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合集下载

kk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kk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何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不可治呕(

A.脾胃虚寒 B.痰饮中阻 C.寒热错杂 D.胃阴不足 E.痈脓
2.呕吐见吐涎沫而头痛者,治以(

A.小柴胡汤 B.桂枝汤 C.茱萸汤 D.生姜半夏汤 E.葛根汤
3.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选用(

A.大半夏汤 B、大黄甘草汤 C、半夏干姜散 D、吴茱萸汤 E.茯
9.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主之。
五、简答题
1.分析呕家有痈脓应如何治疗?为什么?
2.《金匮》认为“病人欲呕者,不可下之”,为什么“食已即吐者”又用大黄
甘草汤?
3.简述生姜半夏汤的配伍及服法特点。
六、论述题
1.试述胃反的病机和证治。
2.为何“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要用利水化饮法治疗?
3.小柴胡汤和四逆汤均治呕吐,二者有何区别?
5.茱萸汤的主症是(

A.干呕
B、吐逆
C、吐涎沫
D、头痛
E、胸满
6.茱萸汤的药物组成(

A.吴茱萸 B.人参 C.大枣 D.山茱萸 E、生姜
7. 《金匮》中治呕、渴并见的方有(

A.小半夏汤 B.猪苓散 C.五苓散 D.猪苓汤 E.茯苓泽泻汤
8.通脉四逆汤的主症为(

A.下利清谷 B.手足厥 C.汗出 D.身热 E、面赤
苓泽泻汤
4.干呕,吐逆,吐涎沫者,应用(

A.生姜半夏汤 B.半夏干姜散 C.吴茱萸汤 D.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E.猪苓散
5.病半夏汤 B.半夏干姜散 C.生姜半夏汤 D.橘皮汤
E.半夏泻心汤
6.呕而脉弱,小便自利,四肢厥冷,身有微热者,治以(

[临床医学]呕吐、痞满,胃痛,噎膈

[临床医学]呕吐、痞满,胃痛,噎膈

毒汤。
2.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 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 次症: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 舌象:苔厚腻 脉象: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化滞; 陈皮、半夏、茯苓和胃降逆; 连翘清散积热。
积滞化热:腹胀便秘,小承气汤
通腑泄热,使浊气下行,呕吐自 止。
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
以疏风散寒;
暑湿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
饮解暑化湿;
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可吞服玉枢丹
辟秽止呕;
风热犯胃: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
去桔梗之升提加橘皮、竹茹清热和 胃;
兼食滞:脘闷腹胀,嗳腐吞酸,去
白术、甘草,加神曲、鸡内金、莱 菔子以消积导滞;
暑热犯胃:壮热口渴,可用黄连解
阐述了外感六淫皆可引起呕吐。
另外,呕吐与饮食停滞有关,以 及对肝、胆、脾在呕吐发生中的作 用等都有论述,奠定了本病的理论 基础。
仲景对呕吐的脉因论治阐发甚详,
创立了许多至今行之有效的方剂
呕吐是机体排除胃中有害物质的反应。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 自愈”。 《金匮要略· 黄疸病脉证并治》“ 酒 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实呕与虚呕 实证呕吐,多因外邪、饮食、 七情因素,病邪犯胃所致,发病 急骤,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 吐物多酸腐臭秽,或伴有表证, 脉实有力。
虚证呕吐
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而成,起病
缓慢,病程较长
呕而无力,时作时止,吐物不多,
酸臭不甚
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
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 水谷不化生精微,反成痰饮,停积 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发生呕吐。

呕吐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呕吐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呕吐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景岳全书·呕吐》曾谓:“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

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感,而常为呕吐者,此即无邪,必胃虚也。

或遇微寒,或遇微劳,或遇饮食少有不调,或肝气微逆,即为呕吐者,总胃虚也。

凡呕家虚实,皆以胃气为言。

”实证呕吐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起病较急,常突然发生,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如喷,吐物多酸腐臭秽,或伴表证,脉实有力。

虚证呕吐,常因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起病缓慢,或见于病后,病程较长,吐物不多,呕吐无力,吐物酸臭不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虚弱证候,脉弱无力。

