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上)》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7.3)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7.3)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把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就会加快,效率就会提高。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掌握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教育史上,提出直观性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它给中世纪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使书本知识与其反映的事物联系起来。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人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乌申斯基、布鲁纳等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

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p218识记p219~220(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分:学科课程:亦称“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

特点: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

主导价值:传承人类文明,掌握文化遗产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

特点:亦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主导价值: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分: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综合课程按综合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简单相加综合、相关课程综合、一体化课程。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它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背诵要点:第7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背诵要点:第7章

4.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
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② 侯斯的的实施取向分类包括技术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三方面。
19.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① 课程变革的特征(如评价体系的改革)
② 学校的特征(校长的角色、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③ 政府机构的力量和社区的支持。
20. 课程评价:一般认为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的学业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5.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6. 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在于:
① 分科设置;
② 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
四个成分为:决定方案标准——决定方案表现——比较表现与标准——确定表现与标准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五个阶段:设计——实施——过程——产品——比较;
评价者的工作是向决策者报告,确定问题和建议可能的矫正行为,差异存在时,决策者是差异评价模式的关键人物。
(3)CIPP模式即背景——输入——过程——产品模式
③ 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其优点在于:
① 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② 知识的完整性;
③ 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

教师资格考试 第七章教 学(上)

教师资格考试 第七章教 学(上)
启而不发不是启发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以问发思 以理发思 以变发思 以情发思 (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巩固性原则

1、涵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牢 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记忆,并能在需要 时及时再现出来。


“愤”乃“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乃“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西方:最早的是苏格拉底“产婆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 理。”

3、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智力水平高,并不标志着知识就一定多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两种不同的老师:经师——人师 1、涵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的过程。 2、内容: (1)教书必然育人



3、巩固知识
保持在记忆中 “筛子读书法”


4、运用知识
完成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


5、检查知识
上述五过程可灵活运用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
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间接反映,取决于对教学规律 的认识程度。 只有正确的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七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七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七章》知识点与练习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1、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注意:教学不等于智育,还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途径不仅仅只包含教学,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2、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考点:要求掌握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教学在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二、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1、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有力工具。

2、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是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注意:学校工作除教学外,还有党务、行政、后勤等,学校教育的途径除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练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考点:正确理解“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这句话的内涵。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

3、培养审美情趣、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4、促进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

受认识论一般规律的制约。

特殊性。

认识目的特殊,非发现发明而是缩小差距。

认识对象特殊:书本。

认识条件特殊:教师的指导。

认识序列特殊:多端性。

认识过程特殊:人类认识的捷径。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的认识来源于两个方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教育学》笔记第七~八章-教学(上)

《教育学》笔记第七~八章-教学(上)

第七~八章教学(一)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意义和任务1. 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 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智育的主要途径,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中心地位。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 任务:教学任务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一般任务为:(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其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1. 概念: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1)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重在说明学习过程。

(2)夸美纽斯:个体认识论为基础的教学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

(3)赫尔巴特:“统觉理论”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4)杜威:“从做中学”,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

(5)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课堂教学知识点汇总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的概述★★★1、教学的含义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a、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b、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c、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目的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b、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3、教学的功能a、教学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传递和继承人类知识文化,社会延续发展的条件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柏拉图“理念世界”培养军人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儿童年龄分期“和谐教育”昆体良因材施教反对体罚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专才教育——通识教育“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a、重视教师——重视学生b、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c、重视教法——重视学法d、重视认知——重视发展e、重视结果——重视过程f、重视继承——重视创新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念★★1、教学理论的概念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既是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处方性、规范性理论。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前者:“怎样教”促进学习后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描述学习b、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有两种极端:“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其实,教学与课程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研究侧重点不同:课程(学习的范围)教学(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七章 教学(上)+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教学(上)重点提示本章一直是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中不仅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且还有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所以,本章是考生迎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的结构。

(3)教学原则。

(4)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纲链接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地位和意义。

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4.历史上的教学过程:(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

(3)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

(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

(5)杜威,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的特点:(I)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第七章,教师资格考试

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第七章,教师资格考试

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第七章,教师资格考试以下资讯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第七章”,希望每个考生都能认真复习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多看看书,熟悉每一个知识考点,取得好成绩。

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等方面的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站!一、单选1、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根据(课程的任务)划分。

2、校本科程一般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形式出现。

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4、(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目的、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5、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为我国实行课程教材多样化和三级管理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7、(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8、(广义的课程设计)涉及从基本理念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

9、(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多选1、广义的课程内容包括(某一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等全部教育的总和;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社会政治的需要;课程理论的影响;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

)3、新课程改革涉及的内容有(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与教材管理。

)4、当前我国的课程计划包括的组成部分有(课程设置;学科标准;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5关于课程标准表述正确的是(课程标准包括前沿、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课程标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部分;课程标准原称教学大纲。

教育学,知识点,第七章

教育学,知识点,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少,所占分值较低,建议学员加强理解,一般掌握。

题型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为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课程概述【识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

【领会】(一)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课程是知识:在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

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

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

容易导致“重物轻人”。

课程是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知识与能力。

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第二节课程的一般范畴【识记】(一)课程的基本范畴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二)课程目标的垂直层次1. 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即aims 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2. 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即goals3. 课程目标。

即objectives【领会】(一)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课程的一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p218识记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p219~220(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二)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问题: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欠缺。

