药:大黄甘草汤大黄荡涤肠胃实热;甘草安中和胃。

(三)寒热错杂证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0)病机:寒热互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

主症: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

治则:开结除痞,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散寒降逆;黄芩、黄连苦降清热;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

(四)饮证1.寒饮呕吐证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12)病机:寒饮停胃,胃气上逆。

主症:呕吐清稀痰涎,得食则呕等。

治则:发散饮邪,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半夏开饮结降逆气;生姜散寒和胃止呕。

2.阳虚饮停证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20)病机:中阳不足、寒饮停胃、胃气上逆。

主症:干呕,吐逆,吐涎沫,胃脘喜温畏寒,纳少等。

治疗:温中助阳,化饮降逆,和胃止呕。

方药:半夏干姜散半夏化痰开结降逆气;干姜温胃散寒。

3.寒饮博结胸胃证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大黄——泻热,荡涤胃肠 甘草——清热泻火,和胃安中,防攻下伤正
【方歌】《金匮方歌括》
食方未久吐相随,两热冲来自不支。 四两大黄二两草,上从下取法神奇。
(3)热结饮阻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 风、脉紧、头痛。(十九)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 即愈。
(3)寒饮搏结肠胃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 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二十一)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 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眼。止,停 后服。
【提要】 本条论述寒饮搏结胸胃的证治。
【释义】
寒饮搏结,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升降失常— —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胸中极度 烦闷不适
(二)治则与禁忌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一)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六)
(三)证治 1.寒证 (1)肝胃虚寒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八)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 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九)
【提要】 本条论述少阳邪热迫胃致呕的证治。
【释义】
少阳郁热,正邪交争——发热
肝胆少阳有热
(往来寒热)
热邪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呕吐
【治则】和解少阳,和胃降逆。
【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安中
【方歌】《金匮方歌括》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滓再煎有奇能。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七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方见上)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方见痰饮中)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

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右三味,作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六条:病人有呕吐症状的时候,不可以用攻下的治疗方式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六条:病人有呕吐症状的时候,不可以用攻下的治疗方式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六条:病人有呕吐症状的时候,不可以用攻下的治疗方式
病人出现呕吐的症状,那就是意味着病人的病症在上焦,如果使用攻下,那就是治疗方式不对。

也有的人说,我不想让病人呕吐,把需要呕吐的东西以便的方式排出,这个方式就是用攻下的方式。

攻下一般来说就是使用寒凉的药物,病人生病大都是寒的原因比较多,攻下那就是寒上加寒,对病人的身体伤寒更加厉害。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六条: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有呕吐的病症时,
一般情况下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治疗方式。

如果使用攻下的方式,
会使病人的病症更加严重。

攻下一般都是因为下焦有堵或瘀,
呕吐是上焦的问题,
因此两者不是同一个问题,
在治疗时需要对症下药。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你学会了吗?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你学会了吗?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你学会了吗?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等导读【金匮背诵训练营】的条文讨论会,和大家一起复习讨论关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的内容,现将内容整理如下,大家一起学习,背诵经典,传承中医!概述简单本篇论述了呕吐、哕、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四种病证。

是《金匮》全书原文最多的篇章。

学习时,应与《腹满寒疝宿食病》的内容结合起来,以便充分理解并认真传承张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把握其中较丰富的辨治规律,对其理论深化,临床科学研究会有重大指导意义。

合篇意义1.病位均在胃肠——从脏腑辨证上,主要是脾胃升降失常所致;也有肾阳不足或与肝胆病变有关者。

我觉得,如果单纯理解为肝胆疏泄不利的病机是不够的,应属于肝胆病变。

因为临床上,很多的疾病会出现呕、吐、哕、下利症。

2.病因病机相似——责之于脾、肾、肝、胆。

3.方证可互补——本篇47条原文。

其中,和《伤寒论》重复的原文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三个篇章;还有《金匮·痰饮病》重复的内容。

前23条原文论述呕、吐、哕的辨证施治,其中关于呕吐的病证内容最多,涉及的有关经方最多(13首),除了文蛤汤有争议,其余都学习过。

张仲景为什么要重复呢?就是为了使内容更加系统,便于专题研究,便于掌握,使之利于临床应用。

“哕”证内容较少,仅有三条(第7条、22条、23条)。

24条以后的原文专论下利。

概念1.呕吐严格来说,呕和吐是有区别的,呕,有声有物;吐,有物无声。

因为病位同属于胃,有时呕和吐是并发的,因此,不容易严格区分。

2.哕在名称上有阶段性。

《内经》有多篇涉及“哕”,比方说《问·宣明五气》、《灵枢·九针论》有“胃为气逆哕”的记载。

确定“哕”的病位在胃,病机是胃气上逆。

《伤寒论》380条:“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是对误汗伤阳,胃寒致哕的阐述。

381条:“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南京中医药大学课件】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七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课件】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七版
一、概述: 一)概念: 1.呕吐:一般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 临床常 二者并称。包括胃反。 2.哕:即呃逆,是胃膈气逆之证 3.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