2.辨呕吐物吐出物常能直接反映病因,病变的脏腑,以及寒热虚实,所以临证时应仔细询问,亲自观察呕吐物。

若呕吐物酸腐难闻,多为食积化热;吐黄水苦水,多为胆热犯胃;吐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吐痰浊涎沫,多为痰饮停胃;泛吐清水,多为胃中虚寒,或有虫积;只呕吐少量粘沫,多属胃阴不足。

3.辨应止应吐临证见呕吐病人,并非都要止呕,应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正确处理。

一般来说,呕吐一证,多为病理反应,可用降逆止呕之剂,在祛除病因的同时,和胃止呕,而收邪去呕止之效。

但若属人体自身祛除有害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胃中有食积、痰饮、痈脓而致呕吐者,此时不应止呕,待有害物质排除,再辨证治疗;若属误食毒物所致的呕吐,应按中毒治疗,这类呕吐应予解毒,并使邪有出路,邪去毒解则呕吐自止,止呕则留邪,于机体有害。

若属服药不当产生的毒性反应,则应减量或停药,除非呕吐剧烈,否则亦不必止呕。

4.辨可下与禁下呕吐之病,一般不宜用下法,呕吐可排除痈脓等有害物质,遇此种呕吐,或可涌吐,而不宜下;兼表邪者,下之则邪陷入里,不宜下;脾胃虚者,下之则伤脾胃,不宜下;若胃中无有形实邪,也不宜下,否则徒伤胃气,故仲景有“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之戒。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有痈脓,就是呕吐啊带脓的话,那里头有痈。

不可治呕,脓要是没有了,痈呢都排出来了,这个呕也自然就好了。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吐啊,伤人胃液。

先呕,那么呕完了,他渴,这是胃液已经伤,胃中干,他就渴。

那么胃中干、渴呢,可见这个水吐完了,那么这个呕也是要欲解。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那么开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那水一喝到相当程度,胃里头他积水了,那么他就要呕,这是先渴而后呕者。

这个道理啊,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这个位置了,所以他就要呕,为水停心下,这是水停心下。

那么这一类的呕啊,都由于胃停水,就都属于饮家,饮家就是指的痰饮了。

呕家本渴,凡是有水饮的这种呕,他要是把水吐完了,胃中干,他就要渴,本来是应该要渴的。

今反不渴者,那么这他呕完了,他不渴,这就是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这个支饮啊是从下往上,随吐随聚。

这个支饮在痰饮中是最重的,不像一般的这个有水饮,吐完了就渴,它开始也渴一点,渴完了他就不渴了。

也说明胃特别虚。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他说病人脉数,数要是热啊,那么这个热呢是消谷消食,能食。

现在这个人也脉数,而反吐者这个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在表证这个阶段啊,发汗太过丧失津液太多,所以这个脉微。

膈气虚,膈气虚就是胃气也虚了。

脉乃数,脉还是有数。

这个数是一个客热,它不是胃热,它不能消谷。

胃由于汗出的太多而虚,虚极生冷,胃虚了,客气就趁机入胃,这指的是饮、水饮,水饮性寒嘛,所以他说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这段接着上边说的。

医生看到病人不能消谷,按着的脉又数,以为是有宿食而用下法,可是呢病人本来脾胃就虚寒了,这个寒就是刚刚说的胃中虚冷,那么又被误下之后,这个脉由数转弦,表示里头胃更虚了,里头停水加重,所以说胃气无余,那么早上吃的东西,胃没办法消化,到了晚上就会吐出来,这种情况叫做胃反。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第十七

