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思考论文
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的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有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的发展,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认识到,通过实施心理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任课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智育、心育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教师将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学生的角度讲,教学主要是一种学习过程。
学生的求知和成才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学生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之中,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付出一定的脑力、体力和心理能力来处理好他与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解决不仅受其自身经验和付出、投入的精力的影响,同时也受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师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之,学习必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困难、挫折和失败,因而,学生渴望教师在教学上给予帮助和支持。
从教师的角度讲,掌握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学生不畏艰辛的创造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愿望,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因此,课堂教学理当更充分地体现心理教育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具体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能够得到激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有积极情感的投入,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健康心理的表现。
试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试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内容提要:现今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除了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内容。
这需要教师澄清认识,提高素质,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内容同专业技能、思想政治、就业指导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采取鼓励、互动、欣赏等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国家教委颁布的德育大纲的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
根据调查,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全方位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让每一位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为了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这一举措能够顺利的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打铁还须自身硬,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是前提。
一是要澄清认识。
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精选教育文档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
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则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呢?从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从纪律约束到民主课堂教师需要有一种新的理念指导,将旧式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的教育模式转化为民主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
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二王秀伟老师教授的是小学语文。
学生们都喜欢上王老师的课,课堂上没有“坐好”“手背好”等严厉的提示声,而是充满了学生的笑声。
他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学得快、忘得也快的情况,不是用纪律去约束学生,而是用“猜字谜”“找朋友”“配对子”“你说我猜”等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生字。
强制性的考试、机械性的抄写等被一个个轻松快乐的游戏代替,并有效地防止了遗忘,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热情,让学生以愉悦轻松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解除学习压力,快乐成长。
2.从教师发问到学生质疑教师只有将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课堂上,有些学生即便心里有很多问题,也不敢提出来,为什么?因为他们有顾虑,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被老师和同学笑话,所以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不能讥讽、嘲笑,甚至不理不睬,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出质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责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和积极的心态,是教师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遇到错误也应该勇敢面对并及时纠正。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对错,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2.鼓励学生发展合作精神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合作精神的学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使他们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情感需求,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法1.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积极愉快的学习心情。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和愉悦。
2.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特点都不尽相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
在解决学生的问题时,要有耐心和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感到被关爱和被认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免疫力,使学生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数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学科,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表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建立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探索,积极参与。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愉快、放松和自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不鼓励学生互相攀比,而是让同学们放开心扉,互相学习,互相支持。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情绪不稳定,情绪消极等情况出现,这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教师要做好学生情绪的观察,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要及时关心和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所处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慰和鼓励。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情感的温暖和美好。
师生情感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兴趣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育心理学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启示。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教师可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激励性反馈、认知激活、情感教育等,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在学生管理方面,教育心理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行为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和学生辅导,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提供了很多行为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奖励和惩罚的运用、自我调控技巧的培养等,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就,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通过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科学。