1
二)合篇的意义: 此三病证主要属胃肠疾患,一般在初期或 病轻者,多为胃肠病变,病至后期或病重者, 一般多为脾肾病变。在病机上主要是脾胃升降 失常所致,有些亦与肾阳不足或肝胆疏泄失职 有关。在治法上,“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凡 属实证热证的,以和胃降逆,通腑祛邪为主, 而属虚证寒证的多以健脾温肾为主。在相互关 系上,三病证可以相互影响,合并发生,故合 为一篇讨论。

42
4.寒饮 (1)寒饮呕吐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 痰饮中)(12)
43
提要:本条论寒饮呕吐的证治(一般呕吐) 分析: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寒饮上逆,频频呕吐 病机:寒饮上逆,胃失和降 治法:散寒化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 半夏开饮降逆,生姜散寒化饮,和胃止呕

44

29
2.热证 (1)热郁少阳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15)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 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0
提要:论少阳病呕吐证治。 分析: 症状:呕而发热-少阳邪热迫胃 病机:少阳邪热迫胃 治法:疏解清热 和胃降逆 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降逆和胃;人参甘草 益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33
提要:论胃肠实热呕吐的证治。 分析: 症状-食已即吐者-即食入则吐。 病机:胃肠实热,腑气不通。(不通则上冲) 治法:泻热去实。 方药:大黄甘草汤 突出大黄用量,泻热通腑以治本,使呕吐自 止,甘草甘缓和胃,攻下不伤正。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金匮要略-精品医学课件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金匮要略-精品医学课件
下利 泄泻 痢疾
实证 热证 虚证 寒证
治疗原则
多责之于胃肠——实则阳明 和胃降逆,通腑祛邪
多责之于脾肾——虚则太阴 健脾温肾
原文
呕吐的病因病机,脉症和治禁
1.饮邪致呕 ⑵ 2.误治致呕 ⑶ 3.“胃反”的病机和脉症 ⑷、⑸ 4.呕家有痈脓及欲吐病人的治疗禁忌⑴、⑹
呕吐证治
虚寒证: 大半夏汤(16) 半夏干姜散(20) 茱萸汤(8、9) 四逆汤(14)
实热下利—大承气汤(37~40) 泄泻 —小承气汤(41)
下利脓血—桃花汤(42) 热利下重—白头翁汤(43) 痢疾
虚寒下利兼表—四逆汤救里为先,
虚寒
桂枝汤,解表为次
下利 寒厥下利,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
气虚滑脱下利—诃梨勒散—敛肺涩肠,止利固脱
实积 下利 下利 脓血
—大承气汤—攻下实热 —小承气汤—泄热通便,消滞除满 虚寒下利,滑脱不禁—桃花汤
胃反病机:脾胃虚寒,气阴亏虚。
第11条
(二)实热呕吐 1、肠热犯胃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论述热客肠胃呕吐下利证治。
第17条
(二)实热呕吐 2、肠胃实热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论述胃肠实热证呕吐证治。
分析
食已即吐
第21条
3、饮结胸胃—饮重于寒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 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 夏汤主之。
半夏
生姜汁
治法:辛散寒饮,舒展气机。
大半夏汤 半夏干姜散 小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
病机 脾胃虚寒不能
消谷,久吐伤 津,气阴两虚

【《金匮发微》曹颖甫】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金匮发微》曹颖甫】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金匮发微》曹颖甫】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夫呕家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此为热变伤络之证,与寻常呕吐不同,师但言呕家有壅脓,正不知其在肺在胃,伤寒太阳篇云,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按肺痈之为病。