气利有虚实之分。 下利——稀便 或水样便 频繁 矢气 湿邪阻滞 但当利其小便—(五苓散)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 虚 寒 下 利 治 禁 下 利 清 谷 , 不 可 攻 其 表 , 汗 出 必 胀 满 。 ( 33) 下利清谷——脾肾阳虚 不可攻其表——即使有表证 应先救里 后治表 汗出必胀满——误用发汗更伤阳气 脾胃虚寒加重
温胃散寒—半夏 降逆止呕 干姜散
(3)寒饮搏结胸胃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 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21)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斤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 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似喘不喘 寒饮搏结 似呕不呕 生姜汁—温化寒饮 胸中 似哕不哕 生姜半夏汤 宣通阳气 阳气郁滞 呕恶不能 半夏—化饮和胃 胸中极度 降逆气 烦乱 无可奈何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 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 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5)
浮—脉浮而无力 朝食暮吐
趺阳脉
(虚阳外浮) 脾胃虚弱 涩—按之脉涩滞 (脾阴不足)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
胃反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 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4)
寸口脉微而数—气血亏虚—宗气衰少—胃反 (脉数而无力) 胃中虚寒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二)证治 1、虚寒下利 (1)虚寒下利兼表证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 攻其表 。温里用 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6)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 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如水淋漓。若 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课件模板-013(共19)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课件模板-013(共19)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程林曰∶夫痈溃则为脓,脓上出必令呕, 故不必治其呕,脓尽则呕自止也。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 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注』呕病后渴饮而不呕,为胃气和,此 欲解也。因渴而后呕,呕而复渴,为水停 心下,此属饮家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赵良曰∶呕则饮去,饮去则阳气 回,津液犹未布,故渴耳。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集注』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呕不呕, 似哕不哕,诚不是喘,不是呕,不是哕也。 彻者,通也,竟是通心中愦愦然无奈,即 泛泛恶心之义也。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 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 一服。止,停后服。 『集解』李 曰∶生姜、半夏,辛温之气, 足以散水饮而舒阳气,然待小冷服者,恐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 也,此属支饮。 『注』呕病之人,津液已伤,本应渴也; 今反不渴者,以心下素有支饮故也,此属 支饮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徐彬曰∶支饮者,偏旁而不中正 也。 高世FS 曰∶支饮者,水气循经,屈曲支 行,其形如肿是也。支饮而呕,故曰∶此 属支饮。《饮咳篇》云∶呕家本渴,渴为 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寒 盛也。身有微热而复见厥,曰难治者,此 为寒盛格热于外,非呕而发热者比,故以 四逆汤胜阴回阳也。 『集注』高世 曰∶呕者水去寒犹在上, 小盒饭少,今复利者,寒亦在下也。脉弱 者,气衰于内。身微热者,格阳于外,呕 证如是,则上下寒而内外虚,若见手足逆 冷而厥者,则表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故为难治。

中医关于“呕吐”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呕吐”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呕吐”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呕吐呕吐是以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为主症的疾病。

其中,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临床呕与吐常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合称为“呕吐”。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尿毒症、颅脑疾病等,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呕吐”的古医书摘抄1. 《黄帝内经》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脉解》云:“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专篇,根据不同病因、症状而立法遣方,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

而且认识到呕吐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本病的治疗禁忌。

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酒痘,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云:“夫呕家有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谓:“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呕吐》云:“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生姜、黄芪、白术、香附之类。

”已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呕吐雏形。

4.明·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景岳全书·呕吐》云:“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

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这一分类方法,提纲挈领,对后世影响很大。

5.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以“泻肝安胃”为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治疗方药丰富。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1.病人呕吐,证属胃肠寒热错杂者,治宜用()A.大黄甘草汤B.大半夏汤C.小半夏汤D.甘草泻心汤E.半夏泻心汤2.食已即吐者,其主要病机为()A.脾胃虚寒B.寒饮内停C.胃肠实热D.胃热肠寒E.肝寒犯胃3.呕吐、哕、下利病的共同病机是()A.胃失和降B.脾胃升降失常C.寒热互结中焦D.中焦阳虚E.湿热内蕴4. “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者”选用何方治疗()A.小半夏汤B.文蛤汤C.半夏泻心汤D.吴茱萸汤E.生姜半夏汤5.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选用何方治疗()A.大半夏汤B.小半夏汤C.吴茱萸汤D.大黄甘草汤E.小柴胡汤6.大黄甘草汤用治热性呕吐的特点是()A.朝食暮吐B.食已即吐C.时泛清水D.呕吐不止E.欲呕不呕7.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大便燥结如羊屎状,当用何方主之()A.吴茱萸汤 B.大半夏汤 C.大黄甘草汤 D.半夏干姜散 E.小半夏汤8.吕某,女,35岁。