它探究了学习者如何获取、加工和储存信息,以及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对学习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原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心理学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正向和负向的激励,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有趣、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信息加工和储存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加工和储存对于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学习心理学提供了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储存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演讲和讲解技巧,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具象化的比喻和图像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增加信息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记忆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储存和回忆所学知识,如制作思维导图、编写学习笔记等。
三、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学习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喜好,因此教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对于喜欢视觉学习的学生,可以运用图表、图片等多样的教学资源;对于喜欢听觉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其主要目的是理解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改进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困难以及心理需求,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具体实践。
一、了解学生发展特点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教师应该采用具体操作、游戏化和亲子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而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教师可以通过推理、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诊断和干预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例如,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分步引导、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具体教学对象、形象化教学以及巩固练习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三、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目标、提供即时反馈和奖励、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个体化教学和辅导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进行个体化的教学和辅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特长和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个别辅导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探究和创造的机会;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五、促进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促进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
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学习过程和学生心理特点,为教师提供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分析其积极影响。
二、认知学派与课堂教学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
其核心理论包括信息加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
教师可以借鉴这些理论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学习动力。
(2)激发思考:鼓励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知识结构的构建: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4)多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和效果。
三、社会学派与课堂教学1.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扮演着重要角色。
2.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共同建构知识。
(2)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他们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和尊重。
(3)教师鼓励:教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4)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四、发展心理学与课堂教学1.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婴幼儿到成年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过程。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阶段,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活动。
2.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个体差异的重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才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语文课堂的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建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学生个体心理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
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3、运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要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会影响到其一生。
二、积极挖掘语文资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找到情感教育的基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若能熟练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的成效。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有的学生是出于内在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学习,有的则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如好成绩、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认可等。
对于内在动机较强的学生,教师应提供更多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喜欢探索的学生,可以给出一些需要自己推导公式或解决复杂难题的任务,让他们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
而对于外在动机驱动的学生,教师要合理运用奖励机制。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依赖外在奖励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
因此,奖励应适度,并逐渐引导学生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比如,当学生因为取得好成绩而得到奖励时,教师可以同时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和乐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奖励,更是为了自我提升和满足好奇心。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和直观形象的特点。
在教学时,教师应多使用直观教具、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示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
比如,在教授数字概念时,可以通过数苹果、摆积木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量的变化。
而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需要独立思考和分析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来理解物理规律,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公式。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渗透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渗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其中。
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
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相融入才能让学生亲近老师,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二、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灌输与接收的关系。
现代新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只有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才能成为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应该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习得,通过习得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的确,“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
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
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创设参与情境提高心理素质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感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文档
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关,而且同非智力因素有关,例如稳定的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明确的学习目标,顽强的毅力,高度的自制力等,都是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因此,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学课堂上,让学生有一个健康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1. 教师教学由“传递式教学”变为“指导探究式教学”,由“一言堂”变“群言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压抑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当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时,教师要适当地给予点拨,努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