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则此节所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者,必非肺痈可知,寓意凡遇此证,可意用外科犀黄丸以止痛而消毒,千金苇茎汤,桂梗甘草汤并可用之,当归赤小豆散排脓散,尤为主要,尽血腐成脓,利用抉排若外体之溃疡,然毒未尽者,不当急于生肌也(此条见伤寒厥阴篇)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不渴者,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水气湿痰,阻于上隔,胆胃上逆,则一时倾吐而出,及水气湿痰既尽,独存胆胃之火,乃一转而为燥渴,此即欲饮水者少,少与之即愈之证也,故渴为欲解,若水停心下,津液不能上润喉舌而渴肪胃邪充溢,渗入胃之上口,渴底胆火不能相容,乃至冲激而呕,此饮家所以先渴却呕也,若夫呕而不渴,则心下支饮方盛,胃中胆火不炀,此在痰饮篇为小半夏汤证,说详呕家本渴条下不赘。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胃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此经医者误治伤及中气之病脉证也,风寒袭表,皮毛间水气凝互,则病形寒,中阳不振,不能旁达四肢,则亦病寒(忍饥之人,多恶积畏寒,可为明证)恶寒同而所以恶寒者不同,设于中阳不振之恶寒,误认为麻黄汤证而居发其汗,则胃中阳气益虚,而脉反见数,脉数者汗后阳气挟营阴而外张,内藏之阳气将一泄无余,尽其脉虽数,要与脉迟不胜谷食者,同为胃中虚冷,故饮食入胃而反吐,为其一去不还,故为客热,膈气因寒而虚,故其气上逆,吸入胃之饮食,倾吐而出也。

此胃气因误汗而虚冷者也,此条见太阳篇,阳热之证,肠胃燥实则病不能食,寒湿阻滞。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7讲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7讲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强调本篇与《伤寒论》之间的联系性学习
教具
多媒体
专业词汇
呕吐(Nausea and Vomiting);胃反(Wei Fan);哕(Yue);下利(Xia Li);桃花汤(Taohua Tang);白头翁汤(Baitouweng Tang)
教学内容
1、导言
本学时讲授呕吐、哕辨证论治,重点是呕吐、哕证治,学习本篇内容应注意联系《金匮》第十、十二篇及《伤寒论》、《内经》有关内容,掌握其辨证要点。
4、饮邪呕吐的证治,饮病调治。
5、寒热错杂呕吐的证治。
6、哕辨证论治。
7、下利辨证论治。
教学难点
1、胃反概念与证治。
2、茯苓泽泻汤主治之“胃反”与大半夏汤证有何不同。
3、大黄甘草汤主治证与病机。
4、下利气与气利有何不同?何方主治?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新进展或补充教学内容
(4)下利治法与治禁
(5)下利证治
3、小结
学习本篇重点掌握脾胃病辨证论治,一般而言,实证、热证多与胃肠有关,治宜和胃降逆,通腑祛邪。虚证寒证多与脾肾有关,治宜扶正祛邪,健脾温肾。
复习思考题
1、胃反证的主证和主方怎样?
2、呕家有痈脓,为什么不可用治呕之药?
3、下利的治法、禁忌及辨证论治。
4、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何以食已即吐者可用大黄甘草汤?
授课章节
第十七讲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授课对象
授课时数
3
授课时掌握】呕吐、哕、下利病的辨证论治。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机、治法、治疗禁忌及预后。
【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情志失调
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等,影响 脾胃气机,引发呕吐、哕、下 利等症状。
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年老 体衰等导致脾胃功能减退,易 感外邪,引发呕吐、哕、下利
等症状。
病机
脾虚湿盛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湿 邪内蕴,影响气机升降,导致呕吐、 哕、下利等症状。
气机逆乱
阴阳失调
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阴阳失调的 情况,如阳虚阴盛或阴虚阳亢等,影 响脾胃功能,引发呕吐、哕、下利等 症状。
综合治疗
研究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药物治疗和 非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满意度。
预防和保健研究
预防策略
研究有效的预防策略,以降低呕吐哕下利病的发 病率和复发率。
生活方式调整
研究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等, 来预防和改善呕吐哕下利病。
ABCD
保健措施
研究有效的保健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促进康复。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c Nhomakorabeantents
目录
• 病因病机 • 辨证论治 • 呕吐哕下利病的预防与调护 • 呕吐哕下利病的现代研究
01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暑湿等邪气,导致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引发呕吐
、哕、下利等症状。
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油腻 食物等,损伤脾胃,导致消化 功能紊乱。
相关分子机制
研究呕吐哕下利病相关分子机制,如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等,有助于 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临床治疗研究
药物治疗
研究开发新的药物或优化现有药物,以 有效缓解呕吐哕下利病的症状,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

【《金匮要略》白话版】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一、患呕病的人,若呕吐物中有脓,不可单纯治呕,待脓排尽了,呕就会自行全愈。

二、病人先呕吐,呕吐以后感到口渴的,这是病去正气将要恢复的现象;若病人先感口渴,饮水之后才呕吐的,这是水饮停蓄心下,属于饮病范围。

患呕病的人,呕吐之后本应口渴,现在反而不渴,这是因为心下原有支饮的缘故,这属于支饮病。

三、问:病人脉数,脉数为热象,应当消化水谷而能食,病人反而呕吐,这是什么道理?老师说:这是因为医生误用辛温发汗之药,损伤胃阳耗损胃气,使膈上胸中正气不足,这种数脉,是客热上浮,所以不能消化水谷,是胃中仍然虚冷的缘故。