呕吐伴头痛两年,每每以生气为诱因,心烦易怒,重时吐食物,轻时吐涎沫,同时伴有胁痛,脉沉而弦,舌苔白。

()A.旋覆代赭汤B.旋覆花汤C.温经汤D.吴茱萸汤E.小柴胡汤【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1.大半夏汤的主要作用有()A.降逆补虚B.化痰涤饮C.润燥通便D.健脾补肺E.止咳平喘2.仲景用于治疗停饮呕吐的方剂有()A.半夏泻心汤B.小半夏汤C.半夏干姜散D.生姜半夏汤E.大黄甘草汤3.需用浆水煎煮或调服的方剂有()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百合地黄汤 C.赤小豆当归散D.生姜半夏汤 E.半夏干姜散4.下列哪些方剂不属于表里双解法()A.越婢加半夏汤 B.厚朴七物汤 C.猪苓汤 D.大柴胡汤 E.防己茯苓汤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1.胃反2.气利3.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1.比较《金匮要略》第十七篇“大黄甘草汤证”与“大半夏汤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
➢ 成因 二、虚寒胃反(原文3、4、5)
胃反
➢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 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 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 虚冷故也。
➢ 脉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 爲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脉反弦 ,故名曰虛。(3)
胃反
一、胃反病机(原文3、4)
虚寒呕吐-胃反
(原文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治则:补虚润燥,和胃降逆 方药:大半夏汤 半夏(重用):降逆止呕 人参、白蜜:润燥补虚
小结胃反
➢ 病因:误汗、误下 ➢ 病机:中焦虚寒,脾阴亏虚 ➢ 脉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大便干 结,脉微数或弦或趺阳脉浮涩 ➢ 治疗:大半夏汤 ➢ 预后:脉紧而涩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干呕:肝经有寒,侵犯于胃,胃气上逆 吐涎沫:胃虚寒饮上泛 头痛:寒邪循肝经上行至巅顶 治疗:温散寒饮,补虚降逆 临床症状:心下痞满、嘈杂吞酸、肢冷、脉弦、舌 淡红苔白腻
虚寒呕吐
原文8 原文9
病机 病位
症状
胃阳虚 寒饮上逆 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
胃 呕吐、胸满
肝胃 干呕、吐涎沫、 巅顶痛
饮邪致呕的辨证要点 :口渴否 ➢ 先呕却渴:胃有停饮所致呕吐,呕后水饮尽去,
胃阳恢复,津伤而口渴,提示病将 好转。 ➢ 先渴却呕:胃有停饮之征。这里的“渴”是由
于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气化受阻, 津液不能上承而致渴;渴而饮水, 致饮邪更盛,必上泛而呕吐。 ➢ 呕而不渴:由于水饮内盛所致,属于支饮。
呕吐-成因
总治则
呕吐 实热:“阳病属腑”实则阳明,胃肠, 和胃降逆

