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治外感如将, 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
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
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
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鞠通,江苏淮安人,名瑭,字配珩,是历史上继吴又可、叶天士之后的又一位温病大医(吴又可、叶天士的文章,前几期已推送,欢迎关注查看)。
相传吴鞠通从医,是因为父亲无钱医治病死,侄儿又被庸医误治而死,才奋而自学中医。
他自己也曾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而后有得”,写下《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四部医书。
尤其《温病条辩》,为后人记录了许多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是传统医学中的重要著作。
吴鞠通本人也获得“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的美誉,是传统医学,尤其温病领域,不能不提的集大成式的人物。
1
历去前贤之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
关于温病,在明末清初的吴又可之前,多以伤寒治之,而伤寒是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遇到热病时多认为是阳明里热即热是由里散发。
到了吴又可,他最先提出了“疠气”、“天受”、“传染”的概
念这是中医对传染病最早、最明确的的认识和记载。
叶天士又从吴又可疠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外在环境的变化发展出了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界定有争议,简单划分,心肺上焦、脾胃中焦、肝肾下焦)的学说。
至此,历史上的温病学派及其基本理念,已基本确立。
虽然多多年以来寒温之争一直存在,各种医理学说不断发展、纠偏和完善。
但温病学说在热病和传染病方面优势和有效性是不能忽略的。
2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
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
”
三焦辨证仿《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体例,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下三焦进行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互为经纬,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病变的本质,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温病辩证体系。
吴鞠通认为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人的五脏六腑划归为上中下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辨别病位。
他的三焦辨证虽然具有以往的脏腑辩证的性质,但又不尽相同,“始上焦、终下焦”是三焦辨证关于温邪传播的重要思想。
对于施治吴鞠通主张“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认为温热病初起,邪犯上焦,选方用药宜以轻清宣透为原则,宣肺达邪,透热外出,忌用味厚滋腻或
沉降重浊之品,这一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温病施治的内涵。
3
关于吴氏最重要的著作《温病条辩》的缘起,和他自己经历有关。
他所处的时代瘟疫横行,戕害百姓,因此吴鞠通一直想写一本专门论述温病的书,但是他始终痛恨庸医,害怕自己著书不精殆误后人。
他曾在《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这样写道:
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
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
手者,不可胜数。
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
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
若不学医也。
后来在他的好友,礼部尚书汪廷珍一再鼓励和拜托下,才开始编写《温病条辨》并成书,但历时15年才正式成书,仍惴惴不安,担心自己所学不精,遗误后人。
曾在书的自序里这样说:
“但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
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
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因不揣固
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
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
事实上,对吴鞠通(甚至对整个温病学派)确实有有不少批评者。
有人指责其半路出家、自学成才无渊源,有人指其学说拼凑,医理不通,医案编造。
这里只是抛砖引玉,不多列举,也不做评判,大家可以自行了解更多,希望可客观理性,不吹不黑,前两篇推送的关于吴又可、叶天士的文章亦是此初衷。