病人出现弦脉的,是里虚的表现,胃中阳气所剩无几,不能腐熟水谷,便出现了早晨进食,晚上就要吐出的症状,就变成了胃反病;病人寒邪本在上焦,医生反而采取攻下之法,必然会出现弦脉,所以说是虚证。

四、病人寸口脉微而数,脉微表示气虚,气虚则导致营虚,营虚就会引起血虚,血不足就会引起胸中寒冷。

五、病人趺阳脉浮而涩,脉浮说明胃阳虚弱,涩则是脾阴受损,胃阳虚弱不能腐熟水谷,脾阴损伤不能运化精微,因此早晨进食,晚上就要吐出,晚上进食,早晨就要吐出,胃中宿食不能消化的病证,叫胃反病。

日久失治脉象转为紧涩,这种病就很难治疗了。

六、病人想要呕吐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

七、当病人表现为呃逆,并有腹部胀满时,应当注意病人的大小便情况,知道二便何部不通利之后,用通利之法即可痊愈。

八、病人表现为呕吐,并有胸部胀满的,用茱萸汤主治。

【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以上四味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待温服七合,日服三次。

九、当病人呕吐时有声无物,有时吐出粘液和白沫,又有头痛的,用茱萸汤治疗。

(方见上)十、病人表现为呕吐伴有肠鸣,胃脘部闭塞不通的,用半夏泻心汤主治。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以上七味药,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接着下来我们来看呕吐,哕,下利病脉症治第十七,呕家我们开始它分呕啊,吐啊,哕啊,下利啊,诸如此类。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如果你看到一个病人呢,这是我们治症的原则,他的呕吐出来都是脓,可能是胃里面化脓啊,这个时候不要去止,哦,老师他有恶心,你把他治住了,这个脓吐不出来坏事,更坏事,闷在里面不出来,内脏都坏死了,所以说,不要去治呕啊。

拉尽,就让他吐尽就可以了,哦,就好像酒客,喝酒喝太多了,呕吐,对不对。

你看他呕吐,本来去止他的呕,他吐掉就醒过来,结果你止住,对不对。

哦,哦,这是不对的,哦,大原则。

如果一个人先呕吐,呕吐完了以后口渴,这是正常。

你要用commonsense想,他呕吐了,胃的津液是不是去掉很多了?那津液丧失很多了,本来就应该口渴啊,哦,口渴,自己就会要好了。

好,从这里就可以知道。

哦,当然你如果在,没有在电话里面,你在现场。

一闻,这是喝酒的,对不对,哦,你不要管他,不要给他止呕哦。

还有一个人呢,“先渴却呕者”,这是水停心下。

病人很口渴啊,为什么会呕?因为,哦,这个,胃在这里。

什么叫水停心下?就是胃里面有水了。

病人会口渴啊,因为这个水是冷水,不是热水,哦,冷水。

那结果呢,病人口渴,一喝水就吐掉。

你说这个人捣蛋,你告诉我口渴,我好心倒杯水给你,结果你喝了还把他吐掉。

这不能怪病人。

为什么,因为本来他就有水饮在里面,这个才,这个就叫做水停心下。

这种就是饮家。

那,渴了,喝了水就吐,那就是我们的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证是半夏,不要用甘草哦,生姜,哦,如果你用的是生半夏,哦,两钱,生姜2片,因为生姜本身就是在解半夏的毒的。

那生半夏抵水的力量很强的,那一下去恶心就去掉了。

哦,这是饮家。

如果呕家呕吐的应该会口渴啊,因为你吐得胃的津液都没了。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金匮 课件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金匮 课件