通腑去邪
下利 虚寒:“阴病属脏”虚则太阴,脾, 温中散寒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2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 紊乱等并发症。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可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3
分类与鉴别诊断
现代医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 病程等因素,将呕吐哕下利病分为不同 类型,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同时,还需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鉴别诊 断,以避免误诊误治。
脾胃虚弱型下利
症状表现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 ,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等症。
治疗方法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也可 配合使用艾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
饮食调理
饮食应以健脾益气、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生冷、油腻、 刺激性食物,可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止泻作用的食物,如山 药、扁豆、莲子等。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进食不洁食物;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 质。
日常保健建议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胃肠道 疾病。
06
现代医学视角下的认识与处理建议
现代医学对呕吐哕下利病的认识
1
病因学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呕吐哕下利病可能由多种 因素引起,如胃肠道感染、食物中毒、 药物反应、神经系统疾病等。这些因素 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 临床症状。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疾病概述 • 呕吐证治 • 哕证治 • 下利病脉证治 • 中医治疗方法与药物选择 • 现代医学视角下的认识与处理建议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呕吐哕下利病是指因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胃气上逆、肠气下泄,出现呕吐、呃逆(哕)和腹泻(下利)等症状 的疾病。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金匮要略-精品医学课件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金匮要略-精品医学课件
下利 泄泻 痢疾
实证 热证 虚证 寒证
治疗原则
多责之于胃肠——实则阳明 和胃降逆,通腑祛邪
多责之于脾肾——虚则太阴 健脾温肾
原文
呕吐的病因病机,脉症和治禁
1.饮邪致呕 ⑵ 2.误治致呕 ⑶ 3.“胃反”的病机和脉症 ⑷、⑸ 4.呕家有痈脓及欲吐病人的治疗禁忌⑴、⑹
呕吐证治
虚寒证: 大半夏汤(16) 半夏干姜散(20) 茱萸汤(8、9) 四逆汤(14)
实热下利—大承气汤(37~40) 泄泻 —小承气汤(41)
下利脓血—桃花汤(42) 热利下重—白头翁汤(43) 痢疾
虚寒下利兼表—四逆汤救里为先,
虚寒
桂枝汤,解表为次
下利 寒厥下利,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
气虚滑脱下利—诃梨勒散—敛肺涩肠,止利固脱
实积 下利 下利 脓血
—大承气汤—攻下实热 —小承气汤—泄热通便,消滞除满 虚寒下利,滑脱不禁—桃花汤
胃反病机:脾胃虚寒,气阴亏虚。
第11条
(二)实热呕吐 1、肠热犯胃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论述热客肠胃呕吐下利证治。
第17条
(二)实热呕吐 2、肠胃实热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论述胃肠实热证呕吐证治。
分析
食已即吐
第21条
3、饮结胸胃—饮重于寒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 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 夏汤主之。
半夏
生姜汁
治法:辛散寒饮,舒展气机。
大半夏汤 半夏干姜散 小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
病机 脾胃虚寒不能
消谷,久吐伤 津,气阴两虚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软肠鸣,心下痞,舌苔腻而微黄,
• 治法: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 方剂:半夏泻心汤
寒热互结中焦证:第十条
运用范围: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 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 早期肝硬化、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错杂、肠胃 不和者。
加减:气机结滞,加枳实、升麻开结散滞;食积, 加神曲、山楂消食化积;痛者加芍药甘草汤; 泛酸加左金丸;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胃火盛者 加蒲公英,重用黄连。
胃寒气逆的呃逆证治:第二十二条
运用范围: 膈肌痉挛导致的呃逆、急性胃炎、幽门不全梗阻、幽门梗 阻、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等见上述证机者。 加减:
1、兼见食欲不振,加白术、茯苓、神曲以健脾消食。 2、腹胀加木香、砂仁、枳壳,以行气除满。 3、心下痞闷,加柴胡、枳实、芍药,以行气疏肝。 4、呃逆气冷,或胃脘隐痛,加吴茱萸、干姜,以温胃止
2、“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3、“止,停后服”。
寒饮搏结胸胃证:第二十一条
运用范围:眉棱骨痛、急\慢性胃炎、胃或贲门痉 挛、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梅尼埃综合症等 属寒饮搏结胸胃者。
加减:1、呕吐清稀痰涎或头晕目眩,可合苓桂术 甘汤加泽泻以加强降逆化饮之效。
2、若胸中烦满懊恼明显,舌苔偏黄,提示饮
谢谢观赏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 方,又治吐水(十七)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 再服。
胃肠实热证:大黄甘草汤
• 病机: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胃失和降 • 主证:食已即吐
①每当食物刚吃完,旋即尽吐而出; ②不食不吐,一食即吐; ③气势汹涌、冲逆而出。 • 兼症:胃脘灼热疼痛或热胀,口渴喜饮,口 苦口臭,大便干燥甚或不通或大便不爽,小 便短黄,舌红苔黄少津或干燥,脉滑有力。 • 治法:泻热去实

呕吐哕理论参考资料

呕吐哕理论参考资料

呕吐哕理论参考资料1.关于呕吐哕的概念《内经》中没有“呕吐”之名,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灵枢•经脉》中称“呕”、“呕逆”。

张仲景是最早提出“呕吐”之名的,他在《金匮要略》中列“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专篇论述,并首次提出“干呕”之名。

古代认为呕与吐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的。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呕吐》指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哕;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

是以干呕则曰食谷欲吐,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

李东垣则认为“声物兼出者”为呕;“物出而无声者”为吐。

朱震亨则以呕吐并称,他指出:“凡有声有物谓之呕吐”。

由此可见,呕与吐虽有区别,然而后世并不强加区分,目前临床也是视呕吐为一证,不去进行细微的鉴别。

但古代医家中亦有将呕与吐分别论述者,如李中梓《医宗必读•呕吐哕》说:“古人以呕属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

吐属太阴,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血病也”。

“哕”义古今词义有异。

从《灵枢•杂病》对于“哕”治疗方法的描述可知,“哕”义为呃逆。

如“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伤寒杂病论》从《内经》之说,认为“哕”即“呃逆”义。