三、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p223~23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分化与综合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四、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

p231识记综合运用:运用相关知识,说明课程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观念的现代化(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三)课程实施的现代化(四)课程评价的现代化第二节课程编制一、几种课程编制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探究模式、批判模式、情境模式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课程编制的方法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p242(一) 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组织(二) 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p2421、制定课程计划Ø 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

p242识记Ø 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实施要求和课程管理Ø 我国制定课程计划的总原则是保证学生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学习全面的科学知识,获得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般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打好基础;适当分段,相对完整;互相衔接,基本一贯;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七章.doc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七章.doc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七章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重点:第七章第七章教学实践1、教学实践:就是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活动。

2、备课: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前的所有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和条件。

备课按系统层次划分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等。

课时备课:即针对一节课的准备活动,是备课的最关键部分。

备课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媒体等。

备课的核心是科学的课堂教学系统设计。

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综合式三种。

3、一堂好课的标准:①目标明确、完成任务②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③结构合理,充满机智④媒体有效,方法适当,善“启”善“导”⑤语言科学而有艺术⑥板书有序,科学合理4、课后教学活动:主要是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发、课外辅导)和教师自己的反思总结工作,反思总结工作的途径是(评课和说课)。

备课是基础,上课是中心。

5、教师教学策略的种类:教学准备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教学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

6、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口头语言表达策略(课堂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板书设计策略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策略。

7、板书设计策略要求: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使用综合。

提炼准确。

形象实用。

形式美观。

8、多媒体教学的优势:①能化虚幻为现实,化抽象为直观,使情景教学成为可能。

②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③具有交互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

④课件作品可以作为共享的教学资源,远距离及时传输,改变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封闭模式。

⑤教师的劳动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使用课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让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创新和改革上。

9、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10、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五类: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笔记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笔记

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所教授的学科比较传统和古老的定义,把课程看作是所教授的学科,强调课程的知识累积与组织、保存功能。

这种观点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其影响也最为深广,它比较符合广大民众和众多课程实践者的认识和理解,在我国现代课程实践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西周就有了一套完整的课程,教以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

《六经》: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的课程成为先秦课程的主导。

孔子开设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课程来教授学生,即后来的《六经》课程。

《四书》、《五经》:宋朝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四书》课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课程),并为《四书》详加注释,它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学校的标准课程和教材,并成为元、明、清三代封建学校课程及科举考试的唯一依据。

我国古代课程的特点有:(1)流派众多,儒学为主。

(2)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轻自然科学教育。

(3)重视德育,智育,轻体育、美育。

西方古代课程1、五项竞技:古希腊的学校教以跳跃、跑步、铁饼、标枪、角力等内容,是古希腊斯巴达最早的课程。

2、七艺:古希腊后期的“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课程,这种课程不是旨在政治与战争,而是旨在闲暇怡乐以及丰富精神生活。

3、武士七艺:欧洲中世纪的世俗封建主本无教育可言,到十一世纪末“十字军东征”时期,他们要求青年学习击剑、骑马、打猎、投枪、游泳、下棋、颂诗,逐渐形成“武士七艺”课程。

局限把课程看作学问和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课程的主体,但并没有反映出课程的全部。

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因素;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

教育学重点 第七章

教育学重点 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作用于学生,引导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思想品德的育人活动。

(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知识、技能、行为方式、道德审美价值、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二)教学的组成:教、学(三)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形态: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统一:直接交往活动\远距离教学概念区别:(1)教学与教育:部分和整体,教育包括教学。

教育还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与智育智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通过教学完成,但并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教学:还承担着德、体、美、劳的任务。

关系:教学是德、体、美、劳教育的途径,智育也要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全面实现。

(3)教学与上课整体和部分,上课只是一个环节二、教学(中心地位)的意义(一)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简捷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精神财富,促进身心发展,短时间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二)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1、扩大认识范围,认识突破时空局限,赢得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是教育的主体部分和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一项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工作,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制约。

(一)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技能技巧是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基础知识:是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及其系统,组成学科知识的一般结构,揭示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变化的规律性,反映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

技能:指运用知识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本技能是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成为技巧。

技巧:技能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指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想也许、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
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知识与方法同样重要。

二、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
(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行”,即身体力行,初步形成了把“学”、“思”、“行”看做统一的学习过程的思想。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思想。

《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思孟学派的《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论专著。

阐述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与方法
朱熹比较强调学与思,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
居敬持志的读书法,但他对行有所忽视。

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思想被称为“产婆术”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
的困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

昆体良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教学过程理论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因而教学艺术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模仿和遵循自然的秩序,
卢梭极力主张自然教育,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指儿童内在的身心发展,教育必
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并首创发现教学
赫尔巴特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教学,是他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渊源
赫尔巴特提出了与教学过程阶段相对的学生心理活动的四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

在教学中,教学活动与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其主要活动过程如下。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库勒把“明了”分成了两个阶段,组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

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
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凯洛夫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过程作用
赞科夫主张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这才是最好的教学”。

他认为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实验教学论体系中起决定的作用。

布鲁纳倡导发现法,他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换、评价三个过程。

第三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性质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1)间接性,以掌握前人的认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现实世界
(2)引导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
(3)简洁性,走的是认识的捷径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一)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传授想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

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二)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问题/探究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

已成为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作出结论三、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集中关系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做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度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三)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1.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2.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3.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五)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