虚寒胃反


【原文】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 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4)
【讨论】第3条提出误汗或误下均可损伤胃阳,导致胃 中虚冷、或胃气无余,形成虚寒胃反病,其脉或虚数,或 虚弦皆为胃阳虚之象,应注意鉴别。 第4条未提误治,盖指平素营卫气血俱虚导致胸中冷, 胸中冷包含胃中虚冷,实指胸胃俱冷,寸口脉微而数即胸 胃阳气俱虚之征。由胃气虚寒,不能消谷,气血化生不足, 以致营卫气血俱虚,影响胸中宗气,从而出现胸中寒冷。
3.虚寒胃反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 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5)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16) 【主症】 胃反呕吐,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心下硬 满。所吐之物纯属未消化水谷,脉虚弦或虚数。 若脉紧而涩,其病难 治。 【病因病机】 为脾胃虚寒不能腐熟运化水谷。或为脾阴与胃阳俱 虚,脾阴伤则不能消磨运化水谷,其精微亦不得升发,胃阳虚则不能 主持水谷下降,水谷精微停蓄于胃,反而上逆,形成朝食暮吐,暮食 朝吐的胃反证。 若胃反证,脉紧而涩者,治疗较难,因脉紧为阳虚寒甚,病易寒 化;脉涩为津液亏损,病易燥化。此脉既紧且涩,必内生寒燥。寒燥 在治疗上,若助阳则伤阴,滋阴则损阳,故难治。 【治法】 和胃降逆,补虚润燥。【方药】 大半夏汤 半夏—和胃降逆 人参—扶正补虚 三味药配伍共奏和胃降逆,补虚润燥 白蜜—润燥生津 大半夏汤主要针对饮、虚、燥。

2.阴盛格阳 【原文】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 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14) 【主症】 呕吐,身有微热,四肢厥冷,小便清 利,脉微弱无力。 【病因病机】 脾肾阳虚寒盛,致胃气上逆而呕。 脾阳虚弱,必胃阳亦虚,胃虚则不能主司下降, 阴寒邪气随胃气上逆,则呕吐。阴盛于内,格阳 于外,则身有微热,四肢厥冷。肾阳虚弱则膀胱 之阳亦虚,失其温化固摄之职,则小便清利。脾 肾之阳俱虚则脉微弱无力。 【治法】 温阳救逆。因病情危重,阴寒内盛, 阳气有欲脱之势,故较难治。 【方药】 四逆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概述
呕吐: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谓之呕吐。

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
哕:即呃逆,指胃气逆而上,咽喉中频频呃呃作声,谓之哕,其声短促与嗳气不同。

下利:包括痢疾,泄泻。

痢疾指腹泄具有赤白脓血,里急后重等证。

泄泻指腹泻大便稀薄,呈水样,次数多。

泄多指溏泄,泻多指水泻。

联系:病皆属胃肠疾病,病机上均为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

二、呕吐病
(一)寒证
肝胃虚寒证治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9)
病机: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气上逆;或胃虚饮停,厥阴寒气犯胃。

主症:呕涎沫,脘痞喜温,干呕,巅顶头痛。

治则:温阳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茱萸汤
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补中益气。

(二)热证
胃肠实热证治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7)
病机:胃肠积热,失于通降。

主症:食已即吐,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臭、大便干燥不通,小便短黄。

治则:荡胃和胃。

方药:大黄甘草汤
大黄荡涤肠胃实热;
甘草安中和胃。

(三)寒热错杂证证治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0)
病机:寒热互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

主症: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

治则:开结除痞,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
半夏、干姜散寒降逆;
黄芩、黄连苦降清热;
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

(四)饮证
1.寒饮呕吐证治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12)
病机:寒饮停胃,胃气上逆。

主症:呕吐清稀痰涎,得食则呕等。

治则:发散饮邪,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
半夏开饮结降逆气;
生姜散寒和胃止呕。

2.阳虚饮停证治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20)
病机:中阳不足、寒饮停胃、胃气上逆。

主症:干呕,吐逆,吐涎沫,胃脘喜温畏寒,纳少等。

治疗:温中助阳,化饮降逆,和胃止呕。

方药:半夏干姜散
半夏化痰开结降逆气;
干姜温胃散寒。

3.寒饮博结胸胃证治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21)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胸中烦闷不堪,难以忍受。

病机:寒饮结于胸中,气机不畅。

主症:心中烦乱,欲吐不得。

治疗:散饮降逆。

方药:生姜半夏汤
重用生姜汁散饮去结
三、下利病
(一)治法与治禁
1.湿滞气利治法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31)
下利气:下利而矢气,气随利矢,频作不已,亦称气利。

病机:脾虚不运,湿滞气阻。

主症:下利气,腹胀肠鸣,小便不利。

治法:利小便。

2.虚寒下利治禁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33)
治禁:本为阳虚,不可攻表,攻表伤阳,更增腹胀满。

(二)证治
1.寒证
寒厥下利证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45)
病机:里寒外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主症:
下利清谷:阳虚阴盛,不能腐熟。

汗出而厥:虚阳欲脱。

治则:回阳救逆。

方药: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加附子,倍干姜)
2.热证
热利下重证治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43)
病机:大肠湿热、气机阻滞。

热利下重:属痢疾,湿热阻滞,传导失司,血络受损。

治则:清热凉血,燥湿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