如“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等,根据分析,文中言及之“哕”当是呃逆之义。

至南北朝,“哕”义开始逐渐衍变为“干呕”义。

据李玉清考证,《小品方》“热病门”中有“疗伤寒呕哕方”,后人将“呕哕”视为一个词,而非两个词,此时“哕”开始发生转变。

(李玉清.“哕”义衍变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08-110)唐代时“哕”义比较广泛,既有呃逆义又有呕义。

如唐•皮日休《二游诗•徐诗》有云:“有此竞苟荣,闻之兼可哕。

”从诗意可知“哕”义为干呕。

但也有医家认为哕即“呃逆”者,如《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哕候”之病机采用的是《灵枢》中关于“哕”(既呃逆)病机之论述,《外台秘要•霍乱及呕吐》对哕的病机描述及“但闭气抑引之”、“痛抓眉中央闭气也”、“以物刺鼻中,若以少许皂荚屑内鼻中,令嚏则差”、“饮新汲井水数升佳”等治哕方法可知,此书的“哕”义仍为呃逆。

呕吐哕下利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脉证治第十七
五、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 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 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讨论】
①第4条是承上文以脉理阐明病机,说明宗 气不足亦可形成胃反证。《金鉴》认为此 条文义不属,必有错简,有待进一步考证。
②第5条指出脾阴和胃阳两虚的胃反证
趺阳脉候脾胃,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 以降则和,故趺阳脉不应浮,浮则胃气升 而不降,故云“浮则为虚”;脾以升则健, 故脉不应涩,涩则为脾阴伤,故云“涩则 伤脾”。胃阳虚而脾阴伤,以致不能磨化 (消化)谷食,势必上越而吐,于是形成 “胃反”。
②本方无止呕作用,为何用之?
“舍其标而治其本也”,本证与停饮作呕不同, 故不用生姜、半夏辈,而用四逆汤温阳救逆,使 胃阳振奋,便可逆止呕平。
证:呕而脉弱 或沉细欲绝 舌淡苔白滑 四肢厥 冷 身有微热 或兼泄利不止 汗出 等
理:阴寒内盛 格阳于外 法:回阳逐寒救逆 方:四逆汤 注:附子生用力大,更有人主张用散剂。 【临床运用】:目前主要用于寒性霍乱。
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胃扭转,幽门梗 阻 等属于虚寒者。
三、热性呕吐证治
1、大黄甘草汤证-胃肠实热上冲的呕吐证治(17) 十七、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讨论】
①“食已即吐”的含义: 要注意“食已”二字,可知不食不吐,一食即吐。
“食入即出为有火也” 王冰
由于火性急迫,故其吐势急,一入即出。与大半夏汤证 “朝食暮吐”大相径庭,一热一寒,一实一虚,泾渭分 明。
便去,胃气下降,呕吐则止。 【临床运用】 1、神经性呕吐属实热者用此方釜底抽薪; 2、尿毒症呕吐; 3、新生儿内服外洗 可 清脏腑、去胎毒、下胎屎、
解百毒。
治新生儿不食乳、便秘、胎黄(加茵陈)、鹅口 疮、脐部感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反的证治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
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十六)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
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胃反的证治:第十六条
• 主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清冷不 化,心下痞满,大便燥结,脉虚缓无力,舌质淡。 • 病机:中焦虚寒,脾胃失调,肠中燥结 • 治法:和胃降逆,补虚润燥。 • 方剂:大半夏汤 • 临床应用:神经性呕吐、顽固性贲门失迟缓综合 症、贲门痉挛、幽门水肿性呕吐、幽门梗阻或不 全梗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扭转、肠粘连等所 致呕吐,及化疗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胆囊炎、尿毒症等病,或因放化疗引起的呕吐,
以及神经性呕吐。符合本方证机者。
阳虚饮盛证
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二十)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
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阳虚饮盛证:第二十条
• 主证:干呕,吐逆,吐涎沫
• 伴见症:胃脘处畏寒喜热或冷痛,口淡不渴或喜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第十七

一、呕吐:

