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开篇以一“乐”字作统领,写景、写事、写情,然后以一“悲”字为核心,写宴集之后的感慨。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感慨顿生;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痛”随之而生。又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之来者”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岂不痛哉”!因此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赤壁赋》由现实中的“水月”入笔,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展现柔和之美;之后转入历史中的“水月”,凭吊古人,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饱含苍凉之意;最后写及哲理中的“水月”,感叹人生须臾,体悟人生之道,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正所谓在水月中体情悟理,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而兼具哲理。
二、单元教学策略——其志一也
古代散文教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要想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就必须转变以往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习惯。这几篇经典散文的教学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体现新课标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游褒禅山记》前两段记游,与后文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议论部分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作文章。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本文的议论部分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便体现了这一点。首先要有志;虽有矢志不渝的决心,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这里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最后阐明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在这里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治学、处事应该有很好的启发。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准备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源自、拓宽视野。3、多媒体配合。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
必修教案
1118 21:20
::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说明
当涂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文本解读——品景趣、情趣、理趣,信可乐也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本单元的三篇散文,情、景、理,三者兼备,情景之间理趣流动。《赤壁赋》由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感伤写到人生失意的悲情、随遇而安的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兰亭集序》作为书序,先介绍兰亭集会“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之后由宴游活动谈及生死观,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游褒禅山记》先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赏游的过程,然后借赏游经历阐明治学观点,最后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三篇文章均将情、景、理三个方面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情不是虚情,景不是滞景,理也绝非呆理,情、景、理妙合无垠。
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并认识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单元教学方法当首选“诵读指导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当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因此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以诵读为纽带,可以正字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学生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关于诵读指导,如果教师对诵读的评价、指导笼统、粗糙,诵读指导法的作用便无法发挥。若想让学生读出兴趣,就要帮助他们扫除前行的障碍,让学生的诵读品味有法可依,引导学生逐步读出“情味”来。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都隔了一层,最好是教师亲自指导,提醒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在课堂上营造尊重阅读的氛围,必要时教师可以领读。
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1、朗读。
2、评价。(读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关键在 :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师泛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
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
明确:乐
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
明确: 景——美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山)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 一觞一咏
3、联想、比较、拓展:
①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赤壁赋》由现实中的“水月”入笔,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展现柔和之美;之后转入历史中的“水月”,凭吊古人,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饱含苍凉之意;最后写及哲理中的“水月”,感叹人生须臾,体悟人生之道,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正所谓在水月中体情悟理,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而兼具哲理。
二、单元教学策略——其志一也
古代散文教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要想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就必须转变以往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习惯。这几篇经典散文的教学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体现新课标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游褒禅山记》前两段记游,与后文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议论部分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作文章。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本文的议论部分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便体现了这一点。首先要有志;虽有矢志不渝的决心,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这里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最后阐明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在这里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治学、处事应该有很好的启发。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准备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源自、拓宽视野。3、多媒体配合。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
必修教案
1118 21:20
::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说明
当涂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文本解读——品景趣、情趣、理趣,信可乐也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本单元的三篇散文,情、景、理,三者兼备,情景之间理趣流动。《赤壁赋》由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感伤写到人生失意的悲情、随遇而安的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兰亭集序》作为书序,先介绍兰亭集会“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之后由宴游活动谈及生死观,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游褒禅山记》先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赏游的过程,然后借赏游经历阐明治学观点,最后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三篇文章均将情、景、理三个方面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情不是虚情,景不是滞景,理也绝非呆理,情、景、理妙合无垠。
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并认识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单元教学方法当首选“诵读指导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当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因此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以诵读为纽带,可以正字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学生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关于诵读指导,如果教师对诵读的评价、指导笼统、粗糙,诵读指导法的作用便无法发挥。若想让学生读出兴趣,就要帮助他们扫除前行的障碍,让学生的诵读品味有法可依,引导学生逐步读出“情味”来。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都隔了一层,最好是教师亲自指导,提醒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在课堂上营造尊重阅读的氛围,必要时教师可以领读。
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1、朗读。
2、评价。(读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关键在 :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师泛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
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
明确:乐
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
明确: 景——美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山)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 一觞一咏
3、联想、比较、拓展:
①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