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丧失信心的特征,并想办法给予解决,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面对失败、让学生了解到失败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人生是在多次失败、多次成功的前提下不断成长的,只有正确地去面对失败才能不断调整自我,以增加社会适应性。
3. 要特别关注差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赏识,这样会给学生带来自卑感,导致学生逃学、厌学,甚至同教师处于对立状态。
有一段时间,某老师每天放学走时都发现自行车轮胎没气,后来通过深入调查知道是我们班的某同学干的,通过对该同学的询问,他说明了原因。
原因就是该老师瞧不起他,并且有一次上课提问,该同学举起手,老师就斥责学生说:“你会吗,还举手?”这样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学生很丢面子,于是就发生了放气的报复行为。
浅谈教师的课堂教学心理
学生 , 从而努力地去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 。 反之 , 假如不具备 良好的心理 , 便不知道 教学 的 目的为 何 ,不会 向学生发出希望
2 对学生负 责的心理 。这是一名教 . 师应该具有 的职业道 德。教师是人类灵 魂 的工程师 , 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 、 学生
的本 领 和做 人 的道 德 , 学会 生 存 。 师 只 教
机, 教学 中便会产生积极性 , 便有 了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基础 。不 具 备 良好 的 心 理 便
有有 了对 学生负责的心理 ,才会 去考 虑 用什么方法能 向学生传授一辈子有用 的 知识 , 才会认 真教 学 , 严格要求 , 积极 引 导, 并且绝不半途而废 。 3乐观豁达的心理。 . 乐观和豁达的心 理, 对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 的。有乐观豁
影 响
教师课堂教学心理表现 ,影 响着教
师对教学的态度和兴趣 ,从而影 响其教
学 风 格 的 发 挥 ,影 响 教 师 对 教 学 内 容 的
他们 心中早 已有应对 问题 的心理 准备 。
这样 的教师也 能认真地 控制 课堂气 氛 , 使其有助于课堂教学任务 的完 成。假如 不具备 良好的心理 ,便会在课 堂教 学 中
缩 手 缩 脚 , 敢 也 不 会 抓 纪 律 , 堂 上 一 不 课
讲解 , 响教师对教学 的组织 , 影 从而 又影 响着学 生的学 习兴趣 和思维 的发展 , 由
此 直 接 影 响 到 课 堂 的 教 学 效 果 。如 果 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心理状态 良好 ,一般来
旦出现问题 , 便茫然不 知所 措来自, 只能 听之 个性 的塑造 者 , 不但要 向学生传授知识 ,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事业,而课堂教学则是教育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特点、情感需求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的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有些学生可能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而主动学习,而有些学生则可能更多地受到外部奖励或压力的驱动。
教师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识别学生的不同动机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对于内在动机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外在动机占主导的学生,适当的奖励和表扬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认知发展方面,教育心理学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特点。
例如,小学生通常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中学生则逐渐发展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多运用直观教具、生动的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和综合。
同时,教育心理学强调个体差异的存在。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风格、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有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他们通过图像和图表能够更好地吸收信息;有的学生是听觉学习者,他们对讲解和讨论更敏感;还有的学生是动觉学习者,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教师了解这些差异后,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比如,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既可以通过板书和图片展示,也可以进行口头解释,甚至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
情感因素在学习中同样不可忽视。
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态度和自信心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而过度的焦虑和压力则可能抑制他们的思维和表现。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学渣”、“学霸”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一些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成为了重要的教学任务。
首先,语文教学中应强调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帮助其对才华横溢的人和事产生浓郁的感情认同。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课文中人物、事件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同时,教师应该借助语文课堂的机会,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增强自信,减轻焦虑情绪。
其次,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真理,从而获得自信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育可以体现在多方面。
例如,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全面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在文学阅读中使用故事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再次,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是一种追求美感、塑造美感、提升美感的教育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可以通过赏析和感受文学作品的方式进行。
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其中的唯美之处,弘扬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在学习现代散文时,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周围的美和感知生活的真谛,从而提高其审美水平。
最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只注重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的前提下,教育只能成为一种简单的灌输式教育。
因此,教育者需要采取一种更加深入的方式,注重思维领域的多种创造性方法。
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比较文学作品的异同之处,注重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心理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启发式教育、美感教育和思维发展等多方面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论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做情绪的主人活动设计理念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导、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开展实践和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构建开放的课堂运行体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格。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知道情绪的含义,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2、能力目标:提高对情绪的了解和把握程度,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使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形成自控能力。
3、情感目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达到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一些情绪调控的具体方法教法教具表演小品、讲典故、探究与合作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序幕:莫扎特的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快板欢快流畅的音乐,欢快流畅的音乐,向上滚动的自然风光图片,抒情尽兴,轻松快意。
导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
这些情景折射到人们的身上就有了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的情绪。
多种情绪的叠加、混合使得人的情绪更加丰富多彩,于是就有了喜忧参半,悲喜交加等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甘愿做情绪的奴隶,受情绪的支配。
如果情绪是洪水,那么我们的理智就是控制情绪洪水的一道闸门。
今天,希望大家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让理智牵引我们驱走不良情绪的阴影,做情绪的主人!〈活动一〉人生体验下面我们来做一项体验人生的活动练习。
找几个同学上来演小品A:先做叩门状“(嘟嘟…):我可以进来吗?B:进来(不耐烦),你有什么事(语气生硬)?A:我的凳子丢了,想问问你们宿舍捡到了吗?B:你的凳子丢了,我们怎么会捡到?没有,没有,(语气很不友好)。
A:那就算了,对不起,打扰了(退出)。
B:真烦人!A 又去敲另一扇门(嘟嘟…):我可以进来吗?C:门没有锁,你进来吧!(不冷不热)A:我的凳子丢了,想问问你们宿舍捡到了吗?C:不知道,你自己看看吧!(仍然很冷淡)。
A:(环视一圈,发现没有)对不起,打扰了。
C:没什么。
(淡淡地应付一句)A:又去敲另一扇门(嘟嘟…):我可以进来吗?D:请进(热情地将门打开),你有什么事情吗?(友好地)A:(有点感动了)真对不起,打扰你们一下,我的凳子放在走廊上,我想问问你们帮我收起来了吗?D:噢,别着急,不会丢的,你的凳子是什么颜色?A:红色,286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
单位:河东区友爱道小学