1、由各种原因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
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称为呕吐。
2、根据本篇所论,可归纳为湿热证、虚寒证、
寒热错杂证、水饮内停证等四个证型。 3、治法上应当虚实异治:实证者,应当驱邪与 和胃降逆法同用;虚证者,应当补虚与和胃降
逆法同用。

二、哕:

诊断: 西医:冠心病 中医:奔豚病(肝气奔豚) 病因病机:血虚肝郁,气郁化火,郁火上冲 治法:养血柔肝,疏解郁火,平冲降逆 主方:奔豚汤加减 方药: 生甘草12g,生桑白皮9g,当归9g,川芎9g, 生白芍18g,黄芩9g, 生葛根18g,生姜8g, 清半夏12g,代赭石24g(先入),丹参12g
• 治法:补虚清热,降逆和胃
• 方剂:橘皮竹茹汤
• 方义分析:方中橘皮、生姜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使
胃气下行;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虚;竹茹清热安 中。
气虚挟热的呃逆证治:第二十三条
应用范围:混合性食管裂孔疝、碱性反流性胃炎、膈肌 痉挛、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呕吐、腹部手术后呃逆 不止、妊娠呕吐、急性坏死性肝炎等。 加减:1、若气阴两虚,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口渴多 饮,加茯苓、半夏、麦冬、枇杷叶益气养阴、和胃降 逆。 2、舌红苔黄,胃热显著者,可加黄连、芦根、山 栀,清胃泻热。 3、兼痰热者,加竹沥、瓜蒌仁,化痰清热。 4、舌红无苔,或中剥,胃阴匮乏,可加沙参、石 斛、麦冬,滋养胃阴。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
胃寒气逆的呃逆证治:第二十二条
• 病机:寒邪阻胃,胃气上逆
• 主证:干呕,呃声有力,得寒则剧,得温则减,手足
厥冷,但动则缓解,伴胃中冷,舌淡苔薄白,脉弦有
力或迟缓。
• 治法:温胃散寒,降逆止哕
• 方剂:橘皮汤 • 方义分析: • 橘皮理气和胃,并通胃络,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胃肠实热证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
方,又治吐水(十七)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
再服。
胃肠实热证:大黄甘草汤
• 病机: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胃失和降 • 主证:食已即吐 ①每当食物刚吃完,旋即尽吐而出; ②不食不吐,一食即吐; ③气势汹涌、冲逆而出。 • 兼症:胃脘灼热疼痛或热胀,口渴喜饮,口 苦口臭,大便干燥甚或不通或大便不爽,小 便短黄,舌红苔黄少津或干燥,脉滑有力。 • 治法:泻热去实
胃反的证治:第十六条
临床加减: • 1、虚燥口渴喜饮者,加葛根、天花粉、麦冬、 沙参以生津润燥止渴。 • 2、呃逆者,加陈皮、竹茹、旋覆花、代赭石以 降逆止呕。 • 3、久病血虚而大便秘结如羊屎者,可加当归首、 火麻仁、郁李仁以养血润肠通便。 • 4、病人痰多胸闷者,加瓜蒌、薤白、枳壳,以 宽胸行气化痰。
气虚挟热的呃逆证治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二十三)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生姜半斤 竹茹二升 甘草五两 大枣三十枚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
气虚挟热的呃逆证治:第二十三条
• 病机:胃虚有热,虚热动膈,气逆上冲 • 主证:呃声低微而不连续,伴虚烦不安,少气口干, 不欲多饮,手足心烦,舌红,苔薄黄或苔少,脉虚数。
心下悸动气逆上冲2年,加重1个月。患者平素
性格暴急,易于发怒,容易紧张,且有高血压
病、冠心病病史10年。发病时西医以冠心病、
心绞痛治疗,症状如故。刻诊:常因生气引发
心下胀满、动悸,气欲上冲,甚时气冲至胸咽、
巅顶,人事不省,纳差,大便不爽,口干欲饮,
体形消瘦,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有力。