作者:李丽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认真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措施使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如何使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素质得到发展。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认为通过实施心理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什么是心理教育呢?我们认为凡能促进学生个性与心理品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叫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因此,教学理当更充分地体现心理教育的思想。
如果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课堂教学要体现心理教育的思想,以此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具体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精神生活的过程
快乐学习的实质,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投入,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学生的整个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伴随学生获得知识的是愉悦的情感体
验以及获得知识后的自豪和神圣感,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健康心理的表现。
快乐学习并不意味着学习是一个“轻松”、无压力的随便的过程。
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有压力、有焦虑、有烦恼,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体验的主流是快乐的,在学校生活中,他们的主导心境是愉快的。
二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他们不会学习,不会独立去获得知识,这是我们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顽症。
事实表明,学生不会学习,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自信心的重要原因,这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妨碍学生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控制学习进程,它的心理教育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会了学习,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胜任感、操纵感,产生一种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情感体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正是健康心理与个性的基本特征。
2.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欢乐,他们有更强的学习兴趣,更丰富的认知上的理智感。
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好心情、好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学生学会学习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思考者和真理的探索者。
学生在“亲自”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胜任感。
让更多的
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成功者,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走上了心理健康之路。
提高他们的学习本领,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就是从深层次上抓好了心理教育。
例如:在学习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中,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自己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比如:那个人为什么丢羊、丢了一次后为什么又丢了第二次、最后为什么不再丢了?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深入理解,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后,学生会有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作为教师来说,让学生学会学习应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
不要认为只有优秀学生,只有重点学校的学生才能学会学习。
这种学习观是错误的。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学习,都能不同程度地在不同层次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
只有参与,才能学会。
3加强对学生学习的个别指导。
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天赋、自己的个性特点把自身的学习潜力发挥出来,在学习中有所作为,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正确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主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内部动机,适当给予鼓励,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对学生多奖励的心理价值
就在于,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知识的学习带来趣味感,给学校生活带来意义感,因而奖励就无可争辩地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独特价值。
在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下,奖励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考分和学习上的成功者,这样多数的中差学生就很少有受到奖励的机会,如果多数学生不能或很少得到奖励的机会,这种教育就是一种失败的、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为了体现心理教育的思想,教师在使用奖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每个学生“找到”使他受奖励的机会。
教师要解放思想,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值得奖励的地方,例如,正确或部分正确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在理解问题或做作业的过程中进行了新的尝试;与过去相比,学习哪怕有了微小的进步等。
这些都是值得奖励的行为。
2.奖励方式多样化。
不要一说到奖励就是发奖状、大会表扬、发奖品,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对值得肯定的学习行为说几句赞赏的话,面对他们微笑,这些都包含了奖励的含义。
例如:班里一个平时不爱动脑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我讲课文《丑小鸭》时,非常同情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当有问题“其他鸭子这样对丑小鸭对吗?”,他举手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并说出了道理。
我抓住这个机会对他进行表扬,并鼓励他只要爱动脑筋,就能把问题回答出来。
虽然是几句简单的表扬,却增强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课堂提问中,我发现他举手的次数明显增多了。
3.让所有学生轮流作班干部。
让学生当班干部是一种有效的奖励方式。
在作干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习领导才能,学到独立与自信。
事实上,让学生作班干部是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好方式。
对此,每个学生应该机会均等,这种机会如被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垄断就是不正常的。
例如:我让班里每个学生轮流做两天班长,有些平时纪律较差的学生,在担任班长这两天非常守纪律,当看到其他同学不遵守纪律时,会加以制止与劝说,由于自己有了体会,促使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
四让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这种手段同时也发挥着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评价要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评价要从多个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三是评价要有激励性,要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正确的学习评价具有以下心理教育功能。
1.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正确的学习评价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欢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正确积极的学习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
3.正确的学习评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潜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积极地评价自己,使他们在个性上变得成熟起来。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教学中对学习的评价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1.评价应该是全过程的,而不应该是只重结果的。
由于学生天赋上的差异,认知方式上的差异,环境、家庭与教育的差异,学生在学习成绩上肯定是千差万别的。
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评价学生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发挥的程度。
只要学生作出了努力,只要学生有不断进步的愿望,他们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积极的评价。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而不仅仅是为了最终成绩。
2.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以适应教育的需要。
百分制只是若干评价方式之一,而不应使之成为或几乎成为唯一的评价方式。
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应加大等级评定、评语描述和某些心理测量的份量。
心理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渗透到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教育,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发展状况怎样,最终是学校各方面教育形成合力后的一种结果。
它要求教师应懂得心理教育的意义、心理教育的主要原则以及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我们要自觉地实施心理教育,尤其是通过大量日常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心理教育,使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