• • • • • • •
寒热互结中焦证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 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十)
寒热互结中焦证:第十条
• 病机:寒热痞结,升降失调 • 主证:呕吐,心窝部痞满,嘈杂不适,按之濡 软肠鸣,心下痞,舌苔腻而微黄, • 治法: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 方剂:半夏泻心汤
3、不思饮食或纳谷不香,加鸡内金、隔山 撬消食健脾。
寒饮搏结胸胃证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
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二十一)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 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止,停后服。
寒饮搏结胸胃证:第二十一条
寒饮停胃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方见痰饮中(十二)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 再服。
寒饮停胃证:第十二条
• 主证:呕吐剧烈,谷不得下,口不渴,心下 痞,舌质淡 • 病机:胃寒饮停,寒饮上逆,胃失和降。 • 治法:散寒化饮,和胃降逆。
• 方剂:小半夏汤(治呕之祖方)
胃肠实热证:大黄甘草汤
临床应用:急性胃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 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 上消化道出血等所致之反射性呕吐。及由脑卒中、 病毒性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糖尿病、农药中毒 等所致之中枢性呕吐。 加减: 1、呕甚者加竹茹、瓦楞子、芦根等,以清热降逆; 2、热甚者,加山栀、黄连、黄芩等,以清热降逆。
• 按语:小半夏汤是治疗胃有停饮的方剂,亦
治痰饮和胃气虚寒之证,但若属于热性之呕
吐,又当别论。
寒饮停胃证:第十二条
• 注意:
• 1、生姜配生半夏:生姜能制约生半夏的彪悍之
性;
• 2、方后注云“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者,久
煎浓煎,减缓生半夏之毒性。
• 运用范围:梅尼埃综合症、贲门痉挛、溃疡病形
成之幽门梗阻、胃扭转、胃癌、胃炎、胰腺炎、
胃寒气逆的呃逆证治:第二十二条
运用范围:
膈肌痉挛导致的呃逆、急性胃炎、幽门不全梗阻、幽门梗
阻、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等见上述证机者。
加减:
1、兼见食欲不振,加白术、茯苓、神曲以健脾消食。
2、腹胀加木香、砂仁、枳壳,以行气除满。
3、心下痞闷,加柴胡、枳实、芍药,以行气疏肝。 4、呃逆气冷,或胃脘隐痛,加吴茱萸、干姜,以温胃止 痛。
运用范围:眉棱骨痛、急\慢性胃炎、胃或贲门痉 挛、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梅尼埃综合症等 属寒饮搏结胸胃者。 加减:1、呕吐清稀痰涎或头晕目眩,可合苓桂术 甘汤加泽泻以加强降逆化饮之效。 2、若胸中烦满懊恼明显,舌苔偏黄,提示 饮郁化热,热扰心神,可合栀子豉汤清心除烦;
胃寒气逆的呃逆证治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二十二)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升下咽即愈。 生姜半斤

1、即呃逆,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胃气上逆动膈,气
逆上冲。临床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
自制为主要表现。 经久不愈。本篇所论呃逆可归纳为实热内阻,胃
2、本病既可突然发作,数作即止,亦可间歇发作,
寒气闭,胃虚有热三型。
3、在治法上,应当调理气机,降逆和胃止呃,并 根据病情消除致病之因。


三、下利: 包括泄、泻、痢疾三种疾病。 泄是大便溏泻,时作时止; 泻是一时如水下注; 痢疾,初起里急后重很明显,继则增剧,便出 粘稠秽浊物,或脓血腐败物,便出艰难。 泄泻的辨治:分清寒热虚实。实证重在驱邪,虚 证重在健脾。张仲景提出“当利小便”,是治 疗泄泻的重要法则,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也。
复习思考题
• 1、何谓胃反?其证候特点是什么?如何治疗? • 2、试比较生姜半夏汤证,小半夏汤证。半夏干 姜散证在主证病机、治法、服法上的异同。 • 3、写出本篇治疗呕吐、哕、下利病的方剂及具
体药物。
[重点条文] 17、12、20、21、16、22、23。


患者,男,65岁,1999年12月31日初诊。发作性
• 病机:寒饮搏结,气机不畅 • 主证: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但整个心胸烦 闷懊恼无可奈何,伴心下痞满,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
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沉滑。
• 治法:辛温寒饮,通阳开结。 • 方剂:生姜半夏汤。 • 服药特点:1、“小冷服”; 2、“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3、“止,停后服”。
寒饮搏结胸胃证:第二十一条
热饮,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而乏力。
• 病机:中阳不足,寒饮内盛,胃气上逆
• 治法: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 服法特点:1、“浆水煮散”;2、“顿服之” • 思考:半夏干姜散与小半夏汤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